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5分钟
播放:
3
发布:
14小时前
简介...
元朝为什么造反不断,为什么说脱脱治理黄河的结果好坏参半; 白莲教的缘起,红巾军起义是怎么闹起来的;张士诚为什么没被镇压下去;脱脱是怎样被害的,为什么说脱脱被免职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早期朱元璋早年。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351年农历四月初四,元顺帝批准了脱脱治理黄河的计划,同时下诏,让贾鲁担任工部尚书,一共征召15万民夫,2万军队来治理黄河。
结果就是一好一坏,好事是整个工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因为用人得当,贾鲁这个天才只用了190天,就完成了治河工程。在这一点上,脱脱识人准确,运筹得当,可以说是功劳大大的,可是就在他准备大搞经济建设,让国家恢复生产的时候,有一件坏事,也伴随着治理黄河发生了,那就是施工队伍里还真的就混进了造反派,有人趁着治河之际,举兵造反。
一
前面我们就说过,元朝自从建立以来,老百姓造反的就有很多,几乎是没断过,造反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是缺衣少食。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社会稳定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吃饱穿暖,基本安全,基本正义,还有合理的上升渠道。如果只是吃穿上差那么一点儿,其他三个方面还能满足,那这个社会还可以维持。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间,吃穿并不是那么好,但社会总体还运转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后来文革之所以被强烈批判,当然是因为它触及了后面的三个要素。
我们把这四个要素放到元朝,就可以看出它的问题了,除了吃穿不行,科举也不正常,老百姓的上升渠道几乎就被掐死了,而基本安全和基本正义也有问题。
这两个方面之所以有问题,是元朝的治理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件事值得细细地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所有以农业为基础的朝代,元朝是唯一一个没有真正丈量过国家土地的朝代,它到底有多少田地,它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以前的朝代虽说也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县以下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乡绅自治,皇帝老子管不着,但是元朝整得更邪乎,它一度皇权不下京,也就是除了京城和几个大城市,它连在行省都没有统治力,这事儿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做一个说明。
有一个叫做孟端的家伙,本来是河南行省的一个小吏,纯粹干活的,级别上别说处级厅级,他连公务员都算不上,可是却心比天高,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弄一个省长干干都绰绰有余。有一天这家伙喝多了,就在行省衙门的墙上趁醉写诗,这首诗是这样的:“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等于是说老子这二十年,就是没遇到伯乐,大白话一样,但是却也有一股指天骂地,不甘心的气息。
我们说这样一首诗写到了行省衙门里,搁在清朝,早就查了一个底儿掉,甚至孟端的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元朝河南行省的上上下下就好像没看见一样,没人管。
孟端可不仅仅是写一首诗,此人后来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商量了一下,在1338年冬至这一天,他的几个哥们冒充钦差大人,来到河南行省假传圣旨,把河南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相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这些蒙古高官一个一个地叫进衙门里的小房间,干啥?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些高官的脑袋和大铁锤相比,哪一个更硬。结果就是他们的脑袋都不如大铁锤硬,两者相撞,都是脑袋碎了,铁锤没事。
杀了这些蒙古高官之后,这些人对外宣布,皇上有旨,任命孟端为“河南都元帅”,管理河南所有事情,又封闭了省内的水上交通,关起门来,河南行省就是他们这几个人的了。
事情很顺利的时候,人就容易骄傲,一骄傲了,就容易飘。这个孟端到了最后,觉得骗了整个行省还不够,他还要去骗鬼,也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说俺当大官了,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骗鬼。
也许鬼神这东西是真的不能骗的,就在孟端从家乡回到行省衙门的第五天,他喝多了,手下一个叫冯二舍的家伙这时候对他说,“幸引我见朝廷官”,意思是大哥,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钦差,他老人家一高兴,说不定也升我个一官半职。
喝高了的孟端顺嘴就说道:“何者为朝廷官?我便是也。”这一下,冯二舍马上就警觉起来,随机一调查,就知道并且最终戳穿了这个惊天大阴谋,据说后来孟端被杀时,还有很多人不信,说这事肯定有阴谋,有人背地里使坏,把我们的河南的元帅给宰了。
一个小吏,一场简直是漏洞百出的骗局,就把河南行省的全体蒙古高官团灭,由此可见,那时候元朝的官员已经是何等无能了,而统治力更是弱到了极点。
在这样的统治力之下,社会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权的,有势的,有钱的,有力气的,都可以随随便便欺负普通老百姓而逃离处罚,你的邻居只要有一把枪,可能就打碎你的脑袋,抢走你的金表,顺便把你的媳妇变成他的。西方有哲人就说过,最独裁,最专制,最等级森严的有秩序的社会,都要比无秩序的社会要好上万倍,这话绝对是真理。
社会游荡在无秩序的边缘,老百姓食不果腹,这就是当时元朝的现状,当脱脱他们征集15万人修黄河的时候,要是没人造反,那才是咄咄怪事。并且这一次的造反弄出来的动静还很大,那就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白莲教起义,也叫红巾军起义。
二
那么,啥是白莲教呢?简单地说,这玩意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叫做茅子元的佛教徒在宋高宗那时候创立的,宗旨就是念佛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葱姜蒜,但是可以娶老婆,娶几个也不管;也可以吃肉,吃多少随便。这个教一经创立,就很红火,一直传承不断,信徒无数。
这些成千上万的信徒里面,就有一个叫韩山童的造反派,他出生在今天河北栾城,家里面世代信仰白莲教。到了他这一代,这哥们还玩出了花样,在信仰白莲教的同时,他还不吃肉,只吃菜,四处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救大家了,而且还自称为“孔雀明王转世”。听起来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大有学问。
不吃肉只吃菜这事儿不是白莲教的,而是摩尼教的,这个摩尼教前面我们提过,那是混合了一种波斯本地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宗教,这时候在元朝被称为明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
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拯救大家也不是白莲教的,是当时的另一个民间组织“弥勒信仰”的教义,这个弥勒信仰是结合了佛教的弥勒佛转世和基督教的耶稣诞生,中西合璧,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
最后那个“孔雀明王转世”更不是白莲教的,那是印度佛教后期密宗所认为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后来变成藏传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之一。
那韩山童这小子为啥信得这么杂?是不是拿错了教材,看错了书呢?我觉得吧,与其说此人对宗教有信仰,倒不如说他对造反这个事业的渴望更强烈。
元朝这群蒙古大老粗统治力薄弱,对于所有宗教(包括邪教)都不禁止,民间信啥玩意的都有,而且大多数都是邪教,形成了一锅大杂烩。在所有这些宗教里面,造反欲望最强烈的,造反派最多的,就是白莲教、明教和弥勒信仰。现在你看看韩山童的信仰,再想想这家伙马上就要干的事儿,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韩山童和他的好朋友,安徽阜阳的刘福通,都被征召到民工的队伍里,在今天安徽颍上县工地里当农民工。那时候民工的队伍里,已经开始流传一首民谣,叫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我们现在很难说这首民谣就是韩山童编的,但是被他拿过来利用了,却是事实。他的方法就是和刘福通两个人偷偷地在河道里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只眼睛和几个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等到大家开始施工,挖出了这块石头之后,马上就惊呆了,很快地,这些大老粗农民工一致得出结论,这就是老天爷让我们造反的最明确最高级的指示,简称最高指示。
有了这个最高指示,韩山童和刘福通很快就聚集了人,起兵造反。
这时候,有一个和他们一起造反的读书人对韩山童说,你那个弥勒佛或者孔雀明王的身份要先放一放,我有一个更好的身份对你很合适,那就是宋徽宗的第八世孙。韩山童一听,还有这事儿?俺原来姓赵啊?俺娘咋从来没和我说过呢?这个叫做盛文郁的家伙说别管你娘有没有意见,这事最好就这么定了。于是起义军打出的旗号就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一句话,俺们要复活大宋王朝。
这些家伙也不想想,你就算是想找一个大宋的君主当祖宗,也找一个牛掰一点儿的,比如赵匡胤赵光义之类的,为啥找了一个被金国抓去当俘虏的宋徽宗,他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弱鸡,死了之后的牌位能好使吗?事实证明,确实不好使。当地的县令看见几千名农民工准备造反,调集了兵马,一个冲锋,韩山童,这个刚刚和宋徽宗攀上亲戚关系的倒霉蛋就被擒获,随即被砍了脑袋,去地下陪伴宋徽宗了。
刘福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跑到了颍州,也就是刘福通的老家,今天的安徽阜阳。没想到的是,阜阳这地方还真就给了刘福通惊喜,当他以“红巾军”为号召招兵买马的时候,附近安徽河南等地的人纷纷加入。
同一时间,徐州的芝麻李、彭大,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南阳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还有湖北的彭莹玉和徐寿辉,纷纷起兵造反,这些家伙虽然不听刘福通的,可是他们都扛着同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红巾军”三个大字。
这里面最嚣张的就是湖北的造反派徐寿辉,此人公然称帝,说自己就是皇帝了,国号就是宋,爱咋咋地。不过我们要是考虑到他是和彭莹玉这家伙一起造反的,那就不奇怪了,因为彭莹玉号称彭和尚,是“弥勒信仰”这个民间佛会的信徒,这哥们自从生下来就琢磨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造反。
……
可是也不知道是这小子的命硬,到哪儿克哪儿,还是他就是一个饭桶,超级能吃,反正他进寺庙两个月都不到,这个后来改名为皇觉寺的於皇寺就揭不开锅了,没粮食吃了,那咋整?老和尚就说了,你们去各处云游化缘吧,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佛祖是不是照顾你了。
16岁的朱元璋就这样,一个人走进了江湖,《明史》上说,“逾月,游食合肥”,也就是他的第一站来到了合肥,说“游食”,听起来好像是一边郊游,一边野餐,相当地悠闲,这当然是为了避讳,出家人化缘这么高大上的事儿,能叫乞讨吗?但实实在在地说,就一句话,朱大皇帝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涯。
那么,最后他又是如何加入郭子兴的队伍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351年农历四月初四,元顺帝批准了脱脱治理黄河的计划,同时下诏,让贾鲁担任工部尚书,一共征召15万民夫,2万军队来治理黄河。
结果就是一好一坏,好事是整个工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因为用人得当,贾鲁这个天才只用了190天,就完成了治河工程。在这一点上,脱脱识人准确,运筹得当,可以说是功劳大大的,可是就在他准备大搞经济建设,让国家恢复生产的时候,有一件坏事,也伴随着治理黄河发生了,那就是施工队伍里还真的就混进了造反派,有人趁着治河之际,举兵造反。
一
前面我们就说过,元朝自从建立以来,老百姓造反的就有很多,几乎是没断过,造反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是缺衣少食。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社会稳定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吃饱穿暖,基本安全,基本正义,还有合理的上升渠道。如果只是吃穿上差那么一点儿,其他三个方面还能满足,那这个社会还可以维持。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间,吃穿并不是那么好,但社会总体还运转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后来文革之所以被强烈批判,当然是因为它触及了后面的三个要素。
我们把这四个要素放到元朝,就可以看出它的问题了,除了吃穿不行,科举也不正常,老百姓的上升渠道几乎就被掐死了,而基本安全和基本正义也有问题。
这两个方面之所以有问题,是元朝的治理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件事值得细细地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所有以农业为基础的朝代,元朝是唯一一个没有真正丈量过国家土地的朝代,它到底有多少田地,它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以前的朝代虽说也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县以下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乡绅自治,皇帝老子管不着,但是元朝整得更邪乎,它一度皇权不下京,也就是除了京城和几个大城市,它连在行省都没有统治力,这事儿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做一个说明。
有一个叫做孟端的家伙,本来是河南行省的一个小吏,纯粹干活的,级别上别说处级厅级,他连公务员都算不上,可是却心比天高,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弄一个省长干干都绰绰有余。有一天这家伙喝多了,就在行省衙门的墙上趁醉写诗,这首诗是这样的:“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等于是说老子这二十年,就是没遇到伯乐,大白话一样,但是却也有一股指天骂地,不甘心的气息。
我们说这样一首诗写到了行省衙门里,搁在清朝,早就查了一个底儿掉,甚至孟端的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元朝河南行省的上上下下就好像没看见一样,没人管。
孟端可不仅仅是写一首诗,此人后来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商量了一下,在1338年冬至这一天,他的几个哥们冒充钦差大人,来到河南行省假传圣旨,把河南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相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这些蒙古高官一个一个地叫进衙门里的小房间,干啥?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些高官的脑袋和大铁锤相比,哪一个更硬。结果就是他们的脑袋都不如大铁锤硬,两者相撞,都是脑袋碎了,铁锤没事。
杀了这些蒙古高官之后,这些人对外宣布,皇上有旨,任命孟端为“河南都元帅”,管理河南所有事情,又封闭了省内的水上交通,关起门来,河南行省就是他们这几个人的了。
事情很顺利的时候,人就容易骄傲,一骄傲了,就容易飘。这个孟端到了最后,觉得骗了整个行省还不够,他还要去骗鬼,也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说俺当大官了,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骗鬼。
也许鬼神这东西是真的不能骗的,就在孟端从家乡回到行省衙门的第五天,他喝多了,手下一个叫冯二舍的家伙这时候对他说,“幸引我见朝廷官”,意思是大哥,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钦差,他老人家一高兴,说不定也升我个一官半职。
喝高了的孟端顺嘴就说道:“何者为朝廷官?我便是也。”这一下,冯二舍马上就警觉起来,随机一调查,就知道并且最终戳穿了这个惊天大阴谋,据说后来孟端被杀时,还有很多人不信,说这事肯定有阴谋,有人背地里使坏,把我们的河南的元帅给宰了。
一个小吏,一场简直是漏洞百出的骗局,就把河南行省的全体蒙古高官团灭,由此可见,那时候元朝的官员已经是何等无能了,而统治力更是弱到了极点。
在这样的统治力之下,社会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权的,有势的,有钱的,有力气的,都可以随随便便欺负普通老百姓而逃离处罚,你的邻居只要有一把枪,可能就打碎你的脑袋,抢走你的金表,顺便把你的媳妇变成他的。西方有哲人就说过,最独裁,最专制,最等级森严的有秩序的社会,都要比无秩序的社会要好上万倍,这话绝对是真理。
社会游荡在无秩序的边缘,老百姓食不果腹,这就是当时元朝的现状,当脱脱他们征集15万人修黄河的时候,要是没人造反,那才是咄咄怪事。并且这一次的造反弄出来的动静还很大,那就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白莲教起义,也叫红巾军起义。
二
那么,啥是白莲教呢?简单地说,这玩意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叫做茅子元的佛教徒在宋高宗那时候创立的,宗旨就是念佛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葱姜蒜,但是可以娶老婆,娶几个也不管;也可以吃肉,吃多少随便。这个教一经创立,就很红火,一直传承不断,信徒无数。
这些成千上万的信徒里面,就有一个叫韩山童的造反派,他出生在今天河北栾城,家里面世代信仰白莲教。到了他这一代,这哥们还玩出了花样,在信仰白莲教的同时,他还不吃肉,只吃菜,四处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救大家了,而且还自称为“孔雀明王转世”。听起来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大有学问。
不吃肉只吃菜这事儿不是白莲教的,而是摩尼教的,这个摩尼教前面我们提过,那是混合了一种波斯本地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宗教,这时候在元朝被称为明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
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拯救大家也不是白莲教的,是当时的另一个民间组织“弥勒信仰”的教义,这个弥勒信仰是结合了佛教的弥勒佛转世和基督教的耶稣诞生,中西合璧,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
最后那个“孔雀明王转世”更不是白莲教的,那是印度佛教后期密宗所认为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后来变成藏传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之一。
那韩山童这小子为啥信得这么杂?是不是拿错了教材,看错了书呢?我觉得吧,与其说此人对宗教有信仰,倒不如说他对造反这个事业的渴望更强烈。
元朝这群蒙古大老粗统治力薄弱,对于所有宗教(包括邪教)都不禁止,民间信啥玩意的都有,而且大多数都是邪教,形成了一锅大杂烩。在所有这些宗教里面,造反欲望最强烈的,造反派最多的,就是白莲教、明教和弥勒信仰。现在你看看韩山童的信仰,再想想这家伙马上就要干的事儿,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韩山童和他的好朋友,安徽阜阳的刘福通,都被征召到民工的队伍里,在今天安徽颍上县工地里当农民工。那时候民工的队伍里,已经开始流传一首民谣,叫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我们现在很难说这首民谣就是韩山童编的,但是被他拿过来利用了,却是事实。他的方法就是和刘福通两个人偷偷地在河道里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只眼睛和几个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等到大家开始施工,挖出了这块石头之后,马上就惊呆了,很快地,这些大老粗农民工一致得出结论,这就是老天爷让我们造反的最明确最高级的指示,简称最高指示。
有了这个最高指示,韩山童和刘福通很快就聚集了人,起兵造反。
这时候,有一个和他们一起造反的读书人对韩山童说,你那个弥勒佛或者孔雀明王的身份要先放一放,我有一个更好的身份对你很合适,那就是宋徽宗的第八世孙。韩山童一听,还有这事儿?俺原来姓赵啊?俺娘咋从来没和我说过呢?这个叫做盛文郁的家伙说别管你娘有没有意见,这事最好就这么定了。于是起义军打出的旗号就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一句话,俺们要复活大宋王朝。
这些家伙也不想想,你就算是想找一个大宋的君主当祖宗,也找一个牛掰一点儿的,比如赵匡胤赵光义之类的,为啥找了一个被金国抓去当俘虏的宋徽宗,他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弱鸡,死了之后的牌位能好使吗?事实证明,确实不好使。当地的县令看见几千名农民工准备造反,调集了兵马,一个冲锋,韩山童,这个刚刚和宋徽宗攀上亲戚关系的倒霉蛋就被擒获,随即被砍了脑袋,去地下陪伴宋徽宗了。
刘福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跑到了颍州,也就是刘福通的老家,今天的安徽阜阳。没想到的是,阜阳这地方还真就给了刘福通惊喜,当他以“红巾军”为号召招兵买马的时候,附近安徽河南等地的人纷纷加入。
同一时间,徐州的芝麻李、彭大,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南阳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还有湖北的彭莹玉和徐寿辉,纷纷起兵造反,这些家伙虽然不听刘福通的,可是他们都扛着同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红巾军”三个大字。
这里面最嚣张的就是湖北的造反派徐寿辉,此人公然称帝,说自己就是皇帝了,国号就是宋,爱咋咋地。不过我们要是考虑到他是和彭莹玉这家伙一起造反的,那就不奇怪了,因为彭莹玉号称彭和尚,是“弥勒信仰”这个民间佛会的信徒,这哥们自从生下来就琢磨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造反。
……
可是也不知道是这小子的命硬,到哪儿克哪儿,还是他就是一个饭桶,超级能吃,反正他进寺庙两个月都不到,这个后来改名为皇觉寺的於皇寺就揭不开锅了,没粮食吃了,那咋整?老和尚就说了,你们去各处云游化缘吧,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佛祖是不是照顾你了。
16岁的朱元璋就这样,一个人走进了江湖,《明史》上说,“逾月,游食合肥”,也就是他的第一站来到了合肥,说“游食”,听起来好像是一边郊游,一边野餐,相当地悠闲,这当然是为了避讳,出家人化缘这么高大上的事儿,能叫乞讨吗?但实实在在地说,就一句话,朱大皇帝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涯。
那么,最后他又是如何加入郭子兴的队伍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