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only live once. 人生只活一次,人生是一场单线程的旅行,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一个第一次都代表独一无二的体验。 初次经历往往承载着最深刻的记忆与情感。从第一次独居的孤独与自由,到第一次养宠物的喜悦与责任,从第一次叫救护车的紧张与无助,到第一次送别亲人的悲伤与怀念,再到第一次看心理医生的自我探寻与成长。每一个“第一次”都是我们生命中独特的篇章。 时间向前流逝,注定我们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新奇体验。在这些不断的第一次中,生活的真谛与多样性逐渐涌现。 回顾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无论是欢乐的,痛苦的,难忘的,还是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再次体验的第一次,都将是踏入人生下一篇章的卷首语。 你将听到: 第一次独居,自由与放松:01:21 第一次养宠物,陪伴与爱:08:08 第一次报警,惊恐与不安:15:56 第一次叫救护车,效率:23:27 第一次接触精神疾病和心理治疗,无助与求助:27:27 第一次参加同龄人葬礼,冲击与启发:40:58 第一次救人:48:23 值得期待的第一次:54:20
五月迎来末尾,夏日悄然而至 我们在各自完成了生活“不得不”的任务之后,终于回归日常 运动,阅读,观影,是我们精神的稳定锚 它们带来反思,带来支持,带来与生活无关的兴奋与自由 而和远在天边的朋友读同一本书,看同一部电影也是我们洞悉彼此生活状态和价值变化的桥梁 本周,我们聚在一起,随便聊聊近期的故事: 00:56 彼此近况,回归日常 09:30 不够善良的我们,女性生活的陈旧想象与反叛 27:24 富都青年,底层边缘劳动者的滑坡与失控,吴慷仁的表演技艺 32:18 网飞三体,酣畅淋漓的同人创作到底好不好? BGM: 蔡健雅-Rebecca
大规模城市化,与父母的被迫的物理隔离:越来越多的家庭天各一方,一年里团聚时间寥寥,子女的自我实现、父母的生活质量,是令人两难的选择题。而即使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疾病也可能带来金钱与精力的沉重负担,商业化养老的待完善,居家养老的局促与矛盾,让每一个选择都必须思虑良多。 特别是作为唯一一代也是最后一代独生子女,身处四二一家庭结构中,在享受举全家之力的托举后,开始面临代际传导的从大山到针尖的养老压力。 不仅仅是个人,老龄化少子化的全球性危机背后是现代文化危机:我们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将来。人们一直活在两难之间,希望父母健康快乐顺遂,也担忧未来老年的自己能否一样。 或许担忧背后是生而为人将面对一生的巨大课题:无惧年龄,克服孤独,直面衰老,接受死亡。 本期你讲听到: 01:38 什么时候意识到父母养老问题的紧迫性 09:44 中华养老文化的独特性 13:16 独生子女的困局:4/2/1的家庭结构,举全家之力的托举,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压力 22:17 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下可取的父母赡养的方式:居家养老、抱团养老和养老院 34:20 养老的两种情形:失能失智与自理生存,西方现代养老的形成与发展 44:00 与父母关于养老计划的沟通,对孤独的恐惧 56:30 自己的养老设想,无子女的将来,AI养老和无痛医疗的时代会降临吗?
运动对曾经的我们来说,是为国争光的竞技,是体育课的考核分数,是不擅长的集体活动。在回避和厌恶运动数年之后,我们回归规律的锻炼,重建破碎的运动能力,重新怀抱和接纳自己的身体。 《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不需与任何人交流,只需要眺望周遭,凝视自己,感受强风吹拂。 在水下能《听说》什么?流水静谧深深,如同不间断的心流,进入冥想的超脱时间。 在拳台上倒下,只为赢自己的《热辣滚烫》也为彼此克服孤独的《百万金婴》。 在球场上,一支队伍能像湘北穿越歧路纵横的全国大赛,也能彼此配合打出晴空霹雳。 运动技能的提升,生活习惯的颠覆,输赢观念的重塑,个人极限的突破,社交的洗牌……运动的重启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身体素质,更潜移默化成为一件代价最小获益最大的趣事。 以身体载行勇敢之心,履行大脑好奇的指令,开放“我不行”的假设,全力享受而非痛苦于不适。 春天来了,一起迈步吧。 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分类:03:00 运动不同层次的目的:05:35 曾经对运动的厌恶和重启运动的契机:08:00 通过运动感受到了什么:21:50 最爱的运动:31:04 运动与伤痛:37:32 运动科学:如何照料身体作为一个整体:45:48 运动成瘾:49:40 女性与运动:55:55
宁愿相信大河没有水,也不相信我的CP没一腿。 宁愿相信水里没有船,也不相信我的CP没在谈。 恋爱我可以不谈,但我CP不能BE。 磕CP的挖地三尺,是列文虎克的显微镜, 还是多巴胺呐喊的致幻剂? 磕CP的泉涌二创,是圈地自萌的无边快乐,还是寻求归属感的身份认同? 磕CP的粉丝文化,是与资本的合力同盟,还是对文化消费的再造? 磕CP的情感波动,是来自现实亲密关系的失望,还是对理想情感的需求投射? 磕CP的现实影响,是激发了创作热情,还是点亮了全新技能? 本期我们谈一谈磕CP的亚文化,聊一聊从十余岁开启兴趣,到如今的漫长岁月里,这一爱好到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什么,这是有史以来最开心的一期,足以彰显观点远逊于情感。 于是,不必同意我们的观点,但务必收下我们的祝福:你磕的CP都是真的! 02:35 第一次磕 07:58 最深刻的一次磕 15:00 磕的伤心事 19:30 不同类型的CP到底在磕什么 25:48 除了快乐,磕CP对个人情感的冲击 32:17 为什么对幻想如此投入 37:34 创作型表达和个人技能升级 45:4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人: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热爱 57:29 磕CP如何影响主流文化
如果重启人生,你还想做一个女性吗? 作为母亲的女性,面临着母职惩罚 作为妻子的女性,面临着照护危机 作为女儿的女性,面临着代际压迫 作为职业女性,面临着职场歧视 作为社会女性,面临着潜在性骚扰 作为女性本身,面临着角色规训 本期我们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动、角色/身份、结构、文化、环境变迁来直面女性作为一个天然的性别,所遭遇的问题、挑战与困境,并试图探讨一些理想范本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无意夸大,所有的观察和体会都是从个体经历出发。无从选择,女性的话题不由女性来书写和讨论,谁来? 很多问题暂时得不到答案,但并不妨碍把它提出,等待下一个瞭望塔。 很多方案讨论过于理想,但期待循着前人踏出的小径,通向下一个口岸。 你会听到: 02:14 女性的社会生活为何值得谈论,《父权与资本主义》,《资本与照护的悖论》,82年生的金智英 11:50 社会制度是在保护还是在伤害?产假,女性车厢,《向前一步》 18:09 就业环境的平等与安全,隐形歧视和显性侵犯 20:57 家庭环境的危机,母职压迫,家暴,‘the cost of living’ 33:12 女性精神的自我解放,性羞耻,服美役,《始于极限》 37:41 理想经验范本 43:40 女性如何互助
《涉过愤怒的海》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悬疑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女留学日本,却离奇死亡,而她的父亲为追查真相,而踏上了寻仇之路,最终却发现了隐藏在死亡背后的秘密的故事。 本期从曹保平导演的这部最新电影讲起,延伸到启发和触动我们的表现亲子关系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并展开谈一谈我们所认为的父母之爱。 从不自觉地降生于世为人子女,到自知地反思父母之爱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是否存在,爱包裹着甜蜜、伤痛、麻木和隐忍,在最小的社会单位里以最近的关系距离激荡起最大的内心海啸。 在成长的不同人生阶段里, 父母可能缺位,可能失责,可能伤害,原生家庭问题成为反观成人行为逻辑的一大重要参考。但同时亲子之间也有共同美好记忆的留存,经历风雨的相互支持,和成熟后的接纳和理解。 面对交织的复杂情感,爱是天然存在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如何创建和维系爱本身?如果完美的爱不存在,还有必要留守在关系中吗? 00:54 从《涉过愤怒的海》谈起 20:18《妈的多重宇宙》 28:58 缺失的父母之爱可以被弥补吗? 32:54 东亚文艺作品中父母之爱的命题来源 36:36 东亚和欧美作品表现亲子关系的不同 41:55 父母之爱是否有阶级差异 48:44 父母之爱是否有时代局限 53:06 被爱和不被爱的瞬间 57:00 亲子关系是可以被舍弃的吗? 01:01:50 爱到底是枷锁还是翅膀?
项飙在《跨越边界的社区》提出的“附近性”这个概念,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和物质基础对个人的托举作用,他认为关注“附近”有助于人们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并在主观意识上树立一种新的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并进一步指出,“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面对失控生活时的一个“锚”。年轻人的生活常常充满了焦虑和压力,而“附近”能够提供一种重新建立生活控制感和知晓感的基础。与社区不同,“附近”不是一个有固定边界的单位,它更强调个人的具体经验和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 而在当下的经济下行期,人们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一方面看见了远超个人阶级的漂浮生活,另一方面挣扎于自身的生活困境,焦虑感如影随形的当下,个体强烈地需要在近郊环境中寻求稳定与快乐。 这一期我们试图探讨在不断迁徙的候鸟生活中,理想的本地生活样态是何,我们为何及如何建立这样的本地生活。 3:45 为什么要建立本地生活 9:04 何谓本地 15:20 出走“本地” 21:10 本地的构成要素 23:18 如何寻找理想本地 25:55 融入本地的路径依赖 30:44 我们如何挣扎着迁徙 43:38 建立本地生活改变了我们什么 45:35 如何快速建立本地生活 53:14 附近性真的能建立安全网吗,它是否真的能抵抗大环境的压力与冲击
2023是恢复流动的一年,时间转动,物理移动,心理变动,在365天中重新平等地思考每一个个体在庞大的体系下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每人每日24小时,无论贫富皆只有一生,这本身是如此的公平,但社会时钟的存在总在提醒你是否行将踏错,走在了边缘,远离了主道。 小镇青年的出生,填鸭教育的压迫,非兴趣驱动的专业选择,流水线职场的人格工具化,非主流的文化反叛,形成我们的底色。 在体验日常生活之外,失落于无所适从的社会身份, 纠结于无可参照的人生选择,痛苦于不被聆听的精神呐喊,成为加缪所述的局外人。 在2024年之初,我们开启“离群点”Outlier,这本是指统计数据中那些与其他数据显著不同的观测值。人们研究离群点的成因,判断它们是否应该被保留或排除。它可能指向新的发现或未被注意的现象。 我们在本期中探讨了: 为何觉得自己是outlier?1:50 主流人群是被规训的吗?4:28 意识到自己格格不入的瞬间:职业?生活?精神世界?7:35 如何接纳自己是outlier:找到同盟?阅读?思索?13:03 作为outlier在世界不断迁徙的理由21:25 人生真的可以被设计吗?34:00 寻找自我的路为何如此艰辛 46:20 未来在哪里?55:17 第一期,欢迎你来到我们敞开的小小世界,一起聆听自己,再向更深更高的山海走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