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Deepseek 的火爆,ai 是否会取代咨询师再次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我想你一定曾见过类似的推文,甚至参与过类似的讨论。那从临床干预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究竟能做到哪些,又不能做到哪些呢? 或者说,ai 究竟会成为咨询师的“模仿者”、“替代者”、“超越者”,还是能另辟蹊径,创造出不一样的领域? 这些虽然都是些尚无法落定的结论,却也不妨碍我们尝试着向远处眺望,毕竟未知的风景,总是最为诱人。 本次邀请到于昕怡咨询师和我们一起探讨。 时间轴: [00:32] AI是否会取代咨询师 [05:10] 使用AI的感受 [09:30] AI&自助练习 [11:36] AI的“主体性”? [15:36] 与AI互动 VS 人际关系 [19:02] AI&咨询师功能的区别 [26:40] AI的可变性对关系的影响 [29:20] AI&人类的特殊性 [31:18] 人类身份的独特影响 [34:50] 道德哲学的视角:列维纳斯的“脸” [37:40] AI咨询的伦理议题 [39:17] 向AI学习
大家好,在这次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李蕴咨询师,讨论PUA这一话题。 落到实处,我们聊到PUA的实施者往往会有明确的意图,它可能是“好的”和“坏的”,但都倾向于让人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以职场中的PUA现象为例,我们讨论了它的多维度、社会文化因素。 也许,使用PUA概念来表达痛苦代表了一种具有解放性的思潮的回响:我们对人际平等的追求和呼唤。 时间轴: [02:45] pua被广泛使用 [03:48] pua的由来 [05:30] 煤气灯效应与pua概念的演变 [10:50] 如何理解现在的pua [17:00] 投射性认同&pua [23:06] pua的目的 [24:36] 施暴者&受害者的复杂性 [27:27] pua的互动过程 [32:30] 职场中的pua-自我怀疑&失权 [41:20] pua的概念为何会流行 [42:53] 痛苦标签的变迁 [47:20] pua的标识性-揭示失权现象
你喜欢怎样旅行呢?也许是独行,也许是团队旅行,或者和伴侣家人一起出游? 每个人会为旅行赋予不同的意义,一些人旅行中的需要也许会和关系的需求紧密相关,这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挑战:在旅行的情境中,应对关系的问题很有可能更困难。 我们这次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一些随想,以及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认识。没有那么“硬核”,欢迎来听! [00:25]旅行中的矛盾 [04:40]矛盾的原因-未磨合过的需求 [07:14]旅游中的焦虑 [09:43]对旅游的态度&预期 [15:52]旅行中争吵的意义 [17:30]旅行是一个契机 [18:28]如何调和不同的旅行预期 [22:50]旅行是体验的机会 [26:27]需求的表达 [29:32]如何处理旅游中的矛盾 [31:00]旅行是平衡自我与亲密的时刻
有人说,不后悔的人生是最好的。我们要说:臣妾做不到啊! 为什么后悔是一种常见的感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那些更(不)容易后悔的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后悔与遗憾的关系如何?…… 关于后悔的种种,让我们来漫谈一番。 [00:22]你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01:34]后悔的类型 [04:29]很少体验到后悔是一种什么体验? [09:00]后悔也是一种探索的愿望 [10:25]后悔的总结 [11:32]道德发展阶段与后悔的联系 [13:36]唯一完整的选择&后悔 [19:30]后悔的功能 [25:38]后悔是哀悼的必经之路 [29:05]后悔的倒错性 [33:29]对后悔的思考 [36:16]无方向感带来的后悔 [43:24]后悔&遗憾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痛苦。换句话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在咨询中(和生活中、一些“人生智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想法:造成痛苦的都是自己的问题,或都是别人的问题。事实上,除了一些极端情境之外,我们发现这样的单方面归因往往都是不准确的。 那么痛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竟然会有一个如此令人不快的成分?他对我们自身有任何好处吗?本期播客,我们将谈谈对痛苦的理解。 [00:25]在困境中是我的问题吗? [01:28]如何理解困境中的自我归因 [02:28]咨询中常使用自我归因的人群 [04:10]自我归因的影响因素&功能 [07:38]“头脑世界”&“真实世界” [15:22]“真实世界”的相对性 [18:50]“头脑世界”过小和过大的影响 [21:49]“头脑世界”的功能&风险 [27:27]如何调整“头脑世界”过大或过小 [32:12]“头脑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是重要的 [34:50]投射性认同&“头脑世界” [36:16]关系中没有“真实世界” [39:10]绝对真实&相对真实 [39:50]自体的力量&人格发展 [40:36]如何面对痛苦
前段时间竞一参加了一次禅修营,体验了一番与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节奏。 以此为引子,我们谈了谈其中的新奇之处,以及所获得的启发。 此外因禅修与心理干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顺势做了些知识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轴: [00:10]都市人去禅修 [00:41]禅修的时间安排 [05:22]时间在寺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05:35]禅修的费用 [06:54]禅修的体验 [07:54]禅修在做什么? [08:45]坐禅可能会有什么启发? [12:25]觉察会带来什么? [14:05]正念的三要素:觉察此时此刻、非评判的态度、有意识地行动 [16:28]戒律&无常 [18:45]评判&二次评判 [21:20]如何和我们的情绪保持距离 [23:11]棒喝 [25:10]佛学&精神分析 [27:46]禅修前的准备工作
1. 简介 本期播客话题的源头:一场简单却引起积极热议的性教育讲座。 在所有被集体性压抑的人类情感中,性或许是最为独特的。 一是性压抑的强度和广泛性。然而,就如同播客中所谈及的,掩盖存在、缄口不谈,与放任其生长无太大区别。性是我们的本能,所引发的紧张会不断的寻找出口。 二是性压抑的复杂性。 “性” 是一个被裹挟了极多含义的概念,当我们谈到性时,更是在谈欲望、禁忌、文化和社会规则。那么,性压抑也就成为了一个构成这些系统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们接触性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我们该当如何谈论和认识性? 2. 时间轴 [02:40]关于性-性教育 [04:30]性教育内容的变化 [07:35]社会对性的规训是否越严格越好? [11:26]禁忌的双重性 [12:10]性为何会变成一种禁忌? [14:06]该由谁承担孩子的性教育? [15:27]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性 [17:44]如何面对/处理孩子带有性意味的互动 [20:37]性压抑 [22:41]对性的态度-无法完全抛弃又无法完全接受 [24:10]性的接纳 [24:46]神化的无性状态 [25:50]健康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28:48]男性的性&女性的性 [30:36]性暴力的伤害 [31:57]性的力量 [32:34]性别差异的规训是带有系统性的
当我们因恋爱问题找朋友哭诉时,爱情军师总会说——分了吧! 包括当我们自己看到朋友们出现了情感问题时,是否也有过“分掉算了”的闪念? 为何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倾向呢?这种情况于心理学上又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呢? 时间轴: [00:10]爱情中为什么劝分不劝和 [01:40]如何理解劝分不劝和 [04:28]如何理解恋爱和关系 [07:23]媒体对恋爱观念的影响 [11:07]对爱情浪漫的需求 [13:35]爱也可能是平淡的、有瑕疵的 [14:36]如何理解关系 [16:43]关系的意义 [21:25]分手时总有一个“坏人”? [23:26]劝分像一种安全策略 [24:26]分手可能是被恐惧所驱动 [26:19]分手被赋予了勇敢和独立的意义 [28:22]社会风气的变化对劝分的影响
如果选择一个地方,供你前去修养身心,你会选择大理还是北京? 至少今天的三位咨询师都选择了大理。那为何诸如大理这样的秀丽之地,可以成为心理疗愈之所呢?让我们跟随现居大理的文思,开始今天的讨论。 (彩蛋:临近结尾时,我们还引申的讨论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心理咨询有何独特之处~) 时间轴: [00:19] 心理疗愈相关的因素 [01:48] 大理常见的疗愈项目-塔罗牌 [08:41] 塔罗牌与投射性心理咨询的相似性 [09:51] 塔罗牌与催眠、正念 [11:11] 人们从哪些渠道寻找心理疗愈 [12:12] 心理疗愈的风险 [14:34] 泛心理行业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16:21] “大理”更吸引什么样的人 [26:33] “大理”为何成为疗愈基地 [30:06] 什么能带来心理疗愈 [36:41] 去“大理”是一种逃避吗? [40:41] 彩蛋
“谈谈你的爸爸吧... ...”“这是因为你的妈妈... ...”“在你还小的时候... ...”“说说你的过去吧... ...” 这群咨询师为啥就一定要纠着过去不放呢!谁会因为八岁时被骂所以二十岁去咨询啊! 如果你也这么想,请一定来听一听,“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总要你谈谈过去”!(不这么想也可以来听) 时间轴: [00:00]什么因素会影响咨询师选择是否谈论过去? [03:00]主持和嘉宾有什么偏好了解的过去时段吗? [06:20]理论上,过去可被追溯到相当早 ——胎儿时期的母体状态已经在影响大脑发育,婴儿时期与抚养者的互动已经在影响心理发展。 [08:03]整合咨询师们对探索过去的看法 ——整合咨询师们通常开放无预设的进行探索,部分流派根据理论假设,可能会进行刻意进行收集各种信息。 [10:04]分享客体关系理论对早期互动的看法 ——人有追求爱与关系的本能,为了适应养育者,得到爱、建立关系,人会在早期发展出很多适应性的手段与方式,这些可能延续至今。因此了解过去是重要的。 [13:10]讨论如何对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人可能需要走过这段历程:理解过去如何影响了自己,随后建立自身的力量,关注自身的成长。 [19:35]讨论了关于因果论、决定论的看法 [22:34]三人讨论了过去如何影响现在 [23:10]浩然的看法 ——我们有未经反思的已知,有了反思和觉察,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29:50]竞一的看法 ——感觉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都有其道理。 [38:00]昕怡的看法 ——一份经历的意义由个人建构,并与环境背景息息相关。 [40:10]从防御机制角度理解对过去的追溯 ——我们很可能用否认、压抑的防御机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过去,但我们需要看到它们。 [41:45]总结
心理老师平时除了上课还做咨询吗?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 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心理教师作为飞行嘉宾,现身说法来为大家讲讲心理老师的工作日常。并借此引出对心理行业发展现状的分享与吐槽。 时间轴: [00:00] 开场+新嘉宾介绍 [01:07] 嘉宾分享心理老师工作的日常 [02:15] 心理老师真的做很多行政工作吗——因校而异。 [03:15] 心理老师兼职他科情况非常普遍: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其实还在构建当中 [06:35] 主持&嘉宾自己中小学时期,与心理老师接触的情况 [14:10] 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很多需要心理老师自己构建和完成 [15:55] 心理老师的在不同工作部分中的角色不同,带来了很多挑战 [22:50]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改变畅想:借鉴大学的经验是一种可能性 [26:48] 中小学心理老师在学校的定位,也与各方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预期和目的有关。 [30:17] 藉由网络信息,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水平在升高 [32:08] 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36:04] 工作中的积极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1. 内容简介 “太不成熟了”、“长大了”、“像个大人了”……一路走到现在,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与“成熟”相关的评价。这似乎成了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合格指标”。 但怎样才算成熟呢?细细想来它似乎从未有过定义,或是千人之中就有万般解释。当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咨询师又会怎样看待“成熟”? 在本期内容中,三位个人执业咨询师将结合各自的体会和经验,从个体到环境,谈及自己对于“成熟”的感触。 本期飞行嘉宾: 李蕴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90) 北京高校兼职咨询师; 个人执业咨询师; 2. 时间轴 [00:00:00]新嘉宾介绍 [00:02:56]成熟是什么 [00:13:05]集体潜意识和大他者 [00:20:45]情绪和理智的关系 [00:39:41]对成熟的理解&成熟的标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