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5分钟
播放:
48
发布:
6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朱元璋如何先后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从起兵开始,朱元璋的根据地一直都是四战之地,周围都是敌人,所以,这家伙一直采取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个字,装孙子,可是到了1360年,他装不下去了,太累了。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一点,非常简单,因为他不可能不发展,也就是朱元璋虽然不称王,可是他不能不积极进取,壮大自己,如果一辈子都龟缩在一个小地方,那他就真的成了孙子了,早晚被人灭掉,但只要是你发展壮大,别人是既不瞎也不傻,当然看得见,这时候就算是你想继续韬光养晦,你也韬不了了。
最先看见朱元璋变胖的,就是陈友谅,在占据了湖广和江西之后,陈友谅就盯上了南京。三国时那个诸葛亮老爷子说过,“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有帝王之气,那我陈友谅如果不占据了这地方,岂不是说我这个大汉皇帝是假的?况且,朱重八那头老猪现在也很肥了,该宰了。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装不下去了,他最担心的,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联合起来打自己,那肯定是大事不妙。如果说先下手为强,那就肯定要打掉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但是先打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说先打张士诚,为啥?因为这个私盐贩子相对比较弱,而且还占据了最富饶的地区,打下来张士诚,自己一下子就壮大了。
这个建议听起来是相当地有道理,可是有一个人这时候站出来说了,NONO,你们都弄错了,应该先打陈友谅。
说这话的人叫做刘基,字伯温。
这位刘伯温在民间传说里,是一位神人,史书上说他不仅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读,而且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十分精通,二十三岁就考中了进士。据说他还写过一本奇书,叫《烧饼歌》,预言了很多事情,和我们以前讲过的唐朝《推背图》一样,按照一些民间传说,这本《烧饼歌》也是一直预言到21世纪之后,不过呢,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清朝人写的,假冒人家刘伯温的名头,换句话说,瞎编的。
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诸葛亮辛劳了一辈子,最后累死了,也只不过让蜀汉政权三分天下,但是人家刘伯温活得逍遥自在,最后却帮着朱元璋打下了整个天下。
打你想不到的是,如此牛掰的刘伯温,在49岁之前,却是到处混饭吃的状态,吃的不咋好不说,也没啥名气,一直到了1360年,50岁的他才来到朱元璋阵营,做了谋士,这一次,他的运气来了,刚刚加入,就赶上了这个战略方向抉择的大问题,对于刘伯温来说,也算是老天爷给了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那么,这哥们为啥说要先打陈友谅呢?因为人性。在他的分析之下,张士诚是一个“自守虏”,就是既没有格局,也没有眼光。
朱元璋也赞同刘伯温的分析,不过他对张士诚的评价是“器小”,也就是小家子气。无论是自守虏还是器小,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张士诚一定会采取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天大的帮忙了。
刘伯温不仅与众不同地提出了先攻击陈友谅的策略,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这意思就是我们要利用陈友谅现在很骄傲这一个特性,诱敌深入,用伏兵打败他。
朱元璋又觉得这个老刘说的太对了,深得我心的感觉,他给陈友谅性格评价也是两个字,“志骄”,也就是牛皮哄哄,自以为了不起,这样性格的人,你设一个陷阱给他,一般来说,他肯定跳进来。
我们说中国兵书上写着“庙算多者胜”,这里面的庙算,就包括了对方主帅的性格,那绝对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上,刘伯温和朱元璋可以说是天才里的天才,这俩货在一个大兵也没出发之前,就准准地把握住了对手的性格和可能采取的行动,可以说仗还没打,已经握有70%的胜算了。
于是,朱元璋让手下康茂才扮演了一次三国黄盖的角色,写信给陈友谅,说朱重八这小子给的金钱美女不到位,俺要叛变了,咱俩在江东桥会合,一起打下南京。果然,骄傲的陈友谅相信了,马上就兴致勃勃地来了,结果也不出意料,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大将一起伏击。龙湾一场大战,陈友谅大败,史书上记载,“死者无数,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而且这还没完,我们的重八兄弟自然是不会放过打落水狗的好机会,趁势对陈友谅全面反攻,到了1362年,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陈友谅连老巢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都丢了,被迫逃往武昌。
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说的是龙湾大战的第二天,朱元璋心情好,去南京紫金山上的一个禅寺瞎逛悠。结果寺院的主持会相面,觉得朱元璋满脸煞气,一看就不是好银,便想化解他。说这位施主,你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以啥为生啊?有没有兴趣出家和我修行,共赴西天极乐世界?最后劝得重八兄弟实在是烦了,提笔在寺院墙壁上赋诗一首,大笑而去。那首诗是这样写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意思很浅显,但是这里面透露出两股气,确实是古今少有,那就是霸气和杀气,尤其是杀气,堪称古往今来,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据说老和尚看了之后直哆嗦,就差连夜还俗回家了。
从现在留下来的史料来看,朱元璋这个人的诗词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几乎每一首都是大气磅礴,霸气侧漏。比如这哥们行军打仗在野外睡个觉的功夫,也写过一首诗,叫做“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我一伸脚,山河社稷都要被我踏穿,这绝对不是杜甫、柳永或者辛弃疾那些纯文人能写出来的。
言归正传,就在朱元璋赢得了龙湾之战,打败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被张士诚围在了安丰,情况朝不保夕,相当地危急,紧急向朱元璋求救。
那我们说,红巾军在北方不是一直都形势不错吗?咋能发生这种事情?很简单,四年之前,和元军拼死厮杀的红巾军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互相火并的结果就是没人管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了。他占据的开封被元军攻破,大小老婆,还有文武百官5000多人都被送到大都北京砍了脑袋,韩林儿自己被刘福通死命保护着逃到了安丰,在这个小地方坚守了四年,最后刘福通也累死了,只剩下韩林儿苦苦支撑。这时候,私盐贩子张士诚看出了有便宜可占,派出了手下,和元朝联合,夹击韩林儿。
朱元璋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有两个选择,救,还是不救?刘伯温的意见是不救,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如果去救,陈友谅必然卷土重来,到时候可能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两面夹击,他原话是“汉、吴伺隙,未可动也”,汉指的是陈友谅,吴指的就是当时已经自称吴王的张士诚;刘伯温第二个不救的理由就是你救了韩林儿回来,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爹,咋安置这位韩大皇帝呢?
朱元璋思考了很长时间,这一次他没听刘伯温的,决定还是救,他的理由也是两个,第一个当然因为韩林儿是他的上司,从道义上讲,要救;
第二个理由是韩林儿不仅是起义军领袖,他还是明教的教主。没错,就是金庸老先生《倚天屠龙记》里面那个明教,而当时很多起义军的将领都是信奉或者尊重明教的,这里面也包括朱元璋。教主如果落到别人手里,对自己将来也是一个大麻烦,人家要是用教主的名义命令我挥刀自宫,俺朱重八虽说是肯定不切,但毕竟这事儿挺丢脸,而且容易让队伍人心不稳。至于说如何安置韩林儿,朱元璋后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刘伯温,不用担心,老子自有安排。
于是乎,他领着徐达、常遇春率军前往安丰救出了韩林儿,先把他寄放到了滁州。
可是接下来,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既然敌人这么好打,那就顺便拿下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但他没想到的是,庐州是如此地难打,徐达打了三个月,竟然没打下来。更让他难过的是,陈友谅果然像刘伯温说的那样,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朱元璋。此人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战略要塞洪都,今天的江西南昌。
当时驻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就是朱元璋当和尚之前洒泪分别的那个侄子,这孩子后来被他娘带着投奔已经造反的朱元璋,打仗异常勇敢,屡立大功。朱元璋曾经问他,孩子啊,你想当一个啥官啊?朱文正的回答是,叔叔,您将来成就大业,我怎么会不富贵,现在就让我当大官,怎么能服众呢?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高兴得直拍大腿,俺们老朱家的孩子就是懂事啊,于是,就让他这个大侄子镇守战略要地洪都。
那么,当时大侄子朱文正手里有多少人呢?不好意思,整个洪都城里只有不到4万的兵,甚至有些史学家说朱文正其实只有2万人,说4万都是自己给自己打气。无论是4万,还是2万,对上陈友谅的60万,那就相当于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所以,在陈友谅的算盘上,最多几天的功夫,洪都城就能拿下,然后向东一路挺进,干死朱重八。
……
其实,朱元璋在把张士诚围在平江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当然知道自己想称帝当皇帝的,也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但韩林儿是一个大麻烦,你总不能自己当皇帝,把一个不是自己爹的韩林儿弄到太上皇的位置上,那就成了笑话了。
于是乎,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他手下的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说韩大皇帝,跟我走吧,进城去享福。结果大家在瓜步这地方渡长江时,好巧不巧,韩林儿的那艘船就翻了,而廖永忠这位鄱阳湖水战上勇猛异常,浪里白条一样的人物,领着手下无数游泳健儿,愣是没救出一个26岁的小青年。韩林儿淹死了之后,大家表现得那叫一个伤心,据说廖永忠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回去向朱元璋报告,您的上司淹死了,咋办?我们最仗义的重八兄弟是长叹一声,说还能咋办?只好我当这个皇帝了。
我们现在说,韩林儿的死当然不是一场意外的,毫无疑问是谋杀,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到底是被朱元璋命令廖永忠杀掉的,还是后者自作主张淹死的,这事儿有点儿争议。
清朝屠寄的《蒙兀儿史记》里就说,“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明确说明就是朱元璋下令杀的,而明朝宁王朱权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就说是被廖永忠自作主张淹死的,叫做“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也就是不仅是姓廖的一个人干的,而且朱元璋还非常憎恶这种行为,这种说法和明史差不多。
《明史》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在封赏有功之臣的时候,对廖永忠的评价是,“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这里面的“儒生窥朕意”指的就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擅自把韩林儿整死了,所以,你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封公爵。
那么,廖永忠本来是应该被封为公爵的吗?答案是NO。明朝开国只有6个人封为公爵,后来又加了一个当年写信劝朱重八造反的汤和,他廖永忠的功劳再大,能大得过汤和,还是能比上徐达?当然都不能。
所以,你仔细琢磨朱元璋的这段话,实际上相当于是当着大家的面说,永忠啊,你的名字起得好,真的是永远忠于俺朱重八,所以,封你一个侯爵,公侯伯子男,那是仅次于公爵的爵位了。
讨论到这里,我的结论就相当地清晰了,无论是不是朱元璋命令廖永忠下的手,韩林儿的死期都是到了。即便是到了南京,他也活不了几天,这就是宿命,就好像徐寿辉一样,从陈友谅进入他的队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下场。对于韩林儿,在他以一个庸才的身份当上造反派的皇帝和明教教主那一天开始,他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去死,只有这样,俺们的重八兄弟才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才能走上九五至尊的宝座,而老天爷让大明朝来到人间的设想也才能得以实现,至于说是怎么实现的,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