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真正的文学之乐始于故事逃脱作者控制的时刻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这一期聊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狐狸》,也是借这期播客督促自己把这本书再复盘一遍,因为她里面有很多像迷宫一样的设计,多个插曲、引文、自述以及跨文本的引用,层层嵌套的叙事方式,集小说、自传、文学评论于一体,读得人眼花缭乱,需要反复琢磨,好好消化。 乌格雷西奇说:“狐狸是作家的图腾”,不仅如此,它也是流亡者和女人的图腾,而乌格雷西奇恰好同时是这三者。 狐狸目光极为短浅地把观众转瞬即逝的赞叹当成了爱。那是它的光辉岁月。其他的都是恐惧的历史:逃避猎人的子弹,逃避猎狗不停的狂吠;一部迫害、殴打、舔舐伤口、羞辱和孤独的历史,还有一串鸡骨头做的摇铃,那是廉价的安慰。 00:54 作者生平。 02:42 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 05:05 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文学这一不忠行当的图腾,狐狸当之无愧。” 12:11 如何对抗遗忘。 人的生命不过是一部巨大的晦涩的未完成的著作的一系列脚注。———纳博科夫《洛丽塔》 14:02 “狐狸型”作家和“刺猬型”作家。 15:28 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 世界文学就像一条鲸鱼,身边聚集着一群吸盘鱼……它们附在鲸鱼的身体上,吸食鲸鱼皮肤上的寄生虫……如果没有吸盘鱼,寄生虫就会在鲸鱼的身体上定居,它的身体就会散架……我对自己的文学才华不饱幻想,我是一条文学上的吸盘鱼,我的使命是维护鲸鱼的健康。——本雅明 18:28 关于难民问题的语言艺术。 21:00 一个知名作家的脚注(遗孀)的故事。 29:39 衰老。 衰老以后能发生的最好也是最坏的事就是对美变得高度敏感,一方面你能清楚地看到了你在生活中错过了什么,另一方面你也会意识到你再也没有时间去弥补了。 32:37 遗孀之死(海妖帕尔忒诺珀的悲剧)。 35:45 列文的另一种命运:“手稿是烧不毁的。” “唯一不能燃烧的东西是一部手稿的缺席。如果我们拿永恒做赌注,那么,一个东西的缺席,或许比它的在场更有可能取得胜利。” 38:31 文学的魔法遭到全面放逐。 39:25 菲利斯夫人的身份之谜。 41:48 《把生活转化为故事(及其逆转)的宏伟艺术》。 43:11 乌格雷西奇的流亡生活。 “狐狸就是山鲁佐德,山鲁佐德不停地讲故事,只是为了换取多一天的生命,她的创意写作是拿自己的生命做抵押,这同时又是流亡者的处境。狐狸不属于野兽,不属于我们人类,也不属于神灵。她是一个永恒的偷渡者,一个在世界之间穿梭自如的移民,当逃票被抓住时,就会用尾巴玩球,表演她廉价的小把戏。” 45:35 我们应该如何讲故事? 只有当我们不滥用咒语时,魔法才会奏效,因此,在故事里必须有一种更高的真实性成分,但是这种真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真实、有说服力、基于人生经验或道德要求。 “不可滥用上帝之名,只有当我们承认这句话的时候,上帝才真正存在,如果我们不相信文学的神奇之处,那它就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文字。” 【本期提到】 《刺猬与狐狸》以赛亚·伯林 《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 《逃避自由》艾里希·弗洛姆 《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主播】摘菌大婶

47分钟
99+
3周前

Vol.09 若为自由故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这一期聊弗洛姆《逃避自由》。自由是什么?它会带来快乐,还是带来危险?《隐墙》里说:“我们所能拥有的自由是非常可悲的,也许自由仅仅存在于书面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外在的自由,但我也从来不认识可以做到内在自由的人。”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意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也许,它能让你重新学会,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与世界亲密联系。 01:39 个人的“个体化”过程。 个体化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孤独日益加深,世界如此强大,而且危险重重,与世界相比,个体是那么渺小,他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为了克服这种感觉,个人就会产生放弃个性的冲动,这种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的特征。 04:28 整个人类的“个体化”进程。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就是关于人与这种消极自由的关系的非常经典的一个隐喻,人吃了智慧果,打破了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从自然中显现出来,同时不再是永生的,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自由。 07:06 宗教改革:现代人性格的发端。 08:32 马丁·路德的“权威主义性格”。 11:44 怀疑,是现代人的基本问题。 14:14 今天我们面临的隐匿权威。 我们杀死了上帝,但变成没有信仰的精神贫民;我们争取了言论自由,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摆脱了外在权威,却摆脱不了公共舆论和所谓常识等无名的权威。 15:53 区分“真正的爱”和“施虐-受虐依恋”。 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的爱他人,爱是一种能力,它不是针对某个对象引起的状态,而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爱是一种内在的缠绵之情,是一种强烈的肯定状态,希望对象幸福,肯定对方,如果你体验到的爱不是这种,它就是一种施虐-受虐依恋。 18:20 用人的社会价值遮蔽完整的价值。 “现代人的自我是社会自我,它是由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组成的,它缺乏对真实自我的关注,缺乏对整个具体的人及其所有潜能的肯定与爱。” 22:07 逃避自由的哲学体现。 23:50 被污名化的“神经症”。 “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上的神经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相反,神经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神经症症状和幻想生活寻求拯救。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来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26:3 婚姻中的“施虐-受虐”机制。 30:28 受虐和施虐冲动的根源。 权力是“有能”的倒错,正如性虐待狂是性爱的倒错。 34:44 恋爱脑的本质:寻求“神秘帮助者”。 想要通过操纵一种神秘力量,以获得只有个人自己通过自发行动才能获得的东西。 38:18 原始自我被压抑的案例。 40:05 压抑的社会后果。 情感丰富被看作不正常;有知识无智慧;缺乏悲剧感;蔑视权威又依赖权威…… 在“自由”的盛名下,生命丧失了全部结构,它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组成,而不再有整体感,我们困惑 恐惧,只是盯着这些无意义的小碎片,看个不停。 42:39 积极自由:完整人格的自发活动。 “自发”这个词的拉丁文词根为sponte,它的字面含义是人的自由意志,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这种自发性的前提是接受全面总体的人格观念,摒弃割裂理性与人性的故法,因为,只有人不压抑自我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潜意识部分),生命的不同方面实现了根本的有机统一,自发活动才会成为可能。 44:12 自发活动的核心:爱和劳动。 艺术家和小孩子就是有这种自发性的人。 46:17 社会对个人的责任。 “积极自由同时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 47:54 这个世界会好吗? 王小波说:“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本期提到】 《隐墙》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牙买加飓风》理查德·休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尔克哈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城堡》弗兰茨·卡夫卡 《利维坦》霍布斯 《焦虑的现代人》卡伦·霍尼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斯蒂芬·平克 【主播】摘菌大婶

49分钟
2k+
3个月前

Vol.08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们不可能如此热爱生活却不受到惩罚。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这期聊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隐墙》,它的故事乍听起来是让i人极度舒适的设定:世界“温和”地毁灭了,没有血流成河,没有满目疮痍,只是只剩下你一个人,你和一条狗、一头母牛和一只猫一起生活在一座空旷的森林里。 这堵“隐墙”可以象征很多东西:战争的残暴、日常生活的无意义、困住女性的看不见的墙……我们也喜欢打趣说“毁灭吧,累了!”似乎真的要取消这套人类发明出来的游戏,我们才有空去做自己。这道墙,是杀戮,也是救赎,是毁灭,也是新生,它“格式化”了这个世界,把你和世界全部“恢复出厂设置”,让你有机会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所能拥有的自由是非常可悲的。也许自由仅仅存在于书面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外在的自由,但我也从来不认识可以做到内在自由的人。” 00:17 故事梗概。 02:27 “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03:48 末世版的《瓦尔登湖》。 04:37 发现“隐墙”。 08:36 “我”的丈夫和孩子,“我”过去的生活。 “我想起了我以前的生活,发现它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不足,我几乎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任何东西,而已经得到的我都不那么想要了。” 10:56 尽量保持人类的秩序。 11:52 田园诗背后的恐怖内核。 13:29 大部分人都对世界缺乏想象力。 14:27 墙内生活:终日辛苦的劳作。 15:06 宁静时刻到来。 “森林在正午的阳光下雾气腾腾的,落叶松向我散发着温暖的香气。在这一刻我才注意到,杜鹃花正在盛开。它们像鲜红的缎带一样翻山越岭。现在比在月夜里要沉寂许多,好像这座森林在金黄色的阳光下睡着了。 一只猎鹰在蓝色高空中盘旋着;“猞猁”在睡觉,耳朵抽动着; 巨大的寂静像钟罩一样笼罩着我。我希望可以永远坐在这里,感受阳光、温暖,脚边是一只猎犬,头顶是一只盘旋的猎鹰。 我早已停止了思考,好像忧虑和记忆都与我分离了开来。” 18:53 面对病痛的折磨。 20:09 杀死时间。 22:09 “我变得像个正在长个子的男孩。” 24:03 女性主义的宣言。 “三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那种女人味已经从我身正消失了,我不再拥有鬈发、小小的双下巴和圆润的臀部。 与此同时,我也失去了身为一个女人的意识。我的身体比我更聪明,已经适应了环境,而且将女性身体的沉重负担降到了最低限度。 我可以安心地忘记自己是一个女人。 有时我是一个正在寻找草莓的孩子,有时是一个正在锯木头的年轻男人,或者,当我坐在长椅上,把珍珠 就是一只小猫 把珍珠放在我消瘦的膝头,看着夕阳时,我又是一个非常年老、没有性别的生物。 如今,那时从我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已经彻底消失了。我依然很瘦,但是肌肉发达,脸上布满了细小的皱纹。 我还不算丑,但也没有什么魅力了,更像一棵树而不是一个人,一段坚韧的棕褐色的小树干,需要用尽所有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29:44 在宁静和绝望之间摇摆。 32:31 在梦里与过去的生活和解。 36:23 融于天地,纵身大化。 “我失去了旧的事物,也没有得到新的,它在我面前表现得非常排外,但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念头让我心里充满了非常微弱和摇曳不定的快乐。” 42:44 他者的出现,猞猁和公牛的死。 44:42 “那只白乌鸦已经在等着我了。” 有人把《隐墙》比作“末世版的《瓦尔登湖》”,不同就在于《隐墙》多了一重恐惧和绝望的壳,兼具田园诗的美和末日恐怖,也许只有在只有极端的处境中,我们才能认出自己,才能找回生活。 如果你生活在这堵墙内,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呢?你有勇气去承担这份绝对的自由吗? 【主播】摘菌大婶

46分钟
2k+
4个月前

Vol.07 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今天想聊的是布莱恩·格林的《直到时间的尽头:追寻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尽管它不是我计划内的选题,但它是一本我读完就不能不讲的书,“从夸克讲到意识,这样的长篇故事是一部厚重的编年史”。 《纽约时报书评》说它“饱含雄心、学识和怦然心动,同时也是一封情书,写给宇宙中方生方死却又一切皆有可能的瞬息时光。” 00:35 作者布莱恩·格林,超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 02:36 包含万有的“宇宙情书”。 04:36 第一章 来自永恒的诱惑:起点、终点及始终之外。 04:48 第二章 时间的语言:过去、未来和变化。 宇宙已经慢慢爬过了几个阶段,在这个地球上带来了有几分可怜的结果,而且还将继续爬过一些更可怜的阶段,达到全宇宙普遍死亡的状态。因此,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相信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帝。——罗素 05:59 秩序和心灵是如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的。 07:21 第三章 起源与熵:从创世到结构。 德意志哲学家莱布尼茨面对存在之谜首次提出“为何是有,而不是无”,这个问题也令无数科学家夜不能寐:硬币是不是被人故意布置成正面朝上的状态?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就等于没有办法判断“有”究竟是非比寻常,还是司空见惯。现在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答案,物理学家们只能依赖一个更为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只要等待的时间足够久,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12:12 第四章 信息与活力:从结构到生命。 “生命不过是一个寻觅休憩之所的电子罢了。” 18:06 岩石和兔子为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生命的过程就是完全由物理定律描述的分子漫步,生命是由物理学谱写的。 19:20 第五章 粒子与意识:从生命到思维。 一切从意识开始,也唯有经历过意识才有价值。——加缪 我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轮回主体“自我”、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利玛”、不朽的灵魂等等。 26:48 辟谣!量子物理证明了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27:54 大哉问: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两千年前,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这个简陋的世界观初步抛弃了众神的任意妄为,一个世纪以后的伊壁鸠鲁也拒绝承认神的干预,但这个时候自然定律似乎取代了众神的帝位,我们受自然定律的支配,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一包粒子,这些粒子的运作完全受物理定律的支配。 我们似乎只是被宇宙无情的规则来回敲打的玩物。 29:59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 现在我们所讲的故事的主角是你,而不是那千百亿亿个粒子,你苦思冥想,你挣扎奋斗,你会成功也会失败,只是这个故事与用粒子的语汇讲述的还原论故事是相容的,这就可以了。 32:18 第六章 语言与故事:从心灵到想象。 也许有一天,当外星文明到访,我们的科学真理他们一定能很快地理解,说不定比我们理解得更早更多,但是我们的人性叙事,会让他们认识我们到底是谁。 38:04 神话:荣格的“原型”和坎贝尔的“单一神话”理论。 当我们学会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超越当下生活的能力,我们会认识到生与死紧紧相拥,无法拆散,思考我们的起源也就唤起了对终局的疑问,反思如何度过一生,也就是反思生命的缺席时刻。 41:03 第七章 大脑与信仰:从想象到神圣。 那时既没有不存在,也没有存在;既没有空间范围,也没有空间以外的天空。是什么在搅动?在哪里搅动?又是在谁的保护下?那里的水是否深不可测?那时既没有死亡,也没有不死。昼与夜没有明显的征象。那股力量靠自己的冲动呼吸着,却没有动静。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梨俱吠陀》 46:12 第八章 本能与创造:从神圣到崇高。 47:41 表面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说,没有这“另一种现实”,存在就会沦为一套“表达使用目的的语汇,我们是把这些目的错称为了生活。” 50:28 第九章 生灭与无常:从崇高到最后的思维。 54:03 神明(思维者)之死。 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万物的尽头了,这个时间尺度足够的大,如果我们站在这个尺度来讲述一遍这个故事 它是这样的:大爆炸之后过了一会儿,生命出现了,在这个冷漠不仁的宇宙中短暂地思考了一番自己的存在,便又消散了。格林说,这番宇宙级的再现 再现的是波卓对等待戈多的众人的悲愤怒斥: “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 56:19 第十章 时间的黄昏:量子、概率和永恒。 真正意义上的尘归尘土归土,物理学家会把它叫做“时间的尽头”,并不是说时间停止了,而是说这个宇宙终于成了“不生不灭”的状态。 57:49 新生的可能:希格斯场的量子隧穿。 “旧式真空掉落的碎片”。 60:40 “ 玻尔兹曼大脑”:怀疑论的噩梦。 63:31 “循环宇宙论”。 64:19 “庞加莱回归定理”和尼采的“永远回归”。 64:57 “多重宇宙”。 会不会有一个平行世界,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成功了? 会不会有一个平行世界,我在过更幸福的生活? 66:50 第十一章 存在之高贵:心灵、物质和意义。 不必唱诵,打坐也可有可无,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心灵慢慢地、自由自在地沿宇宙的时间轴浮动,来到进而经过我们的时代,经过遥远的星系退行时代,经过恒星系统法相庄严的时代,经过星系优雅旋转的时代,经过恒星烧尽、行星游走的时代,经过黑洞发光和解体的时代,一直走向一个寒冷、黑暗、近乎空无但也许无边无际的范围——在那里,我们曾经存在的证据不过是某个单独的粒子位于此处而非彼处,或另一个单独的粒子在以这种而非那种方式运动——如果你真的像我一样完全接受了这种现实,那么,虽然我们已经向未来走了那么远,我们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战栗和敬畏的感觉也不会减弱分毫。实际上,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只会以一种根本性的方式加剧生存的几近不可承受之轻。 我们如露如电,我们转瞬成空。 在急急忙忙冲向寒冷、荒凉的宇宙时,我们必须承认,并没有什么“大设计”。粒子没有被赋予意义。也没有什么终极答案飘在太空深处有待发现。反而是有些特殊的粒子集合可以思考、感受和反省,而在这一个个的“主观世界”之内,这些粒子集合可以创造目的。 因此,在我们探寻人类境况的旅程中,唯一的方向就是往里看。往这个方向看,可以看到高贵。 【本期提到】 《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候世达 丹尼尔·丹尼特 《吉尔伽美什史诗》 《梨俱吠陀》 《鹰溪桥上》安布罗斯·比尔斯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命、宇宙及一切》道格拉斯·亚当斯 这一期准备得很辛苦,但是非常值得!! 【主播】摘菌大婶

72分钟
3k+
5个月前

Vol.06 可是我没有办法看破红尘啊,我疯狂地爱着这个世界!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黑塞。这位德国文学巨匠,被称作“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一生充满矛盾挣扎甚至濒临自杀,却治好了无数现代人的精神内耗。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他的“灵魂觉醒之书”《悉达多》。 黑塞说《悉达多》的思想“始于婆罗门和佛陀,终止于道”,所以除了《悉达多》的文本本身,我拓展了一些关于东方哲学的一些内容,比如印度教、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参考书目附在最后)。 但黑塞本质上不是一个修道者,而是艺术家,所以《悉达多》在根本上也不是宗教书,而是诗人的告白。 《悉达多》旨在表示对东方的感谢,但即使是在印度性的东西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方气息,浮士德的北方味道,基督教西欧的精神,尼采的希腊风格,也都深深融入其中。——黑塞 00:00 拖更的一些“借口”。 01:36 “悉达多”的含义。 02:58 “乔达摩”与“悉达多”对应《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04:27 两个概念:“唵”和“阿特曼”。 阿特曼是我的灵魂,处于我心,小于米粒或麦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这个我心中的我,也就是阿特曼却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歌者奥义》 彼之灵魂即整个宇宙。——《娑摩吠陀》 07:28 第一次出走:加入沙门苦修,识破教义的虚妄。 “万物中根本就没有我们称之为“修习”的东西,只有一种知识,那就是阿特曼,而这种知识最恼人的敌人就是求知欲和修习。” 09:21 什么是“不知之知”。 柏拉图说:“我们在出生之前已经有了对各种价值和事物本质的悟性知识,我们应该逐渐由鉴赏外界的美的形式到自身对美的实践,再到对美的思想领悟,最后到达绝对的美。所以知识和不知之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于是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智性的世界。 16:01 悉达多与乔达摩辩道。 17:03 第二次出走:堕入红尘。 “性和死是如此的相近。” “大多数人,都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像你我这类人大概都不会爱,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 22:06 第三次出走:遁世和觉醒。 “为了重新变成孩子,为了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 24:34 杀死心中的圣徒(“小我”)。 25:14 时间并不存在。 “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了我的少年、成年和老年,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些区分,没有过去和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人的所有痛苦都来自于时间的幻觉。” 27:41 借儿子补全爱的拼图,由谦卑到慈悲。 “他切实感到,对儿子盲目的爱,是一种极为人性的激情。它或许就是轮回,是浑沌之泉,黑暗之水。同时他也感到,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需。爱的欲望该得到哺育,痛苦该去品尝,蠢行该去实践。” 29:49 智慧即对整体的觉知。 “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天真与雄浑之声。这些声音是为一体。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 31:14 老船夫与道家。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2:41 佛无净土。——张载(东晋) 新儒家的代表张载也认为,圣人既不像佛教徒那样外在于万事万物,企图超脱轮回,也不像道教那样重视养生,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安然做好一个普通人,但因为他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流程,因此他的所做就有一层新的意义。这就是悉达多最后安然做一个船夫的原因。 34:01 何为“取消二元对立”。 “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强盗的路通向佛陀,佛陀的路也通向强盗,一切都是善,都是圆满和梵天,一切皆有定数,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 36:26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里谈《悉达多》。 黑塞的天真之处在于,他还是在宣扬一种相互依存的哲学,而人们不可能从这样一种高度关联的体系中解脱,黑塞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把手段当作了目的,他没有意识到禅观事物的关联,是为了破除这种关联,破除这种“分别”的虚妄的屏障,而不是要创造一个依他起的哲学体系。 37:03 黑塞与佛学的不同:生的哲学,诗的告白。 “重要的不是思考它们,而是爱它们。”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本期涉及】 《悉达多》黑塞( 姜乙 译) 《悉达多》黑塞(徐进夫 译) 《荒原狼》黑塞(文泽尔 译) 《生命之歌》黑塞(吴忆帆 译) 《纳尔奇斯与歌尔得蒙》黑塞(杨武能 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黑塞(姜乙 译) 《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印度教与佛教》马克斯·韦伯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秋阳创巴 《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对不起又又拖更了TT… 【拖更主播】摘菌大婶

40分钟
3k+
6个月前

Vol.05 手中的事都放一放吧!人要过花朵般的生活。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主播]摘菌大婶 本期我们聊卡尔·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本书写于1930年,却精准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秩序中,个体如何对抗虚无,寻找真实的存在? 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在讲我们是如何遗忘了自己的实存,而将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托付给了这种现代的被理性和技术所窄化的所谓的客观真理。 01:37 雅斯贝斯生平。 04:47 理性生活的局限。 07:10 “乌合之众”。 12:21 对青春的执迷。 14:19 生活的基础在于忘却。 20:16 几代人的风貌不断降低水准。 23:12 什么是真正的教化? 27:54 自造第二世界:艺术、科学和哲学。 35:02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 38:54 自由的颠倒,现代诡辩者。 42:33 “无名”的力量。 45:35 从头再造你的世界。 48:48 尊崇、劳动和专一的性爱。 51:23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53:40 过一种哲学的生活。 “我们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实体的丧失持续不停、无法挽回。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人的风貌不断地降低水准……其结局就是,外在的炫示代替了真实的存在,多重性代替了统一性,喋喋不休的喧嚷代替了真正的知识的传播,经验代替了实存——一句话,是永无止境的重复仿效。” “如果今天我们在绝望之中间道: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留给我们?那么,对于每一个人,答案都是:那就是你自己,因为你能。” 你必须以你所能运用的材料和前提条件从头再造你自己的世界,如果你不走向自我实存之路,就只能执着于生活的享受而陷入机器的驱迫之中,如果你不反抗,你自己就会降格为一架机器,你必须通过交流建立起自我与自我间的纽带,并充分意识到,在这样的纽带关系中,一切事情都取决于忠诚或不忠诚。如果缺乏这样的纽带,你的生活就将彻底地非精神化,就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功能。你必须,要么前进,一直走到你能够在那里瞥见其超越存在的边沿,要么陷于自我的幻灭之中——这一自我整个地被物的世界所包围。你必须发现自己在自我的发展方面能够做到什么。如果在这一点上你失败了,最终就只能过一种既无人的优点又无动物的优点的生活。 以上就是这一期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对这一期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想听的书或者话题,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如果喜欢我的这档小节目,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啦。 (对不起又更晚啦!TT)

55分钟
4k+
7个月前

Vol.04 上帝死后,我们该信仰什么?《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二元宇宙。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主播】摘菌大婶 目前计划我的这档小节目是一期文学,一期“人生哲学”(我自己命名的)交叉进行,目测好像大家对文学专题不太感冒,借这一期再试试水,大家想听什么小说欢迎留言告诉我啊! 这一期聊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越读越伟大的作品!既恢弘又流光溢彩,特别的好看! 月亮、油膏与手稿:欢迎来到布尔加科夫的符号宇宙。 01:23 神秘的外国人,魔鬼的预言。 08:47 小说的三条线。 09:08 总督彼拉多审判耶稣。 12:46 预言应验了:“你将被断头而死!” 16:51 大师登场。 17:38 本书的创作背景,布尔加科夫的被攻讦和谩骂。 18:43 “人类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怯懦。 ” 20:44 “手稿是烧不掉的。” 23:34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 25:29 “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 27:38 玛格丽特在月光下飞行。 29:57 撒旦的舞会。 31:49 你信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34:17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36:59 与歌德的《浮士德》的异同。 38:28 二元性与二重性:如果不存在恶,善有什么用? 41:43 终极的幸福是灵魂的安宁。 44:59 故事的结局:大师赦免彼拉多。 48:37 高明的嵌套式写法。 总之这部作品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每一次重读都会发出新的惊叹,真的值得用“伟大”来形容! 你从来都不承认现实,因为你从来都不承认影和恶,但是请你想一想,如果不存在恶,善有什么用,如果影子都消失了,大地会是什么样子,难道你想剥光地球,去欣赏一个光秃秃的世界吗,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月亮开始疯狂,把一股股流光朝伊万直泻下来,光芒四散飞溅,房间里犹如洪水泛滥,那汹涌的月光不断上涨,渐渐淹没了伊万的床铺。 如果大家对这一期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想听的书或者话题,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如果喜欢我的这档小节目,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啦。

51分钟
2k+
8个月前

Vol.02 Netflix版《百年孤独》满足你对原著的想象了吗?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剧版《百年孤独》的第一季上个月终于跟大家见面了,不知道大家看完以后感觉如何,它有没有满足你对原著的想象呢? 第一季拍到了原著的140页左右的部分,故事主要围绕前三代展开,这一期我将结合剧版和原著聊聊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 (有剧透!包括后面几季的剧透!)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0:34 最近一直在跟油管的搬运号作斗争,欢迎大家订阅我的油管:摘菌大婶@zhaijundashen. 03:46 正式开聊《百年孤独》,不想听开头的碎碎念可以直接拉到这里。 05:17 剧版的观感。 07:28 关于选角。 08:44 剧版和原著如何选择。 16:27 《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19:17 “冰块”的含义。 20:38 《百年孤独》与《圣经》的对比。 23:01 “孤独”的宏观含义。 25:19 “重复”的主题:时间这架机器散架了。 29:01 “徒劳”的主题:布恩家族的人都致力于那种且毁且造、且造且毁的事业。 30:33 “孤独”的微观含义:每一个人物个体的孤独。 36:11 那些哺育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女人们。 39:09 可怕的杠杆:情欲。 40:31 其他经典意象:失眠症、大雨、飞走的蕾梅黛丝。 41:49 两个有趣的小细节(我们都是破译羊皮卷的人)。 43:10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之死。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和建议。 [主播] 摘菌大婶

44分钟
2k+
9个月前

Vol.01虚无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我们人性的证明。

拉下午后的百叶窗

新年快乐!今天聊罗伯特·纳伯格的《祛魅》,是近期让我产生非常多想法的一本书。 “如果精神病学不想演变成兽类精神病学,那么其最终目的就不是健康,而应该是尊严。它旨在修复人类的尊严,即依附于人类自身条件的自由、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思考的自由,以及面对自我存在焦虑的自由。” 今天发布还有一个小私心,那就是今天是我的生日,嘿嘿。 00:00 做播客的初衷,我的播客内容会与视频内容有什么不同。 04:27 被《祛魅》击中的瞬间。 07:39 意义是结果而非原因。 11:16 存在感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焦虑。 12:27 对“群体”祛魅,破除对“表面的存在感”的迷信。 16:06 “神判行为:我们如何执迷于虚妄的存在感? 20:50 爱的激情让我们成为巨大整体的一部分。 27:43 为“痛苦”正名:崇高与绝望。 31:38 虚无感是我们人性的证明,是渴望修复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本期提到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阿兰·巴迪欧的哲学》法比安·塔比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无因的反叛》尼古拉斯·雷(执导) 《与尘共舞:笔记1958-1964》亨利·德蒙泰朗 《昏迷的马》弗朗索瓦丝·萨冈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 《离别》丹·弗朗克 《梵高:社会的自杀者》安托南·阿尔托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和建议。 暂定两周一更,希望我能按时交作业。 [主播] 摘菌大婶

32分钟
4k+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