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德普离婚案】请心理学家上庭作证伴侣“人格有缺陷”,国外离婚玩这么大吗

1、内容简介: 好莱坞史上最drama离婚案!58岁的德普(Johnny Depp)和小23岁的前妻琥珀(AmberHeard)的离婚事件快成季播美剧了,持续一年多的婚姻,在16年离婚,还在上庭打官司对撕,牵扯不少名流、明星上庭作证。最近的热点在于双方都请了心理学家上庭作证,辅助提供证据指出对方有人格障碍,证言都是谎言、不可信。 于是,海外心理学界最近也加入吃瓜大军,那么我们来从人格障碍的指控衍生开来,说说心理障碍诊断(海外心理学家拥有诊断权),以及未来国内是否可能也会有心理学家加入司法举证的事情发生,我们作为业内人,对此的一点小讨论。 其实,在国外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融合相当紧密,国内心理学还是离大众有点高冷,也许有一天也会不那么高冷吧。 2、时间轴 [00:00:28] 德普和Amber的离婚案回顾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什么样的? [00:07:38] 看看心理咨询师怎么吃瓜 *从庭审里,看他们的心理/人格? * 如果给他们做伴侣咨询…… [00:21:33] 关于搞艺术的多多少少有些“不正常”! *所有的不好、不应该、不正常,都是人定义的,没有对错 *从临床心理角度看“不正常” [00:30:11] 心理学家上庭判定你不正常,你就是“不正常”吗? *从法律上看,诊断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我们需要把你的咨询记录呈上去,我们会怎么做? [00:43:05] 如果以后我们(有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咨询师)上庭,我们会何去何从? *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参与 *把诊断搬到法律里,对此我们并不太赞同 [00:54:25] 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我们开始对精神世界越来越重视了 [00:59:41] 总结讨论:上述言论仅代表我们的观点

66分钟
99
2年前

30【改善人际关系】学校教你高考,但不教你怎么恋爱、交朋友,然后你就社恐了

1、内容简介: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教授很多知识,高考卷总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文盲,但有一门很重要的社会适应议题,学校不管,甚至还逆向而行,那就是交朋友。高考前不许早恋,孤立边缘化差生,这些举措不晓得是不是能保证成绩高分,但显然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古怪的压抑。学生们不被允许尊重自己天然的内在感情,当然我并不是说鼓励万岁,而是这是一种人心理发展的天性,ta需要被关注、重视、理解,而不是打着“为你好”旗号而粗暴一刀切禁制。 然后走入社会学生们会发现,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恋爱、交朋友都成了崭新的议题,而这些早在青春期萌芽的议题,成年后似乎发育不良,有的还被斩草除根了。于是人际关系的突破基本上好像就看家庭教育和自然天赋了,当然,你还有心理咨询这个选项。许多人将这些人际关系困难带入心理咨询,以自责的姿态,一边骂自己一边难过。而我们作为咨询师,我们会教你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协助你来重新理解你的人际关系模式,大概就是这棵名叫人际关系的树苗经历过什么、长成了什么样子,以及此刻我们能共同做点什么。 咨询师简介—— 浩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师大临床心理学硕士,在BJ个人执业中,是一名整合取向偏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咨询师。 Amber,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大管理心理学硕士,在HZ个人执业中,是一名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是心理学自媒体频道“瞬间心理”的主理人。 2、时间轴: [00:00:17] 本期咨询师自我介绍 [00:02:20] 当来访带着人际关系的议题进入咨询师….. *我们对世界总会有一些滤镜,它是由我们的过往形成的 *我们都是基于脑海里的滤镜和别人相处 [00:11:43] 咨询能帮到你的是表达被压抑感受吧 [00:17:00] 从整合偏动力取向看人际关系 *心理流派哪家强? *什么是“整合” *IPT人际关系疗法是不是专门改善人际关系的?No [00:29:25] 关于人际关系的自助 *自助书籍 *给来访的作业—学会去观察自己 *对于那些手把手的教你的,赶紧跑 [00:40:02] 总结讨论 *咨询师怎么看人际关系模式 *daily做正念,切勿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做 3、播客中提到内容的附注 (1)图式Schema: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 语言学家Carroll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图式是一种结构。在咨询领域中,图式治疗是一种认知行为治疗下的细分治疗流派,认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复杂心理困扰与我们早年的认知形成息息相关。 (2)内化: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在心理咨询中一般是指,将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自己的方式结合,形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举个例子,有时候你内心会响起一个画外音,可能是你老板的或者父母的,但他们其实根本不在现场,这就是你将他们的存在内化于心了。 (3)咨询师的流派整合:咨询师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等众多流派中,找出不同流派在根本上能共通的互相补充的部分,或是吸收自己想要的技术、思想,形成自己的咨询理念,进而在咨询工作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来访工作中。 (4)播客中提到的书籍:《非暴力沟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44分钟
99+
2年前

29【低自尊】那句我始终无法说出口的,我喜欢自己

1、内容简介:本期是两位心理咨询师Amber与王雅琦的访谈,讨论的主题是低自尊,主要从精神分析中的自体心理学流派视角来讨论、理解这一状况。相比西方咨询领域更关注过度自恋带来困难,广泛体现在英文研究、出版书籍等方面,我们作为东方文化下的心理工作者,更多在人们的内心空间中遇到自卑的痛苦,包括在我们的社会媒体讨论、来访的叹息中,那句很难说出口的我喜欢你,不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 咨询师介绍(预约咨询师可关注公众号“瞬间心理”): 王雅琦: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大临床心理学硕士,目前在HZ个人执业中,同时也曾任职“万千心理”担任编辑,为国内的咨询师们引进过非常多的好书,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动力学流派的咨询师。 Amber: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大管理心理学硕士,目前在HZ个人执业中,心理学自媒体频道“瞬间心理”主理人。 2、时间轴: [00:00:52] 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看“低自尊” *一体两面:“自恋”的背后是一种自卑感 *低自尊 Vs. 自恋 [00:10:08] 东西方文化对 “低自尊”和 “自恋” 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低自尊”其实没毛病,撇除社会规范 * 我们总是给自己的一些痛苦找个“寄托” -原生家庭 [00:16:34] 没有所谓的高自尊·低自尊,只是你套了个虚无的壳 * 磕磕碰碰很正常,也许只是不Match *“剥掉那些标签,你是喜欢自己的吗” * 人生三大问:从哪来?我是谁?我去哪? [00:25:20] 咨询师会怎么去帮助“低自尊“的你? *就算你静静坐在那,你的光芒也会被看到 *不忍去伤害外界,而去伤害自己的你其实很让人心疼 [00:36:19] 要怎么更喜欢自己? *谈个恋爱会更喜欢自己吗 *对自己的评价是真的来自外在,还是你自己本身呢 [00:45:16] 总结讨论:“鼓励大家爱自己” 可以试着问问看自己 ·我喜欢自己吗? ·当我摘掉了那些标签,我还喜欢自己吗? ·我是谁,我喜欢自己吗? 3、播客中提到内容的附注: (1)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是科胡特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之一,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关注自体的发展和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主张,以及正常的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2)镜映:个体需要感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感受到有价值,尤其是当其面向重要他人展示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刻。 (3)推荐的心理学书籍:《爱与岁月》、《被讨厌的勇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50分钟
99+
2年前

28【微博产品设计】刷刷微博,我就想看看这世界乱成什么样子了

1、内容简介:在我们之前的社会话题讨论中,微博是一款绕不开的产品,那在我们心理咨询师眼中,是如何感受与思考那些拉黑、特别关注的功能的深层意味,以及不同于其他平台的微博菜市场运营氛围,我们试着从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在短视频如火如荼的时候,说说用户为什么还想要使用喧闹的图文微博。 2、时间轴: [00:01:15] 产品功能被设计出来契合了我们的心理吗? *上下划/左右划 *特别关注不用花钱, 拉黑却要花钱 [00:15:15] 现实世界不敢干的事,我在虚拟世界全干了 *可以掌控的参与感 *需要的群体认同感 [00:26:06] 你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预期点开了这个软件? *“为了看这个世界乱成什么样子” *为了看更人性化的世界 [00:41:57] 文字or视频——你喜欢主动接受信息还是被动接受信息? *精神鸦片—直播/股票 *幻想背后是防御 *追星人的幻想:偶像也是人,也会犯错 [00:59:33] 总结讨论 3、参考材料:播客种提到的心理学名词 (1)道德发展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 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其中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 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 (2)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柯尔伯格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并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根据“海因兹偷药”两难故事的相关调查,柯尔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以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 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62分钟
46
2年前

27【夜行动物】我到底是晚睡星人,还是无可救药的失眠晚期

1、内容简介: 现代都市人的睡眠好像成了大问题,睡都睡不好,996加班、漫长通勤、拥挤的空间、吵闹的夜生活、孤独等等,都怪这些无法逃避的大城市病。 那可怎么办呢?市面上有许多相关自助手册、调节软件、养生讲座、安眠香薰多种多样,任君挑选,突然有天,我们发现失眠又变成了一门生意。 那么自己的睡眠状态到底算不算问题呢? 本期我们先了解睡眠、失眠、晚睡,从这些概念开始讨论辨析,进而讨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睡眠剥夺者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2、时间轴: [00:00:43] 漫漫长夜,我选择晚睡是因为晚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00:13:07] 所以什么是“失眠”,什么是“晚睡”….. *每个人的睡眠节律是不一样的 *社会赋予的概念,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 *《嗑药成瘾》健康的睡眠就该像大人说的那样早睡早起吗? [00:24:08] 当你非要按照那个框架去生活,去睡觉,你会焦虑吧….. [00:32:22] 现代人的睡前普遍操作——玩手机,刷短视频 *不要怪你的睡眠质量不好 *心思极恐:刷dy只是满足了我们伪需求,而这也蚕食了我们时间 [00:44:12] 睡眠问题只是一个表象,刷dy也是只是安抚情绪的一个方式, 而内心深处是什么样的,你不愿去发现,也不愿去感受。 [00:53:17] 总结讨论: *“涵容” *观点总结 备注:本次播客中提到的书《隐谷路》

59分钟
70
2年前

26【居家的心理咨询师】随机闭关,会不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1、内容简介: 2020年至今三年,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和居家打过交道,或是擦肩而过,或是正在经历,社交媒体上有足够多从宏观上的管控制度、商业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学讨论。 本期我们更想从微观层面,以个人体验出发(恰好本期我们三个人,一人完全没体验过,一人正在被居家,一人曾经被居家过),使用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对人情感、心理变化的职业观察力,以自己为展开,看看居家对人的影响。 讨论内容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体验,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也并非致力于进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总结,更多是希望能带去一种不同的开放视角,关注心理学一直在意的,环境巨变对人一生内心图式的潜移默化。 2、时间轴: [00:00:36] 【我们的现状】隔离ing;隔离过;从未隔离 [00:03:05] 我们因为环境改变而缺失的掌控感,会通过其他小事情找回来 *吃黑巧的你,会开始尝试其他口味 [00:07:40] 疫情带来的不同的体验,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 *面对疫情,TA们选择躺平 *学生们的函授经历体验 *人际交往体验 [00:15:47] 【再无上下班】居家的角色切换毫无缓冲 *在家也需要那些仪式感 *居家后,家还是是温馨的港湾吗? [00:29:32]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 *【孤岛效应】我们逐渐适应居家,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 *权力、制度下的群体感知 [00:42:47] 对“居家生活”,我们想说…… [00:48:50] 总结讨论

49分钟
47
2年前

22【被抛弃的孩子】刘学州事件延伸开,穷困、缺爱的人生该怎么过下去,关注留守儿童

1、内容简介: 21年微博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被拐儿童在线找亲生父母,在其中我们看到大团圆结局的美满,也有找到后被再次抛弃的费解故事,比如刘学州。 刘学州知道自己是被拐的,一直努力多年,终于借着这波舆情找到亲生父母后,却再次体会到残酷人生,父母双方都成立新家而不想收留他,或是为他提供任何经济支持,他想在网上做主播养活自己,又被很多人质疑寻找父母是炒作博流量,最终他在网络压力下选择写下遗书了结人生。 他的遗书很长,如果你有空,建议你可以搜索他的微博,去读读那份遗书,他写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伤口,更是在写一类人的一生,以及不断体验抛弃的绝望,这是媒体不曾看到的世界,他们很少会上微博发表长篇大论,而是在默默忍受痛苦。 从小疲于奔命的双亲麻木而回避,关注与爱是奢侈品,学校老师的作用是看住孩子而非教育,在这个世界,人活得像是动物,但在人性驱动下,有的人想找一点光,找到自己,最终或是绝望收场,或是与原生家庭恩断义绝,或是疏离地与父母保持联系,在中国,他们常常被称作留守儿童。 2、时间轴 [00:00:15] 刘学州事件回顾 [00:03:20] 是他冲动吗?可能不是吧 *他以竭尽全力,但外界的冲击击穿了他内心最后防线 [00:09:11] 如果刘学州来到了咨询室…… *网暴—你不在他的处境,怎么能轻易评价他的做法 *留守儿童-- 生活环境/资源对他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地位匮乏:生存的需求不同;对心理咨询的想法也不同 [00:24:34] 缺爱,缺资的情况下,一个人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自助学习&自助书籍 *有心去做 *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一种反思 [00:33:44] 尽管是绵薄之力,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帮助TA们 *网暴—已经被榨干,你的苛责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00:51:32] 总结讨论

54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