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空间
聊一些育儿相关的心理学话题

Album
主播:
玥鸽AKA院长
出版方:
玥哥
订阅数:
649
集数:
34
最近更新:
5天前
播客简介...
与大家一起读读书、聊聊天,分享关于心理学、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观点。
三成空间的创作者...
三成空间的节目...

【读书020】当睡眠成为社会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三成空间

那天,有朋友一脸愁苦地跟我说,她的孩子最近总是失眠,9点多上床翻来覆去到2点多都睡不着,白天就总犯困,上课被老师批评。她问我该怎么办。她家的孩子,今年才8岁。 搁以前,我是很难想象一个身体健康的8岁孩子会失眠的,那不正是一个睡不够、睡不醒的年纪吗?可放在当今这个时代,听到这样的事情,我似乎又没有那么意外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睡眠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大患”,成为了一个需要设立“世界睡眠日”的社会性问题,成为了一个万亿规模的资本市场。 今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在这个“节日”来临之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告诉我们,中国18岁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折算下来超过5亿人,而这还没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入睡晚的现象非常突出。一半以上“00后”和将近一半“90后”的入睡时间晚于24点。熬夜和缺觉几乎已经成年轻人的标配,每天走进办公室,写字楼的隔间里都充斥着满脸疲倦的年轻人。 睡眠不足会影响身心健康,这个道理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如果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小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遭到迫害,得癌症的风险会翻倍。不仅如此:睡眠是否足够还是决定你是否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因素之一;它还会影响你的血糖水平,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出现;睡不够,你的冠状动脉会更容易堵塞、变薄,心血管疾病、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你本来就有焦虑、抑郁,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下病情会加重…… 睡眠很重要,可以说跟我们的生命延续息息相关。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又是为什么会越来越缺觉或失眠呢?我想,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把原因归为四类: 第一,不能睡。想好好睡觉,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无法做到。比如,要上夜班,晚上加班到深夜,凌晨了还没做完作业等等。 第二,不敢睡。没有直接的外力影响,但出于内心的一些想法或情绪,不敢早早入睡。比如,怕自己睡了别人还在努力学习或工作,自己会落后;担心睡着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觉得睡太多别人会认为自己是个懒惰的人等等。 第三,不想睡。知道自己该睡觉了,也感觉到有困意了,但就是迟迟不想入睡。比如,白天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所以要珍惜晚上属于自己的时间;比如,夜生活才是最精彩的。 第四,睡不着。明明已经躺在床上了,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数羊、泡脚、喝牛奶、冥想、听歌、安眠药……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才勉强换回一点并不深入的睡眠。 然而,这些都还只是表面现象,表面原因。想要解决睡眠问题,还得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不能睡、不敢睡、不想睡,又是什么导致我们想睡却睡不着呢? 在睡眠日渐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生理、心理乃至社会问题的今天,各路专家们对睡眠的研究也越来越系统与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和著作纷纷地从不同角度分析睡眠问题的成因、原理和应对方案,有心理学方向的、神经科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临床医学的等等。 这次读书会,我们从一众著作中挑选了两本:《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以及《睡眠正能量》,试图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去初步探索一下睡眠背后的秘密。比如,睡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梦是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睡觉这件事情上?少花一点时间在睡觉上会导致什么问题吗?那么多睡眠问题是怎么出现的?以及我们该怎样才能重新获得健康的睡眠?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有睡眠上的困扰,又或者你对睡眠、梦等内容有兴趣,欢迎来和我们一起阅读这两本书。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睡眠正能量》. 【美】理查德·怀斯曼.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 本期书籍:《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美】马修·沃克.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1.

106分钟
99+
12小时前

【读书021】数字化时代,还有必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吗?

三成空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职业都是一个在线内容产品的开发者,我的日常工作是设计、开发、制作各种在线课程、知识专栏以及测评产品。在我们这个行当里,几乎每一个从业者都在说,视频化表达将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内容领域的主要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划拨,我们就能“3分钟读完《百年孤独》”“15分钟了解上下五千年”,刷完罗翔老师的所有视频就能学会刑法。哪怕是复杂一点的知识,也有各式各样的在线课程,我们有可汗学院、得到、网易云学堂、学堂在线……那上面有各种高校的名师课程,也有像我这样的从业者精心为你设计制作的课程产品。AI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就更方便了,只需要往对话框里说句话,AI就滔滔不绝地把我们需要的东西双手奉上。就算是读书,也可以直接把书发给AI,它会帮我们划好重点,甚至还能直接生成音视频课程。 在知识获取如此便利高效的数字化时代,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当知识可以“一键获取”、故事能“一秒播放”,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吭哧吭哧地去苦苦读书找答案吗?我们还需要费心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吗? 我想,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很多时候,我们提及阅读这件事情,是把它当作一个信息获取的手段去看待的。我们读书、看报、看药物说明书、在楼下布告栏看通告,其实都是在通过阅读这个动作来获取我们想了解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3分钟读完《百年孤独》、15分钟了解上下五千年的确是非常高效便利的手段;哪怕花费的时间一样,花3天看完一整套《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课程,也比花3天看完一本无聊的《普通心理学》要有趣得多。如果读书的作用仅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那它的确可以被数字化时代的各种产品和技术手段取代了。 这个月我读了一本书,名为《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它的作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与认知神经科学教授,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有阅读障碍。这种双重角色让她既关注阅读的脑科学机制,也深切理解阅读对个体成长的深远意义,她深耕阅读障碍研究30年,用脑成像技术揭示了“阅读脑”的奥秘。 这本书用详实的史料和研究数据告诉我,对我们人类来说,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手段,它是我们大脑进化的奇迹,也是每个个体智力发展和精神滋养的手段和工具。 曾几何时,人类是不会也不需要阅读的,我们所有的交流、学习和知识传承都是通过口头语言来完成的。那个时候的人类大脑,是不具备“阅读”这个能力的。慢慢地,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象形符号,慢慢地迭代出了文字,我们有了记录在册的书面语言,有了印刷术,有了书。我们的大脑也随之发展出了适应“阅读”的功能。它需要我们激活视觉区、语言区、前额叶等多个脑区,并建立复杂的神经回路,这一过程如同“大脑的重新编程”。我们的大脑从不具备阅读的能力,进化到如今这样能够建立专门的神经回路去完成阅读行为,花了5000多年。 但是,与视觉、听觉不同,大脑里面没有一个专门的负责阅读的模块,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进化出了适应阅读的大脑功能,但这个功能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后都要去训练和培养这部分能力。 要训练阅读的能力,需要我们同时去调度我们的注意力、视觉功能、听觉功能、空间感知和定位功能以及记忆里,尤其是工作记忆,除此以外还需要我们的共情力、情绪感知和管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相应的创造力;而这个调度的过程,还会要用到前额叶的执行控制能力。阅读,看似是在获取信息,实则是在训练大脑。可以说,没有哪个认知训练能比阅读更高效、全面地锻炼和塑造我们的大脑。作为信息获取手段的阅读可以用新技术去替代,作为大脑发育和塑造手段的阅读,难道还能用新技术去替代吗? 数字化时代,是否还有必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全民阅读;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在这个长短视频盛行、AI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阅读或许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但它依然是我们提升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这一次我们将解读《普鲁斯特与乌贼》,共同探讨阅读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一起来了解一下阅读障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发展问题,看看如何才能在这个时代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能力。​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普鲁斯特与乌贼》. 【美】玛丽安娜•沃尔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相关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92分钟
49
12小时前

【读书022】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误解了什么?

三成空间

当 “抑郁症” 成为时代热词,我们真的理解这种 “心灵感冒” 吗?本期节目跳出心理学与医学的单一视角,借历史学家乔纳森・萨多斯基的《抑郁帝国》,展开一场横跨古希腊体液理论至当代社会的 “抑郁考古”。 从屈原 “行吟泽畔” 的千年忧郁,到百忧解重塑全球诊疗逻辑的魔幻现实;从精神分析学派 “潜意识内疚” 的抽象思辨,到新自由主义浪潮下 “自我攻击” 的时代困境 —— 我们将沿着六个核心章节,拆解四大终极追问: * 07:47 古代有抑郁症吗? 看黑胆汁如何从 “体液失衡” 演变为现代疾病; * 14:42 人为何会抑郁? 心理创伤、生物化学、社会压力的三重博弈; * 25:00 一定要吃药吗? 从脑叶白质切除术到 SSRIs 药物的争议进化史; * 36:56 为何抑郁越来越多? 诊断漂移、医药资本与时代焦虑的共谋。 这不是一堂标准答案课,而是一次承认 “复杂性” 的认知突围。当我们看见抑郁症如何被文化塑造、被权力定义、被时代催化,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它既是个体的心灵困境,更是文明进程中一面斑驳的镜子。 本期节目试图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叩问中,寻找理解抑郁的第三种视角 —— 不是治愈,而是看见。 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执着于‘如何解决抑郁’,而是学会了与‘不确凿’共处。或许这才是现代心灵最需要的解药。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抑郁帝国》. 【美】乔纳森·萨多斯基.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

45分钟
39
12小时前

【读书023】当孩子不听话……

三成空间

一家人去游乐场,孩子非闹着要买那个昂贵的气球,不给买就哭就闹,在地上打滚; 带着孩子去和参加朋友的聚会,孩子一会要吃冰淇淋,一会又嫌餐厅的菜不好吃,要么不断的嚷嚷要你陪他玩,要么在餐厅里奔来跑去闹个不停,不仅你和朋友们根本聊不上几句,还搞得餐厅里的其他客人也不得安宁; 周末让孩子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孩子讨价还价谈了半天的条件,之后还拖拖拉拉半天不动工,从上午磨蹭到下午才敷衍地扫了个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书包; 过节家庭大聚餐,孩子人来疯似的,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跟表弟表妹抢玩具大打出手,上了饭桌不管不顾把好吃的菜全扒拉到自己碗里,怎么说都当耳边风; 孩子放学回家就直奔平板电脑或电视机,三番五次让他去做作业,就当没听到,知道你忍无可忍开骂,他才嘀嘀咕咕地走进房间打开作业本。 …… 这些情形,对许多家长来说应该不会陌生。面对这些情形,我们总会叹口气说“现在的孩子也太不听话,太难教了……”。在所有关于孩子教养的行动中,孩子不听话导致家长的不满、无奈和愤怒,以及伴随而来的亲子冲突,应该是最让人头疼的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习惯的方式是“说”——说教、批评甚至责骂,都属于这一类。“XXX,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说了,关掉电视,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最后一次提醒你,你该去做作业了”“XXX,你非得我生气才行是吧,立刻、马上,给我滚去做作业”……从单次事件来看,“说”到最后基本还是能奏效的,但每次都要经历一番这样的过程,对家长来说也太费心费力费嗓子了;而且,这一招的效果还会越来越弱,开始说个一两次孩子就会乖乖去做,后面说上个十次八次孩子都当听不见。 说不听,有的家长就会行动升级——打。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提倡打孩子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让孩子学会用暴力处理事情,严重的还会给孩子带来身心损害。得不偿失,更别说它还违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打不得,说不动,还能怎么办?威逼不成,有些家长就想到了“利诱”,用奖励来推动孩子的行动:9点前做完作业,奖励你看一集动画片;把房间打扫干净,奖励你10块钱;今天一天都不惹妈妈生气,就能玩一个小时游戏机……刚开始,奖励可以说有奇效,可就跟“说”一样,时间长了,效果就弱了,小打小闹的奖励孩子看不上了,每次想让他干点什么都要先讨价还价半天。更可怕的是,没有奖励,孩子就完全不动弹了。 打不得,说不动。威逼不成,利诱也的效果也逐渐疲弱,还能怎么办?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告诉我们,我们采用的这些策略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他说啊,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当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听话”,背后有四个“不当目标”: 第一个不当目标是他想要得到过度关注,希望家长们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做出各种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他们的这些行为没法成功吸引来想要的关注,他们就会转向第二个不当目标——寻求权力,比如他们会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跟家长硬刚。当权力斗争失败,他们就会转向第三个不当目标:寻求报复,他们会故意做出家长不满意的行为,惹怒家长,或者挑拨家长之间的关系,引发家庭战争。当这些目标都落空了,他们就会放弃自己,躺平摆烂,破罐子破摔,希望脱离当前的环境,这就是第四个不当目标。 所以,想要让孩子“听话”,就得识别出孩子行动背后的这些目标,理解孩子行为和目标背后的底层诉求,通过“鼓励”而不是说教、惩罚或奖励,来对孩子做出相应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具体该怎么做呢?鲁道夫·德雷克斯把答案写在了《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这次我们要读的就是这本书。这是一本1960年代就已经面市的书,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至今仍然畅销,仍然被许多机构、家庭视为儿童教育的经典。 前面提到过,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是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引进了儿童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教养的原则和方法。他的这套教养体系,后来被发展成了广为人知的“正面管教”。 这本《孩子:挑战》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并没有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全都是一个个的真实案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处理,让家长看到各种问题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动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引导孩子改变行为的操作方法。 虽然时隔60余年,也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但也许正是因为时隔了60余年,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好读好用但我并不完全认同的书。毕竟相差了那么多年,不少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理念在现在看来并不完全合适。最起码地,在我看来,当孩子的不听话被打上“不当行为”的标签之前,我们应该停下来想想,孩子是不是非得听这个话,而所谓“不当”又是如何定义的。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来读这本书,一起来聊聊它富有魅力的经典之处,以及那些需要带着批判性眼光去看待的地方。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维琪·索尔兹.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3

115分钟
99+
12小时前
三成空间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