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讲哥特。
哥特风格盛行于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论江湖地位,仅次于上回谈到的古罗马风格。
我们首先谈一下哥特风格的起源。
话说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帝国诞生了基督教,发展过程颠沛流离,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贵族也信奉基督才获得官方的接纳,随后西罗马覆灭了。
以君士坦丁堡(如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由此产生出影响此后长达一千年的基督教艺术,史称“拜占庭艺术“。
东罗马疆域集中于亚非两洲,所以拜占庭艺术基于古罗马风格,结合了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等地方艺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发展出一种以马赛克镶嵌的教堂装饰形式。
漫长的中世纪里大量出现的新建筑就是教堂,这些教堂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拱“结构,然后发展出祭坛及朝向祭坛的引道,发展出修道院,发展出配合空间的浮雕,以往罗马那种巨大完整的穹顶被分为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
并且这些教堂喜欢将拱的概念一层一层往上堆叠,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叠得越高越接近上帝,所以更进一步发展出矗立的尖顶与塔楼。
此时,哥特风格便基于拜占庭艺术的演变而隆重登场,高耸与尖顶首先成为哥特最典型的形式特征。
我们接下来了解下哥特风格的几大特点。
哥特风格基于拜占庭艺术而形成,而拜占庭艺术盛行时期被历史称为“黑暗中世纪”,因为近一千年长的时间里发生太多不愉快,比方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可怕的黑死病等等。
所以哥特风格在后世印象中包含更加复杂的意象,比方恐怖、黑暗、绝望、孤独等,但其实最初的哥特更多象征了庄严、华丽、神圣及崇高。
而且哥特风格虽然基于建筑产生,但同时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除了前面谈及的高耸、尖顶,哥特建筑还发展出几种特有建筑结构,这些结构成为大家鉴别哥特风格的主要参考,分别是“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合称“哥特三件套”。
尖拱是基于罗马圆拱变化出来的,目的是为向上发展垂直结构,所以为了巩固尖拱的向上稳定性,再发展出交叉肋拱,就是尖拱直接交叉彼此支持,以实现高度增加。
这些结构一般都安排在教堂内部,看起来像一把伞子里的支架,有时候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内部空间因此可以支撑得非常高。
前面说过,当时的宗教负责人想法单纯,就是认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所以尖拱与交叉肋拱还不够,再发展出飞扶拱,就是在建筑外部再搭支架取代墙壁的承重,让建筑“再上一层楼”。
通过这些方式最高的哥特教堂建设高度达161米,相当如今的53层楼,比方始建于1377年的德国“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
飞扶拱的诞生还产生另一大好处,就是墙壁承力更少,可以更加轻薄,所以就可以嵌入采光良好的玻璃窗或者花窗,花窗普遍彩绘基督教的故事或者圣人画像。
哥特的发展其实细分起来经历三个时期,首先是12-13世纪的“早期英式哥特”,这个时期基本以罗马式建筑为蓝本,比方保留厚墙,喜欢水平拓展,“哥特三件套”也基本形成,代表作品有英国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
随后是13-14世纪的“装饰性哥特”,这个时期的哥特艺术吸收了大量拜占庭特色,仍旧保留厚墙,而且很少使用飞扶壁,特点是喜欢在处理拱顶表面时添加装饰形式。
并且窗洞设计当中开始出现几何元素与玻璃花窗,同时产生更多花式的拱,比方葱形拱与剪刀拱,代表作品有韦尔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最后就是14-16世纪的晚期哥特,史称“垂直式哥特”,垂直主要指喜欢高大的墙面结构,而其它装饰性元素,比方柱体、尖拱、花窗、浮雕则密集的堆积起来丰富墙面效果,代表作有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在当代,哥特跟古罗马风格都已经符号化,哥特象征了一种“暗黑系文化”,像前面提及的,代表的意象多数为诡异、恐怖、孤寂、黑夜、颓废等。
但正因为如此,反而让其获得很好的应用,比方21世纪初年轻人在QQ空间装潢中流行的一种称之为“非主流“的亚文化正是哥特艺术的一种时代表现。
又比方哥特电影,主题一般与宗教、吸血鬼、古堡等元素相关,其布光、服饰、场景、妆容都大部分还原自中世纪。
代表作品有《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与《夜访吸血鬼》跟《暮光之城》等。
同样的应用还有首饰设计、空间装潢跟平面艺术,但不管在什么载体,其特征万变不离其宗,属于容易鉴别的风格,所以哥特艺术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与时俱进,成为当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养分。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