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医美就医者统称为“患者”,很多人是不同意的。 关于医美就医者,现在有许多种称呼:求美者、就医者、消费者、客户、客人、顾客……民营医美从业者不愿意将就医者称为“病人”的理由比较充分,因为人家不是来看病的,进来的时候是健康人,目的是来医美机构变美;但是大家同样不愿意将就医者称为患者,所以引来诸多争议。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至今莫衷一是。许多写这个话题的文章,最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好像哪边都不能得罪。这可能与消费医疗至今在中国尚未获得官方认可有关。在大多数民营美容医生和从业者嘴里,一直约定俗成地将就医者称为“客户”,我们常常在医美机构里听见有人吆喝:“主任,您的客人来啦!” 把医生接诊说成是“接客”,有些大不敬;但是医生有时自己也会说:“我的客人来了。” 我国医美业出现将近40年了,医美就医者至今还没有一个全行业认可并通行的法定称谓。
消费者画像可能与互联网早期BBS上的用户配置文件(UserProfilei)有关,因为UserProfile就有用户画像的意思。为什么不用UserInformation(用户信息)来集合所有用户资料呢?因为用户资料的维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动态化,所以更精准的Profile被用了起来,随后演变为UserPortraiti与UserProfile并用。中文世界直接翻译成用户画像,后来演变成消费者画像。随着商业需求的推动,计算机算力提升、算法能力加强,在互联网逐渐步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后,不可避免的给企业及消费者行为带来一系列改变与重塑。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消费者的一切行为在企业面前似乎都是“可视化”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企业的专注点日益聚焦于怎样利用大数据来为精准营销服务,进而深入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于是,“用户画像”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值此,消费者画像、用户画像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重庆法院的一则判例注定载入经典,成为医美效果争议的优质判例。如果医美机构合规且没有过错,患者未受实质性损害,仅仅主张效果不理想却不能举证,法院判决患者败诉。为了法治的精神,让我们给重庆法院点赞!
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开始直播带货了。 从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到情感博主,再到卖课、卖会员的带货达人,最后他又选择了上千亿的生发市场,推出了一个能生发的洗发水“仁生泽发”。一个经济学家卖洗发水,充满喜感也充满挑战,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不敢说必死无疑,九死一生是肯定的。毕竟是个洗发水,既不是药品也不是医疗器械,宣传效果的时候,不触碰广告法的红线,很难。 尽管任泽平自己说他用了之后有不错的效果,而且技术来自中科院化学所纳米实验室的富勒烯技术,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概率还是智商税。真要是有效的话,攻克生发世界难题,具有可以问鼎诺贝尔奖的潜力。 我们现在无法对此事做出最后的结论,但不得不思考的是网络名人的“贴牌带货”的举措对其专业性和公众信任的影响,更遑论生发产品在全球的医学界一直有巨大争议。 经济学家只要会讲宏观、讲供需、讲比较经济学,就能在网上叱咤风云;但是经济学家直播带货,而且是争议风险极大的功能化产品,还是很稀罕的。有人说明星的尽头是直播,专家的尽头是带货,看来直播已经成为当今任何行业都无法回避的生存之道。 只是,名人如何将影响力转化为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北京一女子花了3000块做了一个双眼皮,不太满意;然后做了两次修复,还是不满意,于是打官司,要求退钱,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万,还请求法院严惩医院,枪毙主治医。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条新闻,以及整个事件,颇有喜感,每次看见都想笑。
创业的医美机构或美容医生,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心态各异。如果对资本市场有所企图,并且愿意在经营的过程中合规化,那么吸引投资人,无疑是将事业做大做强的捷径。借助资本的力量,将让企业规模在短时间内实现增长。 如果仅仅是办一家医美机构,并且不愿意有外人来指指点点,而且经营过程中也不愿意处处合规的话,面对投资人的投资机会则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请神容易送神难。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盲目吸纳外部投资人进入自己的企业,却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一旦合作之后,双方产生矛盾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特别是那种跨界的投资人,他们对医美的利润情况往往是盲人摸象般的乐观,并没有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而且有些基金来本就是有期限的,到时候必须要获利退出,这种情况下,不欢而散的局面将大概率地发生。
很多美容医生认为在面诊时“把丑话说在前面”,是建立正确医美医患关系的前提。 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的确可以提前说明风险,声明治疗效果不确定,让患者心中有所准备,避免因误解导致纠纷,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广为人知:“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由此许多医生的感悟是:医学是人文关怀和应用技术的组合体,医学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不能以病为中心。 越来越多的美容医生的关注范围穿透了“效果”的外衣,开始进入医美的服务过程体验和心理抚慰能力。因此,把丑话说在前头,就成了很多高年资、高位阶医生的某种“标签”和“特权”。 但是医生说丑话是需要技巧的,很多人误以为这种方式不需要太关注沟通的方式,真情实感即可,那些说话的艺术不过是巧言令色。然而现实中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片好心却没让医患之间实现坦诚的交流,更谈不上建立健康、平等、理性的医患关系。 正确地将丑话说出来是一种重要策略,也是一种能力,由此才可能实现调整就医者期望值,明确可能的负面结果,如副作用,效果低于预期等等;确保患者对治疗全面理解,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医生应当培养和具备这种能力,它可以带来几个明显的好处:建立信任、防止误解、科学决策、恰当合规。
有医美人说:医美机构正在被逼向生活美容。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身边不乏非常成功的双美模式,即在相同的品牌之下,既有医美,又有生美,客源内部转化,形成闭环。然而这只是一种企业生态,即医美机构与生美机构形成的联盟,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紧密型双美机构是股权关系之下的连锁企业,松散型的则是合约式的渠道模式。 我们关注的是医生机构是否真的在被逼走向生活美容化,这可能涉及较多问题,例如医美机构为什么会对生活美容感兴趣?生美化是否能够解决医美机构面临的问题?双美模式应该是怎样的运行机制? 这两种模式可能会走向融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融合之后是一锅好汤,还是个沙拉拼盘?
标签化认知是感性真实,避免“过拟合”和“欠拟合”是理性的光辉
越来越多的人把医美作为日常生活的美学需求,不但用来改善形象,还会购买疗程成为日常消费。既然医美日益生活化、日常化,那么客户参与度就变得极其重要。 如果医美诊疗缺乏充分的客户参与或参与失序,那么很可能导致安全与效果问题。因此,管理好客户参与度将是医美诊疗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精细化运营的底层逻辑和基础。 医美客户参与度,指的是在诊疗过程中,就医者与医生共创的过程,尽管医疗责任都在医方,但是医美效果却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客户参与度在医美诊疗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术前沟通与设计,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目的是在治疗开始前,达到双方美学沟通一致,建立合理预期,理性认知风险;术中或治疗过程中,就医者的配合度(依从性)对效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客户在术后更是重度参与,离开医美机构之后,仍然在延续治疗状态,其对医嘱的遵从度,可以有效避免不良结果。 研究医美诊疗客户参与度,不仅仅有心理学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科学管理客户参与度,能够反向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医美管理和运营的研究中,管理客户参与度,鲜有人提及,它往往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的,当医美机构重视客户参与度管理,并融入SOP后,经过努力,便可发现不满意比例和数量将会明显降低,
2023年5月初,国家市场监督总局联合11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让医美业又一次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指导意见》将行业在合规化的进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让业内人深度思考如何建立未来的医美行业规则。 规则是可以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基础,也可以决定一个行业是否公正,是否可以健康发展,是否存在良好的投资环境。
不论我们面临多么复杂的问题,二分法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中国古代有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柏拉图说:如果一个事物看不清楚,就将其一刀切开,分别研究。 医美行业多年来的观念、行为、模式的分野,本质上都是一分为二,相互对立统一,体现在模式上,分成两种;从目前的市场发育状态分析,都有发展空间,只是许多业内人士对自己的机构应该立足于属于哪种模式并不自知,定位与经营模式发生混乱,导致经营不善。 二分法模式之下,很少有机构很单纯地属于哪一种,而没有另外一种的特征。这就像数学上的“连续统”概念,但是总得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属于那个模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