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62 王懿泉 | 当代艺术如何与城市空间共生互利

本期节目继续和策展人王懿泉聊聊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和城市化发展背后的推手,艺术和市场、地产的关系以及艺术流量和商务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最近炒得很火的NFT,是艺术家作品的一个证书和口令,实际上它更多是从市场和操作者层面出发。在互联网数据信息时代,艺术私人品味转化为公共接受的知识经验,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艺术和城市化发展背后的推手,是房地产巨大的空间实践,地产商变成了城市空间运营商、美好生活服务商,比如成都的太古汇、北京的三里屯。中国的购物中心包括地产空间运营的部分,出现了策展型零售、各种体验店,这种模式是中国今天很鲜活的艺术生态,比如K11、现象级的超级文和友、SKP等。 在艺术和地产结合的项目中,艺术只是大型土地和政策项目中的一环,往往是锦上添花,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怎么去把艺术家的作用发挥得更极致?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就像在许知远采访蔡国强的节目中,许知远问:“如果说你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这个宫廷中伟大的艺术家,你会喜欢这样的说法吗?”蔡国强回答:“我已经得到了利益和好处,我不要再装逼了,说我是反资本主义的吧。”当我们能够去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历史性实践,我们才能知道艺术未来的可能性会怎么样。

36分钟
44
3年前

Vol. 61 王懿泉 | 在艺术品前玩自拍,就是赤裸裸的消费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策展人王懿泉,一起来聊聊艺术圈子、艺术生态、艺术市场和交易,聊聊为什么会有艺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那么热衷于艺术? 作为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艺术媒体人的王懿泉认为艺术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生活的不同趣味其实都是艺术的不同形式。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资讯爆炸、分享功能普及的时代,艺术由从前的精英化发展到现在的普及大众,艺术观念的熏陶比前几代人更加迅猛。所谓艺术的粉丝状态,其实未必是真的是艺术家的粉丝,其实只是借用艺术家的作品,搭建了一个场景,更像是一个赤裸裸的消费。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艺术家假装在北京,在北京创作在上海交易。 回顾全世界重要的艺术中心往往都是商业和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像纽约和巴黎,在金融的力量聚集的地方会催生出特别好的艺术,从纯金融和艺术领域的市场交易来看,上海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用艺术交易推动艺术的发展和改变艺术的面貌。 艺术家的权力由市场和受众所赋予的,更多的还是存在于艺术生态内部的一种权力关系,比如艺术家、评论员、买家和画廊几方的角力, 而艺术评论员起到了散播者的角色,通过他的写作语言传递给受众相对固定的艺术圈层,他本身公共教育的角色不够,艺术面临着无法出圈的问题。 艺术始终还是个小圈子,艺术是艺术家私人品味的集中体现,纯靠模仿和跟风是不可能长久的,长久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经验和个人品味。

32分钟
26
3年前

Vol.53宋秩铭 | 奥美董事长谈广告行业三十年,何去何从?

有句知名的广告语“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广告行业巨头奥美董事长宋秩铭,谈谈奥美新书《以红之名:奥美中国草创》,一起回顾下广告30年。奥美中国在大时代的浪尖上,逐浪广告圈30年,从0到1,从1到N,经历了广告行业17.6这样的黄金年代。所谓17.6就是广告公司是可以拿到客户17.6%的代理费,客户投入越大,公司收益越多,而当负责策略跟创意的代理商跟媒体的购买分开了,改为以人工的人数去收费,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对宋秩铭来讲,奥美中国的30年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是政府开放,拿到执照,培养人,形成基本概念,第二个10年是充分收到中国市场快速成长的红利,第三个10年是互联网的冲击。 面临着互联网行业对广告行业的冲击,原来最聪明最有创意的人跑到广告行业到现在这些人跑到互联网大厂或金融公司,还有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算法数据等科学技术发展,宋秩铭分享了广告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还是有吸引的地方,这种价值是长期的,不是互联网公司和现在大环境所追求的短期的结果,这也是对广告行业的挑战,技术和创意的结合非常重要,广告人去了解分析大数据,取得对消费者和品牌的洞察,产出有效的东西,长期建立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

30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