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洪蔚琳 主播 雨晴
我看到了很多少年自杀的新闻,有人评论说孩子太脆弱,这么一点事就死了,我就感觉到,社会对这个群体还是有很多偏见。
自伤的孩子,包括自杀的,走到这一步,前面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呼救:你们不觉得我有什么困难,我自伤了,是不是就开始重视了?
时间轴:
00:29–00:47
主播雨晴谈青少年自杀新闻带来的心痛与困惑。
01:00–01:31
社会对自杀少年的偏见:“孩子太脆弱”。
01:33–02:03
案例少年小北:16岁休学,被贴“脆弱”“作”标签。
02:04–02:30
母亲张晴带小北去贫困山区“激励”,小北回应“我的痛苦没人看见”。
02:49–03:10
张晴的心理挣扎:下班路过中学时的自问。
03:12–03:28
张晴回家面对喜怒无常的小北,紧张到盼孩子不在家。
03:44–04:25
496位患儿家长微信群:共同困境、自责、求助。
04:34–05:17
疾病复杂难归因;家长把病因归咎于剖腹产、看小说等。
05:18–06:00
青少年精神疾病近年爆发式增长,诊断难统一。
06:00–07:15
小北辗转多位医生,最终到北大六院林红处接受家庭治疗。
07:17–07:56
林红观点:症状是系统信号,家庭养育至关重要。
08:02–09:10
案例:住院少年集体自伤,医生与孩子的对话。
09:31–10:00
重申:每个自杀少年背后都有长期呼救过程。
10:01–11:25
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关注家庭互动而非单一个体。
11:25–12:25
“不能上学=社会功能受损”,原因多元交织。
12:26–13:41
症状要在情境中理解:初三女孩退行与父亲暴力史。
13:42–14:45
治疗建议:妈妈主动满足抱抱需求,建立安全感。
14:47–16:03
大众就诊误区:先看综合医院→转诊→抗拒精神科。
16:03–17:33
学校与家庭互相推责;国外学校-医生协作机制对比。
17:34–18:15
家长常见态度:“孩子装病”“不想上学”。
18:16–19:10
医生劝家长:上不了≠不想上,先承认“这是病”。
19:12–20:40
早期信号:成绩骤降、情绪行为躯体症状;及时就医。
20:40–21:50
疾病易感因素:遗传、创伤、家庭养育。
21:50–23:00
过度关注成绩、监控孩子反致逆反;家长需反思。
23:00–24:30
家长逼问复学;孩子带病上学易复发。
24:30–25:30
家长自身抑郁却未就医,把自杀念头倾倒给孩子。
25:30–26:40
“家丑不可外扬”文化放大孩子压力。
26:40–27:30
家长用“孝道”绑架孩子,忽视生命意义。
27:30–28:30
孩子怕康复后家长“现原形”,成为治疗阻力。
28:34–29:35
7岁男孩“失明”案例:父母长年打架→症状消失。
29:35–30:05
总结:症状是系统问题的出口,孩子最脆弱。
30:03–31:50
医疗资源短缺:儿少精神科医生少、收入低、培养体系不足。
31:50–33:55
就诊困难:挂号难、排队久、复诊间隔长,医生内疚。
33:55–34:30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层级化、团队化模式对比。
34:30–35:10
预防重于治疗;病中反思是成长契机。
35:10–36:20
用几年治病换提前思考人生,未必是坏事。
36:20–37:00
完美主义女孩强迫熬夜→崩溃:社会评价标准的反思。
37:00–37:50
父亲陪治疗后自我调整,亲子关系与企业管理双赢。
37:50–38:05
康复不仅是病好,更是人格成熟。
38:05–38:50
结尾
BGM:Goldmund-Door Of Our Home
结尾曲:电气樱桃-这一次我们别说话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