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邀请到著名的公关人和艺术家包一峰,分享下他和艺术息息相关的个人经历,谈谈时代巨变下的艺术发展以及创办ART021的经验。 由阮经天、杜鹃、苗侨伟等领衔主演的电影《纽约纽约》的导演罗冬是包一峰的弟弟,电影剧本结合了包一峰在花园酒店的工作经历,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包一峰分享了他和哥哥的友谊故事和点点滴相处细节,他回忆起陪伴哥哥张国荣在上海度过的时光,哥哥在这期间拍下的照片成为了LESLIE 《庆》写真集的一部分。 当今艺术市场增长迅速,网红式打卡艺术展览成为热潮,用场景化的推广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艺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从收藏家的角度,包一峰作为艺术行业推手的佼佼者,他把多年公关品牌的积累和艺术相结合,创造了对当代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物——艺术博览会ART021,打造了画廊艺术品和收藏家的交流平台,至今已经做了9年。
本期节目继续和策展人王懿泉聊聊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和城市化发展背后的推手,艺术和市场、地产的关系以及艺术流量和商务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最近炒得很火的NFT,是艺术家作品的一个证书和口令,实际上它更多是从市场和操作者层面出发。在互联网数据信息时代,艺术私人品味转化为公共接受的知识经验,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艺术和城市化发展背后的推手,是房地产巨大的空间实践,地产商变成了城市空间运营商、美好生活服务商,比如成都的太古汇、北京的三里屯。中国的购物中心包括地产空间运营的部分,出现了策展型零售、各种体验店,这种模式是中国今天很鲜活的艺术生态,比如K11、现象级的超级文和友、SKP等。 在艺术和地产结合的项目中,艺术只是大型土地和政策项目中的一环,往往是锦上添花,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怎么去把艺术家的作用发挥得更极致?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就像在许知远采访蔡国强的节目中,许知远问:“如果说你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这个宫廷中伟大的艺术家,你会喜欢这样的说法吗?”蔡国强回答:“我已经得到了利益和好处,我不要再装逼了,说我是反资本主义的吧。”当我们能够去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历史性实践,我们才能知道艺术未来的可能性会怎么样。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策展人王懿泉,一起来聊聊艺术圈子、艺术生态、艺术市场和交易,聊聊为什么会有艺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那么热衷于艺术? 作为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艺术媒体人的王懿泉认为艺术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生活的不同趣味其实都是艺术的不同形式。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资讯爆炸、分享功能普及的时代,艺术由从前的精英化发展到现在的普及大众,艺术观念的熏陶比前几代人更加迅猛。所谓艺术的粉丝状态,其实未必是真的是艺术家的粉丝,其实只是借用艺术家的作品,搭建了一个场景,更像是一个赤裸裸的消费。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艺术家假装在北京,在北京创作在上海交易。 回顾全世界重要的艺术中心往往都是商业和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像纽约和巴黎,在金融的力量聚集的地方会催生出特别好的艺术,从纯金融和艺术领域的市场交易来看,上海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用艺术交易推动艺术的发展和改变艺术的面貌。 艺术家的权力由市场和受众所赋予的,更多的还是存在于艺术生态内部的一种权力关系,比如艺术家、评论员、买家和画廊几方的角力, 而艺术评论员起到了散播者的角色,通过他的写作语言传递给受众相对固定的艺术圈层,他本身公共教育的角色不够,艺术面临着无法出圈的问题。 艺术始终还是个小圈子,艺术是艺术家私人品味的集中体现,纯靠模仿和跟风是不可能长久的,长久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经验和个人品味。
今天,做客新生活电台的嘉宾是著名漫画家Tango。我戏称他为“白天累成狗、晚上段子手”。上一期,我们聊了他的艺术创作。今天,我想请各位走进Tango的内心,探索艺术背后的欲望。 Tango的画看起来无厘头,但他的创作很讲逻辑。方法是,按照正常逻辑思考,得出荒谬的结果。有时候,创作成果只是作品的一半,而另一半需要观众自己的脑海里完成。每个人都能结合自身经验与感受,从作品里体会不同的东西。 艺术一定不能给人满足,因为被满足后好奇心将不复存在。本着永远探索奇思妙想的态度,Tango也不希望观众把他当成我治愈系、正能量的代表。他常常画出一团糟的结局,过程却很好玩。 Tango说他一直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需要通过创作来保持自己的活力。他对没有逻辑的事物没有安全感。人类是有逻辑的生命吗?我无法回答。人的不完美正是需要创作来补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不同的是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不完美的存在。他从前会很在意是否被观众理解,现在更有能力制造观众没看过的东西。艺术家一定有欲望在燃烧,而Tango的创作生涯才刚刚开始。
今天,做客新生活电台的嘉宾是著名漫画家Tango。我戏称他为“白天累成狗、晚上段子手”,请他来分享一下在焦虑的社会自我治愈的经验。 Tango从2010年底开始尝试在微博发表作品,最初跟朋友打赌,每天画一幅,坚持了4年多。后来他发现,规律会破坏创意,便不再纠结于每天创作,而是根据灵感随时创作。他对作品的要求很高,总共3000多幅话,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10%。正如他说,创作过程就是要不断放弃。 画画是转移注意力的事,帮助他从焦虑里抽身。一般人不易察觉自己对物品的感情,而Tango用细腻的创作帮助观众察觉到这份感情。做艺术是在挑逗观众的注意力。他带着叛逆的性格,喜欢画无厘头的画,例如大象如何挖鼻屎。就像当年在大学,别人都学计算机、学吉他,他就偏偏不学。 我们还谈到了中外观众对作品理解的区别。本期,让我们走进漫画家Tango的创意世界!
本期嘉宾彭永坚,现担任唯品会视觉创意首席创意指导。他曾留学日本学习视觉美学,回国后在现代传播工作15年,担任过《周末画报》全国城市版总监及lifestyle创意总监,亲身见证了中国时尚媒体业的繁昌与衰退。 今天,我们重点聊聊日本文化中的品牌、饮食、互联网,以及中日之间的关系。现在一个趋势是,文化产业要找到地产商做推手。谈到个人时尚风格,彭永坚说,自己算过着一种老派的生活方式,关注品牌背后的动机,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谈到典型的日本美食,我有一个疑问是:日本饮食正在去厨师化吗?东京的米其林餐厅比巴黎还要多,其中还有不少法餐。日本美食凭什么征服了挑剔的评论家?日本品牌越来越多中国人熟知,不少网红开始带货,一些本来普通的清酒价格被炒得很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正在重走日本战后腾飞的路吗?有时候,换个角度,站在异邦的视角看中国是个有趣的事。正如彭永坚说:退一步,带着开放的心态看世界。
本期嘉宾彭永坚,现担任唯品会视觉创意首席创意指导。他曾留学日本学习视觉美学,回国后在现代传播工作15年,担任过《周末画报》全国城市版总监及lifestyle创意总监,亲身见证了中国时尚媒体业的繁昌与衰退。 我们一直对日本文化与时尚充满好奇,今天我们聊聊“哈日”的逻辑脉络。他在日本读视觉美学专业,在东京读书反而看了很多美国文化。但无论现在的日本电影是不是好看,它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年轻一代朋友对看日本经典老电影,有时候用政治正确的眼光去看,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 日本时装东西方色彩共同搭建起来的。世人知道,它还是属于日本的,但可以被世界接纳。不过,日本年轻人正在进入低欲望时代。选择躺平的年轻一代还能影响潮流、创造潮流吗?
今天的嘉宾是艺术家胡子,我们的话题从绘画拓展开来,谈谈美育、摇滚乐与艺术家的人格。 除了传统的教育系统,伦勃朗的绘画也影响了胡子的艺术风格。在学校里她对古典没有兴趣,毕业后才自觉发现古典艺术的价值,懂得看原作特别重要。我们还谈到了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风格对比。 聊到中国有没有摇滚乐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过,胡子也在从一些现场音乐里吸收养分。 因为胡子有很多自画像作品,所以我们必须要谈一谈对社交媒体自拍的看法。观赏自己是一种产业,模糊了自身的真实性。恰恰是脸的不完美特质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有一些去替你接受信息的来源与发表意见的方式都趋同了。我们何时能学会把自我安放在品牌之上呢? 谈到胡子最近在读的《图画史》,她也在思考摄影术出来后,艺术家该如何绘画。一副画是永久的。胡子自己绘画的母题则是找人格里缺失的东西,尝试展现向往、怀疑、纠结等。
今天的嘉宾艺术家胡子,这是新生活电台第一次在音频节目里讨论色彩的话题。本期节目封面即使她的原创作品。我们相识于格兰菲迪晚宴。我们就从这里聊到了胡子在苏格兰驻留的经验,以及威士忌与其他烈酒的不同。 艺术家年纪越大越自律。绘画是缜密的工作,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冲动。胡子的艺术表达媒介一直是水粉、水彩,而跟以前相比,她的作品风格其实发生了变化,现在有更强烈的视觉语言。她说,艺术家真实性格在作品里。 从佛罗伦萨旁边的小镇看赛马的经验,胡子发现,意大利拥有跟英国不一样的野性。意大利品牌对文化的欣赏和崇敬超越其他国家,而胡子特别喜欢米开朗琪罗。她说,文艺复兴让人突破原有格局。那时候的艺术家既能写诗作画,又懂数学、物理,是极为特别的“理工男”。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和广告业巨头宋秩铭聊聊广告业以及过去30年的回顾。 谈及广告狂人这部美剧,可以看到剧中展示的烟跟酒跟创意生涯有关,确实会 让人放松,奥美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概下午5点之后才可以开啤酒和葡萄酒。过去的广告行业光鲜靓丽,很容易让人的心态浮起来,流传一句笑话:写不了小说就来做版权人,做不了导演就来做制作人,这是一个很难回去的阶段。数据的精细化让广告人更像一个数学工程师,其实还是需要人文的东西存在。 对于互联网下年轻人焦虑以及如何解压的问题,宋秩铭不排斥躺平的态度,但躺平是要有条件,每个人路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要认清自己。宋秩铭通过看书和听音乐来解压,现在流媒体的发达,让听音乐越发便捷并享受其中,“音乐是我的第二生命,古典音乐、摇滚乐、爵士。” 关于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展望,“中国的创意产业还是存在房地产的阶段,文创是中国未来很重要的方向,中国已经需要去创造他的软性的力量,走向世界。” 我们期待奥美可以做一个编年史的视频合集,来看中国广告史前30年的发展过程。
有句知名的广告语“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广告行业巨头奥美董事长宋秩铭,谈谈奥美新书《以红之名:奥美中国草创》,一起回顾下广告30年。奥美中国在大时代的浪尖上,逐浪广告圈30年,从0到1,从1到N,经历了广告行业17.6这样的黄金年代。所谓17.6就是广告公司是可以拿到客户17.6%的代理费,客户投入越大,公司收益越多,而当负责策略跟创意的代理商跟媒体的购买分开了,改为以人工的人数去收费,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对宋秩铭来讲,奥美中国的30年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是政府开放,拿到执照,培养人,形成基本概念,第二个10年是充分收到中国市场快速成长的红利,第三个10年是互联网的冲击。 面临着互联网行业对广告行业的冲击,原来最聪明最有创意的人跑到广告行业到现在这些人跑到互联网大厂或金融公司,还有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算法数据等科学技术发展,宋秩铭分享了广告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还是有吸引的地方,这种价值是长期的,不是互联网公司和现在大环境所追求的短期的结果,这也是对广告行业的挑战,技术和创意的结合非常重要,广告人去了解分析大数据,取得对消费者和品牌的洞察,产出有效的东西,长期建立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
本期嘉宾是我的老朋友,艺术家邬立强。聊过了上海旧事,今天,我们聊聊躺平、爱情与青春。透过邬立强的摄影作品《1991,上海》,我们把时光拨到30年前。 邬立强分享了他成长时期的趣事。他成长于一个讲究的上海家庭。小时候,家里4个人习惯吃9个菜。邬立强说,1991年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看到希望,那时候的人不想躺平。说到30年前的光辉岁月,就不得不提到爱情。他给我分享了怎样判断一个姑娘是好姑娘。爱情的更新是靠彼此的力量。所有美好的东西是有距离的。他多年坚持不结婚、不生子、不同居的原则,在爱情里也坦诚自己的原则,毫无隐藏。这种行为方式似乎让他有一种永远在路上的心态。 谈到未来,邬立强说,未来的20年肯定比现在更精彩。而他谦虚地表示,摄影的艺术性我还远远没有达到,目前的作品只是时间的包浆。他说,人生的意义是:如果你要把自己留给未来,要么造一个金字塔,要么留下一个哲学观点,要么脚踏实地去做好一件事。而他正在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