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拜占庭风格。
首先,我们要了解“拜占庭”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汇源自希腊语:Βυζάντιον,很久之前属于古希腊区域的一个城市,相传建立于公元前658年,城市领主名为拜占斯(Βύζας)。
到了公元4世纪中期,这个地方发展成东罗马中心,更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所以东罗马也被称作“拜占庭帝国”,本期故事从这里展开。
当前,君士坦丁堡属于土耳其,且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
如今回望拜占庭风格大家都会说复古,可在当时,拜占庭艺术就是尖端时尚。
一种文化艺术的输出与流行,离不开所属国的综合国力。
东罗马(公元395年-1453年,后面以拜占庭帝国称呼)从建立到消亡延绵1000+年,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大致在公元9-10世纪前后,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强大达到峰值,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商业中心,链接东西方。
阿拉伯、法国、德国、意大利跟亚洲国家的商人们频繁来往这里进行交易,也因此将拜占庭风格带到世界各地。
其中西方艺术家们对商人们带回来的拜占庭装饰品十分感兴趣。
他们认为这是种神秘的先锋艺术,值得仔细研究,可从中摄取创作灵感,因此我们会在后续出现的哥特艺术中看到拜占庭影子。
那么拜占庭艺术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汤底,融合东方装饰艺术。
其二、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结合,带有官方色彩,富丽堂皇,繁复多彩。
其三、成熟后在绘画及雕塑中形成程式化与脸谱化的创作审美标准。
拜占庭帝国建立81年后(公元476年)西罗马就覆灭了,它的覆灭被后世普遍视为“中世纪”的正式开端。
然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被算作中世纪结束,前后大致1000年。
屈指一算,跟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时间基本重叠,所以拜占庭艺术占据“中世纪艺术”很多戏份。
同属“中世纪艺术”的还有盛行于11-12世纪的“罗曼式艺术”(跟古罗马艺术不同)及盛行于12-15世纪的“哥特艺术”。
历史上每种艺术风格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或者“招牌菜”,比如古埃及的几何巨石建筑、古希腊的唯美人体雕塑、古罗马则是柱式大穹顶神庙。
拜占庭艺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马赛克镶嵌画。
镶嵌画属于一种古老装饰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两河流域北部的“闪米特人”(Semitic)。
古希腊、古罗马及其它一些古代文明都曾广泛使用,所以这并非拜占庭帝国的原创,没有独家版权,属于继承与发展。
镶嵌画的制作方式像玩拼图,一般采用有色玻璃、石头、大理石、木头、陶器等为原料,铺拼到有结合剂或者石膏灰浆的面上,形成一个主题画面或者图案花纹。
而且创作不限平面,可以用于墙壁、天花、地板、雕像、家具、甚至饰品上面。
我感觉印象派中的点彩派就像更平面化的拜占庭镶嵌画,大家做起来都费工夫,都不像传统绘画,一个靠拼,一个靠点,遥相呼应。
艺术流派中的类似呼应很多,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跟古埃及的正面律也相似。
拜占庭帝国属于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意思是国王身兼教皇,因此相关艺术有浓厚官方色彩。
大部分镶嵌画主题都跟宗教故事或者当权者相关,又或者将两者糅合做个新主题,类似日本“同人漫画”的再创作。
最著名的拜占庭镶嵌画有创作于公元547年的《查士丁尼及其随从》(Emperor Justinian and His Attendants)。
查士丁尼(约公元482年—公元565年)是当时的拜占庭皇帝,他经常发动战争,一心希望恢复罗马帝国的昔日辉煌。
这幅画描绘了他跟大臣们手捧圣器向基督献祭的场景,整体色彩缤纷明快,细节繁盛但有序精致,给人一种富丽浓郁的神圣感受。
位于中间头戴五彩珠玉帽子,身穿紫红色长袍,目光坚毅之余面露微笑的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两边随从卫士的衣服颜色都取自查士丁尼大帝身上色调,这是种创作手法,让画作主角显得众星捧月一样高贵,跟我们做设计时候吸取主体颜色做背景色的原理一样。
画中的人物比例特意拉长,跟现代人通过广角镜头或者后期修图让男性显得高大女性显得修长一样。
如此一来人物形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
算上查士丁尼大帝画面合计13个人(也有人算作12人),暗含基督与十二门徒的意思,符合前面说的宗教与现世主题的“同人创作”。
在此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人物有种刻意营造的宗教化威严,类似特色在拜占庭绘画艺术中延绵很长时间,成为我们说的脸谱化特征。
关于脸谱化问题,在圣像画中尤其严重,很多限制了标准画法,符号固定,师徒相传,不得随意发挥,刻板僵化,这其实也为文艺复兴的爆发埋下伏笔。
创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这幅画的艺术家用了不少名贵材料,包含金银、珠玉、彩色玻璃、大理石等,完全符合甲方身份,不掉档次,同时这些用料也决定了画作质感。
由此我们发现镶嵌画的一个特色,就是颜色普遍来自材料原色,原汁原味。
如今我们绘画用色已经很简单,有大量现成颜料制品,而在过去想获得特定色彩很困难,而且不同色料的成本差别很大。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甲方找画家创作都要指定颜色用料,避免画家滥竽充数挤出利润,这方面以后机会谈色彩史时候再跟大家展开。
接下来我们从绘画跳到建筑,跟大家谈谈拜占庭帝国建筑有什么突破。
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其实算是广为人知,就是如今位于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在基督教的艺术史中,就影响力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教堂可以跟它相提并论,俗称没对手。
这种影响力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开创出一种全新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介于古罗马跟后来的哥特之间,恢宏大气又重视细节雕琢,自成一格,承前启后。
这种风格属于传统西方艺术跟波斯艺术、两河流域艺术+叙利亚艺术的一种融合结果。
其次则是它破天荒的实现了庞大空间组合,这个后面再细说。
圣索菲亚大教堂命运多舛,始建于325年,404年被一场大火烧毁,被修复后在532年又因为一场暴动被再次焚毁,于是再次重建,直到如今,屹立1500年。
当时修建它的皇帝可真巧了,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大帝当时委派的两位主创设计师分别是物理学家跟数学家,搞物理那个叫伊西多尔(Isidore of Miletus),搞数学的叫安提米乌斯(Anthemius of Tralles)。
这样的安排其实有深远意义,就是查士丁尼认为这教堂要么不重建,重建就必须超越所有网红古建筑。
所以按甲方第一逻辑,就是要大,很大,非常大。
这方面纯粹的设计师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查士丁尼的欲望,而且设计师还喜欢劝甲方要小才精致之类,因此只能作为副手帮忙装饰,或者提供风格建议。
当时经过一番研究,大家决定对标西罗马的“万神庙”,因为万神庙以超大穹顶著称。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查士丁尼给足了建设经费,因为除了大,他还希望圣索菲亚大教堂极尽奢华,他对美的鉴赏主要就是铺张。
如此一来苦了百姓,因为预算大部分来自新税征收跟民间金银的搜刮。
经过两位数学方面专家的加持,圣索菲亚大教堂顺利完工,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高度达到惊人的54.8米,其大穹顶足足比万神庙高了11米多。
大家要清楚这54.8米下方是中空的,相当于一栋18层的高楼都可以塞进去。
而且万神庙的大穹顶主要靠6.2米的厚墙支撑,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轻薄很多,并且还敢开窗,可谓艺高人胆大。
那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因就是那位听起来很像“提拉米苏”的数学家安提米乌斯通过大量计算提出了精彩的“三角穹窿”方案。
这个方案的原理是将教堂最大的穹顶架在下面四个大圆拱上,形成一个三角区,这个区域再将建筑分量聚焦卸到地面,如此一来实现它的宏伟高度。
查士丁尼为此笑得合不拢嘴,欣慰自己英明的用人策略。
接下来看看内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陈设跟装饰都富丽堂皇,比如巨大读经台上方高悬的十字架就由黄金、珍贵宝石跟大理石组合而成。
圣坛的栏杆是纯银材料,一些列柱还让当时拜占庭最顶级的艺术家设计了一系列宗教浮雕,如基督、圣母、天使跟先知等。
祭坛也是黄金做的,在耀眼的表面镶嵌了宝石跟法郎,祭坛华盖向下延伸的4根支撑柱子也镀了黄金。
每当大教堂晚上举办盛大活动,时常金光闪闪,非常明亮,因为除了各种宝石、贵金属装饰之外,内部至少还有6000个镀金烛台。
奢华程度,震古烁今。
而由圣索菲亚大教堂开创的这种建筑风格也成为建筑史宝贵资产,被后世吸纳与发展。
拜占庭艺术除了马赛克镶嵌画跟建筑之外,其实还有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
这种雕刻艺术具有同样的时代特征,比如人物都是一副苦瓜脸,但不妨碍我们欣赏他们的精湛造型装饰技法。
关于拜占庭艺术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拜拜!
----------------------------------------
即刻@远麦刘斌
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