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大学的寒假都放得特别早,但对于毕业生来说,这白赚的几天假期可能也少不了毕业论文的陪伴,毕竟,一篇动辄上万字的毕业论文,是绝不可能三天搞定的。 更要命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你光靠时间的堆砌就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相关调研中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觉得毕业论文有难度,这份问卷还只是针对本科毕业生,我可以大胆推测,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这个比例还会更高。但这关在难总也得过啊,于是每个学生在这条闯关之路上都修炼出了一些独门招数,从时间管理、工作效率、文献管理、逻辑思辨到娱乐消遣,但凡能帮助多码几个字,都得安排上,当然,与人分享交流也很重要,所以这次就请来三位正在进行中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困惑和小妙招~ 最后,祝学术打工人们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泉涌! Highlights: 04:22 人生切割术:学术和休息真的可以分开吗? 10:42 没有完美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 18:39 孤独学术路,AI来陪你 23:02 比写论文更痛苦的是改论文 32:30 别和闺蜜聊论文,可能会不幸 42:08 合理安排,不必教条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丁一、雪儿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提到的工具: Flomo Notion 飞书 Zotero Figma DeepL ChatGPT 番茄钟 BGM: Pop Up!- Flowers Spylent - 他在乎(我去世了,然后...)
说好了要去喝汽水了,就着这最近红火起来的复古玻璃瓶儿就聊起来了, 从伪80年代的怀旧情节,到对小众全体的标签化印象,再到安那其(无危险发言 舍不得剪掉的一段闲聊,大家不妨听一耳朵~~
“游牧教室”不是普通的学校,这里没有很多老师,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教材,甚至没有教学目标,他的发起人如今是一位教小朋友读书的历史学博士,笔名朱近野,但他不是朱老师,而是一只近乎原始状态的猪。 “讲课”对朱近野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工作创业以后,都不乏上台授课的机会,但如今,教小朋友却比教成人更有挑战,因为相比所谓“教学效果”,朱近野更关心孩子们遇到的“困难”本身,相比坊间各类大纲、框架、学科分类,他更想去了解眼前这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什么东西是特别出色的,有什么是他目前还不知道却对他的头脑成长很有帮助的。 如此关注个体的教学方式也就注定了“游牧教室”的承载上限,好在这也正合朱近野的意,既不用一个人几乎像隐士那样,跟世界完全没关系,又不用像商业项目那样为了增长而运作。就这么待下去,能够小范围交互,并且让它能持续,能够作为日常生活让人感觉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他在游牧教室项目中期望达到的目标。 Highlights: 00:03:12 游牧教室不是普通的学校 00:13:12 理解作者到底想讲什么 & 你怎么看 00:16:24 模拟课堂:如何判断书中历史的真实性 00:24:08 不做规模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00:34:35 什么是所谓批判 00:43:42 为什么开始做游牧教室 00:55:48 手机-卡片-提问题 本期主播: 鸡蛋、雪儿、曼曼 嘉宾: 朱近野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Further Reading: 一个游牧教室的诞生:https://sspai.com/post/70685 游牧教室:Q&A :https://mp.weixin.qq.com/s/Z2QWpxFZlG4EHfeAW-JBJQ 片头片尾曲: Fly me to the moon - EVA
所有正在读博的人应该都不止一次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读博?”,学术期刊Nature曾经开展过一项面向博士群体的大调查,在询问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六千多名博士生后,结果,表示读博是纯粹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的人数不到40%,其实这个数字已经高于我的预期了。当然,动机本身没有对错高下,毕竟过程的艰辛是谁都逃不过的~ 连辍学的洲洲对这份不完全的读博体验也留下来足够刻骨铭心的记忆... 博士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经历,不完美但独此一份。 辍学已7年有余,依然记得当初决定读博之前导师的劝(jing)诫(gao): 博士之路是会越走越窄的,因为你必须不断在你的研究领域深挖钻研,以求某一天可以在人类认知的大圆上推出那么一小个凸起。(见下图) 所以,正在申请或者考虑读博的朋友们,are you ready? 原图出处: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https://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 Highlights: 00:04:09 不同的世代,同样的选择,我们为何读博 00:04:47 动机不纯,半途而废的 00:07:24 辞去教职,只身赴港的 00:22:50 读博之难,远超预期 00:27:12 课题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 00:30:47 焦虑失眠是日常,自我调节是王道 00:46:14 工作再辛苦,也比读博好对付 00:56:50 不要放过日常的思考碎片 01:02:47 不刷剧的学术生涯是不完整的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马谨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人工科学》 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于1969年的开创性著作,书中对设计过程定义,研究,创意,原型,选择,实施以及学习已经成为了几十年来设计过程的奠基石。而赫伯特本人是唯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及世界人工智能终生成就奖的科学家。 《反映的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作为一名先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家和咨询顾问,作者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描述并检验了五种专业领域:工程、建筑设计、管理、心理治疗和城镇规划的专业工作者是如何真实地解决问题。并努力精确地表述了“行动中反映”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重要的创造性应该如何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提升。 BGM(均来自韩剧 请回答1988): 双门洞(Piano ver.) 이적 (李笛) - 걱정말아요 그대 (你不要担心)
如果你听了上一期香菇的种种经历,这期爬雪山的故事就显得很理所当然,回想过去一年,每次联系她的时候要么是在冲浪、徒步、野攀,要么就是在计划着去做这些的路上,虽然第一次独自爬雪山,但是竟然凭着平时瑜伽练习的呼吸法轻松登顶,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一些不知者无畏的原因。 香菇这一次出行除了征服了雪山的快乐,还有吃到了好吃的苹果的幸福,在哈巴雪山下用智慧和科技做农业的这个团队究竟有多震撼,不妨一听~ Highlights: 01:12 年轻人,你知道的太少了~ 04:18 苹果好不好,吃了才知道 09:47 做让年轻人也愿意加入的农业 14:47 用瑜伽呼吸法爬雪山,赶超一队大老爷们 24:43 再大的ego也会被海浪拍倒 31:03 人生目标?别搞笑了! 42:40 接纳悲伤,真诚链接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香菇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片头片尾曲: Forbidden Colours - David Sylvian / 坂本龍一 dreams, books, power and walls - Jannabi 三山一水环抱的哈巴庄园
认识香菇以来,好像从来没有好奇过她的真名,这个自称大自然的孩子,植物性饮食的实践者,低物欲的环保袋女孩,总是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就像雨后山林里冒出的香菇。(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过度”解读,人家不过是爱吃葱油香菇面而已。 虽然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时髦的citygirl,却毕业于文物保护专业,曾被导师丢进江西的大山里学习古法造纸;年纪轻轻又开了三年茶室,和伙伴一起在西双版纳的森林里寻找百年茶树;喜欢在城市里骑行、跑步、瑜伽,也热爱在山海间冲浪、攀岩、徒步,在无数次被自然打败,又再次被治愈以后,开始相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羁绊是这个世界美好的闪光点。 比起独自沉浸其中的享受,香菇更喜欢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于是便有了草莓音乐节的FAFA大树,天目里的24小时零废弃素食派对,疫情期间香菇和三五好友开启了FAFA云生活,后来朋友的朋友也来了,又拉进了新的朋友,大家在群里相互陪伴,彼此问候,一起练习冥想、聊天、打太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没有选择继续学术,也没有选择打工坐班,她将自然给予的奇思妙想策划为真实可体验的活动带给城里无暇旅行的人们,滋养内心的一片自然。 Highlights: 02:52 如今时髦citygirl,当年山里学造纸 05:51 半路“出家”,上云南寻好茶 16:55 做活动是为了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分享给别人 19:41 在农场也可以玩得快乐又时髦 24:48 在草莓音乐节的草地做市集 33:42 下一个计划:年轻人愿意去的农夫市集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香菇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AlleyDonkey 城市邮差赛,由自行车野猫赛Alley Cat升级转变而来,在上海的市中心变身一日邮差,根据临时发放的任务单递送模拟货物。不同于传统自行车赛事,Alley Donkey比赛分为愣头青组与老油条组,无论是硬核玩家还是单车小白都可以享受这场街头骑行穿梭的快乐。 片头片尾曲: Forbidden Colours - David Sylvian / 坂本龍一 dreams, books, power and walls - Jannabi 香菇策划的fafaland和zerowaste活动
尽管如今几乎每个月都能整出大大小小的促销活动,双11仍然是下半年规模最大的购物节,没有之一!! 今天虽然还没到11.11,各购物平台早已把气氛烘托到位,即使有人已经用上了今年双11的战果,我也毫不惊讶。走过了第13个年头的双11,早已没有了下单后的爆仓和漫长等待,却多了下单前复杂的满减和定金规则,不一样的忧桑,同一份的快乐。 谁敢相信当年第一个双11,愿意参与的品牌还不到30个,广告制作费只有8000还是凑的,半个亿的成交额已经搞垮了后台,而本期嘉宾,双11购物节的“元老”之一的明梅,甚至没有想到这个活动会做这么久.....这个当初只是为了增加淘宝商城(现天猫)知名度的市场推广活动,早已变成了一场消费盛宴。尽管每年的数字依然在创造新高,总有一天会到达顶点,狂欢之后消费者要去哪里找到新的满足和快乐?平台的流量饥渴和商家的成本焦虑又将何去何从? Highlights: 02:12 “天猫”前身“淘宝商城”,竟是险遭淘汰的老大难 04:26 突破口:商家库存变现+偏远地区包邮 11:59 预算太少,曝光太短,八张PPT八个“五折”简单粗暴 15:48 你以为影响购物只有价格,其实还有天气 21:35 市场与运营的配合,犹如武器与弹药 24:58 疯狂增长的交易量倒逼技术革新 31:28 从清库存到冲销量,无需担心市场知名度的天猫接下来要做什么 40:32 线上消费买的快扔的快,不妨试试在真实生活中慢下来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明梅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淘宝商城 2012年1月11日,“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缩写,(一定时间段内)商品交易总额, 多用于电商行业,一般包含拍下未支付订单金额。 片头片尾曲: 1起挺你(2020天猫“双11”主题曲)- 易烊千玺 双11之歌(官方女生版)
“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苏童《自行车之歌》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有的遭受重创,有的勉强维持,有的却意外“翻红”,自行车便是增长显著的产业之一,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共享单车已经足够满足绝大多数的骑行需求,但对有些人来说,自行车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经济实惠的代步工具,也可以是健身设备、审美表达、生活态度甚至是社交货币。 尤其是疫情以后,人们对健康、户外运动和社交陪伴的需求感愈发强烈,而和差不多同时间窜热的露营、飞盘、桨板等户外运动相比,骑行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场地,一个人,一辆车,就能承载起对于城市的探索欲,无论是月费十几元的共享单车,还是上千上万的山地车公路车折叠车,迎风骑行的快乐是同一份的。 本期邀请了人称“666号技师”的法兰克,分享一下作为改造版火焰清漆Brompton车主的折叠生活。 Highlights: 02:16 六一第一件事,骑车三个小时 08:20 奔着公路车去,提了辆小布回 11:28 稀有色成二手商机 16:53 不同价位折叠车如何选择 22:29 货架菜篮实用必备,绑带提手请三思 30:37 山地车、公路车、折叠车,各有特色 46:44 上高铁配货架,说走就走;进地铁装个袋,试试运气 49:38 小布配脚撑,奇怪但也不意外 55:11 上海去哪儿骑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法法-666号技师(小红书@Frank法兰克)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Brompton 英国知名折叠单车品牌,爱好者亲切的称之为“小布”。始于1975年,创始人房间窗户对面正好是一间名叫Brompton的礼堂,Brompton由此得名并沿用,全球的Brompton生产均在西伦敦的工厂中手工制作完成,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 Alex Moulton Alex Moulton博士于1962年推出第一辆AM自行车并开创了小轮自行车革命。今天所有的小轮式自行车都要感谢最初的Moulton F架设计,它为世人带来并证明了小轮全尺寸自行车的概念的合理性。其新颖的造型和轻巧的材料使其被称为折叠车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折叠车)的劳斯莱斯。 4+2 自驾(4 个轮子的汽车)+ 骑行(2 个轮子的单车) 片头片尾曲: ILY-Satchy I can't stop-Bettye Lavette 新欢(白色小A,改造狂魔最爱) 旧爱(改得几乎成国布的火焰清漆)
2022四月的上海,春天如约而至,只不过,今年霸屏的不是赏樱盛况,而是外滩步道砖缝里的无名小草。 当然,错不在草! 如果外滩长得不是野草,而是郁金香,那或许也不会这般议论纷纷, 再如果不是外滩,是什么犄角旮旯长了野草,大概率也不会激起这么大的“风波”, 综上,能登上热搜,两个关键词 “外滩”、 “(长)野草” 功不可没! 在平日高度秩序化的城市景观中,野草几乎没有可趁之机,但在经历了这特殊的两个月后,“失控”的野草得以挑战我们的传统美学认知,至少,让我们意识到了不受控的城市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但仔细想想,从城市主干道、社区内部的小花园、再到弄堂巷子里、甚至到滨江江堤与江水相交的界面,随着公共展示性的降低,我们对野草的容忍程度其实是在不断变高的,所以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我们对植物的生命周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有些花必须常开不败,有些树必须屹立不倒,有些草却必须除根...... Highlights: 01:56 外滩+长草=流量密码 08:09 谁还不是个“植物盲” 13:02 那些被人嫌弃的枝枝桠桠 18:58 落叶在哪落,也是要被设计的 20:48 植物也值得拥有姓名(非学名) 32:26 是行道树给了都市自然,还是都市使行道树都市化 40:33 法国梧桐不是梧桐 49:10 都市中的植物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江垚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英]理查德·梅比, 陈曦 译. 杂草的故事(2015) “杂草是我们硬要吧自然世界拆分野生与驯养两部分所造成的结果”。 Sonja Dümpelmann. Seeing Trees: A History of Street Trees in New York City and Berlin (2019) 关于农耕时期身体记忆对野草文化观念的塑造,详见《信睿周刊》第75期收录的胡梦茵文章“人与作物间的伦理叙事诗” 关于疫情时期小区野草的观察分享,详见“新德里秘密”公众号发表的“封了57天后,在小区发现了84种草药,43种野菜”一文 https://mp.weixin.qq.com/s/E-Hxb4lXxkroZ-tKnuDiKg 关于UrbanNetworkOffice 织城网络所组织植物行走活动中的行道树分享,可见活动回顾“城市造林:一周城市生活”一文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13497 片头片尾曲: 不具名的花-告五人 Les rois du monde (世界之王)- Gérard Presgurvic
将深海鱼提取物滴入眼睛算不算养生?将年轻人的血清注射到自己体内算不算保健? 当我们仨 Basic Human 还在靠喝中药扎针灸续命的时候,朋克养生的极端版本——赛博朋克养生已经在通过玩弄自己的基因来解锁身体极限了,然而这些看来近乎疯狂的行为,仔细一想不过是一直以来人类对健康和寿命的朴素愿望。 这些自产自销的野生产品,其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还真不好说,其中一些以身试药的“勇士”也许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自古以来颠覆性的创新都来自于一些看起来不靠谱的idea,没准这其中的某一次尝试在未来真的会影响人类自然演化,甚至成为物种更替历史上的一次突破。 Highlights: 09:07 Life 3.0:AI时代的智力天花板 11:04 Hacker - Maker - Punk - Geek 14:24 为活到180努力的硅谷养生黑客大佬 17:42 请不要随便把“营养”打进身体 23:25 为自救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30:51 人为何总是希望变得更强 40:43 后人类还是人类吗? 48:00 你最想要的超能力是什么 本期主播: 想拥有超级治愈术的深圳老王 嘉宾: 想拥有超高智商的洲洲(即刻@陆洲洲) 想拥有金手指的小蔚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于2017年发布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泰格马克将人类的进化史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大约 40 亿年来,硬件(身体)和软件(生成行为的能力)都由生物学决定。而接下来的 10 万年,学习和文化使人类可以适应和控制自己的软件。在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软硬件都可以重新设计,生命未必由血肉之躯构成。 Neil Harbisson: 患有色盲的艺术家,他在颅骨植入了一个芯片,芯片连接了一个“天线宝宝“形态的传感器,可以识别颜色并告知他。 X战警中的变种人: 漫威漫画中的“超人类”群体,漫画正史中的设定是在上古时期宇宙天神组Celestials用原始人做基因实验,在一部分人的基因组内植入了“X因子”,在未来几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出现了不同的变种特点,也就是漫画中各种各样的变种人和他们的超能力,有观点称X战警这部作品反映了很多种族主义问题。 永无止境 Limitless: 一部男主机缘巧合吃了黑作坊实验室中制造的能充分发挥大脑潜能猛烈提高智力的小药丸NZT-48之后一路开挂走上人生巅峰但是还是说不好中文并且在中餐馆不太会点菜的故事(狗头)。
录制的时候还是六月初刚重获自由的上海,必须无条件拥抱线下,和大肆约在了苏州河边她常去的REPEAT咖啡,虽然之前仅一面之缘,但当戴着明晃晃的工地塑料头盔,骑着破破烂烂助动车的大肆出现在面前,却是扑面而来的亲切,就像她的音乐一样,不华丽但似曾相识。二十多岁半路出道,辞了工作学习电脑音乐制作,听起来多少是有一些冲动的选择,但对大肆来说,唯一的后悔是没有早一点开始走上这条路,大概这就是热爱吧。 如今大肆又开始探索音乐更多元的可能性,她与好友丽华在2020年7月组成了一个名叫“神炁现形”的艺术小组,尝试以艺术实践的方式介入城市生活,他们一起走向街头、深入社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索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连结,与普通人一起创作属于大家共同的声音作品。 “比起成果,‘神炁现形’更加重视从‘灵感’降临到作品呈现之间‘顺理成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借由这些方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连结。” Highlights: 02:13 “神炁现形”名词解释 04:34 2013 海口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WE卡拉OK!” 06:44 2019外滩美术馆Highlight展览“岛屿酒吧”项目之“收工电台” 10:20 一起走桥,一起创作《最温柔的水鬼》 17:21 离开工作职场,从小白开始做音乐 28:05 如果城市有回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2:00 音准可以精修,真心不能假装 40:25 “肆陈相识”唱出四位陈姓老外滩人的日常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孙大肆 独立音乐人/艺术家 剧场表演者 设备支持: SONY PCM-D50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部分项目: “岛屿酒吧"现场 2020澎湃新闻·城市漫游项目之“唱桥会”: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353141 2021外滩美术馆客堂间“人来疯”项目: (上观新闻)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6/12/459152.html 2021MoCA“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视频)https://v.ifeng.com/c/86y7AjGKf7U BGM(均为孙大肆的原创作品) 片头曲:她们-专辑《在你面前很无邪》 不要怕船小- 专辑《不要怕船》 全民皆商-专辑《在你面前很无邪》 一天世界火玉坊-专辑《肆陈相识》 片尾曲:见招拆招-专辑《肆陈相识》
在浙江的三线小镇临海,有一支立志在老城里“折腾不息”的野生团队。本期的嘉宾老胡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她在临海却有着“紫阳街小霸王”的称号,紫阳街是临海老城最主要的一条街,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她。 老胡在毕业之后没有选择大城市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而是留在临海加入了五月,这一干就是五年,内向的她通过五月一系列的在地活动和社群积累了人脉,也开拓了眼见,更得到了临海本地居民的赞美和肯定,也让老城里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故乡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如今,面临转型的五月希望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让更多回到小镇的年轻人为自己的家乡带来创意和活力。 五月May公众号:mayclub2015 一条报道:回三线小城工作的年轻人:我过上了月薪2000的理想生活 https://mp.weixin.qq.com/s/Mb8g3CwFZVCez5vHVd1yQQ Highlights: 03:28 临海不临海,老城不老成 08:25 用爱发电的外地青年们 14:40 小城x计划,挖掘在地青年力 20:15 分享经验,唤醒更多小镇青年 25:29 逃不开的商业化之路 40:44 志同道合的人终会留下 本期主播: 黑渣 嘉宾: 老胡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BGM(均来自美剧 Community OST): Radiohead-Creep New Radicals - You Get What You Giv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