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掀起了户外热 ,飞盘、露营、滑雪,一浪接着一浪。户外品牌们纷纷迎来高速增长,满大街的人都穿着冲锋衣、登山鞋。北面变成了”大学生校服“,始祖鸟成为“通勤班服”,牧高笛、凯乐石等小众品牌破圈,国民品牌骆驼也成功翻红。 但是,户外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快速增长的背后,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 比如,日本户外行业就曾在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从巅峰瞬间跌落低谷,整个行业突然180°大转弯,雪场关门、品牌倒闭,迪桑特、snowpeak这些活下来的企业,也花了20年才回到当年的水平。详见《先攀顶后摔倒,户外行业的周期注定会发生吗?》 不止日本,韩国、台湾等其他地区,也出现过相似的趋势。究其原因,“户外”在东亚更像一种舶来品,它的火热有政策、基建、媒体等社会原因推动,许多民众参与户外,是出于赶时髦的心理。 那么,中国的户外消费是否被高估了?它是会重蹈覆辙,还是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路线? 这期节目,我们和体育文化播客《鹰眼时间》一起,聊聊对户外文化与户外消费的看法。 【主播介绍】 * 片矢东滋郎(东子),启承资本研究总监 * 「鹰眼时间」主播,特特非 在本期的评论区,我们将抽取三位幸运听众,每位获得启承资本被投品牌林清轩送出的【林清轩高倍隔离防晒霜SPF50】15ml试用装2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精彩内容】 * 02:11 全球户外行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 * 07:36 中国户外经历了怎样的热潮? * 15:35 “户外人群的增长,远远慢于商品的增长” * 20:03 对比日韩欧美,户外行业的周期性是必然的吗? * 26:45 在中国,户外品牌的未来可能是“优衣库” * 35:38 户外产品够了,户外体验还不够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餐饮、消费的内容,请在微信公众号找到我们:
与其国内卷死,不如出海一搏。 从去年开始,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人开始关心“出海”这个话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都在国外落地:海底捞、喜茶、蜜雪、茉莉奶白等等,并且做出了非常好的业绩。 我们也了解到,其实很多品牌在落地北美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挑战:选址难、开店难、招人难、留人难,北美开店繁琐,相比国内要耗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但即便如此,高出国内几倍的客单价仍然吸引着大批的餐饮人想来掘金。 去美国开餐厅,这是一门看起来危险但也足够迷人的生意。身在其中的人到底怎么想?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分别来自中国和北美的投资人,来为我们呈现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位是启承资本投资人郑博Danny,他聚焦于餐饮投资,长年关注国内餐饮市场;另一位是来自Essent Capital(易升资本)的胡北辰,这是一支专注于北美亚洲餐饮产业的投资基金,致力于推动优质亚洲餐饮品牌的跨区域发展,同时也积极赋能并孵化北美本土早期餐饮企业。 感谢你的收听。 【主播介绍】 主持人:晓琪,启承资本 嘉宾:郑博Danny,启承资本 嘉宾:胡北辰,易升资本 【精彩内容】 * 03:19 去年是中餐出海元年?听听餐饮老板们都怎么说。 * 05:17 在美国开杨国福麻辣烫,月入几十万美元很轻松? * 09:47 美国中餐现状:十年前,美国就有8万家中餐厅了。 * 11:15 去美国开餐厅,是赚美国人的钱还是中国人的钱?中国餐饮老板们怎么看? * 13:20 北美中餐也有水深火热的另一面:法拉盛的火锅比国内还卷,29.9的海底捞随便吃...越不“正宗”的中餐,反而越受欢迎? * 18:41 包子、饺子、牛肉面,哪一类的中国小吃闯美最成功? * 21:50 北美开中餐不易,熊猫快餐的成功全靠运气? * 30:01 换个思路干餐饮,不看规模看店效。在美国开一家店,等于国内开10家? * 36:00 开店难、招人难、留人难,为什么还要去美国干餐饮?因为美国真的是太不卷了。 * 39:45 什么样的餐饮品牌适合去美国?投资人怎么看? * 43:42 最后提问:中餐出海北美,到底是金矿还是陷阱?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餐饮、消费的内容,请在微信公众号找到我们:
大家好,我们是启承资本,一家国内领先的消费投资机构。 启承资本一直对本土消费市场保持着敏锐的嗅觉。我们观察到,近些年的国产IP越来越火热,不仅有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IP内容消费,也有IP相关的商品经济,从泡泡玛特到卡游等公司,反复用堪称“炸裂”的业绩让市场惊喜。 当其它消费行业陷入价格内卷之中时,IP经济相关的行业却成了罕见的一抹亮色,呈现出了高毛利、高复购、高增长等特征。这让我们不禁想问一句——国产IP经济,是昙花一现还是黄金时代真来了?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启承资本的两位消费投资人,Danny和昀浩来分享他们对IP经济的观察和思考:从消费者反馈到社会心理学,消费者投资人怎么理解IP经济的火爆?从供需变化到社会结构变化,IP经济在国内爆火,其实是有迹可循?追星和消费IP,本质上是一回事儿?当我们在消费IP时,到底是在消费什么? 欢迎各位听众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关于IP经济的想法,我们将从中抽取三条最“特别”的评论,送出惊喜IP礼物🎁。 【主播介绍】 主持人:晓琪 启承资本编辑部 🙇🏻♀️ 嘉宾:Danny 启承资本投资人 🙇🏻 嘉宾:昀浩 启承资本投资人🙇🏻 【精彩内容】✍️ * 00:06:20 爱马仕下行,labubu上行 * 00:07:56 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labubu的全球爆火 * 00:09:35 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点,IP经济在中国火了? * 00:13:48 labubu的爆火,真的全是偶然吗? * 00:15:51 泡泡玛特的本质是造星工厂,先筛选、再培养 * 00:22:05 怎么理解卡游这家公司? * 00:26:13 黄牛是IP经济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吗? * 00:32:13 泡泡玛特vs卡游vs名创优品,大家都做IP,有什么不一样? * 00:43:04 无内容IP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当我们在消费IP时,到底是在消费什么? * 00:48:17 IP创业,核心能力是什么 * 00:49:38 国产IP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吗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餐饮、消费的内容,请在微信公众号找到我们:
大家好,我们是启承资本,一家国内领先的消费投资机构。 作为一家研究驱动的投资机构,我们始终关注本土消费品牌的差异化成长路径,并陪伴了众多品牌一路成长。 我们注意到,过去几年,在购物中心渠道,优衣库和ZARA等上一代店王逐步收缩关店,而鹿岛实现了逆势扩张,从不到一百家,今年将开到三百家店,补充了购物中心主力店的空缺。 鹿岛的逆势扩张背后是顺势而为。 鹿岛拥有兼具刚需和超级性价比的产品,老百姓在店内可以实现零压力买买买。同时鹿岛产品丰富,从服饰全类目,到代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家居百货,无论是谁,都能在鹿岛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的幸福感。 鹿岛高速成长的背后,是大众生活方式回归主流,也是中国制造生态的升级和成长。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鹿岛的创始人马总,和我们一起分享鹿岛的成长经验,挖掘国民生活方式品牌背后的故事。 鹿岛如何定义国民生活方式品牌? 从“shop”到“store”到“express”,多业态布局如何实现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付费会员制背后,是“筛选用户”还是“建设消费护城河”? 与供应商的“风险共担”,又怎样反哺商品力与成本控制? 【主播介绍】 万晓 启承资本合伙人 马炬 鹿岛生活创始人 【精彩内容】 * 5:40 鹿岛是谁? * 7:06 直接的感知,是无法在搜索框准确描述的 * 9:18 什么才是真正代表生活方式的品牌? * 13:36 鹿岛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 14:40 鹿岛在用户端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 * 17:16 在用户计划性购买中,鹿岛的优势更明显 * 19:46 为什么说在服装这个类目里面很少有真正的性价比? * 28:52 选择付费制的会员模式是做了什么样的考量? * 35:45 鹿岛会用什么方式去拥抱线上呢? * 40:43 跑起来的“shop”类型、“store”类型和“express”业态 * 42:42 用3000+的单品解决用户100个问题 * 47:46 不同类目定价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 50:49 鹿岛供应商是一批风险共担共创型合作伙伴 * 54:19 三年后鹿岛会是怎么样? * 【播客中提到的专有名词】 “express”业态: 在零售中是贴近社区、商品精简、兼具多样便民服务且运营灵活的小型零售模式。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餐饮、消费的内容,请在微信公众号找到我们:
当前中国餐饮市场的内卷加剧,会否重演日本餐饮的残酷竞争? 日本餐饮行业长期以来被视为“黑暗大陆”,由于高度依赖服务,其市场始终缺乏科学、有效且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90年代后,日本家庭年收入下滑,而人力成本却因少子化和劳动力短缺不断攀升,令餐饮企业面临需求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日本餐饮行业因此进入了残酷的洗牌期:1996至2022年,日本的注册餐饮行业法人数量减少了30%以上;2011年,餐饮行业规模触底时,相较于1997年的最高点已经缩减近2成。 在这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日本餐饮业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高性价比成为企业的基本能力;2,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利润的提高;3,行业格局生变,大型连锁餐饮集团浮现。 启承资本研究总监东子认为,日本餐饮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但不可“刻舟求剑”。“日本发生了什么,中国也会发生什么”——这样的逻辑在消费领域是很难站住脚的。 以日鉴中,昨天的日本经验能够给今天的中国餐饮企业带来怎样的启示?又有哪些日本餐饮企业踩过的“坑”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关于以上问题,东子做客《品牌消费观》,和主播Leo进行了一次对话。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 食其家如何战胜吉野家赢得第一市场份额? * 日本麦当劳追求利益,为何成为日本餐饮历史最大赤字? * 丸龟制面创始人增长焦虑却病机乱投医 * 中日品牌的差异,不可“刻舟求剑” 【主播介绍】 东子 启承资本研究总监,专注日本消费研究。 浣昉Leo 《品牌消费观》主理人,有赞COO兼联席总裁,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和业务管理。 【精彩内容】 01:30 日本餐饮市场及高连锁化率 04:07 日本著名餐饮品牌及多品牌经营情况 05:08 日本牛肉饭品类起源发展及竞争格局 08:49 食其家vs吉野家 16:40 价格战、产品差异化与定位策略 21:05 日本麦当劳的“跌落” 35:15 丸龟制面病急乱投医 41:55 中日品牌差异与中国品牌发展机会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日本餐饮、消费的内容,请在微信公众号找到我们:
曾几何时,消费投资领域人声鼎沸,如今恢复冷静,中国的消费投资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几年。 尽管历经高峰低谷,但启承资本坚定地投资中国消费。我们认为,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消费投资始终是一条长坡厚雪的好赛道,而中国消费者有能力、也有意愿,以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好的产品,过上更好的生活。 过去几年里,我们投资的消费品牌十月稻田、源氏木语、植护等都收获了高速增长,零售公司锅圈食汇、鸣鸣很忙也都成为了“万店连锁”。 在我们看来,消费投资的机会,恰恰就藏在这些并不"性感"的生意里——尤其是当下这个存量消费时代,刚需升级才是消费投资的最大确定性。而不管是十月稻田、植护还是源氏木语,他们都已在各自的领域里埋头深耕了许多年,积蓄了足以穿越周期的力量。 本期内容来自启承资本创始人常斌做客《品牌消费观》,与主播浣昉Leo的对谈。 【精彩内容】 04:09 回顾消费投资从热潮到冰河期 08:08 十月稻田:新一代国民品牌在供应链建立壁垒实现规模化 18:58 互联网起步的“白牌”如何拥有成为品牌溢出的价值 25:34 源氏木语:新一代国民品牌需要拥有独占型供应链 37:57 上一轮新消费做错了什么?现在的消费投资人看中的是什么? 48:21 为什么要去学习日本消费品牌? 52:38 中国万店连锁形成的原因和品类选择 01:13:30 拼多多 vs 抖音模式对比品牌创业的影响 01:17:52 Aha moment 【关于我们】 启承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管理机构,由常斌和张鑫钊共同创立于2016年。沿着“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这两条投资主线,启承资本已投资并助力了20多家优秀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成长。
2024年,开什么店能赚到钱?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存量市场中,开店创业的逻辑是什么?面对相对疲软的需求,生意该怎么做?从便利零售到甜品烘焙,创业者如何选择不同的消费品类? 深耕消费投资领域多年,作为穿越过周期的投资人,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Victor)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答案。 以历史的眼光看今天的中国经济,消费领域值得更多的关注。在这近五十分钟的对谈里,我们试图从宏观的视角去理清当前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对能够持续盈利的消费品生意进行分类,同时分享启承在消费领域的投资逻辑,以投资人的视角,向创业者剖析成功案例背后的商业逻辑。 本期播客内容来自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和《中国好生意》主播树杨的对谈。以下是包含时间戳的播客内容主题摘要: * 00:02 开场介绍当前经济形势和消费行业的投资机会。 * 05:40 分析消费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和挑战。 * 11:50 分析线下生意的挑战,提出四类有盈利潜力的生意。 * 16:27 分析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的消费选择。 * 19:51 预测零售连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变化。 * 22:01 分析便利店的市场潜力和盈利模式。 * 27:03 分享投资逻辑和寻找确定性的方法。 * 29:32 强调找到市场定位和有效策略的重要性。 * 35:24 分析不同市场周期下的资产投资时机。 * 37:37 预测未来十年消费市场的机会。
这是启承资本和《窄播一下》串台的第二期内容,也是《消费「启」示录》的首期内容。 在上一期节目里,启承资本的研究总监东子,和商业媒体窄播的主理人乐乐,共同探讨了日本80-90年代的消费转向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本期,我们继续以80年代开始的日本消费演变为切口,展开聊一下中日消费环境的异同,多元化与茑屋书店,单一化与中国供应链的关系,日本的药妆店、便利店、超市等业态目前为止活的怎么样。 围绕这几个话题以及延伸案例,我们的内容贯穿了一条暗线: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一对二元命题。 比如,日本5分钟便利店、10分钟药妆店、15分钟商超的生活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都是早期从欧美原样照搬,后期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才在日本站稳脚跟的。 比如,便利店就是从提供牛奶,后来找到了熟食这一核心品类;药妆店在售卖药妆之外,找到了常温包装食品这一核心品类。 至于超市和买手店,不管是Lopia围绕肉类,OK Store做生鲜,Seico mart围绕牛奶,角上鱼类围绕海鲜,Loft做时代的容器,茑屋做多元化消费的信息分发渠道,都是基于日本本土消费需求,找到了一个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的核心品类。 但这些如果放到中国,又完全变了。中日因为国土面积、消费能力的方差大小、甚至是住宅结构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商品分销体系,不同的价格带分布,以及电商与零售竞争能力的不同。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这些有着杰出渠道运营能力、供应链理解能力以及消费洞察能力的日本零售企业移植到国内时,也要经历global与local的再一次磨合。 比如日系便利店在中国至今都没有找到本土化的适应策略,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更便利的电商和O2O的竞争,以及更丰富的早餐文化和外卖行业的竞争,熟食自然就不那么管用了。 茑屋书店也同样如此,其为多元消费提供生活方式提案和细分消费资讯的角色,已经被更高效的抖音和小红书取而代之。在中国的茑屋书店,更像是一个空壳模式被搬到国内。 但日本仍旧有一批品牌借助local走向global的过程,成为穿越周期的消费品牌,例如生产自行车变速器的禧玛诺,以及做电饭煲的爱丽思(IRIS OHYAMA)。 东子认为,当多元消费受到单一消费和价格战挤压之后,我们评价一个品牌的标准,除了其能否在其核心品类产生竞争壁垒之外,能否借助竞争壁垒拿下全球市场,将会是一个关键命题。 🔸时间轴🔸 00:04:22国土面积、消费能力和住宅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中日在商品分销体系、价格接受度以及电商和零售竞争能力上的差异化。 00:07:01茑屋书店在日本扮演着提供多元生活方式体验和细分消费资讯的角色,但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一角色已被更高效的社媒平台取代,尤其是在信息对接及传递效率方面,抖音和小红书具有明显优势。 (茑屋书店代官山店) 00:12:02 一批日本企业更擅长通过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来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比如,日本小家电品牌爱丽思Iris,通过招聘优秀的技术人员,承接技术外溢的红利机会,并利用高效的供应链,生产出高性能的家电产品,同时还能保持价格优势。 (爱丽思官网展示的相关产品) 00:16:01 在中国这样一个供给非常丰富的国家,完全自持的垂直化供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尽管供应链仍有一定红利,但中国品牌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明显领先他人的竞争优势。所以,是否会涌现出基于性价比而出现的垂直供应链一体化渠道品牌,目前存在不确定性。 00:20:50 从80年代以来的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日本零售企业,通常具有优秀的商品企划能力,以及高度独立的商品开发体系。在日系便利店,优质的商品企划,恰恰是实现高产出的关键所在。 00:25:50日本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根据日本城市结构特点及消费者需求进行了本地化创新,例如用熟食类商品,革命了传统的夫妻老婆店业态。但是,在中国,由于电商便捷度更高、物流网络更为发达,便利店产生的便利价值相对较低,难以成为中国零售市场的主流。 00:30:29袅屋书店到底在日本的多元化消费趋势兴起的过程当中,抓到了什么机会?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中国的袅屋书店有些不伦不类? 00:39:10 唐吉诃德在日本也受到电商挤压,开始转型了。 (唐吉诃德门店) 00:41:53 空间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商业布局:中国土地是论块卖的,零售也是小区逻辑和购物中心逻辑;日本土地是论个卖的,是散装的,所以复杂度会更高。 00:44:05在日本零售业中,熟食类商品占据了约15%的比例,但其贡献的利润远高于其他品类,是超市真正的自有品牌之一。如果中国生鲜零售能在熟食和预制菜等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会有很大机会增强消费者的购物黏性。 (Seico Mart的熟食商品) 00:57:43日本药妆店的成功在于摒弃了美国药妆店追求大型化、一站式购物的模式,依据本地消费需求调整店铺规模,使其门店成本较低,能够在食品、日化品等领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借此成功融入了日常生活消费圈。 01:04:20在美国,便利店补充了超市;在日本,超市补充了便利店;在中国,需要回答的是,其他业态如何补充电商。 在日本,由于药妆店在日化领域的强势地位,许多超市转而降低日化产品的比例,专注于其擅长的生鲜品类,并且找到具有工业化潜力的非标品类,进行商品化开发或深度供应链管理。如OK Store结合折扣业态的特点,强化生鲜管理以建立消费者的信赖关系,从而形成稳定的复购率。 北海道便利店Seico Mart则布局了自家牧场,提供一系列奶制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Seico Mart 成立于 1971 年,是源自于北海道的便利店连锁品牌。全国约 1200 家店,约 8 成门店为直营店,门店端销售额约100 亿人民币。企业常年位居日本便利店品牌顾客满意度第一名。) 01:13:28日本从90年代就已开始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与需求,例如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作者)等知名消费研究专家,就都曾高频参与过类似的消费调研,通过观察消费者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产品研发,或在商业地产中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服装风格等因素,调整业态布局。 🔸本期主播🔸 启承资本研究总监 东子(片矢 東滋郎) 《窄播》主理人 乐乐(微信:hoffman3056) 剪辑:剪王 🔸关于我们🔸 这是启承资本团队发起的一档播客栏目。在这里我们会邀请消费领域的朋友们聊聊最新的行业趋势观察、分享我们投资研究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消费话题,希望和大家互相「启」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