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咖啡》科技夜话(英文版):华为AI算力突破,三星DDR5涨价,苹果专利赔6.34亿

晚安咖啡GoodNightCoffee

Huawei will unveil breakthrough AI tech, potentially boosting compute utilization from 30-40% to 70%, unifying NVIDIA, Ascend, and third-party resources. Samsung raises DDR5 memory chip prices by up to 60% due to strong AI demand and tight supply, expected to drive up prices for end electronic products. Apple was ordered to pay Masimo $634 million for Apple Watch blood oxygen measurement patent infringement, with Apple stating it will appeal. Meta announced that from 2026, employee performance will be linked to AI-driven impact, fully transitioning to an “AI-native” corporate culture. Reports suggest Apple CEO Tim Cook may step down as early as next year; the company is accelerating succession planning, favoring internal candidates. Unitree Robotics completed its IPO guidance and is poised for a STAR Market listing. The company is a pioneer in high-performance quadruped robots, valued over 12 billion RMB. Musk states Neuralink implants enable near-normal communication speed for users, enhancing digit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with AI. Experts warn that replacing junior staff with AI is counterproductive, harm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and talent pipelines, emphasizing human-AI collaboration. TCL Huaxing launched the world's first Real Stripe RGB OLED phone display, resolving pixel sharing issues and achieving lower power consumption.

13分钟
99+
6天前

283 “最佳导演处女作”是金鸡奖的好东西吗?

严肃喧哗

关于第三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的闲聊节目。 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 《好东西》 最佳外语片 《还有明天》(意大利) 最佳美术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 最佳编剧 陈茂贤、郑纬机《破·地狱》 最佳女主角 宋佳《好东西》 最佳男主角 易烊千玺《小小的我》 最佳女配角 钟楚曦《好东西》 最佳男配角 袁富华《水饺皇后》 最佳导演 陈思诚、戴墨《唐探1900》 最佳导演处女作 高朋《老枪》 提及作品: 《李米的猜想》、《老友记》、《欲望都市》、《阿诺拉》、《指匠情挑》、《一代宗师》、《酱园弄》、《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重庆森林》、《风流一代》、《狂野时代》、《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捕风追影》、《爱情神话》 提及往期节目: 172 她们如何颠覆异性恋?《善意的竞争》、《指匠情挑》、《卡罗尔》等百合叙事研究 168《我的天才女友》如何《还有明天》?意大利女性史与宗教政治研究 101《好东西》抛出了哪些好问题? 232 为何母女总是相煎?影评《花漾女子杀人事件》 本期BGM: 《银幕》门童(网易云可收听完整版) 🧊 💪 🌹 「世界史专辑」欢迎支持主播,合购超优惠~ 268 乌克兰之后,下一个世界子宫在哪?从台湾“代理孕母”争议聊起 236 如何区分制度好坏?精读福山《国家构建》 223 你“堂吉诃德”过吗?散装西班牙历史研究:无政府基因与性别宗教殖民秩序 218 性压抑出口何在?法国19世纪娼妓史研究 216 日本美少女是恋幼癖文化吗?御宅研究与精神分析 197 已婚女性才是流产主力军?避孕道德观与人类性病史 195 没有男人的英国女人有多爽?从伊丽莎白一世到简奥斯丁、伍尔夫研究,从金雀花王朝聊起 193 宗教代餐为何泛滥?由新任美国教皇,聊神权结构女性处境与现代商业疗愈 179 阶级大于性别吗?婚姻更保护有产者吗?从最新民法典到波伏瓦、马列,婚姻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 172 她们如何颠覆异性恋?《善意的竞争》、《指匠情挑》、《卡罗尔》等百合叙事研究 168《我的天才女友》如何《还有明天》?意大利女性史与宗教政治研究 159 中年危机,如何枯木逢春?美国X世代女性研究 156 乙女厌女吗?人类女性消遣史 153 新加坡与香港,孰美? 139 左翼女总统能消灭结构性暴力吗?墨西哥社会政治研究 131 白男求偶天堂,港台劳工宝藏?菲律宾历史经济研究 125 女性掌权之路说明书?德国政经史哲研究与默克尔《自由》 117 女性地位的起跑线是文化还是经济?芬兰与阿富汗历史研究 113 一面彬彬有礼,一面纵欲暴力?日本千年史研究 「众生相专辑」小宇宙app合购更优惠 207 正统“阿拉”在宁波?上海老钱现代转型与中国历史移民分析 201 宏大叙事退潮之后,是一年水硕一生情?百年中国留学史 187 日本人如何发现“魔都”?从千岁丸号到左翼日共,20世纪沪日渊源研究 185 《色戒》背后的摩登真相,沪人赴港的《花样年华》?20世纪沪港双城研究 163 苏北人为何屡遭歧视?上海20世纪移民史研究 感谢收听、支持!

32分钟
4k+
6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40.:国号为大明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朱元璋还是韩宋政权赶出中原的; 真实版的《倚天屠龙记》之赵敏、王保保等人遭际怎样,朱元璋灭元为什么如此容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该怎么断句?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明教教主,韩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接去南京的路上,一不留神,掉河里淹死了,当然,这个“一不留神”是要打引号的,听起来,这个韩林儿是个挺窝囊的人儿,但实际上,我们这么评价韩大皇帝并不一定公平,为啥? 一 在解释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问另一个问题,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谁赶出中原的,大家也许张口就来,朱元璋。这种说法是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确实是朱元璋的北伐,让蒙古人跑回老家的,说它不对,则是因为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大元帝国实际上已经是支离破碎,就好像一个老房子,被人用挖掘机东一下西一下弄得千疮百孔,最后我们的老朱扭着屁股,上去狠狠地来了一钉耙,房子就塌了,你能说老朱是房子倒塌的最大功臣吗?好像有点不妥,那么,谁才是那个“蓝翔技校”毕业,操纵挖掘机,把大元朝搅得稀巴烂之人呢? 这个人就是韩林儿,确切地说,是以他为首脑,刘福通为主要支柱的韩宋政权。前面我们说过,刘福通和韩林儿的爹韩山童一起创立了红巾军,以明教的明王下凡为号召,在修黄河的工地上起义,反抗元朝。韩山童点儿背,命也苦,刚起兵就被抓住,一刀剁了脑袋,但刘福通却是一个牛掰人物,在帮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组建了韩宋政权之后,公元1358年,他带兵打进了开封。开封是什么地方?那是赵匡胤大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很自然地,韩林儿,这个自认是宋徽宗第九世孙的家伙,马上搬家,进了开封府。 我们说当朱元璋在南方辛辛苦苦和其他起义军争地盘的时候,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已经对元朝发起了猛烈的冲锋,韩宋政权刚刚搬进开封不久,韩林儿就三路大军齐出,讨伐元朝,东路由大将毛贵率领,攻山东省;西路由大将白不信率领,攻陕西省;北路由大将关先生率领,攻上都开平。 东路的毛贵在山东省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扫荡了整个山东的蒙古势力,攻克今天的天津蓟县之后,直逼元大都,可惜最后在枣林被元朝大都的精锐击败,只好退回山东。 韩宋的西路兵团在陕西一开始也是顺风顺水,只是后来因为孤军深入,被当地支持元朝的汉人地主武装李思齐打败。 你要是问,咋还有汉人地主支持蒙古人呢?说实话,有,而且还不少。实际上,元朝统治的时候,种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深,元末的农民起义,也很少是纯粹的因为民族之间的仇恨而去攻击元朝的,红巾军的造反口号喊得震天响,涉及到蒙古族和汉人种族矛盾的,几乎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以白莲教为主体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在北方,北方是一个什么地方?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已经统治了几百年,只不过现在换成了蒙古人,有啥不一样?也就是大家本来就没啥民族情结和种族问题。 第二个就是汉人地主阶级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无比惬意。元朝的法典里有这样的规定:“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或典或卖,不立年分。”啥意思?地主家的佃户,生的孩子都是这个地主家的奴婢,打死了佃户也不用偿命。反观后来的明朝,别说打死佃户,“使佃客抬轿者,仗六十”,让佃户给你抬轿子,打你屁股板子六十下,体格子弱一点儿的地主,甚至可能直接打死了。 所以呢,对于大地主来说,两个朝代,选择哪一个,这并不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些汉人地主武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站在了元朝的那一边,李思齐就是其中势力很大的一个,打败了韩宋的西路兵团之后,他从此就盘踞在陕西,和红巾军作对。 同样的,蒙古族里面也有一些大地主,他们也组织了武装力量,帮着元朝对付红巾军,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察罕帖木儿。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闺女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郡主赵敏,就是为了张无忌,不惜和他爹翻脸的那丫头,知道了赵敏,很自然地,也会知道她那个大名鼎鼎的哥哥,察罕帖木儿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叫做王保保。 关于察罕帖木儿一家子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再说,先来说说刘福通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由关先生率领的北路军,这一路是出奇地顺利,经过今天的保定、大同、张家口,迂回向北,最后居然神奇地攻陷了元朝的上都开平,但接下来,这些起义军做的事情就莫名其妙了,先是一把火,把这个塞北最繁华的城市里面最豪华的元朝宫殿烧了一个精光,然后居然不南下顺势攻克大都,你要知道,这两地之间只有200多公里,而且这时候毛贵正在东面进攻大都,如果两路夹击,元大都是守不住的,那样的话,很可能,韩林儿的这个韩宋政权就可以把蒙古人赶出北方,占领中原了,随后朱元璋到底能不能建立大明,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上集我们说过,老天爷早就规划好了,这个大明朝必须俺们的重八兄弟来建立,别人不好使,所以,关先生等人在攻陷上都之后,神经短路了,竟然一路朝东北杀了过去,直奔我的老家大东北,攻克了辽阳,随后又杀入了朝鲜半岛,吓得高丽王国大小臣民是浑身直哆嗦,马上投降。然后,这批起义军又莫名其妙地腐败了,在高丽作威作福,军纪败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起义军,包括那位名字叫做关铎的大boss关先生,都被实在不堪忍受欺凌的高丽人反抗杀死。 我们说,虽然韩宋政权的三路大军最后都算作是失败了,自己的力量也几乎消耗殆尽,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整个元朝的正规军也算是被他们彻底拖垮,从此之后,元朝依赖的,只剩下招安的地主武装集团了,这里面就包括了刚说过的察罕帖木儿。 二 察罕帖木儿祖籍在北庭,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他爷爷的老爹搬家到了安徽临泉,世代在那里居住,妥妥的大地主一个。公元1352年,刘福通韩山童起兵之后,察罕帖木儿为了保住自己家的产业,组织武装力量和红巾军对抗,然后就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军事天才啊,红巾军碰到他就是两个字,“败走”,弄得元顺帝最后都知道了,地方上有这么一个大地主,于是,察罕帖木儿一路高升。 公元1359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南方攻克了南京的那一年,察罕帖木儿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他攻克了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大本营,开封,从而逼迫韩,刘二人丢妻弃子,逃到了安丰,四年之后,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救,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察罕帖木儿在收复了开封和河南全境之后,继续向山东进发,意气风发地准备光复所有大元的地盘,可惜的是,就在1362年的7月份,他被两名手下,已经投降元朝的田丰和王士诚合伙刺杀在山东益都城外。你要是问,这两名下属为啥要杀自己的长官察罕帖木儿,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完全不是,《元史》上是这么记载的,“见其待朝廷使者甚简傲,又所施设多术数”,意思就是察罕帖木儿不能礼贤下士,一副高高在上,元顺帝老大,他老二的姿态,让田丰两人心里很不满。 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者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无论对于“小人”的定义今天有什么争议,整句话的意思都是说对一下人太亲近了容易坏了规矩,但是太疏远了,又容易被他们怨恨,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察罕帖木儿老先生就是因为这个度没把握好,才被田丰等人怨恨的,由此可见,无论你的本事有多大,都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对人谦和,尤其是身边的人。 ……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北伐的徐达刚刚占领山东,做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成为造反派的老朱同志,我们的重八兄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为大明,年号是洪武。 他自己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想当年打入南京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改名为应天府,不是俺朱重八要打,而是应老天爷的要求来打的。现在称帝了,当皇帝了,他也认为,不是自己想干的,是老天爷非要自己这个要饭花子来当皇帝。 所以呢,琢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把他的圣旨开头改成了这么六个字: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俺这个皇帝是奉了老天爷的旨意,他老人家死皮赖脸一定让我当的。在这六个字下面,接着的两个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是诏曰,是说给所有老百姓的;制曰,是给文武百官听的;还有一个,敕曰,是对某个官员升官加爵的时候,勉励对方用的。 这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请注意,这里要按照我的方式去读,不能读成流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错误的,可是既然是错误的,为啥还那么流行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字不是一行一行的,而是一列一列的,竖着读。而朱大皇帝的圣旨写的时候,“奉天承运”和“皇帝诏曰”是并列的两排,“皇帝”两个字一定要与“天”字齐头并进,不能低天一头。 这样的写法,就让后世的人误解为,要断句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重复一遍,这是错误的,要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你肺活量好,一口气读下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行。后来清朝的皇帝也觉得这句话很好,很霸气,就完全继承下来,一直流行到今天。 有人可能问了,那在明清之前,皇帝老子下命令的时候,开头都是咋说的呢?简单地讲,没有一定的规矩,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说唐朝的大皇帝们,他们圣旨的开头经常是两个字,“门下”,然后就是正文,收税还是打板子,直接就说。那为啥唐朝在圣旨里说“门下”呢?因为唐朝是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所有政策,包括皇帝老子的命令,所以,皇帝发圣旨,相当于对门下省的人说话,很自然地,开头就用“门下”两个字。其他各朝代也各有叫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至于说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朝代为啥叫做大明,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朱大皇帝以前的上司郭子兴是红巾军的人,红巾军是韩山童刘福通这两个信奉明教的家伙搞起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朱元璋就是人家明教的人,那他建立的朝代以“大明”为号也就毫不稀奇。 朱元璋称帝之后,按照惯例,是要拜祭中华历代帝王的,据说这家伙唯独给刘邦刘老幺恭恭敬敬地敬了一杯酒,这事儿用他手下的一名大臣的话可以解释,谏议大夫唐铎曾经满怀激情地对朱元璋说:“三代以后,起布衣而有天下者,惟汉高帝及陛下而已。”从后面这哥们的通篇大论来看,这位唐先生当时是准备大拍马屁的,但如果只从这一句来看,他说的还真是大实话。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讲到现在,几十位开国皇帝里,也确实是只有刘老幺和朱重八这两位,是纯粹的草根出身,甚至朱元璋说自己是布衣都是吹牛,布衣指的是平民老百姓,老朱小时候,连衣服都没有得穿,身上不着寸缕,光溜溜的,能算布衣吗?人家刘邦在走上造反道路之前,好歹也做过泗水亭长,虽然没有编制,甚至连吏都算不上,但至少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如果看见朱元璋这样的和尚或者乞丐,吆喝两声,扇两个大嘴巴,那全都是正常的维持社会秩序,所以,从出身低这一点上看,还是俺们的重八兄弟更低一筹,吊丝队伍里,排名最后的吊丝。 那么,朱元璋到底靠着什么得到了天下?我们说过刘邦得天下的四大特点,分别是知人善任,强大的领悟力,无与伦比的执行力,和为人大气该发钱的时候绝不含糊,朱元璋这些特点当然也有,但不一定比刘邦强,如果说他比刘老幺还牛掰的地方,那还真有,到底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22分钟
92
6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38:淮右起布衣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朱元璋真的长得丑吗,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的传奇经历,他怎样成了队伍的老大; 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起义队伍的情况。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了朱重八在1344年末,以於皇寺为起点,开始了他的要饭生涯。这一走就是四年,到1348年他回到於皇寺,这哥们先后去了安徽合肥,河南的信阳,汝州,陈州,最后经安徽亳州回到了凤阳,几乎是走遍了淮西的所有大城市。这些城市当时几乎都有人造反,可是俺们的重八兄弟除了要一口饭吃,没有加入任何造反派,可谓是大元朝的良民一个。 后来朱元璋造反成功,回家祭祖,给他父母兄嫂修建陵墓,曾经写了一篇《御制皇陵碑》,其中有一段,是对要饭经历的详细描写,“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啥意思?朱元璋是相当滴诚实,他没有说那时候自己心有凌云之志,想打倒统治者,解放全人类,而是老老实实地在文章里说,自己要饭的那段日子,就是想家,想回家,也就是他於皇寺的那个冷炕头。 回到了於皇寺,朱重八还是吃不饱饭,咋整?一个字,混。也不能完全说是混,这段时间,他学会了读书写字,变成了半个读书人,这一点当然是相当地重要。至少,四年之后,他能看得懂一封远方来信了,而也正是这封信,改变了这家伙的一生。 来信的这个人叫做汤和。按照《明史》的记载,这个汤和和朱元璋同乡,“与太祖同里闬(han4)”,虽然史书上没有像野史上写的那样,两人从小就相亲相爱,一起打鸟,一起偷牛,一起看寡妇洗澡,但关系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汤和这时候不会给他写信,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问候信,而是一封邀请朱重八去郭子兴造反队伍入伙的信,汤和当时在郭子兴队伍里的职务是千户。元朝那时候的千户,虽然不象是后来明朝,手下真的有1000人,但是几百个肯定是有的,汤和的意思就是,来吧,重八兄弟,一起干,至少能吃饱饭。 不过呢,朱元璋一开始是很犹豫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派,《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意思是我本来是淮西的一个屌丝青年,天下对我来说没啥毛用,虽然历史上朱元璋没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确实很准确地反应了他早年的生活态度,对于拥有整个天下,这哥们不在乎,在乎的,是一碗米饭。 可是,这事儿老天爷很在乎,咋地?我都给你安排好了一个皇帝的职业,你要不去造反,那大明朝谁来建立?于是乎,这封信就被当地官府知道了,然后朱重八还知道官府知道了,据说第二天就来抓他,这一下就没办法了,公元1352年,凤阳朱重八投奔濠州郭子兴,这一年他25岁。 朱重八一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就显现出了非凡的造反天赋,老天爷为了它的大明朝,早就把技能点给朱重八点满了,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仅仅是小试牛刀之后,就大放异彩,很快就脱颖而出,这时候朱重八这个名字就有点儿土了,于是改名朱元璋,字国瑞。 “元璋”的意思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璋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玉器,以前我们就说过,古代人生了男孩子,就说是弄璋之喜,朱元璋的璋就是这个璋。你要是问,那明朝人岂不是惨了,根据我们避讳的文化,谁以后要是生了儿子,是不是不能说弄璋之喜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表扬一下朱大皇帝,他登基之后大手一挥,说咱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咱明朝的老百姓,只要不把自己儿子起名叫元璋,哪怕你起一个单字的名字叫璋,比如说王璋,都没事,最多是乡村派出所的警察去训诫你两句,这一点明确地写在《大明律》这样的国家法典里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这个超级有学问的名字,是汤和和朱元璋这伙儿造反派里面的老大郭子兴亲自给重八兄弟起的,而且买一送一,不仅送名字,还把自己的养女马小姐许配给了朱元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马皇后。 这位马小姐自幼父母双亡,由郭子兴一手养大,嫁给朱元璋之后,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好媳妇。 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朱大皇帝,这个公认薄情寡义,翻脸不认人的男人,一辈子不仅非常听马皇后的话,而且在她死了之后,终身没有再封皇后。换句话说,在重八兄弟的心里,俺的正牌皇后,大老婆,有且只能有马小姐一个人。 我们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这样一辈子敬重自己媳妇儿的,还真不少,汉高祖对吕后,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等等,都是如此。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我认为还是在于他们的媳妇们,是这些皇后让她们的老公心里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俺媳妇儿也会站在我身边,上天堂,下地狱,都会跟着我。 这个马小姐也差不多,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里,因为打仗和智谋都很厉害,郭子兴就逐渐地开始猜忌他,有段时间甚至还不给他饭吃。马小姐就去厨房里偷烙饼,然后放在胸衣里,偷偷地拿给朱元璋吃,因此还经常把前胸烫伤,《明史》上说,“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那确实是烫得不轻。 后来马皇后50岁的时候,重病在床,朱元璋四处张罗着给她找医生,还举办各种仪式向老天爷祈祷,但马皇后说,不用了,“死生,命也,祷祀何益”,祈祷没啥用,而且你也不用找医生了,到时候他们治不好我,你又要杀他们泄愤,这不好。这个女人最后留下的遗言是,“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只要你好好治理国家,别忘了那个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初心,我们的孩子们都贤德,老百姓都过好日子,我死而无憾,一句话也没说为了自己身后事和自己家族如何如何。她死之后,55岁的朱元璋和当年的隋文帝杨坚一样,嚎啕大哭,像个孩子一样,而且马皇后身边那些伺候过她的人也都是悲伤不已,甚至编了歌谣来纪念她。 说到这里呢,我想顺便说一下俺们重八兄弟的长相,这件事只要是有点儿历史常识的,都众口一词地说一个字,那就是丑。而且按照民间的传说和画像,那还真不是一般地丑,绝对是放在门口辟邪,放在床头避孕的那种丑。 可是如果真的就是那样一幅尊容,当年郭子兴赏赐给他点儿啥不好,或者找一个贫苦人家的闺女给他也行,为啥要把自己养女马小姐嫁给他?而马小姐为了一个长得吓死人的,官职也不高,还是包办婚姻的,没啥文化,大老粗一个,结婚还没两天的丈夫,宁可自己烫得半死也要去偷饼?我不是相貌协会的,但是总觉得这事儿是有点蹊跷。 我个人的观点是,朱元璋其实并不丑,现在的中学课本里有他的大明朝廷标准像,圆脸,短胡子,目光柔和,不算帅,但绝对是相貌堂堂,而且,明朝皇帝都有画像,我们把这副标准像和其他明朝皇帝,比如说他儿子朱棣的画像放在一起,大家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父子俩。如果把网上流行的朱元璋那张丑陋之极的脸和朱棣的像放在一起,你看了之后,肯定会说,朱棣百分百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那为啥会有人把朱元璋画得那么丑呢?而且据说还是明朝人画的,这事儿吧,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总结一下,无外乎是下面几个原因,第一,古人认为那副丑得与众不同的脸,才是真龙天子,才是神仙下凡,换句话说,那个丑是属于刻意美化出来的,为他当皇帝制造舆论用的; 第二,有人在他当皇帝之后故意抹黑,是不是情敌不知道。 第三,民间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最后一点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说法,他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朱大皇帝没事就喜欢去民间溜达,怕人认出来他,于是就弄了一个特别丑的画像,糊弄老百姓的。 上面这些理由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相信,或者你就坚定地认为朱元璋就是一副猪腰子脸,都没啥问题。 二 言归正传,在郭子兴队伍里,已经变成朱元璋的重八兄弟不久就回到家乡,招募了一些小时候的玩伴,这批人里面包括了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 到了1353年的冬天,朱元璋看见包括他老丈人郭子兴在内的濠州造反派天天除了喝酒吃肉,根本没啥远大志向,就把所有的兵都交还给郭子兴,自己只带着24人离开濠州,向东南寻找机会。 我们说从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一件事,当过和尚乞丐的朱重八正式迈进了独立造反派的队伍里。虽然名义上,他还是属于郭子兴,但是手下的徐达、汤和等24名心腹确实是完全效忠于他的。离开濠州的朱元璋很快就验证了他的造反派天赋,先是收服了很多土匪路霸,接着攻下了元朝定远大营,队伍扩充到2万多人,最后更是一举攻克了军事重镇滁州。在这期间,他又收罗了很多人才,包括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还有定远的一个孤儿沐英,再加上后世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又要说一下关于人才的这个话题,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完全起自于草根的开国皇帝,手下的开国功臣很多都是童年时候的小伙伴、老乡或者亲戚。刘邦前面说过了,而明朝开国七个功劳最大的公爵里面,汤和和徐达都是朱元璋的小伙伴,李文忠更是他的外甥,几乎占据了一半名额,那么,这到底是这些人才被老天爷特意安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了,还是本来普天之下全是人才,只有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真龙天子才能凸显出来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后者,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多一只眼睛,少一个胳膊,遇到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人,也许就完全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生。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要时不时地换换环境,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也许,一不留神,你就遇到了你的真龙天子,而成就了你自己。 在所有投奔朱元璋的人里,李善长经常被比喻成明朝的萧何,此人在遇到朱元璋不久,就在一次闲聊中对朱元璋说:“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这意思就是说元朝就要完犊子了,您的家乡距离刘邦刘老幺的那个沛县很近,他的帝王之气,应该是由你来接受,你只要效仿他,一定能够取得天下。 《明史》里记载,“太祖称善”,朱元璋很高兴。你要是问,这有啥高兴的,本来不就是要做皇帝的吗?你今天这样说,是因为你知道了历史,后知后觉,自然不觉得稀奇。 我这里可以问你一件事,如果你在乡村开一个小卖部,卖啤酒汽水面包等东西,我跑过去对你说,好好干,你这里离马云故乡不远,你肯定会成为马云第二,你会不会觉得我是神经病? 那时候朱元璋的状况,和你开小卖部差不多,如果他也会唱京剧,那肯定是“想当年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比起周围的队伍,那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弱,就在这种情况下,“太祖称善”,这只能说明两件事,第一,朱元璋这时候心中已经有了终极目标,就是当皇帝;第二,李善长这个谋士知道并且支持朱重八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所谓终极目标,就是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的远大理想,你要是问这玩意有啥用?依我来看,至少有三点作用:第一个就是对将来会有一个全盘的考虑,第二个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比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更有信心,更有韧性;第三个就是格局大,不会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左右了自己的行动准则,这一点,在下面的事件中完全地体现了出来。 那就是在朱元璋刚刚打下滁州之后,郭子兴因为在濠州城里争权夺利失败了,跑到了朱元璋这里,俺们的重八兄弟马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手里的3万精兵全都交给郭子兴, 为啥?首先是因为名义上,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一个下属,他的兵本来就是郭子兴的兵;其次是亲情上,他还是老郭的女婿,见了面还要叫对方一声泰山大人。当然,如果说朱元璋说我不给不给,就是不给,那郭子兴也是一点儿脾气没有。因为这三万人大多数只认我们重八兄弟,郭子兴是谁?没听说过。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给了,那就显得相当地仗义,我们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远大理想的终极目标问题,对于九五至尊这个目标,三万人的临时指挥权,就远远比不上“仁义”两个字的分量了,想当年刘备刘大耳同学也把这一套玩得是炉火纯青。 ……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的手下朱升几年前就给他提出了一个策略,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换成现在流行语就是韬光养晦。这不仅仅是因为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威胁,同样,也为了不刺激北面的红巾军和南面的元军,《明史》上说,“太祖善之”,也就是几年前朱元璋是认可那九字方针的,是,朱升你小子说得对,咱们现在暂时只能装孙子了。 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公元1360年,老朱的这个孙子却装不下去了,为啥?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24分钟
36
6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39:百战定江南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朱元璋如何先后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从起兵开始,朱元璋的根据地一直都是四战之地,周围都是敌人,所以,这家伙一直采取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个字,装孙子,可是到了1360年,他装不下去了,太累了。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一点,非常简单,因为他不可能不发展,也就是朱元璋虽然不称王,可是他不能不积极进取,壮大自己,如果一辈子都龟缩在一个小地方,那他就真的成了孙子了,早晚被人灭掉,但只要是你发展壮大,别人是既不瞎也不傻,当然看得见,这时候就算是你想继续韬光养晦,你也韬不了了。 最先看见朱元璋变胖的,就是陈友谅,在占据了湖广和江西之后,陈友谅就盯上了南京。三国时那个诸葛亮老爷子说过,“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有帝王之气,那我陈友谅如果不占据了这地方,岂不是说我这个大汉皇帝是假的?况且,朱重八那头老猪现在也很肥了,该宰了。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装不下去了,他最担心的,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联合起来打自己,那肯定是大事不妙。如果说先下手为强,那就肯定要打掉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但是先打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说先打张士诚,为啥?因为这个私盐贩子相对比较弱,而且还占据了最富饶的地区,打下来张士诚,自己一下子就壮大了。 这个建议听起来是相当地有道理,可是有一个人这时候站出来说了,NONO,你们都弄错了,应该先打陈友谅。 说这话的人叫做刘基,字伯温。 这位刘伯温在民间传说里,是一位神人,史书上说他不仅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读,而且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十分精通,二十三岁就考中了进士。据说他还写过一本奇书,叫《烧饼歌》,预言了很多事情,和我们以前讲过的唐朝《推背图》一样,按照一些民间传说,这本《烧饼歌》也是一直预言到21世纪之后,不过呢,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清朝人写的,假冒人家刘伯温的名头,换句话说,瞎编的。 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诸葛亮辛劳了一辈子,最后累死了,也只不过让蜀汉政权三分天下,但是人家刘伯温活得逍遥自在,最后却帮着朱元璋打下了整个天下。 打你想不到的是,如此牛掰的刘伯温,在49岁之前,却是到处混饭吃的状态,吃的不咋好不说,也没啥名气,一直到了1360年,50岁的他才来到朱元璋阵营,做了谋士,这一次,他的运气来了,刚刚加入,就赶上了这个战略方向抉择的大问题,对于刘伯温来说,也算是老天爷给了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那么,这哥们为啥说要先打陈友谅呢?因为人性。在他的分析之下,张士诚是一个“自守虏”,就是既没有格局,也没有眼光。 朱元璋也赞同刘伯温的分析,不过他对张士诚的评价是“器小”,也就是小家子气。无论是自守虏还是器小,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张士诚一定会采取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天大的帮忙了。 刘伯温不仅与众不同地提出了先攻击陈友谅的策略,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这意思就是我们要利用陈友谅现在很骄傲这一个特性,诱敌深入,用伏兵打败他。 朱元璋又觉得这个老刘说的太对了,深得我心的感觉,他给陈友谅性格评价也是两个字,“志骄”,也就是牛皮哄哄,自以为了不起,这样性格的人,你设一个陷阱给他,一般来说,他肯定跳进来。 我们说中国兵书上写着“庙算多者胜”,这里面的庙算,就包括了对方主帅的性格,那绝对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上,刘伯温和朱元璋可以说是天才里的天才,这俩货在一个大兵也没出发之前,就准准地把握住了对手的性格和可能采取的行动,可以说仗还没打,已经握有70%的胜算了。 于是,朱元璋让手下康茂才扮演了一次三国黄盖的角色,写信给陈友谅,说朱重八这小子给的金钱美女不到位,俺要叛变了,咱俩在江东桥会合,一起打下南京。果然,骄傲的陈友谅相信了,马上就兴致勃勃地来了,结果也不出意料,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大将一起伏击。龙湾一场大战,陈友谅大败,史书上记载,“死者无数,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而且这还没完,我们的重八兄弟自然是不会放过打落水狗的好机会,趁势对陈友谅全面反攻,到了1362年,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陈友谅连老巢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都丢了,被迫逃往武昌。 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说的是龙湾大战的第二天,朱元璋心情好,去南京紫金山上的一个禅寺瞎逛悠。结果寺院的主持会相面,觉得朱元璋满脸煞气,一看就不是好银,便想化解他。说这位施主,你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以啥为生啊?有没有兴趣出家和我修行,共赴西天极乐世界?最后劝得重八兄弟实在是烦了,提笔在寺院墙壁上赋诗一首,大笑而去。那首诗是这样写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意思很浅显,但是这里面透露出两股气,确实是古今少有,那就是霸气和杀气,尤其是杀气,堪称古往今来,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据说老和尚看了之后直哆嗦,就差连夜还俗回家了。 从现在留下来的史料来看,朱元璋这个人的诗词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几乎每一首都是大气磅礴,霸气侧漏。比如这哥们行军打仗在野外睡个觉的功夫,也写过一首诗,叫做“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我一伸脚,山河社稷都要被我踏穿,这绝对不是杜甫、柳永或者辛弃疾那些纯文人能写出来的。 言归正传,就在朱元璋赢得了龙湾之战,打败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被张士诚围在了安丰,情况朝不保夕,相当地危急,紧急向朱元璋求救。 那我们说,红巾军在北方不是一直都形势不错吗?咋能发生这种事情?很简单,四年之前,和元军拼死厮杀的红巾军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互相火并的结果就是没人管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了。他占据的开封被元军攻破,大小老婆,还有文武百官5000多人都被送到大都北京砍了脑袋,韩林儿自己被刘福通死命保护着逃到了安丰,在这个小地方坚守了四年,最后刘福通也累死了,只剩下韩林儿苦苦支撑。这时候,私盐贩子张士诚看出了有便宜可占,派出了手下,和元朝联合,夹击韩林儿。 朱元璋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有两个选择,救,还是不救?刘伯温的意见是不救,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如果去救,陈友谅必然卷土重来,到时候可能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两面夹击,他原话是“汉、吴伺隙,未可动也”,汉指的是陈友谅,吴指的就是当时已经自称吴王的张士诚;刘伯温第二个不救的理由就是你救了韩林儿回来,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爹,咋安置这位韩大皇帝呢? 朱元璋思考了很长时间,这一次他没听刘伯温的,决定还是救,他的理由也是两个,第一个当然因为韩林儿是他的上司,从道义上讲,要救; 第二个理由是韩林儿不仅是起义军领袖,他还是明教的教主。没错,就是金庸老先生《倚天屠龙记》里面那个明教,而当时很多起义军的将领都是信奉或者尊重明教的,这里面也包括朱元璋。教主如果落到别人手里,对自己将来也是一个大麻烦,人家要是用教主的名义命令我挥刀自宫,俺朱重八虽说是肯定不切,但毕竟这事儿挺丢脸,而且容易让队伍人心不稳。至于说如何安置韩林儿,朱元璋后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刘伯温,不用担心,老子自有安排。 于是乎,他领着徐达、常遇春率军前往安丰救出了韩林儿,先把他寄放到了滁州。 可是接下来,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既然敌人这么好打,那就顺便拿下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但他没想到的是,庐州是如此地难打,徐达打了三个月,竟然没打下来。更让他难过的是,陈友谅果然像刘伯温说的那样,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朱元璋。此人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战略要塞洪都,今天的江西南昌。 当时驻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就是朱元璋当和尚之前洒泪分别的那个侄子,这孩子后来被他娘带着投奔已经造反的朱元璋,打仗异常勇敢,屡立大功。朱元璋曾经问他,孩子啊,你想当一个啥官啊?朱文正的回答是,叔叔,您将来成就大业,我怎么会不富贵,现在就让我当大官,怎么能服众呢?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高兴得直拍大腿,俺们老朱家的孩子就是懂事啊,于是,就让他这个大侄子镇守战略要地洪都。 那么,当时大侄子朱文正手里有多少人呢?不好意思,整个洪都城里只有不到4万的兵,甚至有些史学家说朱文正其实只有2万人,说4万都是自己给自己打气。无论是4万,还是2万,对上陈友谅的60万,那就相当于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所以,在陈友谅的算盘上,最多几天的功夫,洪都城就能拿下,然后向东一路挺进,干死朱重八。 …… 其实,朱元璋在把张士诚围在平江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当然知道自己想称帝当皇帝的,也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但韩林儿是一个大麻烦,你总不能自己当皇帝,把一个不是自己爹的韩林儿弄到太上皇的位置上,那就成了笑话了。 于是乎,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他手下的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说韩大皇帝,跟我走吧,进城去享福。结果大家在瓜步这地方渡长江时,好巧不巧,韩林儿的那艘船就翻了,而廖永忠这位鄱阳湖水战上勇猛异常,浪里白条一样的人物,领着手下无数游泳健儿,愣是没救出一个26岁的小青年。韩林儿淹死了之后,大家表现得那叫一个伤心,据说廖永忠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回去向朱元璋报告,您的上司淹死了,咋办?我们最仗义的重八兄弟是长叹一声,说还能咋办?只好我当这个皇帝了。 我们现在说,韩林儿的死当然不是一场意外的,毫无疑问是谋杀,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到底是被朱元璋命令廖永忠杀掉的,还是后者自作主张淹死的,这事儿有点儿争议。 清朝屠寄的《蒙兀儿史记》里就说,“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明确说明就是朱元璋下令杀的,而明朝宁王朱权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就说是被廖永忠自作主张淹死的,叫做“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也就是不仅是姓廖的一个人干的,而且朱元璋还非常憎恶这种行为,这种说法和明史差不多。 《明史》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在封赏有功之臣的时候,对廖永忠的评价是,“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这里面的“儒生窥朕意”指的就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擅自把韩林儿整死了,所以,你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封公爵。 那么,廖永忠本来是应该被封为公爵的吗?答案是NO。明朝开国只有6个人封为公爵,后来又加了一个当年写信劝朱重八造反的汤和,他廖永忠的功劳再大,能大得过汤和,还是能比上徐达?当然都不能。 所以,你仔细琢磨朱元璋的这段话,实际上相当于是当着大家的面说,永忠啊,你的名字起得好,真的是永远忠于俺朱重八,所以,封你一个侯爵,公侯伯子男,那是仅次于公爵的爵位了。 讨论到这里,我的结论就相当地清晰了,无论是不是朱元璋命令廖永忠下的手,韩林儿的死期都是到了。即便是到了南京,他也活不了几天,这就是宿命,就好像徐寿辉一样,从陈友谅进入他的队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下场。对于韩林儿,在他以一个庸才的身份当上造反派的皇帝和明教教主那一天开始,他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去死,只有这样,俺们的重八兄弟才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才能走上九五至尊的宝座,而老天爷让大明朝来到人间的设想也才能得以实现,至于说是怎么实现的,我们下集再聊。

25分钟
48
6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37:最后的希望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元朝为什么造反不断,为什么说脱脱治理黄河的结果好坏参半; 白莲教的缘起,红巾军起义是怎么闹起来的;张士诚为什么没被镇压下去;脱脱是怎样被害的,为什么说脱脱被免职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早期朱元璋早年。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351年农历四月初四,元顺帝批准了脱脱治理黄河的计划,同时下诏,让贾鲁担任工部尚书,一共征召15万民夫,2万军队来治理黄河。 结果就是一好一坏,好事是整个工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因为用人得当,贾鲁这个天才只用了190天,就完成了治河工程。在这一点上,脱脱识人准确,运筹得当,可以说是功劳大大的,可是就在他准备大搞经济建设,让国家恢复生产的时候,有一件坏事,也伴随着治理黄河发生了,那就是施工队伍里还真的就混进了造反派,有人趁着治河之际,举兵造反。 一 前面我们就说过,元朝自从建立以来,老百姓造反的就有很多,几乎是没断过,造反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是缺衣少食。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社会稳定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吃饱穿暖,基本安全,基本正义,还有合理的上升渠道。如果只是吃穿上差那么一点儿,其他三个方面还能满足,那这个社会还可以维持。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间,吃穿并不是那么好,但社会总体还运转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后来文革之所以被强烈批判,当然是因为它触及了后面的三个要素。 我们把这四个要素放到元朝,就可以看出它的问题了,除了吃穿不行,科举也不正常,老百姓的上升渠道几乎就被掐死了,而基本安全和基本正义也有问题。 这两个方面之所以有问题,是元朝的治理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件事值得细细地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所有以农业为基础的朝代,元朝是唯一一个没有真正丈量过国家土地的朝代,它到底有多少田地,它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以前的朝代虽说也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县以下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乡绅自治,皇帝老子管不着,但是元朝整得更邪乎,它一度皇权不下京,也就是除了京城和几个大城市,它连在行省都没有统治力,这事儿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做一个说明。 有一个叫做孟端的家伙,本来是河南行省的一个小吏,纯粹干活的,级别上别说处级厅级,他连公务员都算不上,可是却心比天高,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弄一个省长干干都绰绰有余。有一天这家伙喝多了,就在行省衙门的墙上趁醉写诗,这首诗是这样的:“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等于是说老子这二十年,就是没遇到伯乐,大白话一样,但是却也有一股指天骂地,不甘心的气息。 我们说这样一首诗写到了行省衙门里,搁在清朝,早就查了一个底儿掉,甚至孟端的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元朝河南行省的上上下下就好像没看见一样,没人管。 孟端可不仅仅是写一首诗,此人后来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商量了一下,在1338年冬至这一天,他的几个哥们冒充钦差大人,来到河南行省假传圣旨,把河南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相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这些蒙古高官一个一个地叫进衙门里的小房间,干啥?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些高官的脑袋和大铁锤相比,哪一个更硬。结果就是他们的脑袋都不如大铁锤硬,两者相撞,都是脑袋碎了,铁锤没事。 杀了这些蒙古高官之后,这些人对外宣布,皇上有旨,任命孟端为“河南都元帅”,管理河南所有事情,又封闭了省内的水上交通,关起门来,河南行省就是他们这几个人的了。 事情很顺利的时候,人就容易骄傲,一骄傲了,就容易飘。这个孟端到了最后,觉得骗了整个行省还不够,他还要去骗鬼,也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说俺当大官了,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骗鬼。 也许鬼神这东西是真的不能骗的,就在孟端从家乡回到行省衙门的第五天,他喝多了,手下一个叫冯二舍的家伙这时候对他说,“幸引我见朝廷官”,意思是大哥,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钦差,他老人家一高兴,说不定也升我个一官半职。 喝高了的孟端顺嘴就说道:“何者为朝廷官?我便是也。”这一下,冯二舍马上就警觉起来,随机一调查,就知道并且最终戳穿了这个惊天大阴谋,据说后来孟端被杀时,还有很多人不信,说这事肯定有阴谋,有人背地里使坏,把我们的河南的元帅给宰了。 一个小吏,一场简直是漏洞百出的骗局,就把河南行省的全体蒙古高官团灭,由此可见,那时候元朝的官员已经是何等无能了,而统治力更是弱到了极点。 在这样的统治力之下,社会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权的,有势的,有钱的,有力气的,都可以随随便便欺负普通老百姓而逃离处罚,你的邻居只要有一把枪,可能就打碎你的脑袋,抢走你的金表,顺便把你的媳妇变成他的。西方有哲人就说过,最独裁,最专制,最等级森严的有秩序的社会,都要比无秩序的社会要好上万倍,这话绝对是真理。 社会游荡在无秩序的边缘,老百姓食不果腹,这就是当时元朝的现状,当脱脱他们征集15万人修黄河的时候,要是没人造反,那才是咄咄怪事。并且这一次的造反弄出来的动静还很大,那就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白莲教起义,也叫红巾军起义。 二 那么,啥是白莲教呢?简单地说,这玩意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叫做茅子元的佛教徒在宋高宗那时候创立的,宗旨就是念佛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葱姜蒜,但是可以娶老婆,娶几个也不管;也可以吃肉,吃多少随便。这个教一经创立,就很红火,一直传承不断,信徒无数。 这些成千上万的信徒里面,就有一个叫韩山童的造反派,他出生在今天河北栾城,家里面世代信仰白莲教。到了他这一代,这哥们还玩出了花样,在信仰白莲教的同时,他还不吃肉,只吃菜,四处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救大家了,而且还自称为“孔雀明王转世”。听起来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大有学问。 不吃肉只吃菜这事儿不是白莲教的,而是摩尼教的,这个摩尼教前面我们提过,那是混合了一种波斯本地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宗教,这时候在元朝被称为明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 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拯救大家也不是白莲教的,是当时的另一个民间组织“弥勒信仰”的教义,这个弥勒信仰是结合了佛教的弥勒佛转世和基督教的耶稣诞生,中西合璧,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 最后那个“孔雀明王转世”更不是白莲教的,那是印度佛教后期密宗所认为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后来变成藏传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之一。 那韩山童这小子为啥信得这么杂?是不是拿错了教材,看错了书呢?我觉得吧,与其说此人对宗教有信仰,倒不如说他对造反这个事业的渴望更强烈。 元朝这群蒙古大老粗统治力薄弱,对于所有宗教(包括邪教)都不禁止,民间信啥玩意的都有,而且大多数都是邪教,形成了一锅大杂烩。在所有这些宗教里面,造反欲望最强烈的,造反派最多的,就是白莲教、明教和弥勒信仰。现在你看看韩山童的信仰,再想想这家伙马上就要干的事儿,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韩山童和他的好朋友,安徽阜阳的刘福通,都被征召到民工的队伍里,在今天安徽颍上县工地里当农民工。那时候民工的队伍里,已经开始流传一首民谣,叫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我们现在很难说这首民谣就是韩山童编的,但是被他拿过来利用了,却是事实。他的方法就是和刘福通两个人偷偷地在河道里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只眼睛和几个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等到大家开始施工,挖出了这块石头之后,马上就惊呆了,很快地,这些大老粗农民工一致得出结论,这就是老天爷让我们造反的最明确最高级的指示,简称最高指示。 有了这个最高指示,韩山童和刘福通很快就聚集了人,起兵造反。 这时候,有一个和他们一起造反的读书人对韩山童说,你那个弥勒佛或者孔雀明王的身份要先放一放,我有一个更好的身份对你很合适,那就是宋徽宗的第八世孙。韩山童一听,还有这事儿?俺原来姓赵啊?俺娘咋从来没和我说过呢?这个叫做盛文郁的家伙说别管你娘有没有意见,这事最好就这么定了。于是起义军打出的旗号就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一句话,俺们要复活大宋王朝。 这些家伙也不想想,你就算是想找一个大宋的君主当祖宗,也找一个牛掰一点儿的,比如赵匡胤赵光义之类的,为啥找了一个被金国抓去当俘虏的宋徽宗,他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弱鸡,死了之后的牌位能好使吗?事实证明,确实不好使。当地的县令看见几千名农民工准备造反,调集了兵马,一个冲锋,韩山童,这个刚刚和宋徽宗攀上亲戚关系的倒霉蛋就被擒获,随即被砍了脑袋,去地下陪伴宋徽宗了。 刘福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跑到了颍州,也就是刘福通的老家,今天的安徽阜阳。没想到的是,阜阳这地方还真就给了刘福通惊喜,当他以“红巾军”为号召招兵买马的时候,附近安徽河南等地的人纷纷加入。 同一时间,徐州的芝麻李、彭大,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南阳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还有湖北的彭莹玉和徐寿辉,纷纷起兵造反,这些家伙虽然不听刘福通的,可是他们都扛着同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红巾军”三个大字。 这里面最嚣张的就是湖北的造反派徐寿辉,此人公然称帝,说自己就是皇帝了,国号就是宋,爱咋咋地。不过我们要是考虑到他是和彭莹玉这家伙一起造反的,那就不奇怪了,因为彭莹玉号称彭和尚,是“弥勒信仰”这个民间佛会的信徒,这哥们自从生下来就琢磨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造反。 …… 可是也不知道是这小子的命硬,到哪儿克哪儿,还是他就是一个饭桶,超级能吃,反正他进寺庙两个月都不到,这个后来改名为皇觉寺的於皇寺就揭不开锅了,没粮食吃了,那咋整?老和尚就说了,你们去各处云游化缘吧,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佛祖是不是照顾你了。 16岁的朱元璋就这样,一个人走进了江湖,《明史》上说,“逾月,游食合肥”,也就是他的第一站来到了合肥,说“游食”,听起来好像是一边郊游,一边野餐,相当地悠闲,这当然是为了避讳,出家人化缘这么高大上的事儿,能叫乞讨吗?但实实在在地说,就一句话,朱大皇帝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涯。 那么,最后他又是如何加入郭子兴的队伍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25分钟
33
6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36:顺帝和脱脱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1. 元文宗继位又让位,让位又夺位的曲折故事 2. 顺帝时期,权臣伯颜专权自恣,虐害天下,脱脱设计除掉伯颜 3.元朝的最后一次改革:“脱脱更化”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了1328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朱重八在今天的安徽凤阳这地方出生了,这个呢我们要暂时放一下,给他点儿时间,让这个孩子先去学习说话走路玩泥巴,这些看似平常,实际上对一个孩子很重要的事情。 这里先说另一件事,那就是大元朝泰定帝死了之后,天下出现了两个皇帝。 一 这事儿是这样的。 泰定帝死的地方是元上都,也就是开平,当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太子,死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在他身边,那就是九岁的阿喇吉八。很不幸的是,当时也在上都的中书省丞相倒剌沙觉得自己比这个九岁的小屁孩更像真龙天子,也更适合管理国家,就迟迟不让阿喇吉八坐上皇椅。换句话说,大元朝在泰定帝死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立新皇帝。 这样一来,就给了另一个人一个可趁之机,这个人就是当时在元大都北京的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你一听职务就知道,倒剌沙是中书省丞相,燕帖木儿是知枢密院事,两个人都是宰相,地位平等,你能不立合法的皇帝,俺燕帖木儿当然可以另立一个俺中意的皇帝。 那燕帖木儿看中了的皇帝是谁呢?我们说这个老燕一家子都是元武宗提拔上来的,前面说过,元武宗把皇位传给弟弟元仁宗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元仁宗死了要把皇位还给元武宗的后代,但元仁宗做事不地道,死了之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一路下来,就到了元泰定帝。 现在元泰定帝死了,上都迟迟不立新皇帝,对元武宗忠心耿耿的燕帖木儿觉得机会来了,这小子决定趁这个机会,拥立元武宗的后代为帝,等于是从元仁宗后代那里把皇位抢回来,也算是报答了元武宗的知遇之恩。 公元1328年8月,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恭迎元武宗的次子图帖木儿回到大都北京即位,这就是元文宗。 那边开平的倒剌沙正在琢磨着自己如何才能爬到皇帝的那个龙床上去,突然一听,怎么着?北京那边有新皇帝了,这一下,他没辙了,只好匆忙让阿喇吉八登基,准备先以这个正统皇帝的名义,干死北京那一批乱臣贼子再说。 结果很不美好,乱臣贼子没干死,反而是倒剌沙这伙人,被元文宗和燕帖木儿干趴下了,倒剌沙本人在投降之后的一个月内,被砍下了脑袋,顺便地,他还连累了元泰定帝和阿喇吉八父子俩。这俩人虽说都当过元朝皇帝,但被胜利了的元文宗剥夺了谥号和庙号,为啥?因为你们的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我的,乱臣贼子岂能享受冷猪头?庙号和谥号都没有了,自然也没有资格进祖庙,弄得我们现在只能用他俩当年的年号来称呼他们,一个叫泰定帝,一个叫做天顺帝。 无论如何,天上现在只剩下一个太阳了,那就是元武宗的儿子元文宗。 这小子可能是儒家的书看得太多了,被洗脑了,一定要玩温良恭俭让那一套,和拥立他上位的燕帖木儿一商量,决定把皇位让给他哥哥和世唻。这个和世唻我们前面也说过,他就是被元仁宗流放到漠北草原上去的那位,也就是最应该继承皇位的那一位。现在一听说让他当皇帝,绝对的又惊又喜,喜是很自然的,让我当皇帝,我也会美出鼻涕泡,那和世唻为啥惊呢?因为他也知道,就因为皇帝这个位置好的不得了,现在我弟弟居然让我来做,这是不是一个大坑呢?正因为这份担心,和世唻一直拖到第二年的4月份,试探了无数次,这才接受了这份大礼,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史称元明宗。 到这个时候,元朝的天上,咔嚓一声,又诞生了一个太阳,元文宗和元明宗两个皇帝并列。到了5月份,元文宗宣布正式退位,相当于两个太阳其中的一个退化成了白矮星。元明宗和世唻封自己的弟弟为皇太子,意思就是太感谢你让位给我了,但我死了之后,这个位置还是你的。 谁也想不到的是,元文宗图帖木儿这时候后悔了,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好傻好天真,好好地不做皇帝,偏偏要做一个皇太子,等着接班,我是不是傻?而且还贱?于是乎,公元1329年8月30日,当上皇帝没几天的元明宗突然驾崩,两腿一蹬,死了。 史学家们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分歧,一致认为,就是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干的,至于是不是元文宗指使的,你猜呢?可怜的和世唻,本来还可以在漠北大草原上天天撸羊肉串,喝马奶酒,偏偏要去北京当皇帝,结果一条小命送在了自己亲弟弟的手里。 这一下,元朝天空上,刚刚暗下去的那个白矮星又变成了大太阳,哥哥死了之后,元文宗图帖木儿心安理得地坐上了皇帝宝座。 听到这里,你要是说这个图帖木儿真是虚伪啊,这个呢,我也同意,但这家伙对儒家那一套也确实是真心喜爱的,他的汉文化素养超过了所有蒙古皇帝。史书上评价他的书法是“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而且他的绘画水平也是“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意思就是专业的画家,都不一定比得上他。此人当上皇帝之后,设立学士院,让所有王公大臣的子弟,都去里面学习儒家经典,然后又把孔子朱熹等人的书翻译成蒙古语,让所有蒙古人都感受一下文明的气息,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至顺文治”,一说起来,都是挺佩服的。 可惜,文治是文治,但没啥用,为啥?因为大元朝这时候的处境相当不妙。 实际上,在元泰定帝在位的时候,老天爷就不断给元朝这些统治者各种警告信息,从1323年开始,大灾难年年都有,小的水灾几乎是每个月都有。最离谱的是1327年,一年之内,三次大地震,和一次全国性蝗灾,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元朝老百姓就普遍地吃不饱肚子了。现在有些人说朱元璋长得丑,如果是真的,这事儿还真不能怪他娘,只怪他投生的时间不太对,1327年全国各种大灾,他偏偏要在1328年出生,那就是在娘胎里吃不饱的,出来还吃不饱的悲惨人生。 简而言之,元朝在元文宗上台之后,需要的是大搞生产建设,向老天爷要饭吃,而不是什么文治,因为精神食粮是不能够代替物质粮食的,所以,我们说元文宗这家伙虽然没有荒淫无道,也没有加剧元朝的灭亡,但他也确实没有任何有力的举措,挽救元朝。再加上权臣燕帖木儿大权独揽,也不给他好好施政的机会,整个元朝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公元1332年9月,只当了三年皇帝的元文宗在上都驾崩,享年仅有28岁。这哥们死之前说了,俺这辈子吧,最对不起的就是俺哥和世唻,等我死后,你们要辅佐他的儿子即位。换句话说,这个儒家的知识分子皇帝,这时候又想起了儒家思想,再一次地想把皇位还给他哥哥的后代。 元文宗的媳妇儿,也就是新任皇太后卜答失里是相当地听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按照老公的临终指示办。 …… 我们说这个新的宰相旺财政治手腕也不弱,在元顺帝上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335年,死了的权臣燕帖木儿两个儿子造反,原因是不满意自己家族在老爹死后大权旁落,心理不平衡,所以决定造反。伯颜这个老旺财很快就识破了,轻轻松松地就干死了那两个小伙子。不仅如此,他还和卜答失里这个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滚了床单,变成了政治联盟加情人的关系,从此之后,很自然地,伯颜开始飞扬跋扈。 很快,他就强迫元顺帝下诏,罢免了中书省的左丞相,只留他一个右丞相,说俺身体强壮,不信你可以问问太皇太后,所以呢,俺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时候的元顺帝,根本就没有资格和伯颜较劲,明明是对方要大权独揽,还只能说,那就辛苦您了,旺财。 那么,这个政治手腕了得,哄女人也很在行的家伙,执政能力如何呢?实话实说,这老小子干得实在不咋地。 实际上,他也不去想怎么能把元朝整个社会搞好,他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消灭所有汉人和南人,可以这样说,他脑袋里有一种“两个凡是”的概念,凡是汉族人,都是坏人;凡是汉族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东西。 一旦人有了这种念头,那就会催发一种偏执狂一样的行动,伯颜就是如此。公元1335年末,刚刚大权在手,他就下令停止科举考试,随后又禁止汉人和南人学习枪棒、武术,甚至连唱戏也都禁止,就是为了防备他们聚众闹事。 这些政策条款元顺帝都答应了,可是伯颜后来又想申请一件事,元顺帝是断然拒绝,而且朝里的所有大臣也都一致反对,这件事就是伯颜想杀掉汉族的张、王、刘、李、赵这五大姓的所有人。 老旺财有这个想法是一点也不稀奇,因为那时候汉人实在是太多了,蒙古人实在是太少了。根据一些史料,南方很多地方,整个一个府,蒙古人最多也就是几十户,可汉族人是几百万的规模,当时南方很多汉族人只知道皇帝是一个蒙古人,可这个蒙古人到底长啥样,是两个鼻子三只眼,还是身高2米5,大家往往都是一脸懵逼,没见过。这样的情形下,各地不断的农民起义就让伯颜十分地焦虑,万一所有汉人都起来造反,那蒙古人就是再勇猛十倍,也是万万抵挡不住的,咋办呢?想了半天,这个大老粗就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杀掉张王李赵刘这五姓汉族人,这样一来,可能蒙古族的人就比汉族人多了,那天下不就稳固了吗? 元顺帝看来奏章之后,觉得这个老旺财就是一头猪,这五大姓的七大姑八大姨牵扯起来,能把天下所有汉族人都聚拢到一起,你这是要逼着全天下的汉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起来造我的反啊。于是,元史上记载,“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在《元史》上,对于伯颜当时的状态有一个描写,说他“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也就是伯颜已经达到了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地步,虽然说杀尽天下汉人的事情皇帝没听他的,但元顺帝害怕甚至痛恨伯颜,也是相当明显。 这种态势就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此人就是伯颜的大侄子,名字叫脱脱。这个大侄子不仅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文化功底十分深厚,而且还练武,身手也相当了得,21岁这一年,帮着他叔叔伯颜干掉了燕帖木儿的两个儿子,从此就被伯颜和元顺帝两个人特别看好,仕途也是一路平坦,官拜御史大夫,等于说也是一位宰相。 脱脱当时认为以伯颜的飞扬跋扈和智商水平,一定会给家族带来祸患,就去和他老爹商量,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意思是如果我大爷像现在这样,到处去穷横,在皇帝面前也装大爷,那我们家离灭族就不远了,言下之意是咱们是不是和我大爷脱离关系,甚至直接干趴下他。 他老爹同意脱脱的看法,但是不同意他的办法,或者说犹豫不决,毕竟那个人是自己亲哥哥。脱脱一看,老爹这儿指望不上了,就去找自己的老师商量。他的老师叫做吴直方,你一听名字就是汉人。这个吴直方简直就应该改名叫做吴直干,相当地直接而且有干劲,认为脱离关系没啥用,直接动手夺权才是正经,当场对脱脱说道,“《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这里的‘传’指的就是《左传》,他的意思是,我教你的书都白读了?《左传》里面不是说了吗,叫你大义灭亲,俺们孔夫子的弟子只知道要忠于朝廷,家算什么?脱脱一听,这老师牛啊,就接着问,说要是这事儿失败了咋办呢?吴老师的回答是:“事不成,天也,一死复何惜。即死亦不失为忠义耳。”你尽管去干,事情不成就是老天爷认为不到时候,但是咱们爷俩的忠心耿耿那肯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 朝廷上却有人反对。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个工程量太大了,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有点不够;第二个原因是几十万民夫,你如何保证按时发工资,万一这些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吃不上饭,他们会不会造反?到那时候,你可咋整? 脱脱的回答是这样的:“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也就是说这哥们明明知道黄河泛滥这事是难治的病,但是他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治理。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治理水患,虽然短时间内还可以挺几年,但最后大元必定完犊子,治理水患,虽然有风险,但万一成功,也许可以让元朝多存活几年,甚至老树开花,枯木逢春也不一定。 对于脱脱来说,这就是赌博,可是神奇的是这场赌博的结局,脱脱在治理水患上赌赢了,也就是咱们的母亲河被他劝了几句之后,神智清醒了,不犯病了,但最终他却没有拯救元朝,不仅元朝没好起来,脱脱还把自己的一条命搭了进去,这是为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25分钟
39
6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