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到一个让我很治愈的观点:
“不要以你收获的成果来判断每一天,而是以你种下的种子来判断。——罗伯特·L·史蒂文森”
之前还看到其它多类似的观点:
1,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这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将此联挂于居室。
2,佛教中也有:
“因上努力,果上求缘”的说法。
3,《深度工作》中,Cal Newport 也强调:
要跟踪领先指标,而不是滞后指标。
我的理解,领先指标就是可以改变结果的指标(因),关注这个指标可以自然而然引导我们优化过程、并开始行动。
而滞后指标就是你做了事情之后,产生的结果(果),这个指标往往只能让我们干着急,并不会指引我们产生行动。
比如财务自由就是明显的滞后指标,把它设为目标只会让我们干焦虑,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卡住了,明明焦虑的要死,却动弹不得。
和朋友讲到这点的时候,朋友说这不就是OKR吗?
O就是大目标,而所谓的KR就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什么,KR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的行动:
必须是能直接实现目标的;
必须具有进取心、敢创新的,可以不是常规的;
必须是以产出或者结果为基础的、可衡量的,设定评分标准;
不能太多,一般每个目标的KR不超过4个;
必须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我对OKR不太了解,上面这段来自百度百科对于KR的定义。
原来最后很多的道理都殊途同归了。
我自己这么多年努力下来的深刻感受是:
我只能保证自己持续的做事,没办法保证总是有收获,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收获上,就很容易患得患失、或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就开始气馁。
以写作为例,如果你总是关注有多少粉丝、多少阅读量、成功了多少个项目、赚了多少钱……会很容易因为没有好的结果反馈而放弃。
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无法坚持的人都是因为这点。
在我看来,想要长期写作,一定先要让自己写得开心,且不管有没有粉丝和阅读量,坚持写、坚持发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最后总能越写越好的。
粉丝和阅读量当然是极好的激励,但你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来。
我们只能做好「因」上的事情,只要事情本身是正确的,「果」一定会来。这是我自己写公众号这么多年来,亲身验证的结果。
经常用“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来提醒自己,多多关注领先指标更容易帮助我们持续行动,从而更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自由职业后,我就一直在专注做积攒领先指标的事情:
每天1~3篇优质阅读+笔记,同步到数据库
每天20分钟以上脱离手机的散步思考时间
每周3篇公众号文章发布(周三、周五、周日)
每天手边书阅读3~5次,兴尽则止
每天用30分钟写一条小报童(存一个礼拜再看是否依然认为值得发布)
每工作40分钟休息一次(闭眼深呼吸、1分钟运动、房间里走动)
早起和睡前各完成一次MauiHabit(闭眼感受幸福感)
每周和一位朋友做深度交谈
待形成习惯的事情:
每天录制一个对镜头表达视频(随便讲什么,不剪辑)
7点起床,22点后不看手机不看屏幕,选择看书、思考、冥想
无需拼命加班内卷,我相信坚持做好这些事情,未来的生活肯定不会差的。
写在最后:
就我的个性而言,不喜欢零和博弈、总是与人比较、要过上所谓人上人的奋斗者游戏,更喜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可以持续耕耘和发展的建设类游戏。
有点像打理果园,每天都可以去园地里耕耘劳作,不断地播种、然后草施肥驱虫,然后等果子出来就去采摘。
这是一种每天都有具体事情可以做(尤其是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且按照自己舒服的节奏去做)、一种特别踏实、特别自然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