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 从南北方到东西半球,如何适应文化差异?
身处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文化和环境,近到南北方米饭与面食的差异,远到东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的差异,对于背井离乡甚至远赴海外的人们来说,如何应对这些文化差异是不小的挑战。
本期节目,我们重磅邀请到两位做跨文化研究的嘉宾,一位是在北京、香港、美国都有求学经历的颗颗;一位是来自美国,但已经在华工作生活十多年的英博士(中文超级流利!),两位不仅做跨文化研究,也对跨文化差异、文化适应有着非常切身的感受。他们有哪些独特体验?对于文化适应有什么好的策略?一起来听本期节目!
本期为线上录制,音效稍有瑕疵,还请见谅!
【本期嘉宾】
@颗颗,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跨文化认知与情绪、情绪与信息识别与传播;
@英博士,在华生活工作14年的美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认知。
【本期主播】
@尤理 @不帅哥
【时间轴】
00:02:40 如何定义文化、文化差异?
- “集体环境中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冰山、鱼缸里的鱼
00:07:24 有哪些文化差异?
- 从宏观到微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小麦与水稻、城市与乡村、不同企业文化等
00:10:24 怎样区分是文化还是其他因素的差异?个体差异是否强于文化或群体差异?
- 文化学习与文化适应有一个过程
- 很难从一个行为定义受哪个文化影响
- “在美国也有中国人,在中国也有美国人”
00:17:30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 其他三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
- 新增:长期取向vs短期取向,自身放纵vs约束
00:22:09 英博士作为美国人在华工作生活的体验
- 在深圳学习中文
- 对中国权力距离的适应
- 来华14年的身份认同与逆向文化冲击
00:29:53 颗颗在美国、香港体会到的跨文化差异
- 着装
- 情绪适应
- 怎么称呼老师
00:37:51 两位嘉宾对国内和海外学术界差异的感受
- 生活工作平衡
- 对于文章发表的要求
- 与老师的关系
00:44:01 颗颗的跨文化研究分享
- 情绪表达:个体主义倾向于正常或增强表达,集体主义倾向于减弱或抑制表达
- 情绪调节:权力距离,长期导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都会影响策略的使用
- 压抑情绪不好?看是否与主流文化匹配
00:53:46 英博士的跨文化研究分享
- 应对压力方式: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南北方有差异
- 文化对于疫情期间戴口罩的影响
- 松文化与紧文化
01:01:39 如何看待中国的酒桌文化?
- 酒桌文化是一种紧文化
01:04:49 初到海外的留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
- 整合策略最佳:加入当地文化,但也保留自己的文化
- 需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价值观、留学目的等,不必强融
- 社会支持、学习当地语言很重要
01:15:29 不同国家的文化适应有什么不同?
- 美国、加拿大的区别
01:18:32 对于不适应海外生活的人有何建议?
- 了解自己的不适应是存在于哪个情况下
- 了解自己的期待和目标
- 坚持下来
- 在有些强调主流文化的情境下可以去倾向主流文化,比如求职
【参考文献】
1.Chen, S., Burton, C. L., & Bonanno, G. A. (2020). The suppression paradox: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suppression frequency, suppression abili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74, 183-189.
2.English, A. S., & Geeraert, N. (2020). Crossing the rice-wheat border: Not all intra-cultural adaptation is equal. PLoS One, 15(8), e0236326.
3.Lu, J. G., Jin, P., & English, A. S. (2021). Collectivism predicts mask use during COVID-19.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23), e2021793118.
4.Matsumoto, D., Yoo, S. H., & Fontaine, J. (2008). Mapping expressive differen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display rules and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9(1), 55-74.
5.Matsumoto, D., Yoo, S. H., & Nakagawa, S. (2008). Cultur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6), 925-937.
6.Szabo, A., English, A. S., Zhijia, Z., Jose, P., Ward, C., & Jianhong, M. (2017). Is the utility of secondary coping a function of ethnicity or the context of recep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cross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8(8), 1230-1246.
7.Tamir, M., Schwartz, S. H., Cieciuch, J., Riediger, M., Torres, C., Scollon, C., . . . Vishkin, A. (2016). Desired emotions across cultures: A value-based accou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1), 67-82.
8.Zhou, X., Yeung, D. Y., Gerstein, L. H., & Zhang, Y. (2022). What you want to feel determines how you feel: The role of ideal affect in emotion regulation.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2.
【音乐】
CHILL MUSIC 无版权
【后期】
剪辑/尤理、云总
logo/尤理
文案/云总
运营/云总、尤理
【收听平台】
喜马拉雅/小宇宙
苹果播客/Spotify
【互动方式】
听众群:添加微信【hntxpodcast】,注明【入群】
微信公众号:荷你谈心
邮箱:[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https://afdian.net/a/hntx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