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裁员失业】经济下行,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带来的情绪压力

1、内容介绍: 年轻人激情辞职,以及中年人被迫裁员,失业在这个时代变成越来越稀松平常的经历,但失业并不是很快就可以过渡到下一份,很多人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重新回到职场,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无力的,毕竟求职也和就业大环境、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对中年人还有家庭经济需要负担,绝不是一句“别想了”就可以关掉解决压力阀门。 其实,在咨询中我们咨询师也常常协助来访一起处理职场困境,失业是其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毕竟这确实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存在与对现实生活的巨大担心。我们也来谈谈该如何去处理失业压力。 2、时间轴: [00:00:56] 为了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我把老板fire了: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00:11:17] 关于“被动”失业 社会学|被失业遇到的危机 经济学|失业是常态 [00:19:00] 面对不同的“失业”人群,心理咨询/服务能帮到你吗? [00:27:25] 社会似乎赋予了钱太大的意义,让人无法直视失去它的后果—失业。 [00:33:00] 外在的身份角色把你包裹的不能喘息,而失业带来的羞耻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弹幕|追求意义的过程是流动的,不能过分执着 [00:45:37] 那么失业的意义是什么?|环境,文化和家庭里的渗入的一种观念 [00:51:57] 总结讨论,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到你的是……

59分钟
99+
2年前

13【最后一代独生女】没有儿子竞争,独生女是否就能摆脱女性被父权文化“剥削”的命运

1、内容简介: 生育危机下,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已变成历史,在众人关注三胎政策的影响下,我们想回头看看被影响下成为很特殊一代人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其中的独生女,在重男轻女文化始终若隐若现下,她们作为家中的唯一,是否真的超脱了性别带来的影响。 回顾已成年的75-95世代,在家中没有儿子竞争状况下,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独生女,她们的命运真的得以彻底改变吗?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的底色是否依旧给她们的人生带来遗憾,我们试着回顾并讨论特殊中国历史背景下造就的家庭状态对人成长心理状态带来的影响。 2、时间轴: [00:01:21] 对这一代独生女的探讨:独生女是否摆脱了社会上遭遇的不公,真得到了和男孩子完全一样的对待吗 [00:03:30] 大城市 vs. 小城市:独生女的显性隐形的剥夺与家庭条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00:08:50] 小孩子的迷茫:我被爸妈嫌弃了?被抛弃了? [00:11:14] 男女被剥夺的需求层次的差异 [00:17:48] 母亲的职责和负担:没有人会天生焦虑 [00:24:10] 这种文化下,男性也被剥夺了一些…… [00:27:04] 代际传递的影响,一种情绪的传达出口 [00:32:03] 面对无形的社会压力,我们该如何找回我们被剥夺的那些东西? [00:36:17] 大环境变化下,对性别的教育和讨论 [00:47:58] “最后一代”的独生女的生活 [00:51:06] 社会对“重男轻女”的印象: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00:59:15] 总结讨论

60分钟
96
2年前

11【北大弑母案】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国传统家庭的悲歌

1、内容简介: 北大弑母案从最初的惊骇眼球,到后续嫌疑犯被捕时的困惑,再到对教育的反思,包括精英主义教育、原生家庭过度管束、性压抑、父母关系的影响,最近的争议又走到了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这个事件在非常繁复地折射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所在经历的坎坷与苦痛,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挣扎,即使这是一个从功利角度来说配置非常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儿子北大毕业,但却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我们从心理咨询师视角,讨论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假如这是一个个案,我们会如何去理解他这矛盾重重的人生角色,在中国传统家庭压抑氛围下成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2、时间轴 [00:00:08] 弑母案新闻回顾 [00:01:30] 咨询师 Vs “圣母” :理解他们的内心,避免事件再发生 [00:04:16] 特殊人格? 也可能是情绪压制爆发了 [00:06:00] 从家庭背景:上一代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夫妻关系,家庭不忠 [00:13:52] 从孩子角度:与父母的关系 [00:16:13] 对比国产电影“万箭穿心”,母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00:22:02] 家庭里的“三角关系” [00:26:24] 暴力分析:反抗我的“妈妈”,对我来讲比杀死她还难 [00:28:33] 小猜想: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00:37:32] 如何通过咨询,重新去认识世界 [00:41:08] 从中国传统家庭角度分析:“真假话语权” [00:49:72] 总结本次讨论

50分钟
99+
2年前

9【研究闲谈】情绪来自环境建构,而非天生?我们有机会改变

1、主要内容简介 【学术版】关于情绪,过去很多神经科学研究在追溯人类情绪起源,倾向于这是本能且跨文化存在的,但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支持情绪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环境建构的过程。 【说人话版】很多人或许体验过情绪迷雾,那些不舒服的感受,你无法命名,所以回到情绪的起源,是谁告诉我们这是快乐,这是悲伤,我们所体验到的可能只是一种生理体验的集合,但文化、家庭、关系在教授我们,如何认识、命名、表达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体系,可是这套系统一定是对的吗?我们自己可以校正吗。 【参考资料】本期讨论是基于公众号“利维坦”8月2日翻译的一篇国外神经科学研究“这可能是十年来最酷的神经科学发现”。 2、时间轴 [00:00:34] 神经学文章研究概念简介 [00:04:58] 网络用语在催生新的情绪表达词汇,丰富我们描述情感世界的维度。 [00:06:58] 咨询师无法听懂来访词汇的时刻,我们如何应对。 [00:09:09] 同一个情绪表达外壳,内在或许存在差异,等待比强行解释更好,比如安慰哭泣的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00:13:20] 脆弱感常常被当做一种人格特性,但我们可以尝试去重新建构,找到温暖自己的家,即使脆弱也不害怕。 [00:15:45] 图式治疗、cbt治疗如何看待、处理创伤,咨询师和来访一起坐上时光机。 [00:23:04] 读者来信回应,校园霸凌主题。

42分钟
62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