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的关键词是“亚洲主义”。亚洲,一个边界模糊且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意涵。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想象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之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而想象、认识亚洲的一系列观念,也从日本明治到昭和早期,对整个亚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在中日近代的思想史上,“亚洲”一词如何被使用,又牵动着哪些情绪与思想?亚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亚洲又为何值得讨论?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在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主义”的朋友小格,他将以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这三位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为线索,为我们介绍“亚洲主义”作为一种源自日本的思想资源,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我们看到,哪怕“亚洲主义”的所指因人而异,其背后也共享着类似的“心情”,那便是主体面对“他者”介入时的深层焦虑。

| 主播
小格: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亚洲概念的模糊性
04:20 地理上的亚洲,与认同上的亚洲
13:57 “亚洲主义”莫衷一是,为何还要谈论它?

Part2  日本亚洲主义的脉络与进程
14:35 摆脱“恶邻”,拥抱“文明”:脱亚与联亚
18:10 “黄种人”意识与“同文同种”情结
23:45 日本亚洲主义的变质

Part3  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
31:00 19世纪的60后,70后与80后: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
54:45 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亚洲主义?
65:25 即便“同床异梦”,面对“他者”时,也仍需共情

| 相关材料
嵯峨隆:『アジア主義全史』、筑摩書房、2020年
孙歌:《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主播...
蛋妞_各站停车FM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Liuchengyin
3年前
1
真的很棒的节目,发现宝藏了。希望作者能不能给出参考书目?想更深入的了解亚洲主义!
wwsi
3年前
1
亚洲概念和亚洲无关,欧美强大时候,就鼓吹人类价值,人类文明,全球自由贸易,广泛交流融合,而中国人也有天下观呀,全球视野,人类视野就没有吗?印度,非洲拉美人也都不懂吗?亚非拉只是害怕被主导,被同化,沦为附庸,他们才强调,各国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中国这几年开始说什么了?人类共同体,一带一路,都是不限于亚洲的地球概念。秦国喊天下,六国谈自己文物灿烂,哪有自愿做别人主导世界的成员的,除非有事相求。
Miraaaaaage
3年前
1
但是很多时候如果只聊韩国日本,是不是也不全面呢,我们西面的一些邻国也属于亚洲,似乎聊的不太多
Yyisnotreal
3年前
1
为啥不能提章太炎啊?
HD373714l
2年前 北京
1
11:30 还有个现象是,在国内念完本科后出国读硕的留学生,似乎往往也难以与ABC或高中后过去念美本的“小留”融合。语言的、社交活动的壁垒似乎还是蛮高的。
一只兔子_
3年前
1
亚洲在某些意义和语境下仅代表了东亚,就挺神奇
HelloPod
3年前
2
“亚洲”的“亚”,到底是几声?我一直读4声,所以听着节目里的发音,太太太太……
泫2199
3年前
2
这期很精彩呀 真的都是自己的知识盲区 通过节目了解了好多新观点 感谢各站停车 棒棒哒 其实每一期都听了 听完觉得自己毫无文化 都不知道该评论什么😂
FtBm
3年前
2
56:28 对待亚洲主义,中国认为其为实用主义工具🧰,将国家革命放在首位,尤其二十一条看到日本野心。日本亚洲主义以自己为主体,与中地位不对等,是原发性的。为什么亚洲主义没有源自于中国,中国人更强调地理概念。
BrightLin
3年前
2
十分精彩
友友
3年前
3
这期节目值得首页哇,借古通今,逻辑清晰地从宏观梳理了一下亚洲主义和其中主要历史人物参与的故事和理念的演进,地缘问题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很深刻,关于国家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放在当下也能带来启发。
ainuannuan
3年前
3
感觉中国人一直也没接受亚洲主义 19世纪初当时中国自身难保 先搞民族主义是当务之急 建国之后 中国一是没有对外扩张的愿望 二是对外输出革命和对外援助也是走世界大同的理念 亚洲主义就显得局限了 所以一直也没成气候
泓E
3年前
4
57:02 关于这点我倾认为,当时中国的活动家们之所以没有把亚洲主义放在首位,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民族独立,驱逐外国的入侵。 相较之下,当时日本应该是实现了独立和现代化,所以他会去思考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愿景,而且他作为岛国的那种扩张性,可能也是一种驱动因素吧。 用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应该没有太多的余力去关注更大的愿景。 先解决独立和温饱问题,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主义思潮,都只是实现这个生存目的的工具而已。 像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上来之后,不是也开始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了嘛。
冰洁柠
3年前
4
聊思想史的话题太难得了。亚洲主义对于大部分人是陌生的,但又是认识历史绕不开的话题
泓E
3年前
5
真的很难想象,在那个无比困难饱受屈辱的年代,这些革命家们是如何在一个一个思想主义中不断的探寻,不断的燃起希望,又不断的失望的过程,想一想都觉得真的太难了。
黎远远
2年前
6
中国人不注重亚洲视角,还有两个原因可做补充,第一,中国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大洋洲)和人口(超过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超大规模,使中国人的地理感觉会更容易以世界为尺度,而不是以洲为尺度,甚至中国民间会以自己国家为标尺,把诸如日本、韩国、越南、泰国这样的国家都视为“小国”,事实上,上述几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经济体量或文化影响力,放在世界上绝对都不是小国了,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大国。这就是中国视角的失准和失焦。第二,在毛时代,亚非拉的世界主义更新了单一的亚洲主义,但这种第三世界政治观也在改开后被民族主义取代了。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3年前
7
说到「亚洲」,大家会想到些什么?「亚洲」对于「亚洲人」意味着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本期的内容与「人种」也紧密相关,我们之前也做了一期讨论人种体验的节目,链接如下,欢迎大家参考收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40709569010c74c3a68eda?s=eyJ1IjogIjYwMWI5YzllZTBmNWU3MjNiYjY0ZDkyOSJ9
大汉堡驾到
3年前
10
许多时候国籍对也会带给人一种种族上的剥离感。比如《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时,有人评论说它是“亚洲之光”,很多人会驳斥这一言论,表示“韩国电影就算韩国电影的,不要代表我们”“等什么时候中国电影得了奥斯卡再夸吧”,印象非常深刻。我个人感觉中国人对国籍的认同感比洲际或者是种族更重,如果一个中国人对外介绍说“我是亚洲人”,一定会被同胞们责问。
Khandha
3年前
10
我觉得当下亚洲认同的撕裂感一部分来自日本侵略激发了亚洲各国的国族认同,让整合亚洲变成了变成了一件政治不正确的事情,而另一部分来自冷战的意识形态对抗。
鶴聲
3年前
3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本期嘉宾小格,也很感谢各站停车小盒子和蛋妞的邀请有幸分享我的小小研究。回顾下本期自己的发言,深觉在论述的时候有点过于忘我,遗漏了几个自觉较为重要的点,还请允许我在评论区稍作补充。 1.中国人对亚洲主义共鸣的高光时刻之一,可以说就是日俄战争。当时大批的中国知识分子,民间舆论都为了日本的胜利拍手叫好,欢呼雀跃。可以说这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人种对抗情节,认为同种的日本可以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在孙文的演讲中也有所提及。然而同时期的日本亚洲主义其实却走向了急速右倾化,以往的亚洲平等互助论述逐渐式微,而日本盟主,日本中心的思潮开始在民间,知识界,军政界等大肆泛滥,也可谓中日之间“同床异梦”的悲哀吧。 2.在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21条时,梁启超的对日态度其实也并非拍案而起与日本翻脸的。其实梁当初刊发了六七篇社论,对日口吻是一步一步愈发强硬的。初期的几篇他试图力劝日本政治家不要急功近利,经济合作可以谈,希望日人回心转意。后来的几篇中他把中日比作签男女谈婚论嫁,当应两相情愿,不应强买强卖,同时强调中国可谓“大家闺秀”,可杀不可辱。最后在骂战中他愤然抨击日本“不可以朝鲜第二视我”,援引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原则进行反击抗议。梁曾经非常认同优胜劣汰的逻辑支持日本吞并朝鲜,但当铁拳砸向中国之时,他也不得不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转变,是可谓梁启超思想之流质多变。 3.日本在江户末期初次接触“亚细亚”这一舶来品的时候,其实大量的主流知识分子(儒学者为主)也产生过强烈的排斥与抗拒,蔑称其为欧洲人的“私称”,“他称”。然而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进入现代化进程快车道,日本丰硕的改革成果和死守儒教的清朝破败狠狠地打了保守知识分子的脸。亚洲这个现代地理学概念逐渐成了一个潮流词汇,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以亚洲为单位进行思考与论述,这其中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接纳的过程,此背景也同样值得深思。 最后,本期节目以及本评论所有论述,史料与参考文献皆可参照本人的硕士论文,若学术同行们有求证交流的需求也欢迎切磋赐教,烦请致信邮箱[email protected],感谢各位收听与阅读!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