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神骨(川端康成)

新来去

本集节目,慕来连线朋友黄文杰(自由作者,曾经做过书店杂工、酒吧伙计,还曾跟着和尚云游一年)一起聊川端康成的一则“掌小说”(很短的短篇)。 会很详细地说这篇短篇小说。这是一篇很厉害的、明面上有趣,内中有很多隐微效果的短故事。节目中会详细讨论。 这段录音是【来说】的第76集。本集中用到的音乐来自坂本龙一。本集封面图是在日本出版的川端康成“掌小说”合辑,内有故事122则。 本集的录音时间是:2021年1月14日深夜。 关键词:社会,意外,婴儿,夭折,骨灰,书信,妈妈,滥交,宗教意识,和尚,隐微,悬疑,脑洞 故事的高招和妙趣: *结构工整,用心奇巧,含有暗纹,极耐寻味;表面上,反应了社会现实;寻思一下,就会看见隐微的东西…… *一篇对读者有要求的故事。很多读者可能只可见到文章的表层信息(那已经很有趣了),而没法触碰到更加具有灵光的东西(表层文字之下,隐藏着悬疑、惊异,和安慰……) *婴孩的尸骨,生活的事故;个人无法顾念的,冥冥之中已经完成的…… 故事的首发:1927年,昭和二年,那年川端康成28岁 微信公号:慕来 主持人的微信私号:mulai_y 网站: 1)主持人慕来的Blog:mulai.xyz 2)来说的网站:laishuo.xyz 独立节目请多支持,赞赏/捐助很有帮助!

49分钟
72
4年前

73-盗墓贼(罗恩·拉什)

新来去

关键词:坟墓、钱、穷困、金属、棺材、冷酷、黑夜、死亡、埋葬、罪行、美国南部、战争、困境 故事的高招和魔力: *在冷酷的简约风格,和哥特式的风格之间。 *在坟地里,与陌生人和“暂时的盟友”在一起;一起埋没(或者掩去)道德感和同情心。 故事的英文原名:Dead Confederates 收录故事的书:Burning Bright(中文译名:炽焰燃烧),2010年出版,那年作者57岁。 本故事的中文译者给这故事起了个新名字。 “盗墓贼”这三个字,已经释放了道德立场——做贼了,总有理由遭人恨吧? 在英文名字里,原作者没有显露出道德立场。实际上,整个小说非但不建立在明确的道德感之上,相反,它使简单粗暴的“道德观”变得复杂和含糊了。 本故事的英文原名是:Dead Confederates。直接翻译的话,可称之为:“死去的盟友”。 如果那样直译,无法表达原文中的多义性。因为Confederates在此显然另有一重意涵:指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而战的人。 故事中,两个男性工人结成临时的同盟,一道去墓地挖掘,试图找到一些“美利坚联盟国”军官的棺材。 他们那么做,是为了钱!他们要从军官的尸骸上扒下皮带扣之类的金属件——那些东西本身,就有天然的价值(有些是用金子制造的);到了地下市场里,那些东西会因为历史事件的加持,而更加值钱! 他们中的一个,会死在墓地里,被他的同盟者一铲子又一铲子的埋掉…… …… ———————————————————— 微信公号:慕来 微信私号:mulai_y 关于本集节目的更多文图资料,请访问【来说】的网站:https://laishuo.xyz/daily-review/dead-confederates/ 独立节目请多支持,赞赏/捐助很有帮助!

40分钟
34
4年前

72-秘密(谷崎润一郎)

新来去

关键词:城市,服装,变装,改变感官,官能,艳遇,情欲,场域,身份,秘密,男女 故事的高招和妙趣: *隐居在秘境一般的城市空间里;缓缓玩味场域、身份、性别和情欲里的多重秘密…… *或明或暗地,借用和效法了“明治时代末期”的“时髦的东西”,比如:侦探小说a、电影b a:故事中出现解迷的情节;当事人在城市中迷失——“如迷宫般的城市”和“城市里的陌生人”是很多侦探小说的必要条件。 b:有一个重要场景发生在电影院里;小说中的场景调度也有点效法电影…… 故事的首发:1911年,那年作者25岁 在《秘密》的各个位置里,都有秘密:性别中的秘密、身份里的秘密、都会空间中的秘密…… 读《秘密》,不会觉得烦——而是会越来越兴奋,直到最后,才好叹口气;故事的线索清楚明白,层次朗然,不简不繁;露出的情愫乍看起来近似变态,其实却是人之常情——大众能领会、可笑纳;对主题的玩味贯穿始终,气韵灵活,让关于“秘密”的信息涌动在故事的各个地方和各个层面;融入了很多当时看来相当时髦的元素…… 作者写了很多拆解心意的话,诚恳地戳破所有的谜。 最后,他笔下的男青年会狠狠地说: 我的心,逐渐不再满足于“秘密”带来的迟缓而淡淡的快感,开始追求色彩更加浓郁的血色欢乐。 …… ———————————————————— 微信公号:慕来 微信私号:mulai_y 关于本集节目的更多文图资料,请访问【来说】的网站:https://laishuo.xyz/daily-review/the-secret/ 独立节目请多支持,赞赏/捐助很有帮助!

36分钟
99+
4年前

71-维他命(雷蒙德·卡佛)

新来去

关键词:保健品,推销,健康,酒,酗酒,轰趴,酒吧,同性恋,欲望,情欲,消沉,夫妻,追求好生活 故事的高招和妙趣: *酒精加上维生素,就能创造好生活? *整个故事,仿佛浸泡在酒水里——涌动着渴求,有很多濒临躁狂的时刻。 收录故事的书:大教堂,Cathedral ,1983年出版。该书出版时,作者45岁。 …… 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是真的吗?吃点维生素之类的保健品,就可以让生活好一点——这又是真的吗? 有人错误的认为,喝酒可以促进社交;也有人完全晓得,酗酒只会毁坏人与人的关系。 有人觉得,保健品会让人舒坦;有人却发现,保健品和酒精也许有着相似的地方——围着它们团团转的时候,生活就不太平了,搞不好就会出点问题了…… 在卡佛的《维他命》里,酒精和保健品成为重大符号,互为反衬,一起折射出小日子里的欲望、烦恼和困惑。 …… 必须要了解,在小说中的年代里,公众对维生素有“迷思”——当时的人们,对维生素的了解不够客观,有点“玄”——会以为它是万灵药;而在过去和现在,人们也会对酒精给予不切实际的期许哟…… ———————————————————— 微信公号:慕来 微信私号:mulai_y 关于本集节目的更多文图资料,请访问【来说】的网站:https://laishuo.xyz/daily-review/vitamins/ 独立节目请多支持,赞赏/捐助很有帮助!

31分钟
99+
4年前

69-给年轻寡妇的免费水果(内森•英格兰德)

新来去

关键词:战争,父子,犹太人,集中营,道德困境,伦理学,哲学,杀人,罪行,极端处境 故事的高招和魔力:一堂父亲给儿子的“伦理课”——在悠长的时间里,分阶段地,呈现多种令人不安的故事。 故事的首发:纽约客杂志,2010年5月 收录故事的书: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Anne Frank 英文标题:Free Fruit for Young Widows by Nathan Englander 写完暴力和血腥开场之后,作者释放了悬念,并且控制住了叙述的节奏。 在娓娓道来的、带有很多停顿的状态下,读者和故事里的那位儿子一样,有了很多的机会去感到震惊,也有很多机会去面对“伦理难题”——并做出感性回应。 出现在故事里的几段故事,都是非常残酷的,亦很真实。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以很冷静且快捷的方式,写了以下两件事:1)一起“连杀四人”的事件;2)一段很是气急败坏的、朋友之间的争执和殴斗。 杀人事件和殴斗事件连续发生,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它们发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1956年)。 当时,有两个色列士兵遭遇了四个埃及士兵。这两个阵营彼此为敌,但在相遇之时,所有的人都穿着法国人的军装。 这导致:一位以色列士兵错误地把敌人当成了队友。那个以色列人走到了四个埃及人中间,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 另一个以色列人则冲过去,不由分说地连续开枪,击毙了四个埃及人。 前一个以色列人感到震惊。 弄清原委后,他依然很震惊。因为他觉得:不必击毙那些埃及人。 这个发出慈悲心的以色列人认为:队友只要知会他,让他和那四人保持距离即可;或者,控制住四个人的行动力就足够了,不该立即杀光他们。 杀人者不认同队友的思想,于是这两个以色列人扭打起来,发善心的那位不太能打,而刚刚开枪的那位又非常激动。前者被后者狠狠地击打,到了昏倒的地步…… 小说进行至此,只是刚刚开始。 读者很快就会知道,多年后,那个曾经动过善念的以色列人成了水果铺子的老板。另一个以色列人当了哲学教授,是前一个人的邻居——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 水果铺子的年幼的儿子会帮他的父亲看店。儿子发现,爸爸一旦看见那那位教授叔叔,就会白送给他一些水果。这一行为令儿子不解。 爸爸确实总在给许多人送果子,但其他获赠者都是在战争期间失去了丈夫的寡妇。 爸爸独独给一个男人送免费的水果——就是那位哲学教授、那位曾经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杀掉了四个埃及人,并打过爸爸的人! 爸爸为什么要一直这么做?那个哲学教授究竟怎么了?! 在儿子相当小的时候,爸爸拒绝回应儿子的疑问。这个疑问被悬起来,成为驱动故事问题。 儿子逐渐长大,爸爸开始透露一些状况。于是,儿子先后听到了关于“哲学教授”的,两段令人震惊的往事。 这样,读者也就看见了内嵌在小说里的另外两个故事。分别是:在集中营里大难不死的故事,以及杀死奶妈一家四口的故事。 下面让我勾勒那两个残酷的故事——比较可怕。 二战末期,美国军人打开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发现里面都是尸体;尸体底下,爬出一个男孩。美国军人看见这种情景,当即昏厥。 男孩长期藏身于尸体堆里,焚尸工没有出卖他。男孩曾经看着自己的家人纷纷死去。 逃生后的男孩跑到了自己的家里。 奶妈出来迎接他。大家都很激动。 奶妈一如过去,对主人家的男孩非常亲切。她弄了一桌好饭菜给男孩吃,并让他早点就寝。 此前,男孩在出门解手时听到了奶妈对她男人的窃窃私语。奶妈觉得,主人家的儿子逃回家后,她自己就我无法继续占有房产了。奶妈继而提议,不如把那小子杀掉吧。 入夜时,男孩自己搜寻了房子,藏好了枪。入夜后,奶妈一家四口都睡去了——并没有人走来要杀男孩。但男孩击毙了那四个人。 水果铺子老爸的儿子逐渐知道了哲学教授的三段人生经历。 此间,他会和爸爸辩论:在极端情况下,杀人是否合理? 以色列人——犹太人——喜欢思索这类问题,因为《旧约圣经》,也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所承受的灾难。 故事里的爸爸和儿子都不是哲学家。他们不用不断剖析伦理困境。他们只是决定:永远把免费的水果,送给那个杀人者。 有人会在哲学里寻找化解伦理困境方案,也借此消除自身身上的阴影。 另有一些人会通过故事来学会一些事。再用小小的、具体的行为,来面对和参与这个复杂的世界。 爸爸和儿子都要向那“杀人者”赠出水果——他们隐隐然已经晓得,那个男人与“战争遗孀”一样,都已永远地,失去了一些爱欲…… 微信公号:慕来 主持人的私人微信号:mulai_y

38分钟
30
4年前

68-来客(阿尔贝·加缪)

新来去

关键词:选择、陌生人、荒谬、罪行、过夜、无法逃离、边缘地区、犹疑、做出决定 叙述时的高招:面对抛向自己的陌生人和陌生的局面,推延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带出的问题:做出荒谬的选择,优于犹豫不决,更优于做出模棱两可的动作? 收录故事的书:流放与王国,1957年出版,那年作者44岁 文类:短篇小说 故事里时空是:战争压境时的边缘地带;在十月份里就有了积雪的、多岩石的山区,少有人居。 山顶上有所小学。二十来号学生因下雪而放假。一位年轻的男老师独守学校。他叫达鲁。 在故事的开端,老师达鲁看见了两位不速之客。其一是宪兵;其二是阿拉伯人。 宪兵押送阿拉伯人上山,进入小学校。 宪兵表示:他带来的是杀人犯,那人杀死了表亲,并非暴乱分子。 (基本上可以认为,被押送到山顶的阿拉伯人来自阿尔及利亚地区。该地区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在故事的气氛里,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战火已经难免——这是大的时空背景。不知道该背景的话,其实不会影响对《来客》的阅读。) 宪兵进而提出了一个请托。因为处在战争临近的紧急状态里,所以宪兵的请托其实也是一道命令。——宪兵让达鲁在第二日押送阿拉伯人去二十里路之外的监禁站。 这有违达鲁的价值观。但他依然从命。宪兵离开时,留下了一把手枪。 达鲁很不情愿去监视和押送一个陌生人。他也许也不支持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紧逼态势。但达鲁已经接受了这个陌生人,当夜他们要睡在一个屋檐下,翌日他也有充分的责任去把陌生人送去监禁站。 那一夜,达鲁很不安,他觉得如果阿拉伯人自己逃掉的话,就好了。但阿拉伯人没有逃走,虽然他其实可以说走就走。 第二天,达鲁更加纠结和不安。他做出了模棱的行动。他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带上充分的食物,关闭小学的门,和阿拉伯人一起走到半山腰的岔路口。然后,达鲁为他的“来客”指路。他指明了两条路,一条通往监禁区,一条通往自由地。 做出说明后,达鲁叫阿拉伯人自行决定去向。达鲁自己则扭头,朝着山上走。 达鲁走了回头路,过程中多次回头,要想看看阿拉伯人的选择。 这位年轻的老师看见:阿拉伯人选择了去往监禁站的那条路! 回到学校后,出现了恍惚的一幕。达鲁在他自己的粉笔板书间看见了一行字: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你要还这笔债。 于此同时,达鲁感到,在这块他走不出去的广阔土地上,他自己是孤零零的。 加缪的小说,承载他的思想。 也就是说,他写小说,不只是为了享受叙述故事时的愉悦,而是为了让他的复杂的想法,有一个巧妙的“载体”——该“载体”可以和他的其他“非虚构”的文章和行动发生呼应,共同凸显一些难以被轻易描述出来的想法。 在《来客》中, 老师达鲁被抛在荒地中,那是一种会让人的意志松散掉的地域——我们,都被抛入了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有时候就是“荒谬的荒原”。 在荒谬的现实世界里,达鲁仍然应该鼓起精神,做出一些决定——那些决定会影响到一位陌生人,以及他自己。影响很大! 达鲁可以影响陌生人的死活,这点不言而喻。至于“对其自己的影响”这一点,在故事里会比较隐隐然。我的观点是:达鲁其实有点想要离开山上的学校,但他却又认为——自己绝对脱离不了那个荒芜的、促狭的、悬空的生活世界。 达鲁是非常矛盾和犹疑的人。这种人,会放弃一些“选择”。而加缪也许会认为,这种放弃,是不好的。 至于阿拉伯人,似乎也放弃了选择——独自走向监狱去了。但其实不然! 我的意思是,阿拉伯人其实没有放弃选择,而是独立地做出了一个比较“荒谬”的选择。 有人也许会说,阿拉伯人因为杀了人,不会被族人待见,与其走向自由地,不如去自投罗网。这种讲法是很傻的。因为如果这样理解,《来客》将立刻变得“非常低级”。 加缪让阿拉伯人选择走向监狱,而非监狱之外的地方。这显然是“荒谬的选择”。但加缪对荒谬,自有一套理解。 加缪也许会认为:人是可以做出荒谬的选择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指令说:人必须理性! 在荒谬的世界里,荒谬的人做出荒谬的抉择,并承担后果。这比不做决定要好!?也要比做出模棱两可的举动要好!? 走向监狱的人,比走回学校的人要好?!因为前者做出了荒谬的决定,而后者根本无法做出选择——他已经放弃了选择,认为自己必然没有选项——必然无法离开山地。 放弃了选择,就放弃了对于他人和自己的责任,就放弃了“人”。——这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意见,但却是可以发人深省呀。 微信公号:慕来

28分钟
99+
4年前

66-你可以扮演他吗?!(关于塞萨尔·艾拉的《毕加索》)

新来去

现在,开始玩思维游戏! 你必须在下面的两个选项中挑选一个:1)变成毕加索;2)拥有毕加索的画。 你选什么? 你要变成那个人呢,还是要占据他的作品? 在【来说】的第65集和第66集里,我们会遭遇上面的选择题。 在第65集中,内心世界里的辩论会快速推展!当处理过了纷纷扬扬的意识后,某人的心灵之中会浮现出一个抉择…… 在第66集里,先前的决定会创造出奇怪的后果——催生一副巧妙的画,并带来一次顿悟…… 两集节目,介绍和讨论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César Aira)的短篇小说《毕加索》(写于2006年)。此作品被收录在作者的短篇小说集《音乐大脑》中(2020年出了中文译本)。艾拉的《毕加索》也曾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2014年时发表英文译本)。 您可以找到《毕加索》的中英文译文(搜索《纽约客》的网站,或者翻看《音乐大脑》)。原作是用西班牙文写的。 注意:这是一篇相当怪的短篇小说!同时,它非常有劲! 看它的时候,要开动脑筋,并顺应停不下来的思路,还要动情…… 两集中使用的音乐来自:法国电音组合AIR(空气乐团)的专辑Music for Museum(为博物馆而作的音乐)。 欢迎添加微信公众号:慕来 赞赏节目对节目和主持人都很有帮助。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内赞赏,也可以访问下面的链接,并给与慷慨的、任意数额的支持——使用微信、支付宝,或者PayPal: https://laishuo.typlog.io//become-a-supporter LISTEN THIS

57分钟
28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