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对话曹丰泽:“假性过剩”的时代,我打死也不想在北京当中产

导语 2012年高考黑龙江全省第七,以全系第一成绩保送直博……在成功学的叙事体系下,今天的嘉宾曹丰泽似乎掌握了这款名为优绩的游戏。而在或许可以称为“内卷元年”的2020年,通过一系列“反内卷”的论调,他的名字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主要是知乎)。 而这一切却在2021年戛然而止,博士毕业的他“放弃北京中产选择去非洲修大坝”,当时也在互联网小火了一把。在非洲的1001天,对现在的他来说就像梦一样,似乎是上辈子发生的事。或许当我们扔掉人生这张卷子之后,才发现世界根本没有出题。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曹丰泽,趁着他的新书《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一个现代化的故事》出版,我们一起聊聊他在非洲的故事,当初为什么会去非洲,而如今回到中国又有怎样的感受?在他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了“一步错步步错”的人生选择,文学性的热带大雨,买不起首都房产的非洲青年以及一个“假性过剩”的时代,故事关于普世价值的反思和青年的未来发展,祝你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 曹丰泽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2021年毕业后加入中国水电十一局,主动选择去往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曾因一篇名为《清华博士学霸,为什么放弃北京中产生活去非洲?》的报道在互联网激起热度与讨论,如今依然活跃在互联网各平台上。 他先后在坦桑尼亚水电站项目和莱索托新项目中担任重要职务,其主持的坦桑尼亚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水电站。 2021年曹丰泽博士毕业,主播张琳硕士毕业,于是有此合照,之后曹丰泽前往非洲“打灰”。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一个现代化的故事》 曹丰泽参与非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个人随笔,从一名中国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自己在非洲打拼过程中个人化、草根化的故事、情感体验和观察思考。 时间轴 02:46 有选择权之后,为什么还会选择读土木? 05:32 我的特异功能是匀速写作业。 07:14 我想知道究竟需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得到所谓的回报? 10:32 回到大庆去过重复的好日子吗? 12:18 开阔的精神,以及与中产天然的隔阂。 13:59 物欲的本质,以及生活成本的另一种计算方式。 17:21 早七晚十,欢迎来到坦桑尼亚。 20:39 在扯皮的来去之间,日子就过去了。 22:07 监狱美食——用酒瓶当擀面杖包出的饺子。 23:29 在任何时候都会把生活过得很好,比如在非洲每天洗澡。 24:19 酒精与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疗愈方式。 26:04 这是一场文学性的雨,走的时候记得关上房间里的灯。 28:34 在无数个免责声明里,没有提及掀翻屋顶的大雨。 29:36 人类就是有从痛苦中获得快感的基因。 33:15 温和,丰腴以及远离领导的赞比亚。 35:15 在斯威士兰,看见君主专制的另一种可能。 39:15 万本亿利的水电站与非洲发展。 42:16 中非工人对比,一个关于刻板印象的故事。 45:41 非洲的家庭,一个大型的《家有儿女》。 47:22 有关非洲青年,首都房产与上大学的非洲女性。 49:38 错位的讨论环境背后的支持与误解。 52:57 或许我愿意安心回国当领导?no 55:48 在非洲的1001天,我知道宝藏一定不在我出发的地方。 59:15 00后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吗?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王江东 助理制作人:王江东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64分钟
3k+
6天前

111 这门收获5万字课程留言的女性课,如何让我们重识性别与彼此?

在上期节目中,冯乃希老师分享了她关于北京城市史的研究,本期节目我们将和冯老师一起,聊聊她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等课程。为什么性别不是“女性的私事”?我们又该如何在人与人的联结之中重新理解彼此?女扮男装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认识?在同学们约5万字的课程留言背后,这段从唐代到当代的妇女史话历程,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真切生动。 嘉宾简介 冯乃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文学史、近现代思想史、史学文化与理论、性别研究等。著有《都城新生:帝制晚期至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与北京书写》(英文版即将出版),译有《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知识、观念与文学”等课程。 时间轴 00:55 为什么关注女性日常生活史? 04:18 妇女的历史问题:礼仪、劳动、生育与革命 07:37 哽咽又笑倒:五万字的课程留言 08:52 我们终要从原子化走向联结 18:02 真问题藏在性别对立之后 20:24 困而学之,学而行之 24:52 从《再生缘》谈女性写作与母女共创 29:00 女扮男装与公共事务:女性的政治表达 38:05 知识观念与文学和女性问题的合流 42:57 祝大家都获得自由的平方! 本期提到 《再生缘》 《红楼梦》 《好东西》 关于《再生缘》17卷的写作原因: 《再生缘》1-16卷的写作集中在陈端生结婚前的少女时代,跟她丈夫没有任何关系。第17卷的写作在其丈夫发配伊犁后一段时间,此时距离她去世也有一段时间。实际上陈端生为什么续写这一卷,原因不明。据她自己说是有很多读者催更,但陈端生写完17卷后就搁笔不写了。 Bgm 郑欣宜《女神》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徐琰青 责编: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7分钟
1k+
2周前

110 北京好写,太好写了!历史文本中的北京城

“AUV!您猜怎么着?”本期节目序号正好是110,你就知道此事绝不简单。 关于北京的文本书写有着极其多元的面向——从明末清初的《帝京景物略》到近代的摄影术再到现代在Citywalk中留下vlog——北京始终处在记忆与文化叙事的交汇点上。它既是都城,也是市井,既是人们存在的空间地域,也是情感与历史安放、交织的空间。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做明清文学史研究的冯乃希老师,一起聊聊那些关于北京的文本书写。(另:为了单集节目的完整性,冯老师关于性别研究的部分我们整合到了下集播客放出,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嘉宾简介 冯乃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文学史、近现代思想史、史学文化与理论、性别研究等。著有《都城新生:帝制晚期至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与北京书写》(英文版即将出版),译有《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知识、观念与文学”等课程。 你将听到 00:57 北京文本写作热潮:明清易代与抗战前夜 07:03 《帝京景物略》:关于北京的都市传说 10:19 骷髅“辣辣辣”与文本背后的权力批判 18:00 何以为都?作为“头脑”的北京 22:57 “红尘白日、水刚土碱”的高情商发言 24:02 城市的性格:燕赵慷慨与礼法森严 25:18 护城河里洗大象:民族融合与异域气象 28:43 花香十里:海淀小江南 32:01 战时北京的图像政治与文化拯救 39:08 Citywalk与“卫星厂”:城市记忆如何交叠? 42:50 我们都生活在日常性的对称之中 本期提到 《帝京景物略》 《帝京景物略·白石庄》:春,黃淺而芽,綠淺而眉,深而眼。春老,絮而白。夏,絲迢迢以風;陰隆隆以日。秋,葉黃而落,而墜條當當,而霜柯鳴於樹。 《帝京景物略·玉泉山》水澄以鮮,深而浮色,定而蕩光。數石朱碧,屑屑歷歷;漾沙金色,波波縈縈。一客一影,一荇一影,客無匿髪,荇無匿絲矣。水拂荇也,如風拂柳,條條皆東。 小川一真 摄,伊东忠太主持:“太和殿”,《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1906 年,第一图 小川一真 摄,"乾清宫内镜",《清国北京皇城 写真帖》,1906 年,第 71 图 Bgm 马頔《南山南》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徐琰青 责编: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9分钟
2k+
2周前

109 清华女博士在巴基斯坦的两年

导语 今年5月,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空战又一次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之所以要用“又”字,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构成“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形象的很大一部分的,就是与印度的争执。当然,剩下的一部分大多源于它和中国“铁哥们”的身份。可是对于这个我们的近邻、我们的好兄弟,它应该有更多的侧面可以展现。今天我们请来的文三妹,就将自己投身在了这片土地上,她将在节目里给我们分享她在巴基斯坦行走、见闻和感悟。 嘉宾 文三妹 湖北潜江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巴基斯坦最高领袖大学亚洲文明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健康传播。 小标题 2:02 分治之后,巴基斯坦不是一天建成 3:24 不同语言下的巴基斯坦媒介 5:30 巴基斯坦的“国语”是如何选定的? 7:22 为“少数民族”发声的《黎明报》 14:41 作为立国根基的宗教 17:48 唯一将伊斯兰写入国名的国家 22:28 “谈出”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 25:15 围观降旗仪式的外国人 27:09 习惯战争是一件悲凉的事情 29:23 巴基斯坦的富有一面 31:36 板球与航空,巴基斯坦的明星 36:01 女性在巴基斯坦的多样处境 41:15 长途旅行主要靠大巴 46:59 在吉尔吉特深夜独行 52:52 热爱“论政”的巴基斯坦人 56:27 以女性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巴基斯坦 59:49 对祖国的眷恋是无意识的 01:04:08 降低期望值是提升生活幸福度的好方法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责编: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67分钟
4k+
1个月前

108 无用设计大赛之后,我的人生还有用吗?

“恭喜选手获得'最无用奖'!”,清华大学首届“无用设计大赛”最终圆满落下了帷幕,这是一个有点幽默和搞怪的比赛,比比谁设计的东西更加无用。误打误撞闯进决赛的人文清华播客小队,也在二等奖的欢喜之余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当我们走下了无用设计的领奖台之后,是否又要回到自己那有用的人生? 在这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直被否定的社会,我们似乎太有用了,从激烈的就业市场,到AI对于学业和事业的冲击,青年的焦虑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遵循的社会逻辑究竟是什么,而无用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我们一边向世界抛出问题,又一边用行动尝试着解法。 本期播客,我们从无用设计大赛出发,讨论什么是有用和无用的设计,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这场无用设计大赛,关于青年面对AI的功能焦虑,关于有用的社会和无用的我们,在这种理想主义的环境下讨论时,三位同学也时常将话题引向更深的价值层面,希望能在更远更大的框架里找寻答案,祝你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 杨锐晞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理事长,我们搞了一个很有用的无用设计大赛~ 关于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 清华大学校级社团,有着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做关于智能硬件、AI创新、电子艺术等各种技术与艺术结合项目和活动的学生兴趣团队。 关于无用设计大赛 首届无用设计大赛由清华大学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建筑学院学生科协、没啥用科技共同举办。比赛共设置2个赛道——生活仪式感和反人类设计。前者不注重功利价值的产出,而强调满足人们的情绪刚需;后者则是通过反讽和搞笑的方式来引人反思什么才是好的设计。 本期主播 徐琰青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历史系三年级本科生,无用设计大赛“离开杯垫”小组成员,用DeepSeek想设计的文科生。 王江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二年级本科生,无用设计大赛“离开杯垫”小组成员,设计了好多建不出来的房子。 时间轴 01:06 找选题半路参加的比赛,只有ddl才能让我们激动 03:04 离开杯垫,这是个什么没用的东西? 05:45 就算没得奖也能有“没得奖奖杯”拿! 07:58 大风车宿舍吱呀吱呀转~ 09:12 一个看似东拼西凑的设计,或许内核是孤独 10:58 我们手里的不是奶茶,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12:34 风吹过,让世界聆听我的“墓志铭” 14:48 无用的大赛,无用的设计和我无用的人生 17:41 “有用”把问题都解决了,“无用”可以来提出新的疑问 20:09 当我不再需要语文之后 22:14 社会是刚性的,我的无用就像是溢出体制之外的柔性结构 23:35 “没啥用”的up主和理想主义的社团 26:25 一种后验的“有用”在提升着无用的价值 29:15 从无用的概念跑向历史,究竟什么是有用的设计? 31:58 走下无用设计领奖台的我们,是否还会回去过自己有用的人生? 36:24 无用和有用是一组阴阳关系,于是盘古开天辟地 38:08 《我的塞林格之年》,是否要离开有用的世界? 41:23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确!所以我们要上四休三 42:58 AI这么厉害了,那么我可以变得无用吗? 45:07 对不起,无用的我暂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46:17 创意不会消失,先乐观地用AI吧! 48:35 有用和无用,世界上存在二分法之外的逻辑 51:43 反常与离谱,我们需要“4分33秒”的表演 52:11 世界不断细分,逐渐产生了一个个“无用”的剖面 55:13 无用之后,还会感到焦虑吗? 本期提到 无用设计大赛决赛部分入围作品: 离开杯垫 没得奖奖杯 大风车宿舍 二十一世纪饮茶指南 远山回响 电影《我的塞林格之年》 无声乐曲《4分33秒》,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一部分 幕后制作 主播:徐琰青,王江东 剪辑:王江东 责编:王江东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59分钟
1k+
1个月前

107 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多少年会重合一次?|对话气象史学者刘骁

今天出门看天气预报了吗? 我们每天都在和天气打交道,但很少人会去想“气象学”是什么?更不用说“气象学史”了。本期播客我们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刘骁老师一起,从“气象学史”出发,聊聊古人是怎么观天测气的,“竺可桢曲线”为什么能和王朝兴衰挂钩,盐务、邮票、节气、神祇,又怎样串联起“气象”这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问?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高考在即,祝各位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收获满满!欢迎报考清华大学!!! 嘉宾简介 刘骁,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气象学史、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史、科学博物馆学与人工智能史等,著有《领航AI 启智润心:张钹传》,译有《奇仪重器:探索科学博物馆》,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气象学史”“科学博物馆学与科学传播”等课程。 时间轴 00:52 气象学史是研究什么的? 04:03 “竺可桢曲线”、小冰期与王朝衰亡 09:52 古今中外的气象观测:从观象台到气象台站 16:40 能尝到的气象学:两浙盐务管理局 24:29 韩剧、集邮与三张气象邮票 34:21 古人的智慧:体温与测湿度的毛发 37:49 来做“二十四节气”的算术题 44:13 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多少年会重合一次? 51:16 气象与战争、玄学和国家利益 55:45 “两弹一星”与援非建设中的气象学 61:51 中国古代的气象神灵:雷公、电母、妈祖、龙王 64:33 去培养讲故事的科学传播者 70:27 怎么没人喊“我长大要当气象学家”? 74:10 欢迎报考清华大学! 竺可桢曲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套气象专题邮票 索绪尔发明的毛发湿度计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徐琰青 责编: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76分钟
3k+
1个月前

106 金庸小说里的宋元之交,他用非虚构写了一遍|对话历史学者周思成

我们的老朋友周思成老师不仅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蒙元史、军事史学者,也是一位在业内广受关注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者,他写忽必烈征讨日本、写金元之交的围城之战、写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的朝堂政治,凭借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文学功底,让那些不被世人关注的历史角落(或者史学角度)以一种真实而鲜活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就和周老师聊聊他的书吧! 周思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军事史和法律史,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西域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等,另有译著多部。 你将听到 01:24 金庸为什么喜欢把故事背景放在宋元之交? 04:02 历史上的全真七子和全真教 15:55 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朝为什么比清朝短命? 20:58 武王伐纣不是个好悲剧,但金朝灭亡是 29:05 历史学家去哪里找小人物的故事? 32:08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 34:55 罢相之后的王安石: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37:22 一个人权力在握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能力有过大的估计 38:51 王安石为什么没有路人缘?奸臣形象是可以被建构的吗? 48:55 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读书,能不能当好一个政治家? 51:47 儒家道统里越被推崇的人,在政治上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小? 52:48 忽必烈为什么对打日本这么上头? 58:06 突破“汉文化中心观”去看金朝和元朝,我们看到了什么? 67:58 写好看的历史,要武装到小人物的表情 69:44 文笔好的史学家什么样? 75:51 写史学论文和写历史非虚构,其实都挺爽的 78:28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本期提到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周思成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周思成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周思成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新译详注本》尼采(著) 周思成(译)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主播:张琳 关于我们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87分钟
6k+
2个月前

105 你不必成为伟大的母亲|母亲节特辑

母亲节马上要到啦,祝身为母亲的听众朋友们和其他听众朋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大家自行断句)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两位北京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同时也分别是清华校友和清华家属)——超哥和泓舟,来和有点恐育的主播张琳(一位清华博士生)聊聊“成为母亲”这件事。 学历和教育背景对于成为一个好妈妈重要吗?毫不。我们看到,即使拥有清华毕业证,即使伴侣在清华教书,依然会被老师叫家长,依然会忍不住吼孩子,依然需要笨拙而坚持地在孩子和社会标准之间寻找闪转腾挪的空间,育儿负担依然会分毫不减地入侵到她们生活里的每时每刻。 所以,我们今天到底该如何养育一个小孩?以及,一个女性要做好何种准备,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 今天借由这个机会,让我们来讨论“母职焦虑”和“替社会生病的小孩”。或许,我们不必刻奇“伟大的母亲”,而是祝愿妈妈们都是自由的。 本期嘉宾 张超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04级校友、播客《文化有限》主播、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 泓舟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作者、看理想《母职难题》主讲人、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 时间轴 03:49 “北京小学生妈妈群”群友与“恐育”主播相遇 04:40 从纪录片《我的孩子不想上学》说起 05:58 抑郁的孩子焦虑的妈,旁观的父亲不说话 11:24 看起来活泼懂事的孩子,在经历“亲职化” 14:45 代际差异:小马卡社交与击剑版“田忌赛马” 21:09 拥挤的医院:孩子在替家庭、替社会生病? 28:26 在社会和小孩之间,家长应该筑起防线 32:09 只有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才能养小孩吗? 37:59 当妈妈还是个孩子:成长经历与育儿观 46:55 拒绝绑架:“精灵妈妈”也不完美 59:10 反思母职:让问题显化,还育儿真实 71:26 被孩子“入侵”但仍然有趣的生活 77:18 妈妈们的课间十分钟:愿大家都是自由的 泓舟《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 本期提到 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 泓舟《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陈丹燕《我的妈妈是精灵》 电影《还有明天》 电影《美丽人生》 BGM Brandi Carlile - The Story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徐琰青 责编: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84分钟
9k+
2个月前

104 延安如何成为“红色圣地”?30年代中国西北的形象建构

导语 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的万里长征。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到1948年,延安可称得上“新中国的摇篮”。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延安?这个偏僻的陕北小城如何逐步成为中国的红色中心?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30年代的中国西北。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30年代关于西北的论述空前丰富。这些讲述互相震荡,构成了理解中华民族生成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缤纷背景。 今天我们请到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李立敏老师,聊一聊他的博士论文《技术、形象与认同:1930年代“西北”形象的再生产》,回望那个被不断论说、不停重述的“西北”。 嘉宾 李立敏 新疆鄯善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现在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小标题 1:52 西北在哪儿?一个不断游移的概念 4:58 西北的边界在“万国竞争”下变得清晰 8:33 新疆为什么不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中? 10:09 媒介不断“生产”着我们的世界 13:51 民国十八年年馑:西北尽成灾区 17:42 铁轨在饥馑中反成为杀人的“刀” 20:44 摄影术将灾民“搬向“世界 22:36 不同讲述者口中的“天灾” 27:26 永不消逝的饥荒 31:02 西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之故乡 39:03 接续了黄帝陵传说的延安叙事 48:07 拍摄延安的胶片上,有西班牙内战的影子 52:51 “双向奔赴”的红色中国故事 59:35 如今的媒介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01:03:03 读博四年,才学会怎么写文章 01:08:06 学术路径选择是为了对家乡的朴素情感 01:11:35 在《红楼梦》里看到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01:16:13 读博的过程像是在画同心圆 1929 年中华民国国庆节当天出版的《大公报》第 2 版刊载的“天灾人祸图” 该图依次展示了彼时中国境内仍旧存在的内战、外患、旱灾、水灾、匪患等“天灾人祸” 漫画《拥护蒋总司令 讨伐叛逆 援救西北人民》 《良友》所刊蔡雄霆寄西北灾情图片《投崖自杀》及图注 邵元冲著《西北揽胜》 中的《古轩辕黄帝陵碑》照片 西安(西京) -黄陵(中部) -延安(肤施)位置示意图 吴印咸摄《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袁牧之(左一)等人合影 刊载了斯诺所拍西北照片的美国《生活》杂志书影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责编: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78分钟
4k+
3个月前

103 清华毕业,我想回老家当语文老师

为什么做老师? 已经做出自己毕业选择的咪咪和瑞瑞(皆为化名)不止一次面临过这样的提问。被否定,被支持,被社会定义,她们的选择最终被搬上了播客。 从当初选择了文科,到如今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在这个看似合乎规律的时间轴上发生了太多故事。会对当下感到不满,会对光环感到厌倦,会完成理想主义的自证,她们看见了人生有限可能性里的一种机制,于是想要做一名老师。 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教师这个职业,在四位清华同学的视角里去讨论这个这样一种人生选择,关于文科生的就业迷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成功学叙事的去魅,我们一边讨论一边红了眼眶。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和可能性的故事,祝你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 咪咪 本科清华中文系,即将成为一名深圳的小学语文老师 瑞瑞 本科清华哲学系,即将成为一名重庆的中学语文老师 本期主播 小蓝 中文系本科生,妈妈是一名语文老师,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在讲台上了。 小静 来自马来西亚的社会学留学生,认为当老师是一件为爱发电的事,自己做不到。 时间轴 04:09 在文科就业被互联网唱衰的今天,我为什么想当一名老师? 08:17 教育是理想主义吗?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10:03 人是可以改变的,努力可以带来世界的善。 11:26 多年以后我再听这段话会是怎样的心情? 12:05 教室,早读,和一个即将有我的世界。 13:20 马来西亚,当教师不是铁饭碗之后怎样? 16:00 “清华毕业生”这个title,会让名校成为差距吗? 19:54 学了哲学之后去当老师,这是一个被否定了的选项 24:17 随他们支持去,我也一个都不在乎。 26:54 所以说世界在充满焦虑地进步。 28:35 妈妈,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了。 30:20 原来我们是这么有希望的人。 31:09 文科女生的未来就一定是当老师吗? 33:44 在有限的可能性中,我们的生命存在一个机制。 34:17 或许没有人在乎工作流水线上的思考。 36:18 我会为我的选择得意,我相信文科生。 38:12 下一代的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 40:10 我将来想做这样的老师。 片尾曲 《雨后的哲学家》ZaZaZsu 幕后制作 主播:小蓝,小静 制作人:张琳 助理制作人:王江东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4分钟
3k+
4个月前

102 考据孙立人旧照背后的故事,Deepseek和咱大爷谁更强?

1946年,抗战名将孙立人重返清华校园,拍下了三张彩色照片。这位抗日名将为何会在1946年重访母校?具体又是在何时拍下了这些照片?这些都引起了清华75级校友袁帆的研究兴趣。 2025年,Deepseek引发热议,面对来势汹汹的推理大模型,人文学科的前景似乎显得更为黯淡。借由此次热潮,袁帆也为Deepseek准备了一次历史考证小测验,去探究这几张80年前的老照片的拍摄背景。Deepseek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是差强人意还是令人惊喜?古稀之年的老人和“强到没边”的Deepseek,到底谁给出的更靠谱?让我们在本期播客中,一探究竟。 本期嘉宾 袁帆 清华大学1975级校友,在校期间曾代表清华获得北京高校运动会男子万米和五千米双料冠军,毕业后在海军服役25年,退休后醉心清华校史研究。 时间轴 00:03 1975年上清华意味着什么? 02:04 当历史考据派遇上DeepSeek 03:26 孙立人的传奇一生 13:14 1946那一年,清华园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16:55 Deepseek怎么说? 18:58 如何拿到孙立人在1946年5月份的行程单 27:35 “他脸上的光是从东边来的” 29:35 10月的开学典礼,孙立人到底来了没有? 32:45 战后的清华园,他为什么一定要回来看一眼? 36:00 可能是清华最早的彩色照片 39:08 找到那件干起来不知疲倦的事 41:06 当年10公里用时33分,是什么水平? 历史照片 孙立人在大礼堂东侧台阶留影(1946年) 孙立人在体育馆南侧喷泉留影(1946年) 孙立人在工字厅前留影(1946年) 与Deepseek的问答 提问:孙立人1946年回到清华园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DS给出的回答分为了几个部分,包括:时间背景、访问原因、历史细节、争议与补充、结论,全文如下: 时间背景 194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关键年份,清华大学因战争南迁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开始复员北返,校园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孙立人作为清华校友,在这一年8月短暂访问了母校。 访问原因 (1)校友身份与母校情结 孙立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对清华有深厚的感情,此次访问可能是战后重返母校的私人行程。 (2)军事任务途经北平 1946年孙立人任国民党新一军军长,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在北上途中(或任务间隙),他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 (3)参与清华复校活动 清华大学在抗战后复校,孙立人作为知名校友可能受邀参与相关活动,或向师生分享抗战经历,激励青年学子。 历史细节 (1)演讲内容:据记载,孙立人在清华大礼堂发表了演讲,强调“科学与国防结合”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为国家复兴努力。 (2)行程背景: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孙立人的东北军事任务紧迫,此行可能兼具公务与私人性质。 争议与补充 部分资料对具体日期记载模糊,但多指向1946年8月。需注意,孙立人此后的政治命运(1955年被蒋介石软禁)可能影响了相关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结论 孙立人1946年8月的清华园之行,既是个人对母校的怀念,也反映了战后知识分子与军人群体对国家重建的关切。此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政治或军事目的。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制作人:徐琰青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41分钟
2k+
4个月前

101 用鼻子和计算机交互,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和计算机的交互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日常”。和智能设备交互的方式也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元:最早我们只能用“键盘”等专门设备和计算机“对话”,之后就可以在屏幕上随处点击,现在用语音直接给设备下达指示也很常见。在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通过嗅觉和只能设备完成交互。今天我们请来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路奇老师,和他一起谈谈他在博士期间所完成的“嗅觉计算”方面的研究,了解这个被大多数人长期忽略的感官。 嘉宾 路奇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嗅觉交互课题组负责人,博士期间(导师徐迎庆教授)开始从事嗅觉交互、嗅觉计算相关研究,主导“嗅豆”系列电子鼻和采集装置的开发工作,是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嗅觉人机交互界面研究的博士研究生。 小标题 2:09 从一个苹果开始的“嗅觉搜索”愿景 4:58 一个实验说明嗅觉和味觉的关系 6:42 嗅觉界面和其他的界面设计有啥不同 10:07 气味电影试验了这么久,为何总不能成功? 17:44 厨具在电子鼻的加持下变得智能 21:43 电子鼻还能帮忙打扫卫生? 23:55 靠“闻”也能知道人的身体状况 27:00 电子鼻的艺术创想 32:06 气味的设计早在我们身边默默生效 34:59 AI能帮嗅觉设计做点什么 38:30 嗅觉领域研究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42:39 气味不仅和爱情有关,还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 45:21 气味有时候“不过脑子” 47:23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嗅觉? 51:28 学习交叉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01:00:00 最痛苦的竟然是“没人管”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67分钟
2k+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