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 AroAce: 无浪漫爱和无性恋的认识与和解

Outlier离群点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一起走进了无浪漫关系谱系(Aro)与无性恋谱系(Ace)这两个常被误解甚至忽视的群体。我们聊到了什么是无浪漫爱和无性恋,拆解“爱无能”、“性无能”的偏见,探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形象,以及一些现实场景如柏拉图式恋人如何在没有性的连接下区分爱情与友情。 在现代社会,性往往被视为亲密关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反思了这一观点:性解放与性主导的关系霸权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对许多无性恋者而言,爱情和亲密并不一定与性绑定。面对社会中强制的性欲文化——无论是受宗教、人口压力,还是社交媒体和约炮文化的影响,Ace群体经常被边缘化和误解。对于无性恋者来说,异性恋者似乎理所当然的吸引力体验,对许多Ace来说像是个无解的谜题。他们好比被迫参与一场规则未知却人人参与的游戏,感受到与主流文化的疏离感和孤独。 同时,社会告诉我们,浪漫爱情是“终极”联系。Aro群体不是“不了解浪漫”的人,而是看到浪漫、理解浪漫,但以不同方式体验它的人,并在不同种类的联系中找到更多意义。对于他们,深入的友谊、智力的纽带、无私的宠物、宽容的家人、纯美的大自然等等一切的爱同样重要,甚至更有意义。不需要一段罗曼蒂克关系也能让生活充满爱。 我们还讨论了AroAce群体在自我认同上的复杂历程。从曾怀疑自己是同性恋,到怀疑自己是跨性别者,男性难以摆脱刻板印象中的性主导,女性难以摆脱世俗框架下的性客体。承认自己是无性恋或无浪漫者,实际上是一种对抗社会刻板印象的勇气。 最后,如果认同无性恋和无浪漫爱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那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不是,也无需焦虑,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自我感受和选择自由。 无论身份如何,最重要的是拥抱真实的自我,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 你将听到: 01:39 什么是无浪漫关系谱系和无性恋谱系 06:40 无浪漫关系是“爱无能”,无性恋是“性无能”吗? 13:50 表现无浪漫爱和无性恋群体的影视作品 21:50 如果爱没有性,柏拉图恋人如何判断那是爱情而非友情 29:17 性是亲密关系的必须吗 30:34 性的解放VS性的霸权 35:23 无性恋可能跟顺直人群恋爱吗 44:58 无浪漫爱关系和陪伴合作关系是一样的吗 48:20 无浪漫爱只是因为没有遇到真命天子吗 54:00 标签就像衣服,不需要的时候就应该脱掉 相关内容: 影视:《不恋爱的两人》《不恋爱的雀斑小姐》《心跳漏一拍》 书籍:‘Ace : WHAT ASEXUALITY REVEALS ABOUT DESIRE, SOCIETY, AND THE MEANING OF SEX‘ YouTube:jaidan animations 采访 aromantic asexual光谱

56分钟
99+
4个月前

EP20 我的天才女友

Outlier离群点

这期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女性友谊。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怎样独特的面貌?又如何滋养着女性的人生? 我们将从埃莱娜·费兰特震撼人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两位女性角色纠缠一生的情谊,来探讨女性友谊的困惑、深爱与无奈,以及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去。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两位女性主角——莱农和莉拉,她们的命运如同藤蔓般紧密缠绕,从童年到暮年,历经爱恨交织、嫉妒与扶持。而李逸云的《The Book of Goose鹅之书》,这部作品聚焦于12-13岁女孩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友谊。它跨越了国界,无论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都可能经历那种混杂着不可名状的青春、深爱却无能表达的情谊,以及明知错过即是永远却不得不放手的无奈。女性成长中一直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的情感。 从日本社会《昼颜》中展现女性一同在情爱与道德边界的大胆探索,到现代《欲望都市》中讨论已婚与单身女性之间存在战争吗?她们看似不同,实则相似,有伴侣陪伴回家固然温馨,但能与单身女友们共度时光,更是人生一大乐事。生活之外职场之中,《绝望的主妇》和《傲骨贤妻》以企业中盛行的“女性导师制”(mentorship)彰显了职场女性之间的互助与扶持。走向人生末端,《隔壁房间》则描绘了暮年女性互相照料、抱团养老的温情画面,这种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能互相扶持的方式,无疑是女性情谊在晚年阶段的最好体现。 回到历史与社会学的范畴,《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The social sex》一书表示相比男性只是一起玩乐并把脆弱一面展示给亲近女性以维持男子气概,女性基本依赖朋友度过疾病、伴侣去世、养育孩子等等人生重要阶段。哪怕度过了学校时期,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也会以督导或者邻居等方式交友。这与男性“肩并肩”(shoulder to shoulder)的友谊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女性的友谊更倾向于“面对面”(face to face)。 女性情谊,远非简单的家长里短,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纽带,是彼此支持的力量源泉,更是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共同成长的见证。

53分钟
99+
5个月前

EP19 衰败的花朵:走在边缘的青少年

Outlier离群点

在奈飞新剧《混沌少年时》中一直有个悬念:“jamie到底为什么?”这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拷问。 是什么让本该在阳光下肆意奔跑的少年,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是天生的邪恶,还是后天的扭曲? 父母的缺位、朋友的背叛、校园的霸凌、畸形的男性气概,甚至是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网络成为情绪的放大镜,当“女生越被羞辱,男生就越容易得手”的错误观念甚嚣尘上,青少年又该如何自处? 从震惊社会的“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到引发广泛讨论的校园霸凌事件,再到荧幕上触目惊心的《少年的你》和《黑暗荣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混沌中挣扎,在迷茫中堕落。 “How did we make her?The same way we made him.” 或许,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甚至一个问题社会。意外怀孕、不被爱的童年、过高的期望、失衡的家庭关系,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情绪危机的导火索。 面对这些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破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密码?医疗手段、学校教育、家庭关怀、社会支持,哪一种方式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源?芬兰的“无竞争教育”、日本的“集体意识教育”,又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47分钟
99+
6个月前

EP18 皮克斯和迪士尼:动画造梦者

Outlier离群点

童年时,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动画是动人的故事与震撼的视觉的结合,它们构成了想象的美好世界中最灵动、最新奇也是最感动的回忆。让我们乘坐时光机,重温那些充满爱与梦想的经典之作,从《海底总动员》的亲情与勇气,到《飞屋环游记》的爱与失去,再到《寻梦环游记》的文化探索,重拾记忆深处的纯真与美好。 从《玩具总动员》开创3D动画电影的先河,到迪士尼收购皮克斯,回顾这两家动画巨头的合作与创新之路,也可以窥见动画作品内核的转型。 其中蕴含有女性视角的革新,从早期《白雪公主》《灰姑娘》中等待王子拯救的女性形象,到《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力量,动画世界中女性角色也在随着时代觉醒与成长。 于此同时,大而泛的爱好像越来越不被重视了,甚至当所有的外在关系都被论述之后,人们回归到个体感受的抒发,和情绪的表达,动画世界也成为一切的答案的展示窗口。 本期节目,欢迎与我们一同走进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动画世界,感受爱与梦想,探索成长与自我。 本期你将听到: * 皮克斯如何用深刻的情感和普世的主题触动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的观众? * 从《玩具总动员》到《冰雪奇缘》,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动画技术和叙事方式发生了哪些变革? * 动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 在《头脑特工队》《心灵奇旅》等作品中,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爱、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42分钟
99+
7个月前

EP14: 狗屎工作与面目模糊的个人

Outlier离群点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工作是一种天职,追求上帝的应许需要在俗世中,完成个人在其所处职业位置上的工作责任和义务。 但如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和社会产能的提升,人类工作的可替代性大幅提升,重复、无聊逐步成为《狗屎工作》的主旋律,现代白领不过是格子间的流水线工人,这使得人不禁反问:工作的意义为何? 而《没有面目的人:新资本主义之下工作的个人后果》明确了如今个人奋斗已与组织意义失去链接,单一职业无法持续到退休迫使个人必须不断点亮技能树,这使得已经无意义的工作比过去时代更高压、更异化。 哪怕放下对工作价值的追寻,因为人际关系的依赖、秩序感的维持、金钱收入的稳定性以及诸多原因,选择从工作中出逃既是勇敢也是奢侈。“不工作”后的替代方案或许能填补工作的满足感,但很难治愈工作的缺失感。 我们足够幸运能寻找到喜欢且擅长的事并用以谋生吗? 你会听到: 02:24 最初的工作想象 10:07 工作祛魅:意义感的缺失、技术精进的无望、工作环境的压迫 17:32 切换职业轨道:从运营到专业 21:04 工作狗屎,屎上雕花,屎不下咽 28:04 我们为何要在工作中找寻意义? 33:32 无法离开工作的原因:生活秩序、交友需求、收入保障 45:16 从工作中出逃:全职儿女、提前退休、退居小镇、数字移民、间隔年 55:45 不断追问工作,是在追寻我们人生体验的重要部分 BGM: Space Oddity - David Bowie

62分钟
3k+
1年前

EP13: 亲密关系:爱是难以践行的自我实现

Outlier离群点

爱,本质上是一种融合性的情感。它矛盾地包含了自主与自由发展史的一个片段,过往的爱受制于宗教信仰、家族传统、社会权威,而随着文艺复兴,亲密性演变成了现代自由主体的核心价值——知晓自我的权利,且有能力践行这些权利。 但在当下的环境里,浪漫爱的叙事已经被很多人抛弃了。因为性自由与两性不平等这个依然普遍的强大结构相互作用,使得亲密关系充满了矛盾与危机。 一方面,受到社会系统的严格约束和编码,恋爱被视为直接通向婚姻的途径,现代主体的个人自由与婚姻、生育、伴侣关系制度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女性争取解放的性自由与身体自主权仍旧在路上,但随着性自由与情感自由日渐紧密地交织,异性恋中的性别不平等组织成情感系统把浪漫关系成功与否重负主要是女性心理上,这种情感不平等包含着过往的象征性暴力和创伤,导致女性总是反躬自省,并总是主动在关系中提出“我们谈一谈”。 与此同时,因为经济生产模式的变迁,女性的独立和崛起,家庭功能的弱化,“爱”不再是赖以生存的必需。而心理治疗提供了叙事空间,去合理化与治愈分离;科技的迸发带来了——虚拟的AI恋人,乙游,追星,轻关系的Crush/交友软件约炮。亲密关系中基本的性需求和情感需求都有了代偿,于是每个人都更看重TA自己,喜欢通过双方都做自己之下的合适和默契来稳固关系。把“重”放在自己身上,把“轻”放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彼此减负,维护自我、亦维护他人的自我。 当今,如果浪漫爱不是必需,我们还“想要”爱吗?不管是断情绝爱的一心搞钱,还是灵魂共心理同频的心心相惜,或是天崩地裂的荷尔蒙迸发,本期我们想谈一谈浪漫叙事的兴起与凋零,亲密关系的想象与破碎,追求爱本身的无畏和矛盾,以及衍生出的婚姻制、生育权、两性权力观。 你会听到: 亲密关系与友情、亲情的区别 02:22 对亲密关系的想象 08:20 亲密关系里的权力关系 33:34 亲密关系的代偿 35:02 亲密关系是否具有排他性 43:03 亲密关系的告别 47:07 亲密关系与自由的对立 58:53 亲密关系是必需的吗?01:03:02

64分钟
99+
1年前

EP12:我们时代的神经性人格

Outlier离群点

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性人格》将神经症定义为一种偏离共同文化模式的心理紊乱,是人的内心与环境产生冲突无法平衡的结果。 她同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揭示出:我们总是与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选择了疏远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 其实每种古怪的行为背后,都是正在受苦的自己。于是,行动上“发疯”和“躺平”成为了一种无奈的应对方式;同时,心理上左手握着唯物主义,右手迷信神秘主义,我们在现实和幻想中摇摆不定。 在内心的斗争过程中,我们在不断为自己寻找一个答案,不管它是心理学的诊断,还是人格类型测试,或是星座、塔罗牌、算命等等玄学,乃至身心灵的冥想和能量交换。 我们通过不断调试三种关系: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尝试直面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去努力习得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 你会听到: 02:02 当代年轻人为何在焦虑,抑郁,内耗里选择了发疯和躺平? 10:36 年轻人开始更加关注心理学、人格测试 13:13 MBTI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如此受欢迎 25:00 星座、算命等玄学为何重新流行 32:35 一切迷信预测的背后是对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期望 36:48 身心灵的兴起 46:40 三种关系: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

54分钟
99+
1年前

EP11:艾丽丝门罗“公开的秘密”,一个坍塌的文学世界

Outlier离群点

今年5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加拿大女性作家门罗去世。她的作品以短篇小说见长,描画的大都是加拿大渥太华郊区小镇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与生老病死相关的主题。在相似背景下,她通过矛盾的风格的交织来反映真实的生活:“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讲述共存”,“惊悚和快乐的语言风格并存”。很多女性作家表达过对她的喜爱,且深受她作品的影响。 我们原本准备以门罗为契机系统谈一谈女性作家,在拖延下,7月曝光的新闻中门罗的女儿表示,自己在未成年阶段长期受继父的性骚扰,但门罗在知晓这一事实的情况下,无论是出于保护声望,还是出于自私,其选择了隐瞒。且在短暂离开第二任丈夫后,门罗依然选择跟对方一直生活直至对方死亡,期间不吝赞扬丈夫。 于是这期节目,我们决定围绕门罗以及她的作品展开讨论,并且试图进一步思考在这件丑闻背后: 伟大的作家一定拥有伟大的灵魂吗? 小说创作是否通过隐藏的真实来放置虚假的人格? “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继续忙碌地生活”——知晓但不行动是不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因为反母职神话而对伤害避之不谈是不是一种诡辩? 爱与无能可以让男性隐身吗? 主题略显沉重,但它不会比受害者曾深陷的黑洞更无望。文学曾让我们耽于幻想,也帮助我们跨越现实。 你会听到: 04:14 门罗生平 06:49 喜欢的门罗作品 31:00 作品在为作者说话吗? 31:43 青少年性侵的其他文学化表现 38:55 门罗为什么无法彻底离开? 43:45 门罗真的爱她的丈夫吗? 49:00 沉默是不是共谋? 55:15 男性的隐身

63分钟
60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