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463. OpenAI 的 秋季 革命:Sora 2、Dev Day 与 225 亿美元投资未来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从 2025 年 9 月底到 10 月底,OpenAI 完成了一次堪称“范式跳跃”的双月: 一边推出 Sora 2,让机器首次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一边在 Dev Day 上宣布 ChatGPT 平台化,开始打造自己的 AI 应用生态; 与此同时,NVIDIA 与 SoftBank 相继下注数百亿美元。 短短 60 天,OpenAI 从一家 AI 公司,变成了一个 生成式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 01 | Sora 2:让机器学会“失败”的 AI 视频生成器 2025 年 9 月 30 日,OpenAI 发布 Sora 2 ——官方称其为 “our latest video and audio generation model”。 与 2024 年 初 Sora 1 主要侧重“美学生成”不同, Sora 2 是一场对“真实感”的技术叛逆。 OpenAI 工程团队称,新模型的关键突破在于「世界一致性」(World Consistency)。 它不仅生成像素,而是模拟三维物理世界。 每个视频帧背后都携带了“世界状态”的数据描述。 结果:AI 不再只是想象世界,而是在 重建世界。 与此同时, OpenAI 的旗舰产品 ChatGPT 在 9 月达到了每周 8 亿活跃用户(数据来自 SingularityHub),生态规模已远超任何单一 AI 模型。 02 | Dev Day 2025:当 ChatGPT 变成一个操作系统 10 月初,旧金山。 OpenAI 举办 Dev Day 2025,一场并不喧嚣却影响深远的开发者大会。 它标志着公司正式从“模型公司”变成“平台公司”。 发布会上,三项更新揭示了新的战略坐标: * ChatGPT Apps —— 开发者可在 ChatGPT 中直接嵌入第三方应用, 让对话与功能一体化; * Sora 2 API —— 视频生成接口开放,影视与内容公司可直接调用 AI 生成 HD 视频; * AgentKit SDK —— 面向企业与个人的智能 Agent 构建框架, 让 AI 不再只是“聊天对象”,而是能执行任务的数字劳动力。 在 OpenAI 公布的数据中,已有400 万开发者 在其平台上构建应用, ChatGPT 每分钟处理 60 亿 token。 开发者社区的体量,已接近一个操作系统。 正如 TechDogs 评论所说: “这不是一次功能更新,而是一次权力转移——从人到 Agent,从模型到平台。” OpenAI 在 Dev Day 上展示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操作逻辑: 让所有 AI 以 ChatGPT 为界面运行。 03 | 资本与算力:10 吉瓦数据中心与 225 亿美元的承诺 OpenAI 的雄心早已超越模型。它正在构建自己的能源级基础设施。 9 月 22 日, NVIDIA × OpenAI 宣布战略合作: 双方将共建至少 10 吉瓦(GW) 级 AI 数据中心群—— 这相当于十座核电站的算力容量。 项目预计分阶段投资 100 亿美元, 目标是支撑未来 AI 视频、语音与 Agent 的全球运行。 10 月 21 日,OpenAI 又推出首款浏览器 ChatGPT Atlas, 直接挑战 Chrome 与 Edge。 浏览器 = 入口 = 生态。这一步,意味着 OpenAI 不再仅仅是 API 供应商, 而是想定义 “AI 互联网” 的入口层。 与此同时, OpenAI 与 AMD 也在芯片制造领域签署合作, 以分散对 NVIDIA 的依赖。 10 月 25 日, Reuters 报道: SoftBank 批准向 OpenAI 注资 225 亿美元, 完成其 300 亿美元承诺的大部分资金。 投资条款包括公司结构重组与未来 IPO 预案。 简而言之,OpenAI 现在不只是科技公司, 它正变成 “AI 的特斯拉” —— 掌控从算力到内容再到终端的垂直生态。 04 | 版权、监管与 AI 治理的现实碰撞 技术突破往往伴随社会摩擦。 Sora 2 发布几周后,平台即出现生成暴力、种族歧视、甚至“纳粹 SpongeBob”等争议视频。 据 The Verge 报道,OpenAI 最初采用“opt-out”版权策略—— 默认素材可被训练,除非创作者主动拒绝。 舆论风暴后,公司紧急改为“opt-in”授权模式,并加强内容过滤。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当 AI 可以重建一切图像,版权的定义本身也需要重建。 这不仅是道德议题,更是经济与治理议题。 谁拥有生成内容的权利?谁承担错误生成的责任? 这些问题正在成为 AI 时代的新立法战场。 05 | 结语:生成互联网的开端 回顾这两个月,OpenAI 完成了三件事: * 技术上, Sora 2 让 AI 第一次理解物理世界; * 战略上, Dev Day 让 ChatGPT 成为新平台; * 资本上, SoftBank 与 NVIDIA 为它铺设了算力帝国的地基。 这不是“工具的进化”, 而是 计算文明的扩张。 OpenAI 正试图用 AI 重建媒介、重写接口、再造现实。 或许多年后回望,2025 年 秋天 将被记为: “AI 从人类助手,变成人类世界的共同建造者。”

7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64. 维密 Victoria’s Secret 2025 大秀重生:抛开男性凝视 女性自我定义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在时尚与商业的交汇处,Victoria’s Secret(维多利亚的秘密)2025 年的回归不仅是一次秀场重启,更是一场品牌架构、传播体系与商业模型的深构变革。 从2019年停办大秀,到2025年的重返舞台,这一路的转型不仅昭示了品牌的自我反思和重建,也折射出时代对于“性感”“女性”“媒介”“商业”的新定义。 一、2025 秀:重新定义的舞台 * 时间: 2025 年10 月15 日(美东时间) * 地点: 美国纽约 布鲁克林工业区 (Brooklyn Navy Yard) * 主题: “Empowerment Through Expression” (通过表达获得力量) * 平台: Prime Video、Amazon Live、VS App、TikTok 同步直播 * 表演嘉宾: Missy Elliott、Karol G、Madison Beer、TWICE * 模特阵容: Adriana Lima、Gigi Hadid、Candice Swanepoel 等经典面孔回归, 新生代代表包括 Angel Reese(WNBA 球星)、Paloma Elsesser、Iris Law 等。 舞台由 AI 驱动的 XR 系统控制。 当观众在直播间点击心形符号、评论、停留,算法会实时调整光影与音乐节奏。 “观看”被转化为“参与”,“性感”被重写为一种共同生成的体验。 二、2019 停办:神话崩塌的五个原因 1️⃣ 收视率坍塌 巅峰期观众超千万,2019 年仅 330 万。电视传播模式彻底失效。 2️⃣ 商业回报下降 母公司 L Brands 公开承认:维密秀已不再能推动销量。 3️⃣ 语义失效与文化反噬 高管 Ed Razek 的“我们不会邀请大码或跨性别模特”言论,引发全球抵制。 #MeToo 与 Body Positivity 浪潮下,品牌显得格外过时。 4️⃣ 竞争者重写叙事 Rihanna 的 Savage x Fenty 以包容、多元、真实为核心,成为新的性感范式。 5️⃣ 内部结构僵化与信任危机 高层丑闻、组织封闭、男性决策占主导,品牌文化失去自省机制。 2019 的停办,不是暂停一场秀,而是暂停一种过时的“性感算法”。 三、2019-2024 重启之路|从解体到重构 🧩 1. 独立上市:重获主权 * 2020 年: 母公司 L Brands 拆分。 * 2021 年8 月: Victoria’s Secret & Co.(VSCO) 独立上市。 资本结构重组,使品牌从财务、文化到战略上获得决策主权。 CEO Martin Waters 提出:“让 Victoria’s Secret 成为最具包容性与科技感的女性品牌。” 🪞 2. 品牌重塑:从天使到集体 VS Collective 是 Victoria’s Secret 于 2021 年推出的全新品牌联盟,标志着品牌从“维密天使”时代迈向多元、包容与真实表达的新阶段。成员来自全球不同领域,包括演员 Priyanka Chopra、美国女足队长 Megan Rapinoe、滑雪世界冠军 谷爱凌 (Eileen Gu)、模特 Adut Akech、摄影师兼 Girlgaze 创办人 Amanda de Cadenet、大码模特 Paloma Elsesser 及品牌首位跨性别模特 Valentina Sampaio 等。她们代表不同文化、身体与身份的女性力量,共同参与品牌叙事、内容创作与社会议题合作。VS Collective 让维密从性感制造者转型为“女性自我表达与文化对话的媒体平台”。 品牌代言人从“被选中的完美女性”转为“代表不同身份的真实女性”。 关键词: 多元、共创、真实、包容。 💡 3. 传播革新:从广告到内容系统 品牌全面拥抱数字化传播: * 停止电视广告,建立自制内容团队。 * 推出纪录片 《The VS World Tour》 (Prime Video 独家上线)。 * 自有矩阵覆盖 TikTok、YouTube、VS App。 维密从“被媒体报道”变成“自己运营媒体”。 🛍 4. 产品与体验更新 维密重新定义产品逻辑: * 推出 Comfort+ 、Adaptive、Maternity 系列。 * 推动 AI 虚拟试衣与智能推荐。 * 引入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制造链。 产品从“性感视觉”转为“身体体验”, 内衣不再是“被看见”,而是“被感受”。 ⚙️ 5. 商业结构重构 通过 App 、会员积分与电商系统,构建内容–数据–购买–复购闭环。 品牌由线性销售转为循环系统。 每一场直播、每一次互动,都成为数据资产。 她不再卖内衣,而是经营“自我认同经济”。 四、2025 重启:品牌媒体的全面实验 在2025 秀上,维密展示了新商业系统的全部能力: 1️⃣ AI 控制的舞台 + XR 沉浸空间; 2️⃣ Prime Video 流媒体全球同步; 3️⃣ 观众可实时购买秀款(“看即买”闭环); 4️⃣ 多元模特与多语种互动; 5️⃣ 数据回流 → 内容优化 → 再分发。 这场秀,本质是一场“品牌媒体系统”演示。 品牌从内容生产、分发到销售,实现自给自足的传播自治。 它不再依赖 CBS 、Vogue 、Elle 等媒体,而成为自身的媒体生态。 五、为何 VS 是“品牌媒体” Victoria’s Secret 不再只是时尚品牌,而是一个拥有内容生产力、文化影响力与数据智能的“品牌媒体系统”。 1️⃣ 品牌IP化 从“维密天使”到“VS Collective”,品牌不再依赖单一符号,而是打造出可持续运作的内容IP体系——模特、纪录片、XR秀场都成为长期的叙事资产。 2️⃣ 内容生产者,而非广告投放者 维密不再购买曝光,而是自己创作内容。纪录片《The VS World Tour》、AI XR大秀、社交短片让品牌变成持续输出的内容机构。 3️⃣ 多平台矩阵运营 拥有自有App、TikTok、Prime Video、YouTube、Amazon Live 等平台,形成完整的内容分发生态。品牌掌握了传播节奏与算法权。 4️⃣ 实时互动与电商融合 2025秀实现“看即买”,观众互动、数据反馈与销售转化同步完成,让内容直接成为商业入口。 5️⃣ 数据驱动决策 每次观看、点赞、购买都沉淀为品牌数据资产。内容与产品根据数据反馈实时优化,形成内容—数据—销售闭环。 6️⃣ 文化共创机制 通过 VS Collective 与社会议题合作(女性平权、身体自信、多元文化),品牌成为公共语境的参与者,具备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7️⃣ 内容资产化 广告预算转向内容投资。每个视频、直播、合作都可重复使用与再传播,内容成为长期价值资产。 8️⃣ 品牌系统化运营 维密从销售产品 六、商业创新:系统升级的五个方向 1️⃣ 模式创新:Brand as Media 品牌成为内容平台;广告预算转为内容投资。 2️⃣ 产品创新:体验接口化 AI 试衣、XR 展示、智能造型推荐。产品成为互动界面。 3️⃣ 数据创新:情绪算法化 实时识别观众反应、表情与行为,反馈到视觉与推荐。 4️⃣ 组织创新:创意网络化 创意小组由设计师、模特、数据分析师与工程师组成。 5️⃣ 商业逻辑创新:意义经济化 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商品,而是“被理解的自我”。 七、商业回报与资本复苏 2025 财年,维密营收预计 62.3 亿美元。 较 2020 年低谷 66 亿美元虽略降,但利润率显著提升,库存周转缩短。 独立上市后,品牌市值回升至 60 亿美元。 投资者重新定义维密: “这是一家文化科技公司,不是内衣品牌。” 八、性感的再语义化:主权时代 维密2025 的文化革命,是让性感重新获得“合法性”。 性感不再由男性凝视定义, 而由女性表达、自我意识与文化共创共同生成。 每一个身体、肤色、身份都被看作“频谱上的光”。 性感从单一叙事变成了开放系统。 她不再表演完美,而是在呈现真实。 开关已合:系统启动 当那束AI光重新亮起, 不只是舞台启动,而是品牌、文化与商业的三重“通电”。 维密用六年时间, 从坍塌的翅膀走到智能的身体, 从广告品牌变成了媒介系统。 性感不再是幻觉,而是一种智能化的情感传输。 它既能被算法理解,也能被人重新信任。 这不是一次回归,而是一场系统重生。 “性感”被重启,品牌文明随之再生。 360° TAKE AWAY|维密的十个启示 1️⃣ 品牌危机的本质,是系统老化。 2️⃣ 停办不是结束,而是重构的入口。 3️⃣ 独立上市 = 文化主权的夺回。 4️⃣ AI 是创意放大器,不是替代者。 5️⃣ 内容资产将取代广告预算。 6️⃣ 数据的意义不在销售,而在理解。 7️⃣ 消费者是节点,不是受众。 8️⃣ 性感的未来,是表达的未来。 9️⃣ 品牌媒体化是商业进化的必经阶段。 🔟 真正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写系统。 六年的停顿让Victoria’s Secret 从广告品牌转变为一个拥有内容、数据与文化生产力的“品牌媒体系统”。它不再依赖外部渠道制造话题,而是通过自有平台持续输出价值与影响力。从停办大秀到独立上市、再到AI系统加持的回归,维密证明了一个道理:当品牌敢于自我重构,就能重新定义市场与文化的语法。性感在这里不再是表演,而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2025年的维密,重新打开的不只是秀场的灯光,更是品牌的未来操作系统。 图片来源:ELLE 网站 +Gettyimages See All the Looks From the 2025 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 这里是 前瞻钱瞻, 我们持续关注全球品牌的创新、媒介复兴360与品牌媒体系统重构—— 帮你看见趋势背后的力量。 欢迎关注前瞻钱瞻, 一起洞察品牌的下一次重生。

13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65. 为什么“专业智力”决定品牌的增长极限|钱钱品牌局 联合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当企业陷入“短平快”的增长焦虑时,专业精神成为少数人的清醒。它要求我们重新建立对专业的敬畏——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认知与伦理的自觉。 专业智力的提升,不是让企业更聪明,而是让企业更稳、更深、更远。 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它是商业文明的底层秩序,也是品牌能够持续被信任的根基。 一、专业不是成本,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中国品牌进入成熟期的当下,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是:品牌的天花板往往由它对专业的态度决定。 在预算紧缩、增长焦虑的时代,许多企业将“请咨询公司或专业代理”视为可被削减的支出,但真正领先的企业——如华为——早已将这类支出视为一种战略投资。 专业智力带来的不是一场漂亮的广告战,而是一套让品牌稳健生长、洞察风险、持续创新的机制。它是企业认知系统的外部升级包——能纠正惯性思维、补足组织盲点,并在关键节点提供“第二增长曲线”的能量。 二、专业的价值:从“执行”到“共同创造” 正如节目中嘉宾所言,真正好的专业公司并非外包商,而是“合伙人”。 从规划、创意、执行到评估,他们不仅带来经验,更带来视角。 这种视角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层次: 1. 跨行业启发:一个懂消费品的咨询团队,可能在汽车或科技行业中找到创新灵感; 2. 方法论系统化:将品牌感性判断转化为可复用的知识框架; 3. 创意结构化生产:让灵感与数据结合,让品牌故事具备长期生命力。 品牌主与专业团队之间的关系,正从“甲乙方”向“共同体”转变。 品牌的核心能力不再是“全能”,而是懂得如何调动外部的智力网络。 三、“内卷式自省”与“外脑赋能”的拐点 节目提到,很多企业在早期依靠创始人的直觉与判断崛起,但这种“英雄模式”在企业放大后往往变成束缚。 创始人思维的路径依赖,让品牌错过新的转型信号。 这正是专业团队的价值所在: * 他们是组织的“认知镜像”,能帮助品牌识别盲区; * 他们是“风险防火墙”,能在危机来临前预判风险; * 他们是“文化翻译者”,让企业内部语言与外部市场语言重新对齐。 在品牌全球化、多触点运营的时代,没有一个创始人能独立驾驭所有领域的复杂性。专业团队,正是企业走出“认知孤岛”的桥梁。 四、从“美工”到“创意架构师”:创意能力的系统升级 节目中对“in-house美工化”的讨论,揭示了一个行业普遍陷阱: 当创意脱离专业生态,它便失去了“创造”的能量,只剩下“执行”的机械。 创意并非个体天赋的产物,而是系统训练、团队碰撞、方法积累的结果。 一个优秀的创意公司,拥有完整的训练机制、知识共享体系与行业竞赛文化——这正是企业内部单兵永远无法复制的部分。 换言之,创意不是便宜的装饰,而是品牌竞争力的生产力结构。 缺乏系统的创意机制,就像企业没有研发部门一样危险。 五、华为的启示:专业团队的战略协作模型 节目中提到的华为,是专业智力协作的典型案例。 它的全球智囊体系、专家顾问网络、跨界学习机制,构成了一个“分布式认知系统”。 这不仅是资源配置,更是一种心智格局: * 开放:允许不同思想体系并存; * 吸收:把外部智力转化为内部能力; * 共创:让专家成为成长的伙伴,而非供应商。 这是一种企业文明的体现——当公司足够强大,它不再用“我知道”,而是用“我想知道更多”去定义自己。 六、“分布式组织”时代的专业新模型 在去中心化的商业环境下,“组织”不再是公司,而是一张智力网络。 品牌可以像导演拍电影那样,用自由职业者和外部机构协作完成高质量项目——但前提是: 企业自身必须具备导演的能力。 没有战略统筹、缺乏系统方法的“外包式协作”,只会让企业陷入碎片化的创意泥潭。 而具备专业理解力的品牌主,能把分布式资源整合为共创网络。 未来的品牌管理,更多是生态协作的能力竞争。 七、专业的回报:品牌增长的“智力复利” 在一个讲求“ROI”的时代,专业团队的投入似乎显得奢侈。 但真正算账的企业会发现——专业的回报是“智力复利”: * 它让品牌决策更精准,减少无效支出; * 它让创意更系统,提升内容复用率; * 它让企业在危机中更有弹性,提升信任资产。 用三百万买到一个能稳健三年的品牌战略,这不是支出,而是复利式投资。 专业智力的提升,不是让企业更聪明,而是让企业更稳、更深、更远。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它是商业文明的底层秩序,也是品牌能够持续被信任的根基。 八、从“请公司”到“请智慧” 中国品牌正处在一个分水岭: 一边是自我封闭的路径依赖,一边是主动链接的智力共创。 “请不请专业公司”,其实是企业如何看待专业、增长与未来的价值观问题。 未来的竞争,不是资本的战争,而是智力网络的较量。 懂得与专业团队共创的品牌,将更快抵达增长的彼岸。 专业智力的升级,是品牌穿越周期的关键变量 当AI重构生产力、算法主导传播力,唯有专业智力仍然掌握着判断力。 专业不是封闭的专家主义,而是开放的学习系统;它让企业懂得如何在复杂中取舍,在模糊中决策,在多元中保持一致。 真正的“专业精神”,不是自我炫耀的权威,而是不断校准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它让品牌不止解决问题,更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未来的竞争,不是资本与规模的较量,而是认知与智力的竞赛。 谁能持续进化自己的专业智力,谁就能在混沌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创造力与持久的增长力。 💡前瞻钱瞻 × 钱钱品牌局 × 媒介360°智库 让品牌成为商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关注我们,洞察未来品牌的增长逻辑、创新模式与媒介能力进化路径。 欢迎订阅:前瞻钱瞻|钱钱品牌局|媒介360° 一同推动中国品牌的专业复兴与智力崛起。

30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66. 英伟达GTC DC 2025 :黄仁勋宣布“AI 阿波罗时刻 ”开启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下一次阿波罗时刻”不是情怀,是国家级战略升级!英伟达 。GTC Washington, D.C. 2025 于 2025 年 10 月 27 日-29 日在华盛顿举办,CEO Jensen Huang 的主题演讲确定于 2025 年 10 月 28 日(星期二)10:30 AM 做了演讲。 GTC(全称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最初由 NVIDIA 主办,用以展示 GPU 在科学、高性能计算中的潜力。但到 2025 年,其意义已经远超“显卡大会”或“开发者峰会”,成为一场 人工智能、加速计算、物理智能与国家级产业能力的标志性大会。 GTC Washington, D.C. 2025 定位为:“在美国首都召集全球开发者、产业领袖、政策制定者,一起探索 AI 基础设施、机器人、量子、6G 等突破性的技术与产业机会。 ,GTC DC 2025 是一场 “智能时代基础设施宣言大会”。 当“创新”变成一种工业主权 NVIDIA 选择将 GTC 的重头转场至华盛顿,具有多重战略意义。文章指出: * 这是 GTC 首次在美国首都举办,标志其与政策、产业、国家层面更深度整合。 * CEO Jensen Huang 的主题演讲攸关美国科技领导力、算力主权与全球 AI 竞争格局。 * 大会不仅展示产品,而是在“算力、平台、模式、生态、国家战略”维度抢位。 谁将拥有叙事权、增长权与文明主导权。 America’s Next Apollo Moment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秋夜,Jensen Huang 登上舞台。 背景视频掠过:晶体管、个人电脑、互联网、iPhone——以及一句结尾字幕: “This is America’s next Apollo moment.” 几十年来,科技革命的主线从未改变——从电力到互联网,从软件到云。 但在 2025 年的 GTC 舞台上,人工智能被正式提升为“国家基础设施”, 被写进一场关于制造业回流、国家安全与文明延续的叙事。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宣言: “AI i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Every company will use it. Every nation will build it.” ⚙️ 第一章|摩尔定律的终局:计算的物理极限 “Moore’s Law has effectively ended.” Jensen Huang 的语气平静,却带着划时代的分量。 晶体管数量依旧增长,但能耗与性能提升不再成比例。 摩尔定律的故事结束了,而新的法则诞生: → Extreme Co-Design(极限共设计)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一种工业哲学。 芯片、封装、系统、冷却、电力、软件、模型、应用—— 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被重新设计。 Grace Blackwell 与 Rubin 架构正是这种“共设计”的成果: 性能提升 10 倍,推理能耗减半。 这不是简单的“代际优化”, 而是“重新发明计算机”的时刻。 🟢 关键信息: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 GPU 更强”, 而是谁掌控了从 晶圆 到 算法 到 商业流程 的一体化体系。 🏭 第二章|AI 工厂:数据中心的进化论 “Data centers store files. AI factories produce tokens.” 一句话点燃全场。 传统数据中心的任务是“存储”与“计算”; AI 工厂的任务是**“生产”**—— 生产 Token。 → Token = 新型工业产出单位 文本、图像、视频、空间、动作、分子、逻辑链—— 都是 Token。 AI 工厂通过推理引擎批量“生成智能”, 像过去的炼钢厂、装配厂、炼油厂那样运转。 在 AI 经济中: * Token 是新的“钢铁”; * AI 推理 是新的“劳动”; * GPU 机架 是新的“生产线”; * 数据中心 是新的“工业园区”。 这意味着品牌与企业的生产模式将全面改写—— 未来你不只是“买流量”, 你要租用 AI 工厂的产能,让它为你思考、设计、优化、决策。 🧠 第三章|三阶段智能曲线:从知识到思考 Huang 提出了一条 AI 的“三阶段扩展定律”: 阶段对应能力类比预训练 (Pre-Training)吸收世界知识上小学后训练 (Post-Training)学会任务技能上技校推理 (Inference / Thinking)独立思考与执行职业智力劳动 他指出: “Regurgitating multiplication tables is easy. Thinking is hard.” 昂贵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 推理阶段需要实时计算、动态理解、即时规划—— 这意味着 AI 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付费的劳动力。 于是,一个双指数回路(Two Exponentials)诞生: 1️⃣ 模型越聪明 → 使用越多 2️⃣ 使用越多 → 算力需求越高 → 建更多 AI 工厂 → 模型更聪明 → 再反哺使用 这正是 AI 产业进入“正向经济时代”的转折点。 📡 第四章|6G:无线网络的“智能觉醒” 在 6G 部分,Huang 展示了 ARC 平台: 无线基站将被重构为边缘 AI 计算节点。 “Base stations will no longer just transmit signals; they will reason.” 这意味着: * 通信塔 = 小型 AI 工厂; * 边缘节点 = 即时推理服务器; * 网络 = 分布式智能系统。 未来的触达,不再从“云端推送”开始, 而是在用户身边几十米处,由智能节点实时响应。 零售门店、无人仓储、交通灯、路灯—— 都将成为新型媒介触点。 ⚛️ 第五章|量子与 AI:科学仪器的重组 “Quantum and AI will be partners, not competitors.” Huang 揭示了 NVQ Link: 让 GPU 与 量子处理单元 (QPU) 以 TB/s 级速率协同工作, 在 微秒 级别进行误差校正。 他还宣布: 能源部将部署 7 台 AI 超级计算机, 成为美国科研体系的标准设备。 AI 正式取代“显微镜”“加速器”, 成为新的科研仪器类别。 🤖 第六章|机器人与 物理 AI:机器开始理解世界 “The next wave of AI is physical.” Jensen 展示了 Omniverse 数字孪生技术: 机器人先在虚拟工厂训练, 再“下载”到现实世界执行。 场景包括: * 工厂协作机器人 * 仓储物流自动化 * 外科手术机器人 * 类人娱乐机器人 (Disney Blue) 关键逻辑: 工厂不再是一栋建筑,而是一台巨型机器人。 机器人不再是“工人”,而是“系统的子模块”。 于是,物理空间变成了交互界面,现实世界成为新媒介。 🚗 第七章|Hyperion 与 RoboTaxi:移动空间的媒介化 Hyperion 平台将自动驾驶从“单车智能” 推向“车队级智能”。 每一辆车都是一台移动的 AI 节点, 可参与出行调度、能源管理、广告互动、内容分发。 车队即网络,车辆即媒介。 城市的移动空间,将成为下一代内容通道与品牌舞台。 🌍 第八章|开放模型:经济主权的下一个战场 “Open models are the oxygen of innovation.” 开放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国家战略。 它确保垂直行业能定制自有模型, 避免 AI 能力被少数闭源平台垄断。 开放模型 = 创新生态 + 产业主权。 这也是未来创业与国家竞争的分水岭。 🇺🇸 第九章|Made in America:AI 的工业合法性 “Nine months after we were asked to bring manufacturing back, we are building Blackwell in Arizona.” AI 不仅是创新,它重新激活了“制造业回流”的政治合法性。 从 晶圆 到 系统 到 整机 装配,美国本土产业链被重新点燃。 AI 成为新的重工业,新的就业引擎, 也成为“国家叙事”的核心符号。 🔐 AI 十大趋势 AI 成为国家级基础设施,而不仅仅是软件工具。 智能产线崛起——“AI 工厂”替代传统数据中心。 推理(inference)成为关键价值创造环节,而不仅是模型训练。 极限共设计(co-design)成为硬件-软件-系统一体化的新范式。 边缘智能网络(如6G基站+AI节点)将取代单纯云端架构。 机器人、自动驾驶车队、智能工厂成为媒介与触点的新形式。 量子计算与加速计算融合,科研与产业实现新跳跃。 开放模型(open models)成为认知主权与产业主权的新战场。 制造业回流与智能产业重组成为国家战略核心。 媒介空间从“屏幕”扩展到“物理环境”,品牌必须重新定义触点。 ✅ 十点 TAKE AWAY 品牌必须视 AI 为基础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营销工具。 将智能产能纳入核心战略,未来你的竞争力可能来源于“智能执行力”。 推理成本要列入预算,AI 不只是算法,更是实时劳动。 空间将成为触点平台,门店、车队、仓库都是体验与传播阵地。 开放模型不只是技术选择,而是战略选项,你是否拥有行业专属智能体? 制造、供应链、服务体系正在被重构,品牌不只是传递价值,而是构造智能体系。 硬件-生态-软件一体化将成为主流,孤立的软件创新将难以维系。 国家与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战略能力正在产业结构中体现。 早期布局智能基础设施等于提前锁定增长,迟一步可能只是追赶。 你需要重新问自己:我是谁/我做什么/我靠什么运作? 在智能生产时代,这三个问句比“我卖什么”更重要。 GTC Washington, D.C. 2025 不是一场技术秀,它是一场文明式宣布。 算力、智能、系统、城市、国家重新组合成新的产业与社会合约。 如果你还把 AI 当作一个功能插件或营销噱头,那么你已错过转型列车。 真正的游戏规则在于: 你是否拥有智能产线?你是否参与基础设施?你是否具备触点生态?你是否参与国家级产业能力? 未来属于那些不仅“用”AI的人,而是“构建”AI体系的人。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动起来,就从这场大会中找一个你可以先占位的维度—— 它可能是 6G 边缘节点、智能工厂、开放模型、还是量子-AI 混合系统。 跨出第一步,你拥有了进入“基础设施时代”的通行证。 💡欢迎订阅《前瞻钱瞻》 在这里,我们不追逐热点,只提前抵达未来。 与最聪明的大脑一起,洞察趋势、理解文明、 让思想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10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67. 硅谷10万大裁员 会波及中国互联网大厂吗?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硅谷正在经历它有史以来最深的一次“人才地震”。 从 2024 年底到 2025 年秋,美国主要科技公司——Amazon、Microsoft、Meta、Google、Intel、Salesforce、LinkedIn、Snap、Zoom、Cisco、IBM——合计裁员超过 11 万人。 一|2025年以来美国科技大厂裁员概览 在2025年,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潮加速。以下是部分主要数据与公司情况: * 根据追踪机构数据,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约 90,000 至100,000 名科技从业者被裁。 * Microsoft:2025年5月裁约6,000人(约3%)7月又宣布约9,000人(约4%)裁员。 * Amazon:2025年10月28日宣布裁约14,000个企业白领岗位(约其企业员工白领数4%) * 技术产业整体:据报道,2025年前5个月,仅美国就已有超过62,000人被裁于约284家科技公司。 * 更多公司与裁员规模:例如,追踪显示“在2025年,130+家科技公司共裁员超过61,000人” 这些数据表明:2025年不是“偶有裁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大规模重构”。 二|为什么在此刻发生?变革的深层原因 裁员背后并非单纯“成本削减”,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变革的集中体现: 1. AI/自动化重新定义工作流程 多家科技公司已公开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承担先前由人类完成的任务。以Amazon为例,其CEO表示,生成式AI将“减少公司白领人数”。 在微软的说明中,裁员与其“巨额投入AI基础设施”并行。 2. 增长模式由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在过去,许多科技公司通过规模扩张、招人加速抢占市场;如今市场增长放缓、资本成本上涨,企业必须“更少人、用更强工具”才能维持竞争力。3 根据报道,技术行业裁员不仅是“需求下降”,更是“架构过剩”状态下的自我修正。 3. 中层管理层和重复职能岗位成为首当其冲 多起裁员中,管理层级、运营/项目管理、支持职能被频繁提及。例如,一位微软被裁经理告诉媒体:“我被裁,不是因为我能力差,而因为公司在压管理层、扁平化组织”。Business Insider 4. 产业与地缘政治因素叠加 硬件/设备制造厂商如半导体设备也在裁员,意味着技术制造链也在“少人化、自动化”。Tom's Hardware+1 总结来说:这是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组织结构洗牌,是从“人力密集”向“算法密集”过渡。 三|未来波及范围:不只是美国,全球都会受冲击 这场裁员浪潮的影响不会仅限于美国科技公司,它正在向全球扩散: * 全球科技/服务公司:当美国头部公司以AI替代中层、运营岗位时,全球同行必然面临同样压力。技术服务外包、云服务、内容运营等国际岗位都在被重估。 * 产业链延伸国: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在科技服务、人力外包、运营支撑方面依赖美国公司扩张或模仿。美国的“少人模式”将使这些国家的低端支撑岗位价值下滑。 * 白领结构层面:不仅是技术岗,很多“非核心技能”白领(项目管理、运营支援、中层管理)都处于高风险状态。未来职业结构将重塑:创意、决策、AI协作能力将成为稀缺。 换言之: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劳动力与智能折算”的过程,而不仅仅某一家公司的战略调整。 四|对中国科技/媒体/品牌产业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波浪潮具有四大维度影响: 1. 中国大厂运营模式面临重塑 中国的科技公司很多是以“人力+规模+速度”模型起家。当美国公司证明“少人+智能+快速”也能有效,这对中国大厂是一面镜子。中台、运营岗、重复流程将被压缩。 2. 人才结构将被“再计价” 在中国,数以万计的“项目经理、内容运营、营销执行、客服运营”岗位将面临降温。与此同时,那些“懂AI、能跟智能协作、能推动算法+内容融合”的人才会更吃香。 3. 品牌/媒介/内容生态迎来变数 媒体与品牌产业长期依赖内容生产+运营团队。AI可以生成内容、优化投放、分析数据。这意味着内容型团队、媒介投放组织、品牌传播执行团队可能被替代或大幅精简。对于“媒介360”能力模型的你来说,这是必须纳入的“外部结构”变量。 4. 全球竞争格局变换 当美国科技公司减少对外包、大规模运营中心的依赖,全球服务供应生态可能被重新洗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与服务链的重要节点,也需警惕“低成本+大规模人力”模型失效的风险。 简言之:中国并非旁观者,而是这场变革的“中场战场”。 五|应对建议:企业与个人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不被淘汰 企业层面 * 重构组织结构:从“多层级+人海战术”转向“扁平化+算法协作”。重新审视每一个岗位:这个岗位能否被AI或自动化替代?其边际价值为何? * 优先投入AI基础设施:将资源从重复性运营向“智能工具+数据能力”迁移。使用AI优化内容生产、营销投放、客服流程、品牌传播路径。 * 强化人才能力下降缓冲:为员工提供AI学习路径、跨职能培训、协同工具训练。让组织内部“智能+人”的融合成为常态。 * 调整商业模式与增长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新的增长公式可能是“人力减少但单人产出提升”的模式。 个人/职场人层面 * 拥抱AI协作能力:学习如何使用生成式AI、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自动化工具。不是简单“学AI”,而是学“人+机一起工作”的模式。 * 提升不可被替代的技能:创造力、意图设定、跨界整合、系统思考、品牌战略、媒介洞察——这些是短期内机器难以取代的。 * 构建流动化职业路径:不要把自己锁在“某一公司”“某一岗位”。变化太快,职业安全来自“适应力”与“迁移力”。 * 敏感监测行业结构变化:能察觉自己岗位被算法替代早期信号的人,才能更快做准备。例如:岗位如果常出现“自动化”“AI驱动”“系统优化”关键词,那就该警惕自己所在环节可能被重构了。 六|结语 2025年硅谷的大裁员不是简单一次“裁员事件”,而是科技行业在AI时代下的结构再平衡。 它从美国出发,却波及全球,从硅谷到中国,从互联网公司到制造产业。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重新设定组织“软件”的时机;对于个体来说,这是重新定义“人力”价值的契机。 你所在的“媒介360°”视角 —— 无论是品牌主、内容生产者、媒介运营者——都不能忽视:这场变革不是“未来”,而正在发生。 问题不再是“裁员有多少”,而是“下一轮岗位是什么样”的问题。 一|2025年以来美国科技大厂裁员概览 在2025年,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潮加速。以下是部分主要数据与公司情况: * 根据追踪机构数据,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约 90,000 至100,000 名科技从业者被裁。 * Microsoft:2025年5月裁约6,000人(约3%);7月又宣布约9,000人(约4%)裁员。 * Amazon:2025年10月28日宣布裁约14,000个企业白领岗位(约其企业员工白领数4%) * 技术产业整体:据报道,2025年前5个月,仅美国就已有超过62,000人被裁于约284家科技公司。 * 更多公司与裁员规模:例如,追踪显示“在2025年,130+家科技公司共裁员超过61,000人” 这些数据表明:2025年不是“偶有裁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大规模重构”。 二|为什么在此刻发生?变革的深层原因 裁员背后并非单纯“成本削减”,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变革的集中体现: 1. AI/自动化重新定义工作流程 多家科技公司已公开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承担先前由人类完成的任务。以Amazon为例,其CEO表示,生成式AI将“减少公司白领人数”。在微软的说明中,裁员与其“巨额投入AI基础设施”并行。 2. 增长模式由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在过去,许多科技公司通过规模扩张、招人加速抢占市场;如今市场增长放缓、资本成本上涨,企业必须“更少人、用更强工具”才能维持竞争力。3 根据报道,技术行业裁员不仅是“需求下降”,更是“架构过剩”状态下的自我修正。 3. 中层管理层和重复职能岗位成为首当其冲 多起裁员中,管理层级、运营/项目管理、支持职能被频繁提及。例如,一位微软被裁经理告诉媒体:“我被裁,不是因为我能力差,而因为公司在压管理层、扁平化组织”。 4. 产业与地缘政治因素叠加 硬件/设备制造厂商如半导体设备也在裁员,意味着技术制造链也在“少人化、自动化”。 总结来说:这是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组织结构洗牌,是从“人力密集”向“算法密集”过渡。 三|未来波及范围:不只是美国,全球都会受冲击 这场裁员浪潮的影响不会仅限于美国科技公司,它正在向全球扩散: * 全球科技/服务公司:当美国头部公司以AI替代中层、运营岗位时,全球同行必然面临同样压力。技术服务外包、云服务、内容运营等国际岗位都在被重估。 * 产业链延伸国: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在科技服务、人力外包、运营支撑方面依赖美国公司扩张或模仿。美国的“少人模式”将使这些国家的低端支撑岗位价值下滑。 * 白领结构层面:不仅是技术岗,很多“非核心技能”白领(项目管理、运营支援、中层管理)都处于高风险状态。未来职业结构将重塑:创意、决策、AI协作能力将成为稀缺。 换言之: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劳动力与智能折算”的过程,而不仅仅某一家公司的战略调整。 四|对中国科技/媒体/品牌产业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波浪潮具有四大维度影响: 1. 中国大厂运营模式面临重塑 中国的科技公司很多是以“人力+规模+速度”模型起家。当美国公司证明“少人+智能+快速”也能有效,这对中国大厂是一面镜子。中台、运营岗、重复流程将被压缩。 2. 人才结构将被“再计价” 在中国,数以万计的“项目经理、内容运营、营销执行、客服运营”岗位将面临降温。与此同时,那些“懂AI、能跟智能协作、能推动算法+内容融合”的人才会更吃香。 3. 品牌/媒介/内容生态迎来变数 媒体与品牌产业长期依赖内容生产+运营团队。AI可以生成内容、优化投放、分析数据。这意味着内容型团队、媒介投放组织、品牌传播执行团队可能被替代或大幅精简。对于“媒介360”能力模型的你来说,这是必须纳入的“外部结构”变量。 4. 全球竞争格局变换 当美国科技公司减少对外包、大规模运营中心的依赖,全球服务供应生态可能被重新洗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与服务链的重要节点,也需警惕“低成本+大规模人力”模型失效的风险。 简言之:中国并非旁观者,而是这场变革的“中场战场”。 五|应对建议:企业与个人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不被淘汰 企业层面 * 重构组织结构:从“多层级+人海战术”转向“扁平化+算法协作”。重新审视每一个岗位:这个岗位能否被AI或自动化替代?其边际价值为何? * 优先投入AI基础设施:将资源从重复性运营向“智能工具+数据能力”迁移。使用AI优化内容生产、营销投放、客服流程、品牌传播路径。 * 强化人才能力下降缓冲:为员工提供AI学习路径、跨职能培训、协同工具训练。让组织内部“智能+人”的融合成为常态。 * 调整商业模式与增长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新的增长公式可能是“人力减少但单人产出提升”的模式。 个人/职场人层面 * 拥抱AI协作能力:学习如何使用生成式AI、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自动化工具。不是简单“学AI”,而是学“人+机一起工作”的模式。 * 提升不可被替代的技能:创造力、意图设定、跨界整合、系统思考、品牌战略、媒介洞察——这些是短期内机器难以取代的。 * 构建流动化职业路径:不要把自己锁在“某一公司”“某一岗位”。变化太快,职业安全来自“适应力”与“迁移力”。 * 敏感监测行业结构变化:能察觉自己岗位被算法替代早期信号的人,才能更快做准备。例如:岗位如果常出现“自动化”“AI驱动”“系统优化”关键词,那就该警惕自己所在环节可能被重构了。 2025年硅谷的大裁员不是简单一次“裁员事件”,而是科技行业在AI时代下的结构再平衡。 它从美国出发,却波及全球,从硅谷到中国,从互联网公司到制造产业。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重新设定组织“软件”的时机;对于个体来说,这是重新定义“人力”价值的契机。

12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 468. 品牌媒体:特斯拉,可口可乐,苹果,麦当劳,LVMH, 红牛,Labubu等, 哪位是媒体大牛?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年,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广告预算的战争,而是媒介360能力 及内容生产力的战争。 最顶级的品牌正在演化成“内容引擎”——它们像媒体一样思考、像创作者一样生产、像文化一样传播。 这场变革的关键词,是:品牌媒体化(Brand-as-Media)。 以下15个品牌,是这场转型的先锋样本。 它们让我们看到:一个品牌,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在创造一整个“媒体宇宙”。 01|Red Bull:从饮料到内容帝国 📍2007年,奥地利萨尔茨堡 红牛创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Red Bull Media House。 目标不是投广告,而是制作纪录片、赛事、电影、杂志、YouTube频道。 五年后,也就是2012年10月14日,红牛赞助的跳伞员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从近39公里高空自由落体,打破世界纪录。 那天,全世界8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直播。 * Red Bull 的官方 YouTube 频道截至 2025 年10 月,其订阅数约为 25 .6 百万(25.6 M)。 * 上传视频数量约 6,736 个视频。 * 总观看数约 22.2 十亿次(22.2 B) 那不是广告,而是一场文化事件。 此后,红牛成为了“能量文化”的代名词。 产品销售只是结果;品牌叙事才是引擎。 2025 年最新动作:虽然公开具体 “2025 独立事件”资料不多,但红牛持续在全球极限运动内容制作上扩张,深化其“内容引擎”角色。它的媒体资产(赛事视频、社群短片、纪录片)成为品牌传播核心。 02|LVMH:漂浮的船与奢侈品的“沉浸内容” 📍2024年9月,上海太古汇 LVMH集团在黄浦江畔推出沉浸式展览《Voyage Beyond Time》(旅行的真谛)。 展区以一艘象征“奢华旅程”的船体构成,观众在其中“航行”,体验品牌百年工艺与冒险精神。 LVMH不再是卖包的公司,而是一个策展机构。 它用艺术装置、声音叙事、空间设计,把零售变成“可拍摄的内容”。 每一个走进展览的人,都是LVMH的内容传播者。 03|Apple:产品发布会的“全球直播剧场” 📍2007年1月9日,旧金山Moscone Center Steve Jobs穿着那件黑色高领衫,拿出第一代iPhone,说:“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了手机。” 那一刻,品牌传播的形式被改写。 Apple不买广告,它创造内容事件。 此后,Apple的每一场发布会都是“全球现场直播大片”—— 灯光、节奏、音乐、语言,精准到帧。 Tim Cook延续了Jobs的叙事体系,但又将其升级: 2019年Apple TV+上线,Apple开始制作原创剧集; 2021年推出Shot on iPhone摄影项目,让用户成为内容共创者; 2023年Apple Vision Pro发布,再次定义“沉浸式内容”的未来。 Apple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电影制片厂。 04|Tesla × Elon Musk:企业家即媒体 📍2023年7月,德州奥斯汀Giga餐厅开业 Tesla不再只是造车,而在探索一种“未来主义生活方式”。 Elon Musk将工厂变成展览,将餐厅命名为“Gigabite”。 这家餐厅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因为它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像一座“科技秀场”。 更早的2018年,Musk就在Twitter上亲自直播火箭发射、Cybertruck发布。 他的每条推文、每次现身,都是全球媒体的头条。 他不需要PR公司,因为他本人就是品牌媒体。 05|NVIDIA × Jensen Huang:AI叙事的导演 📍2024年3月,GTC 大会,圣何塞 黄仁勋穿着标志性的皮夹克登台,说:“我们正处在AI工业革命的起点。” 他的发布会像一部科技电影——视觉流畅、语气激昂、叙事宏大。 2025年9月,他在德州SpaceX Starbase 亲手把一台**DGX Spark(桌面级超算)**交给Elon Musk。 那张照片成了年度科技象征图。 NVIDIA的传播逻辑是:讲科技的故事,而非卖芯片。 黄仁勋是技术领袖,也是最懂“媒介叙事”的CEO。 06|Coca-Cola:瓶子变成社交媒体 📍2013年夏天,悉尼 可口可乐推出“Share a Coke”活动——在瓶身印上人名。 一开始是150个最常见的澳大利亚名字。 短短一个月,社交媒体上出现数百万张用户自拍照。 活动扩展到80多个国家,销售额增长7%。 可口可乐重新定义了“UGC传播”——品牌退场,消费者登场。 品牌不再讲故事,而是让人们用自己的故事讲品牌。 07|Nike:Just Do It的行动宇宙 📍1988年,广告公司Wieden+Kennedy创作出“Just Do It”口号。 三十多年后,这句话成了全球运动文化的语言。 2016年起,Nike Run Club App上线, 数亿用户在上面记录跑步、分享数据、相互鼓励。 每一公里,都是内容。 Nike用社区与行动取代广告,让品牌成为运动生态。 08|M&M’s:角色即传播体 📍1995年,M&M’s推出彩豆角色广告,每个颜色都有不同性格。 2022年,品牌发布短片《Come Together》,以多元角色回应社会争议。 M&M’s Characters 已成为品牌的内容宇宙, 每一条社交媒体贴文都像情景喜剧。 品牌人格化,是媒体化的另一种形式。 09|Patagonia:纪录片是最好的广告 📍2011年,“Don’t Buy This Jacket”广告上线, 挑战消费主义,引发全球讨论。 2018年,《Blue Heart》纪录片发布,揭露欧洲大坝对生态的破坏。 2022年9月,创始人Yvon Chouinard宣布将公司全部股权捐给环保信托。 Patagonia不靠广告预算,而靠行动叙事。 这是一家把品牌变成社会议题媒体的公司。 10|海尔:生活故事的内容实验室 📍2019年,“海尔智家APP”上线,成为用户共创平台。 用户上传智能家居使用场景,品牌将故事改编为短片、直播、纪录片。 **2024年,“海尔美好生活影像计划”**推出—— 拍普通家庭与科技共生的日常。 海尔让科技品牌有人性温度。 11|CHANEL:优雅的电影语言 📍2013年,《Inside Chanel》系列上线, 以黑白叙事讲述可可·香奈儿的设计哲学。 2014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The One That I Want》短片在YouTube首播。 CHANEL的每一个广告都是艺术短片。 在社交媒体时代,它坚持电影质感,构筑“永恒美学”的媒体宇宙。 12|Uniqlo:门店即内容场 📍2013年,日本东京银座旗舰店开业,引入数字墙与实时搭配系统。 2019年,“LifeWear Magazine”上线,发布品牌生活哲学。 2021年,“UTme!”定制平台开放,用户可设计T恤图案。 优衣库用零售空间、杂志与定制工具构建内容生态。 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品牌的设计师。 13|POPMART × LABUBU:潮玩变成媒体 📍2020年,LABUBU在中国社交平台爆红; 到2023年,POPMART全球开店超过300家。 每一次盲盒发售,都是一次社交事件。 粉丝在小红书和B站拍开箱视频、短剧、二创动画。 品牌本身几乎不发声,但社群在自动传播。 这就是Z世代的媒体逻辑:品牌点火,社区自燃。 14|McDonald’s:餐饮界的娱乐公司 📍2022年,“麦麦音乐节”启动,联合周杰伦、张靓颖等音乐人。 2023年,McCafé 推出生活方式短片《Good Morning, City》。 麦当劳在年轻人眼中不只是快餐,而是一种“文化空间”。 它的社交媒体更像潮流杂志。 15|Victoria’s Secret × Luckin Coffee:复活的叙事者 📍2025年3月,维密重启时尚大秀《The Iconic Show》, 不再依赖“天使”,而讲女性力量的故事。 📍2024年起,瑞幸咖啡通过“酱香拿铁”等社交事件, 让咖啡变成社交语言。 它们都在用媒体叙事重建信任—— 一个用故事,一个用事件。

20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69特辑. 感谢10000+听友!前瞻播客2.0 多模态媒体发展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这一期,想先对每一位听众说一句:谢谢你。 从第一期到第469期,从第一个听众到第一万个听众—— 这是1年零22天的陪伴,是468次思想的碰撞,是1万次耳朵的共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你选择听我们,是最珍贵的信任。 “前瞻钱瞻” 从一档播客,正在成长为一个多模态媒体。 声音不只是表达,而是一种智识的延伸; 未来我们将拓展到视频、图文、直播、AI互动等全新形式, 让前瞻的内容更有温度、更有画面、更能被看见。 我们相信, 媒体不只是报道世界的方式,更是推动世界前行的能量。 所以在未来的“前瞻钱瞻2.0”阶段,我们将重点做这五件事👇 🌐前瞻钱瞻·未来五大方向 1️⃣ 内容升级:继续输出全球商业、科技、AI与品牌洞察,保持每周多频更新。 2️⃣ 多模态共创:推出视频创新内容、AI生成影像与图像栏目,探索视觉化表达。 3️⃣ 智库化研究:整合媒介360研究力量,发布《前瞻指数》《创新榜》《趋势报告》。 4️⃣ 社群化连接:建立听友社群与会员体系,让思考与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5️⃣ 品牌共创:**与更多品牌、创业者、创作者一起,打造新一代“品牌媒体”生态。 如说前瞻是“看见未来”, 那钱瞻,就是“让未来发生”。 谢谢你,一起听、一起想、一起创造。 下一个一万,我们路上见。

10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70.科技英雄联盟:🚀 英伟达×OpenAI×特斯拉=AI新登月计划!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品牌,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卖未来;科技,不只是创新,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明。” 一、时代画面:从DTC华盛顿大会到“登月时刻” 2025年秋,英伟达没有选择在硅谷,而是在华盛顿召开GTC大会——这不是地理迁移,而是国家级基础设施叙事的升级。 黄仁勋在开场时说:AI已成为国家的基础建设。 他的开场影片,从美国建国、贝尔实验室、乔布斯、登月计划一路剪到今日的AI浪潮,像在宣告一个新的“阿波罗时代”——AI是新的登月。 而在这一刻,美国科技巨头们正在完成史上罕见的“英雄联盟”: 英伟达×OpenAI×特斯拉,芯片、生态、终端互为基石;AMD、软银、Spotify、Figma、Canva等加入,构建出跨界共生的AI矩阵。 这不是一次技术合作,而是一次文明层级的重组。 二、AI英雄联盟的版图:三家公司,三个支点 1. 英伟达:算力帝国的“极限共设计” 英伟达不再只是“卖GPU的公司”,而是在打造算力的工厂、AI的工厂。 从芯片、冷却、电力到模型与应用,它提出了“Extreme Co-Design(极限共设计)”的概念—— 技术不再孤立存在,而要作为一个整体被重新设计。 这不只是工程语言,更是一种工业哲学。 2. OpenAI:从模型提供者到生态编排者 OpenAI在2025年彻底转向“AI生态运营者”的角色。 Sam Altman 不再只是谈技术,而是谈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Scaling Law),谈如何让AI成为“认知劳动力”的操作系统。 他在最新博客中修正自己过去的观点,承认规模化定律的力量。 OpenAI今天的布局,是API、SDK、生态伙伴、商业接口、开发者收益共享的复合体。 它不再只是人工智能公司,而是人机共生的基础设施公司。 3. 特斯拉:AI在物理世界的落地者 特斯拉的AI革命,是可触摸的、可驾驶的、可生产的。 它的三大核心领域:FSD自动驾驶、Robotaxi自动出租车、人形机器人Optimus。 马斯克宣布取消廉价车型计划,把重心转向AI驱动的“新工厂体系”。 他预计:特斯拉80%的长期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 这意味着,特斯拉不再是汽车企业,而是“AI物理接口”的制造者。 三、品牌哲学:美国科技公司为什么“卖未来” 在这场联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清晰的文化逻辑: 美国科技品牌,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未来。 不只是卖技术,而是卖一种人类的秩序想象。 * 苹果:卖“Think Different”,卖创意者的信仰。 * 英伟达:卖算力的未来,卖AI基础设施的想象。 * OpenAI:卖认知的未来,卖“AI思考力”的新劳动力形态。 * 特斯拉:卖生活方式的未来,卖“去火星”的可能。 品牌的终极使命,从“功能竞争”走向“信仰竞争”,再走向“文明竞争”。 GPU不是硬件,是信仰;AI不是技术,是秩序; 每一个品牌,都是文明叙事的参与者。 四、中国的对照:从组织能力到叙事能力 对比之下,中国科技企业有强大的“现实优势”: 制造体系完备、供应链高度协同、执行速度惊人、数据场景丰富。 正如莫总所言: “中国的AI优势,不在于算力领先,而在于产业结合、在于应用落地。” 从智能码头、无人矿山到宝钢AI炼钢,中国AI早已在产业深处运行。 但品牌层面,我们仍停留在“功能信赖”阶段。 美国品牌在讲“人类共生的未来”, 我们讲的更多是“效率与民族自豪”。 这不是对错问题,而是文化差异。 但下一个阶段,中国品牌必须补上的,是叙事力与信念力。 五、品牌局结论:从“产品竞争”到“愿景竞争” 品牌是商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科技品牌的核心竞争,不只是研发、渠道和价格,而是宏大叙事的设计力。 中国科技公司,要从五个维度向上突破: 1. 愿景竞争力: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 2. 系统整合力: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创新。 3. 创始人IP力:让人格成为文化,让领导力成为品牌信号。 4. 叙事共创力: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组织信任与未来。 5. 开放生态力:从独角戏转向开放联盟。 “他们有理论、生态与梦想,我们有产业、供应链与执行力。 当中国品牌学会用叙事承载系统,我们就能在AI文明的下半场拥有话语权。” 前瞻品牌局相信—— 科技的尽头,不是速度,而是信念。 品牌的未来,不是广告,而是文明。

40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71. Elon Musk 马斯克万亿薪酬获批 背负特斯拉8.5亿市值责任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 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人类未来公司的“万亿时刻”2025年11月6日,德州奥斯汀。在特斯拉超级工厂的金属穹顶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站在台上,面对全球直播的聚光灯。 在这场被华尔街称为“资本主义最大规模的信任实验”中,超过75%的股东投下赞成票,通过了一份潜在价值接近1万亿美元的薪酬激励方案——一份关乎未来十年的“文明合约”。 这份合约不只是关于金钱。 它关乎控制权、创新力,以及人类科技文明的走向。 关键词:信任·控制·机器人·AI生态·资本主义的极限实验 📍时间地点:2025 年 11 月 6 日,美国德州奥斯汀超级工厂。 📍核心主题:薪酬激励、AI 战略、机器人未来、治理争议。 📍会议主线:马斯克的未来赌局——从汽车制造到AI文明公司。 🚀 二、最受关注的“万亿薪酬案” * 股东以 75% 赞成票 通过马斯克新的 CEO 绩效奖励方案。 * 若达成目标,马斯克将在 10 年内逐步解锁 4.237 亿股 RSUs, 理论价值约 1 万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大激励计划。 * 目标体系包括: 🚗 市值目标:从 1.5 万亿 → 8.5 万亿美元; 🤖 运营目标:FSD 全自动驾驶普及、Robotaxi 商业化、Optimus 机器人量产、2000万辆电车交付。 * 若未达标或提前离职,奖励失效。 💬 马斯克原话: “这不是关于金钱,而是关于能否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去实现那支机器人军团。” 🏛 三、股东治理与争议焦点 * 机构分裂、散户决定胜负: NBIM、CalPERS、ISS、Glass Lewis 等机构投反对票; 但散户超七成投赞成票,决定了结果。 👉 这是一次“信仰投票”——投资者选择押注马斯克本人。 * 治理结构问题持续: 德州新章程要求持股 3% 才能发起诉讼(约需440亿美元市值), 实际上让中小股东失去追责权。 纽约州审计长公开反对: “没有问责的创新,无法长久繁荣。” 🧠 四、马斯克演讲五大核心内容 1️⃣ 自建“巨型芯片工厂” “我们或许需要建造自己的晶圆厂,并可能与英特尔合作。” 特斯拉计划在AI计算上自给自足,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 这意味着:特斯拉要做AI算力的“台积电+英伟达”。 2️⃣ Optimus 人形机器人 * 当前成本降至 2 万美元/台; * 目标是让全球拥有“数十亿台”,比手机还普及; * 训练成本预计将达 数百亿美元。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产品。” 3️⃣ Robotaxi + FSD * 无方向盘、无踏板的 Cybercab 将于 2026年4月量产; * 生产节奏目标:10秒一辆(理论最快5秒); * 马斯克预测 FSD 将于 2026年Q1 在中国全面放开。 4️⃣ 分布式 AI 车队构想 “未来,停在车库的特斯拉也能帮你赚钱。” 闲置车辆可参与 AI 推理计算,形成全球分布式算力网络。 5️⃣ SpaceX IPO 与文明愿景 * 首次松口:“或许 SpaceX 应该在未来某阶段上市。” * 展望月球与火星殖民,称 Optimus 与特斯拉车辆将成为“外星建设者”。 “特斯拉与机器人,是建设月球城市的自然选择。” 🧬 五、品牌哲学: “特斯拉不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人类文明2.0的基础设施。” 这场大会将特斯拉彻底从“造车公司”推向“AI文明公司”: * 从卖产品 → 卖智能生态; * 从工业制造 → 算力与算法经济; * 从企业叙事 → 个人信仰系统。 💡 六、核心 TAKEAWAYS 🧭 战略马斯克把控制权与创新权绑定,押注 AI + 机器人成新增长曲线。 💰 资本1 万亿美元激励案,是市场对未来10年AI红利的信任公投。 🧠 科技自建芯片+分布式AI车队=特斯拉AI自主循环体系。 🏛 治理股东权被稀释,机构分裂,治理边界正在模糊化。 🔮 品牌马斯克=特斯拉的操作系统;品牌彻底人格化、媒介化。 🎯 七、前瞻视角|为什么这场大会值得被载入史册 1️⃣ 它标志着资本主义从“利润激励”进入“文明激励”时代。 2️⃣ 它重塑了 CEO 与公司、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契约。 3️⃣ 它验证了一个事实:在AI时代,控制叙事的人,控制未来。 在2025的奥斯汀,马斯克得到的不是薪酬,而是一份未来的控制权。 特斯拉不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种关于“技术如何延伸人类意志”的实验。 未来十年,这场万亿赌局将决定的不只是特斯拉的市值, 也将决定——科技、资本与人类之间的信任边界。 📲 欢迎订阅《前瞻钱瞻》 播客 抖音 小红书 视频号 微博 快手公众号 直播 一起洞察未来的能量,追踪AI与品牌的演化, 在科技、资本与文化的交汇处, 看见下一个十年的趋势与灵感。 ✨ See Beyond, Grow Ahead. ——媒介360° × 前瞻钱瞻

91分钟
99+
13小时前

前瞻钱瞻472. 媒介360 5.0 焕新 media360.INFO开启

前瞻钱瞻

媒介360 “5.0演进”:一部中国商业媒介生态的演进简史 媒介360的成长史,是一部中国媒介生态、营销哲学与商业增长方法论的交织演进史。 1.0 时代(2008-2011):中心化媒介时代的“360°解决方案” 这一时期处于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尾声与PC互联网的崛起前夜。媒介360在创立之初便确立了 “360°解决方案” 的战略定位,其内涵在于打破媒介采购的单一视角,为企业提供覆盖传统媒体与早期数字媒体的全景式媒介投资规划与效果评估框架。这一阶段,奠定了其系统性、全局化的方法论基石。 2.0 时代(2012-2016):社会化媒体浪潮与“内容策略”的兴起 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媒介权力开始从机构向用户转移。媒介360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革,其角色从“媒介投资顾问”延伸至 “内容营销指南”的制定者。通过发布系列社会化营销方法论,它引导品牌从“广播”转向“对话”,标志着其业务核心从 “媒介位” 向 “内容位” 的战略扩展。 3.0 时代(2017-2022):算法主导下的“短视频革命”与品牌增长应对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重塑了用户的注意力结构与信息分发逻辑。媒介360进入 “算法理解与适应”阶段。面对媒介生态的“粉尘化”与“碎片化”,其研究重点转向如何在去中心化的流量场中,为品牌构建稳定、可衡量的增长路径。这一时期,媒介360开始从“现象追踪”向 “模型构建” 深化,为后续的增长理论打下基础。 4.0 时代(2023-2024):回归商业本质的“科学化增长”与“创+创新” 媒介360完成其战略定位的关键一跃,明确自身为 “商业智库+商业媒体” ,其核心价值在于驱动商业增长。 * 播客矩阵建立:《前瞻前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MEDIA SCHOOL》《AI商业宇宙》《媒介实验场》8大播客,强化深度内容IP; * MSAI营销科学∞艺术:营销科学与艺术体系的融合,推动商业可持续增长; * 创+创新模型:商业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创+创新,五维联动,推动创+增长成长; * 钱钱品牌局:品牌十大增长引擎,为企业提供品牌增长的系统性诊断工具与增长指引。 5.0 时代(2025- ):万物皆媒时代的“媒介复兴”与生态共建 在生成式AI成为新生产力的当下,媒介360提出其5.0时代的核心命题:“AI是媒体,品牌是媒体,人是媒体”。任何能与用户产生连接、传递价值、塑造认知的触点,皆为媒介。5.0阶段的使命,是呼吁行业告别被算法和流量奴役的“消耗型媒介”模式,共同转向构建价值共生、内容复利的 “媒介360°能力生态”,实现 “媒介复兴”。

51分钟
77
15小时前

前瞻钱瞻457. 媒介即商业 媒介复兴360:品牌—平台/媒介—创作者的共创新基建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媒介从来都不只是渠道 和传播载体。它塑造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决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路径。 过去,我们把媒介当作“传播渠道”;今天,它是品牌文化的操作系统(Culture OS)——它让价值观、叙事与生意闭环。 当品牌学会用文化的方式组织内容、连接社群、驱动交易,媒介就不只是分发工具,而是增长引擎。 在数字商业生态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介早已挣脱 “信息传播工具” 的传统定位,成为决定品牌生死的关键变量。 媒介正以全新形态重塑商业增长路径。对于品牌而言,能否读懂媒介的新逻辑、掌握媒介的新玩法,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先机。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37 媒体合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广告,而是涵盖内容创作多种形式。 4:13 media它是 channel 渠道,也是 touch points 接触点,现在是 conversion转化。 6:40 媒介不只是传播信息,而是品牌商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10:07 品媒时代品牌整合媒体,做好自己作为媒体本身很重要。 11:31 媒介复兴不只媒体方面做复兴,企业也要找到复利投入点。 14:07 企业需建立‘媒体领导力’, CEO及员工都应参与媒体行动。 19:06 媒体共创会是互相了解,互相交流一起共创的重要渠道。 20:59 让了解你的人爱上你就是现在的媒体时代。 23:18 媒介就是品牌商业增长最核心的基建。 一、认知颠覆:媒介早已不是 “广告载体”,而是商业增长引擎 过去,品牌与媒介的关系停留在 “花钱买曝光” 的浅层合作,媒介只是传递广告信息的工具;如今,媒介已深度嵌入商业全链路,成为连接品牌、用户与交易的核心基建,其角色迭代体现在三个维度: 1. 从 “单一渠道” 到 “全链路触点” 媒介不再是孤立的传播平台,而是覆盖 “触达 - 互动 - 转化” 的全流程触点。media 既是channel(渠道) ,也是touch points(接触点) ,更是conversion(转化场) 。 以国内平台为例,阿里 8 万亿 GMV、抖音电商近 4 万亿 GMV 的规模,证明媒介已实现 “传播即销售” 的闭环 —— 品牌在抖音直播带货、小红书 “种草” 后直接跳转购买,无需脱离平台即可完成交易,这种 “即看即买” 的模式,让媒介成为商业增长的直接推手。 2. 从 “专业平台” 到 “万物皆媒” 传统认知中,媒介是电视台、报纸等专业机构;现在,“什么人都是媒体,企业就是媒体”。 联合利华大规模投放 KOL/KOC、数字明星,将个体影响力转化为品牌传播力;小米创始人雷军、海尔高层团队集体上线,以 “个人 IP” 和 “组织 IP” 为品牌发声;分众传媒深耕电梯场景,让线下空间成为不可替代的传播媒介。这种 “万物皆媒” 的趋势,让品牌的传播边界无限拓宽。 3. 从 “预算消耗” 到 “投资资产” 过去,品牌投放媒介是 “成本支出”;如今,媒介投入是 “资产积累”。 优质内容在多平台流动形成的 “内容复利”、用户互动沉淀的品牌信任、企业自身 “品媒化” 构建的私域流量,都是可长期复用的资产。有钱没钱时都要做好品牌媒介,正是因为媒介投资不是短期消耗,而是长期驱动增长的核心资产。 二、核心破局:品媒化转型是品牌的 “必答题”,而非 “选择题” 在媒介碎片化的当下,用户注意力被短剧、短视频、播客、电梯广告等场景切割,“砸广告” 的传统思路彻底失效。 品牌要想抓住用户,必须完成从 “利用媒体” 到 “成为媒体” 的转型,即构建 “brand media(品媒)”,而转型的关键在于突破三大认知误区: 1. 拒绝 “代理依赖”:品牌必须掌握内容 “灵魂主导权” 代理公司不是品牌的灵魂出处。诚然,代理公司能提供投流、笔记分发等执行服务,但品牌的核心内容、调性把控必须由内部主导。 就像 Vogue 的 “时尚女魔头” 决定杂志定位与资源整合,品牌也需要 “总编辑”“内容掌舵人”,可能是 CEO、CMO,甚至是年轻团队负责人,确保内容与品牌战略高度契合。 例如小红书需要 “高档时尚杂志” 般的美学内容,抖音需要 “24 小时电视台” 般的持续更新,这些核心需求只有品牌自己能精准把控。 2. 摒弃 “单点思维”:用 “内容复利” 替代 “单条爆款” 过去,品牌可能花费千万拍一条广告片;现在,“需要拍 1000 条视频来铺量”。 单一爆款的传播周期短、覆盖范围有限,而持续输出的高质量内容能形成 “内容复利”—— 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多平台流动,不断触达新用户、激活老用户。 内容要像水流一样在全平台流动,正是因为只有 “量 + 质” 结合的内容矩阵,才能在碎片化时代持续占领用户心智。 3. 打破 “部门壁垒”:激活全组织的 “媒介能量” 品媒化不是营销部门的 “独角戏”,而是全公司的 “集体战”。 贝壳将 1 万名销售转化为小红书 KOC,通过员工与用户实时互动,既提升了用户洞察效率,又实现了销售转化;海尔高层团队从 CEO 到产品部长集体上线,避免单一 IP 风险,强化品牌公信力。 这些案例证明,当企业的员工、管理层、产品都成为 “媒介节点”,品牌的传播力和信任感将呈几何级增长。CEO 领导员工做媒体行动,正是强调全组织参与的重要性。 三、能力构建:从 “零散投放” 到 “系统化媒介运营” 品牌要想真正驾驭媒介红利,不能依赖 “运气式投流”,而需构建两大系统化能力,让媒介成为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1. 建立 “媒体共创” 机制:告别 “金主思维”,实现双向赋能 传统合作中,品牌是 “金主爸爸”,媒体是 “执行方”,这种关系往往产出平庸内容;而成功的媒介合作,核心是 “共创”。 某品牌与 “时间的朋友” 团队直接共创,未通过广告公司却获得超预期转化 —— 品牌传递核心诉求,媒体结合平台特性与用户偏好,双方深度沟通、互相理解,才能产出既符合品牌调性又有传播力的内容。 成功的媒体宣传都是共创,正是因为共创能打破信息差,让媒介资源与品牌需求精准匹配。 2. 搭建 “媒介 OS 系统”:覆盖 “领导力 - 组织 - 数据” 全维度 媒介运营不是零散动作,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 “操作系统”,涵盖三个层面: * 领导力层面:CEO 需成为 “媒体领导力” 核心,本质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媒介内容,用个人 IP 带动品牌传播; * 组织层面:建立 “总编机制”,协调电商部、营销部、年轻团队,确保内容生产与用户运营无缝衔接,避免 “各做各的” 的混乱局面; * 数据层面:摒弃 “媒体 ROI 无法衡量” 的误区,通过用户互动数据、转化路径追踪,持续优化内容与投放策略,让每一分预算都能精准落地。 四、未来趋势:媒介360°能力将成品牌“护城河” 媒介 360 已进入 5.0 时代,核心是提升企业与个人的 “媒介360°能力”。这意味着品牌的媒介运营不能局限于单一平台或单一动作,而需覆盖 “广度(曝光)、深度(内容)、高度(信任)、温度(情感)” 四个维度: * 广度:通过多媒介触点,触达更广泛的目标客群; * 深度:用高质量内容打动用户,让用户从 “知道” 到 “了解”; * 高度:通过 CEOIP、组织 IP 构建品牌公信力,建立用户信任; * 温度:通过员工 KOC、实时互动,传递品牌情感,让用户从 “了解” 到 “爱上”。 媒介就是品牌商业增长最核心的基建。未来,那些能构建360°媒介能力、完成品媒化转型的品牌,将不再依赖 “流量红利”,而是凭借自身的媒介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 媒介思维是品牌的 “生存思维” 从 “媒介即传播” 到 “媒介即商业”,认知的转变决定了品牌的未来。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预算是 500 万还是 50 亿,媒介都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 “生存项”。 只有将媒介思维融入商业生态的每一个环节,把媒介从 “成本中心” 转变为 “增长引擎”,品牌才能在数字时代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 “让品牌成为商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10点 TAKEAWAY|让媒介成为品牌的增长架构 1. 定义品牌Culture OS:一句信念 × 三条价值观 × 五个关键词,构建文化语法。 2. 设立品牌主编机制:整合内容规划、节奏、语调与标准。 3. 搭建内容资产库:主题 × 场景 × 用户 × 转化意图 四维结构。 4. 一题多做:短视频+长文+海报+直播+播客,多模态共鸣。 5. 打造内容复利节奏:周爆点、月专题、季主张、年故事。 6. 组织媒体化:让CEO、部门负责人、员工都成为发声节点。 7. 用户共创机制:让社群成为分发引擎与二次创作源头。 8. 触点转化闭环:每个触点都应带“下一步动作”设计。 9. 文化KPI体系:以信任度×影响力×转化率为核心指标。 10. 构建品牌文化战情室:用数据+内容+社群三维监测文化资产ROI。 结语 媒介的复兴,是文化的觉醒。 当品牌不再追逐流量,而是重建内容的灵魂,当传播不再只是曝光,而是信念的传递—— 增长就不再依赖投放,而来自文化的自燃力。 因为在AI与算法的时代,唯有文化,仍然让品牌有温度、有灵魂、有复利。 思考点 1、媒介即商业:从 “广告载体” 到 “增长基建”,品牌如何借势破局? 2、品媒化转型:媒介碎片化时代,品牌为何必须 “从用媒体到做媒体”? 3、系统化媒介运营:拆解 “广度 - 深度 - 高度 - 温度”,品牌如何构建增长护城河?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27分钟
99+
2天前

前瞻钱瞻462. 职场社交“失败学手册”:29分钟告诉你,如何把社交当“地图”|串台 燕遇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关于职场社交,与燕遇 串台/ 共谈,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欢乐 我是i人,能不社交吗?” “35岁被裁,没有饭局搭子,未来还能靠谁?” 本期《燕遇》X 前瞻钱瞻 播客,用29分钟拆解一条潜规则:职场成功学太多,却没人教“失败学”——90%的人把社交做成减法,只有10%的人把它变成资产。 本期嘉宾: * Rolane YANG(杨燕)-燕遇主理人 前国际奢侈品集团公关负责人,现任驰骋科技(ChiefClouds)高级副总裁; * Christine(钱峻)- 媒介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前瞻钱瞻》主理人,《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 SHOWNOTES 1:09 社交与职场成功有关系么? 年轻人应多接触不同背景的人。 4:28 跨行业、跨社会阶层的‘破圈’社交是拓展认知的关键。 6:12 交朋友和人的悟性非常有关系,交朋友中又有玄学又有哲学。 7:49 职场社交对职场新人来说是必修课。 11:52 社交是昂贵的,除了钱和时间外,还要提供情绪价值。 16:35 真诚与尊重在社交中的核心。 18:04 “35+”群体要进行‘精准营销型’,不要盲目参与无效饭局。 24:18 场社交是工作职责的一部分,需具备专业态度,主动支持团队。 一、 社交不是性格题,是资产题 • i/e只是标签,真正决定收益的是“信息多样性×情绪价值×复利频次”。 二、20岁:把社交当“世界地图” • 跨年龄、跨阶层、跨行业=提前拿到“未来20年的坑位图”。 • 案例:杨燕留学时逼自己每周跟一个“不像地球人”的同学说话,累积成后来的全球资源池。 三、导师制=职场新手保护卡 • 欧莱雅/宝洁隐藏福利:官方mentor+自发lunch & learn,新人期就能“用时间换认知”。 • 大误区:只把导师当“吐槽树洞”,忘了让对方“为你高兴”,错失二次投喂机会。 四、30+:从“流量社交”转“精准社交” • 35岁以后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流量型饭局(乱加微信)ROI接近0。 • 精准营销型:提前设定“我想解决1个什么问题”,带着方案去,带着合作回。 五、社交是奢侈品,不是拼夕夕 • 门票=金钱+精力+情绪价值,缺一项就别硬上。 • 灰姑娘本来就是贵族,硬挤局只会成为“一次性餐具”。 六、情绪价值是硬通货 • 脸再累,进场前3分钟把“电量”调到80%以上;没人愿意为你的坏情绪买单。 • 小礼物、小赞美、小复盘,成本<50元,可撬动10倍回报。 七、 专业度=最高级的尊重 • 媒体饭局上小编辑低头刷手机=自动放弃“被看见权”。 • 正确姿势:哪怕一句话不说,把倒茶、补位、记录做好,领导下次还会带你。 八、告别“讨好型人格” • 真名人≠真资源,点赞之交≠可调用资产。 • 识别信号:三次互动若无双向价值,即可停止投入。 九、被裁后如何重启社交 • 先把自己“产品化”——输出观点、案例、小工具,让旧圈看见新价值。 • 再进新圈——付费社群、行业共创、直播连麦,用“知识换门票”比酒桌更快。 十、终极公式:社交资产=(给予²×复利频次)-消耗 • 给予=信息+情绪+资源;消耗=吐槽+索取+负面情绪。 • 当给予>消耗,社交自带杠杆;反之,关系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Key Takeaways 1. 年轻人先把社交当“地图”,别急着当“名片”。 2. 导师不是树洞,是你职场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 3. 35岁后,精准社交>流量社交;每少一次无效饭局,等于多睡一次美容觉。 4. 社交门票=金钱+精力+情绪价值,缺一项就别硬挤。 5. 灰姑娘本来就是贵族;跨阶层要先自备“马车”。 6. 情绪价值是硬通货,脸再丧,进场前也请调到80%电量。 7. 专业度=最高级的尊重,哪怕只做倒茶也能被看见。 8. 真名人≠真资源;三次无双向价值,即可停止投入。 9. 被裁后先把自己“产品化”,再用知识换门票,比酒桌更快。 10. 社交资产=(给予²×复利频次)-消耗;公式失衡,关系破产。 互动思考 Q1 :回顾最近一次饭局,你的“给予/消耗”比例是多少? Q2 如果明天醒来你被裁了,现有通讯录里前3个能“秒回”你的人是谁?请写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并给自己1条“产品化”行动计划。

29分钟
99+
2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