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是我的老朋友,艺术家邬立强。他的摄影集《1991,上海》已经上市。今天,我们聊聊对上海的记忆。 上海是一座有城市历史的城市。上海流传着一种说法,形容对某件事情老练、玩得转的名词“老鬼”。精明、时髦、老道,爱美食,爱美好的生活,散发着青春荷尔蒙,这是形容上海“有腔调”的老男人。60后的邬立强就是这么一位上海典型的“老鬼”。 在上海媒体圈内邬立强是个大腕,他是摄影师、广告人、模特经纪人、电视节目制作人,除此之外,他还是自行车爱好者、美食家、网红。这些年来他在音乐与美食上有着自我的探索与追求。在上海这座摩登的城市出生、长大,他常常一个人用摄影记录下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爱、具体到城市毛细血管里流淌的每一个细胞。 邬立强有一辆专门定制的单车,他常常骑着它穿过人群,穿过车流,穿梭在上海的弄堂间,回忆时光带给这座城市的种种和变化。
本期,我和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接着聊音乐与生活。纯物质的世界是不够的,人类有些东西超越物质,艺术的伟大就在于此。音乐给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多一份音乐的人生总是会更美好一点。 而大数据时代,很多人依靠手机上被推送的信息流获取资讯,导致认知更加狭隘。能否找到优质资讯,要你自己去挑。音乐要捡自己爱的,不必面面俱到。近些年被当成褒义词的匠人精神不适合用在音乐上,工匠不是终点,艺术家也不能只是工匠。
今天,我请来了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我们一起聊聊音乐。沈洋说,Opera不应该被翻译成歌剧。他的解释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节目里我们还是称之为“歌剧”。歌剧自400多年前诞生之日起,属性变化不大,但新的媒介形式冲击了歌剧的存在感。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歌唱家要没有遮挡地直面观众,非常考验人。这门艺术不缺乏人才,但现实问题是缺少就业机会。从这个角度上看,学音乐不如学蓝翔。沈洋说,他是个极端的人,喜欢的就能搞好,不喜欢的就做得很糟糕。幸运的是,他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我们还聊到了职业歌剧演员的内卷,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嘉宾是在4A公司负责创意策略的资深广告人赵硕硕。我们接着上期聊广告人。创意工作者永远面临不确定性。而且,当游戏规则变化的时候,专家可能比新手更弱。 如何找到好的创意灵感?赵硕硕认为,运动和艺术对创意很有帮助。就像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写作往往是被外国作家教育的,外国创意工作者也在用专业的方法打动中国人。其中奥妙,在于某些宇宙间通用的洞察。对于广告从业者来说,常识加逻辑大于生活经验。正如青岛人对啤酒的认识不会比别人更深刻。但是,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会帮助自己加深对母语的理解。 到底是产品创造价值,还是顾客创造价值?顾客与产品互动,才完成了产品的全部。赵硕硕认为,推荐某种商品,必须以情感连接为初心,别人会感知到你的真诚。节目里,她还推荐了一些英文播客。 最后,我们聊到了创造力这个很大的话题。人人都有创造力吗?请收听本期新生活电台。
本期嘉宾是在4A公司负责创意策略的资深广告人赵硕硕。她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公司里的军师。当创意被平权分发了,品牌必须要跟草根意见领袖合作,所有人都要做法官,广告人还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广告人面临的矛盾。 我分享了上海某著名茶餐厅被投诉,老板如何应对的案例。赵硕硕认为,产品质量最重要,网上的意见没办法毁掉很好的产品。而负面新闻也是新闻,难道不是吗? 让人像看电影一样看的广告越来越少了。但在今天,社会对创意的定义很复杂。创意一定要不俗吗?“宣言”式广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而流行,比如“翻滚吧后浪”,很容易打动人。
本期,我请来了京版北美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徐洁民,畅谈我们对出版行业的观察。 美食图书在线化之后,菜谱的书被手机替代了。但高级料理图书告诉人的是饮食文化,而不只是怎么做菜。高级图书有其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书不如纪录片直观。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媒介,让画面、声音、文字,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同时呈现给用户。 编辑是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我们只看图书大厦的销售数据,一定是不够的。市场上那些佳作,都不是靠数据计算出来的。如何把好书卖出好价钱?徐洁民跟销售团队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图书出版,应该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正如德国的家族出版社花15年的时间编一本书。出版还是要有出版社来做,电商还是专注于渠道就够了。 做引进图书,是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人类智慧在全球的体现。引进图书似乎有点像进口牛肉。想起我之前和滕耀瑶聊过牛肉产业的话题。而拼装书就像拼接肉,太便宜就知道质量不好。 此外,我们还分享了对播客直播的见解,对盗版现象的分析。欢迎大家留言,谈谈你对盗版书的态度吧。
本期,我请来了京版北美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徐洁民,聊聊比较特别的一类书。国外统称为咖啡桌书,我们可以叫它艺术图书。它的本质是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图像有高品质要求,有一种说法是,艺术图书的配图不能让读者一眼尽收眼底。大英图书馆、出版社、装订人员,形成了艺术图书的产业链。 艺术图书并不是工具书。徐浩民说,不要把艺术当成敲门砖,多看无用的书,公民素质才会提高。让我乐观的是,当年在上海有40万人买票去看莫奈。 在欧洲,厨师是艺术家。做成一本书是米其林厨师成为精英的必需路径。现在,直播是比书更快的测评渠道。互联网对美食类艺术图书也是巨大的打击,正如智能手机的地图对旅游图书是毁灭性打击。但我们依然相信艺术图书的必要,因为卖得更好的书是会讲故事的书。
本期嘉宾是青年志的“小有耳”。青年志是一个研究团队,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根基,专注于中国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的研究,同时给品牌提供商业研究和咨询。本期节目录制于五四,我们接着上回,聊聊所谓“工具人”与“亚文化”。 工具人代表了怎样一种心态?称自己为工具人的时候,你是否反思过自己可曾努力发挥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只从身边私利角度出发,我们就很难站公益的角度关心他人。青年志帮品牌传播的意义何在?小有耳说,就是要告诉品牌,世界在发生变化。 亚文化这个词是对应主流文化。可是,谁来定义主流?圈层文化很有趣,超越了国别、种族、地域。年轻人眼里,所有文化都是互联网的,没有时间线脉络。最后,小有耳还谈到了她的生活意义——把新生潮水的声音不畏艰难险阻地传递给大众。欢迎大家收听、订阅、评论!
本期嘉宾是青年志的“小有耳”。青年志是一个研究团队,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根基,专注于中国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的研究,同时给品牌提供商业研究和咨询。本期节目录制于五四,我们聊了聊青年文化与个体性。 一些商业机构对年轻人的态度有两种,或谄媚,或爹味。谄媚是因为年轻人的消费力。但人不应该只是消费者,人有人的本质。社交媒体上,人人平权,没有人知道网络另一端是不是一只狗。这真的是件好事吗? 热搜之外的信息不值得关注吗?所有人都吃的食物,一定好吃吗?算法的制定者是谁,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花钱就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吗?愿意浪费时间听人聊天,是一种奢侈。三分钟看一部电影,省下的时间做什么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感谢你愿意花时间收听新生活电台。
本期嘉宾是中国最有名的Tony老师——东田造型创始人、中国“彩妆教父”李东田。下半场,我们从直播带货聊起。他和李佳琪、薇娅是好碰偶,不过在直播带货行业,李东田算是新人。相比在网上半小时带十几件货的直播,他更喜欢过去半小时只介绍一个牌子的电视购物。这么看,年轻人称他为时尚界的“活化石”所言不虚。 直播火起来的一个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出门了。我和李东田畅谈互联网技术对生活、职业的影响。比如,机器人化妆、机器人理发未来会取代Tony老师吗?李东田对自己的行业未来蛮乐观。 机器让我们省下很多时间,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要用来做什么?这才能体现人的差异、个性。不管机器怎么模拟人类、提高效率,人类的原创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发自内心地表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谈到人生意义,李东田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愿意用他所学所想创造美好。他讲了一个例子。他喜欢吃鸡蛋,吃了这么多,可是在每天吃鸡蛋的时候,他仍然像人生第一次吃鸡蛋一样开心。他也是带着这样的态度去工作。正是好奇心和新鲜感,让这个时尚界的“活化石”一直站在行业前沿。
说起“Tony老师”,你会想到谁?今天,我请来了中国最有名的Tony老师——东田造型创始人、中国“彩妆教父”李东田。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负责过著名电影的造型设计,如《红粉》、《有话好好说》、《雷雨》,至今还始终跟时尚杂志保持紧密合作。李东田略带凡尔赛一点地说,中国现在95%大师级造型师都是他培养的。堪称造型界的郭德纲。 李东田有自己的美学造型体系,而在任何行业做到创立体系都不是个容易的事。他在20多年前大胆发掘了模特吕燕,敢于使用“雀斑妆”造型设计。跟他的前卫相对比的是我们现在的平庸。这个时代的审美重回标准美的脸。女性为了好看追求雷同,为了个性追求不同。美在同与不同之间是个极难把握的事。 让所有人都理解美是不可能的。李东田觉得,时尚这个词太大,用时髦或许更恰当。流行的东西往往难以保鲜。借助外物,我们得以短暂地完成梦想。而打扮得更美,最好还是为了自我欣赏,正如男性也需要化妆。 我们还聊了对国潮、汉服流行的看法。欢迎收听本期新生活电台,听李东田说透时尚。
本期嘉宾是王丹阳女士,媒体人、专栏作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ellemen睿士》专题副总监。上一回我们聊完了澳门故事,接着聊她另外两篇火遍全网的特稿,都和钱有关。 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是:反传销行业规模跟传销行业规模一样大。反传销是一种赚钱的职业。比如,一旦家人陷入传销组织,亲友出钱请反传销的人来家里劝家人,当然要出路费、解说费。当年,我许久不联系的大学女同学找我喝咖啡,竟也是为了传销。 我发现,朋友圈里最喜欢谈娱乐八卦的和喜欢抵制某某的是一批人。其实,大众和精英存在巨大的鸿沟,大多数人是只是没有机会掉坑。王丹阳说,当人有贪念,不知道这一生要实现什么,就容易被骗。聊到比特币,区块链本来是去中心化的技术。但比特币却是等级森严的世界。她说,币圈的大多数人,都是拿到第一桶金又不知道怎么投资的人。 刚入行的时候她觉得媒体有职业光环。现在,王丹阳已不再从事媒体工作,但她仍相信“文以载道”。也许,今后她会用小说来达成她的人生意义。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