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9 最初的哥特风格其实并不恐怖?【艺术风格启示录】|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讲哥特。 哥特风格盛行于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论江湖地位,仅次于上回谈到的古罗马风格。 我们首先谈一下哥特风格的起源。 话说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帝国诞生了基督教,发展过程颠沛流离,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贵族也信奉基督才获得官方的接纳,随后西罗马覆灭了。 以君士坦丁堡(如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由此产生出影响此后长达一千年的基督教艺术,史称“拜占庭艺术“。 东罗马疆域集中于亚非两洲,所以拜占庭艺术基于古罗马风格,结合了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等地方艺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发展出一种以马赛克镶嵌的教堂装饰形式。 漫长的中世纪里大量出现的新建筑就是教堂,这些教堂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拱“结构,然后发展出祭坛及朝向祭坛的引道,发展出修道院,发展出配合空间的浮雕,以往罗马那种巨大完整的穹顶被分为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 并且这些教堂喜欢将拱的概念一层一层往上堆叠,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叠得越高越接近上帝,所以更进一步发展出矗立的尖顶与塔楼。 此时,哥特风格便基于拜占庭艺术的演变而隆重登场,高耸与尖顶首先成为哥特最典型的形式特征。 我们接下来了解下哥特风格的几大特点。 哥特风格基于拜占庭艺术而形成,而拜占庭艺术盛行时期被历史称为“黑暗中世纪”,因为近一千年长的时间里发生太多不愉快,比方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可怕的黑死病等等。 所以哥特风格在后世印象中包含更加复杂的意象,比方恐怖、黑暗、绝望、孤独等,但其实最初的哥特更多象征了庄严、华丽、神圣及崇高。 而且哥特风格虽然基于建筑产生,但同时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除了前面谈及的高耸、尖顶,哥特建筑还发展出几种特有建筑结构,这些结构成为大家鉴别哥特风格的主要参考,分别是“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合称“哥特三件套”。 尖拱是基于罗马圆拱变化出来的,目的是为向上发展垂直结构,所以为了巩固尖拱的向上稳定性,再发展出交叉肋拱,就是尖拱直接交叉彼此支持,以实现高度增加。 这些结构一般都安排在教堂内部,看起来像一把伞子里的支架,有时候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内部空间因此可以支撑得非常高。 前面说过,当时的宗教负责人想法单纯,就是认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所以尖拱与交叉肋拱还不够,再发展出飞扶拱,就是在建筑外部再搭支架取代墙壁的承重,让建筑“再上一层楼”。 通过这些方式最高的哥特教堂建设高度达161米,相当如今的53层楼,比方始建于1377年的德国“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 飞扶拱的诞生还产生另一大好处,就是墙壁承力更少,可以更加轻薄,所以就可以嵌入采光良好的玻璃窗或者花窗,花窗普遍彩绘基督教的故事或者圣人画像。 哥特的发展其实细分起来经历三个时期,首先是12-13世纪的“早期英式哥特”,这个时期基本以罗马式建筑为蓝本,比方保留厚墙,喜欢水平拓展,“哥特三件套”也基本形成,代表作品有英国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 随后是13-14世纪的“装饰性哥特”,这个时期的哥特艺术吸收了大量拜占庭特色,仍旧保留厚墙,而且很少使用飞扶壁,特点是喜欢在处理拱顶表面时添加装饰形式。 并且窗洞设计当中开始出现几何元素与玻璃花窗,同时产生更多花式的拱,比方葱形拱与剪刀拱,代表作品有韦尔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最后就是14-16世纪的晚期哥特,史称“垂直式哥特”,垂直主要指喜欢高大的墙面结构,而其它装饰性元素,比方柱体、尖拱、花窗、浮雕则密集的堆积起来丰富墙面效果,代表作有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在当代,哥特跟古罗马风格都已经符号化,哥特象征了一种“暗黑系文化”,像前面提及的,代表的意象多数为诡异、恐怖、孤寂、黑夜、颓废等。 但正因为如此,反而让其获得很好的应用,比方21世纪初年轻人在QQ空间装潢中流行的一种称之为“非主流“的亚文化正是哥特艺术的一种时代表现。 又比方哥特电影,主题一般与宗教、吸血鬼、古堡等元素相关,其布光、服饰、场景、妆容都大部分还原自中世纪。 代表作品有《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与《夜访吸血鬼》跟《暮光之城》等。 同样的应用还有首饰设计、空间装潢跟平面艺术,但不管在什么载体,其特征万变不离其宗,属于容易鉴别的风格,所以哥特艺术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与时俱进,成为当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养分。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5分钟
99+
1年前

vol.08 高技派建筑风格的故事【设计风格启示录】 |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High Tech,高科技派风格。 2019年时候,在“史太浓游法国”的活动中我们曾经规划其中一站到“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而取消,如今想来非常遗憾。 这所位于塞纳河右岸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其实是个综合体)有着另类的建筑风格,远看像个烂尾楼,近看像个宇宙飞船,这种设计形式就是本次要谈的:高科技派。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后现代主义”风格,这是个延绵至今仍然存在的风格大矩阵,高科技派也被一些研究者归纳到其中。 而这样的设计风格一般活跃于产品设计及建筑设计领域。 根据考证,高科技派这个名词最初出现在1978年一本名为《高科技—家用工业风格资料集》的书中。 作者解释这个名词在设计语境中代表了两种含义,其一是有工业技术特征,这类特征时常能带给人高科技的感受,其二则是指高的品味。 这种风格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法国出现了一位以金属工人身份自学成才的建筑师,他首先突出的将工业制造技术用于搞建筑,此人名为让·普鲁维。 普鲁维1901年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就是名画家,还跟我们过去聊新艺术风格时候谈到的琉璃之神埃米尔·加莱是好朋友,朋友圈颇为强大。 十多岁时候普鲁维受家庭影响开始学习艺术,也许出自兴趣或是其它原因,踏入社会后他首先做了一名铁匠的学徒,随后又到过巴黎一个金属坊继续学艺。 23岁后他开始独立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做金属灯具及家具设计,因为手艺精湛而且学艺术出身,偶尔会受建筑师朋友的邀请为建筑设计大门、护栏、楼梯扶手或者纯粹的装饰。 这些建筑因为普鲁维的金属技术介入,就显示出高科技派的风格特征,其中合作过的建筑师分别有让·布尔贡、皮埃尔·勒布尔桥等人。 1940年之后他跟女建筑师夏洛特·佩里安合作居多,一起设计建筑或者家具,这些作品在当时都显得别具一格,比如房子里的横梁或者支柱被钢管取代,或者整个建筑框架都是金属等。 除了让·普鲁维,法国另一位名为皮埃尔·夏洛的建筑师也同在1930年代前后设计过类似风格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叫“维尔之家”。 “维尔之家”在法文中就是“玻璃屋”的意思,是个位于巴黎的住宅,其中设计合作者还有荷兰建筑师伯纳德·比沃特及金属工匠路易斯·达尔贝 。 其中达尔贝几乎是皮埃尔·夏洛的终生合作者,可见高科技派几乎跟金属工艺是密切绑定的。 这间玻璃屋的主要材料就是钢材跟玻璃,其中外墙几乎全部由做了磨砂工艺,带有圆形花纹的玻璃块组合而成,除此之外,室内还包含橡胶地砖、裸露钢梁、重型工业灯具等“工业元素”。 因为这些特征的关系,也有些研究者将高科技派跟德国包豪斯学生1925年设计出的全球第一个钢管家具“瓦西里椅子”(由马塞尔·布劳耶设计)联系起来,放到如今,也算是蹭流量之举。 假设要继续追溯,1914年意大利产生的“未来主义”风格(详见《设计风格启示录》系列)就开始有过关于高科技美的观念表达,此处就不展开了,大家自行回顾我们过去的文章。 虽然1930年代就存在高科技派的雏形,但真正让这种风格扬眉吐气却要来到1970年代。 话说二战之后,由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升级而来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雄霸全球市场多年,这个话题我们在多个系列都谈过,基于这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才会产生,市场因此很快进入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 其中高科技派所以能成型,跟19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的登月也有些关系,因为这个事件标志着人类的技术革命又进一步,宇宙都开始探索,实在显示了科技的高超。 既然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基于工业革命而产生,在高科技时代自然也需要在建筑上有所表现,当气氛都烘托这里了,自然就有英雄人物开始登场。 但高科技派的奠基人并没有出现在当时科技领先的美国,反而是在英国,而且还有两位,分别是理查德·罗杰斯及诺曼·福斯特。 两位大咖曾经还是好哥们及合作伙伴,接下来将通过他们的故事与代表作品进一步了解高科技派的设计特征。 但在此之前,可以先为高科技派的风格特点做个基本说明,这样的特点早在1930年代诸位风格先驱的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这些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加工技术的运用,而且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升级变化。 2、对工业技术的工艺有夸张处理,达到符号化的倾向,比如粗糙的钢材裸露在高级住宅中。 3、将设计类机械化,主张结构暴露的机械美学原则。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理查德·罗杰斯。 罗杰斯1933年出生在意大利,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母亲则是英国人,所以他是个混血儿。 因为各种原因,5岁时候他们举家迁居到英国,罗杰斯从小读书成绩就非常糟糕,据闻要到11岁时候才能识字,而且总是记不住课文,因此阅读背诵的一类作业让他痛不欲生。 直到很久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患有阅读障碍症,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疾病在英语国家的儿童中多发,比例高达10%-30%,程度有深浅,在中国的比例则低很多,大致3%-5%。 这是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跟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拼写障碍,大部分人的症状就是容易认错字及阅读很慢,比方会跳行或者漏字,需要用手指按着每一个字进行阅读,我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朋友,不过并不严重。 但医学上认为这跟智力低下引起的阅读障碍完全不同,相反有些患者还智商极高,相信罗杰斯就在此列,因为虽然艰难,他却先后考上了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及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非常不容易。 而且就在耶鲁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诺曼·福斯特,毕业后两人分别短暂在不同建筑公司任职,大致1963年时候,开始一起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名为Team 4。 Team 4听上去就有F4的奥妙,原来是合计有4位合伙人,两男两女,最后还发展成为两对夫妻,此处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英国的格拉斯哥四人组。 后来因为经营理念上的不合,两对夫妻分道扬镳,罗杰斯跟妻子简·布鲁姆韦尔再联合其他人在1967年成立了设计事务所。 过程中他们曾经设计出“拉链屋”这样的有趣建筑,这是一种适合工厂建造的房屋,使用廉价的隔热板快速组装完成,主打成本低,速度快。 但真正让罗杰斯成大名的是前面谈及过,从1969年启动到1977年竣工的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当时这个项目以设计竞赛的形式来确定设计师,评委中有著名的菲利普·约翰逊、奥斯卡·尼迈耶等,可见分量十足。 罗杰斯当时的设计合作伙伴还有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埃诺,此人也是高科技派的重要人物,两人的合作方案最终在681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蓬皮杜的主要设计特色首先是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机械系统、流通管道系统等全部暴露在外,而且涂上鲜亮颜色,比如绿色用于流通管道,蓝色用于冷热供应管道,黄色用于电力管道等。 整个建筑几乎都采用金属架组成,金属管构架让内部形成48米宽完全没有支撑的自由空间,创造出巨大的室内应用面积,可用于艺术展览及表演活动。 最惹人注目的则是以巨大玻璃管道包裹着的外悬电梯,让其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气息,所以有人形容其如同一架暂时停留地球的宇宙飞船,假设某天忽然消失也不要惊讶。 罗杰斯的激进设计一下子将高科技派的风格形式推向极端,将视觉注意力瞬间引爆。 建筑刚落成的时候也引发了法国公众的巨大争议,如同当年的埃菲尔铁塔,最后经过时间洗礼则成为了巴黎的新标志性建筑。 同时,蓬皮杜属于高科技派风格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筑,几乎没有之一。 罗杰斯后来还陆续设计出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及“千年穹顶”等高科技派风格的建筑,此处不一一展开了。 接下来谈一下诺曼·福斯特。 福斯特1935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斯托克波特,比罗杰斯要年轻两岁。 他的早年成长岁月颇为坎坷,首先家庭比较贫困,父亲是名油漆工,母亲在面包店工作,虽然日子艰难,但父母都非常乐观上进,这些特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福斯特。 福斯特从小学习成绩一般,不到20岁就到社会工作,做过多种不同职业,包括办公室文员,复印机公司销售,期间服过空军兵役,退役后机缘巧合间到了一所建筑公司当合同经理助理。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柯布西耶的著作《走向新建筑》,才发现自己由此爱上了建筑设计。 为此福斯特发奋学习,早期在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半工半读,期间又分别做过冰淇淋推销员、松饼师傅,甚至是保镖。 经过持续努力,1961年时候26岁的福斯特获得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奖学金,在此攻读建筑硕士,并且认识了罗杰斯。 其实以世俗标准衡量,福斯特后来也许比罗杰斯更成功一些,比如他早在1999年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罗杰斯则到2007年才获此奖项,而且同在1999年福斯特被英女王册封为终身贵族,2017年时候更是晋升到了男爵。 福斯特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主要有中国香港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被称作“小黄瓜”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以及苹果公司总部等等。 在这些作品之前,福斯特其实就有一个建筑引发业界关注,就是为一保险公司设计的“威利斯大厦”,这也是福斯特跟罗杰斯拆伙后,成立另一个事务所承接的第一个项目。 这个建筑的最大特色就是外墙所覆盖的深烟色玻璃板,让其整体充满着神秘科技质感,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属于高科技派的里程碑式作品,而且时间也比蓬皮杜早。 但对比罗杰斯那形式极端的蓬皮杜,威利斯大厦没有达到石破天惊的传播效果。 所以1981年起建到1985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属于第4次重建)才属于福斯特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这个项目当时也要通过竞赛来敲定设计师,据闻分别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本土等地7个事务所进行竞争,最后由福斯特事务所胜出。 汇丰银行总部大楼是一栋合计46层的摩天大楼,占地5000平米,高180米,远看就看一个火箭发射塔。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察,以上列举的大部分高科技派建筑从外观看起来都像随时会起飞的机械。 汇丰总部大楼最突出的设计形式还是结构外露,粗大高耸的钢柱直接展露在大楼立面,与钢桁架纵横组合,如同大楼发达的肌腱,而且整体线条构成向上的视觉动态,确实像蓄势待发的飞行器。 这种设计形式当然非常花钱,单纯钢材用了30000公吨,铝材4500公吨,耗资10亿美元,属于当时全球最贵的建筑物。 大楼还有几个特色设计,比如楼内空间尽量开通,楼顶有个40米高的中庭,顶端放了一组巨大镜子,通过凹凸将阳光反射到中庭的公共广场,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光,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于这个大楼其实还有很多传说及花边新闻,但不在本次的探讨范围,大家自行八卦了。 福斯特至今建在,今年已经88岁,听说还活跃于设计的一线现场,可见设计师长寿真的不是吹,尤其建筑领域特别突出。 此处有个问题不少朋友也许想问,就是为什么高科技派风格会在福斯特他们手上诞生? 首先在他们的成长年代属于机械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汽车还是飞机日渐先进,各种各样的新式电器也陆续走进大众生活,科技机械以一种炫酷意象伴随他们,如同互联网伴随00的后成长一般。 比如当时的流线型风格运动就产生了不少未来感十足的汽车,其中以我们过去《设计大师启示录》聊过的哈利·厄尔为设计师代表,这些影响都留在集体记忆中。 而福斯特从小非常喜欢汽车,长大一些后又爱上飞机,据其回忆,小时候攒着手上为数不多的零钱就是为了买一本《大胆阿单,未来飞行员》漫画。 当他长大后有机会参与空军服役内心自然非常兴奋,名成利就后福斯特又收藏了一台产于1950年的保时捷356,将其视为最爱,据他自己表述,他像太空船一样的居所设计灵感就来自这台保时捷。 所以福斯特将自己对机械科技的热爱彻底投射到建筑工作中,如此这般成就了优秀的高科技派风格,罗杰斯相信也有类似影响,尤其是他与福斯特共处的时光里,一定深刻探讨过这些命题。 关于高科技派的内容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 即刻@远麦刘斌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14分钟
90
1年前

vol.07 现实主义风格一次讲清楚【艺术风格启示录】|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Realism)是个蛮难说清楚的风格,难到我曾经几度想放弃陈述这个主题。 在主流说法中,现实主义主要指代19世纪以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为代表的画派,但其实16世纪开始意大利就出现过风格性质接近的画派。 而21世纪之后,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有不少现实主义的变种与亚分类。 风格假设难谈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试图将几种类似但实质不同的风格归纳起来,情况如同将几个人的器官移植到一个人身上。 比如过去谈过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里头就集合了立体主义、风格派、野兽派甚至印象派的画家,所以就不容易谈清楚。 但故事总是要谈的,历史向来是真亦假时假亦真,不较真往往就真了,假设遇到你不认同的说法,那毫无疑问是你对的。 开门见山,我们先谈一下现实主义绘画的三个特征: 1、表达主题的时候都会“去理想化”,如同电影中的纪录片平实。 2、喜欢选择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绘画技法追求写实。 3、大部分优秀画作的主题都有意反映某种社会现象,采用隐喻、象征或者客观陈述方式。 有以上特征的绘画,一般都可以纳入到现实主义风格中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就回到过去,看看现实主义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故事要先从16世纪的佛兰芒(如今比利时及法国的西北部)说起,这个地区当时忽然流行一种画风,就是喜欢绘制具体生活场景,比如真正做饭的厨师,表演着的街头艺人或者市场商贩等。 这种画风在当时文艺复兴风格大行其道的背景中就是股清流,好比每天听古典乐的人忽然听到了赵雷民谣。 到了16世纪的下半叶,这种画风被很多老百姓喜爱,有了群众基础后开始传到意大利北部生根发芽,最后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自然主义”(Naturalistic)。 自然主义跟19世纪法国巴黎产生的“巴比松画派”(也有人称作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是有区别的,因为巴比松画派主要绘制乡村类风景画,而自然主义的画家们则更喜欢绘制人物生活场景。 相关作品中的人物都不像宗教神话类画作那么理想化,而通常真实具体,符合大众日常生活的经验观察,所以经常也画一些市井场面,因此有风俗画的味道。 比如1582年前后,意大利画家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创作的《肉铺》。 这张画如同一个人拿起手机进行生活抓拍,画面描述了两位正在肉铺分解肉类的屠夫,他们穿着朴素,神情踏实,其中一位还似乎在配合画家“抓拍”而望向镜头,展示手中的肉块。 又比如1588年前后,意大利画家文森佐·坎比(Vincenzo Campi)创作的《水果贩》(又名《卖水果的女人》)。 文森佐出生于著名的艺术世家,父亲本身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名画家,其兄弟也分别是画家及建筑师,文森佐本人从学画开始就热衷于表现水果、野味及鱼一类主题,极可能同时是个美食家。 《水果贩》描述了一位在路边卖蔬果的年轻姑娘,蔬果堆满了画面,有葡萄、南瓜、桑葚、桃子及车厘子等。 每一样蔬果都绘制得非常真实,姑娘则置于画面左方C位,背后还有正在树上采摘水果的农民,自然主义气息浓厚,唯一的美中不足也许是姑娘太漂亮了,有理想化嫌疑。 16世纪的自然主义画派并没有出现名垂青史的超级大师,因此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其创作特色与手法属于现实主义画风的一个重要起点。 而真正让现实主义风格登上历史舞台,置于聚光灯中的人物终于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登场,他就是江湖传说颇多的卡拉瓦乔(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瓦乔的成就是在20世纪被诸多研究者重新挖掘的,因为17世纪后他似乎被人遗忘了一段时间,他的价值需要横跨多个世纪接受时间度量才变得熠熠生辉。 因为从20世纪往前追溯,发现有大量不同流派的优秀画家都有过从卡拉瓦乔作品中摄取营养的情况,他是诸多大师背后的大师。 卡拉瓦乔1571年生于意大利米兰,根据考证父亲也许是名建筑师,在他6岁时候去世,母亲拉扯大了他及其它兄弟姐妹,不幸的是,卡拉瓦乔14岁那年母亲也离撒手人寰。 于是同一年他开始在米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 Simone Peterzano )的 工作室当绘画学徒,希望获得一门谋生手艺,这段岁月大致4年,期间主要修习“伦巴第画派”及“威尼斯画派”(Venician School)风格。 上述两种画风都基于文艺复兴风格发展,在其基础上更倡导简单,关注自然细节,色彩运用方面更加大胆明快,人物画中的背景喜欢画上更多大自然景色。 1592年的时候,21岁的卡拉瓦乔来到罗马发展,因为他已经能创作非常出色的作品,并通过一己之力开创出革命性的新画风。 他发明了一种明暗对比非常激进的绘画手法,几乎是光线与暗面的直接切换,没有“中间值”,有着非常戏剧性的舞台灯光效果。 他的多数画作都像黑帮电影中的关键帧,比如杜琪峰电影中常用的硬布光就是这种味道。 这样的典型代表作有1599年创作的《召唤使徒马太》(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这张画是个商单,用于装饰教堂,本来是个严肃宗教主题,但卡拉瓦乔丝毫不遵循古典模式,而将人物场景画得跟日常生活一般,也因此产生了非常剧烈的观念视觉冲突。 这样客观真实的画面处理也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味道,同时卡拉瓦乔有不少作品都有自然主义选题倾向,喜欢描绘日常,或者将严肃的主题日常化,写实技法极为出色,所以他就被称作现实主义的风格之父。 卡拉瓦乔的创作就像将现实场景搬到舞台,让现实置于聚光灯下放大,是一种现实的艺术化。 而他这种强调光效与明暗对比的绘画手法也被单独称作“暗色调主义”(Tenebrism)。 做风格研究都难免有个惯性思维,喜欢粗暴的对人物或者作品贴风格标签,这做法符合人喜欢归纳,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单理解的思维特征,因为自原始社会以来,只有这样更利于群体交流。 其实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会画出多种风格的作品,不管古典时代还是现代艺术时期都有这种普遍现象,所以卡拉瓦乔有些作品也会被归纳到巴洛克风格中。 同样,不少巴洛克画家的作品会划分到现实主义风格中,因为巴洛克绘画风格本身就受过卡拉瓦乔画风的强烈影响,这么说吧,巴洛克大部分大V画家都是卡拉瓦乔的粉丝,比如伦勃朗(Rembrandt )、委拉斯凯兹(Velazquez)等。 卡拉瓦乔除了喜欢以世俗化方式绘制宗教历史主题的画作外,也有不少日常生活场景的佳作,比如《纸牌骗子》(The Cardsharps)及《算命先生》(The Fortune Teller)等。 这类作品比较淡化“暗色调主义”氛围,显得更加自然主义,不再台下观众看舞台,更像日常生活中的视野一角。 卡拉瓦乔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追随者,他们能将卡拉瓦乔风格学得惟妙惟肖,所以到了17世纪干脆又有了“卡拉瓦乔主义”的说法,情况真的越来越复杂。 这方面的佼佼者有意大利画家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Bartolomeo Manfredi),据说他是卡拉瓦乔在罗马时期的学生,也有是仆人的说法。 曼弗雷迪的风格跟卡拉瓦乔相似到几乎重合,代表作品有《丘比特的惩罚》(Mars Chastising Cupid),无论是局部细节的写实程度,主题表现方式还是光影安排都对卡拉瓦乔有着死心塌地的模仿。 甚至有些作品到底是两人之中谁画的都有争论,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曼弗雷迪的技法会比卡拉瓦乔更胜一筹,听上去就有协助收藏家炒作的嫌疑。 类似的画家还有奥拉齐奥·博尔贾尼(英文名都找不到)、啊特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等等,不一一细说。 卡拉瓦乔除了专业技术精湛,个性鲜明之外,还有不少打架斗殴的花边传说,追随者日渐众多,甚至发展到北欧,于是又出现了“北欧卡拉瓦乔主义”风格,有更加世俗化的表现倾向。 代表作品有荷兰画家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Hendrick Terbrugghen)的《弹奏诗琴的女人》,这哥们某个时期很喜欢画乐手,大部分画作主题与此相关。 这张画表现了一位女乐手为诗琴调弦的瞬间,其半张着嘴望向右前方,似乎强调着跟观众说别急,我马上找到正确音调开始演奏。 综合以上发展,接下来终于又形成“17世纪现实主义”的说法,属于卡拉瓦乔绘画手法与自然主义更进一步的连结,画家们喜欢更加客观的描述外部世界,而且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味道。 代表作品有法国画家路易斯·勒南(Louis Le Nain)创作于1642年前后的《农民家庭》。 画中描绘了一个气氛静默的普通农民家庭,房子简陋,大家神情呆滞,勒南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中刻画出了农民细节具体的赤贫状态。 说了半天终于来到19世纪,在此之前的画坛其实还陆续盛行过不少风格,其中的流派有热门有冷门,有些甚至大家都没记录下来,或者难以归类描述。 比如在“17世纪现实主义”之后延展出过“田园风俗画”,属于现实主义往轻松方向的延展。 再然后分别有过虚空主义、幻象主义、路易十四风格、摄政王风格、洛可可、透视法画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学院主义等不同风格。 其中学院主义从16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都存在于欧洲各大艺术学院,因为这种风格就属于当时欧洲美院绘画教学风格的概括,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学院派”。 学院派重视临摹,由此喜欢研究大师,其中又尤其喜欢新古典主义方向的画家,这种绘画风格倾向于展示完美、纯粹及理想化的画面效果,技术层面讲究精确与平衡。 基于以上追求,学院派经常会画出一些皮肤光滑,感觉加了磨皮滤镜的人体,看似完美但缺乏生气,同时也脱离现实生活。 比如法国学院派画家让·莱昂·杰罗姆的作品《希腊青年斗鸡》,描绘了一对裸体情侣莫名其妙的在斗鸡,轮廓完美,结构平衡,画面整洁,姿势优雅,怎么看好像都挑不出毛病,这种风格逐渐统领了当时整个主流画坛。 所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属于在学院派,及有着神经质气息的浪漫主义画派的对立面逐渐发展起来。 标志性事件是1855年时候,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在巴黎博览会旁边搭了个临时建筑并命名为“现实主义画廊”,展出自己的四十余幅作品。 其中就包括都创作于1849年,著名的《碎石者》及《奥尔南的葬礼》。 《碎石者》被公认为库尔贝现实主义风格的一幅伟大作品,画中描述了一老一少辛苦劳作中的碎石工人,完整客观的表达出乡村里穷人的困境。 而《奥尔南的葬礼》则可以说是库尔贝最重要的作品,首先在1849年时候他凭借这个非主流创作杀入法国沙龙画展并赢得金质奖章,这个奖章让他有了以后作品不需要经评审团而进入沙龙的资格,直到1857年规则被修改为止。 这幅画的现实主义色彩浓厚,描绘了一场法国乡村的普通葬礼,人物都十分朴素,画面两边的割开制造出急迫感,而没有填好的墓穴放在画作下方割开又给大家制造了现场感。 总而言之,库尔贝希望通过多重方式让你感觉自己似乎置于现实中的葬礼现场,这个画作的尺寸大到3*6.7米,站在跟前确实有融入感,而且感觉库尔贝绘制的时候下笔迅速,色彩推崇本色的运用,主打真实感。 这个尺寸问题也遭到不少学院派人士诟病,因为这样大小的画布过去一般只用于绘制宗教或者皇家主题画作,让人感觉这个创作有些挑衅的意味。 库尔贝对此的反馈也很尖锐直接,他表示奥尔南的这个墓穴就用于埋葬浪漫主义风格。 19世纪的现实主义跟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性变得更强,笔法变得更加自由,他们除了希望通过画笔反映现实生活,还希望展露其中的暗示内容,或者对现实隐藏的看法。

15分钟
68
1年前

vol.06 丢勒竟然也是设计师?【平面设计的故事-第5回】|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聊一下文艺复兴中的平面设计。 上一回我们谈过了活字印刷术的诞生,15世纪的德国人约翰·古腾堡( Gutenberg)是主要的创始人,随着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活字印刷术也很快在整个欧洲落地开花。 作为发源地,德国成为整个欧洲出版业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在背后支撑出版业的正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大幅度的解决了印刷效率与印刷质量问题。 活字印刷的发展自然也推动了平面设计发展,而设计审美需求又反过来推动活字印刷的升级,彼此环环相扣,成熟的印刷技术为排版布局提供灵活性,同时提升对复杂图画的处理能力。 好比近些年一些新设计软件的诞生,形成新的图像呈现技法,也会对设计形式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最典型例子就是C4D,这款跨界软件成为大部分设计师去应聘岗位的加分项。 而在修订文章的此刻,比C4D带来更大改变的自然是AICG技术的发展。 在当时活字印刷术诞生的时候,欧洲已经处于文艺复兴的发展早期,对于出版物的印刷设计需求也急速提升,今天一起来聊聊文艺复兴与平面设计的故事。 关于文艺复兴的具体发展史太浓在【艺术风格启示录】中有相对完整的阐述,大家可移步了解,这里不作赘述。 但如果仅用一句话概括,文艺复兴就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人开始被视为生活与艺术的核心主体,不再是过去的宗教神明。 相信大部分朋友清楚,位于南欧的意大利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及中心,15世纪时候意大利开启了城邦形式组合的多元政治结构,有别于过去中世纪的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获得解放,由此进入高速阶段。 经济发展让意大利对出版物的需求大幅提升,他们很快意识到应该去德国找一些印刷专家过来协助自身建立现代化的印刷厂。 于是大约在1465年前后,两位德国印刷专家受邀来到意大利,分别是斯威海姆(Konrad Sweyheym)跟帕纳兹(Arnold Pannartz)。 两人在意大利工作期间除了带来印刷技术的辅助,还为意大利人设计出一些以罗马字体为基底的印刷字体,传达性更加强,样式更典雅,对于意大利后来的平面设计发展产生很大帮助。 后来两人的名字也分别被一些投机商人注册成为了印刷机品牌的名字,所以如今我们去检索会找到一些关于印刷机器方面的文献。 文艺复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两个城市,分别是佛罗伦萨与威尼斯,佛罗伦萨自然无需多说,因为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及拉斐尔三位大神坐镇。 但就平面设计而言,威尼斯反而是一个更加重要的中心。 威尼斯当时属于意大利对外贸易中心城市,贸易对象包括地中海国家、印度与远东国家等,很多精明商人意识到这里日后肯定会有庞大的印刷品市场,所以15世纪时候纷纷到此办厂。 这些商人大部分直接来自德国,比如约翰·德·斯皮拉(Johannesde Spira)就是一位资深的印刷从业者,他是将德国印刷技术引入威尼斯的重要人物。 斯皮拉在威尼斯发展了5年印刷生意,因为他对出版物的品质把控严格,对整个印刷行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威尼斯汇聚了大量印刷厂之后,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营造出优良环境,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厉害的印刷工匠跟排版设计师(当时还没有“设计师”概念,只是方便向大家叙述)都会被争相邀请到此工作。 其中来自法国的工匠尼古拉·詹森(Nicolas Jenson)就是其中之一,他本身是一名出色的造币工人,所以将金属货币的刻制技术也引入了活字印刷的刻造当中。 他还尝试用刻制货币的概念为一些商业行会设计商业标记,这种标记就等于是现代社会中的logo了。 所以詹森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标志设计的平面设计师之一,后来还成立了类似“设计工作室”的机构为相关社会组织做书籍排版设计或者商标设计。 其实货币上的图案本身就是经过提炼概括的艺术化图形,所以詹森设计出来的logo非常有韵味,因为他的带动,后来很多意大利的印刷厂都设计了属于自身的商标。 这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平面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平面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爱使用花卉来装饰图案。 原因在于当时花卉图案在家具、建筑及手抄本(手抄本跟印刷本曾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流行,所以有了活字印刷术的助力后,这种特色也被引用到书籍设计中。 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出版的很多书籍都有花卉图案环绕文字这样的设计形式。 这种特色后来也出现在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的书籍设计中,我们后面也会谈到。 将这种手法发挥得很成熟的是一位叫拉多特(Erhard Ratdolt)的印刷家,他后期除了这种花边装饰外还创造出一些更复杂的平面布局,比如解释内容的插图。 1482年时候他与友人合作着手出版一系列讲述科学内容的书籍,版式设计在他们手中出现了突破,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元素》(Euclids‘s Geometriae Elementa)这本书。 这本书的单页中将文字安排在内侧,外则留出宽敞空间,附上解释内容的简洁几何图形,跟富有装饰的内容首字母相映成趣。 而且其版面设计工整有序,形成了良好的传达功能,成为世界上最早一本装饰精美,插图完善的科学读物。 科学读物的出现跟宗教书籍同时盛行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1472年时候出现一本叫《军事论》(Deremilitari)的书籍,是一本完整的军事技术著作,有完整丰富的插图,这种题材在过去难以想象,代表了当时科学类书籍的出版水平。 时间很快去到1501年,当时威尼斯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出版商马努提斯(Aldus Manutius)首创出“口袋本”这样的袖珍尺寸书籍,尺寸大致是8cm*15cm,很快成为网红产品,受到社会大众的热烈欢迎。 因为过去的书籍开本都特别大,必须正襟危坐着阅读,难以携带,而文艺复兴让文化得以进一步普及,书籍有被随时阅读的需求,便携就成为当时书籍产品的一个痛点。 第一本出版的“口袋本”书籍叫《歌剧》(Opera),作者是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 不管如何,德国在文艺复兴期间都还是出版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纽伦堡更是集中了欧洲当时最杰出的印刷商跟平面设计师。 印刷商而言,最重要的人物是安东·科伯克(Anton Koberger),他在20年间合计出版了上百种不同书籍,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1493年出版的《纽伦堡年鉴》(Nuremberg Chornicle)。 这本书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而且版面布局是图文混排,插图的艺术水平非常高。 这种高水平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负责书籍插画工作的其中一名设计师就是阿伯里奇·丢勒(Albrecht Durer)。 如果对艺术史有所了解,就清楚丢勒可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的画家,其实最初他就是为书籍绘制插图的设计师,他的木刻插画技术可谓出神入化。 而印刷商科伯克是他的教父,欧洲人的“教父”假设狭义理解就是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另外也有类似“保护者”的意味,因此社会上名望越高的人通常都是很多人的教父,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著名黑帮电影《教父》。 丢勒1471年生于纽伦堡,父亲是名金器工匠,15岁时候丢勒就被父亲送去印刷厂做学徒,当时的印刷工人估计就像90年代的出粗车司机,是吃香的行当。 在印刷厂工作4年后,聪明的丢勒熟练掌握了印刷技术与插图绘制技法,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当时带他的工匠也震惊于丢勒进步的速度,而且丢勒的插图已经有自身风格,这种风格一般技术的匠人都难以模仿。 所以他才会被当时的大印刷商科伯克相中,科伯克给予丢勒很充分的发挥空间,所以他也很快在行业中成了大名,并且他的创作还延展到油画、水彩风景画等艺术领域,成就非凡。 1498年时候丢勒为书籍《启示录》(The Apocalypse)创作了15张非常精彩的木刻插图,线条生动,构图创新,正负空间处理恰当,马上成为这个时期书籍插图的登峰造极之作。 那时候丢勒才年仅27岁,已经成为引领行业的插图专家。 除了绘画,丢勒对美术理论及版面设计都深有研究,比方他有自身独特的字体比例结构,一般笔画的宽度是高度的十分之一,从而形成一种粗壮有力的字体风格,所以那时候的丢勒已经有设计”模数“的概念。 1525年时候丢勒出版了自己的设计理论著作《运用尺度设计艺术的课程》(A course in the Art of measurement with compass and ruler),里面就谈到了如何将几何比例及图形运用到建筑、书籍及字体的设计中。 因此丢勒成为文艺复兴晚期一位重要的跨界平面设计师。 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面设计获得了大幅度发展,包括版面布局方式、尺寸比例,字体图形风格,还有插图水平等等。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本质,就是如何更好的为市场服务,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思考。 今天聊到这里,感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 即刻@远麦刘斌 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10分钟
86
1年前

vol.05 古罗马风格7分钟讲清楚【艺术风格启示录】 |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大家好,欢迎来到设计史太浓栏目,我是远麦刘斌! 今天跟大家讲一下古罗马风格! “古罗马风格”的时间范围一般视为公元1-9世纪之间,并且特指疆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时期的设计艺术风格。 首先说一下这个风格的来源! 话说公元前146年,古罗马人消灭古希腊之后继承了古希腊大部分文化,比方神话故事、哲学思辨、政治理念及艺术形式等。 古希腊人民热爱艺术创作。 他们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人体雕塑与建筑,艺术顶峰时期是公元前470年到公元前430年左右。 雕塑代表作有《宙斯》、《掷铁饼者》等,表现特征是力量、平衡与和谐。 而建筑通常以神庙为主,代表作是用于祭祀的 “帕提农神庙” 。 帕提农神庙展现的是秩序美,里头有一排排熟悉的柱子,这些柱子后来就被大家称作罗马柱。 所以我们首先清楚,古罗马风格是基于希腊风格发展而来的。 最能体现古罗马风格的巅峰之作首先是斗兽场。 斗兽场在公元72至80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专为奴隶主看角斗而建造,角斗方式就是勇士与野兽进行搏斗,直至其中一方死亡,十分残忍。 如今我们看到的斗兽场并不完整,是大半个骨架,从外观看斗兽场是正圆形的,如果用无人机上空俯瞰则是椭圆形。 这座椭圆形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足足可容纳5-8万人,整个工程耗费了大致10万平方米大理石。 罗马斗兽场的建筑样式是如今所有现代化大型体育馆的雏形,因为具备优良的功能结构,比方场内假设发生灾祸,几万名观众可以从每个出口井井有条的撤离。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罗马斗兽场底部的3层分别由80个圆拱门构成。 这种结构方便人员流动,为我们展示出古罗马风格最基本特征,就是柱式及圆拱。 这些柱式来自古希腊经典三柱式,分别是多立克柱、爱奥尼克柱与科林斯柱。 为方便大家记忆与理解,我们形容为“离子烫”、“大波浪”及“杀马特”,下面分别谈谈各自的特点。 1、 多立克就是离子烫:这种柱式朴素庄严,柱子与梁之间的链接方方正正,如同女生做了离子烫一般,一般法院与国会最喜欢用,前面谈过的帕提农神庙正面就使用了这种柱子,而罗马斗兽场第一层使用了这种柱式。 2、 爱奥尼克就是大波浪:这种柱式轻松优雅,因为柱子与梁之间加入了卷曲造型装饰,好比板着脸的人有一些笑容,一般酒店或者娱乐场喜欢采用,叫“迎宾柱”,罗马斗兽场第二层使用了这种柱式。 3、 科林斯柱就是杀马特:这种柱式给人一种华丽个性的感觉,因为柱子与梁之间换成了类似植物枝蔓的装饰,像“爆炸头”,罗马斗兽场第三层采用了这种柱式。 罗马后来基于这些柱式基础又发展出“塔斯干柱“与”混合柱式“,无非是变粗、拉长与叠加一类操作,万变不离其宗。 接下来我们谈谈“圆拱“。 这种结构属于古罗马发展出来的建筑语言,原理是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喜欢玩积木的朋友就能很好理解,这种方式可以将门建得很大而不会坍塌。 比方公元3世纪建设的“君士坦丁堡凯旋门”,21米高,其次是19世纪初拿破仑50米高的“雄狮凯旋门”。 但真正体现“拱”这种高超技术的其实是“穹顶“,代表作是公元前27年建好的罗马万神庙。 罗马万神庙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弥足珍贵,是最初罗马人供奉众神的场所。 万神庙顶部的悬空半圆结构直径达43米,从神庙的刨面图来看,顶部半圆与底部空间恰好构成一个完美圆形。 这样雄伟的构造就单纯靠拱结构技术及来自火山灰泥的粘性混凝土,让人叹为观止。 穹顶中间开了一个8.9米直径的圆洞,天气不错的时候日光透过此洞照亮神庙内部。 而晚间月光明亮时也能照进来,营造很好的气氛,好像能跟罗马众神在线沟通一样,十分重要。 另外这个孔其实还有日晷(gui3)的作用,因为白天随着时间变化光斑会移动,让大家感知时光流逝,这是切实的功能性。 万神庙里面我们会看到不少熟悉的罗马柱及雕塑作品,那时候建筑基本都跟雕塑共生,也许跟建筑师大部分都是雕塑家相关。 今天关于古罗马风格的分享先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 即刻@远麦刘斌 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6分钟
99+
2年前

vol.04 奶奶都能听懂的拜占庭风格 【艺术风格启示录】|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拜占庭风格。 首先,我们要了解“拜占庭”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汇源自希腊语:Βυζάντιον,很久之前属于古希腊区域的一个城市,相传建立于公元前658年,城市领主名为拜占斯(Βύζας)。 到了公元4世纪中期,这个地方发展成东罗马中心,更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所以东罗马也被称作“拜占庭帝国”,本期故事从这里展开。 当前,君士坦丁堡属于土耳其,且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 如今回望拜占庭风格大家都会说复古,可在当时,拜占庭艺术就是尖端时尚。 一种文化艺术的输出与流行,离不开所属国的综合国力。 东罗马(公元395年-1453年,后面以拜占庭帝国称呼)从建立到消亡延绵1000+年,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大致在公元9-10世纪前后,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强大达到峰值,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商业中心,链接东西方。 阿拉伯、法国、德国、意大利跟亚洲国家的商人们频繁来往这里进行交易,也因此将拜占庭风格带到世界各地。 其中西方艺术家们对商人们带回来的拜占庭装饰品十分感兴趣。 他们认为这是种神秘的先锋艺术,值得仔细研究,可从中摄取创作灵感,因此我们会在后续出现的哥特艺术中看到拜占庭影子。 那么拜占庭艺术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汤底,融合东方装饰艺术。 其二、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结合,带有官方色彩,富丽堂皇,繁复多彩。 其三、成熟后在绘画及雕塑中形成程式化与脸谱化的创作审美标准。 拜占庭帝国建立81年后(公元476年)西罗马就覆灭了,它的覆灭被后世普遍视为“中世纪”的正式开端。 然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被算作中世纪结束,前后大致1000年。 屈指一算,跟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时间基本重叠,所以拜占庭艺术占据“中世纪艺术”很多戏份。 同属“中世纪艺术”的还有盛行于11-12世纪的“罗曼式艺术”(跟古罗马艺术不同)及盛行于12-15世纪的“哥特艺术”。 历史上每种艺术风格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或者“招牌菜”,比如古埃及的几何巨石建筑、古希腊的唯美人体雕塑、古罗马则是柱式大穹顶神庙。 拜占庭艺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马赛克镶嵌画。 镶嵌画属于一种古老装饰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两河流域北部的“闪米特人”(Semitic)。 古希腊、古罗马及其它一些古代文明都曾广泛使用,所以这并非拜占庭帝国的原创,没有独家版权,属于继承与发展。 镶嵌画的制作方式像玩拼图,一般采用有色玻璃、石头、大理石、木头、陶器等为原料,铺拼到有结合剂或者石膏灰浆的面上,形成一个主题画面或者图案花纹。 而且创作不限平面,可以用于墙壁、天花、地板、雕像、家具、甚至饰品上面。 我感觉印象派中的点彩派就像更平面化的拜占庭镶嵌画,大家做起来都费工夫,都不像传统绘画,一个靠拼,一个靠点,遥相呼应。 艺术流派中的类似呼应很多,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跟古埃及的正面律也相似。 拜占庭帝国属于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意思是国王身兼教皇,因此相关艺术有浓厚官方色彩。 大部分镶嵌画主题都跟宗教故事或者当权者相关,又或者将两者糅合做个新主题,类似日本“同人漫画”的再创作。 最著名的拜占庭镶嵌画有创作于公元547年的《查士丁尼及其随从》(Emperor Justinian and His Attendants)。 查士丁尼(约公元482年—公元565年)是当时的拜占庭皇帝,他经常发动战争,一心希望恢复罗马帝国的昔日辉煌。 这幅画描绘了他跟大臣们手捧圣器向基督献祭的场景,整体色彩缤纷明快,细节繁盛但有序精致,给人一种富丽浓郁的神圣感受。 位于中间头戴五彩珠玉帽子,身穿紫红色长袍,目光坚毅之余面露微笑的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两边随从卫士的衣服颜色都取自查士丁尼大帝身上色调,这是种创作手法,让画作主角显得众星捧月一样高贵,跟我们做设计时候吸取主体颜色做背景色的原理一样。 画中的人物比例特意拉长,跟现代人通过广角镜头或者后期修图让男性显得高大女性显得修长一样。 如此一来人物形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 算上查士丁尼大帝画面合计13个人(也有人算作12人),暗含基督与十二门徒的意思,符合前面说的宗教与现世主题的“同人创作”。 在此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人物有种刻意营造的宗教化威严,类似特色在拜占庭绘画艺术中延绵很长时间,成为我们说的脸谱化特征。 关于脸谱化问题,在圣像画中尤其严重,很多限制了标准画法,符号固定,师徒相传,不得随意发挥,刻板僵化,这其实也为文艺复兴的爆发埋下伏笔。 创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这幅画的艺术家用了不少名贵材料,包含金银、珠玉、彩色玻璃、大理石等,完全符合甲方身份,不掉档次,同时这些用料也决定了画作质感。 由此我们发现镶嵌画的一个特色,就是颜色普遍来自材料原色,原汁原味。 如今我们绘画用色已经很简单,有大量现成颜料制品,而在过去想获得特定色彩很困难,而且不同色料的成本差别很大。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甲方找画家创作都要指定颜色用料,避免画家滥竽充数挤出利润,这方面以后机会谈色彩史时候再跟大家展开。 接下来我们从绘画跳到建筑,跟大家谈谈拜占庭帝国建筑有什么突破。 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其实算是广为人知,就是如今位于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在基督教的艺术史中,就影响力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教堂可以跟它相提并论,俗称没对手。 这种影响力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开创出一种全新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介于古罗马跟后来的哥特之间,恢宏大气又重视细节雕琢,自成一格,承前启后。 这种风格属于传统西方艺术跟波斯艺术、两河流域艺术+叙利亚艺术的一种融合结果。 其次则是它破天荒的实现了庞大空间组合,这个后面再细说。 圣索菲亚大教堂命运多舛,始建于325年,404年被一场大火烧毁,被修复后在532年又因为一场暴动被再次焚毁,于是再次重建,直到如今,屹立1500年。 当时修建它的皇帝可真巧了,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大帝当时委派的两位主创设计师分别是物理学家跟数学家,搞物理那个叫伊西多尔(Isidore of Miletus),搞数学的叫安提米乌斯(Anthemius of Tralles)。 这样的安排其实有深远意义,就是查士丁尼认为这教堂要么不重建,重建就必须超越所有网红古建筑。 所以按甲方第一逻辑,就是要大,很大,非常大。 这方面纯粹的设计师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查士丁尼的欲望,而且设计师还喜欢劝甲方要小才精致之类,因此只能作为副手帮忙装饰,或者提供风格建议。 当时经过一番研究,大家决定对标西罗马的“万神庙”,因为万神庙以超大穹顶著称。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查士丁尼给足了建设经费,因为除了大,他还希望圣索菲亚大教堂极尽奢华,他对美的鉴赏主要就是铺张。 如此一来苦了百姓,因为预算大部分来自新税征收跟民间金银的搜刮。 经过两位数学方面专家的加持,圣索菲亚大教堂顺利完工,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高度达到惊人的54.8米,其大穹顶足足比万神庙高了11米多。 大家要清楚这54.8米下方是中空的,相当于一栋18层的高楼都可以塞进去。 而且万神庙的大穹顶主要靠6.2米的厚墙支撑,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轻薄很多,并且还敢开窗,可谓艺高人胆大。 那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因就是那位听起来很像“提拉米苏”的数学家安提米乌斯通过大量计算提出了精彩的“三角穹窿”方案。 这个方案的原理是将教堂最大的穹顶架在下面四个大圆拱上,形成一个三角区,这个区域再将建筑分量聚焦卸到地面,如此一来实现它的宏伟高度。 查士丁尼为此笑得合不拢嘴,欣慰自己英明的用人策略。 接下来看看内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陈设跟装饰都富丽堂皇,比如巨大读经台上方高悬的十字架就由黄金、珍贵宝石跟大理石组合而成。 圣坛的栏杆是纯银材料,一些列柱还让当时拜占庭最顶级的艺术家设计了一系列宗教浮雕,如基督、圣母、天使跟先知等。 祭坛也是黄金做的,在耀眼的表面镶嵌了宝石跟法郎,祭坛华盖向下延伸的4根支撑柱子也镀了黄金。 每当大教堂晚上举办盛大活动,时常金光闪闪,非常明亮,因为除了各种宝石、贵金属装饰之外,内部至少还有6000个镀金烛台。 奢华程度,震古烁今。 而由圣索菲亚大教堂开创的这种建筑风格也成为建筑史宝贵资产,被后世吸纳与发展。 拜占庭艺术除了马赛克镶嵌画跟建筑之外,其实还有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 这种雕刻艺术具有同样的时代特征,比如人物都是一副苦瓜脸,但不妨碍我们欣赏他们的精湛造型装饰技法。 关于拜占庭艺术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拜拜! ---------------------------------------- 即刻@远麦刘斌 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11分钟
99+
2年前

vol.03 古希腊美学为何让人着迷?【艺术风格启示录】|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并非一个国家概念,而是指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在过去包含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跟小亚细亚沿岸。 古希腊的历史在广义上包含爱琴海周边诸多文明在罗马人征服前的全部历史,所以能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 而古希腊人所创造的辉煌是在公元前450年之后不到300年的时间完成的,这种辉煌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戏剧、诗歌,还有政治制度跟哲学等等。 其实14世纪的文艺复兴就是要复兴古罗马与古希腊艺术,而18世纪下半叶诞生的“新古典主义”还是继续学习古希腊与古罗马,所以古希腊被视为西方艺术源头,也是蒋勋先生所说的“美的起点”。 古希腊在艺术成熟时期的特征大致有三点: 其一是唯美而写实 ,其二是庄重而单纯,其三则是典雅而精致。 可惜因为古希腊艺术的发展漫长,过程中很多作品已经完全散失。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谈过古希腊早期的建筑跟雕塑都以木头为材料,所以现代已经没有踪迹,佐证这个说法的是古希腊中“雕像”一词的原意是“擦和刮”。 某些古希腊雕塑所以僵直也许跟这个相关,比如“古风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其中对人物毛发衣物的处理普遍下垂,不像后来那么流动飘逸。 这跟过去使用木质材料顺着纹理下垂容易处理有关系,所以形式被保留下来,就像以后话筒消失,但打电话的图标还是个话筒。 古希腊的古风时期大致在公元前625年到公元前480年左右。 这个阶段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人物雕塑上的“古风式微笑”,俗称“皮笑肉不笑”。 雕塑普遍只是通过嘴角上扬来象征性假笑,而配合假笑的还有僵硬简陋的身体,这个假笑特征在古希腊雕像中足足保留了1个世纪,而且很多时候还会看到突出的眼球、突起的颧骨跟突出的方形下巴。 这样又让人感觉他们的目的好像不完全为了画得像,因为很多原始雕塑都有这些特征,我们在一些资料中惊喜发现,古希腊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跟古埃及有过交集。 所以这些僵硬姿态的雕塑也许是受了古埃及正面律的影响,就像小朋友刚刚学画都要临摹,看到谁就学谁。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作品叫“提尼阿波罗”,属于古风时期难得保存完整的雕像之一。 它除了有典型的古风面部特征外,创作手法也稚嫩,比如人体结构缺乏细节,或者对人体结构出现错误表达,比如膝盖等等。 古风时期的雕塑家们跟我们刚刚学绘画一样,对衣服布料一类的皱褶无从下手,左右为难,因此最后一般都雕成了紧身衣。 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个重要特征,叫“神人同形同性”,意思是他们的神长得跟人一模一样,很少有古埃及的半兽人,或者中国神仙与妖魔鬼怪。 而且除了大部分看起来跟人一样,七情六欲也差不多,古希腊艺术跟古希腊神话关系密切,比如雕塑就特别像神话故事里的各种“手办”。 例如“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跟“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The Laocoon and his Sons)都在讲述众神的故事。 而且古希腊很多著名雕塑其实都属于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所以原作极可能水平还要高。 典型的如掷铁饼者(Discobolus),这个作品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50年,创作者米隆(Myron),根据记录他主要做青铜雕塑,还有黄金象牙雕塑,基本不用大理石,而古罗马复制品则是大理石。 古希腊雕塑从这个阶段开始就可以将人体塑造的特别写实,大凡裸体都健康自信,有种纯粹的美。对于动作、发型及衣服皱褶的处理也不成问题,技法像行云流水一般意气风发,比如“依靠的萨提尔雕像”。 还有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坐着的拳击手”青铜雕像,看着雕像似乎就能感受到他下场休息的疲惫,还有对自己表现感到不满的情绪。 接下来跟大家讲一讲帕特农神庙跟它的浮雕。 帕特农神庙大约在公元前438年完成,供奉了象征智慧、艺术及战争的女神雅典娜。 神庙呈长方形,有半个足球场大,因为巨大的平顶结构,由合计46根高达10米的大理石柱支撑,这些石柱就是罗马柱的原型,这些放在罗马篇章再细说。 古希腊大部分神庙基本上就是帕特农神庙的拉长或者缩短版本,或更简陋或更精致,基本建造原理及风格特征都很一致。 神庙包含雕塑的部分主要集中于两端的山墙(三角形态)跟四周的中楣(四周的装饰带)。 另外就是放置神庙内部的雅典娜神像,神像据说采用木制,高13米,有大量象牙、黄金及宝石装饰,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就已经被“分解”。 目前神庙外部幸存的作品大部分断胳膊缺腿,很多连头部都不见了,但不妨碍我们感受古希腊这方面的高超技艺。 比如位于神庙南面保存最完好的“人头马跟拉庇泰族人(Lapiths)“之间的打斗场景,人物姿态充沛有活力,神情生动,富有情节与戏剧性。 又比如神庙东面三位大神一起聊八卦的群雕,分别是波塞冬(Poseidon,海神)、阿波罗(Apollo艺术之神)与阿耳忒(tui)弥斯(Artemis,狩猎女神),三人动作自然利落,身上布料流畅顺滑。 还有位于山墙上依靠石头,神情安逸的忒修斯(Theseus,传说中的雅典国王)雕像,这几乎就是一个独立雕塑,虽然残缺非常严重,但对于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表露无疑。 帕特农神庙的诸多作品其实风格有差异,明显是一个团队的协作成果,因此雕塑水平有参差,具体是哪些创作者我们已经毫无证据。 关于古希腊艺术的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拜拜! --------------------------------------------------------------- 即刻@远麦刘斌

5分钟
99+
2年前

vol.02 该如何理解古埃及艺术?【艺术风格启示录】| 设计史太浓

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古埃及艺术! 如果说史前艺术属于人类的童蒙时代,那么古埃及时期就是孩子上学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称为“神的语言”(eroglyphics)的象形文字。 有了文字,文明就能积累,艺术也开始有了可延续发风格,所以古埃及通常也被研究者定义为艺术的一个起点。 艺术有三件套,建筑绘画与雕塑,三件套在古埃及时期就形成独特的表达方法。 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风格的本质定义是可概括,可识别,可学习。 古埃及的艺术风格概括起来有3各特征: 其一是严密精确,其二是高度几何、其三是有超现实主义气质。 最后一点跟他们对死亡和神明方面的认知密切相关,这些艺术特征我们放到三件套中跟大家来探讨。 首先是建筑,谈古埃及建筑大部分人只想到金字塔,其实还有神庙、城市跟大型纪念碑。 第一座埃及金字塔是建于公元前2686年的乔赛尔(Djoser)梯形金字塔,有六级台阶,高达60米,根据文献记录,这些台阶是为了方便法老攀升天堂使用的。 法老在古埃及语中是“大房子”的意思,后来延申为“住在大房子里的人”,最后变成国家元首。 古埃及时代从法老到平民百姓都认为人死后的生活就是现实生活的延续。 所以法老跟贵族们都希望死后仍然能享受现实生活的一切,因此陪葬物品衣食住行样样俱全,一些直接用实物,一些就用雕塑或者壁画进行象征表现。 那么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属于梯形金字塔的升级版,称为“斜面金字塔”,是个完全几何的四棱锥,对称、比例准确,线条精密。 每个巨石构件都平整光滑,大小基本一致,让金字塔整体呈现出简洁有力的造型。 据说之前外层还有精美坚硬的石头外壳,后来被阿拉伯人在开罗建造清真寺的时候敲掉运走了,导致金字塔遭受千年风化,层层剥落,因此矮了一截。 除了金字塔,古埃及的代表建筑还有被誉为“百门之城”的底比斯都城,里头用石头建造的宫殿恢宏大气,结构严密,重视对称和平整,明显在修建前有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计算,整个都城呈现高度秩序的几何形态。 这样的特征也延续到雕塑跟绘画当中,属于古埃及人骨子里的审美意趣。 古埃及雕塑有超越时代的成熟,其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刻画上,尤其是五官跟表情,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创作于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村长像”。 这个被雕刻者其实名为卡别尔王子,属于王族庄园管理者,当它第一次在墓地出土的时候,被在场一位阿拉伯工匠惊呼“这不就是俺的村长吗?”而得名,由此说明雕像非常逼真。 村长像由木头雕刻,身体躯干同属一块原木,而两个手臂是单独雕刻后组装的。 它神情严肃,有沉默的威严,最大亮点在眼睛,眼球采用透明白石英镶嵌在青铜外壳中,眼珠采用黑水晶。 而且眼睛后面居然还隐藏一枚闪闪发光的钉子,当人物出现在光亮处的时候眼睛就能散发出真人一般的光芒。 同样著名的另一个雕塑也来自第四王朝,叫“拉霍泰普和奈弗莱特坐像”,“拉霍泰普”是法老儿子,“奈弗莱特”就是他的妻子。 这组雕像保存完好,颜色鲜艳,工艺精湛,如果“村长像”叫逼真,这组雕像简直栩栩如生。 据说当时发现它们的工作人员误以为是俩真人坐在那里瞪他,吓得手足无措。 这对夫妇的姿态跟村长像一样很保守僵硬,这跟大部分古埃及出土的人物雕像一样,很难看到自由运动的形态,无论站着、蹲着、躺着身体跟头部都一律向前看,手脚动作也很克制。 这也是后世诟病古埃及雕塑呆板的理由,他们为什么要刻意将人搞成这样呢,那不得不说古埃及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正面律”规范。 这种规范就跟品牌VI那样重要,但我们放到绘画环节来讲会比较清楚。 古埃及雕塑除了人物,还有不少超现实主义生物,这些生物通常是人畜混合体。 比如胡狼头的阿努比斯(Anubis)、母牛头的哈索尔(Hathor)、鳄鱼头的索贝克(Sebek)跟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Sphinx),其实他们都是古埃及人的神灵。 这些神灵具体有什么业务范围跟创业故事让人很头痛,所以这方面话题还是留给讲神话的朋友。 最后是绘画,古埃及绘画很像平面设计,因为内容都是图文并茂,还有各种像图标一样的神秘符号。 这里正式解释一下正面律,正面律的核心创作思想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从最具辨识的角度将人物画得最完整。 正面律的产生源于古埃及相信人的灵魂永远存在,死了的人都会到冥界冒险走一趟,假设能平安回来,灵魂就会回到身体,这也是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根本原因。 而各种壁画跟死亡书负责打配合,描述死去的人生前有什么故事,拥有什么,方便死者灵魂能够顺利准确找回自己的躯体。 所以画面中的人物如果身体缺少某些部分,死者回来就变残疾了。因此当时一个合格画家不是要画得多美,画得多像,而是首先要将甲方画得够完整。 于是他们研究出一套方法,比如画头部一律侧脸,这样容易画出鼻子,画眼睛却要用正面形态,不然是畸形,然后上半身采用最完整的正面姿态,下半身却要侧面两腿劈开,不然识别不了脚,如此倒腾,古埃及绘画中的人物就符号化了。 这些符号化人物通常会出现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跟各种物件组合搭配,这些物件通常是供品,但不管内容多复杂,情节多曲折,古埃及人都能将相关元素安排得井井有条,高度秩序。 试问这不是平面设计是什么呢? 古埃及的绘画通常使用6-8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颜料,因此可以保存很久,不会因为光线照射而变色。 而且他们居然是采用“网格法”画壁画的,原理是在草图中打上规范的方格画草图,通过计算将草图放大复制到墙壁。 推测就是因为这种创作方法让他们的绘画风格高度几何化,因为这样才好复制,不然像中国山水画那样写意麻烦就大了。 关于古埃及艺术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拜拜! --------------------------------- 即刻@远麦刘斌

7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