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4分钟
播放:
36
发布:
6天前
简介...
朱元璋真的长得丑吗,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的传奇经历,他怎样成了队伍的老大; 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起义队伍的情况。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了朱重八在1344年末,以於皇寺为起点,开始了他的要饭生涯。这一走就是四年,到1348年他回到於皇寺,这哥们先后去了安徽合肥,河南的信阳,汝州,陈州,最后经安徽亳州回到了凤阳,几乎是走遍了淮西的所有大城市。这些城市当时几乎都有人造反,可是俺们的重八兄弟除了要一口饭吃,没有加入任何造反派,可谓是大元朝的良民一个。
后来朱元璋造反成功,回家祭祖,给他父母兄嫂修建陵墓,曾经写了一篇《御制皇陵碑》,其中有一段,是对要饭经历的详细描写,“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啥意思?朱元璋是相当滴诚实,他没有说那时候自己心有凌云之志,想打倒统治者,解放全人类,而是老老实实地在文章里说,自己要饭的那段日子,就是想家,想回家,也就是他於皇寺的那个冷炕头。
回到了於皇寺,朱重八还是吃不饱饭,咋整?一个字,混。也不能完全说是混,这段时间,他学会了读书写字,变成了半个读书人,这一点当然是相当地重要。至少,四年之后,他能看得懂一封远方来信了,而也正是这封信,改变了这家伙的一生。
来信的这个人叫做汤和。按照《明史》的记载,这个汤和和朱元璋同乡,“与太祖同里闬(han4)”,虽然史书上没有像野史上写的那样,两人从小就相亲相爱,一起打鸟,一起偷牛,一起看寡妇洗澡,但关系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汤和这时候不会给他写信,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问候信,而是一封邀请朱重八去郭子兴造反队伍入伙的信,汤和当时在郭子兴队伍里的职务是千户。元朝那时候的千户,虽然不象是后来明朝,手下真的有1000人,但是几百个肯定是有的,汤和的意思就是,来吧,重八兄弟,一起干,至少能吃饱饭。
不过呢,朱元璋一开始是很犹豫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派,《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意思是我本来是淮西的一个屌丝青年,天下对我来说没啥毛用,虽然历史上朱元璋没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确实很准确地反应了他早年的生活态度,对于拥有整个天下,这哥们不在乎,在乎的,是一碗米饭。
可是,这事儿老天爷很在乎,咋地?我都给你安排好了一个皇帝的职业,你要不去造反,那大明朝谁来建立?于是乎,这封信就被当地官府知道了,然后朱重八还知道官府知道了,据说第二天就来抓他,这一下就没办法了,公元1352年,凤阳朱重八投奔濠州郭子兴,这一年他25岁。
朱重八一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就显现出了非凡的造反天赋,老天爷为了它的大明朝,早就把技能点给朱重八点满了,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仅仅是小试牛刀之后,就大放异彩,很快就脱颖而出,这时候朱重八这个名字就有点儿土了,于是改名朱元璋,字国瑞。
“元璋”的意思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璋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玉器,以前我们就说过,古代人生了男孩子,就说是弄璋之喜,朱元璋的璋就是这个璋。你要是问,那明朝人岂不是惨了,根据我们避讳的文化,谁以后要是生了儿子,是不是不能说弄璋之喜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表扬一下朱大皇帝,他登基之后大手一挥,说咱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咱明朝的老百姓,只要不把自己儿子起名叫元璋,哪怕你起一个单字的名字叫璋,比如说王璋,都没事,最多是乡村派出所的警察去训诫你两句,这一点明确地写在《大明律》这样的国家法典里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这个超级有学问的名字,是汤和和朱元璋这伙儿造反派里面的老大郭子兴亲自给重八兄弟起的,而且买一送一,不仅送名字,还把自己的养女马小姐许配给了朱元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马皇后。
这位马小姐自幼父母双亡,由郭子兴一手养大,嫁给朱元璋之后,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好媳妇。
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朱大皇帝,这个公认薄情寡义,翻脸不认人的男人,一辈子不仅非常听马皇后的话,而且在她死了之后,终身没有再封皇后。换句话说,在重八兄弟的心里,俺的正牌皇后,大老婆,有且只能有马小姐一个人。
我们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这样一辈子敬重自己媳妇儿的,还真不少,汉高祖对吕后,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等等,都是如此。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我认为还是在于他们的媳妇们,是这些皇后让她们的老公心里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俺媳妇儿也会站在我身边,上天堂,下地狱,都会跟着我。
这个马小姐也差不多,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里,因为打仗和智谋都很厉害,郭子兴就逐渐地开始猜忌他,有段时间甚至还不给他饭吃。马小姐就去厨房里偷烙饼,然后放在胸衣里,偷偷地拿给朱元璋吃,因此还经常把前胸烫伤,《明史》上说,“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那确实是烫得不轻。
后来马皇后50岁的时候,重病在床,朱元璋四处张罗着给她找医生,还举办各种仪式向老天爷祈祷,但马皇后说,不用了,“死生,命也,祷祀何益”,祈祷没啥用,而且你也不用找医生了,到时候他们治不好我,你又要杀他们泄愤,这不好。这个女人最后留下的遗言是,“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只要你好好治理国家,别忘了那个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初心,我们的孩子们都贤德,老百姓都过好日子,我死而无憾,一句话也没说为了自己身后事和自己家族如何如何。她死之后,55岁的朱元璋和当年的隋文帝杨坚一样,嚎啕大哭,像个孩子一样,而且马皇后身边那些伺候过她的人也都是悲伤不已,甚至编了歌谣来纪念她。
说到这里呢,我想顺便说一下俺们重八兄弟的长相,这件事只要是有点儿历史常识的,都众口一词地说一个字,那就是丑。而且按照民间的传说和画像,那还真不是一般地丑,绝对是放在门口辟邪,放在床头避孕的那种丑。
可是如果真的就是那样一幅尊容,当年郭子兴赏赐给他点儿啥不好,或者找一个贫苦人家的闺女给他也行,为啥要把自己养女马小姐嫁给他?而马小姐为了一个长得吓死人的,官职也不高,还是包办婚姻的,没啥文化,大老粗一个,结婚还没两天的丈夫,宁可自己烫得半死也要去偷饼?我不是相貌协会的,但是总觉得这事儿是有点蹊跷。
我个人的观点是,朱元璋其实并不丑,现在的中学课本里有他的大明朝廷标准像,圆脸,短胡子,目光柔和,不算帅,但绝对是相貌堂堂,而且,明朝皇帝都有画像,我们把这副标准像和其他明朝皇帝,比如说他儿子朱棣的画像放在一起,大家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父子俩。如果把网上流行的朱元璋那张丑陋之极的脸和朱棣的像放在一起,你看了之后,肯定会说,朱棣百分百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那为啥会有人把朱元璋画得那么丑呢?而且据说还是明朝人画的,这事儿吧,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总结一下,无外乎是下面几个原因,第一,古人认为那副丑得与众不同的脸,才是真龙天子,才是神仙下凡,换句话说,那个丑是属于刻意美化出来的,为他当皇帝制造舆论用的;
第二,有人在他当皇帝之后故意抹黑,是不是情敌不知道。
第三,民间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最后一点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说法,他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朱大皇帝没事就喜欢去民间溜达,怕人认出来他,于是就弄了一个特别丑的画像,糊弄老百姓的。
上面这些理由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相信,或者你就坚定地认为朱元璋就是一副猪腰子脸,都没啥问题。
二
言归正传,在郭子兴队伍里,已经变成朱元璋的重八兄弟不久就回到家乡,招募了一些小时候的玩伴,这批人里面包括了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
到了1353年的冬天,朱元璋看见包括他老丈人郭子兴在内的濠州造反派天天除了喝酒吃肉,根本没啥远大志向,就把所有的兵都交还给郭子兴,自己只带着24人离开濠州,向东南寻找机会。
我们说从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一件事,当过和尚乞丐的朱重八正式迈进了独立造反派的队伍里。虽然名义上,他还是属于郭子兴,但是手下的徐达、汤和等24名心腹确实是完全效忠于他的。离开濠州的朱元璋很快就验证了他的造反派天赋,先是收服了很多土匪路霸,接着攻下了元朝定远大营,队伍扩充到2万多人,最后更是一举攻克了军事重镇滁州。在这期间,他又收罗了很多人才,包括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还有定远的一个孤儿沐英,再加上后世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又要说一下关于人才的这个话题,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完全起自于草根的开国皇帝,手下的开国功臣很多都是童年时候的小伙伴、老乡或者亲戚。刘邦前面说过了,而明朝开国七个功劳最大的公爵里面,汤和和徐达都是朱元璋的小伙伴,李文忠更是他的外甥,几乎占据了一半名额,那么,这到底是这些人才被老天爷特意安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了,还是本来普天之下全是人才,只有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真龙天子才能凸显出来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后者,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多一只眼睛,少一个胳膊,遇到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人,也许就完全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生。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要时不时地换换环境,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也许,一不留神,你就遇到了你的真龙天子,而成就了你自己。
在所有投奔朱元璋的人里,李善长经常被比喻成明朝的萧何,此人在遇到朱元璋不久,就在一次闲聊中对朱元璋说:“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这意思就是说元朝就要完犊子了,您的家乡距离刘邦刘老幺的那个沛县很近,他的帝王之气,应该是由你来接受,你只要效仿他,一定能够取得天下。
《明史》里记载,“太祖称善”,朱元璋很高兴。你要是问,这有啥高兴的,本来不就是要做皇帝的吗?你今天这样说,是因为你知道了历史,后知后觉,自然不觉得稀奇。
我这里可以问你一件事,如果你在乡村开一个小卖部,卖啤酒汽水面包等东西,我跑过去对你说,好好干,你这里离马云故乡不远,你肯定会成为马云第二,你会不会觉得我是神经病?
那时候朱元璋的状况,和你开小卖部差不多,如果他也会唱京剧,那肯定是“想当年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比起周围的队伍,那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弱,就在这种情况下,“太祖称善”,这只能说明两件事,第一,朱元璋这时候心中已经有了终极目标,就是当皇帝;第二,李善长这个谋士知道并且支持朱重八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所谓终极目标,就是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的远大理想,你要是问这玩意有啥用?依我来看,至少有三点作用:第一个就是对将来会有一个全盘的考虑,第二个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比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更有信心,更有韧性;第三个就是格局大,不会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左右了自己的行动准则,这一点,在下面的事件中完全地体现了出来。
那就是在朱元璋刚刚打下滁州之后,郭子兴因为在濠州城里争权夺利失败了,跑到了朱元璋这里,俺们的重八兄弟马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手里的3万精兵全都交给郭子兴,
为啥?首先是因为名义上,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一个下属,他的兵本来就是郭子兴的兵;其次是亲情上,他还是老郭的女婿,见了面还要叫对方一声泰山大人。当然,如果说朱元璋说我不给不给,就是不给,那郭子兴也是一点儿脾气没有。因为这三万人大多数只认我们重八兄弟,郭子兴是谁?没听说过。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给了,那就显得相当地仗义,我们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远大理想的终极目标问题,对于九五至尊这个目标,三万人的临时指挥权,就远远比不上“仁义”两个字的分量了,想当年刘备刘大耳同学也把这一套玩得是炉火纯青。
……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的手下朱升几年前就给他提出了一个策略,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换成现在流行语就是韬光养晦。这不仅仅是因为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威胁,同样,也为了不刺激北面的红巾军和南面的元军,《明史》上说,“太祖善之”,也就是几年前朱元璋是认可那九字方针的,是,朱升你小子说得对,咱们现在暂时只能装孙子了。
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公元1360年,老朱的这个孙子却装不下去了,为啥?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了朱重八在1344年末,以於皇寺为起点,开始了他的要饭生涯。这一走就是四年,到1348年他回到於皇寺,这哥们先后去了安徽合肥,河南的信阳,汝州,陈州,最后经安徽亳州回到了凤阳,几乎是走遍了淮西的所有大城市。这些城市当时几乎都有人造反,可是俺们的重八兄弟除了要一口饭吃,没有加入任何造反派,可谓是大元朝的良民一个。
后来朱元璋造反成功,回家祭祖,给他父母兄嫂修建陵墓,曾经写了一篇《御制皇陵碑》,其中有一段,是对要饭经历的详细描写,“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啥意思?朱元璋是相当滴诚实,他没有说那时候自己心有凌云之志,想打倒统治者,解放全人类,而是老老实实地在文章里说,自己要饭的那段日子,就是想家,想回家,也就是他於皇寺的那个冷炕头。
回到了於皇寺,朱重八还是吃不饱饭,咋整?一个字,混。也不能完全说是混,这段时间,他学会了读书写字,变成了半个读书人,这一点当然是相当地重要。至少,四年之后,他能看得懂一封远方来信了,而也正是这封信,改变了这家伙的一生。
来信的这个人叫做汤和。按照《明史》的记载,这个汤和和朱元璋同乡,“与太祖同里闬(han4)”,虽然史书上没有像野史上写的那样,两人从小就相亲相爱,一起打鸟,一起偷牛,一起看寡妇洗澡,但关系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汤和这时候不会给他写信,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问候信,而是一封邀请朱重八去郭子兴造反队伍入伙的信,汤和当时在郭子兴队伍里的职务是千户。元朝那时候的千户,虽然不象是后来明朝,手下真的有1000人,但是几百个肯定是有的,汤和的意思就是,来吧,重八兄弟,一起干,至少能吃饱饭。
不过呢,朱元璋一开始是很犹豫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派,《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意思是我本来是淮西的一个屌丝青年,天下对我来说没啥毛用,虽然历史上朱元璋没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确实很准确地反应了他早年的生活态度,对于拥有整个天下,这哥们不在乎,在乎的,是一碗米饭。
可是,这事儿老天爷很在乎,咋地?我都给你安排好了一个皇帝的职业,你要不去造反,那大明朝谁来建立?于是乎,这封信就被当地官府知道了,然后朱重八还知道官府知道了,据说第二天就来抓他,这一下就没办法了,公元1352年,凤阳朱重八投奔濠州郭子兴,这一年他25岁。
朱重八一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就显现出了非凡的造反天赋,老天爷为了它的大明朝,早就把技能点给朱重八点满了,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仅仅是小试牛刀之后,就大放异彩,很快就脱颖而出,这时候朱重八这个名字就有点儿土了,于是改名朱元璋,字国瑞。
“元璋”的意思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璋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玉器,以前我们就说过,古代人生了男孩子,就说是弄璋之喜,朱元璋的璋就是这个璋。你要是问,那明朝人岂不是惨了,根据我们避讳的文化,谁以后要是生了儿子,是不是不能说弄璋之喜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表扬一下朱大皇帝,他登基之后大手一挥,说咱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咱明朝的老百姓,只要不把自己儿子起名叫元璋,哪怕你起一个单字的名字叫璋,比如说王璋,都没事,最多是乡村派出所的警察去训诫你两句,这一点明确地写在《大明律》这样的国家法典里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这个超级有学问的名字,是汤和和朱元璋这伙儿造反派里面的老大郭子兴亲自给重八兄弟起的,而且买一送一,不仅送名字,还把自己的养女马小姐许配给了朱元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马皇后。
这位马小姐自幼父母双亡,由郭子兴一手养大,嫁给朱元璋之后,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好媳妇。
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朱大皇帝,这个公认薄情寡义,翻脸不认人的男人,一辈子不仅非常听马皇后的话,而且在她死了之后,终身没有再封皇后。换句话说,在重八兄弟的心里,俺的正牌皇后,大老婆,有且只能有马小姐一个人。
我们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这样一辈子敬重自己媳妇儿的,还真不少,汉高祖对吕后,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等等,都是如此。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我认为还是在于他们的媳妇们,是这些皇后让她们的老公心里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俺媳妇儿也会站在我身边,上天堂,下地狱,都会跟着我。
这个马小姐也差不多,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里,因为打仗和智谋都很厉害,郭子兴就逐渐地开始猜忌他,有段时间甚至还不给他饭吃。马小姐就去厨房里偷烙饼,然后放在胸衣里,偷偷地拿给朱元璋吃,因此还经常把前胸烫伤,《明史》上说,“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那确实是烫得不轻。
后来马皇后50岁的时候,重病在床,朱元璋四处张罗着给她找医生,还举办各种仪式向老天爷祈祷,但马皇后说,不用了,“死生,命也,祷祀何益”,祈祷没啥用,而且你也不用找医生了,到时候他们治不好我,你又要杀他们泄愤,这不好。这个女人最后留下的遗言是,“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只要你好好治理国家,别忘了那个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初心,我们的孩子们都贤德,老百姓都过好日子,我死而无憾,一句话也没说为了自己身后事和自己家族如何如何。她死之后,55岁的朱元璋和当年的隋文帝杨坚一样,嚎啕大哭,像个孩子一样,而且马皇后身边那些伺候过她的人也都是悲伤不已,甚至编了歌谣来纪念她。
说到这里呢,我想顺便说一下俺们重八兄弟的长相,这件事只要是有点儿历史常识的,都众口一词地说一个字,那就是丑。而且按照民间的传说和画像,那还真不是一般地丑,绝对是放在门口辟邪,放在床头避孕的那种丑。
可是如果真的就是那样一幅尊容,当年郭子兴赏赐给他点儿啥不好,或者找一个贫苦人家的闺女给他也行,为啥要把自己养女马小姐嫁给他?而马小姐为了一个长得吓死人的,官职也不高,还是包办婚姻的,没啥文化,大老粗一个,结婚还没两天的丈夫,宁可自己烫得半死也要去偷饼?我不是相貌协会的,但是总觉得这事儿是有点蹊跷。
我个人的观点是,朱元璋其实并不丑,现在的中学课本里有他的大明朝廷标准像,圆脸,短胡子,目光柔和,不算帅,但绝对是相貌堂堂,而且,明朝皇帝都有画像,我们把这副标准像和其他明朝皇帝,比如说他儿子朱棣的画像放在一起,大家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父子俩。如果把网上流行的朱元璋那张丑陋之极的脸和朱棣的像放在一起,你看了之后,肯定会说,朱棣百分百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那为啥会有人把朱元璋画得那么丑呢?而且据说还是明朝人画的,这事儿吧,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总结一下,无外乎是下面几个原因,第一,古人认为那副丑得与众不同的脸,才是真龙天子,才是神仙下凡,换句话说,那个丑是属于刻意美化出来的,为他当皇帝制造舆论用的;
第二,有人在他当皇帝之后故意抹黑,是不是情敌不知道。
第三,民间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最后一点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说法,他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朱大皇帝没事就喜欢去民间溜达,怕人认出来他,于是就弄了一个特别丑的画像,糊弄老百姓的。
上面这些理由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相信,或者你就坚定地认为朱元璋就是一副猪腰子脸,都没啥问题。
二
言归正传,在郭子兴队伍里,已经变成朱元璋的重八兄弟不久就回到家乡,招募了一些小时候的玩伴,这批人里面包括了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
到了1353年的冬天,朱元璋看见包括他老丈人郭子兴在内的濠州造反派天天除了喝酒吃肉,根本没啥远大志向,就把所有的兵都交还给郭子兴,自己只带着24人离开濠州,向东南寻找机会。
我们说从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一件事,当过和尚乞丐的朱重八正式迈进了独立造反派的队伍里。虽然名义上,他还是属于郭子兴,但是手下的徐达、汤和等24名心腹确实是完全效忠于他的。离开濠州的朱元璋很快就验证了他的造反派天赋,先是收服了很多土匪路霸,接着攻下了元朝定远大营,队伍扩充到2万多人,最后更是一举攻克了军事重镇滁州。在这期间,他又收罗了很多人才,包括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还有定远的一个孤儿沐英,再加上后世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又要说一下关于人才的这个话题,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完全起自于草根的开国皇帝,手下的开国功臣很多都是童年时候的小伙伴、老乡或者亲戚。刘邦前面说过了,而明朝开国七个功劳最大的公爵里面,汤和和徐达都是朱元璋的小伙伴,李文忠更是他的外甥,几乎占据了一半名额,那么,这到底是这些人才被老天爷特意安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了,还是本来普天之下全是人才,只有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真龙天子才能凸显出来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后者,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多一只眼睛,少一个胳膊,遇到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人,也许就完全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生。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要时不时地换换环境,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也许,一不留神,你就遇到了你的真龙天子,而成就了你自己。
在所有投奔朱元璋的人里,李善长经常被比喻成明朝的萧何,此人在遇到朱元璋不久,就在一次闲聊中对朱元璋说:“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这意思就是说元朝就要完犊子了,您的家乡距离刘邦刘老幺的那个沛县很近,他的帝王之气,应该是由你来接受,你只要效仿他,一定能够取得天下。
《明史》里记载,“太祖称善”,朱元璋很高兴。你要是问,这有啥高兴的,本来不就是要做皇帝的吗?你今天这样说,是因为你知道了历史,后知后觉,自然不觉得稀奇。
我这里可以问你一件事,如果你在乡村开一个小卖部,卖啤酒汽水面包等东西,我跑过去对你说,好好干,你这里离马云故乡不远,你肯定会成为马云第二,你会不会觉得我是神经病?
那时候朱元璋的状况,和你开小卖部差不多,如果他也会唱京剧,那肯定是“想当年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比起周围的队伍,那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弱,就在这种情况下,“太祖称善”,这只能说明两件事,第一,朱元璋这时候心中已经有了终极目标,就是当皇帝;第二,李善长这个谋士知道并且支持朱重八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所谓终极目标,就是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的远大理想,你要是问这玩意有啥用?依我来看,至少有三点作用:第一个就是对将来会有一个全盘的考虑,第二个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比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更有信心,更有韧性;第三个就是格局大,不会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左右了自己的行动准则,这一点,在下面的事件中完全地体现了出来。
那就是在朱元璋刚刚打下滁州之后,郭子兴因为在濠州城里争权夺利失败了,跑到了朱元璋这里,俺们的重八兄弟马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手里的3万精兵全都交给郭子兴,
为啥?首先是因为名义上,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一个下属,他的兵本来就是郭子兴的兵;其次是亲情上,他还是老郭的女婿,见了面还要叫对方一声泰山大人。当然,如果说朱元璋说我不给不给,就是不给,那郭子兴也是一点儿脾气没有。因为这三万人大多数只认我们重八兄弟,郭子兴是谁?没听说过。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给了,那就显得相当地仗义,我们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远大理想的终极目标问题,对于九五至尊这个目标,三万人的临时指挥权,就远远比不上“仁义”两个字的分量了,想当年刘备刘大耳同学也把这一套玩得是炉火纯青。
……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的手下朱升几年前就给他提出了一个策略,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换成现在流行语就是韬光养晦。这不仅仅是因为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威胁,同样,也为了不刺激北面的红巾军和南面的元军,《明史》上说,“太祖善之”,也就是几年前朱元璋是认可那九字方针的,是,朱升你小子说得对,咱们现在暂时只能装孙子了。
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公元1360年,老朱的这个孙子却装不下去了,为啥?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