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争,父子,犹太人,集中营,道德困境,伦理学,哲学,杀人,罪行,极端处境
故事的高招和魔力:一堂父亲给儿子的“伦理课”——在悠长的时间里,分阶段地,呈现多种令人不安的故事。
故事的首发:纽约客杂志,2010年5月
收录故事的书: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Anne Frank
英文标题:Free Fruit for Young Widows by Nathan Englander
写完暴力和血腥开场之后,作者释放了悬念,并且控制住了叙述的节奏。
在娓娓道来的、带有很多停顿的状态下,读者和故事里的那位儿子一样,有了很多的机会去感到震惊,也有很多机会去面对“伦理难题”——并做出感性回应。
出现在故事里的几段故事,都是非常残酷的,亦很真实。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以很冷静且快捷的方式,写了以下两件事:1)一起“连杀四人”的事件;2)一段很是气急败坏的、朋友之间的争执和殴斗。
杀人事件和殴斗事件连续发生,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它们发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1956年)。
当时,有两个色列士兵遭遇了四个埃及士兵。这两个阵营彼此为敌,但在相遇之时,所有的人都穿着法国人的军装。
这导致:一位以色列士兵错误地把敌人当成了队友。那个以色列人走到了四个埃及人中间,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
另一个以色列人则冲过去,不由分说地连续开枪,击毙了四个埃及人。
前一个以色列人感到震惊。
弄清原委后,他依然很震惊。因为他觉得:不必击毙那些埃及人。
这个发出慈悲心的以色列人认为:队友只要知会他,让他和那四人保持距离即可;或者,控制住四个人的行动力就足够了,不该立即杀光他们。
杀人者不认同队友的思想,于是这两个以色列人扭打起来,发善心的那位不太能打,而刚刚开枪的那位又非常激动。前者被后者狠狠地击打,到了昏倒的地步……
小说进行至此,只是刚刚开始。
读者很快就会知道,多年后,那个曾经动过善念的以色列人成了水果铺子的老板。另一个以色列人当了哲学教授,是前一个人的邻居——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
水果铺子的年幼的儿子会帮他的父亲看店。儿子发现,爸爸一旦看见那那位教授叔叔,就会白送给他一些水果。这一行为令儿子不解。
爸爸确实总在给许多人送果子,但其他获赠者都是在战争期间失去了丈夫的寡妇。
爸爸独独给一个男人送免费的水果——就是那位哲学教授、那位曾经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杀掉了四个埃及人,并打过爸爸的人!
爸爸为什么要一直这么做?那个哲学教授究竟怎么了?!
在儿子相当小的时候,爸爸拒绝回应儿子的疑问。这个疑问被悬起来,成为驱动故事问题。
儿子逐渐长大,爸爸开始透露一些状况。于是,儿子先后听到了关于“哲学教授”的,两段令人震惊的往事。
这样,读者也就看见了内嵌在小说里的另外两个故事。分别是:在集中营里大难不死的故事,以及杀死奶妈一家四口的故事。
下面让我勾勒那两个残酷的故事——比较可怕。
二战末期,美国军人打开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发现里面都是尸体;尸体底下,爬出一个男孩。美国军人看见这种情景,当即昏厥。
男孩长期藏身于尸体堆里,焚尸工没有出卖他。男孩曾经看着自己的家人纷纷死去。
逃生后的男孩跑到了自己的家里。
奶妈出来迎接他。大家都很激动。
奶妈一如过去,对主人家的男孩非常亲切。她弄了一桌好饭菜给男孩吃,并让他早点就寝。
此前,男孩在出门解手时听到了奶妈对她男人的窃窃私语。奶妈觉得,主人家的儿子逃回家后,她自己就我无法继续占有房产了。奶妈继而提议,不如把那小子杀掉吧。
入夜时,男孩自己搜寻了房子,藏好了枪。入夜后,奶妈一家四口都睡去了——并没有人走来要杀男孩。但男孩击毙了那四个人。
水果铺子老爸的儿子逐渐知道了哲学教授的三段人生经历。
此间,他会和爸爸辩论:在极端情况下,杀人是否合理?
以色列人——犹太人——喜欢思索这类问题,因为《旧约圣经》,也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所承受的灾难。
故事里的爸爸和儿子都不是哲学家。他们不用不断剖析伦理困境。他们只是决定:永远把免费的水果,送给那个杀人者。
有人会在哲学里寻找化解伦理困境方案,也借此消除自身身上的阴影。
另有一些人会通过故事来学会一些事。再用小小的、具体的行为,来面对和参与这个复杂的世界。
爸爸和儿子都要向那“杀人者”赠出水果——他们隐隐然已经晓得,那个男人与“战争遗孀”一样,都已永远地,失去了一些爱欲……
微信公号:慕来
主持人的私人微信号:mulai_y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