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rain 崔老师 嘉宾: 程硕铭:星星雨发展官,经常和老家长、企业、志愿者在一起。 赵妍:星星雨资深老师,一线老兵,“每天听炮响的士兵”,陪娃也陪家长找希望。 星星雨墙上的视觉提示非常丰富,这一副很震撼我们,爱与信念是阳光,强化是空气 今天这一期节目挺长的,但聊到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几年的老师,提供了非常鲜活生动的建议,分享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两位老师来自1993年3月成立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为我们自闭症孩子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我们在孩子刚刚确诊的时候,就反复听过星星雨的创始人田惠萍老师在故事FM中的节目,也打过星星雨的电话,当时因为没有名额错过了星星雨的课堂,没想到因为播客,和星星雨的老师们有更多的交集。 这一期的标题,“骄傲地”活着,源自于田惠萍老师的精神力量,她曾经问家长们,你们能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吗,她以杨弢为自己的骄傲。 这样的人生态度背后,是三十多年的生活实践,日复一日坚持,也是一系列的行动,养花,烹制美食,一起旅行,一起去看世界…… 我们聊到了—— 01:00“真的想过孩子30岁以后怎么活吗?” 父母最崩溃瞬间:义务教育一结束,娃如果没地方去没事可做,“我们可能活不下去”。 “以终为始”——先把30岁的生命图谱画出来,再倒推今天要练什么能力。 “小龄拼命干预,大龄直接断崖?” 小龄家长最怕的“跳崖”现场:知识、机构、社交场景全断档。 提前铺路:把未来资源、精力、金钱在今天就布好局。 “接纳到底是什么味?” 黑龙江驻京办锅包肉:确诊那天起,每天“了解-质疑-崩溃-重建”循环播放。 接纳不是一次性“原谅”,而是每天醒来再原谅一次。 25:18“邻居到底知不知道我家娃是自闭症?” 冯涛老师一盘饺子破冰,社区融合的意义。 手心向下:先想“我能给社区什么”,再收获邻居的“免费保安+保姆”。 36:35“孩子被霸凌了,被欺负怎么办?” 美国90% ASD娃在普校,5%才进特殊班。 抗压阈值论:小时候不经历小型的挑战,长大一点压力就碎。 定义“好”:18岁后需要多少额外照料,而不是考第几名。 46:50一位美国妈妈送给中国妈妈的话:ENJOY! 接触过这么多自闭症家庭,有没有一些因素能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家长是否学习成长?经济条件?是否连接更多社区资源?情绪调节能力?不放弃自己……) 52:29“重度娃的未来还能好吗?” 田老师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热爱美,热爱生活、旅行,把弢弢的生活和自己的热爱结合起来; 弢弢能干活儿、能出国、能主动系安全带、享受黄石公园免门票。 家境并不好的农村娃很幸福→剪纸卖出国,生活自理+兴趣变现; 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尝试了各种“治疗”,状态不如预期,但只要15分钟就看到他的变化……关键不在起点,而在每一次都选择对的事情,坚持下去。 01:20:51“家长到底要学会什么?” ABA是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事情,都可以拆解成小任务,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去拆解,万事万物皆可拆。 比如,晾衣服=递衣架→挂→对齐→收回,每一步都有反馈。 成就感循环:家长亲手把娃教会的那一刻,成就感满满。 情绪调节:崩溃时允许自己“来一杯”,再继续拆任务。 01:36:25包容孩子,还是纵容孩子?你能分得清楚吗 “蛋糕上的葡萄干+电梯按钮=未来炸弹?” 今天无限制满足葡萄干,明天可能砸车。适应能力,接受拒绝,很重要。 电梯乱按→警报器→社死现场。 规则意识从小拆:先教他“能/不能”边界。考虑他人的感受,才能融入社会。 01:41:30把孩子镶嵌在生活里 喜欢跑步,就带孩子去跑步;喜欢游泳,就带孩子去游泳;你喜欢的事情,慢慢去培养孩子也爱上这件事。 让孩子成为我们做各种事情的搭子。玩儿、干活儿,都可以。美好家庭的标准可能是相通的,相互尊重、理解,好好说话,共同做决策。 01:51:40没有“没有问题”的时候 生活就是不停地面对问题,拆解问题。 田老师说:生活其实很简单,别把它过复杂了;生命其实很复杂,别把它看简单了。 人如何面对自己的闲暇时间,孩子的适应性、闲暇能力,我们其实也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感。 02:04:15“三年后,我们想把孩子带到哪里?” 9岁能踢两脚球,先找封闭小场地→连续传球→换位置;三年爬完20座山,不断积累更多“我们很棒”的回忆;娃突然爱上戏剧,已写下“去景德镇/乌镇/只有红楼”的Flag;孩子可以自己查攻略打游戏,可以自己攒聚——兴趣和温暖的人际关系,是未来压力的“泄压阀”。 更多推荐: * 必看电影:《海洋天堂》→田惠萍真实故事原型 * 社区破冰:从“分享食物”开始(饺子/水果) * 兴趣开发:斯巴达儿童赛、非洲鼓、剪纸、爬山群…… * 价值观改变:田惠萍家长会第一课,“你为自闭症孩子骄傲吗?”
主播:rain 崔老师 昨天,我们从泰山回家啦。这是一月份家庭旅行计划中,我一直最担心的旅程,担心自己的体能,担心娃爬不上去,担心情绪问题…… 终于完成啦,在六月的最后一天聊聊这一次的泰山之旅。 我们聊到了—— 担心!焦虑! 崔老师的爬山计划:“每个中国人都要登一次泰山”的情结,一种精神朝圣。 我们为此准备了很久,从北京周边的山开始适应性登山,深知此行挑战巨大,一直在做心理建设。 压力:临行前得知天气可能下雨,甚至一度犹豫是不是要取消;新顾虑——担心可乐在朋友面前出现情绪崩溃、哭闹等状况影响大家,打破了熟悉的三人出行模式,增加了不确定性。 崔老师的坚持——希望探索星宝家庭融入“正常”社会轨迹的可能性,证明人生道路可以更宽广。 登山!下雨…… 周六下午大雨倾盆,社交媒体显示泰山台阶水流成河,极其危险,但心中对周日的天气更加忐忑。 还是要面对娃的崩溃时刻,唉。可乐因为雪糕而情绪急躁、持续哭闹…… 崔老师主动承担了主要的情绪安抚和陪伴责任,让rain和朋友前行…… 其他困难:中途下雨需穿雨衣,娃又因此哭闹(可能是不喜欢触感或想拥抱被阻隔),他能表达“要妈妈脱雨衣”的需求但无法解释原因。 山路湿滑,浓雾弥漫,看不清远处;低温风雨忙,真的好冷啊。 神迹一般!雨后天晴! 在山顶迎来了“神迹”般的时刻:一路风雨后,在玉皇顶突然放晴片刻!云雾被吹散,云海特别美,山下的城市忽然出现。这一刻的“高峰体验”让所有的艰辛都值得了,心情无比开阔。 深刻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真谛:不是因站得高而觉己伟大,而是因一路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才最终登顶,从而感觉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巨人”。这对自己是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一些人生小感悟 不仅是一次登山,更是对年初计划的兑现,看着半年足迹,充满成就感和信心。 专注当下,走好每一步: 如同爬山只看眼前台阶,不过分焦虑长远(如孩子最终能到达哪里)。在干预和生活中,确保方向正确,专注做好当下能做的每一步,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最终也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积累“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完成挑战(爬泰山)带来的“我能行”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对星宝家庭尤为珍贵。缺乏社会参照的我们,更需要一次次克服困难积累这种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未知和挑战。 主动设计挑战,创造深刻记忆: 人不能活得太舒服。主动去做有难度、需付出辛苦的事,才能创造刻骨铭心的瞬间和持久的“情绪能量”(自我效能感、成就感),这些记忆和力量会成为未来困境中的慰藉。躺平的周末无法带来同等的心灵财富。 家庭韧性的核心: 共同分担责任、面对挑战、一起创造积极的生命体验。 人生如登山,起伏是常态: 泰山归来,生活继续。人生如同登山,充满陡坡(挑战)和平坡(喘息)。 我们需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陡坡,珍惜平坡的休息,但不能幻想一劳永逸。 人生路上,我们可能才刚走到“红门”,路还长,我们要保持韧性,一步一个脚印。 每一步向上的努力都有意义。
本期主播: 望望同学(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作者,神经生物学博士,谱系孩子家长) rain(没事找事播客主播,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谱系孩子家长) 丫丫爸爸 (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创办人,化学博士,《这就是孤独症——事实、数据和道听途说》作者,谱系孩子家长) 崔老师(没事找事播客主播,管理学博士,谱系孩子家长) 100期了,我们的播客竟然100期了! 我们邀请到了重要的嘉宾望望同学和丫丫爸爸,聊聊我们的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在人生起伏(尤其面对自闭症这样的重大挑战)中构建和调整人生信条的感受。 成为自闭症家长,我们还能幸福吗?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当我们可以坚守我们内心的北极星,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依然是幸福的,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我们四个人,背景多元(理工/文科、南/北方、居住中美、性别); 也有共性:70-80后、上有老下有小、自闭症孩子的家长、秉持科学精神探讨自闭症;相识过程,相信人与人联结的力量。 自闭症诊断作为人生转折点:孩子确诊自闭症是重大人生重构契机,迫使我们发展出更坚韧、更包容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框架。 07:50——望望同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非专业书拓展眼界,对抗碎片化时代(排序:经典/原版 > 长内容 > 短视频)。 “行万里路”是深度体验(非打卡),接触不同环境(富裕/贫困),跳出舒适区,理解多元生活。 成为家长后,带孩子见识“世界百态”成为新维度。 认清真相,保持勇气: 区分大小抉择(小抉择可以抛硬币,大抉择需要勇气)。 勇气体现于:探索新机遇、勇敢说“不”、接受挑战。 勿以善小而不为: 强调微小善意的力量(比如给我们的播客留言、相识、更多交流和相互的支持)。 帮助他人亦是“成全更好的自己”。 23:50——Rain: 人生信条的演变(呼应马克·曼森人生四阶段框架): 模仿者阶段 (童年-青少年): 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外部功利成功标准),后来意识到这句话的局限性抛弃了这个信条。 探索者阶段 (大学-工作): 寻找内心秩序与平衡(喜欢与人交流、听故事)。工作经历引发对“获取真相”方式的反思(与内心秩序冲突);尝试接受“人生可以更美”的信条。 向殉道者/整合者过渡 (孩子确诊后 - 现在): 核心信条:斯多葛主义 - “控制可控的,放手不可控的”,应对孩子行为引发的尴尬、他人不解,缓解焦虑。 持续行动:学习知识、建立生活秩序。 持续记录,意义自现:相信记录本身的价值(呼应flomo笔记理念)。 向往凡人/整合者阶段: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应用于自身和生活,接纳不完美,在日常(如欣赏丫丫爸爸跑步的重复风景)中发现意义感,达到内心平静与整合。 38:51——丫丫爸爸: “生存”优先的务实主义 出身差异,直言自己曾面对的生存困境,很多奋斗者需付出更多才能抵达他人的起点。 “Follow your passion”需要满足两大条件——生存无忧(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家庭责任(照顾家人),否则是空谈。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引用乔布斯名言,将“改变世界”定义为影响个体。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即使有的选题可能没有流量,也要坚持正确之事(如对抗伪科学疗法)。 但是也有无力感,揭露行业乱象,各种在美国被淘汰的干预手段,如何在中国市场“十年一轮回”重新泛滥,丫丫爸爸也感受到创作倦怠。 01:03:04——崔老师: 相信制度的力量 学术背景影响:导师专注制度设计,深信制度的意义。 家庭实践:通过固化复盘机制(四年半持续记录)对抗干预热情衰减,将碎片行动转为系统性生活框架。 破除神化与保持宽容 “世无真神”:批判圈内造神现象(如某些“干预大师”),光环背后也许有漏洞。 “人无完人”:主张对错误理论“取其精华”,避免全盘否定。 尊重科学的双重性 接受科学局限:在科学空白领域(如自闭症成因)保持敬畏,不追求万能解方。 痛斥科学玩弄者:最厌恶利用信息差断章取义的科学贩子(如包装伪科学的从业者),认为其比伪科学更恶劣。 自闭症不会改变家长本质,它只是放大你原有的生活信念。 尊重科学,既要靠它指引,也要接受它的无力。 本期的最后一部分,关于尊重科学的更多讨论—— 在自闭症领域,“相信科学”意味着什么? 科学不是神坛上的偶像 科学的本质是质疑与修正: 相信科学并非将其奉为不容置疑的“神”。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于不断地质疑已有结论,挑战范式。质疑可能成功(带来新理论),也可能失败(巩固现有理论),如同无数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最终未能推翻它,反而证明了其有效性。 警惕“封神”现象: 自闭症领域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将某些人或理论“封神”的现象。这往往与科学的本质背道而驰,因为科学没有“绝对真理”。 历史教训:从冰箱妈妈到生物疗法的兴衰 臭名昭著的“冰箱妈妈”理论(认为自闭症源于母亲情感冷漠)。该理论最初由Leo Kanner的早期文章暗示,后被Bruno Bettelheim(被指学历造假)等人推广放大。 Bernard Rimland的贡献与争议: Rimland博士(自身是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受过科学训练)因质疑并最终推翻“冰箱妈妈”理论而“一战成名”。他通过亲身经历(有爱的高知家庭)和系统调查,有力证伪了这一理论。这是他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 Rimland的另一贡献: 他还参与创立了最初的北美自闭症家长组织(后发展为著名协会),将科研视角带入家长倡导领域。 Rimland与生物疗法的泥潭: Rimland后期大力推广了一系列未经充分证实的“生物疗法”,可能是因为认知的偏差,但最终也进行了自我纠正。 历史的重演: 这些早已被主流科学界反复证伪的理论(如疫苗导致自闭症),目前在美国某些群体和国内又死灰复燃,改头换面(如将“冰箱妈妈”换成“创伤依恋”等新说法)后大行其道。 对我们的启示:历史、框架与辨伪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新入圈的家长面对海量信息(公众号、各种“神奇”理论、被封神的“专家”)时,极易迷失。了解自闭症领域的发展史(哪些理论被提出、验证、证伪)至关重要。这能帮助家长建立更科学的认知框架。 培养辨伪能力: 历史知识是辨别“真科学”(可证伪、欢迎质疑、有坚实证据)与“伪科学”(包装成科学、宣称绝对真理、拒绝质疑、常与商业利益捆绑)的有力武器。警惕那些声称拥有“绝对真理”或将自己塑造为“神”的人/理论。 关于科学传播形式,科普作者的困惑 倦怠与创新: 丫丫爸爸不愿重复写相同主题,我们推荐大家去看丫丫爸爸系统性的著作——《这就是孤独症——事实、数据和道听途说》。 深度 vs 碎片化: 望望同学引用了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一/系统二”理论—— 系统一: 快速、直觉、耗能低,喜欢短视频等即时反馈(多巴胺刺激),但信息容量小、易受片面信息影响。 系统二: 缓慢、理性、耗能高,负责深度思考和逻辑决策,是理解复杂科学问题所必需的。 严肃的科普(如长文、书籍、深度播客)虽然受众可能更小众(需要调用耗能的系统二),但能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链,帮助建立批判性思维框架。但碎片化的短视频信息,在伪科学同样泛滥的环境下,难以承载复杂的辨伪需求,甚至可能让家长“什么都信,什么都试一遍”。 崔老师说,即使看过了众多“正确”的人生信条,世界依然充满挑战,不尽如人意(“这辈子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永不放弃希望: 面对孩子的自闭症、面对圈内伪科学的反复以及人生的艰难,秉持科学精神(质疑、求真、开放),接纳自身的复杂(包括倦怠、愤怒等“阴影”),在困境中前行。 望望同学和丫丫爸爸之前参与过的播客—— 艰难前行?当我们关注自闭症领域的科研进展…… 自闭症孩子,缓解焦虑可以这么容易吗?!(还免费?)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坏情绪”呢? 连线丫丫爸爸: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聊聊自闭症干预中最重要的那些事 自闭症家长远程连线,挺开眼界
本期主播:崔老师,rain 最近是孩子小学报名的日子,报完了特校,看到群里每天上百条的讨论,我们已经不会像之前那样点开自己阅读了,内心的感受很复杂——孩子即将从“小龄”迈入“大龄”,生活似乎面临一次重大转折,听到不同的声音,心里反而会更容易乱。 今天,我们聊到了—— 回顾小龄阶段的迷茫与抉择:面对“拼尽全力干预”与“长远规划资源”的不同观点,我们如何理解大龄家长的诚恳建议? 思考干预的本质是什么?是治疗还是教育?这漫漫长路,没有捷径,预期难以把控,时而有进步,时而又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看待孩子的整个生命周期?曾担忧小龄与大龄世界的“割裂”,但即将进入特校,站在门槛上,反而有一点点释然了:教育孩子,与他共同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永恒的主题。 在不可控中寻找意义:斯多葛主义的启示与“反脆弱”的力量—— 干预的回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控制“做正确的事”,接受结果的“无常”。这是斯多葛哲学的实践。 《反脆弱》的箴言:“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 磨难塑造更强的信念,也让我们在微小的进步中体会到别样的、深刻的快乐。这种“反脆弱性”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 永远做对的事,上周家庭旅行去天津,听到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想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主播:rain 崔老师 一、五月旅程——五台山之旅,很多情绪,很多收获,周末像是一周那么丰富 00:24 崔老师在年初制定了我们今年2025年的旅行计划,包括爬山出京、买锦绣卡…… 可乐需要更丰富的环境刺激,我们也要学会带着他享受生活。 只是,五台山之旅的难度很大,情绪问题还是很多很多次…… 我们身处于山下,寺庙之外,还是有一些新的感悟。 《金刚经》中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往往执着于事物的表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主观判断产生各种恐惧和担忧,而实际上这些可能并非真实存在。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当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去放下执着和挂碍时,就能减轻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爬黛螺顶的1080级台阶时,我以为这是巨大挑战,结果发现困难都是自己吓自己。” 23:32 特校报名——“选择适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崔老师的建议:办证趁早,尽量智力,给全家选学校。 听热心家长组织的特校分享会,非常有收获。 提心吊胆的妈、放弃学业的娃…… “所谓‘正常化’的执念,可能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伤害。” “这九年能喘口气,攒钱准备成年安置——比在普校耗着实际。” “选特校不是放弃孩子,是承认要过不一样的生活。” 在五台山看到了雪山🏔,特别美⬇️ 特校家长分享会感受⬇️
本期主播:rain 崔老师 好久没有更新了,在经历了昨天的全家大崩溃之后,我们今天终于有机会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录播客了…… 00:26 AI和自闭症家庭有关系吗? 望望同学和丫丫爸爸分享了一期北美的科学家家长们的对谈实录,我们学习之后,也聊了对AI的感受。 用AI生成绘本不是针对于自闭症的,它是针对于所有小朋友共同需求的? 所谓AI干预工具,本质是高级版学习机吗? 高功能小孩跟豆包对话聊提升社交能力?(参考《生活大爆炸》宅男和Siri) 19:58 自闭症家长学习体验 自闭症家长需要系统学习 参加“星星语”课程的经历有收获,避免因遗忘或本能操作犯错。 21:49 崔老师最近几年最艰难的一天 崩溃的一天,得出结论:“健康的身体是坚强意志的基础……人在虚弱时根本做不出正确决定。” 以及通过目睹其他家长崩溃的案例,反思“向下比较”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 生活小记录⬇️ 输入了3月份的记录,AI给了详细的分析和建议,这是一小部分⬇️
主播:崔老师 这是一期崔老师的solo播客。最近有新家长留言,我们楼上的邻居家的孩子也确诊了谱系。 虽然不算资深的“老家长”,崔老师也希望表达一下他这四年的感受,希望新家长可以避免这些我们“踩过的坑”。 1. 别当"梭哈型家长" "不要想着花一段时间/投入多少金钱,就要把孩子彻底转回正常化轨道" "干预周期是长期的,要找到能长期陪伴的路线" 2. 谱系圈没有"统一考卷" "在谱系圈里比较真的没有任何意义,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建议的比较是自己和自己比:先确立现有基线,再看成长轨迹" 别被"进步快慢"绑架—— 徒增痛苦,对康复毫无意义 3. 给长辈留点"缓冲带" "强迫老人接受诊断太残忍" 遇到不理解的老人:"用'社会压力大''培养学习习惯'这些中性词替代专业术语" 4. 警惕"科学外衣"的陷阱 5. 温柔比尖锐更有力量 "我们争取支持时,要先尝试理解别人"_ "当资源有限时,过度强调少数群体权益可能引发多数群体反弹" "让支持者变多比争辩输赢更重要,世界的多样性需要兼容并包"
本期主播:rain 崔老师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 2021年4月,我们成为自闭症家长,转眼已经是四年的时间。 每年的这个时间,我们都会去总结这段经历中的成长、挣扎与收获。 本期我们聊到了—— 时间感的“加速”与生活的自洽 - 确诊后的头几年充满激烈碰撞,如今逐渐找到节奏,时间仿佛“溜得更快”。 - 引用挪威作家的观点:当我们与生活建立合适的距离,时间便不再被障碍拖累。 以家庭为中心,而非孩子为中心 - 自闭症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课题,而是整个家庭需要调整生活方式。 - 拒绝“一把梭哈”的牺牲模式,强调可持续的家庭资源分配与情绪管理。 勇敢尝试的里程碑 - 带娃挑战高铁旅行、景区游玩,直面情绪问题和突发状况。 - 好的瞬间是“活下去的火种”,艰难时刻也值得记录与感恩。 情绪控制与“钢铁之心” - 孩子成长后情绪爆发更具破坏力,家长的坚韧比刚性更重要。 - 坦然承认偶尔的“恨意”,但爱仍是支撑生活的核心力量。 持续学习与实用策略 - 干预书籍、视觉提示工具、家庭日程表的重要性。 - 分享10条自闭症家庭生活指南:从低刺激环境到“不劝不骂”的冷静法则。 提到的内容拓展 - 新加坡谱系妈妈的“钢铁之心”故事(方圆播客) - 与精协提出的“从救助到赋能”争议讨论。 (中国精协今年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宣传口号:“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 一句自嘲:“他不是有问题,只是有特点”——偶尔需要精神胜利法。 最后的话 生活像一场“进度条游戏”,每一次尝试都是值得庆祝的里程碑。 愿所有谱系家庭保持韧性,捕捉爱的瞬间,好好活下去。
主播:rain,崔老师 织毛毯的十六岁小帅哥zicheng 上上周,rain去参加了一个大龄家长的分享会,很有感触。 本期围绕大龄家长的教育经验、生活规划及社会支持,聊到了—— 1. 自闭症娃儿织毛毯、搞艺术,真能帮他们“过日子”吗? ——孩子一坐几小时织毯子,情绪平稳,真羡慕啊……这手艺不光练手,还能攒生活底气。 艺术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生活理念的传递,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秩序与价值感。 融融杜老师的分享⬆️ 2. 国家政策把“心理疏导”换成“专业服务”,俩字儿改动有啥玄机? ——以前社区大妈劝“想开点”,以后要有专业人士参与了么? 3. 考研二战头铁为哪般? ——不为文凭不为钱,就想给同病相怜的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解读《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更新,将“心理疏导”改为“专业心理服务”,标志国家层面对心理支持的专业化认可。 - 愿景:推动自闭症家庭获得体系化心理服务,减少生活危机与创伤,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4. “秩序生活”是啥高级词?自闭症娃需要,我们更需要 ——娃们沉浸画画织毯子,生活需要沉浸,也需要秩序 - 自闭症家庭需专业心理服务应对长期压力; - 社会应构建“温暖小善意”,从个体行动推动系统性改变。 - 一切努力指向“秩序生活”——无论自闭症儿童或普通家庭,找到自我秩序并稳定执行,是生活的基石。 5. 自闭症孩子摘橙子、包青团,真能当“事业”干? ——手作青团,家长创业,不是东西多好吃,是故事太动人 - 低功能孩子通过长期训练实现情绪稳定与自我管理; - 家庭利用“摘橙子”“做青团”等劳动融入社会,创造经济价值。 - 坚持与系统性训练,需摒弃对“热爱与自驱力”的过度依赖,直面困难并逐步突破。 以下是上次听完分享活动的笔记⬇️
主播:rain,崔老师 2月24日上午十点,考研成绩公布,查了分数,比去年低3分,应该是没戏…… 心里有挫败感,但是也知道自己去年不够努力。 这一期是和崔老师一起分析处境、问题和未来的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很多感受说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放下了,和挫败感和解了。 我们聊到了—— 1,关于考研经历与反思 学习方法争议:我喜欢“素质教育式学习”,将心理学理论与自闭症家庭需求结合,但估计答题没有踩到得分点上…… 时间管理问题:因家庭责任(带孩子、工作、生活琐事)压缩复习时间,后期冲刺效果有限。 2. 是否报辅导班的纠结 经济考量:辅导班费用与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费用,占据家庭开支大头儿,是否值得? 价值观冲突:抗拒内卷化学习,认为学习应是“神圣的自我提升”,而非功利应试。 现实妥协:考虑报班以遵循考试规则,但担忧失败后自我否定(“花了钱还考不上会更挫败”)。 3. 斯多葛主义的启示 控制二分法 内在美德 消极想象 4. 自我疗愈与长期目标 学习作为疗愈 未来服务自闭症家庭的愿景 正念实践:察觉情绪、减少内耗,通过正念读书会提升自我认知。 5. 社会压力与女性成长 年龄焦虑:35+女性面临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自我发展窗口期有限。 恶性循环:社会对女性家庭责任的偏见,加剧职场困境,需主动突破限制。 6. 家人支持 妈妈的鼓励:从中小学时代的严厉批评到成年之后的肯定努力,引用庄子思想强调“享受学习过程”。 崔老师的支持:从去年的“崔子劝学”到今年的“转账付款”。 以下是一些笔记截图,类似这样的笔记可能做了上百条,考研知识+AI+生活中问题⬇️
主播:rain 崔老师 嘉宾: 丫丫爸爸(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创办人,化学博士,谱系孩子家长) 望望同学(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作者,神经生物学博士,谱系孩子家长) 艰难前行:2024年自闭症科学年终总结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一些疑问,终于有机会和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团队的两位老朋友聊聊—— 先看耸动标题版本吧,希望能让大家有更多好奇(请AI写的,预告一下,下次我们还会聊聊AI) 1. 重磅!自闭症社区撕裂真相:哈佛精英竟在剥夺重度患者话语权!" (利用"哈佛法学院"争议群体与重度患者对立制造冲突,这种标题的传播学危险性在于:将复杂的医学伦理争议简化为"精英压迫弱者"的二元叙事,实际上哈佛内部也存在支持重度患者权益的学者,如Amy Lutz教授,但耸动标题刻意隐去了这种多元声音。) 2. "致命基因治疗!美国实验致自闭症女孩死亡,中国家长还敢期待吗?" (突出死亡案例制造恐慌,用地域对比引发焦虑) 3. "特朗普埋雷!反疫苗狂人执掌卫生部,自闭症与疫苗谎言将卷土重来?" (结合政治敏感人物与疫苗争议,暗示灾难性后果) 4. "塑料杀人!最新研究实锤:超市常见物品竟导致男孩自闭率飙升!" (将BPA研究简化为"塑料致自闭",利用日常物品制造恐慌) 5. "自闭症治疗大突破!科学家发现四大亚型,治愈窗口期曝光?" (夸大亚型研究意义,暗示"治愈"可能) 6. "触目惊心!美国顶级自闭症会议惊现'分级治疗'提案,这是在搞优生学?" (将重度自闭症分类与优生学关联,制造伦理争议) 7. "亿万富豪的死亡遗产!西蒙斯离世,全球最大自闭症数据库何去何从?" (利用名人逝世悬念,暗示科研危机) 8. "Y染色体竟是罪魁祸首!最新研究揭示男性自闭率畸高真相!" (用性别差异研究制造性别对立话题) 9. "新冠婴儿更安全?颠覆性研究有何结论" (制造反常识结论吸引点击) 10. "66岁自闭症教父猝逝!他发明的'神经部落'概念正在毒害千万家庭!" (将学术争议上升为"毒害"指控) 以上为玩笑⬆️ 正常版本—— 1. 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团队评选重要新闻的视角变化 - 自闭症研究从生物学转向支持服务与倡导,强调神经多样性视角。 - 极端神经多样性运动引发社区撕裂,科研与家长发声面临阻力。 2. 重度自闭症困境——我们的孩子都叫自闭症,但是如此不同! - 《柳叶刀》首次提出“重度自闭症”概念,INSAR年会专题讨论其支持方案。 - 需关注语言/自理能力不足群体的需求,反对边缘化。 3. 亚型细分突破——对孩子康复有什么帮助? - 基于基因与行为数据,自闭症被划分为4种亚型(普林斯顿研究)。 - 为个性化干预提供新思路,但争议仍存。 4. 基因治疗进展——我们可以等待吗? - DAYBUE药物长期改善雷特综合征症状,SHANK3基因疗法进入临床试验。 - 风险警示:一例基因治疗因免疫反应导致死亡。 5. 环境因素争议——用塑料,需要谨慎! - 孕期新冠感染未增加自闭症风险,但塑料添加剂BPA或与男孩自闭症相关。 - 研究多为相关性,需谨慎解读。 6. 性别差异遗传证据——自闭症的锅,可以让爹来背吗? - 男性自闭症遗传率(87%)高于女性(75%),Y染色体或增加患病风险。 7. 反疫苗运动威胁——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家伙被提名了 - 肯尼迪被提名美国卫生部长,其反疫苗立场或影响自闭症科研与公共卫生。 8. 纪念人物——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的人离开了 - 西蒙斯(资助自闭症数据库)与Silberman(《神经部落》作者)离世,标志科研与倡导时代的更迭。 总结几句话—— 对治疗“可期待但不等待”,关注当下支持体系。 警惕极端神经多样性!需要平衡、包容与务实。 政治环境、伪科学传播、科研伦理,家长身处其中,需要多一份冷静。 两位嘉宾参与的更多期播客: 望望同学: 自闭症孩子,缓解焦虑可以这么容易吗?!(还免费?)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坏情绪”呢? 自闭症家长远程连线,挺开眼界 聊聊自闭症干预中最重要的那些事 丫丫爸爸: 连线丫丫爸爸: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丫丫爸爸去年出版的新书——《这就是孤独症》 延展阅读: Alison Singer: 自闭症研究20年回顾——并以此纪念自闭症之声成立20年
主播:rain 崔老师 过年啦! 今天,我们刚刚从姥姥家来到奶奶家,也恰逢一月的最后一天,一定要记录一下最近春节的感受了。 本期主要聊到了我们在姥姥家与奶奶家不同的带娃感受,讨论了家庭环境、生活规律对孩子的影响,参加家庭聚会的感受、“不再嫉妒别人”的心态的变化…… 春节带娃体验: 预期与现实有落差,但也有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回忆。 换了环境之后的问题:脱离常规,生活空间里的易碎物品和安全隐患;屋内温度高,孩子皮肤敏感、情绪烦躁,出现挠身体的状况;J人和P人的不同……反思“原生家庭的不同”,保持尊重和理解。 家庭聚餐的经验:选择商业综合体的餐厅,方便孩子活动。今年家人选的餐厅外有剧场走廊,缓解了孩子坐不住的问题;看到别人家优秀孩子不再心态失衡,这是心态的进步,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苦与乐。 家人的心态成长:姥姥提前和邻居沟通孩子可能出现的状况,如跺脚声、哭声等,希望邻居谅解,很勇敢!准备描红、剪纸的文具等,保持训练量,避免孩子假期过于散漫而情绪暴躁… 春节的娱乐体验:传统的家庭麻将,今年新增的掼蛋,看电影、探索商场,利用小区地库让孩子锻炼……老传统和新尝试,留下很多记忆。 一些来自DeepSeek的启发: (问了一下欧文亚隆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春节建议) 1. 珍惜此刻的团聚 放下手机,专注「此时此地」 与家人吃饭时,刻意减少刷手机或拍照,真正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声音,感受“这一刻”的不可重复性。例如,问长辈:“您小时候过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从故事中体会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传承。 组织全家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或录制一段家庭视频,记录当下的笑声和祝福,成为未来对抗虚无的锚点。 2. 接纳「孤独」:在联结中保持真实 允许差异,不强求「虚假和谐」,面对压力时,尝试说:“我知道您是关心我,但我现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聊聊其他开心的事吗?” 用坦诚替代回避,承认差异也是一种亲密。 主动分享脆弱 尝试对家人说一句真心话,比如:“其实我今年工作压力很大,但回家看到你们就安心了。” 这种脆弱可能引发更深的情感共鸣。 当感到被误解时,尝试说:“你刚才那样说时,我感到难过。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沟通?” 直接而温和的表达,往往比隐忍或争吵更有建设性。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在关系中。” 春节的疲惫、争吵或尴尬,本质上都是“人存在”的证据。 不必追求完美的团圆,而是在混乱中看见真实——那个会生气但也会道歉的家人,爱比较但也会偷偷塞红包的亲戚,才是活生生的、值得去爱的存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