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
孩子确诊自闭症之后的人生实验

Album
主播:
Rain10、崔老师的播客
出版方:
Rain1010
订阅数:
1,629
集数:
107
最近更新:
12小时前
播客简介...
人生实验小记录 主播rain和崔老师是一对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上认识的老夫老妻,现在还多了一个有点孤独的娃。 主要聊聊孩子确诊自闭症之后的人生实验——我们究竟如何生活下去? 补充两句很打动我的话—— 法国《解放报》曾经向各国作家提出“你为何写作”这个问题。 白先勇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英文原文是:I wish to render into words the unspoken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另一句来自约翰·拉斯金,“人类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看到一些事物,并以平实的方式叙述所见所闻。” 我们也想通过声音,把我们的痛楚和欢喜记录下来。
没事找事的创作者...
没事找事的节目...

生活也许就是学习和烦恼与变化和平共处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崔老师 又是一期烦恼的梳理…… 生活不会只用一记重拳将你打倒,它更擅长用一连串细碎的小麻烦让你瞬间崩溃。 孩子的新挑战、工作中的失误、熟悉的人和事突然改变……当这些“不大不小”的变故集中爆发时,那种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本期,从一次真实的“崩溃下午”聊起,聊聊我们如何在这些密集的变化中,努力保持呼吸,一件一件地把事情理清。 00:00 真正的压力来源有时候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灾难,而常是“一连串小问题”的集中爆发。 rain的“崩溃三连击” 第一击:亲密关系的波动。 第二击:孩子的挑战期。 第三击:工作的“社死”瞬间。 第四击(补刀):熟悉的支持统变动。 羞愧、焦虑、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件事都没做好”的复杂情绪。 04:31 崔老师的一句“咒语”,让我好多了 在情绪最低点时,有效的支持有时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种“我看见了你的困境,并且我会和你一起面对”的态度。 08:07 应对混乱的实践方法,有用吗? 视觉提示法(ABA衍生): 把待办事项全部写下来,完成一件划掉一件。目的不是全部做完,而是把混乱从大脑里清空,减轻“我到底还有多少事”的持续拷问带来的精神压力。 拆分问题,一件一件来: 坐下来,把问题一件件摊开讨论,即使是悬而未决的,也给它一个计划节点。抓大放小,优先处理你能控制和影响的部分。 接受“烦恼是常态”: 生活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短暂的平静期已是恩赐。我们正在通过对频繁烦恼的“脱敏”,练就更强大的心脏。 真诚沟通: 无论是职场失误后的道歉,还是夫妻矛盾后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的、真诚的沟通远比线上打字更有效,能减少大量不必要的误解。 13:51 我们已经挺过了那么多 反思我们的沟通模式差异,其实被各自的工作环境深刻塑造着。回家后,需要重新认识和适应身边的伴侣。 强化自己: 回头看,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像孩子确诊自闭症这样的巨大挑战。 现在的每一个小烦恼,都是在证明我们在乎孩子、在乎家庭、在乎工作——这些正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北极星”。 最终感悟: 告诉自己:“哎,你看之前那么多困难呀,都没有把我打倒,那现在的这个我可能我也是OK的,我们也会一起挺过去的。” 最后分享今天在地坛书市看到的金句——

32分钟
72
12小时前

我们的自闭症孩子,成为特校的小学生了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崔老师 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家庭生活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我们的孩子,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在这期播客里,我们分享了陪伴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感受,打破了我们对“特校”的许多 预想,也记录下了我们的焦虑、观察、以及意想不到的安心与信任…… 01:00 妈妈的适应日记录:紧张、惊喜 未知的紧张+有序的环境+身体透支 05:14 爸爸的“预想 vs 现实”:特校初体验的四大发现 发现一:秩序感。 比想象中有序得多,老师组织集体活动很有经验。 发现二:环境与设施。 软件(环境布置、软包、文化)远超预期,硬件(教学楼、厕所)能看出年代感和经费限制。 发现三:教师专业度。 老师的特教操作水平比想象中更高,源于其长期的、体系化的经验。“班主任有17年教龄,带过完整的一到九年级。” 发现四:校园生活的丰富性。 14:28 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和同学们” 同学们的个体差异极大,能力比预想中更强、更多样化。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鲜明的长处和挑战。 “你认识一个自闭症,就意味着你就认识那一个自闭症。” 18:49 家长会的收获:理念、文化与安心 孩子需要支持才能向上生长、绽放美丽。 务实、有情怀、信息密度高的家长会,没有一句官话套话空话。 核心原则: 绝对禁止打骂孩子 接纳独特性,避免青春期问题 家长间要相互包容(回应了过往被其他家长投诉的心酸经历) 避免过度代劳 27:12 特校 vs 机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机构: 高强度个训,针对特定技能,但缺乏泛化和社交环境。 特校: 生活化、集体化,核心目标是社会适应性和规则感的建立。 34:02 未来的挑战与计划 最后分享班主任老师一句话,击中了我,她说这是她的老师告诉她的,让她记了很多年——“溺爱也是一种剥夺。” 对孩子来说,穿衣、吃饭、整理书包这些日常琐事,不是负担,而是最自然、最核心的学习机会。当我们因为“做得太慢”或者“会弄得到处都是”而伸手代劳时,你以为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其实是剥夺了他练习精细动作、规划顺序、解决问题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创造一个无摩擦的舒适区,其实剥夺了他发展出内心力量和处理生活必然困境的关键能力。 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溺爱是用“你不行,我来”的行动,传递了否定和怀疑,剥夺了孩子建立真正自信的机会。 爱的最終目的,是分离。 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让他们尽可能独立地、有尊严地生活。 溺爱是一种基于“当下”的情感冲动,它只顾缓解此刻的焦虑(家长的和孩子双方的),却忽视了“未来”。它用今天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明天可能拥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将他们更长久的置于需要依赖他人的境地。这本质上,与爱的初衷是相悖的。 新学期了,希望我们都尽可能不溺爱,而是用更成熟的方式爱我们的孩子。

36分钟
99+
1周前

悲剧之后:一个孩子的陨落和自闭症家庭的集体创伤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崔老师 本期嘉宾:丫丫爸爸 (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创办人,化学博士,《这就是孤独症——事实、数据和道听途说》作者,谱系孩子家长) 望望同学(小丫丫自闭症公众号作者,神经生物学博士,谱系孩子家长) 这一期,我们的讨论围绕大理苍山自闭症孩子走失事件展开。 悲剧发生,我们都非常难过,难过之外,也希望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我们看到媒体评论区、自闭症社群里的各方声音,有理性的,建设性的,也有让人非常愤怒的,有些人过度地指责父母,这是不应该的,他们已经是这个事件中最痛苦的人了,不应该被这样对待,希望他们在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慢慢走出悲伤。 我们希望表达的是,对遇难孩子和他的家庭应怀有人道主义同理心,批评应该聚焦于事件暴露的系统性问题(机构、行业、宣传误导),而不是针对个体进行人身攻击,同为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表达同理心的方式应该是思考如何改善整个群体的处境。 本次我们的讨论涉及—— 1. 对“自然疗愈”及机构虚假宣传的批判: 质疑“自然疗愈”概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科学证据不足,是伪科学或效果不明的干预方法。 该机构将普通户外活动(甚至高风险活动)包装成具有治疗效果的“疗愈”项目,利用了家长渴望“治愈”的心态进行虚假宣传和高额收费。 这种虚假宣传(如“破壁者计划”、借用流行文化词汇)在自闭症干预领域普遍存在,是整个社会过度使用“疗愈”概念的缩影。 2. 对活动安全性与专业性的严重质疑: 风险评估不足: 苍山环境对8岁自闭症儿童过于凶险,远超其能力范围。即使是普通儿童,进行此类活动也需要循序渐进的专业训练。 3. 安全措施缺失: 未要求家长陪同(对比类似活动强调家长参与)。 缺乏基本户外安全装备:孩子穿着深色衣物不易被发现(应着鲜艳颜色或荧光背心);未配备应急哨子、对讲机(应对山区信号差);水上活动未穿救生衣等。 应急预案缺失:孩子走失后,机构没有立即报警,而是自行无效搜寻,延误了黄金救援时间。 专业资质与经验缺乏: 机构缺乏组织高风险户外活动的专业资质和经验(如溯溪、采菌子等),活动设计冒进且轻视风险。 4. 5. 家长心态的反思: “疗愈光环”效应: “疗愈”、“干预”等字眼降低了家长的常识判断力,使家长对超出日常合理范围的活动(如高风险徒步)容忍度提高。若抛开这些光环,仅视为普通夏令营,许多家长可能不会参与。 信息甄别: 理解家长寻求新方法和喘息机会的心情,但可能因为焦虑而轻信伪科学宣传,缺乏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尤其在信息茧房环境下)。 评估机构资质意识不足: 家长在选择机构时,应更关注其实际资质、专业性和安全记录。 6. 对自闭症干预领域与公众认知的担忧: 混淆概念: “自然情景教学”(NET/NI,在日常自然发生的情境中教学)与“在大自然中疗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有效的ABA策略,后者则可能误导。 污名化科学干预(如ABA): 社会上对ABA等循证干预方法的污名化(如“训动物”),间接导致部分家长转向缺乏依据的“自然疗愈”等替代方法。 7. “这个机构肯定有问题,但是真的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如果这个机构是直接的‘作恶者’,那么,那些无端攻击ABA,那些强烈内卷,追求治愈的宣传,那些以个案为说辞的人和团体,都是同谋。” 对师生比例的过度解读与一刀切风险: 有些人过度强调“1:1”师生比例,忽略了自闭症儿童能力差异巨大,需求是个别化的(有些需要高比例支持,有些则不需要)。 8. 过度监管要求强制“1:1”会大幅提高干预成本,压垮机构,最终导致服务资源减少,伤害整个群体。 安全的核心在于机构的专业性(评估能力、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人员培训)和环境适配性,而非僵化的数字比例。 “生活方式” vs “疗愈”: 户外活动、夏令营等是自闭症儿童可参与的、需要循序渐进学习和准备的生活方式或教育活动,而非追求“疗愈”奇迹的手段。演练(如在安全的封闭环境练习购物)是重要环节。 9. 10. 社群撕裂与创伤: 集体创伤: 事件对整个自闭症家长社群造成了巨大的集体创伤,引发强烈的代入感和恐惧(担心自己孩子走失)。 社群内攻击: 观察到社群内部出现对遇难者父母的恶意攻击(如指责其未尽教育责任、甚至暗示“解脱”),认为这源于: 自身焦虑的投射: 通过攻击他人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如果我足够小心/努力,就不会发生”)。 价值攫取与优越感: 部分能力较好孩子的家长,通过贬低他人来凸显自身努力和“成功”,将孩子的能力归功于自己而非多元因素。 恐惧牵连: 担心整个群体因个别事件受到社会负面评价。 有条件爱的体现: 部分人对孩子的爱是基于其表现是否符合期望,而非无条件的接纳(认为孩子离世是“解脱”是极端体现)。我们自己和孩子,都需要无条件的爱,哪怕是自己对自己无条件的爱,也是必要的。 11. 安全教育的普遍重要性: 无论是不是自闭症孩子,儿童在自然环境(海边、山林)中都面临高风险,需要普及安全教育。 教导孩子走失时的核心原则:待在原地不动,等待救援,而非慌乱寻找。 实用工具如定位手表、鲜艳衣物、应急哨子的重要性。 * 望望同学和丫丫爸爸之前参与过的播客—— 如何对抗人生的失序,自闭症父母聊「人生信条」 艰难前行?当我们关注自闭症领域的科研进展…… 自闭症孩子,缓解焦虑可以这么容易吗?!(还免费?)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坏情绪”呢? 连线丫丫爸爸: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聊聊自闭症干预中最重要的那些事 自闭症家长远程连线,挺开眼界

85分钟
99+
3周前

建构一个可能幸福的小世界?我们能做到吗?

没事找事

本期主播:rain 崔老师 嘉宾:杜老师、刘老师 7月,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北京通州的两家机构,参观、和老师们聊天,希望拓展我们的小世界,听听更多专业人士的想法和观点。 杜老师和刘老师是一家接受大龄孩子学习手工的机构的创办者,手工是孩子们建构生活秩序的方式,也是孩子们可以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方式。 之前,我去参加了一场他们和家长的分享会,觉得非常有启发,回家和崔老师录了一期播客,生活就是——持续构建生活的秩序。 这一次,我们和两位老师聊了更多关于孩子未来的可能性,也请他们给小龄家长一些建议。 我们聊到了—— * 为什么要以手工为核心: 孩子通过织地毯、珐琅等手工活动建立生活秩序(例:重度自闭症男孩沉浸织地毯数小时)。 目标:① 情绪稳定 ② 时间结构化 ③ 创造价值感(作品售出强化自我认知)。 * "小世界"构建逻辑: 大龄孩子难以完全融入社会 → 机构提供安全社交环境,体验基础人际关系(如小团体、异性互动)。 避免长期居家导致的退化(研究:长期居家可能引发精神问题)。 2. 一些超越我们之前想象的颠覆性认知 * "社会规则>社会融入" 首要目标非彻底融入,而是遵守规则避免排斥(例:坐公交车先学不大吵大闹,而非查路线)。 务实逻辑:能力有限时,先"生存"再拓展边界。 * "高功能≠更好带": 高功能孩子可能提出哲学性困扰(如"生活无意义"),情绪对抗更剧烈;低功能孩子反而可能更平稳。 * "找到孩子的说明书"(家长心态): 接纳孩子特质后,NT孩子"交换也不换"(杜老师);"以孩子为骄傲"(田惠平老师的理念)。 3. 大龄出路观察 * 四条路径: 职业教育:通过手工技能进入职高(例:机构孩子凭精湛手艺征服工美老师)。 支持性就业:企业提供包容岗位(酒店、咖啡馆)。 自主创业:家长创建手工坊、咖啡馆、洗车房等小生态。 居家照料:需培养自理能力+打发时间的技能。 * 核心挑战: 路径依赖"长期主义"(技能培养需数年); 义务教育结束后教育断层问题突出,大龄机构难做,家庭付费意愿低,人力成本高。 4. 大龄家长+老师给小龄家长的建议 大龄家长群体作为"拓荒者"的经验 * 初代家长的困境与突破: 90年代资源匮乏(全国仅贾美香等少数医生),被迫"摸着石头过河"; 干预手段原始化(如针灸,扎针代表"希望象征",各种“干预大坑”,家长经济损失大,孩子受了没有必要的苦)。 * 幸存者生态观察: 成功过渡的大龄家庭普遍"隐匿化",不愿在自闭症家长圈发声(杜老师接触的37岁乐队成员、38岁漫展爱好者); 对策:从医疗干预转向终身教育 * 代际冲突: 大龄家长建议常被小龄家长拒绝("我的孩子不同""我要治愈"); 杜老师直言:"该交的智商税还得交,有些坑必须自己趟"。 * 教育本质: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本质相同":目标均为提升社会适应力,差异仅在方法调整。 终身教育观:反对割裂"小龄干预/大龄生活",教育需贯穿一生。 * 三大实践原则: 生活化干预:在买菜、家务中教认知,避免脱离场景的桌面训练。 隐形辅助:帮孩子却不让其察觉(例:调整物品位置助其成功),避免依赖。 前瞻性规则:从小建立行为边界(如异性社交距离),青春期才不易失控。 * 家长心态: 放弃"治愈"执念,转向"与问题共存"; 警惕"短期主义",接受能力提升的缓慢(例:切菜需教上百遍)。 一些观点: * "生活就是要不停建构秩序,而非治愈缺陷。" * "压力源于能力不足——能力提升,压力自减。" * "每一根针灸针都代表一个希望,既温柔又荒谬。"(初代家长反思干预史) * "人本身就是艺术品,不是工业品。"(反对"次品"思维) 提到的人物和概念: * 人物提及:郭延庆(以终为始)、甄岳来(生活化教育)、田惠平(以孩子为傲)。 * 概念:有限社区包容、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心流理论(手工沉浸感)。

74分钟
99+
4周前
没事找事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