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导语

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的万里长征。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到1948年,延安可称得上“新中国的摇篮”。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延安?这个偏僻的陕北小城如何逐步成为中国的红色中心?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30年代的中国西北。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30年代关于西北的论述空前丰富。这些讲述互相震荡,构成了理解中华民族生成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缤纷背景。

今天我们请到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李立敏老师,聊一聊他的博士论文《技术、形象与认同:1930年代“西北”形象的再生产》,回望那个被不断论说、不停重述的“西北”。


嘉宾

李立敏

新疆鄯善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现在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小标题

1:52 西北在哪儿?一个不断游移的概念

4:58 西北的边界在“万国竞争”下变得清晰

8:33 新疆为什么不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中?

10:09 媒介不断“生产”着我们的世界

13:51 民国十八年年馑:西北尽成灾区

17:42 铁轨在饥馑中反成为杀人的“刀”

20:44 摄影术将灾民“搬向“世界

22:36 不同讲述者口中的“天灾”

27:26 永不消逝的饥荒

31:02 西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之故乡

39:03 接续了黄帝陵传说的延安叙事

48:07 拍摄延安的胶片上,有西班牙内战的影子

52:51 “双向奔赴”的红色中国故事

59:35 如今的媒介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01:03:03 读博四年,才学会怎么写文章

01:08:06 学术路径选择是为了对家乡的朴素情感

01:11:35 在《红楼梦》里看到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01:16:13 读博的过程像是在画同心圆



1929 年中华民国国庆节当天出版的《大公报》第 2 版刊载的“天灾人祸图”

该图依次展示了彼时中国境内仍旧存在的内战、外患、旱灾、水灾、匪患等“天灾人祸”

漫画《拥护蒋总司令 讨伐叛逆 援救西北人民》

《良友》所刊蔡雄霆寄西北灾情图片《投崖自杀》及图注

邵元冲著《西北揽胜》 中的《古轩辕黄帝陵碑》照片

西安(西京) -黄陵(中部) -延安(肤施)位置示意图

吴印咸摄《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袁牧之(左一)等人合影

刊载了斯诺所拍西北照片的美国《生活》杂志书影


幕后制作

主播:刘宣伯

剪辑:刘宣伯

责编: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主播...
人文清华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