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集,聊聊「透明的恐惧」。 为什么当别人要求我们「再说一次」时,心里会忽然一紧?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听懂? 为什么明明是礼貌的社会,却让人更难安心地说话? #思考普拉提 #透明的恐惧 #语言即行动 #韩炳哲 #透明社会 #日常哲学 #存在与责任
在这集里,我们将一起探讨: • 为什么生活中的追问,会让人觉得不安甚至抗拒? • 智者学派对苏格拉底的批评:逼迫别人说出不愿意承认的东西。 • 「撕裂言辞」背后的哲学价值:在不安中闪现的真理。 • 我们能否把这种逼问,反过来用在自己身上? 语言的缝隙,也许正藏着我们最真实的部分。 #思考普拉提 #苏格拉底 #逼问的艺术 #生活里的哲学 #语言与真相 #对话的力量 #哲学谘询
话已出口,无法收回。 我们总想补一句「其实我真正的意思是……」。 但勇敢或许不是逃避,而是承认—— 这就是我当下的样子。 这一集里,我们一起冒险地思考: • 为什么我们总想逃到「如果」「其实」「未来」的庇护所里? • 真正的勇敢,是不是在于承认「有限」? • 当我们敢于对自己说「是的,这就是我此刻的样子」,会带来什么样的释放? 语言的有限,不是桎梏,而是一种提醒。 当我们承认「话已出口」,也许正是在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思考普拉提 #哲学生活化 #斯宾诺莎的提醒 #在有限里说是 #哲学实践
核心围绕 「你说的话是你的吗?」 展开,探讨了语言、责任与诚实之间的关系。 1. 表达的真正困难 • 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善表达,是因为不够清楚或不够自信。 • 其实更深的原因是:我们常常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说出口的话,因为它太真实,让人来不及加上保护膜。 2. 拥有语言就是拥有自己 • 「You own it, you own the words」:话一旦说出来,它就是你的。 • 成熟不是从不说错话,而是愿意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这份承认,不是压力,而是一种稳定与信任感。 3. 哲学练习的开始 • 哲学实践不是高深的逻辑,而是能否停下来,诚实地对望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 当我们承认它、拥有它,就脱离了自动化的说话惯性,也真正开始了思考与与自己的对话。 #语言 #责任 #诚实 #思考 #领导力 #成熟 #哲学谘询
核心围绕 “常識失效的時刻” 展开,探討了常識的本質、它崩解的瞬間,以及哲學在其中的角色。 我们以为的「常识」,往往只是社会共识与个人习惯交织出的舒适结构。它帮助我们维持秩序,却不等于真理。当人生出现裂缝——失去、疾病、信仰瓦解、深爱与背叛——那些理所当然的道理忽然失效了。 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不合理」:去追随一个召唤,去挑战逻辑框架,或是在矛盾中找到新的意义。哲学并非只为推理,而是陪伴我们承受这份不确定,让真实靠近。 #常识 #崩解 #矛盾 #哲学 #创造力 #自我 #哲学咨询
核心围绕《理想国》第六卷第三节,柏拉图如何透过反问与诗意语言,把「哲学王」推向一种激情的呼喊,并引发我们对自身资质与责任的思考。 1. 反问的力量:透过「谁能不幸福呢?」「谁能不相信呢?」这样的句式,论证几乎不留反驳空间,语气由理性推理转向情感鼓动。 2. 哲学的三重面貌:它是少数人的特权、至高的幸福,也是灵魂最甜蜜的滋养;语言层层叠加「最高级」词汇,使哲学既高贵又带有排他。 3. 混合的身份与能量:柏拉图同时是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懂得从理性同理到情感共鸣,把政治理想与文学修辞交织成文字力量。 4. 责任的提问:如同教练会谈中的启发——我们的特质、资源与聪明才智,如何运用?会造福众人,还是可能成为祸害? 5. 哲学的本质:它最终不只是个人的思考,而是对城邦、对世界的责任与深切渴望。 #柏拉图 #哲学王 #理想国 #哲学与政治 #责任 #深度思考 #思考普拉提
内容概要 核心围绕 “梦与醒、影子与光明” 展开,透过两个真实学员的案例,揭示人如何在语言与理解的安全地带、在“庸常”或“崇高”的幻象中徘徊,从而逃避真实的行动。文章结合柏拉图《理想国》的洞见,提醒我们:哲学不是教人答案,而是让我们一次次停下来追问——这是影子,还是现实?是梦,还是醒来? #梦与醒 #影子与光明 #行动与逃避 #哲学 #理想国 #自我觉醒
内容概要 本期核心围绕 “明明伤口已愈,却仍习惯敷药” 这一现象展开,从心理、认知、存在三个层面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如何真正与过去的伤痛和解。 * 心理层面:痛苦经验会在心中留下敏感印记,即便伤口愈合,人们仍可能延续自我照顾的惯性(如反复 “上药”“复健”)。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实际治疗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心理安慰,却在无形中持续强化 “伤口存在” 的认知,暗示自己 “某部分不好、不会好”。 * 认知层面:这是旧有反应机制的惯性延续。人们曾将痛苦归因于特定对象或情境,形成回避策略,即便当下环境已改变,大脑仍自动执行过去的保护行为(如习惯性就医、拿药),实质是对 “过去可能性” 的回应,而非现实。 * 存在层面:深层原因在于伤痛曾定义了自我身份 —— 过去的脆弱、复原过程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若放下 “疗伤的自己”,会陷入存在的空白与重新定位的焦虑。此外,这一现象也可能延伸至群体(如社会、国家),表现为共同固守未释怀的过去。 真正的自由不是忘记伤痛,而是承认其为 “过去的一部分”,不再让它定义现在的自己。可以温柔地逐步放下对 “疗愈” 的执念,因为有些伤痛的使命已完成。 #伤口愈合 #心理惯性 #自我认知 #存在主义 #疗愈执念 #过去与现在 #群体伤痛
内容概要 本期核心围绕日常语言中的微词(如 “也”“其实”“不过” 等)与逻辑、因果律的关系展开。 分享指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词语并非随口说说,而是说话者价值排序、判断基础甚至潜在偏见的体现,背后暗含因果律(充足理由率)—— 任何话语的选择都基于特定前提、立场或未被察觉的预设。例如,“也” 隐含了价值主次的排序,“不过” 则在悄悄否定此前的认同,这些微词如同 “心智结构的窗缝”,泄露了人们不自知的认知逻辑。 逻辑的重要性在于它像一面 “照见内心的镜子”,能帮助人们觉察语言惯性背后的信念系统、恐惧或自我保护倾向。尽管逻辑会揭露不愿承认的偏见,却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 如司宾诺莎所言,“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最终,分享倡导通过觉察日常微词,反思 “为什么这样说”,从而从 “随便说” 转向 “有意识地说”,揭示自身存在方式,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语言微词 #因果律 #逻辑 #自我觉察 #认知结构 #思考普拉提 #日常语言分析
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 “规则与自由” 的关系展开,指出人们对规则常存在矛盾心理 —— 既觉得其束缚,又在规则不清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事实上规则更多是为了保护、赋能人们。 以新国家旅行需了解交通规则才能安心驾驶为例,说明规则为人生划定安全自由区,让人能在其中探索创造。从社会层面看,规则是一种约定,保障边界、安全与清晰性,使社会运转、人际合作成为可能。真正的自由并非无视规则,而是在了解规则后,于规则内找到最大空间,如同运动员在明晰规则下展现极致创造力。 品嫙老师还结合孔子与庄子的思想,指出孔子强调在礼仪规范中立足,庄子主张在看清规则后让精神自由,人生智慧在于 “在规则里站稳,在规则外飞翔”。规则如同航海图,提示暗礁与航道,让人在有限中探索无限可能,因此 “越懂规则,越有高阶自由”。 #规则与自由 #懂规则获自由 #边界与安全 #社会规则 #真正的自由
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 “选择” 这一主题展开,指出人们常因渴望过多(如自由、亲密、安全感等)而陷入内在拉扯,看似在权衡,实则是逃避做选择,害怕失去而停滞不前。文中提出,逻辑作为一种 “温柔的排除法”,能帮助人们告别幻想、回归真实,其本质是通过排除无关选项,让人活在自己可承担的选择中。 品嫙老师强调,“逻辑是排除的艺术”,这种排除并非为了争对错,而是为了避免被无限可能性拖垮,提醒人们真正的自由是有边界的。人们抗拒逻辑,往往是因为它迫使我们承认 “不能全都要”,而逻辑其实像 “长大的自己”,温柔地引导我们放下部分欲望以向前迈进。选择的本质是 “有所取必有所舍”,害怕逻辑实则是害怕幻想与全能欲望的破灭,但唯有接受这一点,才能摆脱纠结,握住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期还提到,逻辑是情感整理的工具,能照见内心的不一致,让人清楚选择而非完美选择,并建议通过练习(写下不愿放弃的选项,为选择其一而温柔告别其他)培养做选择的勇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守住内在安宁与节奏。 #选择的艺术 #逻辑与选择 #告别幻想 #承担选择 #自由
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 “偷懒式思考” 展开,指出人们在对话中常用 “也可以”“看情况”“说不准” 等语句,看似开放包容,实则可能是在逃避明确表达、推卸责任。文中结合哲学咨询案例,提出三种需警惕的思维现象: 1. 模糊表达:如用 “也可以”“都可以” 等模糊措辞,回避清晰界定自己的想法,本质是怕表达后需承担责任,导致他人甚至自己都难以理解真实意图。 2. 逃避矛盾:在话语出现冲突时,试图用 “不一定有矛盾”“角度不同” 等说法掩盖矛盾,而真正有力量的思考恰恰在于直面并澄清矛盾。 3. 伪中立的 “第三条路”:在选择时倾向于 “找第三条路”,但若未经过深入思考、矛盾挣扎,只是为了逃避选边站和责任,便失去了意义,真正的 “第三条路” 应是自主探索的结果。 品嫙老师强调,这些现象虽看似抽象,却与日常思考、表达、决策紧密相关,建议人们在模糊表达时反思自身是否真的开放,还是不敢面对立场,通过练习让语言更真实、思考更清晰。 #偷懒式思考 #清晰表达 #思维澄清 #逃避责任 #思考练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