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慧琪 主播 | 慧蓉
直到今天,陈轩还清晰记得佳怡坐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样子。
她耷拉着眼睛,全身僵着不动,手心和身上大量地出汗。她总忍不住哭,每次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即使她小心隐藏,陈轩还是看到了她胳膊内侧触目的伤痕一一右胳膊一排二三十道,像是划完一个方向再转向另一侧,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夹角,伤口工整细密,还有血印,左胳膊也有几道。
她耷拉着眼睛,全身僵着不动,手心和身上大量地出汗。她总忍不住哭,每次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即使她小心隐藏,陈轩还是看到了她胳膊内侧触目的伤痕——右胳膊一排二三十道,像是划完一个方向再转向另一侧,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夹角,伤口工整细密,还有血印,左胳膊也有几道。
“她的存在让我感觉像是,她只是来这个世界看看。她看够了,觉得没意思了,她要离开了。”陈轩回忆道。
陈轩曾是长三角地区一所私立中学的心理咨询师。看着坐在眼前的佳怡,陈轩感到,现实里任何一丝压力和焦虑的风吹来,她都无招架能力,像是这个世界在侵蚀她。
时间码:
《我在中学做心理咨询,见到无数伤痛的青春》时间码提纲
(已去掉毫秒,保留关键节点)
00:00-00:17 片头:教育的根本在家长做人
00:26-00:40 开场:今日主题与作者
00:43-01:35 案例引入:嘉怡自伤画面
01:38-02:05 咨询师陈轩的感受:青少年抗压力脆弱
02:15-02:55 数据:中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suicide
02:56-03:25 政策:抑郁筛查纳入健康体检
03:26-04:00 校园心理室=社区医院:第一道防线
04:15-04:55 课堂现场:初中生谈“能否suicide”
04:56-05:35 埃里克森:青春期身份危机
05:52-06:15 中学生三大压力源:人际、家庭、学业
06:34-07:25 互联网放大焦虑:全网“学霸”对比
07:26-08:00 筛查实例:1000人中有60-70人suicide倾向
08:01-08:35 报告:初中抑郁检出率≈30%,高中≈40%
08:36-09:25 脑科学:杏仁核早熟 vs 前额叶未熟
09:29-10:05 案例:家长拒绝长期治疗
10:22-11:30 家长否认伤真实性:划痕是“吓人的”
11:31-12:55 父母常见反应:成绩好=不可能抑郁
13:00-14:00 决定大于沟通:中国式家长特点
14:01-14:50 咨询师策略:先理解家长,再影响家长
14:51-15:50 个人动机:咨询师“治愈童年的自己”
15:51-16:40 校园心理室布置:隐蔽、玩偶、暖色墙
16:41-17:30 角色定位:老师≠咨询师,强调平等
17:31-18:20 去病理化:来咨询≠有病
18:21-19:00 学期三次筛查+心理健康周
19:01-19:40 情绪识别课:好-中-负,持续1-2周即介入
19:41-20:20 政策背景:2019-2022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20:21-21:00 教材缺口:内地无统一教材,老师自编
21:01-21:50 问卷误用:成人suicide量表直接用于未成年
21:51-22:40 转介断层:学校→医院→返校信息失联
22:41-23:30 香港对比:校社-医-家团队流畅联动
23:31-24:20 心理老师工作量:一天最多13例,周60h
24:21-25:10 学年节奏:3-4次筛查+5·25心理周
25:11-26:10 风险分级:高/中/低+shadow teacher 24h陪护
26:11-27:10 公私差异:私立重个案,公立重集体课
27:11-28:00 师生比:内地1:4000,香港1:200
28:01-29:20 离职原因:浩劫感、专业成长受限、24h心理负担
29:21-30:00 结束
BGM:Frozen Silence-New Home
尾曲:许含光-银色的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