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时(1949年),痴迷于镜子、迷宫和百科全书的博尔赫斯制造了“阿莱夫”。 “阿莱夫”是个很小巧的、超维度的装置——一枚圆球。 在虚构的世界里,“阿莱夫”被保存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本身却可以映现出全世界的光。 “阿莱夫”是个包罗万有的点——透过它,可以看见从各个角度看见大千世界! 某人靠着“阿莱夫”写诗——试图将地球作为描绘的对象,写出超长巨作;某人从“阿莱夫”中发现了心上人的另一面,也瞥见了寰宇的碎片,并且认识了“你的脸”! “阿莱夫”带来无限惊奇,也触发无穷哀伤。好在,人会遗忘…… 本集节目,要笃悠悠地说《阿莱夫》——博尔赫斯笔下的,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 一些人没有读过《阿莱夫》的全文,却只因为里面的小球而意乱神迷,进而开展上天入地的、止不住的玄谈——忘乎所以,丢弃了故事本身。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想看看这个小说到底是如何逐渐展开的! 我会以我的方式复述故事,展开故事的褶皱,并读文中的一个经典段落——博尔赫斯勉力描绘不可能被描绘之事,写了一个怪兮兮的“清单”…… 本集节目的尾部,将提出一组问题——关于小说本身,也关于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透过“阿莱夫”,去往虚实之间;去了解故事中的情殇、恐怖,和神秘……看见不可被看见的东西,感应语言和光的威力。 慕来的微信公号是:慕来
一些情欲,很多情感,是否可以化为印记,刻在身上,或者悬在心间?文字,或语言,会否干涉心理和行为?——在三岛由纪夫的《头文字》里,上述问题可被探讨。 简单来说,《头文字》是恋爱故事,关乎两男一女。但若抛开预设,沉入文本,就会发觉故事里的“恋爱”与大众文化中的设定相异!! 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1939年),三位主角的身份特殊,不是平民,而是宫家、男爵家,和公爵家的后代。 所谓的“宫家”,简单来讲就是皇家的分支——节目中会解释这一概念,会谈到当代日本皇族的“宫家”(“秋筱宫”等),也会说到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华顶宫”——小说里的一位男性,正就是“华顶宫”的“宫殿下”。 《头文字》的开局,写了上层贵族的马球赛。此间,宫殿下将球打偏,击中了千原公爵的女儿渥子——在其左乳的下面,留了某种印记。此情此景,让同在球场上的朝仓季信中尉(男爵的后代,宫殿下的伙伴)体验到了复杂的感觉……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中尉与渥子有了一段炸裂式的”性爱“。情欲高涨时,中尉操起小刀,划破渥子的胸口,留下了头文字:AS(男女双方罗马文名字的首字母缩写)——伤口在不久后愈合。到了小说的尾声,已经嫁入华顶宫,成为宫殿下的夫人的渥子再次在身上看见了AS,那时中尉已经死在了中国东北,宫殿下和她的情欲已经趋于寂灭…… 本集的“与谈人”是文仪。他在北京做网络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是写作者。 节目的前三十分钟里,我们会介绍故事背景,并说明情节梗概。此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讨论。 将会谈到这些信息:3P;肉身上的血色的印记;脑中的词语的印记;某种爱欲——不带程序,一开门就是海洋,就会沉下去……;某类同性情感——在尊重而平等的关系里,变得没有间隙…… 《头文字》发表于1951年(当时,作者26岁)。在作者自杀后,《头文字》被收入了一本名为《岬にての物語》的短篇小说集中(中文译本定名为《天涯故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集所用的音乐来自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高卡档案》是冷酷的、邪恶的故事。作者用“机密”和“绝密”级别的“政府公文”为原材料,不动声色地,虚构了一场由“国家机器”发动的、为期三十年的、“反人类”的行动。 故事里,虚构的“国家”试图消灭一个“民族”。该民族居处在“国家”的边缘地带、桀骜不驯、有自身的文化、不迈入现代化的队伍,也会被动地参与“地缘政治”…… 为了达成战略目的,军情机关使用生化武器,利用社会习俗里的弱点,耐着性子施展战术,终于摧毁了这个“少数民族”。 读小说的人会随一位老将军一起,翻动档案,重温旧事——那位军官一辈子效命于“国家”,已完成了巨大的、隐秘的、恐怖的事业……对此,他很骄傲,也颇满足。 本集节目,慕来独自介绍这篇“危险”的短篇小说。 《高卡档案》发表于1979年。它与另外四个故事一起,被收录于小说集《海天龙战》。该书在2020年时再版(台湾地区),编辑为它取了新名字:《绿猴劫》。 书中的故事之一,就叫《绿猴劫》:关于从猴子身上取得“病原体”,制造出疫苗,再发动战争…… 声明:本集所说和本处所写,都是“文学小说”里的事情,全都是虚构的。 本集使用的音乐:电影Edge of Darkness的原声,霍华德·肖尔(Howard Shore)谱曲。 主持人慕来的微信公号是:慕来 主持人的个人blog网站:mulai.xyz
“虚构”的反义词是什么?是“现实”吗?是“真实”吗?不要急于给出如此的答案。 不妨想一下:你的心中有没有一些难于讲清,又非常真切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不是你心中的现实?是不是足够得“真”?——它们,又是不是被你“虚构”出来的呢? 很多词语、许多心理,都难于被澄清。小说在这些暧昧的地带出现,发挥它的奇异的效力。有些人乐意感受这类效力,有些人对此有些提防和抗拒…… 爱看小说的人常会意乱神迷,会心甘情愿地进出虚构的世界。——看小说前,和看小说后,现实世界会发生一点点变化……内心的现实,也会因之不同…… 本次所说的短篇小说《被害者》做了一份演示,呈现了虚构对现实的干涉…… 它由阿根廷人吉列尔莫·马丁内斯所写。此人擅写犯罪故事。他的《牛津谜案》被改编成了电影。《被害者》来自他早年的故事集《大地狱》。 除了写小说,吉列尔莫·马丁内斯还是一位教学和研究数学的人。他在阿根廷的大学当数学系的教授,早年曾在牛津大学数学系做过两年的“博士后”。 短篇小说《被害者》里既有紧密的线索,也有恍惚的感觉。故事里,一位男青年坐上大巴,去找女友,希望挽回情爱。旅途中,他读起了一本叫做《被害者》的长篇小说。——阅读体验,干涉了他的内心! 本集中,我会介绍故事内容,并说出我对这一难缠的故事的一点点想法。 本集使用的音乐来自电影《里斯本夜车》的原声碟。 关于题图的注解:上方的女人是小说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故事《被害者》中会提到她),下方的男人是数学家和小说家吉列尔莫·马丁内斯。 主持人慕来的微信公号是:慕来
热天里,通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Kew Gardens),一起去植物园看(或听)微观的风景。 此间,我们会遇见焕发着多彩光华的水珠、一只知道自己要爬去哪儿的蜗牛,以及四组徘徊在卵形花坛边的游人——他们有着随时都会变化的心思…… 本集,主持人慕来连线人在英国的冯璐(埃萨克斯大学“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请她聊聊她那边的,真实的植物园;以及她对《邱园》的体验。 所谓“邱园”,是个真实存在的地点,位于伦敦,规模宏大——占地一百三十万平方米——园中有着许多温室和楼阁。而伍尔夫的《邱园》是很小巧的,视角悬停在一个地方,只在小说最后,才会拉到别处…… 让我们享受《邱园》,享受感官中的动态,享受伍尔夫的声音——词语里面的声音(在节目的后半部分里,还会播放此位作家的真实的声音)。 与往期节目相同,本集录音未作大幅度的剪辑,只略作了修剪,音乐在录音的过程中同步完成混音。 本集使用到的音乐来自下面两张专辑:1)Fantaisie for Flute & Harp(由Anna Noakes与Gillian Tingay演奏);2)Damas—Trio for Flute, Harp and Cello(由Anna Noakes等人演奏) 慕来的联系方式: 微信公号——名字是“慕来” 网站——mulai.xyz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私号——mulai_y twitter——@mulaiyan 独立节目,需要你的帮助!
阿根廷人塞萨尔·艾拉(César Aira)生于1949年,已经著作等身,出版了100多部书了。 今夏,我看了他的几个短篇,发觉他的写作状态很有个性,属于不加修饰、天马行空、想哪儿就朝哪儿写的那一类,近似于在纸上造梦——不是意乱神迷、混沌不堪的梦;而是思绪清晰,但情节自由的梦…… 《无穷大》就如梦境。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基本上,故事里的“我”在面面俱到地介绍一项童年的游戏,似乎要从不断涣散的记忆中挽回一些什么,去“穷举”儿童年代的、关于那项游戏的林林总总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提出一些抒情性的和哲学性的遐想——往往不会深入想下去,只是略略想一下,而后思绪就划走了…… 我这个人,对数字无感,所以觉得《无穷大》里的那项游戏有点“呆”。该游戏的规则相当纯粹:两人一起玩,互相报数字,你报一个我报一个,只需报出一个“更大”的“数字”就行了…… 该游戏可以无尽地进行下去……直到有个词语介入游戏——它会让游戏变调,使之濒临完结——该词语就是:无穷大。 《无穷大》是一个关于“伪数学游戏”的怀旧故事,涉及数字、词语、和如梦的私人经验…… 本集节目,邀请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宇轩参与连线。 我在上海的崇明岛,宇轩在纽约的郊外。 我们会用1/3的时间聊故事。更多的时间里,我会向宇轩请教数学里面的∞。 艾拉在故事中说:“此无穷大”和“彼无穷大”不可比大小。然而在数学里,情况并非如此。有一些“无穷大”,会比另一些“无穷大”更大…… 究竟什么是“无穷大”?如何澄清这个暧昧的概念呢? 恐怕,世界上有太多东西是无法被澄清的,哪怕在数学的领域里也是一样的——有一些数学概念和公理(根源性的那些),是无法被弄清爽的——难以证明,也无从证伪…… 如此说来,数学家的无尽的努力,岂不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啊!?数学也近乎是信仰!?🤔 本集最后,还会谈到“数学的思维范式”正在溢出数学的领域。在你听到那些地方之前,也许已经有点发晕。 …… 我喜欢词语,但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多地被数字占据…… 本集使用的音乐来自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歌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在音乐中,也出现了数字。
这一集里,慕来独自讲述《丁前溪》。它是《聊斋》中的篇目,没有鬼怪,不含超现实的动态,不过某些地方略有一点“离谱”——出现了有违常礼的情况——那是两种过激的、好客的行为。 文章不长,内容读来蛮爽。节目中,慕来会介绍和解说故事,并做许多发挥。 标题所指,是一位相当有钱的山东男子。他仰慕汉代的游侠郭解(郭解是个罔顾公共道德,却具有“高超私德”的奇妙人物,是个“反儒家”的人物)。或许,丁先生会在心性和行为的层次上,学习效法他的偶像。 有一次,丁先生外出借宿,遭遇了一个作风豪爽的娘子。几年后,那娘子的老公上门来了,丁先生就以异常的方式,去宠爱和礼待那个男人…… 此前的娘子和此后的丁先生都在请客吃饭,但…… 慕来会说出他的几点新视角——私人的趣味解读:1)丁先生未必是报恩,而是释放心中的向往;2)那“娘子”恐怕在“发作”;3)“娘子”的老公虽然开过赌场,但似乎不够豪爽唷——故事中的两个男人很不一样。 慕来还会进一步联想——将说到《经济学人》和“鹦鹉螺网刊”里的文章,会讲到慷慨之举对身心的好处;并介绍一下科学家对”睾丸酮“的新知。 节目末尾,慕来还会介绍一位以前的室友——他是爱赌博的男人…… 让我们在虚实之间,文学内外,好好玩耍一下。 录音里使用的音乐有:1)沧海一声笑(前奏)-黄沾;2)少年十五二十时-陈刚/何占豪
卡西扬住在流放者的村落,是侏儒,年过半百,好像懂得偏门的医术——具有治疗能力,会念咒语,愿意自顾自地和林中的鸟儿对话——觉得杀死飞鸟是干犯上帝;他既神经兮兮,又有点神秘……别人说:他是“跳蚤”。 他出生卑微,本该务农或做工,实际上却没有干过多少“正事”;他曾住在美丽的河畔;也曾孤身一人去游走四方——谋求与灵性的接触,或者只是当一位“盲流”…… 卡西扬是“荒人”吗?他为何要过着半隐遁的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俄罗斯的乡下,他要如何与周遭世界相处?他是否找到了“自我之路”?你是否能够参与他的道路? 有一天,气候闷热,猎人(作家屠格涅夫的化身)的马车遇到事故,由此偶遇猎人,见证了一些有别常态的行为举止。让我们透过猎人的记录,认识这位非比寻常的男人。 ——随后与他别过,重新走回属于我们的道路。 自成一格的精神世界,或许支撑着他,也正在支撑着你…… 他守住了一些不愿意示人的“人间温暖”;而你,也拥有你的隐秘吧? 关于“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的方方面面都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知道很多……然而在节目里,我们会讨论蛮久。 本集将会持续1小时38分钟。 《美丽的美恰河畔的卡西扬》出自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本集的“与谈人”(以连线方式参加聊天的伙伴)是黄文杰。他人在广州,在书店打工,曾当过酒保,也曾随同净土宗的和尚云游,常去中越边境,也写小说,曾经在某些“文学APP”上发表虚构故事。 本集所用的音乐来自Ludovico Einaudi作曲的专辑Stanze。 本集的录音时间是:2020年大暑那天的深夜,至翌日凌晨。 主持人慕来的微信公号是:慕来
小说《猫人》(Cat Person)用词简白,篇幅适中,被发表在2017年12月的《纽约客》杂志上,作者叫克莉丝汀·罗佩尼安( Kristen Roupenian)。此人在2003年时本科毕业,后来取得英文系的博士学位。某种程度上,《猫人》是她的“出道之作”。 多少有点出乎意外,《猫人》变成了“爆款”,作者也因此成了“网红”。她被一些网友“爱”,也被另外一些网民“酸”,同时也发了财。她得到了稿费之外的120万美金(出版社急急预付了稿酬,请她写更多小说)。 《猫人》何德何能?为何会引发社交网络中的众议?这故事,如何地切中了当代青年男女的要害?本集节目里,我与文仪一起,详说这篇故事。 这次聊天会持续将近两个小时;会述说故事之内和故事之外的诸般情况;某些地方,我俩会呈现不同的观点。 手机、暧昧和礼貌、脑中戏份、违心做爱……我们会聊到上述种种,也会说到“看不见的🐱”。 小说里的女孩是不是婊子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到了故事的最后,读者会见到猝然爆发的脏字,难免感到“辣眼睛”。 文仪理解故事里的女青年,用偏向于善意的方式看待她;我也理解她——但对她的种种行为和心思,都悬置意见…… 录音的前二十分钟,将预先勾画一些轮廓、交代一些背景资料。随后会简述故事内容。完了之后,再进行“漫长”的讨论——许多褶皱,会被渐渐展现,并被慢慢捋过…… 请享用本集节目。祝你保持耐心和激情! 主持人的微信公号:慕来 欢迎添加,欢迎联系。 请多支持小众独立节目,也可以参与其中哦!
在七月的深夜,随着屠格涅夫的故事,去往虚实之间;北上俄罗斯,进入“别任草地”(也被翻译为“白净草地”,或“百俊牧场”),呼吸那边的空气——旋风会拂去热力;如果待在篝火边上,温度会很适宜。 那儿的夏夜,会显得壮丽、宁静,且短暂…… 你会遇到五个男孩。他们聚在一起,讲起多种“人吓人”的故事。一位迷路的猎人靠近他们,假装睡觉,其实在侧耳静听。 我们这些“读故事”(或“听故事”)的后人,可以做出某种选择——是要当第六个孩子,还是进入猎人的心境?也许,选择权不在于你。因为“故事里的故事”是如此有声有色,又带着充分的童真,很容易把你抓过去——甚至,会让你怀念自己的童年。 草地上的孩子们各有特质,年龄从七八岁到十四五。他们会讲到“星星如同蜜蜂那样挤在一起”的时候,才在惊魂未定中试图睡去……猎人听完一切,在早晨再来时,告别了孩子们。后来,猎人听见了噩耗——一个帅气的孩子意外死掉了。 那夜,孩子们讲了家神、树上的人鱼、灵异的小绵羊、试图爬出棺材的老爷、日蚀那天的怪现象、林妖,水鬼,和不幸的人…… 《别任草地》出自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本集的“与谈人”是黄文杰。他人在广州,在书店打工,曾当过酒保,也曾随和尚云游,常去中越边境,也写小说。 本集的音乐来自Jóhann Jóhannsson。 节目里,我俩会详解故事。我将复述故事,试图带你去往那个虚实之间的气氛里——某些地方,很激动,导致小小的破音。 在节目后半段的讨论里,黄文杰也会讲几个很现实的“鬼故事”——涉及到他老家那边的死婴。 放心,本集节目总体上不会非常吓人。但故事里的小孩们,当然会因为听到异响,而颤抖起来。 夏夜,总体上是美好的!
这是一个病态犯罪故事,涉及多种变态的行为和想法,并且充满了污秽之物,导致了谋杀和自杀! 标题中的“水音”丝毫不空灵。它关联着毒素,会很大力地冲击下来,将在溽热的夏夜里,造成持续性的异响…… 所谓的“水音”,会将故事濡湿,将擦除“道德”与“不道德”的明晰分野,会抹掉“美”的一般标准…… 故事里,一家四口蜗居在一起。父亲(谦造)和女儿(喜久子)是病人,精神方面已经不对劲。哥哥(正一郎)是没有工作可做的裁缝,也是“易感”的文艺青年;弟弟(茂二郎)则是既来之则安之的“阳光男孩”…… 哥哥和妹妹心意相通,将一起杀死父亲——让他吃氰化钾。在完成杀戮后,妹妹(十九岁)会以有点另类的方式,达成另一种夙愿——让自己去死! 《水音》发表于1954年(当时,作者29岁)。在作者自杀后,《水音》被收入了一本名为《岬にての物語》的短篇小说集中(中文译本定名为《天涯故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集的“与谈人”是文仪。他在北京工作,做网络视频,也主持一档独立播客——名为“大人课”。 节目中,文仪会在两三分钟过后出场(回回开头,我总得唠叨几句)。他会讲出故事对其官能的冲击。随后,我们将一道听到“水音”。——谈话前,我模拟了小说里的状况,在自家之中录制了一段“水音”。在节目的前十分钟内,你也会听到“那种水音”! 我会述说情节梗概,随后开展讨论。情节部分会在前二十五分钟内说光。 在讨论阶段,我们首先将聚焦于情节。我俩很快达成共识:仅仅作为犯罪故事来看的话,《水音》很幼稚,也蛮没意思的……但,它何必仅仅是犯罪故事呢?如果以刑侦/推理的立场看这故事,就是委屈了它了!让我们逃出常态的思维模式! 《水音》是一个文学性的故事,我们必须以别种思维阅读它——探索其中的趣味。 我找到的视角是:从四个人物的面目、性情和行为动态中,发现三岛由纪夫的奇特的“美学观”! 在节目的后半部分,我们将会探讨这些内容: * 进入梅毒晚期,已经发疯的父亲,却表现出了对于“常态道德”的“另类偏好”——这样好吗?这样丑吗? * 哥哥是优柔的人吗?他的行动为何总被推延?他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是什么东西,催使他下了决心——去做爆裂之事,去杀掉父亲? * 小说里有个插曲(听市民音乐会),很易于被误会,但又极其关键——那个部分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文仪会反诘和逼问我的想法,我们会在谈话中逐渐触及某种要害…… * 如此阳光的弟弟,是否美好? * 作者试图变成自己的欲望对象——一种同性恋的心理。 * 19岁的病态少女何其了不起!她是故事中最厉害的人物。虽然她策动了谋杀,也做了自杀,但我要敬她三分…… * 上回所说的《雨中的喷水》中的信息,会“回流”到这一次的讨论中。 本集节目有点复杂,也比较危险。归拢而言,本集的核心结论是:三岛由纪夫从美学出发,制造了谋杀和自杀。这种因为“美学”而生的行动,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困难和惊奇! 本集所用的音乐来自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慕来的微信公号:慕来 慕来的twitter:@mulaiyan 慕来的个人网站:mulai.xyz
少年要和少女分手,此事他筹谋已久,终于就要把诀别的话语放出口。他很“中二”,以为一旦完成此举,便会体验荣光,成为成人了。 实况并不干脆利落,而是会变得黏糊糊,湿哒哒——少年既不能甩脱,又没法融入…… 少年会面临“三重水”:雨水,泪水,以及喷泉水……“易感”的他,会因为“水”的交织,而体验到“虚无”……身旁的少女被濡湿后 ,却变得坚忍和狡狯了…… 《雨中的喷水》(雨のなかの噴水)发表于昭和38年(1963年),那时的三岛由纪夫差不多有三十八岁了。到了1970年,此故事被收入了作者的自选短篇小说集《仲夏之死》(真夏の死),同年11月,三岛由纪夫剖腹自尽了。 本集的“与谈人”是文仪。他在北京工作,做网络视频,也主持一档独立播客——名为“大人课”。 我们会谈到: * 三重水:他(你)是否愿意被濡湿? * 掌上小说——显露“诗意”的短小文类 * 只有一个“单纯行动”而已,内中却牵扯着复杂的脉动 * 纤细、易感、痴缠的文本——按照刻板意见来看,这样的文章并不“男性化” * 试着用宏大视角观察微小的故事:当年的东京(乐观向上)VS. 三岛的执念(阴暗爆裂)…… * 喷泉装置的现实背景:纪念皇太子和太子妃的婚姻——三岛的笔下人物偏要在“爱”的“象征物”前分手! * 八卦,或史料:三岛由纪夫曾经和正田美智子(即当今的上皇后)相亲。 * “不道德”——文本的毒素 * “喷水”到底怎么了? * 年少时期的性别战争;不明朗的性别分野 本集中,慕来将读小说全文。 与文仪“预谈”之后,慕来会从8'45''时开始念原文,念到18'08''时中断,并加入一轮讨论;余下的原文在32'25''后接续念出,念至45'20'',此后开展新的讨论…… 本集所用音乐来自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慕来的微信公号:慕来 慕来的twitter:@mulaiyan 慕来的个人网站:mulai.xyz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