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介绍: 情绪管理系列第三期,我们来谈谈空虚。 现代人非常忙碌,我们生怕错过什么不停往前奔忙,但在忙碌的缝隙停下来的片刻,也许你曾经体验过这种短暂恍惚的空虚、迷失,询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在咨询中越来越多遇到失去意义坐标的城市中产,这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困扰,或者不一定是困扰,而是一种说不出好坏的空洞感。 2、时间轴: [00:00:50] 你为什么会空虚?是因为生活目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感。 人生就是很没有意义,有很多事情就是没有意义,很多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 [00:11:48] 何来“无意义感”?它是一种参与感,一种体验感。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碎片化的时间把你消磨殆尽,让你没办法全心投入。 [00:20:57]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件事情做完之后发现之前做的事都很没有意义。 其实空虚的情绪很普遍,它是很多人都会经历,就像无聊的时候一种情绪。 [00:29:15] 情绪没有对与错,我们能做点什么去应对? *空虚的背后是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是没有对象的 *但是它却表达了很多的生活中的真相 [00:43:53] 关于空虚,咨询师们想说的…. [00:51:37] 总结讨论
1、内容简介: 播客年度总结,之前在2月录制的,姗姗来迟。其实在我们录制时,猜测到2022的不容易,但没想到会是如此困难的开局,所以好好拥抱下周围人吧,在这样的纷乱中珍惜每天。 面向2022,在病毒笼罩的动荡余波下,经济下行不可避免,在珍惜工作机会之余,我们延伸聊聊俗点的东西,比如钱和就业,也略略讲了讲我们心理学的就业及咨询师的工作。 2、时间轴: [00:00:50] 不管是因为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在咨询里谈金钱比谈性更难 [00:07:21] 温水煮青蛙的网上支付:网络上的冲动消费的坑,都是心理学同行们埋的… [00:14:02] 男性 Vs.女性的消费思维 [00:17:55] 你在2021 有什么改变吗?外部环境,内在心理 [00:22:34] 舆论的二极管:为什么我们讲一句话这么难! [00:28:33] 关于心理学就业,我们怎么看? 不管是任何专业,与时俱进的“技术”是刚需! [00:47:43] 教育与就业并不对接,我们需要自己去慢慢适应,与社会磨合。 [00:55:25] 总结讨论
1、内容介绍: 年轻人激情辞职,以及中年人被迫裁员,失业在这个时代变成越来越稀松平常的经历,但失业并不是很快就可以过渡到下一份,很多人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重新回到职场,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无力的,毕竟求职也和就业大环境、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对中年人还有家庭经济需要负担,绝不是一句“别想了”就可以关掉解决压力阀门。 其实,在咨询中我们咨询师也常常协助来访一起处理职场困境,失业是其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毕竟这确实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存在与对现实生活的巨大担心。我们也来谈谈该如何去处理失业压力。 2、时间轴: [00:00:56] 为了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我把老板fire了: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00:11:17] 关于“被动”失业 社会学|被失业遇到的危机 经济学|失业是常态 [00:19:00] 面对不同的“失业”人群,心理咨询/服务能帮到你吗? [00:27:25] 社会似乎赋予了钱太大的意义,让人无法直视失去它的后果—失业。 [00:33:00] 外在的身份角色把你包裹的不能喘息,而失业带来的羞耻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弹幕|追求意义的过程是流动的,不能过分执着 [00:45:37] 那么失业的意义是什么?|环境,文化和家庭里的渗入的一种观念 [00:51:57] 总结讨论,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到你的是……
1、内容介绍: 本期是情绪管理系列的第二期,主题情绪是焦虑。 焦虑是现代人日常最熟悉的情绪之一,多数人对此非常无可奈何,很多人被思维反刍折磨到失眠,也有人因为焦虑的躯体化而害怕社交。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对焦虑的理解出发,然后谈到如何使用焦虑具象化技术快速安抚情绪,再到进一步如何向焦虑深处探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时间轴: [00:01:43] 跟着两位咨询师学点化解“短期焦虑”的小tips: 试着把焦虑具体化,学着去觉察和调节它。 工具:纸和笔;白板;脑海想象 [00:14:37] 现实因素的焦虑的躯体化表现:焦虑与睡眠状态的关系 [00:19:30] “持续焦虑”是什么: 不同流派,不同维度浅析“持续焦虑” [00:35:07] 不是有现实因素导致的焦虑:从“自我同一性”看,女性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焦虑 [00:43:07] 化解“持续焦虑”,首先要知道我是谁? 可以试着写一篇稿子,类似“墓志铭”,回顾自己的一生? [00:48:09] 总结讨论
1、内容介绍: 本期是新制作的情绪管理系列第一期,这个系列会讨论人们的情绪的产生及处理,来自我们的咨询经验与十来年的心理学学习,希望给听众一个新维度去理解自己的情绪。 首期我们选择了愤怒,这是很多人觉得失控而难以管理,事后又会非常后悔的情绪,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我们需要理解愤怒背后的含义。 2、时间轴: [00:00:37] 是我们污名“愤怒”了,愤怒只是最原始的情绪之一 [00:04:30] 愤怒是如何产生的? 原本就会如此;愤怒是一种工具,不管是攻击他人的矛,还是保护自我的盔甲 [00:12:45] 可能我们不接纳的不是愤怒这个情绪,而是因愤怒产生的行为和话语。 *讨论弹幕里关于于愤怒是如何产生的回答 [00:20:34] 愤怒≠因愤怒产生的行为,但是它们经常被关联在一起 [00:26:45] 如何破解这个关联(不同流派角度 ,东西方文化):退一步理解愤怒 *回答弹幕里的听众的问题 [00:40:26]愤怒压不住怎么办?情绪急刹车—不要有伤害性的行为;运用内心表达—而不是忍耐,压抑 [00:46:26]总结讨论
1、内容简介: 朋友来找你吐槽,会不会让你觉得有点棘手,觉得对方负能量超满超出承受范围?喋喋不休把你当情绪垃圾筒?担心帮不上忙? 作为常年听人诉说心事的专业选手,我们咨询师在这方面经验满满,谈谈可以怎么安慰受挫的朋友。本期加入一位咨询师新朋友竞一,欢迎欢迎。 2、时间轴 [00:00:00] 简单介绍一下新朋友 [00:01:16] 从咨询师的角度聊挫折:要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 [00:04:01] 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是否可以感同身受朋友的挫折 [00:10:38] 遇到难处理的场景(危机事件),怎么办? [00:17:07] 日常生活里好朋友遇到危机情况:咨询师们的角色扮演 [00:25:47] 如何倾听安慰?美国心理学会的建议和指导 [00:32:27] 助人自助:要尽力而为,也要保留边界感;适度共情,也不要过度卷入 [00:40:58] 朋友不同于咨询师,在乎的是一种在意温暖的,莫急于解决问题 [00:48:32] 总结讨论
1、内容简介: 消费主义宣扬美貌第一,很多人因此越来越讨厌自己平庸的身体、长相,急于减肥的人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催吐、节食,但其实身体是我们和这个世界进行连接的重要渠道,反复的折磨伤害也会对内心造成深刻影响。 2、时间轴 [00:00:32] 身体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却忽略了它 [00:02:11] 身体焦虑,容貌焦虑是个问题吗 ? 不同流派对“躯体化”行为的解释。 [00:08:08] 自伤的背后不一定是创伤在作祟, 也可能是因为社会无谓的定义和标签。 [00:14:36] 人们总是太在意外面的世界,别人的眼光,而忽略的自己,更甚至伤害自己去迎合其他人。 [00:18:45] 浅析两种状态:因为害怕孤独而去绑架一个人,维系一段关系;或者看上去有很多朋友,却关系质量不深。 [00:25:19] 身体成为一个舒展周围的压力的工具, 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获得与外界的连接。 [00:33:30] 身体是我们连接外界的窗口,我们要去感受它,去直面它, 而不是越过,逃避。 [00:43:14] 身体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线索,它不同于语言。 [00:47:21] 成人的世界里可能太关注于认知层面,而忽略了我们的情绪和躯体。 [00:50:20] 总结讨论
1、内容简介: 生育危机下,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已变成历史,在众人关注三胎政策的影响下,我们想回头看看被影响下成为很特殊一代人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其中的独生女,在重男轻女文化始终若隐若现下,她们作为家中的唯一,是否真的超脱了性别带来的影响。 回顾已成年的75-95世代,在家中没有儿子竞争状况下,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独生女,她们的命运真的得以彻底改变吗?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的底色是否依旧给她们的人生带来遗憾,我们试着回顾并讨论特殊中国历史背景下造就的家庭状态对人成长心理状态带来的影响。 2、时间轴: [00:01:21] 对这一代独生女的探讨:独生女是否摆脱了社会上遭遇的不公,真得到了和男孩子完全一样的对待吗 [00:03:30] 大城市 vs. 小城市:独生女的显性隐形的剥夺与家庭条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00:08:50] 小孩子的迷茫:我被爸妈嫌弃了?被抛弃了? [00:11:14] 男女被剥夺的需求层次的差异 [00:17:48] 母亲的职责和负担:没有人会天生焦虑 [00:24:10] 这种文化下,男性也被剥夺了一些…… [00:27:04] 代际传递的影响,一种情绪的传达出口 [00:32:03] 面对无形的社会压力,我们该如何找回我们被剥夺的那些东西? [00:36:17] 大环境变化下,对性别的教育和讨论 [00:47:58] “最后一代”的独生女的生活 [00:51:06] 社会对“重男轻女”的印象: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00:59:15] 总结讨论
1、本期内容: 咨询师也会职业倦怠吗?对的,我们也是在工作,当然会倦怠啦。 那么在咨询中,我们也看到,对职业的迷茫也是成年人来访常常谈到的议题,有时工作是压力的源头,有时工作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每个现代职场人都要讨论的课业。机器累了要上机油、停机维修,那么职场工具人的我们疲倦时又该何去何从,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给你一点启发。 2、时间轴: [00:46:10] 你属于哪种倦怠:身体或精神 [00:03:06] 从不同角度分析职业倦怠的原因 [00:05:49] 自由职业者也会倦怠:来自官方的“吐槽” [00:13:23] “破梦”- 给未来梦想开咖啡店的你 [00:17:20] 来访者的职业倦怠 [00:25:56] 现实世界 Vs. 咨询世界:一个让你“回血” 水泉 [00:34:48] 官方消解职业倦怠的方法:适当运动,了解倦怠源头,试着“放过自己”,感知与反思 [00:48:40] 总结讨论
1、内容简介: 北大弑母案从最初的惊骇眼球,到后续嫌疑犯被捕时的困惑,再到对教育的反思,包括精英主义教育、原生家庭过度管束、性压抑、父母关系的影响,最近的争议又走到了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这个事件在非常繁复地折射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所在经历的坎坷与苦痛,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挣扎,即使这是一个从功利角度来说配置非常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儿子北大毕业,但却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我们从心理咨询师视角,讨论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假如这是一个个案,我们会如何去理解他这矛盾重重的人生角色,在中国传统家庭压抑氛围下成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2、时间轴 [00:00:08] 弑母案新闻回顾 [00:01:30] 咨询师 Vs “圣母” :理解他们的内心,避免事件再发生 [00:04:16] 特殊人格? 也可能是情绪压制爆发了 [00:06:00] 从家庭背景:上一代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夫妻关系,家庭不忠 [00:13:52] 从孩子角度:与父母的关系 [00:16:13] 对比国产电影“万箭穿心”,母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00:22:02] 家庭里的“三角关系” [00:26:24] 暴力分析:反抗我的“妈妈”,对我来讲比杀死她还难 [00:28:33] 小猜想: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00:37:32] 如何通过咨询,重新去认识世界 [00:41:08] 从中国传统家庭角度分析:“真假话语权” [00:49:72] 总结本次讨论
1、本期内容: 标题是心理学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学科是不是在教授和研究控制人心的法门。借着热搜的培训学员死亡事件,那我们俩心理领域长年驻扎人员来谈谈心理学影响人类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2、时间轴: [00:00:08] 新闻回顾,里程培训女高管死亡事件。 [00:04:15] 培训课程设置里所涉及的心理学技巧讨论。 [00:07:34] 心理学对人类影响在消费、社会领域应用举例。 [00:13:29] 对心理学误解的由来,畅销书、学院派对科普领域的回避。 [00:16:20] 学院派的神经科学领域热门,却冷落了人脑之外的领域。 [00:19:17] 心理系学生都是为什么选择心理系的呢。 [00:25:41] 将心理学作为吓唬人的幌子,还是真的了解并会应用具体技术,这是不同的。 [00:28:33] 催眠到底是什么,是真的在控制人类意志吗? [00:32:59] 心理学的研究伦理,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 [00:40:05] 总结本次讨论。
1、主要内容简介 【学术版】关于情绪,过去很多神经科学研究在追溯人类情绪起源,倾向于这是本能且跨文化存在的,但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支持情绪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环境建构的过程。 【说人话版】很多人或许体验过情绪迷雾,那些不舒服的感受,你无法命名,所以回到情绪的起源,是谁告诉我们这是快乐,这是悲伤,我们所体验到的可能只是一种生理体验的集合,但文化、家庭、关系在教授我们,如何认识、命名、表达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体系,可是这套系统一定是对的吗?我们自己可以校正吗。 【参考资料】本期讨论是基于公众号“利维坦”8月2日翻译的一篇国外神经科学研究“这可能是十年来最酷的神经科学发现”。 2、时间轴 [00:00:34] 神经学文章研究概念简介 [00:04:58] 网络用语在催生新的情绪表达词汇,丰富我们描述情感世界的维度。 [00:06:58] 咨询师无法听懂来访词汇的时刻,我们如何应对。 [00:09:09] 同一个情绪表达外壳,内在或许存在差异,等待比强行解释更好,比如安慰哭泣的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00:13:20] 脆弱感常常被当做一种人格特性,但我们可以尝试去重新建构,找到温暖自己的家,即使脆弱也不害怕。 [00:15:45] 图式治疗、cbt治疗如何看待、处理创伤,咨询师和来访一起坐上时光机。 [00:23:04] 读者来信回应,校园霸凌主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