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聊弗洛姆《逃避自由》。自由是什么?它会带来快乐,还是带来危险?《隐墙》里说:“我们所能拥有的自由是非常可悲的,也许自由仅仅存在于书面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外在的自由,但我也从来不认识可以做到内在自由的人。”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意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也许,它能让你重新学会,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与世界亲密联系。
01:39 个人的“个体化”过程。
个体化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孤独日益加深,世界如此强大,而且危险重重,与世界相比,个体是那么渺小,他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为了克服这种感觉,个人就会产生放弃个性的冲动,这种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的特征。
04:28 整个人类的“个体化”进程。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就是关于人与这种消极自由的关系的非常经典的一个隐喻,人吃了智慧果,打破了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从自然中显现出来,同时不再是永生的,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自由。
07:06 宗教改革:现代人性格的发端。
08:32 马丁·路德的“权威主义性格”。
11:44 怀疑,是现代人的基本问题。
14:14 今天我们面临的隐匿权威。
我们杀死了上帝,但变成没有信仰的精神贫民;我们争取了言论自由,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摆脱了外在权威,却摆脱不了公共舆论和所谓常识等无名的权威。
15:53 区分“真正的爱”和“施虐-受虐依恋”。
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的爱他人,爱是一种能力,它不是针对某个对象引起的状态,而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爱是一种内在的缠绵之情,是一种强烈的肯定状态,希望对象幸福,肯定对方,如果你体验到的爱不是这种,它就是一种施虐-受虐依恋。
18:20 用人的社会价值遮蔽完整的价值。
“现代人的自我是社会自我,它是由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组成的,它缺乏对真实自我的关注,缺乏对整个具体的人及其所有潜能的肯定与爱。”
22:07 逃避自由的哲学体现。
23:50 被污名化的“神经症”。
“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上的神经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相反,神经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神经症症状和幻想生活寻求拯救。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来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26:3 婚姻中的“施虐-受虐”机制。
30:28 受虐和施虐冲动的根源。
权力是“有能”的倒错,正如性虐待狂是性爱的倒错。
34:44 恋爱脑的本质:寻求“神秘帮助者”。
想要通过操纵一种神秘力量,以获得只有个人自己通过自发行动才能获得的东西。
38:18 原始自我被压抑的案例。
40:05 压抑的社会后果。
情感丰富被看作不正常;有知识无智慧;缺乏悲剧感;蔑视权威又依赖权威……
在“自由”的盛名下,生命丧失了全部结构,它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组成,而不再有整体感,我们困惑 恐惧,只是盯着这些无意义的小碎片,看个不停。
42:39 积极自由:完整人格的自发活动。
“自发”这个词的拉丁文词根为sponte,它的字面含义是人的自由意志,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这种自发性的前提是接受全面总体的人格观念,摒弃割裂理性与人性的故法,因为,只有人不压抑自我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潜意识部分),生命的不同方面实现了根本的有机统一,自发活动才会成为可能。
44:12 自发活动的核心:爱和劳动。
艺术家和小孩子就是有这种自发性的人。
46:17 社会对个人的责任。
“积极自由同时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
47:54 这个世界会好吗?
王小波说:“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本期提到】
《隐墙》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牙买加飓风》理查德·休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尔克哈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城堡》弗兰茨·卡夫卡
《利维坦》霍布斯
《焦虑的现代人》卡伦·霍尼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斯蒂芬·平克
【主播】摘菌大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