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4分钟
播放:
405
发布:
4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主播:rain 崔老师
嘉宾:杜老师、刘老师
7月,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北京通州的两家机构,参观、和老师们聊天,希望拓展我们的小世界,听听更多专业人士的想法和观点。
杜老师和刘老师是一家接受大龄孩子学习手工的机构的创办者,手工是孩子们建构生活秩序的方式,也是孩子们可以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方式。
之前,我去参加了一场他们和家长的分享会,觉得非常有启发,回家和崔老师录了一期播客,生活就是——持续构建生活的秩序。
这一次,我们和两位老师聊了更多关于孩子未来的可能性,也请他们给小龄家长一些建议。
我们聊到了——
* 为什么要以手工为核心:
孩子通过织地毯、珐琅等手工活动建立生活秩序(例:重度自闭症男孩沉浸织地毯数小时)。
目标:① 情绪稳定 ② 时间结构化 ③ 创造价值感(作品售出强化自我认知)。
* "小世界"构建逻辑:
大龄孩子难以完全融入社会 → 机构提供安全社交环境,体验基础人际关系(如小团体、异性互动)。
避免长期居家导致的退化(研究:长期居家可能引发精神问题)。
2. 一些超越我们之前想象的颠覆性认知
* "社会规则>社会融入"
首要目标非彻底融入,而是遵守规则避免排斥(例:坐公交车先学不大吵大闹,而非查路线)。
务实逻辑:能力有限时,先"生存"再拓展边界。
* "高功能≠更好带":
高功能孩子可能提出哲学性困扰(如"生活无意义"),情绪对抗更剧烈;低功能孩子反而可能更平稳。
* "找到孩子的说明书"(家长心态):
接纳孩子特质后,NT孩子"交换也不换"(杜老师);"以孩子为骄傲"(田惠平老师的理念)。
3. 大龄出路观察
* 四条路径:
职业教育:通过手工技能进入职高(例:机构孩子凭精湛手艺征服工美老师)。
支持性就业:企业提供包容岗位(酒店、咖啡馆)。
自主创业:家长创建手工坊、咖啡馆、洗车房等小生态。
居家照料:需培养自理能力+打发时间的技能。
* 核心挑战:
路径依赖"长期主义"(技能培养需数年);
义务教育结束后教育断层问题突出,大龄机构难做,家庭付费意愿低,人力成本高。
4. 大龄家长+老师给小龄家长的建议
大龄家长群体作为"拓荒者"的经验
* 初代家长的困境与突破:
90年代资源匮乏(全国仅贾美香等少数医生),被迫"摸着石头过河";
干预手段原始化(如针灸,扎针代表"希望象征",各种“干预大坑”,家长经济损失大,孩子受了没有必要的苦)。
* 幸存者生态观察:
成功过渡的大龄家庭普遍"隐匿化",不愿在自闭症家长圈发声(杜老师接触的37岁乐队成员、38岁漫展爱好者);
对策:从医疗干预转向终身教育
* 代际冲突:
大龄家长建议常被小龄家长拒绝("我的孩子不同""我要治愈");
杜老师直言:"该交的智商税还得交,有些坑必须自己趟"。
* 教育本质: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本质相同":目标均为提升社会适应力,差异仅在方法调整。
终身教育观:反对割裂"小龄干预/大龄生活",教育需贯穿一生。
* 三大实践原则:
生活化干预:在买菜、家务中教认知,避免脱离场景的桌面训练。
隐形辅助:帮孩子却不让其察觉(例:调整物品位置助其成功),避免依赖。
前瞻性规则:从小建立行为边界(如异性社交距离),青春期才不易失控。
* 家长心态:
放弃"治愈"执念,转向"与问题共存";
警惕"短期主义",接受能力提升的缓慢(例:切菜需教上百遍)。
一些观点:
* "生活就是要不停建构秩序,而非治愈缺陷。"
* "压力源于能力不足——能力提升,压力自减。"
* "每一根针灸针都代表一个希望,既温柔又荒谬。"(初代家长反思干预史)
* "人本身就是艺术品,不是工业品。"(反对"次品"思维)
提到的人物和概念:
* 人物提及:郭延庆(以终为始)、甄岳来(生活化教育)、田惠平(以孩子为傲)。
* 概念:有限社区包容、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心流理论(手工沉浸感)。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