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2分钟
播放:
92
发布:
6天前
简介...
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朱元璋还是韩宋政权赶出中原的; 真实版的《倚天屠龙记》之赵敏、王保保等人遭际怎样,朱元璋灭元为什么如此容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该怎么断句?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明教教主,韩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接去南京的路上,一不留神,掉河里淹死了,当然,这个“一不留神”是要打引号的,听起来,这个韩林儿是个挺窝囊的人儿,但实际上,我们这么评价韩大皇帝并不一定公平,为啥?
一
在解释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问另一个问题,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谁赶出中原的,大家也许张口就来,朱元璋。这种说法是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确实是朱元璋的北伐,让蒙古人跑回老家的,说它不对,则是因为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大元帝国实际上已经是支离破碎,就好像一个老房子,被人用挖掘机东一下西一下弄得千疮百孔,最后我们的老朱扭着屁股,上去狠狠地来了一钉耙,房子就塌了,你能说老朱是房子倒塌的最大功臣吗?好像有点不妥,那么,谁才是那个“蓝翔技校”毕业,操纵挖掘机,把大元朝搅得稀巴烂之人呢?
这个人就是韩林儿,确切地说,是以他为首脑,刘福通为主要支柱的韩宋政权。前面我们说过,刘福通和韩林儿的爹韩山童一起创立了红巾军,以明教的明王下凡为号召,在修黄河的工地上起义,反抗元朝。韩山童点儿背,命也苦,刚起兵就被抓住,一刀剁了脑袋,但刘福通却是一个牛掰人物,在帮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组建了韩宋政权之后,公元1358年,他带兵打进了开封。开封是什么地方?那是赵匡胤大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很自然地,韩林儿,这个自认是宋徽宗第九世孙的家伙,马上搬家,进了开封府。
我们说当朱元璋在南方辛辛苦苦和其他起义军争地盘的时候,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已经对元朝发起了猛烈的冲锋,韩宋政权刚刚搬进开封不久,韩林儿就三路大军齐出,讨伐元朝,东路由大将毛贵率领,攻山东省;西路由大将白不信率领,攻陕西省;北路由大将关先生率领,攻上都开平。
东路的毛贵在山东省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扫荡了整个山东的蒙古势力,攻克今天的天津蓟县之后,直逼元大都,可惜最后在枣林被元朝大都的精锐击败,只好退回山东。
韩宋的西路兵团在陕西一开始也是顺风顺水,只是后来因为孤军深入,被当地支持元朝的汉人地主武装李思齐打败。
你要是问,咋还有汉人地主支持蒙古人呢?说实话,有,而且还不少。实际上,元朝统治的时候,种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深,元末的农民起义,也很少是纯粹的因为民族之间的仇恨而去攻击元朝的,红巾军的造反口号喊得震天响,涉及到蒙古族和汉人种族矛盾的,几乎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以白莲教为主体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在北方,北方是一个什么地方?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已经统治了几百年,只不过现在换成了蒙古人,有啥不一样?也就是大家本来就没啥民族情结和种族问题。
第二个就是汉人地主阶级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无比惬意。元朝的法典里有这样的规定:“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或典或卖,不立年分。”啥意思?地主家的佃户,生的孩子都是这个地主家的奴婢,打死了佃户也不用偿命。反观后来的明朝,别说打死佃户,“使佃客抬轿者,仗六十”,让佃户给你抬轿子,打你屁股板子六十下,体格子弱一点儿的地主,甚至可能直接打死了。
所以呢,对于大地主来说,两个朝代,选择哪一个,这并不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些汉人地主武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站在了元朝的那一边,李思齐就是其中势力很大的一个,打败了韩宋的西路兵团之后,他从此就盘踞在陕西,和红巾军作对。
同样的,蒙古族里面也有一些大地主,他们也组织了武装力量,帮着元朝对付红巾军,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察罕帖木儿。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闺女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郡主赵敏,就是为了张无忌,不惜和他爹翻脸的那丫头,知道了赵敏,很自然地,也会知道她那个大名鼎鼎的哥哥,察罕帖木儿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叫做王保保。
关于察罕帖木儿一家子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再说,先来说说刘福通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由关先生率领的北路军,这一路是出奇地顺利,经过今天的保定、大同、张家口,迂回向北,最后居然神奇地攻陷了元朝的上都开平,但接下来,这些起义军做的事情就莫名其妙了,先是一把火,把这个塞北最繁华的城市里面最豪华的元朝宫殿烧了一个精光,然后居然不南下顺势攻克大都,你要知道,这两地之间只有200多公里,而且这时候毛贵正在东面进攻大都,如果两路夹击,元大都是守不住的,那样的话,很可能,韩林儿的这个韩宋政权就可以把蒙古人赶出北方,占领中原了,随后朱元璋到底能不能建立大明,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上集我们说过,老天爷早就规划好了,这个大明朝必须俺们的重八兄弟来建立,别人不好使,所以,关先生等人在攻陷上都之后,神经短路了,竟然一路朝东北杀了过去,直奔我的老家大东北,攻克了辽阳,随后又杀入了朝鲜半岛,吓得高丽王国大小臣民是浑身直哆嗦,马上投降。然后,这批起义军又莫名其妙地腐败了,在高丽作威作福,军纪败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起义军,包括那位名字叫做关铎的大boss关先生,都被实在不堪忍受欺凌的高丽人反抗杀死。
我们说,虽然韩宋政权的三路大军最后都算作是失败了,自己的力量也几乎消耗殆尽,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整个元朝的正规军也算是被他们彻底拖垮,从此之后,元朝依赖的,只剩下招安的地主武装集团了,这里面就包括了刚说过的察罕帖木儿。
二
察罕帖木儿祖籍在北庭,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他爷爷的老爹搬家到了安徽临泉,世代在那里居住,妥妥的大地主一个。公元1352年,刘福通韩山童起兵之后,察罕帖木儿为了保住自己家的产业,组织武装力量和红巾军对抗,然后就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军事天才啊,红巾军碰到他就是两个字,“败走”,弄得元顺帝最后都知道了,地方上有这么一个大地主,于是,察罕帖木儿一路高升。
公元1359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南方攻克了南京的那一年,察罕帖木儿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他攻克了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大本营,开封,从而逼迫韩,刘二人丢妻弃子,逃到了安丰,四年之后,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救,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察罕帖木儿在收复了开封和河南全境之后,继续向山东进发,意气风发地准备光复所有大元的地盘,可惜的是,就在1362年的7月份,他被两名手下,已经投降元朝的田丰和王士诚合伙刺杀在山东益都城外。你要是问,这两名下属为啥要杀自己的长官察罕帖木儿,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完全不是,《元史》上是这么记载的,“见其待朝廷使者甚简傲,又所施设多术数”,意思就是察罕帖木儿不能礼贤下士,一副高高在上,元顺帝老大,他老二的姿态,让田丰两人心里很不满。
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者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无论对于“小人”的定义今天有什么争议,整句话的意思都是说对一下人太亲近了容易坏了规矩,但是太疏远了,又容易被他们怨恨,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察罕帖木儿老先生就是因为这个度没把握好,才被田丰等人怨恨的,由此可见,无论你的本事有多大,都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对人谦和,尤其是身边的人。
……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北伐的徐达刚刚占领山东,做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成为造反派的老朱同志,我们的重八兄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为大明,年号是洪武。
他自己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想当年打入南京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改名为应天府,不是俺朱重八要打,而是应老天爷的要求来打的。现在称帝了,当皇帝了,他也认为,不是自己想干的,是老天爷非要自己这个要饭花子来当皇帝。
所以呢,琢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把他的圣旨开头改成了这么六个字: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俺这个皇帝是奉了老天爷的旨意,他老人家死皮赖脸一定让我当的。在这六个字下面,接着的两个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是诏曰,是说给所有老百姓的;制曰,是给文武百官听的;还有一个,敕曰,是对某个官员升官加爵的时候,勉励对方用的。
这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请注意,这里要按照我的方式去读,不能读成流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错误的,可是既然是错误的,为啥还那么流行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字不是一行一行的,而是一列一列的,竖着读。而朱大皇帝的圣旨写的时候,“奉天承运”和“皇帝诏曰”是并列的两排,“皇帝”两个字一定要与“天”字齐头并进,不能低天一头。
这样的写法,就让后世的人误解为,要断句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重复一遍,这是错误的,要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你肺活量好,一口气读下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行。后来清朝的皇帝也觉得这句话很好,很霸气,就完全继承下来,一直流行到今天。
有人可能问了,那在明清之前,皇帝老子下命令的时候,开头都是咋说的呢?简单地讲,没有一定的规矩,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说唐朝的大皇帝们,他们圣旨的开头经常是两个字,“门下”,然后就是正文,收税还是打板子,直接就说。那为啥唐朝在圣旨里说“门下”呢?因为唐朝是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所有政策,包括皇帝老子的命令,所以,皇帝发圣旨,相当于对门下省的人说话,很自然地,开头就用“门下”两个字。其他各朝代也各有叫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至于说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朝代为啥叫做大明,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朱大皇帝以前的上司郭子兴是红巾军的人,红巾军是韩山童刘福通这两个信奉明教的家伙搞起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朱元璋就是人家明教的人,那他建立的朝代以“大明”为号也就毫不稀奇。
朱元璋称帝之后,按照惯例,是要拜祭中华历代帝王的,据说这家伙唯独给刘邦刘老幺恭恭敬敬地敬了一杯酒,这事儿用他手下的一名大臣的话可以解释,谏议大夫唐铎曾经满怀激情地对朱元璋说:“三代以后,起布衣而有天下者,惟汉高帝及陛下而已。”从后面这哥们的通篇大论来看,这位唐先生当时是准备大拍马屁的,但如果只从这一句来看,他说的还真是大实话。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讲到现在,几十位开国皇帝里,也确实是只有刘老幺和朱重八这两位,是纯粹的草根出身,甚至朱元璋说自己是布衣都是吹牛,布衣指的是平民老百姓,老朱小时候,连衣服都没有得穿,身上不着寸缕,光溜溜的,能算布衣吗?人家刘邦在走上造反道路之前,好歹也做过泗水亭长,虽然没有编制,甚至连吏都算不上,但至少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如果看见朱元璋这样的和尚或者乞丐,吆喝两声,扇两个大嘴巴,那全都是正常的维持社会秩序,所以,从出身低这一点上看,还是俺们的重八兄弟更低一筹,吊丝队伍里,排名最后的吊丝。
那么,朱元璋到底靠着什么得到了天下?我们说过刘邦得天下的四大特点,分别是知人善任,强大的领悟力,无与伦比的执行力,和为人大气该发钱的时候绝不含糊,朱元璋这些特点当然也有,但不一定比刘邦强,如果说他比刘老幺还牛掰的地方,那还真有,到底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明教教主,韩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接去南京的路上,一不留神,掉河里淹死了,当然,这个“一不留神”是要打引号的,听起来,这个韩林儿是个挺窝囊的人儿,但实际上,我们这么评价韩大皇帝并不一定公平,为啥?
一
在解释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问另一个问题,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谁赶出中原的,大家也许张口就来,朱元璋。这种说法是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确实是朱元璋的北伐,让蒙古人跑回老家的,说它不对,则是因为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大元帝国实际上已经是支离破碎,就好像一个老房子,被人用挖掘机东一下西一下弄得千疮百孔,最后我们的老朱扭着屁股,上去狠狠地来了一钉耙,房子就塌了,你能说老朱是房子倒塌的最大功臣吗?好像有点不妥,那么,谁才是那个“蓝翔技校”毕业,操纵挖掘机,把大元朝搅得稀巴烂之人呢?
这个人就是韩林儿,确切地说,是以他为首脑,刘福通为主要支柱的韩宋政权。前面我们说过,刘福通和韩林儿的爹韩山童一起创立了红巾军,以明教的明王下凡为号召,在修黄河的工地上起义,反抗元朝。韩山童点儿背,命也苦,刚起兵就被抓住,一刀剁了脑袋,但刘福通却是一个牛掰人物,在帮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组建了韩宋政权之后,公元1358年,他带兵打进了开封。开封是什么地方?那是赵匡胤大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很自然地,韩林儿,这个自认是宋徽宗第九世孙的家伙,马上搬家,进了开封府。
我们说当朱元璋在南方辛辛苦苦和其他起义军争地盘的时候,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已经对元朝发起了猛烈的冲锋,韩宋政权刚刚搬进开封不久,韩林儿就三路大军齐出,讨伐元朝,东路由大将毛贵率领,攻山东省;西路由大将白不信率领,攻陕西省;北路由大将关先生率领,攻上都开平。
东路的毛贵在山东省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扫荡了整个山东的蒙古势力,攻克今天的天津蓟县之后,直逼元大都,可惜最后在枣林被元朝大都的精锐击败,只好退回山东。
韩宋的西路兵团在陕西一开始也是顺风顺水,只是后来因为孤军深入,被当地支持元朝的汉人地主武装李思齐打败。
你要是问,咋还有汉人地主支持蒙古人呢?说实话,有,而且还不少。实际上,元朝统治的时候,种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深,元末的农民起义,也很少是纯粹的因为民族之间的仇恨而去攻击元朝的,红巾军的造反口号喊得震天响,涉及到蒙古族和汉人种族矛盾的,几乎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以白莲教为主体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在北方,北方是一个什么地方?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已经统治了几百年,只不过现在换成了蒙古人,有啥不一样?也就是大家本来就没啥民族情结和种族问题。
第二个就是汉人地主阶级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无比惬意。元朝的法典里有这样的规定:“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或典或卖,不立年分。”啥意思?地主家的佃户,生的孩子都是这个地主家的奴婢,打死了佃户也不用偿命。反观后来的明朝,别说打死佃户,“使佃客抬轿者,仗六十”,让佃户给你抬轿子,打你屁股板子六十下,体格子弱一点儿的地主,甚至可能直接打死了。
所以呢,对于大地主来说,两个朝代,选择哪一个,这并不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些汉人地主武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站在了元朝的那一边,李思齐就是其中势力很大的一个,打败了韩宋的西路兵团之后,他从此就盘踞在陕西,和红巾军作对。
同样的,蒙古族里面也有一些大地主,他们也组织了武装力量,帮着元朝对付红巾军,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察罕帖木儿。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闺女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郡主赵敏,就是为了张无忌,不惜和他爹翻脸的那丫头,知道了赵敏,很自然地,也会知道她那个大名鼎鼎的哥哥,察罕帖木儿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叫做王保保。
关于察罕帖木儿一家子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再说,先来说说刘福通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由关先生率领的北路军,这一路是出奇地顺利,经过今天的保定、大同、张家口,迂回向北,最后居然神奇地攻陷了元朝的上都开平,但接下来,这些起义军做的事情就莫名其妙了,先是一把火,把这个塞北最繁华的城市里面最豪华的元朝宫殿烧了一个精光,然后居然不南下顺势攻克大都,你要知道,这两地之间只有200多公里,而且这时候毛贵正在东面进攻大都,如果两路夹击,元大都是守不住的,那样的话,很可能,韩林儿的这个韩宋政权就可以把蒙古人赶出北方,占领中原了,随后朱元璋到底能不能建立大明,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上集我们说过,老天爷早就规划好了,这个大明朝必须俺们的重八兄弟来建立,别人不好使,所以,关先生等人在攻陷上都之后,神经短路了,竟然一路朝东北杀了过去,直奔我的老家大东北,攻克了辽阳,随后又杀入了朝鲜半岛,吓得高丽王国大小臣民是浑身直哆嗦,马上投降。然后,这批起义军又莫名其妙地腐败了,在高丽作威作福,军纪败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起义军,包括那位名字叫做关铎的大boss关先生,都被实在不堪忍受欺凌的高丽人反抗杀死。
我们说,虽然韩宋政权的三路大军最后都算作是失败了,自己的力量也几乎消耗殆尽,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整个元朝的正规军也算是被他们彻底拖垮,从此之后,元朝依赖的,只剩下招安的地主武装集团了,这里面就包括了刚说过的察罕帖木儿。
二
察罕帖木儿祖籍在北庭,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他爷爷的老爹搬家到了安徽临泉,世代在那里居住,妥妥的大地主一个。公元1352年,刘福通韩山童起兵之后,察罕帖木儿为了保住自己家的产业,组织武装力量和红巾军对抗,然后就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军事天才啊,红巾军碰到他就是两个字,“败走”,弄得元顺帝最后都知道了,地方上有这么一个大地主,于是,察罕帖木儿一路高升。
公元1359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南方攻克了南京的那一年,察罕帖木儿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他攻克了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大本营,开封,从而逼迫韩,刘二人丢妻弃子,逃到了安丰,四年之后,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救,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察罕帖木儿在收复了开封和河南全境之后,继续向山东进发,意气风发地准备光复所有大元的地盘,可惜的是,就在1362年的7月份,他被两名手下,已经投降元朝的田丰和王士诚合伙刺杀在山东益都城外。你要是问,这两名下属为啥要杀自己的长官察罕帖木儿,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完全不是,《元史》上是这么记载的,“见其待朝廷使者甚简傲,又所施设多术数”,意思就是察罕帖木儿不能礼贤下士,一副高高在上,元顺帝老大,他老二的姿态,让田丰两人心里很不满。
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者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无论对于“小人”的定义今天有什么争议,整句话的意思都是说对一下人太亲近了容易坏了规矩,但是太疏远了,又容易被他们怨恨,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察罕帖木儿老先生就是因为这个度没把握好,才被田丰等人怨恨的,由此可见,无论你的本事有多大,都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对人谦和,尤其是身边的人。
……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北伐的徐达刚刚占领山东,做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成为造反派的老朱同志,我们的重八兄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为大明,年号是洪武。
他自己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想当年打入南京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改名为应天府,不是俺朱重八要打,而是应老天爷的要求来打的。现在称帝了,当皇帝了,他也认为,不是自己想干的,是老天爷非要自己这个要饭花子来当皇帝。
所以呢,琢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把他的圣旨开头改成了这么六个字: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俺这个皇帝是奉了老天爷的旨意,他老人家死皮赖脸一定让我当的。在这六个字下面,接着的两个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是诏曰,是说给所有老百姓的;制曰,是给文武百官听的;还有一个,敕曰,是对某个官员升官加爵的时候,勉励对方用的。
这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请注意,这里要按照我的方式去读,不能读成流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错误的,可是既然是错误的,为啥还那么流行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字不是一行一行的,而是一列一列的,竖着读。而朱大皇帝的圣旨写的时候,“奉天承运”和“皇帝诏曰”是并列的两排,“皇帝”两个字一定要与“天”字齐头并进,不能低天一头。
这样的写法,就让后世的人误解为,要断句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重复一遍,这是错误的,要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你肺活量好,一口气读下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行。后来清朝的皇帝也觉得这句话很好,很霸气,就完全继承下来,一直流行到今天。
有人可能问了,那在明清之前,皇帝老子下命令的时候,开头都是咋说的呢?简单地讲,没有一定的规矩,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说唐朝的大皇帝们,他们圣旨的开头经常是两个字,“门下”,然后就是正文,收税还是打板子,直接就说。那为啥唐朝在圣旨里说“门下”呢?因为唐朝是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所有政策,包括皇帝老子的命令,所以,皇帝发圣旨,相当于对门下省的人说话,很自然地,开头就用“门下”两个字。其他各朝代也各有叫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至于说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朝代为啥叫做大明,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朱大皇帝以前的上司郭子兴是红巾军的人,红巾军是韩山童刘福通这两个信奉明教的家伙搞起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朱元璋就是人家明教的人,那他建立的朝代以“大明”为号也就毫不稀奇。
朱元璋称帝之后,按照惯例,是要拜祭中华历代帝王的,据说这家伙唯独给刘邦刘老幺恭恭敬敬地敬了一杯酒,这事儿用他手下的一名大臣的话可以解释,谏议大夫唐铎曾经满怀激情地对朱元璋说:“三代以后,起布衣而有天下者,惟汉高帝及陛下而已。”从后面这哥们的通篇大论来看,这位唐先生当时是准备大拍马屁的,但如果只从这一句来看,他说的还真是大实话。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讲到现在,几十位开国皇帝里,也确实是只有刘老幺和朱重八这两位,是纯粹的草根出身,甚至朱元璋说自己是布衣都是吹牛,布衣指的是平民老百姓,老朱小时候,连衣服都没有得穿,身上不着寸缕,光溜溜的,能算布衣吗?人家刘邦在走上造反道路之前,好歹也做过泗水亭长,虽然没有编制,甚至连吏都算不上,但至少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如果看见朱元璋这样的和尚或者乞丐,吆喝两声,扇两个大嘴巴,那全都是正常的维持社会秩序,所以,从出身低这一点上看,还是俺们的重八兄弟更低一筹,吊丝队伍里,排名最后的吊丝。
那么,朱元璋到底靠着什么得到了天下?我们说过刘邦得天下的四大特点,分别是知人善任,强大的领悟力,无与伦比的执行力,和为人大气该发钱的时候绝不含糊,朱元璋这些特点当然也有,但不一定比刘邦强,如果说他比刘老幺还牛掰的地方,那还真有,到底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