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46 | 远离那些困难的事情

最近连续读了《用系统来工作》这本书和《Systemantics: How Systems Work and Especially How They Fail /系统论:系统如何工作,特别是如何失败》书的解读文章。 约翰·高尔的系统学: https://xujiandaxia.notion.site/93cd668e76ee4483810f25fd68c32589 《用系统来工作》萨姆·卡彭特: https://xujiandaxia.notion.site/eaf53d051b934f46b58de6d36e958df1 (可以复制链接查看我的阅读笔记) 分享几个对我最有益的思考总结。 01 远离那些困难的事情 系统设计的一大秘诀是:能够感知到哪些事情可以通过一个系统轻松优雅地完成,哪些事情是困难的,并远离那些困难的事情。 将系统用于它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想让它做的事情。 —— 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应该去找能够帮助我轻松实现目标的系统,而不是自己搭建一个费劲的系统解决我费劲的问题。 比如,我一直想每天写一篇文章,然后每周读1-2本书,也设计了详细的计划,但总是因为心情问题、因为疲倦问题而无法执行。 后来我发现,我只要让自己在规定时间去到咖啡馆或者图书馆,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效率特别高,总能超额完成我想要达到的读书和写作目标。 所以后来找到离我只有3公里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每次只要逼一下自己出门去到图书馆里,后面我就总能完成目标。 图书馆是一个现成的很好用的系统,利用它,而不是费劲的自己搭建一个。 回到标题「远离那些困难的事情」,我把它更具体可执行为: 凡是需要调动自律、意志力去做的事情,都说明我们选择的事情不对,应该花时间去找到更优雅且能完成我们目标的事情。 “动机来来去去。如果您想始终如一地做某事,那么不要选择需要很大动力的难度级别。让它变得足够容易和简单,即使你没有动力,你也能做到。” ——James Clear《原子习惯》 02 从最「简单」的开始 一个有效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有效的简单系统演变而来的。 我们不应该专注于复杂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一种更自下而上的方法。我们应该从一个工作简单的系统开始,然后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建立。 —— 这也是我在优化自己工作和生活系统时,最常提醒的自己的原则。 每次我在推进系统优化卡住的时候,我都会让自己倒回到最简单的状态,重新开始推。 比如写作,我的起点是每次阅读、交谈、思考产生的很多想法,如何把这个想法变成优质的内容、完善的作品是我希望通过系统实现的目标。 即:找到「想法 → 作品」最简洁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过程中,我很容易陷入到复杂当中,比如去折腾双链笔记、卡片笔记工作流、陷入到各种笔记软件的功能当中。这些探索当然也是有价值的。 每次卡住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回到最初起点:”我有很多想法,然后怎么变成作品?“每次这么提醒自己后,思路会重新变得清楚。 03 只有能被量化的,才能被管理@彼得·德鲁克 《用系统来工作》全书其实就强调一件事: 记录自己做每件事的所有步骤。把它们变成可看见、可把握、可理解、可完善、可共享的东西,并且每次都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运用。 —— 我记得《福格行为模型》里面也强调,改变行为习惯的第一件事是巨细无遗地记录自己的行为,比如醒过来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刷牙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接下来是什么…… 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到底有多少个下意识行为习惯,才有开始改变的可能。 之前上班经常要做运营活动,涉及到很长的执行链条,执行过程中总是出问题,总是在救火。 后来不断复盘—完善SOP工作流文档,直到可以直接交给一个执行力OK的实习生也能完全做好时,我就从这个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 说实在的,做SOP工作流文档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尤其是工作很忙的情况下。但不坚持做SOP,忙的都是一些低效的救火的事情。 只有狠下决心做了SOP,才能把自己从瞎忙中解放出来,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工作之外生活的SOP,推荐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我多年前曾经用这个方法记录过自己每个小时在做什么,觉知和改进效果极为明显。 ( 2018年时候写的,4年前了 ) 写在最后 总结起来就三点: 1,发现轻松好用的系统,而不是设计费劲的系统;一旦觉察到自己做起来很费力,就停下来,去寻找更轻松优雅且能实现我们目标的事情。 2,保持简洁,一旦被复杂卡住就提醒自己退回到最初的原点,从最简洁的「起点-终点」开始推。奥卡姆剃刀原则非常重要,简洁往往意味着正确和高效,一旦复杂就注定是错的(即使复杂是正确的,也往往因为难执行而失败)。 3,改变低效的第一件事是将所有步骤显现化,用文字清晰地将所有步骤记录下来,才有优化的可能。 工作中推荐做SOP文档,生活中推荐用柳比歇夫的方法。记录自己每一段时间用在了哪里,这和想要理财先记账是一个道理。

6分钟
99+
2年前

vol.145 | 我现在就很好 还在慢慢变得更好

在写这篇更新的时候,我在灵感库翻到了一段曾经写的感想: 我最近的心态正在从: 经常性的自我怀疑、自我苛责、总是担心自己落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上进、为很多“应该”拥有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而焦虑..... 变成: 我现在就很好,还在慢慢变得更好。 今年我提醒自己最多的不是『你要更努力』,而是总在告诉自己,『保持耐心,持续的做,价值、成就感、正反馈都会来的。』 其实该努力的还是照样会努力,只是在心态上从被恐惧和焦虑驱动、总习惯性地用力过猛,切换到兴趣和喜爱驱动,让自己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更放松的状态。 放松可能对于很多人很容易,但对于我这类人来说还挺难的,甚至在不断自我调节过程中,写了30多篇思考分享,变成了一个清单: 学会放松,好好爱自己 之所以想分享这段,是因为上周的weekly分享了,查理·卓别林在70岁时回顾一生,写下的《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非常有感触,都是在讲好好爱自己。 ///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查理·卓别林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 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明白, 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 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想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件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叫做完美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了,这是生命。 ///

4分钟
99+
2年前

vol.144 | 把事情减少到「游刃有余」为止

你现在每天感觉自己忙吗?有多久没有感觉到生活是轻松了? 试着把自己做的事情一直简化下去,简化到很轻松就能做好,就可以获得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尽量保持这种自如的状态。 只在遇到符合二八原则的事情才增加,就是只增加做好20%,带来80%收益的事情。 第一次感受游刃有余的感觉是一次国庆节。 整个7天我都没有给自己安排任何计划,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休息、好好放松,那段时间工作实在是太累了。 然后当时要去物业更新门禁卡,结果物业效率很低,说好隔日就能拿,隔日我跑了几次才拿到。 要是在我工作忙的飞起的时候遇到这么不靠谱的事情,肯定会很崩溃。 但国庆节那段时间我很放松,所以每次物业说还没做好的时候,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转头去附近的面包店买面包吃,顺带散步一圈再回家。 当时走在路上就意识到,我的生活本就可以过得这么轻松自在,为什么要忙到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呢? 我们很容易忘记,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如此重要以至于需要匆忙。 后来真的自由职业了,轻松自如的状态并没有到来。 反而因为工作和生活没了边界,加上失去稳定的收入的恐慌、反而更容易过度努力,就是做一堆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道路自信和节奏。 以前一直觉得是工作阻碍了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真的自由后发现,只有一个人有足够的道路自信,内在足够富足,才真的能放下外在的物质、荣誉、评价,可以保持一个自给自足的简单状态。 去年11月份的一个早上,我写下了这段文字: 写在最后: 还是强调开头的那个建议: 把自己做的事情一直简化下去,简化到很轻松就能做好的状态,这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也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状态。 具体的方法,我之前分享过,一切都可以用「强制排序」实现,把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写到纸上,然后对它们做强制排序,从最不重要的事情开始减少。 � 给人生做减法,原来这么有意思 � 你真的清楚你的价值排序吗? 这件事唯一的难点在于改善自己生活的决心。

4分钟
99+
2年前

vol.143 | 把「使用过」作为唯一保留法则

最近一直在实践一个轻松好用的断舍离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把「使用过」作为唯一挑选法则保留物品。 比如网盘堆了很多资料,这时候新注册一个云盘,然后当我们真的用到一个文件的时候,从老的云盘里下载使用,然后存到新云盘当中。 新的云盘就只存之后我们真正使用到的文件。 这样自然而然的,新的云盘里放着的都是我们日常真的会使用的文件。 而老的云盘到后期会越来越少访问,当很长很长时间不访问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遗忘这个老的云盘,如果有决心,直接注销掉老的云盘也是可以的。 这个方法聪明的地方在于,不需要费力的去判断我是否需要这些资料,它通过时间和事实(真的使用过)来帮助我们筛选真正重要的东西。 不管我们有大脑觉得它有多重要,多舍不得,事实上我们的时间精力根本不足以分配给我们占有的那么多东西。 刚才分享的方法,就是利用这机制,轻松地帮我们把不会用到的东西分类出来,可以更直观地处理它们。 我们电脑、硬盘、笔记软件里面的大量资料也可以用类似的原则处理。 实体的物品也有类似的原则:12 个月规则。 即,丢弃过去 12 个月内未使用的所有东西。如果你一年没有碰过什么东西,很可能在接下来的 12 个月内你也不需要它。 可以把大量不太用到的物品都堆到一个箱子里,有条件的话可以放到一个小仓库里,需要的时候再从里面拿出来使用。 一年之后,箱子(小仓库)里所有的物品就可以一股脑卖掉、送掉、丢掉。 物品就是用来使用的,如果我们一直都不会去使用它,自然就说明我们不需要它(少数纪念只用除外),可以很勇敢的舍弃。 写在最后: 最近一直在思考「不费力」的生活。 这里的费力更多指的是「心力、意志力」这类稀缺资源,体力上我倒是觉得自己应该多做点,天天在电脑前阅读码字,体力活动太少。 核心就是利用有效的「机制」,来帮助自己自动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 比如,我希望自己能每天都下楼散步半个小时,但经常懒着不动。后来就把散步时间放在晚上扔垃圾的时间。我必须8点前下楼扔垃圾,不然垃圾点会关掉,到点了哪怕中断游戏我都会下楼扔垃圾,顺带完成散步打卡。 还有一位读者,他说他疫情在家办公这段时间,养了一只狗子,因为狗子每天都很热情的要他出去溜,结果是他每天的运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很棒的机制,可以把心力、意志力节省出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 「不费力」背后,还因为人是场景的动物。 改变自己很难,但通过场景可以极快地重塑自我。比如小时候老师任命最调皮的学生当纪律委员,那位调皮的小孩会瞬间变得超有责任心,这就是场景的力量。

3分钟
99+
2年前

vol.142 | 核心动机:是什么真正在驱使你?

上上周我在小报童发起了「自由职业可能性」的访谈,过去的一周聊了3个小伙伴,我们各自都获益良多。 聊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大家都找到了属于自己Calling(感召、使命感)的事情,但因为各种原因没真正开始。 反馈最多的原因是没有在这件事上得到足够的反馈,反而是被生活中其它更刺激或者外部要求的事情牵绊住了。 大家问我最多的问题也是:你是怎么开始且怎么坚持下来的? 如果是前两年,我会觉得坚持这件事很重要。 从结果来看也的确是这样,我自由职业的底气来自于我坚持了8年的写作、很多最后做成一些事情的人,也都是那些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了很多年的人。 但现在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重点不在于坚持,而在于找到那件我们有强烈意愿想要做好的事情。 问问自己: 什么事情是我们有强烈意愿、心心念念想要做好的事情? 有什么事情是我已经很累了,依然愿意做好且能从中获得积极能量的事情? 这里我想到黄西讲过一个经历。 黄西说到他刚开始讲脱口秀的时候,在一个上百人的场子讲冷了,要多尬有多尬,在上面恨不得钻地缝里,当天晚上难过要死。 但是到了第二天,有个场子要他去讲,他忍不住还是要上去讲。 他说Calling 往往不是你顺风顺水时做的事情,而是那个你被打击完,依然会想要做的事情。 [图片] 我自己也是,8年前写作还没有这么火,身边根本没什人写作。 我在刚开始写作、做公众号的2-3年里,也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量,而我付出的是我所有业余时间。 那时候在创业公司上班,通常都要忙到晚上7-8点下班,回到家吃个饭,然后就坐在书桌前写当天的文章。经常写到11点、12点。 坚持了2-3年,才开始有了一些读者和阅读量。 能做到这点肯定不是光靠坚持,背后更多是写作让我有思维的愉悦感,我能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我有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生活的盼头。 所以,与其找一件没有根基事情开始坚持(比如一年读100本书这种漂浮的目标),不如反过来,试着找到那个你死也不会放弃的东西,就是在你最难过、最消沉的时候,依然愿意坚持且能帮你走出低迷期的事情。 这件事情我觉得是挺重要的,一旦明确了会激发出极大的生命能量。 如果你轻易地就放弃了,稍微做了一段时间就因为没有正反馈,没有数据而放弃,也许这件事不是你的Calling ,你应该在别的事情上试试看。 另外,即使是符合你Calling 的事情,也依然会有个磨砺期,我把它比喻为种子在土壤里的黑暗时期。 在这段时间它不会给你明显的反馈,需要持续输入能量、坚持练习,直到破土而出后,才会被阳光雨水滋润持续生长。 很多没坚持下去的人,都是在兴趣的早期,因为急于在这件事上做出成果而早早放弃了。 所以,后来所有找我咨询,我的建议都是先不要定业绩目标(粉丝、阅读量、收入),而是先找到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先作为工作之余的乐趣做着。 保证自己在这件事上持续投入即可,其实就是不断给种子浇水施肥,即使没有任何反馈也不要担心,会有发芽的那一天。 写在最后: 最早听张辉讲到一个信念,叫:做对的事情,好事自然来。 以前我一直以为「对的事情」是能赚钱、有更多粉丝、更荣耀的事情。 但现在我理解,应该是我们自身有强烈意愿想要做好的事情,这些事情上我们更容易坚持,自然,其它各种好事都会随之而来。

4分钟
99+
2年前

vol.141 什么是本质主义以及如何从中受益?

今天是一篇我Google到的聊本质主义定义的文章, 总结的很棒,整理翻译过来分享给大家。 虽然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就那么些,但阅读不同人的理解和阐释,总是会有新的领悟,并且读完令人更有保持简单纯粹的能量。 其实我现在极简公众号的更新也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能量,技巧理念什么的之前那么多文章已经都讲完了,希望每一期还能给大家带来能量~ /// 文 /卡尔·普林 翻译整理 / 饭饭 (有删减,文末有英文原文)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信息的世界中,人们对极简主义越来越感兴趣。 人们已经对事物、消费品、生活选择和需求的可能性感到疲惫。这是永无止境的,许多人转向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并不奇怪。 目录: 什么是本质主义? 学会说更多“不” 专注于你的优先事项 你可以控制你的一天 所有的旅程都是由微小的步骤组成的 围绕对你来说必不可少的事情建立例程 为什么少即是多 关键要点 01. 什么是本质主义? 2014 年,格雷格·麦基翁出版了畅销书:《本质主义:有纪律的追求更少》(国内翻译是《精要主义》),从那时起,他一直在向个人、企业和全世界教授本质主义艺术。 格雷格将本质主义定义为:更少但更好。 本质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专注于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来帮助你驾驭这个令人分心的世界。 本质主义是一种心态,用于决定某些东西对你是否重要。如果某样东西不重要,你就把它剔除。 那么,如何才能从本质主义中获益,并过上更简单、更本质的生活方式呢?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02. 学会多说“不” 我们感到压力过大和不知所措的许多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太多的事情说 "是"。 说 "是 "比说 "不 "更容易,但它使你处于不得不履行你可能一开始就不想要的承诺的困难处境。 重要的是,首先要仔细考虑你的决定。 先说 "晚点给你答复 "比立即说 "是 "并在以后后悔要好得多。因为那样的话,你将不得不半心半意地履行承诺,或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在以后摆脱承诺。 当然,总会有一些你可能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你的税,洗碗,和看牙医。 但我们的很多承诺和邀请是选择,而不是义务。如果你想,你可以拒绝它们。 03. 专注于你的优先事项(Priority) 请注意,我没有使用“priorities”.这个词。这是许多人犯的一个错误。他们有许多 “priorities”,但没有一个 "priority"。 过一种基本生活的关键是了解你的优先事项是什么。 它是你的家庭吗?你的事业?你的业余爱好?它是什么? 大多数人从未发现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总是从一个兴趣到另一个兴趣。 这导致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围绕他们为自己建立的东西而创造的特别的快乐。 一旦你知道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你就会知道你真正的优先权。 对我来说,我的优先事项是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帮助他们发现组织和生产力的好处。因为我确定了这是我的优先事项,所以我可以更好地决定我想在一天中做什么。这也使我更容易对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事情说不。 如果有人要求我承诺做某件事情,但它对这个优先事项没有贡献,那么我就很容易说不。 04. 你可以控制你的一天 因为本质主义将你的承诺减少到只有本质的东西,它使你能够控制你的一天。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在不知不觉中让其他人控制了他们的一天。例如,你可能有朋友和家人告诉你去哪里,和谁在一起,或者老板和同事要求你做这个或做那个。 这一切都让你感到空虚和不充实。 当你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你只关注那些能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你的一天就会成为你的一天,而不是别人的。 同样,这涉及到必须说 "不 "比说 "是 "更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和老板更加尊重你的时间,这就是你开始获得对自己一天的控制权的时候。 获得对一天的控制权使你能够专注于你认为重要的事情。 这也意味着你能以更高的质量完成你的优先事项,这比你试图一次完成所有事情赢得更多的尊重。 05. 所有的旅程都是由微小的步骤组成的 德斯蒙德·图图曾经说过: “你怎么吃大象?一次咬一口。” 你想要完成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一小口一小口组成的。如果你想存下100万美元,你就一次存一美元。如果你想完成一场马拉松,你要一步一步地去做。 你想要完成的每件事都是由你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采取的微小步骤组成的。 我一直被每天写日记所吸引,但始终未能将其变成一种习惯。当我开始践行本质主义并拥有 "少即是多 "的心态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认为我必须每天写一千或更多的字,而是把目标定在每天写不超过五句话。这不是很多,但它有助于向我灌输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也是主要目标。 现在,我期待着在一天结束时拿着日记本坐下来,写下这几句话作为我一天的总结。 一个星期下来,我写日记的努力不会有什么成果。但多年来,当我坚持这样做时,我将有大约8900句话。这大概是一部畅销小说的长度。 06. 围绕对你来说必不可少的事情建立流程 对我来说,三件事很重要:创造内容、锻炼和阅读。 我喜欢做所有这些事情。如果我每天都能阅读一些东西,创造可以发布的内容,并进行锻炼,我可以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因为我已经确定了这三件事,所以我把它们建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只要有机会,我就以写作开始一天的工作。我在上午创建内容,并在下午2点锻炼。它们不仅被纳入我的精神日程,而且也被安排在我的日历上。我在睡觉前用二十到三十分钟的阅读来结束我的一天。 正是你的作息时间促使你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事情。 如果你忙于做其他人的工作,你将无法为自己取得任何成就。你将像一个木偶一样被外界力量控制。 但如果你以自己的时间开始一天的工作,做自己的优先事项,那么你将保持对一天和生活的控制。 07. 为什么少即是多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机会,这些机会无处不在。 20年前,如果一个青少年想通过创作短片赚钱,他们会被嘲笑,除非他们有足够富裕的父母为他们购买必要的摄影设备,让他们尝试。 但是,即使他们有合适的设备并能制作电影,他们也没有地方展示它们。 今天,你随处携带的手机有可能让你赚到数百万美元。像YouTube和Vimeo这样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机会。 那么,如果赚这么多钱很容易,为什么很少有人这么做? 因为有太多的机会了。 有了这么多的机会,要选择哪一个机会是非常困难的。今天的成功人士都是选择了一个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使其变成了成功。 仅举一些将视频制作变成成功的人的例子。Casey Neistat创作了关于在纽约生活的真实故事。Matt D'Avella将极简主义和电影制作结合起来,并将其转化为成功,而Aileen Xu,又名Lavendaire,将简单的生活和围绕这一主题创作视频。 虽然他们本身都是有才华的人,但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建立在他们的才华上。他们也是建立在专注于一个主题并多年来保持一致的基础上。 这就是本质主义如何帮助你走向成功。 关键要点: 本质主义是一种心态。它是关于专注于对你重要的事情,不允许外界的噪音干扰你的注意力。 本质主义使你能够控制你的一天,让你在接受机会之前评估和评价它们。 本质主义帮助你专注于更少的事情,而这使你从长远来看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些事情。

9分钟
99+
2年前

vol.140 | 持续播种和Build有价值东西

最近阅读到一个让我很治愈的观点: “不要以你收获的成果来判断每一天,而是以你种下的种子来判断。——罗伯特·L·史蒂文森” 之前还看到其它多类似的观点: 1,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这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将此联挂于居室。 2,佛教中也有: “因上努力,果上求缘”的说法。 3,《深度工作》中,Cal Newport 也强调: 要跟踪领先指标,而不是滞后指标。 我的理解,领先指标就是可以改变结果的指标(因),关注这个指标可以自然而然引导我们优化过程、并开始行动。 而滞后指标就是你做了事情之后,产生的结果(果),这个指标往往只能让我们干着急,并不会指引我们产生行动。 比如财务自由就是明显的滞后指标,把它设为目标只会让我们干焦虑,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卡住了,明明焦虑的要死,却动弹不得。 和朋友讲到这点的时候,朋友说这不就是OKR吗? O就是大目标,而所谓的KR就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什么,KR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的行动: 必须是能直接实现目标的; 必须具有进取心、敢创新的,可以不是常规的; 必须是以产出或者结果为基础的、可衡量的,设定评分标准; 不能太多,一般每个目标的KR不超过4个; 必须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我对OKR不太了解,上面这段来自百度百科对于KR的定义。 原来最后很多的道理都殊途同归了。 我自己这么多年努力下来的深刻感受是: 我只能保证自己持续的做事,没办法保证总是有收获,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收获上,就很容易患得患失、或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就开始气馁。 以写作为例,如果你总是关注有多少粉丝、多少阅读量、成功了多少个项目、赚了多少钱……会很容易因为没有好的结果反馈而放弃。 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无法坚持的人都是因为这点。 在我看来,想要长期写作,一定先要让自己写得开心,且不管有没有粉丝和阅读量,坚持写、坚持发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最后总能越写越好的。 粉丝和阅读量当然是极好的激励,但你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来。 我们只能做好「因」上的事情,只要事情本身是正确的,「果」一定会来。这是我自己写公众号这么多年来,亲身验证的结果。 经常用“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来提醒自己,多多关注领先指标更容易帮助我们持续行动,从而更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自由职业后,我就一直在专注做积攒领先指标的事情: 每天1~3篇优质阅读+笔记,同步到数据库 每天20分钟以上脱离手机的散步思考时间 每周3篇公众号文章发布(周三、周五、周日) 每天手边书阅读3~5次,兴尽则止 每天用30分钟写一条小报童(存一个礼拜再看是否依然认为值得发布) 每工作40分钟休息一次(闭眼深呼吸、1分钟运动、房间里走动) 早起和睡前各完成一次MauiHabit(闭眼感受幸福感) 每周和一位朋友做深度交谈 待形成习惯的事情: 每天录制一个对镜头表达视频(随便讲什么,不剪辑) 7点起床,22点后不看手机不看屏幕,选择看书、思考、冥想 无需拼命加班内卷,我相信坚持做好这些事情,未来的生活肯定不会差的。 写在最后: 就我的个性而言,不喜欢零和博弈、总是与人比较、要过上所谓人上人的奋斗者游戏,更喜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可以持续耕耘和发展的建设类游戏。 有点像打理果园,每天都可以去园地里耕耘劳作,不断地播种、然后草施肥驱虫,然后等果子出来就去采摘。 这是一种每天都有具体事情可以做(尤其是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且按照自己舒服的节奏去做)、一种特别踏实、特别自然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4分钟
99+
2年前

vol.138 | 自由职业后保持“良好作息”有多难?

开局一张图: 这个前·UP说得超级真实,很多自由职业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作息。作息乱了,身体状态会越来越差、做事效率也极低,所以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1年多的探索,我自己的作息在逐渐变好,对自己什么时候能做事,什么时候只能好好休息且真的做到好好休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休息),以及充分利用合理的外力、节律、工具提醒等方式,帮助自己高效做事、好好休息。 整个一年下来,经历了几个阶段: 1,刚自由,还保留有原先的惯性,所以作息各方面还不错。 但惰性肯定是更强的一方,加上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不顺利不爽让你很焦虑的事情出现。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是顾不了那么多的,很容易报复性娱乐,并开始熬夜。 作息规律通常就是从这里开始崩塌的,然后就越来越难以回到正常作息。 2,然后整个作息的恢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这个时候其实不要「妄想」一下子恢复到特别高效特别自律的状态,身体的惯性通常都需要很长时间。 关于「不要和自己的本性对抗」以及「处理好情绪问题」,之前几篇已经充分讨论过了,这里不做过多的复述,没看过可以点击查看: 今天讲另一个点,调整作息过程中最大最大最大的障碍就是手机,最好的办法就是物理隔绝手机和刷的App 。这个东西不控制好,什么事情都别想做好。 之前尝试过用软件锁限制自己刷手机,尝试下来效果一般。 最后是把微信、B站这些刷的软件迁移到一个很古早的安卓手机上,特别卡,但真的极需的时候又能马上拿起来用。 电脑上的微信也是回玩消息就直接退出。 这个办法效果极佳,我现在每天看微信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其它任何刷的软件也很少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电脑上看看B站,很快就关掉。 而一旦把手机或者其它刷剧、综艺、游戏这种容易上瘾的事情控制住后,我们可以非常相信我们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城市里,周围的影响会让你不自觉地开始努力,因此不用担心自己真的会躺平,还是会好好努力的。 3,最后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目前处于高效能状态还是低谷状态,高效能状态的时候我会保持专注做很多事情,同时注意维持住自己的高势能,不去七搞瞎搞破坏这种势能,尽量让高效能状态维持的久一点。 当我觉得自己目前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也不会逼自己,该睡睡,该偷懒偷懒。然后也有了自己整套的真的放松和调节的方法了。 我获得大脑「快乐激素」的办法: �‍️ 1,走出房间去散步; � 2,和你喜欢也喜欢你的人聊天; � 3、投入到创造性的事情当中去。 来自读者@晶晶的办法: ��‍️ 1.运动使我快乐; � 2.和朋友一起聊天逛街做些无意义的事,感受小快乐; � 3.通过帮助别人找到价值感 大家可以参考这个图,给自己设置一些 状态不好时,固定用来使自己放松休息的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比较快速地度过低谷期,重新进入高效期。 然后我们状态就这么持续的摆动。 最终我期待的是形成自己真正的节奏,不容易被各种事情(负面情绪和挫败感)打断。 类似村上会早起写很多个小时,然后定期跑马拉松等等,可以帮助到自己写作的长期爱好来维持自己的节奏。很多其它作家,其实都是有自己非常固定的节奏。 写在最后: 目前我最大的作息问题还是晚睡和早起,虽然也有很多作家是晚睡晚起派的,但我还是希望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睡不着的主要原因是焦虑情绪,总「觉得」自己白天做的事情不够,事实上白天即使白天做了很多事情,但我内心还是觉得不够,所以还是会焦虑到睡不着。(所以其实是认知问题,但我现在还无法改变我的认知) 试过无数次不看手机强睡2-3个小时依然睡不着后,现在在尝试夜间工作,尤其是深夜的时候阅读和思考其实还挺有趣的,反正白天可以补觉。 不知道这种方法能不能持续,反正自由职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探索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不要用自律压自己。先顺应,睡不着就不睡,起来做点事情,做完了内心感到安定了,自然就能很快睡着。 目前效果不错,之后再来分享。

5分钟
99+
3年前

vol.137 | 我的工作本质上只是收集越来越多的“事实和信息”@巴菲特

太多人有完整的观点,却只有一半的事实。 Tony A.Gaskins JR. 最近高频地遇见厉害的人都在强调「事实」。 01 在《一起工作:为什么伟大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功》中,巴菲特对作者迈克尔·艾斯纳的评论: “我们不阅读其他人的意见。 我们想了解事实,然后思考。” 我的工作本质上只是收集越来越多的事实和信息,偶尔看看这是否会导致一些行动。 《The Buffett Formula: Going to Bed Smarter Than When You Woke Up》:https://fs.blog/the-buffett-formula/ 02 事实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你只要每天把自己的脑子泡在事实里面,你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如果你把你脑子总泡在别人的逻辑里面,你终将变成一台复读机。 只用事实来改变你的认知,然后当认知逐步达到一定的量变到质变,直到可以扣扳机的时候才做决定。 如果事实足够大,本身就能够说明所有的问题,根本无需精巧的解题思路。 南添 - 商业分析师如何用 flomo 培养贝叶斯大脑 https://mp.weixin.qq.com/s/m4lE22Czam-1Xxgn3w6bsA 03 事实具有巨大的力量@少楠 很喜欢看 Snaptube 创始人丁吉昌的年度总结,今年的年度总结中有一个案例对我触动很大: 关于世界未来是如何的怎么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变量太多; 但是反过来看,未来和中国关系不变的国家会有哪些,可能就更容易回答了。 以巴西的视角为例,如果我们只看利润贡献度,第一大 KA 中国给巴西的贸易顺差贡献近 70%,而第二名的 KA 美国却是贸易逆差,更是巴西一直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如果你是巴西的领导者,你会选择跟最大的 KA 闹翻甚至脱钩么?你会选择放弃 70% 的利润甚至变成一个亏损公司么?你会选择跟那个每年从你这赚走很多钱的 KA 走么? 看到这个事实的人,大概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答案吧。但是如若没有上面的这部分事实,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争论许久。这个事实并没有媒体上常见的的戏剧化叙事,而只有数字和曲线,但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叙事是一种感性的、片面的体验,丢失了大量的细节,但好处是易于获取和传播;而事实是一种理性的、全面的思考,但需要耗费许多心力,需要大量的感性素材。 没有大量的事实库,就不能发现问题和机会。 来自《产品沉思录》Vol.20220306,原文有更精彩的推论过程:https://index.pmthinking.com/ 04 我也在《空虚、无意义的反面是「具体」》中,列举了毕加索、周轶君、河森堡这些人对于「事实」的重视: 河森堡说,这就是漂浮在「观念」层面上的空谈。他会从更具体的事情入手(科学遵循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比如说: 你之所以减肥失败,是因为你常在食堂吃饭,食堂顾及成本提供了很多米饭面条这些精致的高碳水的食物,会快速提升血糖……变成脂肪。 那你可以在上班的时候,买好全麦面包、多吃蛋白质、少吃碳水化合物, 这样就在物理层面上解决了问题,减肥的成功性就更大。 他强调,要把方法说到实处,说到「可操作」层面上。 05 我的切身感受是,观点、思维框架、归纳演绎这些也很重要,但这要建立在对自己、对社会大量的事实基础上。 比如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收入不够高,非常地焦虑和恐慌,但事实是什么呢?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每月:2927元 : 同时我们也能看,纪录片《差馆》镜头记录下的芸芸众生。 他并不是忘记了给自己留车费,只是用这种方式省钱。每年都这样,把自己“扔”到救济站,靠领取没有调料的泡面和混票回家过年。 如果只看朋友圈和社交媒体,我们很容觉得到处都是很成功的人,要么就是拼命在追求成功的人,知乎小红书动年薪百万、华尔街工作、数十万粉丝....... 我们以为的现实, 其实都是站在真实地板上, 仰望看到他人制造出来的假象。 @Wait But Why 如果我们只通过网络获取到「信息」,然后习惯性地仅凭借大脑去推断事实,并做出决定。会造成很多的谬误、曲解和困惑。 写在最后: 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做了几个改变: 1,从以前偏爱阅读认知、思维方式类书籍,现在改为多阅读人物采访和传记(《西蒙·佩雷斯传》《维特根斯坦传》《乔布斯传》《详谈:左晖》、《长谈:罗永浩》)、优秀公司的研究(《奈飞文化手册》《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相比于偏思维类的内容,这些传记提供了更多的事实。 而且我有个体感,思维类的书籍读起来很爽,感觉自己知道了很多、分析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到实践环节就动弹不得。 而传记这类提供大量事实的书籍,看完他们的经历我自己会有切身的感受,以后再做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产生好的影响。 2,每次开始恐惧和焦虑的时候,找到那个焦虑源,问问自己是我的「大脑这么认为」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回顾之前在创业公司上班,每次一个项目结束开会复盘,大量都是“我以为”导致的结果不好,虽然后面强调MVP,但贯彻的不够。 获取事实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打算开始想象,如何养成获取事实和用事实做决策习惯。

6分钟
99+
3年前

vol.136 | 少做一点事(读者投稿)

今天投稿的Light君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他的文风有点写代码的味道,简洁、易读、逻辑清晰。就和今天的文章主题一样,更少,但更好。 我曾经还想模仿他这种「没有多余文字」的写作方式,“也”可耻的失败了。 废话不多说,大家开始阅读吧。 enjoy . /// 文 / lightory 我发现,我越来越懒了。 无需做的事,自然就不做; 可做可不做的事,当然也不做; 非做不可的事,有没有可能不要做?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偷懒 任何一个复杂项目结束时,复盘都能发现——80% 的效用来自 20% 的投入。 那么,有没有可能最初便只做这 20% 的工作? 这当然很难。事前的我显然比事后的我缺少了一些关键信息,不可能拥有同样的理解和判断。学术圈管这种想法叫「引入了未来函数」,民间则形象比喻为「事后诸葛亮」。 无妨,不用苛求完美,大可退一步。那是否有可能只做 50% 的工作,覆盖 90% 的效用呢?emmm,似乎具备了可行性。 且我们往往是在重复进行类似的项目,重复就意味着迭代的可能——第一次做 100%,第二次变聪明了就只做 70%,第三次更聪明一点就只做 40%。每次多偷懒一些些,开心。(此处推荐前文可复制的决策) 我第一次 lead 创业项目时,就不太聪明。做了特别多的功能,甚至不断尝试拓产品边界,把工程师、设计师们折腾得巨累,且无益。事后看,基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架构,持续优化改善就足够。 之后又做一个 App,我就变聪明了一些。找到 PMF 后,再没大改过产品,照样支撑到百万 DAU、千万 MRR。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聚焦 只要 20% 投入,就能拿到 80% 效用,可喜可贺。但......未免太闲了一些,人还是得有点追求是吧。 不妨试试双倍押注,也才 40% 的投入,对应则是 160% 的效用,Amazing。即便考虑边际效益递减,还是有可能拿到 120% 的效用哦?值得。 刚才的故事里,还有未说完的话。没大改产品,指的是没调整产品架构,没改变用户界面,没瞎折腾,但也并非就什么也没做。守在产品边界内,还是做了一系列内部系统和底层机制,聚焦于用户核心价值的提升。 最近还听了有知有行的一期播客,嘉宾 CxEric 提到他一年只确定一家可以买的公司。醍醐灌顶。 我 2020 年有个年度目标,是看懂 12 家公司,可耻的失败了。且,似乎实际上连一家也没真正看懂。于是 2021 年又定了个目标,要看懂 4 家公司,目测也悬.... 听完播客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太贪心啦。修订一下目标,从 4 家改为 1 家。现在有信心完成了。且,真的也足够,毕竟可以重仓么。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思考 埋头干活需要收敛、保守、拒绝可能性; 抬头看路需要发散、开放、拥抱可能性。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也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切换,损耗极大。绝非热插拔,即切即用;而是需要一个沉浸的过程。 换言之,一直埋头干活,就会拙于抬头看路。 所以,我们需要少做一点事,腾出大块时间,抬头看看路,莫走错。顺便也考察下其他道路是否更优。当然,纯粹欣赏一会儿路边风景也挺好。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偷懒 读到这里,你多半以为前文的「偷懒」只是引出话题的托词,甚至以为我是个勤奋的人。 不要有这种误解,我是真的想偷懒。 国外有一款知名的团队协作工具,名叫 Slack——这你多半知道。但你或许不知道,slack 作为英文单词的原意是「松弛」、「慵懒」、「无力」。 初闻觉得和产品定位完全背道而驰,团队协作啊,也就是工作啊,怎能取如此名字;细想之,却又觉深得工作之精髓。 妙及。绝。 如果 Slack 入华,中文名我都帮想好了——就叫「划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拥有「划水」,我们有钉钉。 Fin 别老想着工作,多想想为什么要工作。 本文献给热爱工作的你。

5分钟
99+
3年前

vol.135 | 一年不买衣服是种什么感觉?(读者投稿)

文/汉广 2020年年初,在去了一趟韩国,过了买买买的瘾后,不经意间立下了一个我至今唯一达成的年度flag——一年不买衣服。 虽然这个flag很小,但是给我带来的感触和改变却一点也不小。 以下内容都是我这么想,也这么做的,今天很认真地分享给你: 1.因为一年不买衣服,所以“没有新的衣服能让你爱恋”,便只能认真对待旧衣服。 而自己一旦认真了,对一件衣服的爱憎瞬间就分明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这忽然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的那句话——只要态度认真,修摩托车并不难,难的是态度认真。 2.想着一年不买衣服,一定意义上算是一种极简主义吧,于是在2020年我读了许多关于极简主义的书,其中就包括《断舍离》。 3.像《断舍离》中说的那样,我将所有衣服、鞋子堆放在一起,认真地审视了其中的每一件,我从没想过自己竟然拥有这么多东西。 拿起每一件,用心去感受——我对它是否还有怦然心动的感觉?最后我将所有的衣服分为三种:怦然心动的,犹豫的,无感的。 4.按照《断舍离》的要求,我和丁玲对每一件无感的衣服都说了一句“谢谢”,我们忽然觉得,这个看似有点神经质的话,实则减轻了我们的负罪感,带来的是一颗感恩的心,语言就是这样可以轻易影响一个人。至此,每告别一件物品,我们都会在心里默念“谢谢”。 5.与无感的衣服告别(送到衣物回收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难的是告别鞋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每告别一次,我的心里就难受一次,告别得多了,心里也麻木了。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斩断与一切物品的联系,比如有纪念意义的小玩意儿、微信聊天记录、一段“过去”的关系…… 我不认为这是心在变得冷漠,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在变得越来越鲜活,后面会解释。 6.对于犹豫不决的衣服,我将它们囫囵吞打了个包,放在柜子的最上面。如果有天我发现我需要它们中的某一件,我会再拿出来。 到2020年年底的时候,我只拿出了为数不多的几件,剩下的都做了一一的告别。 然后又对所有的衣物进行了重新审视,又整理了一大包“犹豫不决的衣服”,等2021年底的告别。 7.一番只进不出的折腾,让我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这样的衣柜状态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衣柜变得空而整洁,每一次存放和收取都心生愉悦。 其次因为衣服少,所以更讲究搭配,所以买衣服越来越注重搭配性,整体性。 然后因为衣服少,所以每一天选衣服都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为剩下的每一件衣服,我都喜欢! 8.我和丁玲养成了一个口头禅——“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总是在对方想要买东西的时候,拿这句话提醒对方:买你需要又喜欢的,哪怕它很贵。千万别买你只是喜欢但不需要的,哪怕它很便宜。 便宜的东西只有在买的那一刻是愉快的,贵的东西只有在买的那一刻是痛苦的。 正是凭借这句口头禅,让我安然度过了20年的618和双十一。 9.虽然不让买衣服了,但是买衣服的心一直在蠢蠢欲动啊!在flag到期之前,购物车已经屯了一波又一波东西,但经历过N次的“贤者时间”,冷静后又删了一波又一波。 2021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买到真正需要而又喜欢的东西,虽然很少,虽然有时候有点贵,但从不后悔。 10.在前面告别衣服的阶段,我还顺便总结了容易让我告别的衣服的“体质”,我发现对我个人来说,舒服永远大于好看,便于打理永远大于材质,经典简单的造型永远大于浮夸招眼的款式。 我明确了自己再也不买纯棉t,太容易变形发皱,取而代之的是速干凉爽挺括不变形的混纺t;再也不买羊毛衫,实在太难打理导致自己不想穿;再也不在无目的逛街的时候买东西,因为入眼的都是招眼易过时的玩意儿。 我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11.当你因为拥有较少的衣服,你便会如我一般有动力,把衣服按季收纳,衣柜里只放固定数量的一季衣服,从简单变为更简单。 没错,只要你体会过一次简单,你就忘不了。因此我们俩特地买了相对较好的洗衣机和烘干机,以照顾好这本来就不多但心爱的衣物;买了一个只装得下一季衣服的小衣柜,时刻提醒自己——你真的不需要太多。 受我不买衣服这件小事的影响,我和我身边的家人都在学着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因为越简单,越快乐。 12.小时候我总是学不会游泳换气,直到有个人告诉我说:“你要把嘴里的气在水里吐出来,才能在换气的时候吸进气”,豁然开朗。 就像如果衣柜总是塞满衣服,我们又如何端正态度,把一件好看的衣服庄重地挂在里面?如果照片只拍不删,干货只藏不整,微信只添不设置,事情只干不思考,一切都以差劲的态度进行无意识的熵增,徒增烦恼而已。 13.同时我想,只拥有少数质量不错又喜欢的衣服,不是令我愉悦的全部原因所在,还有“流动”。就像空气在身体里顺畅的流动才能让我顺利地换气一样,像水无所滞,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可灵活百搭的衣服,一物多用的家具,真传一句话的道理,可能正是因为蕴涵了少即是多的道理,因此更易于与更多“其它”建立连接,所以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同样的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不认为容易斩断与物的链接,就意味着心变得冷漠,恰恰相反,正因为变得纯粹,所以对信息变得敏感,心才变得更加鲜活。你知道老人为什么爱吃江米条吗?因为在他们那个物质匮乏年代,江米条对他们口腔的冲击,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对,这和你总是怀念第一次一样。(12、13这两段我觉得自己说不清楚,但广泛而说不清楚的东西,恰恰最重要) 14.2021年第一件新衣服到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激动却又平静。激动是常情,而平静是因为我觉得,经过一整年慎审思考而选择的衣服,就是我的衣服,理所应当。看似少了最初的兴奋,但这种快乐已经被均摊到此后每一次使用里。 15.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2021年已经初步养成“进一物、出一物”的习惯,每当决定拥有一件衣服,就必须告别一件同性质的衣服,将每季的衣物尽量维持在一个固定数。 这样倒逼自己,在买衣服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件衣服买回来怎么穿,同时还要考虑的是你要告别哪件衣服,而这件新衣服未来你又如何告别。以一种近乎“向死而生”的视角,去对待一件物品的轮回,更容易让我们珍惜当下,并在最后勇敢告别。 16.2021年和我一起进行衣物极简的丁玲,总是会冷不丁傲娇地来一句“为啥我的衣品越来好?!”呵呵,在我看来,其实她自己一点没变,变得是因为数量的限制,她谨慎留下和选择的都是她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顾不上别人觉得好看不好看。 当然也可能是用过去几件衣服的钱,买了一件更好的衣服。总之,带来的结果是自信,在“自信美”面前,衣服只是衬托罢了。 17.从2020年初立下flag算起到今天,我们进行极简主义的“修行”也有一年半了,从一件衣服,逐渐到家居装修,到饮食,到关系,到生活的每一个选择,我们越来越感到“少即是多”对自己的影响,并意识到它的力量;意识到它会是一个宏大的话题,需要用很长时间去体悟;意识到它与所有事情都有着关联。 深刻地意识到“少即是多”,是我们俩2020年最大的收获,感恩。 现在再回过头,问我一年不买衣服是种什么感觉,我会说:“好极了!真诚地推荐你也试试!”

9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