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讲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Realism)是个蛮难说清楚的风格,难到我曾经几度想放弃陈述这个主题。
在主流说法中,现实主义主要指代19世纪以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为代表的画派,但其实16世纪开始意大利就出现过风格性质接近的画派。
而21世纪之后,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有不少现实主义的变种与亚分类。
风格假设难谈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试图将几种类似但实质不同的风格归纳起来,情况如同将几个人的器官移植到一个人身上。
比如过去谈过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里头就集合了立体主义、风格派、野兽派甚至印象派的画家,所以就不容易谈清楚。
但故事总是要谈的,历史向来是真亦假时假亦真,不较真往往就真了,假设遇到你不认同的说法,那毫无疑问是你对的。
开门见山,我们先谈一下现实主义绘画的三个特征:
1、表达主题的时候都会“去理想化”,如同电影中的纪录片平实。
2、喜欢选择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绘画技法追求写实。
3、大部分优秀画作的主题都有意反映某种社会现象,采用隐喻、象征或者客观陈述方式。
有以上特征的绘画,一般都可以纳入到现实主义风格中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就回到过去,看看现实主义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故事要先从16世纪的佛兰芒(如今比利时及法国的西北部)说起,这个地区当时忽然流行一种画风,就是喜欢绘制具体生活场景,比如真正做饭的厨师,表演着的街头艺人或者市场商贩等。
这种画风在当时文艺复兴风格大行其道的背景中就是股清流,好比每天听古典乐的人忽然听到了赵雷民谣。
到了16世纪的下半叶,这种画风被很多老百姓喜爱,有了群众基础后开始传到意大利北部生根发芽,最后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自然主义”(Naturalistic)。
自然主义跟19世纪法国巴黎产生的“巴比松画派”(也有人称作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是有区别的,因为巴比松画派主要绘制乡村类风景画,而自然主义的画家们则更喜欢绘制人物生活场景。
相关作品中的人物都不像宗教神话类画作那么理想化,而通常真实具体,符合大众日常生活的经验观察,所以经常也画一些市井场面,因此有风俗画的味道。
比如1582年前后,意大利画家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创作的《肉铺》。
这张画如同一个人拿起手机进行生活抓拍,画面描述了两位正在肉铺分解肉类的屠夫,他们穿着朴素,神情踏实,其中一位还似乎在配合画家“抓拍”而望向镜头,展示手中的肉块。
又比如1588年前后,意大利画家文森佐·坎比(Vincenzo Campi)创作的《水果贩》(又名《卖水果的女人》)。
文森佐出生于著名的艺术世家,父亲本身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名画家,其兄弟也分别是画家及建筑师,文森佐本人从学画开始就热衷于表现水果、野味及鱼一类主题,极可能同时是个美食家。
《水果贩》描述了一位在路边卖蔬果的年轻姑娘,蔬果堆满了画面,有葡萄、南瓜、桑葚、桃子及车厘子等。
每一样蔬果都绘制得非常真实,姑娘则置于画面左方C位,背后还有正在树上采摘水果的农民,自然主义气息浓厚,唯一的美中不足也许是姑娘太漂亮了,有理想化嫌疑。
16世纪的自然主义画派并没有出现名垂青史的超级大师,因此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其创作特色与手法属于现实主义画风的一个重要起点。
而真正让现实主义风格登上历史舞台,置于聚光灯中的人物终于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登场,他就是江湖传说颇多的卡拉瓦乔(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瓦乔的成就是在20世纪被诸多研究者重新挖掘的,因为17世纪后他似乎被人遗忘了一段时间,他的价值需要横跨多个世纪接受时间度量才变得熠熠生辉。
因为从20世纪往前追溯,发现有大量不同流派的优秀画家都有过从卡拉瓦乔作品中摄取营养的情况,他是诸多大师背后的大师。
卡拉瓦乔1571年生于意大利米兰,根据考证父亲也许是名建筑师,在他6岁时候去世,母亲拉扯大了他及其它兄弟姐妹,不幸的是,卡拉瓦乔14岁那年母亲也离撒手人寰。
于是同一年他开始在米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 Simone Peterzano )的 工作室当绘画学徒,希望获得一门谋生手艺,这段岁月大致4年,期间主要修习“伦巴第画派”及“威尼斯画派”(Venician School)风格。
上述两种画风都基于文艺复兴风格发展,在其基础上更倡导简单,关注自然细节,色彩运用方面更加大胆明快,人物画中的背景喜欢画上更多大自然景色。
1592年的时候,21岁的卡拉瓦乔来到罗马发展,因为他已经能创作非常出色的作品,并通过一己之力开创出革命性的新画风。
他发明了一种明暗对比非常激进的绘画手法,几乎是光线与暗面的直接切换,没有“中间值”,有着非常戏剧性的舞台灯光效果。
他的多数画作都像黑帮电影中的关键帧,比如杜琪峰电影中常用的硬布光就是这种味道。
这样的典型代表作有1599年创作的《召唤使徒马太》(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这张画是个商单,用于装饰教堂,本来是个严肃宗教主题,但卡拉瓦乔丝毫不遵循古典模式,而将人物场景画得跟日常生活一般,也因此产生了非常剧烈的观念视觉冲突。
这样客观真实的画面处理也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味道,同时卡拉瓦乔有不少作品都有自然主义选题倾向,喜欢描绘日常,或者将严肃的主题日常化,写实技法极为出色,所以他就被称作现实主义的风格之父。
卡拉瓦乔的创作就像将现实场景搬到舞台,让现实置于聚光灯下放大,是一种现实的艺术化。
而他这种强调光效与明暗对比的绘画手法也被单独称作“暗色调主义”(Tenebrism)。
做风格研究都难免有个惯性思维,喜欢粗暴的对人物或者作品贴风格标签,这做法符合人喜欢归纳,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单理解的思维特征,因为自原始社会以来,只有这样更利于群体交流。
其实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会画出多种风格的作品,不管古典时代还是现代艺术时期都有这种普遍现象,所以卡拉瓦乔有些作品也会被归纳到巴洛克风格中。
同样,不少巴洛克画家的作品会划分到现实主义风格中,因为巴洛克绘画风格本身就受过卡拉瓦乔画风的强烈影响,这么说吧,巴洛克大部分大V画家都是卡拉瓦乔的粉丝,比如伦勃朗(Rembrandt )、委拉斯凯兹(Velazquez)等。
卡拉瓦乔除了喜欢以世俗化方式绘制宗教历史主题的画作外,也有不少日常生活场景的佳作,比如《纸牌骗子》(The Cardsharps)及《算命先生》(The Fortune Teller)等。
这类作品比较淡化“暗色调主义”氛围,显得更加自然主义,不再台下观众看舞台,更像日常生活中的视野一角。
卡拉瓦乔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追随者,他们能将卡拉瓦乔风格学得惟妙惟肖,所以到了17世纪干脆又有了“卡拉瓦乔主义”的说法,情况真的越来越复杂。
这方面的佼佼者有意大利画家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Bartolomeo Manfredi),据说他是卡拉瓦乔在罗马时期的学生,也有是仆人的说法。
曼弗雷迪的风格跟卡拉瓦乔相似到几乎重合,代表作品有《丘比特的惩罚》(Mars Chastising Cupid),无论是局部细节的写实程度,主题表现方式还是光影安排都对卡拉瓦乔有着死心塌地的模仿。
甚至有些作品到底是两人之中谁画的都有争论,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曼弗雷迪的技法会比卡拉瓦乔更胜一筹,听上去就有协助收藏家炒作的嫌疑。
类似的画家还有奥拉齐奥·博尔贾尼(英文名都找不到)、啊特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等等,不一一细说。
卡拉瓦乔除了专业技术精湛,个性鲜明之外,还有不少打架斗殴的花边传说,追随者日渐众多,甚至发展到北欧,于是又出现了“北欧卡拉瓦乔主义”风格,有更加世俗化的表现倾向。
代表作品有荷兰画家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Hendrick Terbrugghen)的《弹奏诗琴的女人》,这哥们某个时期很喜欢画乐手,大部分画作主题与此相关。
这张画表现了一位女乐手为诗琴调弦的瞬间,其半张着嘴望向右前方,似乎强调着跟观众说别急,我马上找到正确音调开始演奏。
综合以上发展,接下来终于又形成“17世纪现实主义”的说法,属于卡拉瓦乔绘画手法与自然主义更进一步的连结,画家们喜欢更加客观的描述外部世界,而且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味道。
代表作品有法国画家路易斯·勒南(Louis Le Nain)创作于1642年前后的《农民家庭》。
画中描绘了一个气氛静默的普通农民家庭,房子简陋,大家神情呆滞,勒南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中刻画出了农民细节具体的赤贫状态。
说了半天终于来到19世纪,在此之前的画坛其实还陆续盛行过不少风格,其中的流派有热门有冷门,有些甚至大家都没记录下来,或者难以归类描述。
比如在“17世纪现实主义”之后延展出过“田园风俗画”,属于现实主义往轻松方向的延展。
再然后分别有过虚空主义、幻象主义、路易十四风格、摄政王风格、洛可可、透视法画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学院主义等不同风格。
其中学院主义从16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都存在于欧洲各大艺术学院,因为这种风格就属于当时欧洲美院绘画教学风格的概括,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学院派”。
学院派重视临摹,由此喜欢研究大师,其中又尤其喜欢新古典主义方向的画家,这种绘画风格倾向于展示完美、纯粹及理想化的画面效果,技术层面讲究精确与平衡。
基于以上追求,学院派经常会画出一些皮肤光滑,感觉加了磨皮滤镜的人体,看似完美但缺乏生气,同时也脱离现实生活。
比如法国学院派画家让·莱昂·杰罗姆的作品《希腊青年斗鸡》,描绘了一对裸体情侣莫名其妙的在斗鸡,轮廓完美,结构平衡,画面整洁,姿势优雅,怎么看好像都挑不出毛病,这种风格逐渐统领了当时整个主流画坛。
所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属于在学院派,及有着神经质气息的浪漫主义画派的对立面逐渐发展起来。
标志性事件是1855年时候,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在巴黎博览会旁边搭了个临时建筑并命名为“现实主义画廊”,展出自己的四十余幅作品。
其中就包括都创作于1849年,著名的《碎石者》及《奥尔南的葬礼》。
《碎石者》被公认为库尔贝现实主义风格的一幅伟大作品,画中描述了一老一少辛苦劳作中的碎石工人,完整客观的表达出乡村里穷人的困境。
而《奥尔南的葬礼》则可以说是库尔贝最重要的作品,首先在1849年时候他凭借这个非主流创作杀入法国沙龙画展并赢得金质奖章,这个奖章让他有了以后作品不需要经评审团而进入沙龙的资格,直到1857年规则被修改为止。
这幅画的现实主义色彩浓厚,描绘了一场法国乡村的普通葬礼,人物都十分朴素,画面两边的割开制造出急迫感,而没有填好的墓穴放在画作下方割开又给大家制造了现场感。
总而言之,库尔贝希望通过多重方式让你感觉自己似乎置于现实中的葬礼现场,这个画作的尺寸大到3*6.7米,站在跟前确实有融入感,而且感觉库尔贝绘制的时候下笔迅速,色彩推崇本色的运用,主打真实感。
这个尺寸问题也遭到不少学院派人士诟病,因为这样大小的画布过去一般只用于绘制宗教或者皇家主题画作,让人感觉这个创作有些挑衅的意味。
库尔贝对此的反馈也很尖锐直接,他表示奥尔南的这个墓穴就用于埋葬浪漫主义风格。
19世纪的现实主义跟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性变得更强,笔法变得更加自由,他们除了希望通过画笔反映现实生活,还希望展露其中的暗示内容,或者对现实隐藏的看法。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