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那些低情商的瞬间你都是怎么想的?又怎么去应对别人低情商的出招?

大伯和三姨

|本期言语如有冒犯,实属我们考虑不周,敬请谅解。 本期核心: 直击校园里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窒息”瞬间!当“好心”变成扎心,“个性”踩过边界,低情商的言行如何成为青春期的隐形暗礁?我们和准高中生「阿捷不要啃手指」一起,潜入中学生活的真实水域,打捞那些“社死”现场,剖析“肇事者”和“受害者”的内心OS,更重要的是——学会高情商破局! 你将听到: * “好学生”的锋利刀片: 当“为你好”变成“嘲笑你差”,成绩优越感如何伤人于无形?阿捷和你聊聊被“关心”成绩时的真实感受。 * “速度生”的考场表演: 重要考试提前交卷、动静巨大…是实力碾压还是情商掉线?面对这种“神操作”,考场里的同学究竟在想什么? * “困难生”的顺手牵羊: 文具、零食频频失踪?当“借用”变成“偷拿”,边界感缺失的背后是什么?如何守护自己的“小天地”? * “间谍生”的告密风云: 打小报告是维护正义还是制造隔阂?当“告状”成为习惯,班级信任如何重建?遭遇“被举报”,除了生气还能怎么办? * 噪音污染生存指南: 自习室的窃窃私语、午休时的喧哗打闹…那些避无可避的嘈杂环境,如何修炼“闹中取静”的心法?阿捷分享他的实用静音妙招! 本期嘉宾:「阿捷不要啃手指」—— 一位即将踏入高中、深谙初中“江湖规则”的00后观察家。他将以鲜活、不设防的视角,带我们重返校园现场,吐槽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低情商名场面,更分享他(或身边同学)亲身试验过的“避雷”与“拆招”心得。 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同龄人的真实共鸣和接地气的生存智慧。 为什么值得听? * 照见自己,避免踩坑: 你是否也曾无意中成为“低情商”的施予者?节目帮你自省言行,避免成为他人眼中的“尬”王。 * 学会应对,保护能量: 当遭遇他人的低情商“出招”,愤怒、委屈、无奈之后,如何有效沟通、化解尴尬、保护自己的情绪和边界? 阿捷和主持人将提供实用策略。 * 理解差异,促进和谐: 换个角度看那些“奇葩”行为,理解背后的动机(哪怕是幼稚的),也许能多一份包容,找到更智慧的相处之道。 * 共鸣青春,轻松减压: 听听同龄人的“惨痛”经历和机智应对,你会发现,那些让人窒息的瞬间,原来大家都有!一笑而过,也是一种成长。 锁定本期《大伯和三姨》,和阿捷一起: 拆解低情商“暴击”,修炼高段位“生存”! 告别校园社交“社死”,做更从容、更智慧的自己!

39分钟
99+
3个月前

009如果不考虑成绩,你会想去哪所大学?聊聊梦想学府、人生岔路与拥抱无限可能的勇气

大伯和三姨

分数、排名、现实考量... 这些常常像无形的边框,框定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尤其是关于“大学”这个重要的人生驿站。本期节目,让我们暂时挣脱这些束缚,开启一场纯粹关于“心之所向”的畅想之旅: * 第一站:梦想学府大公开! 如果不考虑成绩、录取率、就业前景这些现实因素,你内心最深处渴望踏入的是哪一所大学的校门?是古老的常春藤,是充满创造力的艺术殿堂,是隐于山林的静谧书院,还是某个遥远国度里让你心驰神往的学府?我们邀请你一起分享这份不受限的憧憬。 * 第二站:畅想的背后是什么? 为什么是它?是向往其独特的学术氛围?迷恋其所在城市的气质?还是被某种精神或传统深深吸引?探索这份“理想选择”背后,或许藏着我们更真实的人生志趣和价值观地图。 * 第三站:从“象牙塔”到“人生路”:无限可能在此刻展开! 对理想学府的畅想,不仅仅是一个“大学梦”。它更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人生的辽阔与多样。本期核心洞见:人生拥有无限可能,远不止当下看得见的这一条路。 我们探讨: 如何不被暂时的困境或单一的评判标准(如成绩)所定义和局限? “突破”为何总是件好事? 无论是突破外界的框架,还是突破内心的恐惧与设限,每一次尝试都是对生命边界的拓展。 “别人不喜欢你也没关系”——拥抱“被讨厌的勇气”。 追求心中所想,走自己的路,难免会遇到不理解甚至不认同的声音。这期节目想告诉你:这真的没关系!正如你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一样,这是世界的常态。学会接纳不被喜欢,是专注于自身成长、忠于内心的关键一步。你的价值,不由他人的好恶定义。

53分钟
99+
4个月前

007想拒绝的心从未停止!可是「不」字卡在了喉咙。

大伯和三姨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知名播客“浪里个浪”的主播小添,跟我们一起聊一聊「拒绝」这个话题。 “远房”朋友的婚礼请柬来了,你到底去不去? “半熟”同事的婚礼邀请该不该拒绝? 腹黑拒绝从来不找理由?直接说不要,不行,不做。小添持反对意见。 本期主题:学会说“不”!—— 拒绝的艺术,比你想得更重要 收到请柬心发慌?人情债怎么还?“浪里个浪”主播小添做客本期,和你一起直面生活中那些让人纠结的“拒绝”时刻! * “远房”朋友的婚礼请柬来了! 名字都模糊,份子钱到底交不交?去还是不去?纠结根源在哪里? * “半熟”同事的婚礼邀请该不该拒绝? 抬头不见低头见,拒绝会不会尴尬?职场人情怎么平衡? * “腹黑拒绝” VS “真诚沟通”? 有人说拒绝就该干脆利落,不找理由:“不要”、“不行”、“不做”!但小添旗帜鲜明地反对!为什么“腹黑拒绝”可能适得其反?她主张怎样拒绝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和气? 面对人情社会的重重压力,如何优雅又不失坚定地说出那个“不”字?“拒绝”不是冷漠,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和边界建立。 本期,和小添一起拆解“拒绝”背后的心理博弈,学习让双方都更舒服的沟通之道,掌握这门现代人必备的生存艺术! 订阅收听,解锁拒绝的智慧!

54分钟
99+
4个月前

005绿茶的自知和不自知,社交丛林中的演技派和本能派。

大伯和三姨

在社交丛林的暗流中,「绿茶」早已超越性别与道德标签,演化成一套精密的情感博弈术。我们以三大棱镜切入这场人性实验: 第一镜:绿茶基因拆解 · 「清醒派」与「混沌派」——有人将示弱、共情、边界入侵做成标准化话术,有人却在无意识中靠本能驯服他人欲望; · 影视剧照进现实:《失乐园》的凛子靠脆弱性掠夺掌控权,《三十而已》林有有用天真解构中产婚姻,究竟是妖魔化想象,还是人性切片标本? 第二镜:情绪资本主义的暴利赛道 · 直播间里价值千万的“茶艺经济学”:深夜哄睡主播如何用0.01秒的呼吸频率调试制造亲密幻觉? · 当AI恋爱助手开始学习绿茶话术库,人类的情感防御机制正在集体失效; · 暴论探讨:当代人的情感饥渴症,是否正在把绿茶手段合理化为一剂解压猛药? 第三镜:黑暗荣耀背后的生存哲学 · 道德批判之外的技术崇拜:绿茶策略本质是否属于高阶情绪劳动? · 职场、婚恋、饭局中的被动攻击者——当丛林法则碾压真善美叙事,适者生存是否必然伴随人格异化? · 终极悖论:那些自诩“反茶斗士”的清醒者,是否正在用更隐蔽的茶艺构建道德高位? 我们在唾弃、效仿、解构绿茶文化的循环中,最终叩问的或许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母题:当真诚成为奢侈品,游走于虚伪与真实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否已成现代人的必修课?

42分钟
99+
5个月前

004你胖了多久了?当「减肥计划」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裹脚布!

大伯和三姨

当「减肥计划」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裹脚布——从娱乐圈幻象到镜子骗局,重新定义健康与自由 1. 娱乐圈的“普通人滤镜”:傲慢与偏见的双重陷阱 明星们试图通过“扮演普通人”来贴近大众,却因刻板印象和优越感频频翻车。杨幂在电影中刻意设计“残缺美甲”和“拼多多服装”以塑造“经济拮据的微商女”,张睿以夸张的东北口音和啃面包形象扮演“工人”,这些行为被批评为对普通生活的臆想式消费210。娱乐圈的光鲜表象与真实生活的割裂,无形中加剧了公众对“完美形象”的焦虑——仿佛只有瘦削、精致才值得被看见,而“普通”则成了需要费力模仿的标签。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让减肥不再是健康选择,而是社会认同的“入场券”。 2. 服装店的“魔镜骗局”:视觉陷阱如何贩卖身材焦虑 商家利用倾斜镜面、凹面镜和灯光设计,制造“显瘦幻象”,让消费者在试衣间短暂沉迷于虚假的身材自信,却在回家后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37。这种商业套路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更隐喻了社会对“瘦即美”的单一审美霸权。当镜子成了谎言工具,减肥计划便沦为一场与视觉假象的对抗——人们追逐的或许不是健康,而是被精心设计的“理想轮廓”。 3. 减肥药的“捷径诱惑”:疗效有限,风险暗藏 尽管国家批准了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药物用于肥胖治疗,但其效果因人而异,且伴随胃肠道副作用甚至潜在健康风险48。更讽刺的是,减肥药需配合饮食与运动才能见效,而停药后体重易反弹,这恰恰证明:药物无法替代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当“速瘦神话”被科学数据戳破,减肥药更像是一针安慰剂,短暂缓解焦虑,却治标不治本。 4. 健康生活的“反叛宣言”:与身体和解的科学之道 与其依赖药物或极端节食,不如回归身体的本能需求: 运动后大胆进食:补充碳水与蛋白质可加速肌肉修复,反而促进减脂19; 拥抱主食与肉类:足量碳水稳定食欲,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二者结合可减少暴饮暴食19; 睡眠即“隐形燃脂”:每天多睡1小时可减少270大卡摄入,比节食更可持续9; 饭前水果控血糖:奇异果等低糖水果能降低餐后血糖波动,间接抑制脂肪堆积9。 这些习惯看似“反直觉”,却以科学证据颠覆了传统减肥迷思,证明健康体重无需自我苛责。 5. 胖瘦之外的自由:打破“标准”的精神解放 当“减肥计划”成为裹挟现代人的精神枷锁,或许我们需要一场认知革命: 接纳多元审美:银发族在演唱会中的“回忆杀”热潮,正传递着年龄与体型无关的快乐哲学6; 警惕商业规训:从魔镜到明星人设,消费主义正将身体异化为可修饰的商品; 重构健康定义:体重仅是健康指标之一,血压、血脂、心理状态同样关键5。 结语:从“必须瘦”到“足够好” 减肥不应是自我惩罚的苦行,而是与身体对话的契机。当娱乐圈的幻象破碎、镜子的谎言揭穿、药物的局限显现,我们终将发现:健康的核心,在于尊重身体的节奏,而非迎合外界的标准。胖瘦皆可自由,唯有挣脱“精神裹脚布”,方能迈向真正的身心自在。

50分钟
99+
5个月前

003当滤镜破碎时-为什么“祛魅”会让人“面目可憎”?

大伯和三姨

“祛魅”一词源自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原指现代社会通过理性化剥离宗教与神秘主义的光环,而如今被延伸为一种破除幻想、直面本质的生存态度。当人们摘下对权威、明星、学术精英或理想生活的滤镜时,往往会经历一种“面目可憎”的幻灭感——这种“憎”并非对他人的厌恶,而是对真相的冲击与自我认知的颠覆。 例如,对明星的祛魅让人们发现,社交媒体上精致松弛的博主背后可能是团队包装的假象,文字创作实为代笔,光鲜的生活不过是摆拍;对学术大牛的祛魅则揭露了论文由学生代写、权威光环下的学术投机;而对职场领导的祛魅,更让许多人意识到“满口高深术语”的上司可能连基础业务都不熟。 这种“滤镜破碎”的过程之所以让人感到“面目可憎”,本质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完美、确定性的执念。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曾让我们将他人或事物的某一优势无限放大,而祛魅则撕开了这层虚幻的面纱,暴露出真实世界的粗糙与矛盾。例如,王家卫电影中演员反复NG的幕后故事,让观众看到经典作品的诞生并非源于天才的灵感迸发,而是无数次的机械重复与试错。 祛魅的冲击往往伴随两种结果:一方面,它可能引发失望甚至愤世嫉俗(如对“草台班子”世界的嘲讽),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破除对他人与外部世界的过度美化,才能以更平等的姿态审视自我,减少内耗,找回行动力。正如《庄子》所言,祛魅是“爱自己”的开始,唯有接纳世界的真实与不完美,才能从“仰望他人”转向“成为自己”。 因此,“面目可憎”实为觉醒的代价,它迫使我们在幻灭中重构认知,最终走向更清醒、更自由的生命状态。

41分钟
99+
5个月前

001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你的“自卑”通常都来自于哪里?

大伯和三姨

【为什么我们总在「自我PUA」?这集聊点扎心的…】 “别人家的孩子”“朋友圈的光鲜人生”“我好像永远差一点”… 这期想和你赤裸裸地聊聊:那些让我们「自卑上瘾」的隐形毒药—— 原生家庭埋下的种子?社交媒体制造的焦虑陷阱? 还是我们亲手给自己打造的“完美牢笼”? 这一集 把“我不够好”这个心魔拆给你看 或许真正的成长 是从对自己说“这样也行”开始的 (悄悄剧透:结尾有自救工具箱🧰) 01:40 三姨小妖到底是“凡尔赛”还是真的觉得自己不够好? 02:48 职场焦虑是来自于对手的碾压还是自己历练不够? 04:53 腹黑吃掌中宝把牙给硌掉了。 05:55 小妖儿子已经是年纪前三了,可还是扛不住原声家族的压迫感。 08:58 瘦身的路到底要走到哪里才算是尽头? 11:18 “35岁危机”和“00后的CEO”。 14:26 陈德容和侯佩岑分别是什么样的“不够好”? 17:13 你听过三十年前很流行的这个词吗?“弄潮儿”! 21:01 如果本期节目点赞数只有“3”该怎么办?三姨有她自己的解决方案。 24:01 AI能解决很多事的当下,你有“知识恐慌”吗? 28:45 很多人的“自卑”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精神债务”该怎么偿还? 37:42 戒掉社交或者戒掉社交媒体对缓解焦虑有帮助吗? 42:57 腹黑和经纪人吵架解压。

47分钟
99+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