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罗浩贤在 EBP 20 期行动营 8 月 11 日CBT第四次答疑的精选:如何长期实践 CBT ? 21天书写后,CBT 的思维方式在应用时还是感觉有阻力:阻力不是指写不出来,也不是指写完了后,自己对想法或情绪的重新认识没有改变,而是指: 在具体场景应用中,有些地方,还是模凌两可。 自己觉得并不是指导语或者书写模版没写清楚。还是一个练习的熟悉过程。 就像做数据分析,看教程用示范数据做出结果,不难,但是到真实研究中会出现各种bug。 通过这么梳理,我也再次鼓励自己再进行一期 CBT 书写吧。 想问下主创:对于长期的练习,以及实际生活实践,有没有什么建议?
本期为8月3日正念进阶行动营偲偲老师的答疑前练习分享:观想法总是做不到引导语那么理想,是怎么回事?
这是开心窦在 EBP 19 期行动营 8 月 2 日积极心理学第二次答疑的精选:不同的心理干预流派 & 成分党 ? 请问主创们是如何看待这六大心理学干预体系(CBT, MBSR, ACT, Positive Psychology, MBCT, and DRM)的区别的?从发展时间和内容来看,MBSR,ACT和MBCT都是在CB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个人的理解),为何不致力于完善CBT,而要发展一个新的分支,这是因为方法之间有显著差别,还是要占山为王发展自己的门派? 在我这个工程师出身的人看来,暂停实验室的正念书写行动营采用的是解决问题的工程学思路,为被情绪所困的人提供可实操的方法,而不会迷失于各个体系中。管它这个T(therapy)还是那个T,只要能实现感恩而非抱歉「生而为人」的就是好T。 我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我一直以来对心理学发展内在逻辑的困惑。我是学自动控制的,一直读到博士,后来因痴迷教学便开始研究认知心理学。习惯工程领域论文文风的我刚开始读心理学文献时第一反应是:怎么搞心理学的这么多「杠精」?因为很多文章都是对评论的回复(a reply to commentaries),这种现象在工科论文中很少见。借用《情绪》一书中使用的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这个概念,也许我的认知粒度(cognitive granularity)可能不够精细,在我看来很多评论都是抨击研究的局限性。研究人的科学当然有局限性,每个研究只能专注很小的局部,连物理学都尚未发展出大统一理论,何况研究人的科学。所以看到这六大心理干预体系,我也有同样的困惑,在我看来这些体系在去繁化简之后不就是正念+斯多葛吗?各个体系真有独自存在的必要吗? 前面提到我是学自动控制的,我觉得心理干预相当于构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其中包括控制目标、控制算法、执行机构和传感器,这样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心理达到控制目标。所以成功的心理干预可以看成设置合理的控制目标,当传感器感受到的状态与控制目标有差距时,执行机构就会在相应的控制算法下调节心理,减小甚至消除差别。这个心理干预系统的有效性就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传感器灵敏度是否合适(过钝过敏都不好)、控制器是否有效以及执行机构是否灵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有助于设置目标,正念和日常生活重建法有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派生的MBSR, ACT和MBCT则是帮助改善控制算法和执行机构的。所以从期望达到有效心理干预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无需纠结到底使用哪个体系,而更多是注重可改善每个环节性能的方法,行动起来。
这是罗浩贤在 EBP 20 期行动营 7 月 28 日CBT第二次答疑的精选:CBT书写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找借口? 回顾最近的消极情绪事件时,大多数是因别人而起的事件。练习后还是觉得,如果对方不这么说话,我就不会有这些消极情绪。 例子1:男朋友有歧义的一句话让我瞬间不开心,我的反应让他也不舒适。经过练习写作后我自己反思,我不该反应这么大,应该心平气和的和他讲,但是最终还是觉得,对方是原因。 例子2:在和家长说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时,家长总是会避开表扬而去挑刺说应该要更好更努力,我会因此觉得失落等等。 问题:如果我感觉能想到的消极情绪都是外部引发的,是我在找借口找原因、推卸责任吗? 感觉会不会变成给自己找借口、逃避等,也许就是真的自己不好,不对;然后虽然一时情绪不消极了,但是却欺骗自己是好的,那就使自己停留在不好或错误的状态里,而不去改变了? 第一天的书写练习里,如果像陪伴者分享里的拖延症严重的具体事件是压力大,导致效率低,这和找借口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这是不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呢?
这是开心窦在 EBP 19 期行动营 7 月 5 日积极心理学第三次答疑的精选:如何面对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是开心窦在 EBP 19 期行动营 6 月 28 日积极心理学第二次答疑的精选:打怪升级的自我成长之路。 我发现自己情绪的基本问题是不自信、自我接纳度不够引起的,但是周围人基本没有给我正面评价,只能自己一点点给自己树立信心、接纳自己。有没有什么具实践性的可以提升自我接纳度的方法呢?
本期为5月31日积极心理学行动营窦老师的答疑精选:用超越困扰的思维模式面对困扰 开心窦老师好!那天在基础营直播中听到你提到一句名言,大概是「只关注事情如何做对的部分就好了」,这句话对于引起我焦虑情绪及行为的「担心出错」这个灾难化想法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句话就好像是「让阳光照进来」的阳光一样。 由于CBT我也只在入门阶段,我现在还不能很好地运用CBT去把这个想法松动很多,所以来寻求积极心理学帮助。 对于我的这个不合理想法:正念告诉我觉察此时此刻,不「刍」过去,不忧未来;CBT告诉我明辨想法,松动不合理想法「根系」,浇灌培育新的「种子」。 请问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还可以有什么方式应对我这种「担心出错」的想法呢?谢谢!
本期为5月25日正念进阶行动营偲偲老师的答疑前练习分享:低落状态时,如何用正念态度照顾好自己?
本期为5月17日积极心理学行动营窦老师的答疑精选:如何提高自主感? 面对人生中很多不得不做的事,如何提高自主感呢?对于自主感,还是理解得不深刻。因为家里面临经济危机,不得不帮助家里做一些我不喜欢的工作:会计,出纳,打杂。自主感和成就感都很低,又有压力,一天天的过得又很快。我会提醒自己,每件事都值得做,都可以做好,都可以锻炼能力(实际也确实是这样)。但内心还是经常很抗拒,我不想,我不要(会觉得自己总是逃避锻炼自己能力,行动上也会拖延)。这样的情况,可以保持真实的情况下提高自主感吗?
本期为罗浩贤老师4月14日 CBT 行动营第二次答疑的精选:调整认知,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吗? 我知道我在用改变认知的方式改变事情对我的影响,但是我似乎倾向于让认知改变为我的情绪服务(而不是better me)。 无论是正念还是CBT,我都在尽力让自己感觉良好。 比如今天没有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开始有点沮丧,为了改变情绪我先后经历了这些想法: 1)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2)大不了换一份工作就是了, 3)人总会犯错的(这个受 CBT 影响) 4)我的确有点沮丧,没关系,工作不重要,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否在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粗心犯错开脱?哪种想法是好的?是应该觉得下次我要做得更好,还是应该借助借口让自己迅速开心起来?
本期为3月23日积极心理学行动营1群窦老师的答疑精选:正念与心流矛盾吗? 正念要求关注当下,对自己加深觉察。而心流的状态则类似于无我的状态。这二者矛盾吗?
本期为 CBT 正念书写行动营 1 群,罗浩贤老师在4月8日加场的答疑精选: 如何面对书写时的痛苦情绪? CBT书写时勾起了自己许多的负能量,很难过、很痛苦,以至于想抵触,不想写下去了,怎么办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