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聯聯看 EP37】50 種經典說書|《柏拉圖理想國》:闡述政治哲學理論的寫作天才,歐陸哲學家甘願為其註腳?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西方思想的重要根源,也是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現代哲學家懷海德更讚「一切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這本書主要討論理想的政治體制與正義的概念。柏拉圖強調理想的體制應以「人盡其才,適得其所」為核心,並提出真正正義的政治體制要有智慧與理性領導人哲學王的概念。本集節目邀請到臺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跟讀者分享柏拉圖思想在今天的影響及其意義。 柏拉圖對民主制度的批判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展現了對民主制度的質疑,認為民主容易讓群眾被短視的利益驅使,忽略長遠的公共福祉,甚至直言是壞的制度。苑教授敘述柏拉圖對此的批判來源於蘇格拉底在雅典直接民主制度下被判處死刑的經歷。柏拉圖認為,這樣的體制並未真正實現正義,而是暴露了人性中衝動和私慾的缺陷。民主的本質缺陷促使他構想了一種理想的政治體制,依賴哲學家的智慧與理性來帶領國家,實現超越現實的價值。 正義與理想國的關聯 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核心命題。他主張正義並非個人美德,而是群體生活的基石,需要透過合理設計的制度實現。柏拉圖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充分發揮所長,國家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與正義。這種正義不僅在於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公民必須具備高尚的德行。透過這種群體性的正義觀,他提出了理想國的藍圖,強調秩序與價值如何在社會中平衡,並成為後世政治思想的重要參考。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代表個人自由與自主的價值的一句話,對公民德性和社會秩序無疑是一種挑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此提出警示。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並非是隨心所欲,而是基於理性與責任的選擇。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自由必須與正義和德性相輔相成,否則將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柏拉圖以「人盡其才,適得其所」的理念提醒人們,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為整體和諧作出貢獻。真正的自由,不是無限制地追求個人喜好,而是理解並實現自我在群體中的價值。 🎧本集重點 01:40 為何中文世界翻譯成《理想國》? 03:55 簡述柏拉圖所理解的政治體制 06:55 柏拉圖對民主制度的批判 09:30 導師蘇格拉底對其的影響 14:10 討論「人盡其才,適得其所」及哲學王理想 22:05 正義的概念與群體價值 26:10 柏拉圖政治哲學討論對現今的影響 33:38 總結《理想國》對後世影響以及重讀的意義 36:58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 📙《古雅典24小時歷史現場:從女巫到摔角老師、間諜到馬拉松跑者,還有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日常生活》

39分钟
99+
11个月前

【經典聯聯看 EPS01】特別單元|《源氏物語》:經典是流動的,會隨著時代重新閱讀而賦予新生命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王聰威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來 賓|林水福 資深日本文學翻譯名家 川端康成說它是日本小說的頂峰,即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及得上。 《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時代的經典文學,作者紫式部以女性細膩纏綿的行文,融合近八百首和歌,靈動刻劃人物的內心情感、女性對命運和地位的掙扎、物哀的宿世思想、人性的複雜深沉和貴族文化的日常剪影,展現了一幅千年前精彩的浮世畫卷,開創絢爛至極又清雅哀婉的日本文學風格。本集節目邀請到聯經新版譯者林水福老師,與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向讀者介紹這部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蘊藏著超越時代的藝術價值,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學經典。 發揚「物哀」情感美學 《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是其情感核心,具有其文化與哲學意涵。林水福老師提到,物哀並非專屬於《源氏物語》,早在平安時代前的《古今和歌集》與《蜻蛉日記》等作品中已見端倪。作為一種情感概念,物哀涵蓋悲傷、感動、喜悅等多樣情緒,表現為對無常、短暫美的細膩感悟。物哀不僅是情感的載體,也塑造了《源氏物語》的美學基調,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精神之一。 「同化」與「異化」的翻譯決策 在翻譯《源氏物語》時,林水福老師注重忠實呈現原文的精神與細節,並兼顧現代讀者的閱讀需求。他認為翻譯無法達到絕對的「正確」,但可以追求在原文忠實性與讀者接受度間取得平衡。老師以「異化」策略保留原文中特有的日本文化細節,例如色彩名稱、生活器物,並以註解補充說明,避免簡化成既有的中文詞彙。此外也特別重視翻譯和歌時的形式與節奏,最終採用七言兩句的詩體,展現和歌的韻律之美。可以說林水福老師的譯本更傾向忠於原文的意境,並引導讀者體驗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化精髓,打造一部既傳統又貼近現代的譯作。 平安時代婚戀的三大禁忌 林水福老師說明,《源氏物語》中的主人翁光源氏因身處的時代背景,在關係及情感經歷上有明顯不同於現代認知的價值觀,但仍需遵守平安時代的社會規範。在發展男女關係上有三項禁忌,第一是不可同時與母親及女兒建立親密關係,再者是不可與母親,第三則是禁止與齋宮的神職女士發生關係。光源氏雖謹守三項約束,但在在紫式部的描述中,其經常在秩序與情感間產生拉扯,也直接呈現出作者女性特有的細膩。 🎧本集重點 02:04 林水福老師與《源氏物語》的初次相遇 05:16 面對前人譯本林文月、豐子愷的壓力與挑戰 11:33 探討「物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源氏物語》中的核心地位 18:33 《源氏物語》作為口述故事與白話文的特殊意義 19:37 接手翻譯計畫,底定忠實原文的翻譯策略 28:01 翻譯中的文化隔閡與名詞保留的重要性 30:09 分析《源氏物語》光源氏與多位女性的複雜情感關係及三大禁忌 42:51 鼓勵現代經典重讀要以輕鬆心態欣賞 47:18 林水福老師以日文朗讀公認的名段 49:27 主持人朗讀對應的中文譯文字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源氏物語(六冊不分售)【首刷特贈限量精美桌屏】》 📙《解讀源氏物語》

51分钟
88
11个月前

【經典聯聯看 EP36】《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啟蒙時代「敢言」的窮苦天才,以文字深刻拷問人類的不平等與自由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苑舉正 台大哲學系教授 這集節目邀請到台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帶我們回顧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作品《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本書主要收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及〈論科學與藝術〉兩篇論文,不僅是盧梭政治思想的起點,更是啟蒙運動中關於平等與自由的核心討論。苑教授以譯者身分討論翻譯盧梭作品背後的挑戰與感動,並深刻解析盧梭的思想如何影響世界。 翻譯經典的使命感 苑教授透露,翻譯這本書整整下了十年工夫,他不僅仔細研讀18世紀法文原稿,甚至親赴日內瓦博物館查閱盧梭手稿,只為還原作品的原意與深度。還幽默地提到,曾為理解艱澀文字而大喊發洩,但幽默背後則是不斷的學術探究與反覆推敲。盧梭的文筆優美且思想深邃,翻譯時須兼顧語言的流暢性與思想的傳遞,才能讓中文讀者感受盧梭的思想力量與文字魅力。正如苑教授所說:「翻譯經典不是簡單的工作,它需要全心投入,才能不負這份傳世之作。」 盧梭思想直接影響後世政治哲學理論 盧梭在早期兩篇文章中,先是批判啟蒙運動中藝術與科學教育造成的德行墮落,再討論到人類在自然狀態下自由平等,但因私有財產的出現導致不平等與壓迫。因此,人們需透過社會契約,將個人自由讓渡給公共集體,形成以「普遍意志」為核心的共同體。在這種體系下,普遍意志代表整體利益,凌駕於個人私利,保障每個人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遵守者,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盧梭提倡直接民主,反對專制與虛偽的代議制,認為理想社會應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基礎上,以緊密的社群連結保障公民參與和權利。他的思想不僅奠定了現代民主理論的基礎,也對左派政治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盧梭與伏爾泰筆戰一生 苑教授討論到盧梭與伏爾泰雖同屬啟蒙時代,但思想上卻屢屢交鋒,形成激烈的對立。盧梭崇尚自然,主張社會契約的直接民主。他認為科學與藝術導致虛榮心的滋長,破壞了人類的簡樸與德行。而伏爾泰則偏愛理性與科學的進步,對巴黎沙龍文化情有獨鍾。伏爾泰曾讀過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後寫信挖苦:「您寫得很好,但我已經忘了用四條腿在地上爬的日子。」暗諷盧梭的「回歸自然」理論不切實際,激怒了盧梭,也揭開了兩人公開筆戰的序幕。 🎧本集重點 00:39 開場介紹盧作重要作品 01:19 盧梭與十九世紀中國思想影響 03:20 翻譯經典的過程與挑戰 08:37 左派思想與盧梭的影響 12:10 《科學與藝術論》的核心觀點 24:18 《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現代社會制度 26:13 《社會契約論》中的理想政治 36:03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二版)》

39分钟
56
11个月前

【經典聯聯看 EP3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從圖書館員到學術先行者,曹永和以「島嶼史觀」轉變臺灣歷史視角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張隆志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本集邀請到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和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和大家談談臺灣史研究的兩部經典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與《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作者曹永和教授是以刻苦自學、厚積薄發的臺灣史權威,在荒蕪的年代潛居臺大圖書館一隅,鑽研日本學者留下的古荷蘭文等多國外文史料,為日後勃興的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這兩本書不僅開創了臺灣早期歷史的學術研究路徑,更在研究方法、史料運用及歷史視角上深深影響了後世學者。 從圖書館員出身的平民學者 曹永和教授是臺灣史研究著名的「平民學者」,憑藉自學的毅力與多語言能力,從臺大圖書館的館員成長為國際知名的學者。曹教授自學古荷蘭文及其他語言,同時可參照多語文史料素材,開創了臺灣史的研究方法,並在1990年代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透過人、時間、空間的交織,揭示臺灣史的深層結構。其創新的研究視角不僅擴展了臺灣史的學術範疇,亦使得臺灣在東亞海洋史中獲得獨特的學術地位。 從世界看臺灣的「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觀」強調從臺灣島本身的歷史發展角度出發,重新詮釋臺灣的歷史。臺灣因為地理位置跟政治、社會發展歷程特殊,曹永和教授提出研究臺灣的歷史應該聚焦於臺灣島的土地與人民,並將其視為獨立於中國史和其他國家史的歷史體系,突破了傳統的中國海洋史觀。曹永和指出,臺灣在不同時期的殖民與族群交織,使得臺灣史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應該超越政治視角,關注民眾生活和區域性的歷史演變。這一觀點不僅推動了臺灣史的學術創新,也為當代臺灣史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視野。 🎧本集重點 01:30 初次閱讀《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的經驗 03:20 簡介曹永和教授自學成家及風格特質 13:00 曹永和教授專文內容及其學術影響 15:40 運用多語言專長研究與貢獻 21:30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的出版背景及重要性 24:00 臺灣「島史」觀點形成至今的影響 30:54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二版)》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續集(二版)》 📙《中國海洋史論集(二版)》

31分钟
99+
11个月前

【經典聯聯看 EP34】50 種經典說書|《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史田野調查第一人,解密古文書為研究照亮前路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許毓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是歷史學家王世慶先生的代表作品,本書並非單一研究主題的專書,而是集結王世慶1950至1980年代研究論文,深入討論清代臺灣農業經濟、社會結構與人際網絡的經典之作。邀請到同為清代臺灣史研究的專家──輔仁大學歷史系的許毓良教授,結合對王世慶的認識,從人格特質與研究的歷史脈絡切入,帶領我們深入認識其中的研究成果延續到今日的關鍵影響。 臺灣稻米在清代是經濟作物 許毓良教授首先提到在《清代臺灣社會經濟》中,關於臺灣稻米價格及外銷的研究非常具有啟發性,王世慶運用了當時上報朝廷的官方文書,歸納整理出米價變動的歷史資料,亦展現了清代臺灣稻米外銷福建的經濟影響。臺灣在清代時期被稱為「福建米倉」,大量稻米輸出卻導致本地供應不足、米價高漲,甚至引發社會動亂。揭示了清代臺灣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並帶來對市場經濟的早期洞見。 祭祀圈文化的現代影響力 本書收錄的另一個主題〈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這一探討祖籍的題目乍看之下很是過時,但許毓良教授特別說明若我們聚焦在王世慶先生的研究方法,放到今天還是很具有啟發性。臺灣民間信仰在不同時代的適應力極強,不論17、18世紀的農業社會,演變至今的現代社會中,信仰和寺廟產生的祭祀圈都是社會連結的重要方式。透過此歷史背景,我們可以重新省思,今日民間信仰在工商業社會中的新角色和影響力。許毓良進一步舉例,如今日文創產業與寺廟結合,發展出產值可觀的「寺廟經濟」;以及寺廟人際網絡在地方政治中成為輔選資源,影響選舉結果皆然。 🎧本集重點 01:44 王世慶教授的生平與臺灣史研究背景 07:43 在臺灣省文獻會的工作經驗 10:32 對古文書蒐集整理的貢獻 13:16 本書中所探討的重要主題介紹 17:26 清代臺灣米價的研究及其重要性 19:27 田野調查方法的運用與解釋民間信仰的祭祀圈 26:05 清代臺灣史的研究進展及圖像資料的重要性 28:52 研究方法及主題對今日學者的延續與影響 30:54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POD版)》

34分钟
44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33】50 種經典說書|《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先驅學者畢一生之思想研究,展現對台灣的社會關懷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鄭力軒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聯經出版五十週年特別企劃「經典聯聯看」中,許多書籍在出版當時都具時代里程碑的意義,今天這一集,邀請到政治大學鄭力軒教授與林載爵發行人一同探討陳紹馨先生的著作《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1978年間,聯經正籌畫推出「臺灣研究叢刊」系列推廣台灣的民族、社會及經濟研究,隔年,本書與曹永和先生研究專書並列首批出版品,為台灣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開創性著作,不僅展示了台灣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變,更標誌了台灣研究的基石。 社會學界引用最多的一本書 鄭力軒教授直言,早期研究台灣的學術文章多以歷史脈絡書寫,陳紹馨先生是首位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人口與社會現象,揭示台灣研究在全球社會科學理論中的潛在價值。主張台灣應被視為一個獨特的「社會實驗室」,而非僅僅是其他地區研究的替代方案。本書收錄的〈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實驗室:台灣〉等文章,提供了台灣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歷史資料和人口數據,成為台灣研究的重要學術奠基,被台灣社會學界廣泛引用。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先生對台灣社會科學研究的期許,引用黑格爾的名言「密諾瓦的貓頭鷹黃昏才飛」,意指社會科學研究常在事實發生後才有足夠的資料來分析。但陳紹馨認為,台灣研究具備獨特價值,因台灣的歷史資料能夠追溯至日本時代,讓研究者得以觀察現代性發展的初期過程,而非僅在事後剖析。陳紹馨在其思想根基中融入了黑格爾的哲學觀點,對台灣的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充滿熱情,為後續學者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框架,並激勵他們繼續探索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這一觀點體現了他對台灣研究的期許,並強調了台灣在社會學研究中的潛力。 人口變遷是台灣社會現代化之必然 陳紹馨先生認為,人口變遷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尤其是死亡率和生育率的變化反映了現代化的進程。他分析台灣人口在戰後經歷的生死觀念轉變,即人們逐漸認為生死並非不可改變的天命,而是可以透過集體努力改善的現象。同時,台灣在日本殖民後期進入「市民社會」,這種轉變讓台灣人更注重改善生活品質,從而加速了現代化的發展。這些見解在當時社會學界屬於前瞻性的研究,深入從社會學角度討論台灣現代化進程。 本集重點 02:00 出版背景及台灣歷史研究的發展 05:10 本書出版對於學術研究的意義 07:25 為何以《不待黃昏的貓頭鷹》為題作傳 12:58 陳紹馨學術研究的孤獨與挑戰 23:35 深度討論〈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實驗室:台灣〉一文 29:07 概述本書所談人口與社會變遷研究 36:16 今天我們如何理解其學術貢獻與現代意義 39:49 朗讀書中片段,反映其對社會發展的關懷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 🛒本集書單: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POD版)》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41分钟
49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3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民族研究是不斷與自己的重塑,轉型傳統與主流社會對話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 本集《經典聯聯看》邀請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領讀專長研究人類學及文化社會學者李亦園的早期著作《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本書研究內容與陳奇祿重疊,同樣是1950-60年代早期研究,但切角大不相同。李亦園先生研究主題偏向祭典儀式、自然信仰等精神文化層面,觸及到原住民當下的生活處境、政治的位置、經濟的情況……等,他關懷的是活生生存在的人,而非將原住民視為標本來研究。 與陳奇祿研究議題的差異 李亦園教授與陳奇祿在研究風格上存在顯著差異。儘管兩人都研究台灣原住民社會,但李教授更關注無形文化資產,特別是儀式、信仰等文化內涵,而陳其路則偏重於物質文化的研究。李教授的研究觸及當代原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如都市適應、青少年酗酒等現象。他的研究反映了台灣原住民研究的轉向,從早期的民族誌描述逐步轉向現代社會問題的探討,並為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適應提供了重要見解。 啟發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創造 我們不應該讓人以為這些傳統祭儀與歌舞是無源之水,實際上,它們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若要深化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必須與傳統對話,而非被其束縛。這種對話能產生辯證的力量,而不是盲目創新,否則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無法積累或連結。李先生在這方面的貢獻不可忽視,他的早期文化研究雖然已經有新的學術發展,但仍留下了重要紀錄,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本集重點 01:54 李亦園與臺灣研究背景 04:50 與陳奇祿先生研究的比較 08:30 本書中談論的臺灣平埔族研究 17:00 以書中片段延伸對原住民貢獻的影響 21:45 從原住民學者的身分如何看待非母族人書寫的歷史 24:15 今天原住民可以主流語言跟主流社會對話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OD版)》 📙《原住民文學選集:小說【四冊套書】》 📙《原住民文學選集:詩歌【兩冊套書】》

26分钟
42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31】50 種經典說書|《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灣研究不是洞窟裡的研究,而是有門有窗看向更廣闊世界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 本集《經典聯聯看》邀請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領讀知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陳奇祿的《臺灣土著文化研究》。本書匯集陳奇祿1950-60年代的早期研究成果,是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物質文化的細緻考察 日治時代,日本人以民族誌建立統治臺灣的知識基礎,留下大量調查研究。陳奇祿因為留學日本熟悉日文,運用了當時的風土學資料,成為研究原住民主體世界的重要材料。《臺灣土著文化研究》一書最大特色,在於對物質文化的深入研究,書中詳細描繪並分析原住民的編織、木雕、家屋等器物,這些手繪圖至今仍極具價值。作者重視藝術層面,反映在認識一個民族的美感經驗上,為讀者呈現出原住民物質文化的豐富面貌。 開拓研究視野與比較研究方法 本書更對少數民族的分類具有重要貢獻,將原本被歸類為平埔族的邵族,重新納入山地原住民之列,使臺灣原住民族從九族增為十族。這一發現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影響了後續的原住民政策。除了聚焦台灣,陳奇祿還將研究視野擴展到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進行跨文化比較,展現臺灣研究是有門有窗的,能夠走出去看到更大的地方,而不是被封閉在小小的島嶼上。 身為原住民的孫大川,1970年代進入大學後,渴望了解自身文化,但原住民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需要仰賴他者的敘事,陳奇祿的研究適時填補了這個空缺,成為認識母體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許多原住民藝術家在創作時,仍會回過頭來參考這部著作,它不僅記錄了珍貴的文化資料,更展現了一種宏觀的研究視角,此刻重讀這部經典,讓我們以更開闊的眼光看待臺灣原住民文化。 🎧本集重點 02:35 陳奇祿與臺灣研究背景 07:17 回顧日治時代的原住民研究 12:01 本書介紹與特色 17:00 將邵族劃分為原住民族的貢獻 20:14 臺灣研究中的物質文化 22:42 重讀經典的意義 25:25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臺灣土著文化研究》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OD版)》

29分钟
40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30】50 種經典說書|《國史探微》:以生活趣味的主題研究,呈現史學家的時代關懷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劉龍心 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集節目邀請到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劉龍心,與涂豐恩總編一起介紹歷史學系經常指定閱讀的《國史探微》。本書是有「漢學警察」稱號的楊聯陞先生研究文章集結,全本共十四篇題目及一篇附錄,所選的題材都十分新穎,文章切角皆是前人鮮有探討的世界的秩序、朝代的更替、以及社會地方政制到作息時間、研究歷史上的女主、人質……等,探求精微,力求深入,提供研究國史者新的視野、新的途徑。 研究中國歷史主題的轉變 1920至1930年代中國社會及經濟史研究逐漸崛起,而楊聯陞的學術路徑具代表性的反應當時學術環境。他的研究經歷反映了當時中國歷史學的兩大趨勢:其一是社會調查跟實證研究的脈絡,另一個則是受到唯物史觀影響出現的中國社會史論戰。而社會史論戰主要探討中國是否經歷過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來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去追溯中國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個歷程,試圖將中國歷史置於全球歷史發展框架中。隨著這場論戰的展開,社會經濟史逐漸崛起,並引發了對理論是否應該超越事實的反思,成為當代中國歷史學的重要轉折點。 企圖證明中國社會的現代性 楊聯陞教授的研究特別具有歷史學的前瞻性視角。他選擇了許多切角既生活化又有趣但具有深遠意義的主題,如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表、女性領袖、公共工程等,這些主題在傳統歷史學中少有觸及。透過這些文章反思帝制時期的中國是否已有現代理性思維的萌芽,探討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現代性。他的研究不僅限於政治和經濟,更關注社會層面的運作,旨在展現中國歷史中蘊含的理性制度,並試圖將其與西方世界接軌。這些觀點也促使後來的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集重點 02:29 簡述楊聯陞先生生平 04:47 代表了中國史學變化的研究經歷 15:00 《國史探微》的討論主題及重要性 25:30 探討楊聯陞在中國及赴美後研究的轉向 31:00 此刻重讀《國史探微》的意義 34:47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國史探微(聯經50週年經典書衣限定版)》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38分钟
84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29】50 種經典說書|《明清社會史論》:秉持治學的使命感,將中國社會研究推向世界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徐泓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專攻明清史研究,更是本書譯者的徐泓教授,與涂豐恩總編一同探討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中論述核心。《明清社會史論》出版於1962年,是何炳棣大量運用附有三代履歷的科舉各試榜單史料,以社會科學方法佐證及探索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這部作品最早是以英文出版,因為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史的研究理解僅局限於區域研究的「漢學」,何炳棣希望藉此與影響西方學界並與之對話,表明東方學者並不是閉門造車,而後,中國史研究得以擠身與世界史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並列西方學界主流殿堂。 以研究與世界學界對話 何炳棣教授是中國史研究的重量級學者,堅持以大範圍的研究主題與國際學界對話。他的研究著重於探討中國歷史的大題目,更堅持使用英文撰寫,為了西方學者了解中國研究的成果。早其,他研究中國人口增長、農業發展等議題,挑戰「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精神」的觀點,後以跨學科方法,借助社會科學研究中國社會流動問題,與歐美學者展開深度對話,展示了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獨立見解。 富不過三代的科學驗證 《明清社會史論》以社會科學方法驗證了中國社會階級的流動性。何炳棣透過分析科舉考生的家族背景及三代履歷,收集約一萬五千多個樣本資料,分類研究社會地位的流動。他將考生分為三代皆無公職的「平凡人」和三代內有官職的「公民之家」,並發現約半數的進士出身於平凡家庭,顯示社會具有相當的流動性。這挑戰了「中國封建社會階級固化」的觀點,證明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為平民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此外,制度設置了地方保證名額,確保偏遠地區的寒門學子也能獲得入仕機會。此研究強調,中國社會的流動性不僅體現在向上流動,還包含向下流動,形成了「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從而維持社會結構的平衡。 🎧本集重點 01:20 記憶中的何炳棣先生 02:31 細數何炳棣各主題中國史研究 15:16 《明清社會史論》主要論點及重要性 18:05 運用大量科舉榜單資料以科學方法分析及統計 23:18 徐泓教授何以起心動念著手翻譯 28:55 後起學者頻頻挑戰其社會流動論點 33:40 此刻重讀《明清社會史論》的意義 38:49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 本集書單: 📙《明清社會史論》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二版)》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 📙《【聯經中國史】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

41分钟
82
1年前

【經典聯聯看 EP28】50 種經典說書|《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只有認識人性的有限,才能照明現代民主前路

LINKING STUDIO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本集節目邀請到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向聽眾介紹張灝先生的代表作品《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在1980年代當「幽暗意識」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學界廣泛的爭論。張灝先生系統性論析中國傳統文化為何不能開出民主憲政的道路,透過辨析分別代表儒家文化的「超越意識」與西方對人性之惡警醒的「幽暗意識」,談論傳統儒家主流思想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合理與不足。此一理論開啟了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視角,對各領域的研究者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依據原罪論闡明幽暗意識 張灝先生所稱幽暗意識是指人性與宇宙之間存在根深蒂固黑暗的一面,因此世界有其缺陷註定難以圓滿。而人類的生命中種種醜惡與遺憾,亦非僅靠道德修養就能完全消除。這不表示我們應放棄道德追求或讓邪惡力量接管世界,而是需要理解善與惡共存於人性中。我們仍有可能抑制黑暗勢力,追求較好的公共生活,取決於制度能否有效約束人性本惡的趨勢。這個概念在1980年代對臺灣社會普遍相信人性為善的儒家思想產生很大衝擊。 建置民主政治基於對人性的不信任 美國政治思想家麥迪森在《聯邦黨人文集》第五十一篇中提到:「如果人人都是天使,政府就不必要存在。」這段話揭示了政府的必要性:人性中存在弱點與惡行,因此需要政府來約束與調節。然而,政府本身也是由人組成,同樣可能為惡。因此,張灝先生非常同意其主張,政府必須受到外在與內在的雙重制約。外在制約指的是人民的監督與選舉制度,讓權力不至濫用;內在制約則指透過三權分立、法治等制度相互制衡。這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不信任構成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核心基礎,確保權力不被濫用,保障人民權益。 🎧本集重點 01:13 張瀚先生的研究背景與思考過程 04:51 是什麼幽暗意識 07:00 幽暗意識引進臺灣衝擊儒家傳統思想 10:48 西方民主政治理論核心是對人性基本的不信任 18:45 批評以道德約束人性的聖王傳統 25:01 殷海光先生對張灝與林毓生的影響 38:05 朗讀書中片段 📌經典聯聯看Podcast:https://linkingthink.com/50thaudio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

39分钟
60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