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
对话清华人文学者,听清华私教课

Album
主播:
人文清华
出版方:
人文清华
订阅数:
92329
集数:
105
最近更新:
3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人文清华播客」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力求让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会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学者沙龙】学者们的跨学科对谈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的创作者...
人文清华
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的音频...

104 延安如何成为“红色圣地”?30年代中国西北的形象建构|清华博论007

导语 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的万里长征。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到1948年,延安可称得上“新中国的摇篮”。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延安?这个偏僻的陕北小城如何逐步成为中国的红色中心?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30年代的中国西北。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30年代关于西北的论述空前丰富。这些讲述互相震荡,构成了理解中华民族生成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缤纷背景。 今天我们请到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李立敏老师,聊一聊他的博士论文《技术、形象与认同:1930年代“西北”形象的再生产》,回望那个被不断论说、不停重述的“西北”。 嘉宾 李立敏 新疆鄯善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现在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小标题 1:52 西北在哪儿?一个不断游移的概念 4:58 西北的边界在“万国竞争”下变得清晰 8:33 新疆为什么不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中? 10:09 媒介不断“生产”着我们的世界 13:51 民国十八年年馑:西北尽成灾区 17:42 铁轨在饥馑中反成为杀人的“刀” 20:44 摄影术将灾民“搬向“世界 22:36 不同讲述者口中的“天灾” 27:26 永不消逝的饥荒 31:02 西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之故乡 39:03 接续了黄帝陵传说的延安叙事 48:07 拍摄延安的胶片上,有西班牙内战的影子 52:51 “双向奔赴”的红色中国故事 59:35 如今的媒介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01:03:03 读博四年,才学会怎么写文章 01:08:06 学术路径选择是为了对家乡的朴素情感 01:11:35 在《红楼梦》里看到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01:16:13 读博的过程像是在画同心圆 1929 年中华民国国庆节当天出版的《大公报》第 2 版刊载的“天灾人祸图” 该图依次展示了彼时中国境内仍旧存在的内战、外患、旱灾、水灾、匪患等“天灾人祸” 漫画《拥护蒋总司令 讨伐叛逆 援救西北人民》 《良友》所刊蔡雄霆寄西北灾情图片《投崖自杀》及图注 邵元冲著《西北揽胜》 中的《古轩辕黄帝陵碑》照片 西安(西京) -黄陵(中部) -延安(肤施)位置示意图 吴印咸摄《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袁牧之(左一)等人合影 刊载了斯诺所拍西北照片的美国《生活》杂志书影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责编: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78分钟
3k+
3周前

103 清华毕业,我想回老家当语文老师|清华小客厅006

为什么做老师? 已经做出自己毕业选择的咪咪和瑞瑞(皆为化名)不止一次面临过这样的提问。被否定,被支持,被社会定义,她们的选择最终被搬上了播客。 从当初选择了文科,到如今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在这个看似合乎规律的时间轴上发生了太多故事。会对当下感到不满,会对光环感到厌倦,会完成理想主义的自证,她们看见了人生有限可能性里的一种机制,于是想要做一名老师。 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教师这个职业,在四位清华同学的视角里去讨论这个这样一种人生选择,关于文科生的就业迷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成功学叙事的去魅,我们一边讨论一边红了眼眶。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和可能性的故事,祝你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 咪咪 本科清华中文系,即将成为一名深圳的小学语文老师 瑞瑞 本科清华哲学系,即将成为一名重庆的中学语文老师 本期主播 小蓝 中文系本科生,妈妈是一名语文老师,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在讲台上了。 小静 来自马来西亚的社会学留学生,认为当老师是一件为爱发电的事,自己做不到。 时间轴 04:09 在文科就业被互联网唱衰的今天,我为什么想当一名老师? 08:17 教育是理想主义吗?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10:03 人是可以改变的,努力可以带来世界的善。 11:26 多年以后我再听这段话会是怎样的心情? 12:05 教室,早读,和一个即将有我的世界。 13:20 马来西亚,当教师不是铁饭碗之后怎样? 16:00 “清华毕业生”这个title,会让名校成为差距吗? 19:54 学了哲学之后去当老师,这是一个被否定了的选项 24:17 随他们支持去,我也一个都不在乎。 26:54 所以说世界在充满焦虑地进步。 28:35 妈妈,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了。 30:20 原来我们是这么有希望的人。 31:09 文科女生的未来就一定是当老师吗? 33:44 在有限的可能性中,我们的生命存在一个机制。 34:17 或许没有人在乎工作流水线上的思考。 36:18 我会为我的选择得意,我相信文科生。 38:12 下一代的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 40:10 我将来想做这样的老师。 片尾曲 《雨后的哲学家》ZaZaZsu 幕后制作 主播:小蓝,小静 制作人:张琳 助理制作人:王江东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4分钟
3k+
1个月前

102 考据孙立人旧照背后的故事,Deepseek和咱大爷谁更强?|清华小客厅005

1946年,抗战名将孙立人重返清华校园,拍下了三张彩色照片。这位抗日名将为何会在1946年重访母校?具体又是在何时拍下了这些照片?这些都引起了清华75级校友袁帆的研究兴趣。 2025年,Deepseek引发热议,面对来势汹汹的推理大模型,人文学科的前景似乎显得更为黯淡。借由此次热潮,袁帆也为Deepseek准备了一次历史考证小测验,去探究这几张80年前的老照片的拍摄背景。Deepseek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是差强人意还是令人惊喜?古稀之年的老人和“强到没边”的Deepseek,到底谁给出的更靠谱?让我们在本期播客中,一探究竟。 本期嘉宾 袁帆 清华大学1975级校友,在校期间曾代表清华获得北京高校运动会男子万米和五千米双料冠军,毕业后在海军服役25年,退休后醉心清华校史研究。 时间轴 00:03 1975年上清华意味着什么? 02:04 当历史考据派遇上DeepSeek 03:26 孙立人的传奇一生 13:14 1946那一年,清华园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16:55 Deepseek怎么说? 18:58 如何拿到孙立人在1946年5月份的行程单 27:35 “他脸上的光是从东边来的” 29:35 10月的开学典礼,孙立人到底来了没有? 32:45 战后的清华园,他为什么一定要回来看一眼? 36:00 可能是清华最早的彩色照片 39:08 找到那件干起来不知疲倦的事 41:06 当年10公里用时33分,是什么水平? 历史照片 孙立人在大礼堂东侧台阶留影(1946年) 孙立人在体育馆南侧喷泉留影(1946年) 孙立人在工字厅前留影(1946年) 与Deepseek的问答 提问:孙立人1946年回到清华园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DS给出的回答分为了几个部分,包括:时间背景、访问原因、历史细节、争议与补充、结论,全文如下: 时间背景 194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关键年份,清华大学因战争南迁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开始复员北返,校园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孙立人作为清华校友,在这一年8月短暂访问了母校。 访问原因 (1)校友身份与母校情结 孙立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对清华有深厚的感情,此次访问可能是战后重返母校的私人行程。 (2)军事任务途经北平 1946年孙立人任国民党新一军军长,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在北上途中(或任务间隙),他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 (3)参与清华复校活动 清华大学在抗战后复校,孙立人作为知名校友可能受邀参与相关活动,或向师生分享抗战经历,激励青年学子。 历史细节 (1)演讲内容:据记载,孙立人在清华大礼堂发表了演讲,强调“科学与国防结合”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为国家复兴努力。 (2)行程背景: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孙立人的东北军事任务紧迫,此行可能兼具公务与私人性质。 争议与补充 部分资料对具体日期记载模糊,但多指向1946年8月。需注意,孙立人此后的政治命运(1955年被蒋介石软禁)可能影响了相关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结论 孙立人1946年8月的清华园之行,既是个人对母校的怀念,也反映了战后知识分子与军人群体对国家重建的关切。此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政治或军事目的。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制作人: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2分钟
1k+
1个月前

101 用鼻子和计算机交互,离我们还有多远|清华博论006

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和计算机的交互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日常”。和智能设备交互的方式也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元:最早我们只能用“键盘”等专门设备和计算机“对话”,之后就可以在屏幕上随处点击,现在用语音直接给设备下达指示也很常见。在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通过嗅觉和只能设备完成交互。今天我们请来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路奇老师,和他一起谈谈他在博士期间所完成的“嗅觉计算”方面的研究,了解这个被大多数人长期忽略的感官。 嘉宾 路奇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嗅觉交互课题组负责人,博士期间(导师徐迎庆教授)开始从事嗅觉交互、嗅觉计算相关研究,主导“嗅豆”系列电子鼻和采集装置的开发工作,是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嗅觉人机交互界面研究的博士研究生。 小标题 2:09 从一个苹果开始的“嗅觉搜索”愿景 4:58 一个实验说明嗅觉和味觉的关系 6:42 嗅觉界面和其他的界面设计有啥不同 10:07 气味电影试验了这么久,为何总不能成功? 17:44 厨具在电子鼻的加持下变得智能 21:43 电子鼻还能帮忙打扫卫生? 23:55 靠“闻”也能知道人的身体状况 27:00 电子鼻的艺术创想 32:06 气味的设计早在我们身边默默生效 34:59 AI能帮嗅觉设计做点什么 38:30 嗅觉领域研究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42:39 气味不仅和爱情有关,还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 45:21 气味有时候“不过脑子” 47:23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嗅觉? 51:28 学习交叉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01:00:00 最痛苦的竟然是“没人管”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67分钟
2k+
2个月前
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