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经验往往是未来的陷阱。一家医美机构过去的辉煌不代表未来还能取得成功,一种别人能够成功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场缺少规则的游戏注定不会以可预测的方式延续。在恶劣环境之下,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破解之道与应对之策。
医美圈近年来比较流行扫码验真。扫码是为了防止假货、水货以及回充耗材,因为行业假冒伪劣成风,上游厂商为了维护患者的权益,当然也为了自身利益,推出这么一项举措,虽然效果有限,但毕竟还是阻止了一部分侵害患者和侵害厂家的行为。通过消费者教育,已经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前,主动要求进行扫码验真。正规医美机构也乐得配合,有时甚至主动向患者出示,以佐证所用产品为正品,并将其当作维护患者的一种手段。扫码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产品、器械和耗材,看其是否为正品;二类是针对医生,看其是否为某厂家的认证医生。起初,扫码都是由厂家发起,医美机构遵照执行,也没想太多。慢慢地,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尚未全域覆盖的情况下,医美扫码验真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涉及的是个人信息、医疗健康数据,甚至是国 家网络;同时,被不当运作的扫码验真,还给医美机构的商业敏感信息造成安全隐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曾经有一位主管医美行业的官员不客气地对某自媒体作者说:“你就别再整天瞎解读政策文件了,你理解的不一定对,发出来还有可能产生误导。” 政策解读,向来是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所以,对非政府层面的所谓解读类文章,要分析着看,因为每个自以为将政策理解通透了的人,未必真的能够全面理解、做出合理解释,经常带有个人色彩和立场。权威的政策解读类似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是由最具权威性的核心研究机构出具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产设备难以向进口设备发起挑战。中国医美声光电市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只顾追求新概念而忽视技术精进,让高技术含量的光电医美沦为引流项目,严重削弱了能量源医美项目的价值。其本质是将光电医美变得更加“平滑”,消除差异和个性,将本来应该突出“人”这一属性的医美与“人”剥离,造成“人文医美”的自我异化。
作为集医学、美学与心理学于一体的医美,差异化应该是“基因”,但是在互联网低价团购和博主破价带货的价格战中,这个标签正迅速变得模糊。 医美业自我销毁了差异化,走向了“单向度医美”。同时,因为缺乏领导品牌和有足够话语权的机构联盟,逐渐走向勒庞笔下的乌合。再加上行业“外展”和“进化”的通道收窄、封堵,人们在“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价值观加持下,自我内卷。自我内卷的特点是不用别人帮忙,自动、自觉、自发地卷起来。 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它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可能要经过若干年时间才可能慢慢修复,对于这样一个本来就满身社会差评的行业来说,无异雪上加霜。
2023年8月6日,三个小屁孩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让许多人不解,为何10万粉丝会如此疯狂?一天的门票收入3576万,直接带动4.16亿元旅游收入,门票最高炒到不知真假的200万一张,甚至体育馆外的树票也要5000元,还有不少穿着婚纱去的。据说西安上一次这么热闹,还是安史之乱。 美国有个歌手叫霉霉(Taylor Swift),2023年的系列演唱会已经创造了14亿美元的直接价值,同时带动了46亿美元的消费,也就是创造了60来亿的精神消费GDP,它相当于35个小国家的GDP总和。虽然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然而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经济向体验经济发展、社会整体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的必然结果。 人们的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追求精神财富和精神消费,包括体育、旅游、艺术、娱乐、消费医疗等。医美是富有精神价值的消费产品,也是经济衰退时期为数不多的好产业。 促进消费和促进民营经济,是2023年主旋律。可是,在若干新出台的政策中,并未涉及医美业,甚至连一点蛛丝马迹都看不到,人们能够看到的,依然是层出不穷的负面消息,为什么? 当下,中国医美业产能过剩的言论,甚嚣尘上,行业内外纷纷热议。那么,医美业产能过剩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
医疗伦理是指医疗实践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及医疗技术的应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医疗伦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病人权利:自主权、知情同意、隐私权、保密权等。 医学道德:医学实践中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原则,如治疗的公正性、就医者利益至上、人的尊严等。 医疗决策:医学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如医疗决策、伦理决策、道德决策等。 生命伦理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保护生命的义务。 社会公正:医学实践对社会公正的影响,如医疗资源分配、公共卫生政策等。 医疗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护士、病人、医疗机构等各方面认识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制定正确的决策。 如今,医美诊疗已经进入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保持身体和外表健康的人来说,医美渐成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然而,医美诊疗中涉及医生和就医者两个主体之间的决策权,存在诸多伦理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就医者的医美决策权。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竹篮打水的医美直播》,现在看来没说到位,不少医美直播已经不是挣不到钱的问题了,而是赔本都赚不着吆喝;某些医美与直播的关系居然变成了碰着就死、挨着就亡的绝杀阵。 为什么饮鸩止渴的流量直播连止渴功能都没了,直接要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医美业迟早会成为世界第一,而且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实力,然而,在政策法规、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和品质管理等诸多方面,距离世界第一尚有不小的差距。根据网上查询的资料,2023年,美国的医美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7.2%,而我国则是4.5%,为什么我国的医美渗透率这么低?因为行业的不规范,导致大批医美消费者失去信任,对医美机构望而却步。
医疗反腐正在全国范围展开,连许多医美业的行业或学术会议也被取消了,但是医美业的行业整顿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这一次又是上海走在了全国医美行业的前头,而且,美容医生的自主创业潮或许即将来临。
人有人格,人是通过自身观照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人周围的物品也会被赋予人格;当然产品也会,产品的品牌就是产品的人格表达。于是,品牌也就是虚拟的人格特质。当品牌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之后,与之相同的消费者,便会成为这个品牌的拥趸。调性和气质相当的消费者和品牌会相互吸引,就是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和产品印证自我。
“人们只相信 愿意相信的东西。”—— 凯撒 这句话是不是凯撒说的,不一定。但是它揭示了人们“信其所信”的认知习惯和倾向。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1971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 在互联网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很多意见领袖拥有了类似“大巫师”的能力,可以聚集一批认知差不多的人,形成正反馈机制,越来越强大;甚至,有时候没有意见领袖充当“大巫师”,不通过大规模直播和宣讲来举行“仪式”,也能聚集起类似的人群。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很多匪夷所思的“共振现象”风起云涌;虽然很多“共振”明显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具有反常识的典型特征,但是这并不影响共振的强大作用,它被称之为“傻子共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