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4. 从脱口秀到开放麦,普通人的表达革命和创作疗愈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跟脱口秀有关的一切,同时本期是一场特殊形式的solo。 【引言】 * 为什么脱口秀/开放麦突然无处不在?脱口秀/开放麦似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icon。 * 有哪些跟脱口秀有关的影视作品和书? * 脱口秀的创作方法,也适用于一切内容创作和表达场景。 * 从脱口秀延伸到创作疗愈|把生活写成段子,是不是一种新型疗愈? * 当公司年会、品牌快闪、小红书线下局都在“开放麦”,普通人到底在渴望什么? * 💡浅浅开个脑洞:脱口秀/开放麦的商业化 📺📖 本期内容: 01:25 对谈意外变solo,但是the show must go on. |期待大家边听边留言 —— 跨越时空的在线联动 02:42 名词解释:脱口秀vs开放麦 —— “精心打磨的表演”与“毛坯实验室” 06:43 今夏双平台大战:《脱友》&《喜单》—— 新人爆发、题材下沉、女性力量 10:19 女性演员群像:小帕、王小利、嘻哈、房主任,用段子剥开原生家庭、婚姻、社会偏见和职场性骚扰 17:11 📺美剧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5大拆解:行业生态、女性壁垒、创作方法论、文化本土化 31:05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史炎《不开玩笑》——技术流 vs. 生活哲学 35:12 创作疗愈:把痛苦写成段子=心理疏解?新手体验与“上帝视角” 39:29 场景泛化:从剧场年会到品牌快闪,开放麦成了“社交货币” 40:38 开放麦商业化脑洞💡:KOC种草逻辑、品牌段子植入、线下拉新 42:25 普通人为什么抢着上台?表达欲、认同感、C位幻觉与“被听见的渴望” 📚 本期提及的作品: * 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 *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全5季) * 书籍: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史炎《不开玩笑》 * 播客:《岩中花述》、《基本无害》城市生存手册系列 * 衍生节目:鲁豫《豫见》女性脱口秀演员专场 🎵本期音乐: 片头:Jack Johnson《Better Together》 片尾:Joan Jett & the Blackhearts《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 互动话题(欢迎评论区接力): 你把哪件倒霉事写成了“心理段子”后瞬间自愈? 感谢收听「贝果猫的奇思妙想」,让我们在下一颗段子里重逢! ❤️同时您也可以在多平台同步收听 👉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46分钟
84
19小时前

EP25. 如果人生就像开便利店,你想选哪些品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本书——《人生便利店》。 作家刘墉他用50年人生经验开了一家这样的便利店,将200多条生活智慧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生活区”与“工作区”的货架上。 本期节目带你逛店,从情绪管理到职场效率,从社交哲学到人生翻盘,手把手教你“缺啥补啥”,主动经营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 人生便利店、情绪管理、职场效率、社交哲学、成长型思维、时间管理、复盘、年轻化表达、生活方法论 适合人群: * 经常焦虑、情绪内耗的年轻人 * 想提升职场效率、沟通能力的打工人 * 对“人生方法论”感兴趣的工具书爱好者 📖本期内容: 00:15 什么是“人生便利店” 03:36 生活区+工作区,货架式阅读 04:24 生活区精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碎片化成长 07:33 工作区精华:沟通汇报、效率工具、失败复盘 12:50 一些特殊商品:「云端大脑」、「人生如旅」、「自我全貌」 15:53 社交罐头 & 本钱:人脉投资、年轻本钱论 18:14 翻盘哲学:人生就是不断翻盘 19:28 总结:模块化思维+主动经营人生方法论 本期金句 “人生就像开店,不怕关门,怕不再开门。” “年轻是本钱,但不用就会自然消失。” “人生不过就是不断翻盘、崩盘、再翻盘。” 🎵本期音乐: 方大同《才二十三》

25分钟
99+
6天前

EP10.「毫无意义的工作」你的工作是狗屁工作吗?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本非常有趣但又令人警醒的书——《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作者是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有这么多毫无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没有创造价值,甚至让从事它们的人感到痛苦。我们今天会讨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一些真实案例,聊聊它对我们的职场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同时今天也邀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来一起聊聊,他是我的朋友小黑,一位从业10年以上的传统媒体工作者。 【引言】 你觉得你的工作有意义吗?你觉得你的工作是狗屁工作吗? 有些工作本不该存在,却在拖垮你的人生。 哪些工作是狗屁工作?为什么狗屁工作在持续激增? 未来的工作形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会怎样被AI和机器人取代? “本书献给每一个想要实实在在工作的人” 📖本期内容: 01:46 关于大卫·格雷伯这个人 07:18 「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 09:37 定义狗屁工作;「狗屁工作」vs. 「狗屎工作」 15:01 狗屁工作的五种类型 —— 随从型、打手型 23:30 狗屁工作的五种类型 —— 补丁型、打勾型和监工型 34:13 狗屁工作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暴力 36:30 狗屁工作为什么会激增? 40:00 社会价值评判|我们怎么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内容包含嘉宾分享) 42:23 谈谈我们自己和身边的狗屁工作 50:00 为什么当下的狗屁工作者拿着高薪仍旧不快乐? 58:22 假如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你会怎么选? 01:07:40 「工作的前提,应该是让自己开心啊」 🎵本期音乐: Radiohead 《Creep》 Pink Floyd《Money》

71分钟
99+
5个月前

EP09. 「鱼不存在」生命、秩序和自我认知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本非常特别的书——《鱼不存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是一次关于生命、秩序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探索。 【引言】 作者露露·米勒,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心理学和生物学学位。她的作品以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科学发现和哲学思考而著称。米勒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广播节目《看不见的力量》的联合创始人,她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打动读者。 这里先抛几个问题,或许能更好的帮助大家来理清收听思路以及关注这本书的意义。 🔍为什么世界上有分类学?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只是人类强加的框架?“鱼类”,其实并不存在? 🔍人类为什么总是喜欢干预自然?为什么会有优生学的存在?为什么优生学在美国一度盛行,还曾经为希特勒提供灵感?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某种生存体系或优胜劣汰规则里的不合格者,也许是别人生命里的一片天 —— 什么是「蒲公英原则」? 【本期内容】时间轴: 03:25 分类学家&斯坦福校长 — 大卫·斯塔尔·乔丹 06:27 「名副其实的恐怖陈列室」 11:08 「人类清除计划」。定义“不合格者” 14:10 优生运动为什么在美国一度盛行 17:50 达尔文:基因变异才是使物种变得更加强大的方式。 反对人类对自然的馈赠进行排序 20:28 「蒲公英原则」|优生学家试图铲除基因库中必不可少的多样性,结果破坏了培育人类优良品种的良方 26:25 “不必过分关注那道疤痕” | 安娜的故事:「蒲公英」的双面人生 30:16 再无关紧要的人,也对别人意义重大 |达尔文:生命不止一种排序方式 32:33 不要被对“意义”的执着所困扰,而是学会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背景知识】本书提及的关键人物: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著有《物种起源》,对生物学和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易斯·阿加西:9世纪著名的瑞士裔美国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冰川学家,以对鱼类分类和冰川学的贡献闻名,被誉为“冰川学之父”,还推动了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多基因论拥护者,将多基因论作为据称科学的工具来解释种族差异 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多学科专家,开创了优生学,提出人类才能可通过遗传延续,还在统计学、心理学等领域有诸多首创性贡献。 🎵本期音乐: Jack Johnson 《Better Together》

37分钟
99+
5个月前

EP07. 把责任都交给AI 你真的会自由吗?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本期是和「复杂生活」的串台节目。感谢Eason老师的邀约。关于「责任」这个话题,我们结合自身经历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引言】 世界是复杂的,生活是奇妙的,而人类一直是追求自由的情感动物。为了追求自由,有人选择逃避责任,有人认为逃避责任反而更不自由,还有人认为自己总是过度责任。总之,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既是指那所监狱,也是指所有禁锢我们自由的东西——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或者规训,这也是电影之外禁锢我们所有人的枷锁。而打开这副枷锁或者像电影中帮助他重获自由的密道,则叫做责任。只有承担责任才会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 时间轴: 05:15 如何评价自己的责任感?|过度责任感?工作、生活有区分的责任感? 09:37 你认为你的生活或工作中需要责任感吗? 12:00 阿德勒心理学 「课题分离」 带来的一些启示。「责任」需要和关系中的对方提前约定 17:51 你有过逃避责任的时候吗? 24:51 逃避责任和人生优先级选择|责任外包后怎么去接受对方执行的结果?60分也许也OK 33:09 主动的责任和「被动的责任」 37:31 如果把你的一切责任和工作都逐渐交给 AI 或机器人,你愿意吗? 44:16 这种情况下,是否这个社会有你没你一样? 48:42 假如世界上有带娃机器人…… 54:38 如何平衡逃避责任和过度责任? 1:00:22 如何克制自己过度责任?像减肥一样,也需要努力 感谢大家收听本期节目。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有更多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 延伸内容/书单&片单推荐: 除了谈话内容外,这边也和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电影,给大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延伸思考的空间。 **书籍推荐** 1.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 经典文学,探讨犯罪后的道德责任与自我惩罚,主角从逃避到直面良心的挣扎。 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 哲学小说,通过爱情与政治选择讨论"轻"(逃避)与"重"(责任)的辩证关系。 3.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 关于背叛与救赎,主角因童年懦弱逃避责任,成年后踏上弥补之路。 4. 《责任病毒》(罗杰·马丁) - 心理学/管理学书籍,分析职场中推卸责任的心理机制及应对方法。 5. 《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 - 争议性小说,通过极端个人主义与集体责任的对抗引发思考(需辩证阅读)。 **电影推荐** 1. 《美国丽人》(1999) - 中年危机下的家庭责任逃避,展现现代社会的精神空洞与自我欺骗。 2. 《海边的曼彻斯特》(2016) - 创伤与自我惩罚的深刻刻画,主角因过失终生无法原谅自己,拒绝救赎。 3. 《一次别离》(2011,伊朗) - 通过一场纠纷展现不同阶层、性别对责任的定义与逃避,充满道德困境。 4. 《天气预报员》(2005) -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男主在事业与家庭中屡屡逃避,最终学会直面责任。 5. 《荒野生存》(2007) - 真实事件改编,青年抛弃社会与家庭责任追寻自由,结局引发对责任边界的思考。 6. 《萨利机长》(2016) - 基于真实空难事件,展现专业责任与道德勇气的典范。 7.《心灵奇旅》(2020) - 通过奇幻故事探讨人生意义与对自我使命的接纳,适合轻松入门。 8. 纪录片《监守自盗》(2010) - 揭露2008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精英如何系统性逃避责任,现实意义强烈。 🎵 本期音乐: 朴树《New Boy》

64分钟
64
6个月前

EP05.「自由」就是勇敢接受别人的「讨厌」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本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思维方式,还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它又如何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勇气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的世界吧! 【引言】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一本书。它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讲述了青年与哲人之间的五次深夜对话。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阿德勒认为,人不是被过去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当下的选择决定的。这本书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探讨了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恐惧、如何摆脱过去的束缚,以及如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本期内容: 01:41 一股新的思维方式,带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书中有哪些核心观点? 06:39 原因论vs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10:39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那他一定有自卑感;夸耀“不幸”以支配他人 15:35 「课题分离」——我们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阿德勒批判赏罚式教育 18:21 纵向关系是自卑的来源,横向关系才是健康关系 22:41 对共同体有用才是自身的价值;存在即有用 25:49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28:25 请远离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31:01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 34:33 聊聊这本书对生活的启示 🎵本期音乐: 片头:Jack Johnson《Better Together》 片尾: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もったいないけど(虽然有点可惜)》

39分钟
99+
7个月前

EP04. 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决心」半生,终于「出走」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大家好,欢迎来到「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这一期来和大家分享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出走的决心》。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自我觉醒的佳作,更是对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问题的一次深刻探讨。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部电影里的故事、人物以及背后的意义,以及对应到电影所改编的真实人物苏敏阿姨的故事。 无关性别,无关群体,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随时为自己、随时能出走的决心和底气。 🎬 时间轴: 01:15 真实故事改编,「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 04:33 逃离原生家庭,却跳入另一个「火坑」 13:35 第一次“出走”失败;家庭责任、母职压迫… 16:45 代际传承:是妈妈,是女儿 26:36 「决心」半生,终于「出走」…… 30:20 锐评精选 / 家庭里的男人:爸爸可能是狗屎爹,但表面听话的女婿可能更应擦亮眼看清? 最后,感谢这些诗意的体悟,让我们更情真意切的去感受 ——— 「再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 「醒了的人,便难以再回到装睡的状态。我们的双腿要用来奔跑,我们的双眼要去看一看世界,我们的双手可以紧紧握住方向盘,我们不必再被谁带去哪里。」 「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 「在同一片屋檐下,为什么总是女性之间相互围困,而男性却能天然地置身事外?」 「只要心中有光,就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 片尾BGM: 《只要平凡》(钢琴伴奏)

38分钟
42
7个月前

EP03. 去他喵的原生家庭

贝果猫的奇思妙想

这一期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 这本书由沈家宏医生撰写,他是一位资深的心理专家,这本书不仅得到了众多心理学界专家的认可,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它对我们的性格、情感、甚至未来的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这本书究竟为我们揭示了哪些关于原生家庭的秘密呢? 【核心观点】 • 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原生家庭是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养育方式以及家庭文化等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心理创伤与代际传递: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如被遗弃、家庭暴力、重男轻女等)可能会在成年后持续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 强迫性重复与心理情结:人们常常在潜意识中重复原生家庭中的行为模式,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治愈过去的创伤或满足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 家庭系统与三角关系: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这种关系模式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 • 性格与行为模式的塑造: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沟通方式和价值观会深刻影响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 📖 本期内容: 02:27 关于概念:家庭动力学;原生家庭vs再生家庭 04:05 “3岁看大,7岁看老”、人生脚本理论 05:40 禁令vs允许:”不要长大,不要成功”; “要完美,要努力,要快一点” 08:13 父母都是贴标签高手 13:45 在丧失中成长 — 童年的缺失感和长大后的关联:分离焦虑、经常搬家、频繁跳槽 23:46 叛逆的青春期,到35岁可能还没走出来 28:58 人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养儿防老的观念对吗? 35:22 “和孩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本期音乐: 肖邦《A小调圆舞曲》 Nicolas Errera《Le Papillon》 程璧《恋恋风尘》

37分钟
99+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