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 “理性对话与有力论证的构建” 展开,核心是告别基于个人立场和执念的争论,转而以 “清晰性” 和 “合理性” 为核心评判标准。优质论证的关键不在于固守自身信念,而在于论证本身的逻辑构建 —— 优秀的论证者如同 “构建者”,而非 “固执己见者”。无论是课程反馈、对话提问还是日常人际沟通(如倾听亲友倾诉),都应聚焦 “内在批判”,关注表达的结构与核心概念,而非急于反驳或代入个人观点。即使不认同对方立场,也可通过引导其清晰表达、梳理逻辑,实现理性沟通 #理性对话 #论证构建 #沟通技巧 #清晰表达 #逻辑思维 #内在批判 #人际沟通 2025年法国3个月哲学实践与咨询培训课程详情请【点击】
内容概要 本期节目聚焦 “对话艺术”,核心分享即兴戏剧中 “ Yes, and(是的,而且)” 的理念如何应用于日常沟通。我们常习惯在交流中直接质疑、反驳他人提议,却忽略了有效沟通的前提 —— 先倾听、理解并接纳对方的想法(接纳不等于认同,而是承认其存在)。引用苏格拉底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延伸出 “任何想法都值得被审视” 的观点:面对看似荒谬的表达,别急着否定,先探寻背后的逻辑。对话不是单方面的说服或辩论赛,而是像 “思维舞蹈” 一样,双方基于彼此的想法共同创造的过程。节目倡导从 “立刻反驳” 转变为 “先审视思考”,这种开放不执着的沟通态度,能减少冲突与误解,让职场协作、亲子互动、亲密关系中的对话更具价值。 #YesAnd #对话的艺术 #沟通技巧 #开放思维 #减少冲突 #即兴戏剧启示 #倾听与理解 #思维舞蹈 #苏格拉底 #人际沟通 2025年法国3个月哲学实践与咨询培训课程详情请【点击】
内容概要 本期节目聚焦即兴戏剧中核心的 “Yes, and(是的,而且)” 理念,拆解其如何破解 “无效沟通” 困境。我们身边总有 “反驳者”—— 刚听完他人观点就立刻说 “不,你错了”,这种即时否定会让对话戛然而止,也是婚姻、职场等关系中争吵内耗的重要根源。而 “Yes, and” 的核心,是先接纳对方提出的内容,再在此基础上共同创造,它无关对错,重在持续交流与协作。节目强调,批判性思维固然重要,但批判前应先花时间接纳他人提议,这种开放心态正是对话艺术的核心,能帮我们跳出 “立刻否定” 的沟通陷阱,让关系更和谐、沟通更高效。 #YesAnd #拒绝反驳者 #有效沟通 #即兴戏剧沟通术 #开放心态 #人际关系 #职场沟通 #婚姻沟通 #高情商沟通 #避免内耗 2025年法国3个月哲学实践与咨询培训课程详情请【点击】
内容概要 本期节目介绍本门 “非传统” 的课程 —— 它绝非单向灌输的授课,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标榜绝对真理,核心是帮每个人掌握思考与对话的艺术。Leila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让听众机械记下观点就停止思考,反而会用有启发性的想法挑战大家的思维,同时热烈欢迎异议与不同意见。这门课程没有门槛,不分身份,无论是教师、心理治疗师、知识分子,还是与思辨领域无关的手工匠人,甚至有孩子的人都能参与,还能和孩子一起练习。课程的重要理念是 “没有人是愚笨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大家大胆表达,不要躲藏,在开放的对话与思辨中提升自我。 #不教标准答案 #思考与对话的艺术 #思辨课程 #全民适配 #鼓励不同意见 #打破思维局限 #非传统授课 #独立思考 #人人皆可思辨 #开放对话 2025年法国3个月哲学实践与咨询培训课程详情请【点击】
内容概要 本期核心围绕 “哲学是否是少数人的事” 及 “我们能否相信常识” 展开探讨,梳理了不同哲学传统对 “常识” 的态度,并结合实践维度分析哲学的本质。 1. 常识哲学的主张:18 世纪苏格兰的常识哲学(以托马斯・里德为代表)反对理想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抽象化,认为日常判断中蕴含的 “基本智慧” 有其根基,真理是在群体经验中经验证、讨论和修正形成的,主张信赖这种 “共同判断力”。 2. 对常识的警惕:法国哲学传统等对 “常识” 持排斥态度,认为群体共识可能是未经批判的陈词滥调,担心过度相信会导致放弃质疑、思辨和独立判断,因此推崇特立独行、小众甚至晦涩的思想,将 “特别的” 视为哲学的标志。 3. 实践维度的哲学:若回归实践,哲学的关键在于审视生活中判断的依据 —— 我们的日常判断往往基于经验中反复验证的 “常识”,而非读过多少哲学书或引用多少哲学家。哲学实践不是放弃常识或迷信精英思想,而是审视常识的来源、是否限制自身,在承认与怀疑常识的张力中形成独立思维,就像苏格拉底所说 “思考从承认自己的常识开始,也从怀疑自己的常识开始”。 #哲学与常识 #常识哲学 #哲学实践 #独立判断 #思辨 #质疑
内容概要 核心围绕 “傲慢的微妙之处” 展开,剖析了非传统形态的傲慢表现、危害,区分了易与其混淆的概念,并探讨了应对傲慢的方式。 1. 微妙傲慢的表现与危害:这种傲慢并非盛气凌人或言语攻击,而是披着温柔、理性、善意、得体的外衣,通过微笑、讲理、教导、提建议等方式,在看似照顾、提携对方的过程中,悄然将对方置于较低位置。例如,有些父母温和地要求孩子 “做自己”,实则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知名哲学家的来信看似亲切,却隐含 “对方是需纠正者” 的隐形阶级划分。其危险在于不像传统权威那样压迫,却会消解对话的平等性。 2. 与易混淆概念的区分:批判:旨在厘清、改善,能连结彼此,而非求胜;傲慢则是不求理解、只求胜利的姿态。 骄傲:源于自尊,无需贬低他人,是对自身成就的正当认可;傲慢是自我夸大,因害怕失去位置而需 “我比你好” 来维持安全感。 自信:来自内在稳定,开放且不较真;傲慢是防卫,需胜出、被称赞,否则易崩塌(甚至会通过温柔、示弱等方式求胜)。 3. 应对傲慢的核心:真正的谦逊是 “愿意被改变”,容许对方的价值进入(即 “be available”),保持开放的态度,与他人平等对话、共同探索,就像苏格拉底那样,不居上位,让真理在对话中浮现。这种开放与融合,是傲慢的解药。 #傲慢 #谦逊 #对话 #批判 #自信 #available #人际互动
你是要主动去思考那些不可思考之事?还是要被动地等待生活给你一次次真正的震惊? 核心围绕在日常生活和思考实践中如何面对潜在的“震惊”事件——即那些击穿既定心理架构、涉及不可思考领域(如死亡、价值崩塌或意义失重)的意外遭遇。核心观点强调,主动训练批判性思维而非被动接受震惊,能扩展认知边界并增强理解力。具体建议包括每日选择一条坚信的信念进行反方论证练习,这有助于培养思维韧性,促进对不同逻辑的理解,从而减少仓促判断和人际冲突。 #思考 #哲学 #判断 #哲学咨询
当灵魂停格,生命只剩复制;当灵魂生成,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理想国》第九卷的最后,柏拉图将「僭主」与「哲人」的灵魂放在对比中: 一个被欲望奴役,快乐只是幻象;一个由理性引领,快乐来自与真理的契合。 这一集,结合自己在戏剧与绘画里的经验,谈灵魂「被打开」的感受——那种忘我、融入无边空间的状态,直到一切概念沉淀,只剩下呼吸与心脏微微的笑。 艺术与哲学,其实同源:它们都让灵魂生成,而不是停格。 #思考普拉提 #柏拉图 #理想国 #灵魂的快乐 #生活哲学 #哲学与艺术
在《理想国》第九卷里,柏拉图描绘了“僭主”的灵魂:看似拥有一切,却时时被恐惧抓住,因为他最害怕的,就是失去。 害怕失去权力,害怕失去财富,害怕被遗忘,害怕从「在场」中被彻底剥夺。 人为什么如此渴望「在场」?为什么我们害怕被漏掉、被忽略、被遗忘?而如果真的失去了这些外在的证明——工作、关系、身份——我们的「在场」还能从哪里被确认? 在这期节目里,我想和你一起思考: • 「在场」意味着什么? • 我们最深的恐惧,到底是失去什么? • 自由是否可能来自于——不再那么害怕失去? 失去的时候,总会疼。 但当时间流过,我们依然能呼吸、能走路、能继续生活。 也许,这就是自由的一种形状。 #理想国 #柏拉图 #在场感 #哲学思考 #自由与失去
这集围绕着自由业与职场的对比。 自由看似潇洒,其实背后充满不确定;而稳定工作,是一份常被忽略的底气。 真正重要的,不是自由还是稳定,而是你能否在日复一日里,沉淀出自己的厚度与分量。 那么,你觉得现在的“稳定”,是一种安全感,还是一种牢笼? #职场思考 #自由与稳定 #哲学实践 #理想国 #生命厚度 #思考普拉提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 有些话只是倾诉,有些话却能推动我们真正思考。 这一集,我从苏格拉底的对话谈起,也分享了自己在哲学咨询中的体会:当一个人被逼到“是或不是”的墙角时,那些隐藏的妖魔鬼怪会浮现出来。那正是真实对话的开始,也是更好认识自己的契机。 #思考普拉提 #哲学对话 #哲学咨询 #日常哲学 #思考练习 #自我认识 #言说的地位 #表达与思想 #真实对话 #诚恳的展开 #unfolding #苏格拉底 #存在与语言
在《理想国》第七卷里,柏拉图告诉我们:唯有辩证,也就是论证,才能真正带领灵魂走向清醒。 这一集,我分享自己阅读时的激动与思考,也带来一个简单的日常练习: 挑一句你深信不疑的话,把它反过来论证;再挑一句你坚决反对的话,试着为它找理由。 这或许会让你发现,清醒,比答案本身更珍贵。 #思考普拉提 #理想国 #柏拉图 #哲学练习 #论证的力量 #灵魂的甦醒 #思考的清醒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