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得了大公司,为什么我还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女儿?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复元伙伴 主播|程程 写在前面: 管理得了大几十人的公司,却在教育自己独生女这件事上屡屡碰壁,这对于一个以“成功人士”身份示人的中年父亲来说,实在是极大的讽刺。 他着实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从小由父母那里学来的教育方式,可以让自己从一个小镇青年奋斗到大城市的公司高管,但当他用这一套方式教育女儿时,却把女儿推向了抑郁、焦虑的深渊? 为了女儿的康复,李汉不得不搬出了家,暂时在外独居。也正是这一段时间,给了他几十年来最难得的一次看向自己的机会…… 在旁人看来,我是一个“成功人士”。年轻时候从小县城揣着1000块钱到大城市打拼,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管理几十号员工,年收入稳定在七位数。成家立业后也给家里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从小我的父母就对我严加管教。作为一个男性,我觉得一定要有担当、有胆量、不服输。作为一个家长,我觉得在家庭里一定要树立权威,对于女儿,不能骄纵宠爱,那样只会害了她。 只有充满规则的教育和听从父母、老师的话,才能很好地成才。毕竟,父母不会害孩子。 这样的教育原则,在过去的16年里,让我坚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直到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焦虑症…… ========================================== 时间码: 00:41 父亲金句:曾把抑郁当成“孩子故意作对” 01:13 目标:让更多家庭学会沟通、共情与安全感 01:24 标题抛出:能管大公司却教不好女儿 01:37 作者&背景:李汉,管理几十人公司,女儿却抑郁 01:56 困惑:当年“棍棒成才”的自己成功,却把女儿逼向深渊 02:13 无奈决定:为康复,父亲搬离家独居 02:26 成功人士的自述:小镇青年→7位数收入 02:45 传统信条:严父+权威+规则=成才 03:22 现实打击:16年信念被女儿抑郁症诊断击碎 03:32 丧偶式育儿:婴儿期全程缺位 03:48 早教干预:2岁起呵斥、立规矩,自认“有效” 04:11 升级冲突:因穿裙子争执,父亲动手 04:35 权威受挫:女儿首次强烈反抗 04:46 战场升级:筷子砸女儿,夫妻互怼 05:36 家庭氛围:随时开战的“法庭/战场” 06:19 初二确诊:重度抑郁焦虑、遗书、休学 06:49 父亲反应:不理解→自责→搬离 07:52 独居契机:第一次“看向自己” 08:36 中年省思:给钱≠给爱,物质换不回健康 09:14 求助:从“咨询骗钱”到走进咨询室 09:41 咨询收获:看见原生家庭局限 10:29 三点自省:自负、缺共情、教育方式粗暴 11:04 觉醒:父亲的伤害远大于学业压力 11:38 补课:读心理学、亲子关系文章 12:01 改变:减少指责,先听后说 12:48 初步回应:女儿愿多说话,分享爱好 13:17 感悟:有家不回的“可怜虫”换来理解 13:42 新价值观:孩子身心健康>成绩、豪宅 BGM:Roger Eno-Bells 结尾曲:Romy-Enjoy Your Life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18分钟
75
2周前

6种隐形的“家庭病”,你家有哪一种?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天雅 主播|白白云 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充沛。按理说,养育孩子会变得更加容易,但我身边的家长朋友,却越来越困惑: 吃穿不愁,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问题频出?比如孩子突然就情绪失控了,或突然就不肯上学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通过进一步探索、觉察,我发现: 因为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一些「隐形陷阱」。 为什么称之为“陷阱”? 因为它在家庭中,常常隐匿于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却又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导致孩子行为异常。 时间码: **提纲概要(基于音频播客转录文档)** 01:43 - 02:52 - 背景:经济发展下教育资源丰富,但家长困惑孩子问题频发 - 问题根源:家庭中的隐形陷阱,隐匿于完美表象之下,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02:54 - 17:42 - **六种隐形家庭病** 1. **替代性虐待 (02:54 - 05:15)** - 案例:母亲A责骂保姆,孩子目睹后产生内疚、优越感、恐惧感 - 影响:孩子心理创伤,行为异常 2. **完美主义 (05:17 - 08:01)** - 案例:母亲B对儿子高标准,批评不断,导致孩子自我否定 - 影响:家庭成员自卑、关系紧张,孩子内化自我否定 3. **家丑不可外扬 (08:02 - 10:05)** - 案例:父亲C家暴,警告孩子保密,孩子独自承担痛苦 - 影响:孩子自闭、绝望,可能自我毁灭 4. **三角化关系 (10:08 - 12:40)** - 案例:父亲D让儿子传递父母间信息,孩子深感内疚 - 影响:孩子习惯回避沟通,易形成被动攻击行为 5. **分裂式回应 (12:42 - 15:09)** - 案例:父亲E口头表达爱但行为疏远,母亲言语伤害却行动关怀 - 影响:孩子认知扭曲,无法辨别真爱 6. **鼓励容忍受虐 (15:10 - 17:42)** - 案例:单亲母亲F忽视女儿感受,鼓励忍耐痛苦 - 影响:孩子否认真实感受,易陷入受虐关系 17:43 - 19:37 - 总结:隐形陷阱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孩子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反映 - 建议:家长需审视行为,觉察问题,通过自我成长或专业帮助改变 - 鼓励:成人可回顾童年,寻找摆脱陷阱的方法,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19:47 - 23:58 - 参考来源:《小大人症候群》 - 作者介绍:天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绵阳倾诉APP倾诉师 - 结尾 BGM:Ken Verheecke-Kite 结尾曲:买辣椒也用券-空心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24分钟
99+
1个月前

我在中学做心理咨询,见到无数伤痛的青春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 | 李慧琪 主播 | 慧蓉 直到今天,陈轩还清晰记得佳怡坐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样子。 她耷拉着眼睛,全身僵着不动,手心和身上大量地出汗。她总忍不住哭,每次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即使她小心隐藏,陈轩还是看到了她胳膊内侧触目的伤痕一一右胳膊一排二三十道,像是划完一个方向再转向另一侧,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夹角,伤口工整细密,还有血印,左胳膊也有几道。 她耷拉着眼睛,全身僵着不动,手心和身上大量地出汗。她总忍不住哭,每次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即使她小心隐藏,陈轩还是看到了她胳膊内侧触目的伤痕——右胳膊一排二三十道,像是划完一个方向再转向另一侧,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夹角,伤口工整细密,还有血印,左胳膊也有几道。 “她的存在让我感觉像是,她只是来这个世界看看。她看够了,觉得没意思了,她要离开了。”陈轩回忆道。 陈轩曾是长三角地区一所私立中学的心理咨询师。看着坐在眼前的佳怡,陈轩感到,现实里任何一丝压力和焦虑的风吹来,她都无招架能力,像是这个世界在侵蚀她。 时间码: 《我在中学做心理咨询,见到无数伤痛的青春》时间码提纲 (已去掉毫秒,保留关键节点) 00:00-00:17 片头:教育的根本在家长做人 00:26-00:40 开场:今日主题与作者 00:43-01:35 案例引入:嘉怡自伤画面 01:38-02:05 咨询师陈轩的感受:青少年抗压力脆弱 02:15-02:55 数据:中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suicide 02:56-03:25 政策:抑郁筛查纳入健康体检 03:26-04:00 校园心理室=社区医院:第一道防线 04:15-04:55 课堂现场:初中生谈“能否suicide” 04:56-05:35 埃里克森:青春期身份危机 05:52-06:15 中学生三大压力源:人际、家庭、学业 06:34-07:25 互联网放大焦虑:全网“学霸”对比 07:26-08:00 筛查实例:1000人中有60-70人suicide倾向 08:01-08:35 报告:初中抑郁检出率≈30%,高中≈40% 08:36-09:25 脑科学:杏仁核早熟 vs 前额叶未熟 09:29-10:05 案例:家长拒绝长期治疗 10:22-11:30 家长否认伤真实性:划痕是“吓人的” 11:31-12:55 父母常见反应:成绩好=不可能抑郁 13:00-14:00 决定大于沟通:中国式家长特点 14:01-14:50 咨询师策略:先理解家长,再影响家长 14:51-15:50 个人动机:咨询师“治愈童年的自己” 15:51-16:40 校园心理室布置:隐蔽、玩偶、暖色墙 16:41-17:30 角色定位:老师≠咨询师,强调平等 17:31-18:20 去病理化:来咨询≠有病 18:21-19:00 学期三次筛查+心理健康周 19:01-19:40 情绪识别课:好-中-负,持续1-2周即介入 19:41-20:20 政策背景:2019-2022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20:21-21:00 教材缺口:内地无统一教材,老师自编 21:01-21:50 问卷误用:成人suicide量表直接用于未成年 21:51-22:40 转介断层:学校→医院→返校信息失联 22:41-23:30 香港对比:校社-医-家团队流畅联动 23:31-24:20 心理老师工作量:一天最多13例,周60h 24:21-25:10 学年节奏:3-4次筛查+5·25心理周 25:11-26:10 风险分级:高/中/低+shadow teacher 24h陪护 26:11-27:10 公私差异:私立重个案,公立重集体课 27:11-28:00 师生比:内地1:4000,香港1:200 28:01-29:20 离职原因:浩劫感、专业成长受限、24h心理负担 29:21-30:00 结束 BGM:Frozen Silence-New Home 尾曲:许含光-银色的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33分钟
99+
1个月前

对谈性教育专家方刚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 | 小猪猪 主播 | 陈卓 学堂: 先提几个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吧。 当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我是怎么钻进你肚子里的”,应该怎么回答? 方刚: 孩子通常在两三岁时就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 这时告诉他“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他就满足了,不再追问了。 孩子再长大一些,才会好奇“我是怎么进去的”。 这时你一定要如实告诉他性交的过程。 但又不是只给孩子讲授知识,你同时要在这场对话中跟孩子探讨性爱的原则。 不用想着你能隐瞒孩子什么,你不告诉他性交的过程,他也会偷偷从别的渠道探知,而那时,没人跟他探讨与性相关的风险和责任了。 时间码: 00:25-01:00 本期主题与嘉宾亮相:文章标题、作者“小猪猪”、专家方刚简介 01:20-01:45 中国性教育现状:羞于启齿、价值观茫然 01:46-02:00 全文五大板块预告 02:00-04:15 板块一 “妈妈我从哪里来” 02:00-02:58 “捡来的”等谎言危害;应如实回答“从妈妈肚子里来” 03:00-03:45 进阶提问“怎么进去”——必须讲性交过程并同步谈责任 03:50-04:15 异性父母共浴:鼓励自然了解身体,无硬性年龄上限 04:20-05:55 板块二 “孩子看色情片怎么办” 04:20-04:55 小学五年级已“全班看过”;禁止无效 05:00-05:55 家长策略:不骂、不吓;强调“不是教科书、不投射同学” 06:00-07:05 板块三 “发现孩子自慰” 06:00-06:35 三原则:私密、安全、悦纳 06:40-07:05 最大伤害是“觉得有害”的焦虑本身 07:10-08:05 板块四 “父母亲密尺度” 07:10-07:40 拥抱亲吻说情话可公开;做爱必须私密 07:45-08:05 被撞见后自然说明“成人表达爱意”,顺势补“自主、健康、责任”三原则 08:10-09:00 板块五 “性教育从0岁开始” 08:10-08:40 日常点滴=性教育:爸爸是否带娃、影视只呈异性恋、父母回应方式 08:45-09:00 多数家长把性教育窄化为“守贞教育” 09:00-11:30 板块六 破除“守贞”误区 09:00-10:00 守贞=规训非教育;性教育应是系统人格教育 10:05-11:30 方刚提出“赋权型性教育”:分享信息→推动思考→尊重选择 11:30-14:50 板块七 “爱情来了怎么办”——营队一日流程 11:30-12:00 四种选项:表白、暗恋、放弃、做朋友 12:00-13:20 分组讨论各选项优点、风险、补救方案 13:20-14:20 真实案例:女孩半年主动分手,因“已搞懂感情规则” 14:20-14:50 家长旁听感叹:若青春期上过此类课,不会糊里糊涂结婚 14:55-16:00 板块八 “安全套吹气球”争议 14:55-15:20 课堂发安全套+香蕉实操戴套 15:20-16:00 类比“灭火器”——会用法≠鼓励纵火;家长可旁听也可退出 16:00-18:50 板块九 “早恋”真实数据与对比 16:00-16:30 我国青少年首次性交平均15岁,有13岁案例且女孩主动 16:30-17:00 荷兰平均17岁:国家不禁止、只强调思考→反而更晚更谨慎 17:00-18:50 家长三问:禁止一定听?听了就成长?亲子破裂值得吗? 19:00-22:00 板块十 性行为讨论怎么教 19:00-19:40 问孩子:伴侣尊重你?防护做好?分手能承担? 19:45-20:10 现场发套实操;意外怀孕必须找正规医院+信任成人 20:10-22:00 目标:在知情评估后做自我负责的决定 22:00-23:10 板块十一 专家自家案例 22:00-23:10 儿子高一至高三恋爱,父母零打压,成绩未降还带女友一起写作业、旅游 23:15-30:00 板块十二 防性侵:身体权与性别平等 23:15-24:20 传统“快逃跑”远远不够;先给性别平等底气 24:20-25:40 两案例对比: A. 父母从小说“男女一样”→高中女生打跑歹徒并报警 B. 妈妈总说“你打不过男孩”→初中女生遇骚扰直接放弃 25:45-27:00 性器官≠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任何部位都是侵犯身体权 27:00-28:10 情景剧:若无法反抗→保命优先;生命权大于一切 28:10-30:00 亲密关系里的“半推半就”也需演练说“不”;自尊缺爱者难拒绝 30:00-31:00 结尾 BGM:re:plus-Evening cicada 结尾曲:みゆな-愛愛だな(日剧《爸爸,我,要跟这个人结婚!》主题曲)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34分钟
99+
1个月前

她用日薪3000元购买母爱

尹建莉父母学堂

主播 | 陈卓 24岁的青年艺术家邹雅琦,曾因“假扮名媛在北京白吃白喝21天”而走红。 去年,她发起了一项 “重金求母”的行为艺术——以日薪3000元的价格,租赁7名女性假扮自己的妈妈,来弥补自己缺失的母爱。 她遇到了19岁的贫困妈妈,也遇到了女高管,体验了一天“豪门千金”的潇洒生活,甚至在一位传统的母亲面前,通过拍摄性感泳照和全裸来表达反叛…… 时间码: 00:30 引入:主播陈卓介绍“颠覆认知”的故事 00:55 核心事件:24 岁艺术家邹雅琪“日薪 3000 元租妈妈”行为艺术 01:11 背景:曾假扮名媛白吃白喝 21 天走红 01:25 动机:弥补母爱缺失,质疑“母职神圣” 02:07 自述:用金钱换爱的可行性与争议 02:46 征集:4 平台 2 万私信,面试 40+ 位妈妈 04:55 发现:少女妈妈、重男轻女、女性贫困现象 05:30 执行:已完成 3 位“租赁妈妈”拍摄 05:51 案例1 – 19 岁贫困妈妈:创伤、失女、相互救赎 08:40 案例2 – 山东“于妈妈”:穿比基尼、泳池拍摄、即兴独白,获得“全然接纳” 13:20 案例3 – 豪门单亲妈妈:只爱自己、物质富足、情感疏离 15:30 两条白裙子:自由/剪短的象征 16:00 阶段性结论:母爱可被“购买”,渴求降低 16:50 延伸:毕业作品《瞬间所有制》白嫖生存实验 17:45 共鸣:东亚母女共痛、互联网世代反思 19:00 收束:母职非神圣,女性应有选择权 BGM:Sinéad O'Connor-A Perfect Indian 欢迎关注微信公招 尹建莉父母公众号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25分钟
60
1个月前

我的前世今生

尹建莉父母学堂

主播 | 慧蓉 曾经无数次回忆着童年的生活,希望能找到父母对我点滴的爱,但是,找不到。留在记忆里的,只有深深的痛,藏在心底,不敢诉说,无人能碰。而今,这一切都过去了,可以坦然谈起过去,可以接纳它,甚至微笑着面对过去,我终于放下了…… 曾有一个可怜的小女孩,5、6岁时常常光着身子,一边哭一边拼命跑,拿着棍子的妈妈在她身后追打。 曾有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常常躲在自家瓦屋后面的那条沟里,不敢回家,害怕回家会挨妈妈的打。那条沟和小女孩的身高一样深,把她紧紧包围着,在那里感觉很安全,是小女孩独自悲伤落泪时的去处。 曾经有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上小学六年级了,看到同学吃2毛钱一根的铅笔糖,就一直盯着同学看,悄悄咽下口水。她回家问妈妈:“可不可以给我5毛钱买东西吃?”妈妈不给,说:家里穷,你懂点事。我们不像别人家一样,有钱买那些吃的。(妈妈说话时那种厌恶的表情后来频繁的出现在小女孩的脑海中,一辈子抹不掉。妈妈眉头紧锁着,额头上的皱纹扭曲在一起,好像小女孩犯了多么严重错误。)从那以后,女孩再也没有找过妈妈要钱买东西吃。想吃东西找各种理由,编学校要交钱,然后拿着骗来的钱去买吃的。可家里的弟弟就不一样了,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妈妈都会给。从那以后,小女孩学会了向妈妈骗钱。终于有一天,事情败露。妈妈去学校卖土鸡蛋,知道了女孩的欺骗。 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时间码: 02:27–04:15 童年阴影 • 五六岁被母亲追打;小学因5毛钱被毒打致逃进沟里,夜宿堂姐家 • 堂姐是唯一温暖,却随后喝农药离世 04:50–06:02 讨好与辍学 • 为免父亲责骂,周日拼命做家务;初一辍学打工,洗碗→服务员→收银 06:06–07:24 两次感情挫败 • 偷偷学电脑被父亲暴打 • QQ初恋电话分手;火车上结识笑脸男,闪婚遭家暴,生子后逃离 07:25–08:19 重生 • 流浪中山,卖手机业绩第一;影楼老板默默关怀,终获幸福婚姻 08:20–09:10 噩梦循环 • 发誓不让女儿重蹈覆辙,却过度管教→吼叫→殴打,女儿胆怯无自信 09:15–12:32 崩溃边缘 • 女儿4岁喊出“我恨你,我要离开” • 当晚割腕自杀,被送医 12:35–14:00 医生指路 • 女医生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4:01–16:40 第一次改变 • 书中“爱是自由”击中要害,意识到自身问题;把带娃任务转给老公半年,冲突骤减 16:42–18:12 第二次改变 • 参加学堂“戒吼”群,发现共性;辅导员疏导,明白原生家庭创伤 18:13–20:05 自我疗愈 • 贴辅导员金句、咬书踢沙发发泄;逐步减少吼打,孩子状态改善 20:06–22:03 焕然新生 • 回老家写信和解父母;与公婆、妯娌融洽 • 日常细节:等女儿起床、陪看电视、及时帮助——母女关系升温 22:05–24:20 感悟升华 • 从“恨所有人”到“看见他们的可怜”;从寻死到“为爱而活” 24:21–25:10 结尾 BGM:坂本龍一 - Loneliness 结尾曲:姜昕 - 重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26分钟
92
2个月前

养猫得出来的“育儿经验”:化解问题,而不是消灭问题

尹建莉父母学堂

文|凌想 主播:雯子 自从养猫后,我家的布艺沙发就成了小猫磨爪子的理想之地。 开始没太当回事,但经不起小猫日复一日的努力,沙发的边边角角被挠出了好多长长短短的穗儿。 为此呵斥过无数次,小猫扭头就忘,唯一的进步就是趁人不在才去挠。 一年下来,沙发越来越破,我们忍了又忍。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沙发底下有些海绵碎渣——原来小猫把沙发底部掏了一个洞,没事就钻到里面玩。 这这这,既然换不了猫,就换个沙发吧——旧沙发已经有些年头了,也该换了。 新沙发颜值挺高,但美中不足——扶手两侧包的是皮面。 这两块皮面实在让人不放心,我生怕小猫惦记上,想了各种办法——贴膜、喷气味剂、买猫抓板……都没什么效果。没过几天,皮面上就留下了第一道爪痕。 为了保卫新沙发,我又在网上淘了一大块麻制的猫抓垫,想把皮面围起来;但拿到手发现垫子太厚实了,既不好围又不好看,就卷起来塞到了角落里。 没想到,这却是一个转机。 时间码 **0:28 - 0:45** - 主持人介绍:雯子分享主题“养猫得出的育儿经验:化解问题,而非消灭问题”。 **0:47 - 2:29** - 养猫问题:小猫磨爪破坏沙发,尝试制止无效,最终换新沙发仍面临磨爪问题。 **2:30 - 2:57** - 解决办法:提供麻质猫抓垫,满足小猫磨爪需求,新沙发得以保全。 **2:59 - 3:30** - 领悟:行为背后有动机,解决问题需满足需求,而非压制行为。 **3:31 - 4:36** - 类比育儿:小猫磨爪类似孩子行为,需满足需求(如婴儿哭闹需喂奶)。 **4:38 - 5:59** - 孩子行为分析:行为反映心理需求(如安全感、价值感),不同行为(如听话或调皮)均源自需求。 **6:00 - 7:18** - 问题根源:只关注行为层面无法根治,需满足内在需求以消除问题行为动力。 **7:19 - 8:10** - 解决策略:透过行为看需求,引导孩子通过正向途径满足需求(如老师通过任命小组长减少调皮)。 **8:11 - 10:11** - 手机问题案例:分析孩子玩手机的需求(社交、成就感、逃避),建议培养兴趣、改善家庭氛围等替代途径。 **10:14 - 10:58** - 案例分享:高中生适度玩游戏,因生活中其他兴趣满足了需求,无需过度依赖手机。 **11:00 - 11:56** - 总结: 1. 行为有动机。 2. 需求无对错,行为有对错。 3. 解决问题需看到内在需求。 4. 引导正向途径满足需求,问题自然化解。 **12:00 - 14:42** - 结尾 BGM:Various Artist-天鹅 结尾曲:Ylvis-Firkantfar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14分钟
99+
2个月前

对谈校长钱志龙:高考淘汰一半人,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应试教育幸存者?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小猪猪 主播:蕙子 钱志龙,1976年生于上海下岗工人家庭,从小成绩优异,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 先后取得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学位,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美多所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校董。 他金光闪闪的履历,完全贴合了中国父母脑海中“理想孩子”的模板—— 努力学习,一路过关斩将,将名校文凭尽收囊中,之后换得肉眼可见、令人艳羡的地位、声望,实现阶层跃迁…… 然而,他学成归国之后,并没有去做励志演讲,反而常常打破父母们头脑中关于这种成功路径的幻想。 他先后出版《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等多部专著探讨教育; 并于2017年1月起,访学全球,精选十个国家十所学校做成了一档教育节目课《一个校长的出走》。 他强调,与其说他是应试教育体系的受益者,不如说是幸存者。 如果父母们不明就里,却企图让孩子挤过高考独木桥,复制他的成功,那么大概率等于送孩子当体系的炮灰。 钱志龙提供了一段背景资料: 中国14亿人口,只有280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约有1000万人参加高考,但只有少一半能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也就是说,多一半的孩子,在参与这场内卷时就注定会白白辛苦十几年,付出快乐、健康,最后一无所获,成为升学率的分母。 冰冷的事实却仍挡不住家长把孩子往“零和游戏”里送。 我能理解家长们“鸡娃”的“充分理由”和强烈愿望。 看到成功人士试图击碎小人物的梦想,我总有些不甘、不忍。 于是,当有机会见到钱志龙时,我决定先替普罗大众反问: 为什么他能从体系中幸存? 毕竟,当一个人不能从现行体系中逃逸的时候,幸存就是最有诱惑力的选项。 时间轴: 00:03-00:13 教育的根本在于家长如何做人 00:27-00:33 主播开场 00:34-00:55 孩子需思考人生目标,家长支持其天赋与热爱 00:57-01:07 主题:高考淘汰一半人,如何让孩子幸存 01:10-02:00 钱志龙背景:北大→美国博士→校长,反思“成功路径” 02:00-03:00 中国高考现状:1000万考生仅半数录取,多数成“分母” 03:24-04:00 家长、教师、校长的“无奈”循环 04:06-05:00 中国家庭收入数据:94.8%人口月收入<5000元 05:17-06:14 家长盲目卷教育,孩子成牺牲品 06:52-07:00 提问:如何让孩子不被体系摧毁? 07:08-09:00 **幸存三因素**: ① 天赋(适应考试) ② 父母“不管”(给予自由) ③ 好老师(尊重人性) 09:23-10:11 好老师激发内驱力,教学相长 10:12-12:00 家长需保护孩子自尊、自信、好奇心 12:03-13:00 教育应适应孩子,而非反之(德国分流案例) 13:06-14:00 中国职业歧视:蓝领低薪低地位 14:36-16:00 高考不再保证公平,需主动选择人生 16:93-19:00 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启蒙:工具取决于人 19:57-22:00 **中产家长误区**:国际学校≠创新教育,留学需因人而异 22:00-23:00 衡水模式批判:牺牲幸福换分数 23:48-25:00 社会分层客观存在,认知觉醒者少数 25:60-28:00 **核心忠告**:尊重教育规律,拒绝伤害孩子 28:18-28:31 结语 BGM:Tom Waits-If I Have To Go(ins) 结尾曲:虎啸春-刘庆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33分钟
99+
2个月前

精神科里的少年,还在等待被看见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创 洪蔚琳 主播 雨晴 我看到了很多少年自杀的新闻,有人评论说孩子太脆弱,这么一点事就死了,我就感觉到,社会对这个群体还是有很多偏见。 自伤的孩子,包括自杀的,走到这一步,前面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呼救:你们不觉得我有什么困难,我自伤了,是不是就开始重视了? 时间轴: 00:29–00:47 主播雨晴谈青少年自杀新闻带来的心痛与困惑。 01:00–01:31 社会对自杀少年的偏见:“孩子太脆弱”。 01:33–02:03 案例少年小北:16岁休学,被贴“脆弱”“作”标签。 02:04–02:30 母亲张晴带小北去贫困山区“激励”,小北回应“我的痛苦没人看见”。 02:49–03:10 张晴的心理挣扎:下班路过中学时的自问。 03:12–03:28 张晴回家面对喜怒无常的小北,紧张到盼孩子不在家。 03:44–04:25 496位患儿家长微信群:共同困境、自责、求助。 04:34–05:17 疾病复杂难归因;家长把病因归咎于剖腹产、看小说等。 05:18–06:00 青少年精神疾病近年爆发式增长,诊断难统一。 06:00–07:15 小北辗转多位医生,最终到北大六院林红处接受家庭治疗。 07:17–07:56 林红观点:症状是系统信号,家庭养育至关重要。 08:02–09:10 案例:住院少年集体自伤,医生与孩子的对话。 09:31–10:00 重申:每个自杀少年背后都有长期呼救过程。 10:01–11:25 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关注家庭互动而非单一个体。 11:25–12:25 “不能上学=社会功能受损”,原因多元交织。 12:26–13:41 症状要在情境中理解:初三女孩退行与父亲暴力史。 13:42–14:45 治疗建议:妈妈主动满足抱抱需求,建立安全感。 14:47–16:03 大众就诊误区:先看综合医院→转诊→抗拒精神科。 16:03–17:33 学校与家庭互相推责;国外学校-医生协作机制对比。 17:34–18:15 家长常见态度:“孩子装病”“不想上学”。 18:16–19:10 医生劝家长:上不了≠不想上,先承认“这是病”。 19:12–20:40 早期信号:成绩骤降、情绪行为躯体症状;及时就医。 20:40–21:50 疾病易感因素:遗传、创伤、家庭养育。 21:50–23:00 过度关注成绩、监控孩子反致逆反;家长需反思。 23:00–24:30 家长逼问复学;孩子带病上学易复发。 24:30–25:30 家长自身抑郁却未就医,把自杀念头倾倒给孩子。 25:30–26:40 “家丑不可外扬”文化放大孩子压力。 26:40–27:30 家长用“孝道”绑架孩子,忽视生命意义。 27:30–28:30 孩子怕康复后家长“现原形”,成为治疗阻力。 28:34–29:35 7岁男孩“失明”案例:父母长年打架→症状消失。 29:35–30:05 总结:症状是系统问题的出口,孩子最脆弱。 30:03–31:50 医疗资源短缺:儿少精神科医生少、收入低、培养体系不足。 31:50–33:55 就诊困难:挂号难、排队久、复诊间隔长,医生内疚。 33:55–34:30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层级化、团队化模式对比。 34:30–35:10 预防重于治疗;病中反思是成长契机。 35:10–36:20 用几年治病换提前思考人生,未必是坏事。 36:20–37:00 完美主义女孩强迫熬夜→崩溃:社会评价标准的反思。 37:00–37:50 父亲陪治疗后自我调整,亲子关系与企业管理双赢。 37:50–38:05 康复不仅是病好,更是人格成熟。 38:05–38:50 结尾 BGM:Goldmund-Door Of Our Home 结尾曲:电气樱桃-这一次我们别说话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42分钟
99+
2个月前

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4件事,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黄仕明 主播|白白云 支持孩子的“独特” 孩子天生有内驱力,孩子总是向好、向善,向上的,这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我想绽放我的价值,我想被欢迎。 直至,当他向世界呈现他的独特时,却得到负面的回应:你做不到,这个太难了,不可能。 比如孩子说:“我想当画家!” 爸爸妈妈就说:“怎么可能,你做不到的!” 又或者孩子说,“我想成为作家!” 父母说:“你养不活自己的……” ==================================== 时间码: 00:57-01:50 纵火案例引出尹建莉“自由教育”示范 02:01-02:04 主题抛出: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4件事 02:05-04:03 第一件事:支持孩子的独特 • 肯定孩子内驱力与价值 • 避免负面回应梦想,用“高支持力”语言 04:06-06:04 第二件事:给问题腾出空间 • 当孩子呈现问题时,父母提供“安全披风” • 用尊重、好奇回应需求,避免压抑 06:08-09:00 第三件事:培养孩子的胜任感 • 故事:30分数学考卷——母亲无条件接纳 • 失败中继续寻找“下一个胜任感” 09:00-11:06 第四件事: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 以游戏/电子产品为例:共同商定时间,合作代替控制 • 以“如何正确用火”案例类比 11:08-12:06 结束语 BGM:Clint Eastwood-Marie Back Home+Talk Of The Hereafte 结尾曲:草吠声-离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15分钟
99+
2个月前

她一句话,治好了女儿的厌学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天雅 主播:小花花 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难免会感到焦虑:该如何帮助他? 但却常常忘记问孩子一句: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事实上,后者远比前者更重要。 为何这样说? 听完你就知道了。 时间码: 00:00–00:17 - 开场 00:24–01:19 - 文章背景:心理咨询师天雅谈“理想化父母” - 引入主题: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是否应先问“你需要帮助吗?” 01:22–04:26 - 案例:王女士(中学教师)女儿考上重点高中后厌学 - 王女士“全能妈妈”模式失效:成绩下滑、社交困难、母女隔阂 04:56–08:50 - 心理学分析: - 理想化父母阶段(提供安全感) - 理想化修正阶段(挫折促独立) - 女儿现状是“修正契机”,需自主面对问题 08:55–11:03 - 解决方案一:**共情式引导** - 案例:妈妈通过“吐槽”引导儿子发现同学优点,自主修复关系 11:36–15:03 - 解决方案二:**以“猪队友”姿态陪伴** - 案例:妈妈f放弃说教,陪女儿游乐场放松,厌学情绪缓解 - 关键点:家长示弱→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成绩回升 15:16–16:28 - 总结: - 孩子成长需从“被保护”到“独立修正” - 家长放下权威,共情接纳,见证蜕变 16:31–20:11 - 结尾 BGM:伍々慧-Moon River 结尾曲:水曜日のカンパネラ(星期三的康帕內拉) - 小叮噹 Tinker Bell 欢迎关注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20分钟
99+
3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