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真实霸总故事④战略转型搜狐,游戏圈风云初探:韩游技术黑洞、错失魔兽与17173收购内幕

UV相对论

本期我们继续深挖老许的“早年故事”,这次聚焦在堪称“人生拐点”的关键时刻。 ​​“卖身”后的迷茫:​​ 可乐吧卖给清华同方,非典居家隔离,老许却迎来了最深刻的反思。他悟出一个核心方法论:​​“把人当公司管”​。想管好公司?先得给自己的人生做好战略布局!迷茫期如何找到方向?他分享了“以终为始”的实操心法——从“墓志铭”往回推,想透职业路径的分叉口与终点。​​ 为什么懵懂入行是大忌?如何找到那条成功概率更高、更适合自己的路?老许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抬头看路”有多重要。 ​削尖脑袋进“黄埔军校”:​​ 想清楚“终点”是老许人生的第一次战略决策。他认定:未来若想再创业成功(甚至上市),必须先去大公司“取经”。于是,这位曾经的“许总”,​甘愿“自降身价”​,费尽周折、突破重重疑虑,终于挤进了搜狐游戏——他眼中的“黄埔军校”。这背后的决心与思考,值得每个职场人细品。 ​搜狐游戏“拓荒”历险记:​​ 初入搜狐,老许的“BD”身份可不止谈代理。他亲历了搜狐游戏从零起步的草莽阶段: * ​韩游“噩梦”:​​ 签下韩国三D网游《骑士》,却遭遇技术黑洞(服务器崩到韩国程序员在北京哭着想家吃泡菜)、合同陷阱(版权金天价,技术却烂得没边)。吐槽韩国合作方的经历,堪称“血泪教训”。 * ​与《魔兽世界》擦肩:​​ 搜狐曾拉上Intel、新加坡电信甚至九城,四家联手欲签魔兽!为何最终被九城“截胡”?老许揭秘了暴雪那份“丧权辱国”的霸王合同和背后博弈。 * ​自研之路的探索:​​ 眼看网易靠自研崛起,搜狐也急了。老许化身“星探”,​踏遍大半个中国游戏圈​:接触过像素软件(《刀剑封魔录》)、网龙(《征服》)等早期豪强,过程充满戏剧性。 * ​​“淘金”不如“卖水”?:​​ 自研团队难觅,眼光独到的老许却盯上了网龙旗下的17173。最终,搜狐以近1500万美金拿下这个“网游媒体金矿”,这笔交易日后被证明极其成功。老许也完成了从创业者到大公司“买手”的华丽转身。

85分钟
99+
3个月前

S19:VC/PE投资扫盲:从天使轮、DPI到S基金,听懂资本游戏规则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我们为大家带来一堂干货满满的“投资入门课”,抛开晦涩术语,用大白话拆解了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 * ​投资的基本分类:​​ 核心区分股权类(公司所有权)和债权类(借钱收息)投资。 * ​非上市公司融资接力赛:​​ 详解从种子/天使轮(亲友/早期看好者)、VC轮(验证产品雏形、商业模式)、PE轮(临近上市)到Pre-IPO(引入稳定基石投资者)的融资阶段,像接力棒一样层层推进。 * ​DPI才是硬道理:​​ 强调投资不能只看账面回报率(IRR),更要关注实际回款倍数(DPI),戳破估值虚高的“纸面富贵”。 * ​二级市场基金的不同角色:​​ 简述股票交易市场,特别提到量化基金如何通过高频交易提供流动性,以及AI在其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 ​债权投资的另一面:​​ 除了银行贷款,还有风险更高的私募债(如信托产品),其风险收益特性差异巨大。 * ​基金运作内幕:​​ 解释GP(基金管理干活的人)和LP(出钱的出资人)的关系,基金如何募集(靠款)、收取管理费、最终按收益分成(CARRY),以及基金的不同期限结构(有封闭期 vs 永续型EVERGREEN基金)。 * ​特殊玩家:​​并购基金:买下公司,深度改造后再卖出或上市。 S基金:接盘即将到期但资产未完全退出的老基金份额。 FA:融资中介角色,本质是撮合交易。 整期节目旨在帮助听众理解资本如何像血液一样驱动商业世界,无论你是创业者、投资者,还是希望提升财商认知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获得基础框架和实用知识。 时间戳: 00:00​ 为什么人人都该懂点投资? ​03:36​ 股权类 vs 债权类投资本质区别 ​05:33​ 天使轮残酷真相:3F法则(Family,Friends, Fools) ​07:17​ VC入场信号:产品雏形验证完成 ​09:03​ 警惕!A+轮暴露业务停滞 ​11:23​ 估值计算实战:10亿投后估值≠原有10亿价值 ​14:21​ 1毛钱撑百亿估值?IRR的纸面游戏 ​16:07​ 二级市场真相:量化基金占50%+成交量 ​18:26​ 私募债双刃剑:高收益与无流动性风险 ​21:51​ PE终极目标:2年内上市套利 ​23:34​ Pre-IPO潜规则:为何白送钱给大机构? ​25:23​ 创业者血泪:首轮高估值的回购陷阱 ​27:33​ 量化的秘密:AI如何用万张显卡赚毫秒差价? ​31:09​ 债转股策略:进可攻退可守的混合打法 ​33:38​ 经典案例:微软收购B社前的估值博弈 ​36:09​ GP/LP权力划分:出钱者为何必须闭嘴? ​39:20​ Carry分成机制:GP如何靠20%超额收益暴富? ​41:00​ 管理费内幕:2%年费养活了谁? ​43:45​ 永续基金(Evergreen)的致命伤 ​46:54​ LP金主图谱:大学基金/政府资本/高净值人群 ​50:12​ S基金黄金机会:接盘哈佛的 desperation sell ​53:53​ 基金募资真相:靠款制(Money Call)运作逻辑 ​56:57​ 耶鲁传奇:80%资产配私募基金的赌徒 ​59:20​ 血泪教训:为什么行业专家反难投中颠覆项目? ​63:51​ 并购基金改造术:买公司→换CEO→高价卖出 ​68:23​ 基金期限悖论:好资产为何被迫贱卖? ​71:46​ 巴菲特本质:全球最大Evergreen并购基金 ​75:38​ 认知升级:用闲钱+封闭期战胜人性 ​79:15​ GP生存法则:DPI<1将融不到下期基金 ​82:58​ FA角色本质:投资圈“猎头”的进阶之路 ​85:32​ Title解密:合伙人/董事总经理的权力分级

88分钟
99+
4个月前

SP10:奥特曼造假、中东战火、VC翻车:魔幻一周全复盘

UV相对论

* 《归唐》破局:网易扛起国产3A大旗​ 雷火工作室(胡志鹏带队)新作《归唐》PV 24小时播放量破千万,对标《黑神话》热度。作为国内大厂首个官宣的​纯单机3A项目​ ,其意义远超游戏本身——标志着上市公司正式将单机赛道纳入战略核心。团队展现的​工业化能力​ 与对 ​唐朝史诗题材​(张议潮收复河西失地)的成熟把控是亮点,而​稳扎本土文化表达​ 的策略(对比《黑悟空》的国际化魔改)或为成功关键。 * Nexus Mods易主:UGC霸主的遗憾错过​ 全球最大MOD平台Nexus Mods(24年历史、138亿下载、6500万用户)突遭出售。我们回顾早年接触未果的遗憾,剖析其作为​UGC生态核心​ 及潜在 ​游戏分发平台​ 的长期价值,感叹错失行业关键拼图。 * VC光环陷阱:《心之眼》翻车警示录​ 曾参与GTA开发的明星团队新作《心之眼》遭IGN 4分差评(评语“了无新意”)。事件暴露 ​VC盲目追捧创始人光环​ 的弊端——忽视项目创新性、缺乏分阶段验证(如DEMO测试),导致数亿投资打水漂。案例为国内“明星团队创业热”敲响警钟。 * Altman骗局揭底:硅谷顶流的草台本色​ OpenAI CEO Sam Altman深陷造假丑闻:​捏造YC董事长身份​ 并提交SEC、在生态公司藏匿 ​暗股牟利、60亿收购疑为利益输送。事件撕开硅谷精英圈层 ​​“弄假成真”​​ 的生存法则,警示科技神话的阴暗面。 * 中东危局升级:从游戏战场到真实核危机​ 聚焦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事件(6月22日): * ​战略背景​:内塔尼亚胡为保政权阻挠伊核协议,伊朗被迫反击; * ​技术疑云​:美制钻地弹攻击效果成谜(卫星显示核料提前转移); * ​中国角色​:新华社报道“伊朗全面开启防空系统”引援伊猜想; * ​三战隐忧​:专家称美对伊核设施直接打击或改写地缘格局,中东火药桶濒临引爆。

46分钟
99+
4个月前

S18:谁在给美债接盘?稳定币背后的中美博弈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我们带你揭开稳定币的神秘面纱——从基础概念到国际博弈,探讨它如何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本期核心内容​ ​1. 稳定币的本质​ * 稳定币并非“空气币”,而是以法币、国债等实物资产1:1抵押的加密代币(如香港新规要求实缴资本+储备资产双重保障)。 * 与比特币的“共识价值”不同,稳定币的价值锚定现实资产,更像数字化的承兑汇票。 ​2. 香港稳定币新规的战略意义​ * ​降低美元依赖​:允许企业用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或国债作为抵押物发行稳定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重塑贸易结算​:企业用稳定币跨境支付,手续费低至近乎为零,交易秒级完成,避免汇率波动损耗(传统银行转账需数日)。 * ​赋能中小企业​:区块链可追溯性让供应链金融更透明(如比亚迪供应商可用稳定币快速融资),解决多级供应商的信贷难题。 ​3. 大国博弈的金融武器​ * ​美债危机下的接盘侠?​​:美国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抵押美债,实为吸引新资金缓解美债抛售压力。 * ​人民币的破局之路​:香港稳定币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美元外的新选择——用人民币抵押的稳定币交易,绕开SWIFT限制,助力中国基建出海(如非洲用人民币稳定币支付中铁建设项目)。 ​4. 货币主权的深层思考​ *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困境​: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可兼得。中国选择主权优先,而小国(如委内瑞拉)被迫用比特币当法币,实为无奈之举。 * ​情绪共识 vs 国家信用​:比特币的暴涨与乱世黄金的逻辑相似,但稳定币代表国家背书的“债务凭证”,更适配实体经济。 ​为什么普通人该关注稳定币?​​ * ​企业主​:跨境贸易成本降低90%,资金周转效率提升。 * ​投资者​:理解美债、黄金、比特币波动的底层逻辑。 * ​政策观察者​:香港稳定币是人民币挑战美元霸权的关键落子,也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金融实践。

60分钟
99+
4个月前

SP09:腾讯为何押注Funcom?沙丘背后的MMO复兴野心

UV相对论

* 沙丘启示录?欧美MMO的新可能:​​ 我们深入剖析了Funcom工作室新作《沙丘》的独特魅力。它并非传统MMO,而是巧妙融合了生存建造(SOC)与MMO的核心元素,特别是借鉴了《EVE Online》的精髓,打造了一个以玩家社群驱动为核心的长线运营模式。节目探讨了其创新的“小服种田”与“公共服争夺”的资源循环设计,如何激发玩家间合作与竞争,并分析其潜力成为欧美市场久违的MMO爆款。 * ​中国MMO出海的“舒适圈”价值:​​ 针对国内游戏开发者对MMO的“过时”印象,老许提出不同观点。他回顾了网易、腾讯等巨头财报,指出MMO(包括传奇类)仍是重要支柱,强调中国在MMO领域的深厚积累是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国内开发者不应轻易放弃自身优势,而应积极将成熟经验输出海外,填补欧美MMO市场的供给缺口,Funcom被腾讯收购后的成功(如《沙丘》)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 ​Funcom往事与欧美MMO的兴衰:​​ 老许分享了早年接触Funcom的有趣经历,揭示了这家挪威工作室作为“欧美MMO幸存者”的艰辛历程(从《Anarchy Online》、《神秘世界》的挫折到《野蛮人柯南》的翻身),并分析了欧美大型MMO项目衰落的历史背景(高风险、高投入、缺乏成功经验)。腾讯收购Funcom被视为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策。 * ​​“油腻师姐”再临:金亨泰与《剑星》的争议风暴:​​ 话题转向韩国著名制作人金亨泰(代表作《剑灵》)的新作《剑星》(Stellar Blade)PC版。节目探讨了金亨泰标志性的、极致风格化的角色设计美学(“物化女性”争议)如何成为其游戏的核心吸引力,甚至超越了玩法本身。开放MOD支持引发玩家社群创作热潮的现象,被视作其深谙核心用户(尤其是宅男玩家)需求的又一体现,但也激化了关于游戏角色审美与性别议题的极端化争论。 * 现实魔幻时刻:游戏新闻 vs 世界新闻:与义色 yi'se节目尾声短暂提及近期巴基斯坦、伊朗与以色列紧张升级的新闻,我们感慨当前国际局势的戏剧性发展,其荒诞感堪比科幻游戏(如《命令与征服》)中的设定,反映出一种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微妙观感。

32分钟
99+
4个月前

S17:Labubu天价拍卖背后:中国IP出海迎来“实力红利”?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庞大的IP话题,聚焦几个核心维度 盲盒效应与无故事IP的崛起 延续上期话题,分析泡泡玛特(如Molly、Labubu)等仅凭形象设计(无动画、影视等故事背景支撑)却能火爆全球的现象。探讨其形象设计的秘诀(如标志性的尖牙设计),以及盲盒机制(稀有+随机)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强力驱动。对比日本集换式卡牌等历史模式,强调泡泡玛特在应用这一模式上的精妙之处。 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双刃剑 重点讨论Labubu粉丝社群展现的疯狂二创现象,以及由此引出的核心问题——UGC对于IP价值的巨大提升(如增强用户粘性、扩大传播)与潜在的商业风险(如版权冲突、稀释官方创意、影响主业务线)。通过对比乐高(鼓励创意但卖的是“建材”)、宝可梦(严格控制)和布鲁可(专利创新)等案例,分析不同品类处理UGC的利弊与策略。 IP授权的价值逻辑与跨界应用 ​​分析在哪些情况下,借用成熟IP是划算的(如降低用户获取成本、提升ARPU值),并可能反哺自身品牌(如乐高星球大战案例);在哪些情况下则沦为纯粹的“代工”。结合《Monopoly Go!》(大富翁IP大幅降低买量成本)和《Disney Solitaire》(迪士尼IP显著提升ARPU)等游戏案例,说明IP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强力拉动。 游戏行业对玩具/IP行业的启示 探讨游戏行业在商业模式(如免费模式/Freemium与盲盒体验的相似性)和UGC利用(如《武装突袭》的长线成功、《Roblox》的UGC平台价值)上积累的经验,如何启发玩具和IP行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构建官方共创平台)。 中国文创出海的机遇与“实力红利” 通过Labubu在海外引发抢购热潮、中国高端玩具设计(如布鲁可的专利突破)等案例,展望中国文创产品摆脱“性价比”标签、输出文化价值和品牌溢价的巨大潜力。结合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大国实力提升、科技突破如DeepSeek),提出中国正迎来类似日本经济鼎盛时期的文化输出“实力红利”机遇期,游戏、动漫、影视等产业有望迎来几十年风口。

72分钟
99+
4个月前

S16:真实霸总故事③创业七年的教训—老许的游戏梦与职场顿悟

UV相对论

在这一期节目的最后,老许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也是他经历了无数挫折痛定思痛的感悟,在之后,他正是凭借着这个方法,开启了霸总的爽文人生。这个方法是这一期节目、这个节目系列、甚至是《UV相对论》这个栏目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希望与君共勉。 这期节目,老许继续分享他亲历的中国游戏行业早期故事,带我们回到那个充满理想与挑战的“草莽时代”。 * ​盗版狂潮下的挣扎:​​ 回忆了90年代末猖獗的盗版现象,以及盗版产业链令人咋舌的“成熟度”和应对打击的“奇招”,包括移动压盘工厂,生动展现了当时正版游戏面临的生存困境。 * ​创业初体验与意外转折:​​ 讲述了自己清华研究生期间游戏工作室因盗版冲击关闭后,意外接手北京市政府大型VR项目“走遍北京”的经历,体验了“出道即巅峰”的疯狂项目管理和短暂的事业高光。 * ​清华系的技术火种:​​ 分享了早期清华技术人才(如贺迪、魏华)在游戏行业的流向,他们带着共同开发的技术引擎,分别成为了欢乐一派(后演变为完美世界,专注3D游戏)和像素软件(代表作《刀剑封魔录》)的核心力量,奠定了中国3D游戏的基础。 * ​单机时代的璀璨群星:​​ 回顾了那个理想主义迸发的年代,列举了目标软件(《傲世三国》《秦殇》,后者海外发行取得巨大成功)、创意鹰翔(《生死之间》)、吴刚的尚洋电子(《血狮》的营销传奇与争议、《烈火文明》的超前立项)等代表性公司及其作品,探讨了它们的成败得失与时代背景。 * ​南北方的游戏基因:​​ 简述了台湾游戏公司(如大宇的仙剑、轩辕剑,智冠的金庸群侠传)登陆大陆的影响,以及厦门、福州等地因地理与产业渊源形成的早期游戏开发力量。 * ​向网游转型的阵痛:​​ 分析了从单机向网络游戏转型的关键时期,指出一些早期单机强队因“单机基因”过重、对新兴韩国网游模式(“泡菜”)学习不到位而遭遇挫折,同时肯定了网易(受《石器时代》启发自研《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大成)、完美世界等成功抓住MMO机遇的公司。也提及了早期引进韩国网游时遇到的技术与本地化挑战(如带宽不足、反作弊缺失)。 * ​职业道路的反思:​​ 老许坦诚分享了自己多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包括超前时代的“MyHome”虚拟社区尝试),以及在非典期间的深刻反思。他认识到“以终为始”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剖析了自己的优劣势,最终决定转向大公司平台发挥价值(如加入可乐吧,后进入搜狐),这段心路历程对创业者或职场人都有启发意义。

77分钟
99+
4个月前

SP07:上一周太热闹了!解码AI狂潮:成本、泡沫、机器人崛起与人类玩家联盟

UV相对论

深入探讨Mary Meeker AI报告​​ * ​Mary Meeker AI报告拆解:​​ 聚焦投资女皇Mary Meeker那份340页的AI趋势“巨著”。报告核心洞察惊人:​AI推理成本两年内暴跌99.7%​,速度远超电力与移动互联网普及!虽然认可其过往战绩(如投资Facebook、Spotify),但也探讨了业内对其“科技预言”风格的评价——时而过于乐观。报告更将AI定位为“工业化下一阶段”的驱动力。 * ​OpenAI估值:泡沫预警?​​ 报告直指OpenAI高达3000亿美金的估值存在风险。关键论据:其用户基础中价值偏低的印度市场占比过高,且面临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强力竞争。观点犀利,引发对当前AI投资热潮的审慎思考。 * ​中国机器人军团崛起:​​ 揭示一个震撼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据全球75%的份额,远超其工业产值占比。这被视为中国在自动化与未来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布局,潜力巨大。 * ​AI的下一个十亿用户在哪?​​ 报告提出:AI的自然语言交互(如语音)有望撬动全球尚未触网的二十多亿人口。节目延伸讨论了未被充分挖掘的场景,例如数亿航空旅客的“高空断网时间”,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 * ​AI落地“真香”现场:​​ * ​植物识别APP的十亿美金生意:​​ 杭州公司“PictureThis”凭借识别花草、诊断病虫害的实用功能,年费40美金,竟做到年收入十亿美金量级!堪称精准需求挖掘的典范。 * ​会“社交”的AI喂鸟器:​​ 来自东莞的创意产品,能识别并自动为每只访鸟命名、推送“到访通知”,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展现了接地气的AI创新智慧。 * ​启示:​​ 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并非依赖尖端大模型,而在于深刻理解用户痛点并将AI能力(如模式识别)转化为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 * ​AI如何重塑世界:​​ * ​交互革命进行时:​​ 用户习惯正从“即时搜索”转向向AI“布置任务”,形成可随时中断与恢复的新模式。业界预测,未来的主流模式可能是订阅“智能助理”(Agent),直接为所需结果付费。 * ​操作系统的未来形态?​​ 讨论指向自然语言可能成为下一代核心交互界面,“张嘴就来”的操作体验或将普及。 * ​搜索引擎的“AI续命术”:​​ 谷歌、百度将AI深度整合进搜索,其广告效率据称已与传统模式持平,有力回击了“搜索引擎将死”的预言。 ​游戏行业深度观察 * ​中国高品质游戏的出海机遇:​​ 受《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作品带动,中国PC/主机游戏展现强大全球吸引力,必将创造出千亿级增量市场的潜力,是真正的蓝海。 * ​韩国监管风向转变:​​ 韩国取消网游“前置审批”(类似版号制度)引发关注,被视为对行业发展的潜在利好。 * ​​《绝地潜兵2》运营争议事件:​​ 中美玩家自发跨国协作,在游戏中奋力守护虚拟“上海”对抗官方剧本,却因开发者坚持原设定而被人为设置无法完全胜利的条件。此事件生动展现了玩家社区的强大凝聚力与运营策略的微妙之处,成为社群运营的反面教材。 ​科技圈快评​ * ​印度AI“人力伪装”骗局崩塌:​​ 一家标榜AI的公司被曝实为人力客服伪装,最终欠下微软巨额债务,成为行业警示。 * ​天价AI硬件引质疑:​​ OpenAI前CEO重金投资的AI胸针硬件,其实际价值与创新性受到广泛质疑。 * ​​“顶流”隔空互怼:​​ 马斯克与特朗普社交媒体上长达数小时的公开骂战,被戏称为“赛博朋克现实版”,其背后的商业与政治角力耐人寻味。

60分钟
99+
4个月前

S15:玩家能成为游戏的投资人吗?<像素工厂>黑曜石的故事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我俩难得地在线下录音棚相聚,一起深入聊了聊我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本书:《像素工厂》(Blood, Sweat, and Pixels)。这本书揭示了游戏开发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混乱与成功。 《像素工厂》的魅力 为什么这本书让我们都赞不绝口?它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生动展现了游戏开发行业的本质——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混乱(Triumph & Turmoil)。书中点明了游戏开发如此混乱的五大根源:互动性、技术快速迭代、工具链变化、进度难以预估,以及最关键的——不上手玩永远不知道好不好玩。 ​聚焦黑曜石工作室 (Obsidian Entertainment)​​ ​传奇背景与困境 这家由“黑岛”血脉延续下来的老牌RPG工作室,定义了经典的CRPG(如《冰风谷》、《异域镇魂曲》)。即使做出《辐射:新维加斯》这样的佳作,也深陷外包生存的泥潭。 ​外包的血泪史 黑曜石遭遇的残酷外包条款(如《辐射:新维加斯》因0.1分之差痛失百万奖金)、被大发行商(如微软)突然砍项目的断崖式打击(“风暴之地”项目)、以及依赖外包养活原创团队的巨大风险和压力(人员闲置成本是外包公司生死线)。 ​众筹的曙光与挑战 在濒临绝境时,黑曜石效仿Double Fine,转向Kickstarter众筹。凭借CRPG老炮的声誉和精准定位(回归经典CRPG体验),《永恒之柱》项目大获成功,筹集远超预期的资金(超400万美元)。但这带来了新问题:八万多名“股东”的反馈压力、核心成员(创意派JoshSawyer与管理派Adam Brennecke)在项目规模(主城数量、地图量)上的激烈争执、以及为满足发行商(Paradox)要求赶制E3可玩版本(垂直切片)的艰辛。 ​成功后的起伏 《永恒之柱》的成功让黑曜石短暂“独立”,但续作《永恒之柱2》因偏离核心体验和创新过度导致销量惨淡。同时进行的其他项目(如《异域镇魂曲》精神续作)虽口碑极高但商业回报有限,最终黑曜石被微软收购。 ​游戏行业的共性问题​​ ​​“测不准”的魔咒 游戏作为互动媒介,其核心乐趣在真正上线前极难准确预测和验证,用户调研也常失灵。这使得投资风险巨大,也扼杀了MMO等大型项目的创新勇气。 ​​“草台班子”的真相 无论公司大小、项目新旧,混乱是常态。天才制作人、老牌团队在做新项目时同样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外包生态的残酷 欧美成熟游戏产业中,外包是重要环节,但整案外包商(如黑曜石、许怡然提到的加拿大做《星际战甲》的公司)生存极其艰难,常被置于“生死线”上,利润微薄且项目随时可能被砍。 ​​“玩家反馈”的双刃剑 重视玩家意见很重要,但过度关注论坛、众筹平台上的声音(往往只代表极少数活跃用户)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研发需要“脸皮厚”并具备辨别能力。 ​关于“钱”与“模式”的思考​​ ​Kickstarter众筹的利与弊 早期解决了部分创意项目融资问题(去中间商,玩家直连开发者),但存在“指定单款”投资风险高、开发者易被海量反馈淹没、项目管控缺失等问题。本质上玩家只是“预购者”而非“投资人”。 ​​“玩家基金”的构想 我们探讨了一种可能的未来模式——建立一个由玩家作为LP(有限合伙人)的基金。基金分散投资多个项目,由专业GP(管理合伙人)负责筛选、管控和里程碑审核。玩家LP不仅能获得游戏,还能分享项目成功带来的财务回报,实现风险分散(投多个项目)和利益绑定(玩家即投资人)。核心在于解决传统VC与玩家众筹各自的痛点,让真正懂游戏的玩家力量更有效地支持创意开发。

88分钟
99+
4个月前

S14:草台班子生存手册第2章 | 当公司比你想象中更“不靠谱”

UV相对论

1. 荒诞职场观察​ * 从特朗普团队的“假谈判”事件聊起,探讨信息操控背后的认知差异:为何总有人相信离谱的谎言? * 公司“草台班子”的典型特征:形式主义泛滥(日报周报内耗)、管理者无能却热衷PUA、业务部门山头林立。 2. ​病态公司的N种信号​ * ​监控文化​:从录音设备到“东厂式”HR,警惕职场中的“锦衣卫”现象。 * ​封疆大吏困境​:业务部门独大、跨部门协作瘫痪,华为“轮岗制”如何破解权力固化? * ​一刀切管理​:裁员、AI强制应用的懒政逻辑,为何让效率不升反降? 3. ​管理无能的底层逻辑​ * 领导用“骂人”掩盖能力不足,助理上位高管后如何靠细节PUA团队? * 案例分享:某游戏公司员工因监听软件被迫“天台密谈”,创意行业为何容不下信任? 4. ​打工人自救指南​ * ​向上管理≠跪舔​:摸清领导真实诉求,聚焦“利益重合带”实现双赢。 * ​拒绝精神内耗​:接受“草台班子”的普遍性,用副业、爱好构建职场外的意义感(如塔罗师的第二人生)。 * 美的、华为的启示:数字化工具如何让汇报“无感化”,打工人的精力该花在刀刃上。 5. ​终极思考:工作的意义由你定义​ * 从吴军《富足》到路亚钓鱼哲学:厘清个人目标,职场不过是实现生活理想的工具。 * 斜杠时代的生存法则:观察需求、活用信息差,小生意也能撬动大快乐。 “如果公司是草台班子,你的清醒就是最好的剧本。与其较劲,不如把职场当工具,钓自己的鱼,走自己的路。”

70分钟
99+
5个月前

S13:Labubu出海的「叛逆密码」与IP全球化启示

UV相对论

核心话题 泡泡玛特在美国洛杉矶开店引发的现象级排队潮,成为观察中国品牌全球化的鲜活样本。两位主持人从商业现象切入,探讨中国如何突破欧美传统商业壁垒,在文化IP领域实现价值跃迁。 关键洞察 1️⃣ ​商业溢价密码​ * 泡泡玛特海外定价策略(比国内高50%)验证了中国品牌获取「情绪溢价」的可能性 * 盲盒模式+稀缺性营销创造的新型消费仪式感,正在改写全球潮玩商业规则 2️⃣ ​形象设计的进化论​ * LABUBU「叛逆萌」设计解析:尖牙/炸毛/雀斑等反传统元素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 与HELLO KITTY的「无表情哲学」对比,揭示全球化IP的情感投射逻辑 * 从Molly到CRYBABY:泡泡玛特如何迭代「萌系经济学」的配方 3️⃣ ​文化出海的范式突破​ * 游戏出海反思:流水背后的「谷歌税」困境与品牌沉淀的缺失 * 潮玩与传统奢侈品赛道差异:用工业化思维解构百年「工匠叙事」 * 中国IP的「弯道哲学」:当东莞制造遇见卢浮宫美学 行业启示 * 从「数值驱动」到「情感驱动」:解析泡泡玛特85%毛利的底层逻辑 * IP宇宙构建的「留白艺术」:为何故事性反而限制用户投射空间? * 工业化时代的文化炼金术:当供应链优势遇见全球化审美公约数 延伸思考 * 三线县城工厂与巴黎左岸画廊的「价值重构」 * 从潮玩出海看中国消费品的「科技平替」路径 * 当Z世代遇见「新汉唐美学」:文化复魅的全球可能性

85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