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9 为什么我们愿称《椒麻堂会》为年度最爱华语片

这期播客是我和朋友、「我们视频」的创始人远文,年初在刚看完电影《椒麻堂会》,走出影院时随意聊的一期。 音质粗糙,有不少背景杂音。因为这期是在车上和饭桌上聊的,你会听到打转向灯时,车子发出的滴滴声,吃饭时刀叉碰到碟子的声音等等。 如果杂音会让你难受,你可以略过这期。如果你不介意,愿意海涵,那超级欢迎你收听hhh。 聊天中,远文说,《椒麻堂会》是近一两年以来,他最喜欢的华语电影。 而我在看它之前,对它的预期就早已被豆瓣评分、被朋友对它的好口碑拉得很高,但没想到,这片子不仅不负甚至超出了我的高预期。 它讲了川剧团里丑角「丘福」的一生,没有任何宏大叙事,但历史就在人物命运之间流淌,非常非常好。 而且,能感觉到创作者,把拍摄中场地、预算、布景、演员配置各个环节会遭遇的现实局限,都变成了让这个片子更有特色的资源。故事本身也好看。 是一个圆熟而自由的作品。我和远文尤其喜欢里面的女主,特别有力量感,特别有光芒。 下面放一下timeline: 00:09 录这期的缘起和远文的自我介绍 01:13「椒麻堂会」和一般的艺术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它非常好看! 03:40 远文回老家时,从父母那听到的大饥荒往事 09:23 「无用的善良」或许是护佑人类文明火种的力量。 11:47 聊女主桐花凤的魅力在哪里 27:39 聊片中配角为何也那么出彩,比如马师长、驼儿、鸡脚神(阿黑) 41:52聊它的影像风格,为什么我们觉得它的形式非常服务和贴合内容 47:25 远文大胆发言:演丘福的演员非常像梁朝伟 48:19 凡经过的事都会有痕迹,即便被遮蔽也会在人心里荡开涟漪 50:13 聊「省钱流」布景,以及在创作中,如何把局限变成特色 54:43「夸了这么多,咱能找找缺点吗」

61分钟
99+
2年前

NO.48 成长让我们分离,但艺术让我们重聚|从《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聊开去

没想到,临时起意去看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会让我在影院里成了哭包。 开头,奶奶用方言讲故事,我哭,结尾,所有人都齐齐整整唱歌跳舞,我哭,中间也是哭了多次。 被我拉去一起看电影的朋友Nana,在影院里,看我这样,直接塞了我一整包纸巾。 走出影院,我和Nana说,我太想现在就跟你讲一讲我看完这片子的感受了。Nana说好,于是我俩就坐在我家地板上,录了这期。 Timeline: 00:16 简单介绍《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的情节 02:27 没想到在大银幕上听到近似家乡方言的合肥方言会成为我的泪点,以及,方言才是我的第一语言,普通话只是第二语言 07:12 导演妈妈卖房支持她拍片,以及爱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 13:10为什么现在的我觉得,人不长大也是可以的。( 此处聊到的作品有:《彼得·潘》、《老友记》、《权力的游戏》、《哈利·波特》、《基本无害》播客Ep87史里芬 那期) 23:00 不会Excel也没关系的,这世界上很多(我们会喜欢的)工作是不需要Excel的。 24:28 与其在别人的地盘上,经受选拔考验,不如多花点力气,创造自己的世界。 27:59 有一种爱,叫想念你又怕打扰你 30:58 为什么主角叶子有一只脚受伤?这和奶奶的伤腿又有什么关系?请听解谜。 33:50「他爱的是他的女儿,他爱的不是我」 36:02那些早早选择从人生这个游戏里退场的人,那些消散在过去的美好,那些想记住的进行中的快乐,或许影像可以复原可以保存 41:51我初次尝试拍纪录短片,感觉像去人心的世界里旅行,像解开了自己的和他人体内的封印,让各自心里的小怪兽们相聚在一起。 44:17成长会让我们分离,但是艺术可以让我们重聚 47:50 这次跟随直觉的观影,让我重新思考了和家乡的关系 51:00 很多时候,创作是为了给自己的爱一个交代

51分钟
99+
2年前

NO.47 和姜彦伊聊:都已经是十万加的时尚博主了,为什么不做了?

这期是我和姜彦伊的对谈。 她给自己的介绍是「前两年是时博,曾迷失在潮流里。 前6年是《大饼穿搭札记》主理人。」 但我和彦伊真正认识,与她之前的时尚博主的工作毫无关系。 我俩其实是疫情期间认识的。那是2020年初,当时武汉疫情爆发,我俩都在给武汉捐物资的群里做志愿者。也聊天,但都是聊医院物资对接、捐赠认购这些。 我有次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公号文章,才意识到,志愿者彦伊就是我关注的公号「大饼穿搭札记」的「大饼」呀。 但社恐如我,也没有再去「勾搭」彦伊。直到最近这大半年,我发现,「大饼穿搭札记」突然不更新了。 我很奇怪,「你号做得好好的(她的号平均阅读数在七、八万,有多篇都十万加),为什么不做了?」 这问题徘徊在我脑子里,这一次社恐也阻止不了我的行动——我约了彦伊来录播客。 聊下来发现,我俩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法学院叛逃生,都喜欢思考死亡和意义,目前都对生育缺少兴趣(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也都是非常不典型的博主,这种不典型也让我们气味相投。 下面就上timeline啦: 00:00:50 「大饼穿搭札记」主理人和时装博主,这两个身份,对大饼来说,有怎样的不一样? 00:03:00 为什么彦伊要停更「大饼穿搭札记」以及做时博这行感受到的职业损耗和瓶颈 00:04:48 现在彦伊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解散上海团队,搬回昆明的原因,以及对时博这份工作的意义的看法。 00:08:10穿搭博主不同于时尚博主?以及彦伊对时尚博主这份工作的反思。 00:13:10 从内容创造者到自媒体创业人的身份转变,带给彦伊的影响。 00:16:00 聊自由和迷茫的双生关系,为啥彦伊考虑去大山里隐居,以及曾经的「生活在奢侈品堆积的四季青档口」的感受 00:23:19如果关于穿搭心法,只能讲一句话,彦伊会讲什么。以及过往十年,从素人到博主,彦伊对衣服、对美、对时尚的态度的变化。 00:28:08 我们在穿搭上对自己女性特质接纳程度的变化,雅君回顾自己青春期时的「厌女」。 00:36:10 聊死亡「人生不过是做形容词的选择题而已」 00:40:43 雅君折腾的动力来自哪里,突然开始朗读《悉达多》� 00:44:45 所谓的自由就是能力减掉欲望 00:46:40 为什么选择房车旅行?以及「你想做什么工作其实是你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00:49:30 买和改造房车过程遇到的坑 00:54:15 房车旅行的快乐来自哪里,以及改车过程的遗憾 00:56:43 彦伊过去做博主时的典型一天,和现在休息状态的典型一天 分别是怎么过的 01:02:20 彦伊目前不工作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分享理财心得 01:06:20 我们聊法学院的过往,怎么就离开了法律这行 01:08:50 如果只推荐一部关于时尚的作品,彦伊会推荐《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 Diana Vreeland: The Eye Has to Travel)这部纪录片 01:12:50 雅君聊和彦伊的认识往事。我们分别聊记者/时尚博主工作让自己感觉别扭的部分。 01:22:48 聊聊对亲密关系存续的看法,反思「吃苦」教育 01:27:55 过往亲密关系教给彦伊最重要的两件事,以及为什么我们说「对的人会出现在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路上」 01:34:50 如果你在本地不够受欢迎,可以考虑换个地方 01:37:36 聊对生育的看法 01:42:30 彦伊说,这十年来,最大一个变化是,对很多事不敢再明确下对错的判断了。 01:46:12 为什么雅君愿意继续表达,我们的作品里都有我们的灵魂碎片。 01:48:15 不考虑现实的话,彦伊想去种梭梭树。以及,「如果你此刻没有感觉到意义,意味着你的生活没什么问题。」

120分钟
99+
2年前

NO.46 和梁秋阳聊:和朋友、父母、恋人意见不合时,救人救己的表达tips!

本期嘉宾:梁秋阳(微博@梁某秋阳)表达学堂创始人、奇葩说辩手 上次和秋阳录播客还在2019年的前疫情时代,一晃三年过去了。 感觉舆论场相比三年前,似乎更为撕裂。而秋阳还在继续做表达学堂,教人沟通说服公众表达。 我会有点好奇,他有没有什么时候觉得表达无用。 以及,如果我们不想加大撕裂,甚至希望能够弥合自身和他人之间的沟通裂痕,我们又该怎么说。 于是就和秋阳约着聊了这期。 这次聊天是线上录制的。音质不太尽如人意,就,抱歉啊(挠头)。之后我会注意改进的。 Timeline: 00:00:35 在一个撕裂的社会,表达沟通还有用吗? 00:11:15 如何换个讲法让表达有态度? 00:14:27「雅君你跟小王还好吗?」 00:16:39「世界上最强的自我pua的三个字叫做:『你可以』」 00:18:50 秋阳分享亲密关系里的沟通小妙招 00:22:34 怎么有人就能干一行爱一行? 00:26:58 发现自己天命不在这行的时刻 00:30:00「为什么你要做『雅君的好用分享』」 00:37:30 安全的冒险和强度刚好的幸福 00:43:13 那些想找朋友说话又不好意思的时刻 00:46:51 秋阳的离谱被骂故事 00:51:45 想说话有趣?先从不做「话题小偷」开始 00:55:50「特别开心的那次聊天,发生了什么」 01:04:42「欢迎你来说服我,因为这给了我一个改变的可能性」 01:09:01 问秋阳:在朋友圈遇到意见相左的人,除了拉黑删评,还有哪些别的应对方法? 01:18:47 气氛都到这了,还不打个广告? 01:27:19 问秋阳:如果和父母观念不合,怎么办? 01:37:25 为什么同样的话,朋友说比父母说,更好入耳? 01:40:30 问秋阳:如果和恋人对某些议题有不同看法,你会怎么处理? 01:45:23 “女士优先”有助于性别平权吗? 01:53:56 怎么做出让人想传播的内容? 01:59:34 问秋阳,为什么你不太在社交媒体上说话 02:03:22「我那些停止工作的朋友,过得也还不错」 02:04:46 聊聊创业遇到的坑:错误预期 02:05:48 过去三年秋阳最大的变化 02:13:00 秋阳谈自己快乐、意义、安全感的来源 02:16:04 给面对未来迷茫担忧的朋友的小建议 聊天里提到的「黄执中免费表达课」,可以保存二维码,到微信里扫码,或者点击链接 https://grt.xet.tech/s/1l3m9F 添加表达学堂的小助手,即可领取。 剪辑:军

137分钟
2k+
2年前

NO.45和拒绝躺平的Candy聊:怎么把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好玩

本期嘉宾我请了朋友Candy(杨雁清)。 她是一名「老」人类学研究员(在这行做了10年以上了),也是活跃的社群营造者,发起过很多有趣的共创工作坊、社区艺术项目,比如「开放动物园」。 她是我朋友圈中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我常会被她所记录的日常(比如每年女儿生日给女儿写一封信,比如疫情期间在小区发起纸飞机比赛)所打动。 我愿意称她为「生活魔法师」,她总能把平淡日常变出可爱的花来,还能把其他人拉进其中,一起快乐玩耍,自由创造。 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背后又是怎么想的,于是约了candy录了这期播客。 timeline: 00:25 对Candy的介绍和Candy做的「开放动物园」好玩项目的介绍 05:46 Candy介绍自己不走寻常路的工作(人类学的研究+教育创新课程的设计+做自行车生活方式品牌) 09:04 如何「在北京环游世界」:当吃饭变成一种探索 14:29「朋友们的客厅艺术馆」:如何喊上朋友一起来玩艺术顺便装饰了自家客厅 18:14 当你有了一个有趣创意,怎么找到人来一起参加? 28:42 为什么candy不会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而是全部可见? 33:33 聊对「管理形象」的看法 36:04 创造家庭传统:聊每年结婚纪念日都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女儿生日也会给女儿写信 40:08 每晚睡前都会相互分享当天自己最棒的一件事 41:39 Candy和伴侣一起做自行车品牌Brook and Breeze,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49:57 在不确定性提高的当下,Candy为什么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积极做事? 52:26 怎么面对头脑中那个说「这一切有什么用」的声音? 54:53 想发起活动,又担心没人参加,那怎么办? 59:04 怎么能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好玩更快乐更多连接? BGM:Parachute Express-Bicycle 剪辑:军

62分钟
99+
2年前

NO.44 和Irene聊:30+去哥大读研,"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是梦想!"

这期嘉宾请了律师、我在法大读本科时的室友Irene。 她最近刚从哥大读完了LLM(法律硕士),从纽约回到北京。 我之前听说她出去读书的消息时,有点好奇,她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决定的? 因为她此前生活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毕业后去了一所「红圈」律所(不在律师这行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红圈」,我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国内最TOP的几家律所),在国内拿到了一个在职研究生的学位,也跟大学时就相恋的男友,在多年恋爱后结了婚。 但她并没有这样一路稳定下去,而是辞了工作,转头就去留学了。 她算了一笔账,这一年出去读书的花费,加上因为读书上不了班损失的薪酬,一来一回也接近两百万了。 让我想到我和另一个朋友敏聊到留学时,敏说过的一句话「这是我买过最贵的东西了,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买的是梦想。」 我把这话转述给Irene,Irene表示很同意。 还有什么比花钱买梦想更爽的花钱方式? 放一个timeline: 01:25 Irene为什么30+放下国内稳定生活跑去哥大读书? 03:40 Irene在哥大读法律硕士的感受 04:37 Irene给工作多年后再去留学的人的建议 10:21 不必太担心上课听不懂,但文化隔阂的确是有 13:56 留学这一年,比起成绩更看重体验,以及也是借此休息 15:32 崩溃常在一瞬间,但把时间拉长远其实都不是事 16:49 Irene聊自己的法律援助对象带给她的震惊 21:34 哥大一年,花了多少钱? 24:13 为什么Irene觉得「纽约适合短居不适合长留」 29:12 有遇到过种族歧视吗? 32:00 留学生活的安全tips 33:44 租房体会和tips 36:20 国内外教育不同在哪里 40:24 找教授改托福作文,还能这么操作? 42:18 想跨专业选课?问题不大 45:34 Irene眼中,全球化退潮了吗? 47:36 Irene读完书就立刻回国的原因 52:35 看过更大世界后,更有底气拒绝内卷了 BGM:aqualina-luv -1

57分钟
99+
2年前

NO.43 和​Eric聊:从北京搬去清迈后,生活有何不同?

这期播客请的嘉宾是朋友张海露Eric,他是公号「英语学习笔记」的主理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作者。 我和Eric之前在北京面过基,表面看他大花臂粗犷汉子一条,但多侃几句就会发现,他友好直率的同时还有细腻敏感的一面,我觉得很棒。 这期我请Eric聊了聊他怎么想到搬去清迈生活,在清迈生活的实际感受,也聊了大家估计会关心的怎么搞钱的问题,另外因为我和他都是内容创作者,也都相信好好生活这件事自带的力量,也聊了聊创作、生活、困惑和亲密关系等问题。 00:19 对Eric的介绍 01:30 最初是怎么想到从北京搬到清迈住的? 05:09 在清迈买啥很划算,买啥比国内还贵? 08:50 什么样的人适合/不适合去清迈住 11:40 在清迈被「温柔」化了:不仅想pay back还想pay forward 15:35 一家四口在清迈,怎么赚钱养家? 18:33 聊彼此最早的赚钱经历和对钱的看法 25:22 Eric感觉在清迈上各种兴趣班(高尔夫、骑马等等)都挺便宜 29:32 学英语最常见的心态误区:觉得要学到了某个水平才有资格用英语 31:16 从愿意承认错误到愿意展示错误 32:25 下场做选手而不是当看客 37:40 活着本身就很好 41:23 聊露营车和拉面的故事,像生活的隐喻 45:26 别问自己「开心吗」,问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开心?」 49:22 把问题具体化,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52:43 我们都迷茫,但迷茫也是拔节生长的声音 59:00 别压抑,多尝试 01:02:48 如果能当海盗,为什么要当海军? 01:08:14 不存在到了某一个节点,生活一下就变好了这件事 01:20:11 用信任而不是担心来表达爱 BGM:วรรธนา วีรยวรรธน - วัน เดือน ปี (D.M.Y)(《初恋这件小事》电影插曲) 剪辑:军

83分钟
2k+
2年前

NO.42 当自己重要需求被伴侣「无情」拒绝时,我们能怎么办?|和大志聊伴侣咨询

这期是我和朋友大志的聊天。大志是我们的老嘉宾了,之前《NO.31 “凡事一定要努力这句话”》这期播客就是和大志一起录的。 大志是资深广告人,但这一期我们聊的并不是广告,而是他和妻子做伴侣咨询这件事带给他思考、感受和沉淀下来的改变。 我说大志是我朋友里第一个在做伴侣咨询的人,大志纠正我说,他应该不是我朋友里第一个在做的,他只是第一个愿意跟我详细聊聊这件事的。 因为做伴侣咨询多数是因为亲密关系中出现问题。要聊伴侣咨询,就没法回避去聊关系中比较重的部分。 讲出来,是需要勇气的。 我很感谢大志的坦诚分享。我自己也从他的分享中得到了启发和力量。 上一个Timeline,让你快速知道我们都聊了什么 01:29 大志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和恋人去做伴侣咨询 03:58 如何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怎么看见愤怒背后的害怕、羞耻、自我厌恶呢 09:00 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中挣脱,是一个艰难、症状会反复但很值得做的事 18:30 承认并说出需求,把选择权交给对方,每一步都需要很多勇气 21:50 当自己很重视的需求被伴侣「无情」拒绝时,我们能怎么办 33:36 生活是一个系统,当在一件事上卡住时,可以去做点别的 37:06 不想结婚的我们是怎么看待婚姻的,以及为什么又都结了婚 43:47 即便是亲密爱人,但对婚姻的看法也会很不一样 48:04 伴侣咨询中,教练具体是怎么帮助大志和他恋人能看到对方的视角的? 56:02 咨询的一个好处:营造出了一个双方真正同时在场的时空 59:14 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分手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做出这个选择 01:04:44 关系中退一步反而可能会有转机,难的是如何愿意退这一步 01:11:24 亲密关系,没有碰撞,哪有稳定 剪辑:军

74分钟
99+
2年前

NO.41 别再跟我说「你可以变得更好」了!|心理学博士尹依依X雅君

这期是我和心理咨询学博士尹依依的聊天。 我们聊了她从广告市场人转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轨迹变化过程,也聊了她在英国做咨询师的见闻,也谈了这些年踩过的坑,认知的变化,怎么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 如果你想找依依,她微博ID是:Dr尹依依;抖音ID:尹博士说 ;小红书ID:尹博士说心理。 聊天中谈到的依依出的心理学科普书是《焦虑是一种能量》。 Timeline: 01:20 依依谈自己选择从广告公司辞职,重头去读心理学的机缘和过程 13:47 依依谈自己在伦敦做心理咨询师时,观察到的不同国家来访者身上所携带的社会印记 22:42 在关系里容易有的一种误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改变他人 33:40 依依谈有一个很自我的母亲是什么体验,以及母亲去世前给她的交待 38:19 充分活过的人,更不怕死亡 42:55 保护自己的自主权,就是保护自己的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 46:56 哪有什么普通又轻松的人生啊 48:26 太内卷的环境,会扑灭人的共情 53:17 「小镇做题家」如何与自我和解 56:20 聊拳击/巴西柔术带给我们的自我觉察 01:03:08 我已经选择go with flaws的人生,不想再听「你可以更好一点」这种话 01:08:41 我们能改变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01:11:36 如果只能送一句话给你:请你用力爱自己

72分钟
1k+
2年前

NO.40 生命有限啊朋友们,不要活在「假如」里|和丛虫聊《最后一里路》

朋友丛虫(她的微博和公号都叫:丛虫时移事往 )最近出了新书《最后一里路》,这是一本以「如何面对死亡」或者说以「怎样使用生命」为主题的小说。 书中女主有一位感情稳定的男友。小情侣两人胼手砥足在北京打拼。生活虽然难免疲累辛苦,但好在能相互扶持,眼看着也已经稳步走在了人生的上坡路上。 突然有一天,她男友无故消失了。更令人惊恐的是,警察介入调查后发现,她失踪的男友也已自杀。 这是小说开篇第一章就介绍完毕的内容。 「他为什么会自杀?是真的自杀吗?以及我爱的他死了,那我怎么办呢?」这是摆在女主面前的沉重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女主还要继续生活。她此前在北京和闺蜜开了个婚庆公司,而在老家则有一份去世姑婆传给她的殡葬生意。 这两份工作,一喜一悲一红一白,让她得以见证着无数他人生命中的欢愉与丧失。 她也因此看到了不同年龄、阶层、行业、个性的人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这些经历也冲刷、塑造着她自身。 故事本身很好读,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之前曾有朋友让我开关于死亡教育的书单。我现在会觉得,这本小说就可以列入其中。 书中的多位女性角色,性格各异,但面对命运无常,都有坚韧底色。 能感觉到作者想要通过这些人物的选择,传递出的信念:不管怎样,走过去,也走下去。 旅途本身没有意义,但脚步可以为旅途赋以意义。 读完书后,我约丛虫一起录了这期「雅君FM」播客,想借着谈《最后一里路》,聊聊我们对死亡的看法。 放一下timeline: 1:27 堪称生命(死亡)教育小说的《最后一里路》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 10:16 创作到最后要正面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14:15 为什么丛虫选择写死亡这个题材? 20:17 丛虫分享,书写死亡会给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22:52 当受气包乖乖女开口说「不」后,生活对她反而变温柔了 32:32「你能为爱的人做的事,到TA呼吸停止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之后的事,你是为自己做的,而不是为逝者做的。」 37:02「先让真问题发生,而不是为假问题预支焦虑」 43:21 去做事去承担,不要活在「假如」里 44:36 我到底是「病态自恋」还是「健康自爱」,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51:21 决裂很爽,但生活不是爽剧,带着问题往前走是常态 剪辑:军

65分钟
99+
2年前

NO.39 当我说想要很有钱时,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僵化,如何突围

第一次听朋友佳隽说到她自己在接受教练指导,并且这个指导给她生活工作带来不少积极改变时,我很好奇,教练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教练会对她有帮助。 在佳隽的牵线下,我和佳隽的教练雯雯、以及佳隽三个人坐到一起,聊了一下,教练这个在国内还很新兴的职业,到底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教练们用的方法里,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自我练习或是和朋友一起练习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生活不满意,又觉得别无选择时,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的选项变多。 本期嘉宾:佳隽,她的自我介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雯雯,佳隽的教练,从事教练已有3年,现在主要做高管教练和团队教练。她的公众号:雯雯教练的内心花园;视频号:教练雯雯 。 本期timeline: 0:28 教练对佳隽生活的改变 4:15 教练(coach)是干什么的 8:00 当我说想要很有钱时,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11:53 为什么很多人「心里想的」和「正在做的」刚好相悖? 14:20 怎么判断教练是否靠谱 21:46 多问开放性问题,你会发现人生选择没那么少 33:50 别进「奉献者-受害者-施暴者」的三角循环 42:13「对不起」、「你辛苦了」有时很有用 44:26「外面没有别人,外面只有你自己」 BGM:GoGo Penguin-Murmuration 剪辑:军

48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