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失控时代如何找回温柔而坚定的掌控力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任意、来野、Betty 【内容概览】 当亲密关系崩塌引发彻夜痛哭,当职场变动让人陷入安全感焦虑,当家庭边界被侵蚀到窒息——我们正集体陷入一场「失控危机」。本期节目从心理学视角深挖失控背后的神经机制与认知陷阱,通过德西自我决定理论、CBT技术等,拆解「掌控感」的真相,并提供可实操的掌控法则,帮助我们与不确定性共舞。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一、失控的切肤之痛:那些让我们崩塌的瞬间 1、主播亲述:亲密关系破裂引发的创伤性失控(闯入性思维、体重暴跌、核心信念崩塌) 2、职场失控案例:被迫执行注定失败的任务,如何摧毁胜任感与自我效能 3、家庭边界失控:《小欢喜》英子抑郁背后的自主性剥夺与缠结型亲子关系 二、失控的心理学真相:为什么我们害怕失控? 1、生存本能视角 大脑预测机制失效→杏仁核触发战逃反应→生理性失控先于理性思考 2、发展心理学视角 埃里克森阶段论:1-3岁「自主vs羞耻」冲突的终身影响 三、重建掌控感的四把钥匙 1、能量基础 1)急救技术:4-7-8呼吸法+5-4-3-2-1感官接地术 2)蓄能策略:极简运动法(1分钟高抬腿)、设定人际支持边界、为自己留白 2、动机重塑: 1)动机反思:警惕完美主义陷阱、识别投射性控制(如亲子房间打扫冲突) 2)重塑内在动机:将「应该做」转化为「我想做」 3、认知重构:可控清单实操术 1)用CBT挑战灾难化思维:「最坏情况发生概率真实吗?」 2)区分可控行动(自身习惯)与不可控变量(他人决策) 4、行动锚点:微小闭环的力量 1)行为激活疗法:从「铺床-洗漱」微小成功链重建掌控 2)仪式感塑造:番茄钟建立生活秩序支点、滴答完成重塑胜任感 5、终极掌控:在失控中创造意义 1)接纳与认命的本质区别:停止对抗后的主动性重生 2)意义重构技术:将职场挫败转化为「抗逆力训练」 【参考文献】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爱德华·L·德西等 【幕后小组】 剪辑:任意 音乐:Sarah Kang _ Takahiro Izumikawa - about time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心理学对谈类播客,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64分钟
3k+
3天前

43.和“负面评价怪圈”说再见后,我找回了主动权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萱怡,任意,Jenny 【内容概览】 从对“木桶理论”的反思,我们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主导着我们的情绪和反应的神秘力量。那些让人怎么也不能释怀的“短板”,其实是被人生经历、社会文化等所塑造出来的评价倾向。 我们既警惕自我评价误区的负面影响,又关注如何构建全新的自我评价体系。本期节目,将从不同心理学流派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为重建迭代多元的自我评价体系提供启发。欢迎收听: 01:20 对木桶理论的反思,被长短左右的自我评价 05:47 了解核心自我评价理论 07:35 社会比较普遍存在,外部评价影响内部评价 09:40 从“镜中我”体会生命中的重要关系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14:12 社会文化影响都会影响自我评价形成 17:50 详细拆解负性偏向,走出自我评价误区 28:19 拒绝成为单向度的人 37:27 被跳车的剧本杀,折射出了社会评价的影响 45:02 重构自我评价体系的行动方案 49:58 用接纳承诺疗法(ACT)去定义自我心理的灵活性,提高自我评价的灵活度 58:21 不同的叙事角度,改写自我认同,挣脱问题框架,转向偏好的人生故事 【附】叙事疗法问句,助力转向偏好人生故事 1.我有用心、努力在做的是什么?我努力背后的渴望是什么? 2.我没有轻言放弃的是什么?坚持的是什么? 3.对自己感到敬佩的地方是什么? 4.我很想把生命活成什么样子? 5.如果十年后的我坐时光机来到现在,未来的我会告诉自己关于『爱自己』该怎么做? 6.如果开始用『鼓励自己』取代自责,对我接下来的人生可能的影响是什么? 7.偏好故事说到这裡,我对自己的新发现是什么?这些对接下來的帮助会是什么? 【后期】Jenny 【音乐】歌曲:Golden Dusk Serenity 歌手:Oliver Wells等 专辑:Sunset Melodies 【参考文献】 《ACT就这么简单》路斯-哈里斯著 《最想说的话,被自己听见》黄锦敦著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心理学对谈类播客,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72分钟
14k+
2周前

42.当生命少了一块:死亡、分手、失业教会我的事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任意、来野、萱怡、亦扬 【内容概览】 当亲人离世、爱情终结、事业崩塌… 我们如何从丧失的废墟中重建生活?本期通过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作品以及主播们的真实故事来拆解丧失的真相,带你直面哀伤、重构自我。这是至今为止时长最长的一期,但我们的文字却可能是最少的,因为对于失去的体验是任何文字都无法特别准确的去表达的,我们对于存在议题的思考可能永远没有最好的答案,但是体验确实最真实的。 1、丧失的多元面孔 1)死亡与疾病:癌症患者艾丽对“抗癌勇士”标签的愤怒(“患病有什么好勇敢?我们没得选!”) 2)关系丧失:亚隆与爱人面对死亡的经历带给我们《生命的礼物》、主播亦扬亲述“失业+分手”双重打击:“失去的不只是人,是整个生活结构” 3)身份剥夺:芭蕾舞者娜塔莉因痛风终结职业生涯和被抛弃后的自我怀疑,生命好像在30岁戛然而止 2、丧失为我们带来的觉醒体验 亚隆的“觉醒体验”:重大丧失如何激发“活在当下”的能力 关系丧失的真相:“被分手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关系中的自我’被杀死” 3、哀伤该如何处理 1)哀悼的过程是必经的: 葬礼的传统其实是一场集体疗愈 孩子如何面对珍珠蚌的死亡。 2)5步自救法(主播亦扬实证有效): ① 允许崩溃(每天固定哭泣时间) ② 情绪出口(写作/倾诉/运动) ③ 尝试新体验(学摩托车/卖艺) ④ 重建生活秩序(搬家/办社保) ⑤ 接纳痛苦反复 【推荐书单】 《生命的礼物》(欧文·亚隆) 《一日浮生》(欧文·亚隆) 《爱情刽子手》(欧文·亚隆)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 【幕后小组】 剪辑:任意 制作:任意 音乐:Dancing with your ghost--Sasha Alex Sloan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心理学对谈类播客,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77分钟
11k+
1个月前

41.为什么总在踩同样的坑?如何识别并打破人生循环?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Jenny、来野、任意 【内容概览】 你有没有自问过:我为什么总在踩同样的坑?我为什么总陷在相似的痛苦关系里无法解脱? 本期动点心思用深入浅出的多个故事,结合影视作品,从短程心理动力学的“核心冲突关系主题”(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简称CCRT)出发,带你了解人际关系里的操控性神秘力量,欢迎收听: 02:40 闺蜜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人际中的重复模式 12:00 核心冲突关系主题(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简称CCRT)是背后的操控者 17:05 被虐待的松子,为什么不离开 31:15 讨好的小叶,如何被再次养育 44:08 14岁的杨过,经历了什么 55:26 打破重复模式,从觉察并建立“健康愿望”开始 1:03:45真实、不扭曲地“感知他人”,帮助脱离苦海 1:04:50耐受不确定性的焦虑勇敢迈出“行动”的这一步 【附:本期核心概念】 冲突关系主题是指人与人交往中呈现的互动模式,其描述可以是一句话,它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构成: n 愿望(W,Wish):指个体在关系中所期望或希望得到的回应或结果。 n 他人反应(RO,Response from Others) :包括真实发生的,或者自己预期他人会做出的反应 n 自我反应(RS,Responshe from Self) :指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反复出现的、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人际冲突关系,即为是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简称CCRT) 【参考资料】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疗法》(加拿大)Howard E. Book著 《短程动力治疗》(美) 汉娜·利文森著 【幕后小组】 剪辑:Jenny 音乐:Golden Dusk Serenity -Oliver Wells 专辑:Sunset Melodies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心理学对谈类播客,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71分钟
3k+
1个月前

40.想太多&怕失眠,循证非药物疗法CBT-I来解救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来野、Jenny 【内容概览】 不用服药的失眠克星来啦!!! CBT-I,经过最严格科学检验证明的、效果显著的失眠疗法,医学界公认的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非药物方法,效果通常情况下比药物更持久、安全。而且有研究指出,不去参加昂贵的CBT-I治疗师治疗,把这些小工具拿来自助使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今天,这些治疗工具,本期节目全部免费分享给大家!睡觉困难户们快来收听吧~ 02:45 CBT-I简介:它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非药物方法; 03:45 CBT-I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06:33 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 07:43 用3P模型说明失眠的原因一:易感因素,因为个体差异,有些人更容易失眠; 10:02 用3P模型说明失眠的原因二:诱发因素,触发失眠的“扳机”有哪些; 11:30 用3P模型说明失眠的原因三:维持因素,失眠开始以后,我们因为失眠产生的行为和想法,反而让失眠更加维持下去; 18:45 失眠克星CBT-I工具箱-认知模块工具分享; 35:30 失眠克星CBT-I工具箱-行为模块工具分享; 44:45 失眠克星CBT-I工具箱-情感模块工具分享; 51:19 失眠克星CBT-I工具箱-运动对失眠有效的原因; 53:32 失眠相关书籍分享。 【参考资料】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失眠疗愈:哈佛医学院的六周失眠解决方案》(Quiet Your Mind and Get to Sleep) by Colleen E. Carney & Rachel Manber 《和失眠说再见》(Say Good Night to Insomnia) by Gregg D. Jacobs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by Matthew Walker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corner club - ok time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心理学对谈类播客,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55分钟
3k+
1个月前

39.我们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亦扬、Sissi 【内容概览】 本期节目以演员朱媛媛(51 岁癌症去世)、年轻人猝死等现实事件切入,讨论「活在当下」的本质。主播从正念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双视角,探讨「活在当下」的三重维度: 破除误解:澄清「活在当下」≠ 及时行乐,而是对生命的清醒觉察与主动选择。 正念实践:通过呼吸冥想、抱树疗法等技术,锚定身心的「此刻」体验。 存在主义突围:在死亡焦虑与虚无感中,以自由选择创造生命意义。 节目融合现实案例、心理学实验与哲学思辨,探讨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与「当下」的深度联结。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现实叩问:当死亡成为生命的注脚 朱媛媛的告别:演员朱媛媛抗癌 5 年离世,她的丈夫辛柏青在讣告中写道,她用欢笑传递对生活的热爱。 年轻人猝死阴影:主播分享前同事因加班猝死、同学车祸离世的真实经历,揭示生命的脆弱性。 卡巴金的回答:正念创始人乔恩・卡巴金回应奥普拉——我只关心人死之前是否好好活过。 被滥用的「及时行乐」 社会语境下的「活在当下」常被简化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如躺平、今朝有酒今朝醉)。 真正的当下是既要拥抱阳光,也要直面风雨——工作、解决问题同样是当下的一部分。 正念视角的重新定义:专注力聚焦、非评判性接纳、感官联结。 存在主义的「向死而生」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提出「临界点」理论:重大变故(如失业、疾病)可能成为觉醒契机。 亦扬分享自己裸辞与生活变故后的体悟:当日常琐事的滤镜破碎,才发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电视剧《滤镜》台词:「你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强调个体选择对生命意义的定义权。 积极影响:当下的力量如何重塑生活 缓解压力:正念降低皮质醇水平,激活大脑前额叶理性控制区域。 提升幸福感:心流状态(Flow)让日常任务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生活满意度提升。 增强决策力:摆脱情绪驱动,基于现实条件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参考资料及书籍】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乔恩・卡巴金(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系统讲解正念的临床应用) 《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探讨时间幻象与当下觉醒的哲学实践)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欧文・D. 亚隆(解析死亡、自由、孤独与无意义四大终极关怀) 《西西弗斯神话》—— 阿尔贝・加缪(以荒诞哲学重构生命意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阐释心流状态的八大要素) 【主播说】 「我们无法阻止波浪,但可以学会冲浪」—— 乔・卡巴金的这句话,或许是对「活在当下」最诗意的注解。 【幕后小组】 剪辑:亦扬 制作:亦扬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常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56分钟
3k+
2个月前

38.当亲密关系遭遇“信任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任意、萱怡、Sissi、来野 【内容概览】 当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被击碎,我们如何重建?从无端猜疑到出轨背叛,从回避沟通到权力失衡,信任的崩塌往往带来关系的地震。本期播客通过真实案例、心理学模型和实操策略,带你直面信任危机的本质,学习从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可信赖性三个维度重建亲密关系的信任基石。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一、信任崩塌的致命时刻 01:25 “被小三”后陷入焦虑模式 02:50 衣柜中的化妆包亲密关系崩塌的导火索 05:45 闺女对爸爸的“无端猜疑”恶作剧 07:30 伴侣过度讨好而回避自我需求的令人窒息的关系 11:37 表面甜蜜的接送,实为过度控制的关系 13:19 异地恋的孤独困境:闺蜜因长期缺席支持而陷入“依恋伤害” 14:25 细数信任崩塌的致命时刻,我们的感受和反应模式是什么? 二、信任从哪儿里来? 17:49 信任的重要性 18:30 信任从他人的行为、回应中获得 19:40 信任通过自己获得,从自己的自信和强大中来 20:40 伴侣的接纳让我们更能接纳自己 22:12 信任从双方的交互体验中获得 24:40 通过信任三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可信赖性觉察自己和伴侣的信任分值 三、建立信任感的实用工具 29:10 自我觉察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并且避免反复陷入痛苦关系 31:52 从情感上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伴侣间的“支持性技术”提高可依靠性 32:56 行为上增进双方的情感联结:记住生日、分享日常、—用细节累积安全感和提高可依靠性 36:10 认知上意识到双方在关系中的责任提高可依靠性 37:00 从情绪调节、报备行踪、共同规划未来来提高双方的可预测性 45:20 真诚一致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可以提高双方的可信赖程度 49:30 增加投入和自我表露让我们更相信对方 51:24 多抱抱--接触安慰让你们更信赖彼此 53:10 认知上澄清双方对于亲密和空间的边界,包括与异性的边界 四、当信任无法重建:如何体面告别? 56:50 结束好过被伤害,科学应对关系结束的丧失感 59:10 伴侣咨询的EFT疗法:8-20次咨询改善90%伴侣关系的实证案例 【参考资料以及推荐书籍】 《亲密关系》第8版 罗兰·米勒 《爱的博弈》约翰·戈特曼 《爱的7种对话》苏·约翰逊 Rempel, J. K., Holmes, J. G., & Zanna, M. P. (1985).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1), 95-112. 【信任量表】 该量表由Rempel和Holmes于1986年编制,专门用于测量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包含18个项目,涵盖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三个维度。其理论框架强调信任的核心是伴侣行为的连贯性(如一贯可靠或不可靠)。被广泛引用,但由于时间比较早,以及本土化情况我们并未验证和求证,仅供大家参考~ 1. 我能预见伴侣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可预测性)。 2. 当我身处困境时,可以指望伴侣会帮助我(可依靠性)。 3. 我相信伴侣会一直关心我的幸福(信赖)。 4. 我能准确预料伴侣对新情况的反应(可预测性)。 5. 在做重要决定时,我可以依靠伴侣(可依靠性)。 6. 我对伴侣会一直站在我这一边深信不疑(信赖)。 7. 我能说出在未来的一周里伴侣会做什么(可预测性)。 8. 我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向伴侣求助(可依靠性)。 9. 我相信伴侣会始终如一地支持我(信赖)。 10. 我能预测伴侣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可预测性)。 11. 我知道可以依靠伴侣来完成他/她承诺的事(可依靠性)。 12. 我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伴侣都不会伤害我(信赖)。 13. 我通常能知道伴侣接下来要做什么(可预测性)。 14. 当我需要时,伴侣总会在我身边(可依靠性)。 15. 我相信伴侣会永远把我的利益放在心上(信赖)。 16. 我能猜出伴侣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可预测性)。 17. 我知道伴侣是可以信赖的,会尽他/她的责任(可依靠性)。 18. 我对伴侣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信赖)。 【幕后小组】 剪辑:任意、来野 制作:任意 音乐:Doug Paisley - No one but you The Silent League-Breath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61分钟
5k+
2个月前

37.越追逐越心慌?拆解慕强后,不再执迷于强者神话!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Jenny, 萱怡 【内容概览】 慕强心理是指个体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钦佩、崇拜和模仿的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对强者、成功者或权威的崇拜与追随。这种心理既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动力,也可能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自卑情绪蔓延。 本期动点心思,将从觉察自己的慕强心理,探寻慕强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同时代下慕强心理折射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转化使用慕强心理,这四个部分,来深入聊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1:30 对领导的慕强,让我无法为痛经女性辩护 04:53 智性恋慕强 08:10 “强”是变化的,解构“慕强” 14:12 生存本能让我们依附强者 15:30 社会认同与自我缺失,推动慕强 18:18 女性的慕强不是天生的 21:50 女人重生存,男人爱竞争,慕强需求各不同 28:02 自我贬低、安全感崩塌,都是慕强惹的祸 34:20 理想化慕强,是每个人的需要 37:10 用CBT,觉察、领悟和转化慕强 【参考文献】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253. 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自体的三种需要,《壹心理》 【幕后小组】 剪辑:Jenny 音乐:歌手Colbie Caillat ,曲目Try ,专辑Gypsy Heart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或咨询: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53分钟
21k+
3个月前

36.对谈性治疗师许涵清:越禁忌越沉迷,关于性心理我们都该知道更多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来野 【嘉宾】Haylie 许涵清:临床性学博士;AASECT认证性治疗师;美国马里兰州持证咨询师;美国国家注册咨询师。目前在北京独立执业,工作聚焦于临床性学领域,性少数群体友好(包括LGBTQ+、特殊性实践/性偏好人士、特殊亲密关系结构实践者)。 许老师的公众号:海狸博士的心理小站,主要发布以性学为中心的科普与杂文。 【内容概览】 性,本应是最坦诚的对话,却成了最沉默的禁区。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性治疗师、性学博士许涵清,带我们撕开社会对性话题的集体缄默——当亲密关系课堂缺失了“性”这门必修课,那些被误解的欲望、被压抑的好奇、被污名化的困惑,却让无数人陷入孤独的自我怀疑。我们不做猎奇的窥探,不玩暧昧的擦边,而是试图用科学视角解析性心理。谈性不是禁忌,而是通向亲密与自洽的第一课!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2:35 其中一方没有性冲动,或者性冷淡怎么办? 07:27 逐渐对另一半不太有性趣,性生活频率降低到几个星期一次,该怎么制造机会让另一半提起性趣? 13:18 之前大部分是男方主动,后来不积极了,说了就是“你又不提......”。所以想问,性需求的减少是否也意味着爱的减少?女性如何的更好的提出性需求? 27:50 害怕另一半失望,索性杜绝性生活的心理怎么克服? 36:58 人到中年,对性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且失去兴趣,这个年纪出现这个情况,会不会是雌激素降低之类的病态现象?需不需要吃药调节?另外,这种情况会不会对另一半有精神上的影响? 43:50 欲望太强烈怎么办? 46:41 自己喜欢的癖好,老婆不喜欢怎么办?比如说口。 49:39 多久一次算正常?一次多久算正常?怎么才算和谐?Zw和do的健康频率是一样的吗? 50:38 女性比男性难达到性高潮,甚至有很大比例的女性一生体会不到性高潮。这和心理因素有关吗? 58:20 我们这一代女性,已到中年如何更好的与性相处,才会让自己不再拧巴。 01:13:01 如何克服对于自己DIY很羞耻的心理,去主动迈出第一步? 01:17:07 倘若自己身材不够好,被对方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出,我会很受伤。以及作为女性,倘若自己过于主动的那种负罪感,怕被冠上骚浪贱的名。 01:19:10 恋肥癖正常吗?恋足癖?为什么有各种性癖好?xp有健康不健康一说吗? 01:22:34 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正常温柔的方式。却喜欢强制别人或者被强制,但是只是身体上的,不喜欢精神上的羞辱。我好像只能接受bdsm。 01:28:40 不管是在性行为时还是男性之间的正常的开玩笑,男性总喜欢让别人叫他爸爸?是因为对于这种角色的崇拜吗?为什么会喜欢别人叫他爸?? 01:31:00 关于一些18+电影是否对发育期男女的两性世界观有一定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是正面偏多还是负面偏多。如果是负面,除去此类途径,有合适的引导方法嘛? 01:35:35 关于儿童的教育,我买了一些书,但多数是科普层面的,比如:我从哪里来、她来了请准备。想要让孩子以后不过于在意其他人(舆论)对性的态度,能够正视自己的性需求,家长能给予什么帮助吗? 【推荐书籍】 《亲密陷阱》Esther Perel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Monogem - Wild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100分钟
7k+
3个月前

35.当亲密关系被贴上价签:金钱究竟在丈量什么?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来野、Jenny 【内容概览】 亲戚遇到困难,开口问自己借钱,该不该借? 媳妇儿没有安全感,让我上交工资,要不要交? 男朋友没有工作,还总嫌我给他花钱少,说我不在乎他怎么办? 为什么无论借与不借,感情都会受到伤害?人跟人的关系在金钱面前这么不堪一击吗? 本期节目,我们来听一听三位朋友关于钱的故事,聊一聊钱在亲密关系里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0:55 第一个故事:男朋友嫌我给他花钱少,说我不在乎他。 06:37 金钱如何影响关系中的权力。 (1)社会心理学的“资源理论” 在亲密关系中,经济资源(收入、资产)往往转化为“权力资源”,进而影响到关系里的决策权、话语权甚至情感主导权。 (2)自卑感与防御机制 经济弱势方在自卑羞耻时通常会使用两种防御方式:被动退缩(撤退)以及主动攻击(贬低对方,争夺心理高位)。 (3)控制欲的投射 经济优势方可能会通过给对方花钱之类的付出“换取”忠诚或顺从;经济弱势方则可能会通过“情感勒索”来获取更多资源。 12:40 金钱与情感补偿、公平感 金钱上的付出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爱意,也可能是一种情感补偿:希望通过物质上的给予来弥补关系中其他方面的不足(如对方的不稳定或冷漠)。 17:28 应对建议 健康的关系需要双向投入,而非单方面“透支”。当你忍不住为Ta无私付出时,不妨先问自己:我是在表达爱,还是在填补不安?” 20:24 第二个故事:老舅跟我借钱之后生活困窘,还不起钱。 23:23 亲情与金钱的边界混淆 (1)亲戚间一旦开始借钱,就很容易出现情绪绑架,把经济责任转化为情感债务。 (2)家庭系统理论中的“三角关系” 负债者陷入债务危机时,可能通过借贷、或情感绑架等方式,把拯救者、指责者卷入进来(如子女、配偶或父母)。 (3)“金钱-面子”的交换逻辑 别人跟你借钱时,你觉得“难得张一次嘴”,你想让对方还钱的时候又害怕破坏关系,这种文化脚本让我们的经济行为承载了过多的情感重量。 27:30 如何拒绝亲友的借钱请求? (1)不是先关心“借多少”,而是先关心“为什么”。唯有这样,才能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掌握这场谈话的主动权。 (2)探听清楚原因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原因给出一个不借的相似理由。 这个诀窍的巧妙之处在于:当对方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向你借钱时,对方一定会觉得这个理由本身很有说服力,他人无法拒绝,而用同样的理由来拒绝对方时,他也同样没办法再接着纠缠,或否定你的理由不重要。 (3)做好心理建设,借钱从来都不是义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30:39 第三个故事:贫穷的原生家庭塑造了我的人生 37:06 贫穷创伤的内化 寄人篱下的隐忍、爸爸用酒瓶砸头的愤怒、金钱羞耻感代际传递......都是经年累月的贫穷带给我们的创伤,会影响我们一辈子,让我们形成诸多扭曲的认知。 42:14 边界模糊的代际捆绑 (1)母女金钱共生:母亲指责女儿旅行消费,实质是把她对自身贫穷的无能感投射给女儿; (2)劝说母亲不管“吸血鬼亲戚”失败后的无奈,本质是女儿被迫承担母亲无法建立人际 45:36 应对建议 (1)分离“金钱”与“道德”的捆绑 (2)重建安全型依恋 (3)允许“健康自私” (4)阻断代际创伤 当“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时,现代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能力被计算性和工具性所取代,这造成感觉上的萎缩,最终丧失了生命体验的能力。 通过金钱,我们发问的始终是那些重要的问题,关于我们是谁,我们的价值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充分体验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以及推荐书籍】 《货币哲学》视域下现代人际关系的异化 黄祯辉 论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四个维度 赵文力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A Humble Lemon - Why aren't the Fireflies sleeping_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51分钟
6k+
4个月前

34.成瘾时代:数字陷阱与自救指南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任意、来野、萱怡 【内容概览】 当中学少女为直播打赏耗尽全家积蓄并落下终身残疾,当咖啡续命成为职场生存法则,当手机解锁次数频频创下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正集体陷入一场无声的「多巴胺战争」--成瘾。本期节目将通过德国心理学家Brand等人的I-PACE模型深度推演多个成瘾案例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揭开我们这个时代的成瘾真相,并且通过可实操的戒断和控制方案帮助我们重塑大脑,让我们真正体会“自律即自由”。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一、 令人触目惊心的打赏引发的成瘾行为思考 00:10 榜一大哥豪掷500万打赏女主播; 02:37 浙江16岁女生小林沉迷直播打赏,因直播账号被父母注销,冲动之下跳楼造成永久性瘫痪; 06:00 沉迷和成瘾的区别:成瘾的三个黄金标准(控制能力缺失、功能损害、戒断反应) 二、 用德国心理学家Brand等人的I-PACE模型解读成瘾背后的原因 (1)13:05 P 个体特质(Person):包括生理特质、心理特质是如何让我们上瘾的。 (2)19:24 A 情感与认知(Affect & Cognition):情感缺失、认知偏差、创伤等让我们逃避现实。 (3)31:18 C 环境与强化机制(Contextual Reinforcement):生活环境、社交圈、文化、各种平台等是如何催生成瘾行为的。 (4)37:01 E 执行功能(Execution):抑制功能与决策功能的破坏,让我们无法自拔。 三、成瘾的应对策略 42:21 成瘾的应对策略 43:00 专业医院和机构的选择原则 44:10 日常生活中的戒断、心理关怀与自我慈悲、运动、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53:30 小林案例的具体干预策略 【参考资料以及推荐书籍】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安娜·伦布克著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加博尔·马泰著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ffect-Cognition-Execution (I-PACE) model for addictive behaviors: Update, generalization to addictive behaviors beyond Internet-use disorders,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process character of addictive behaviors. Brand, M., Wegmann, E., Stark, R., et al. (2019) A narrative overview about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as risk factors of a 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s use. Wegmann, E., & Brand, M. (2019)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干预对策——基于I-PACE模型》王湘,李新影(2020)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任意 音乐:leejean-different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57分钟
43k+
4个月前

33.一上班就累?快来领取你的“职场丧气人自救指南”

动点心思ThingsChange|泛心理

【主播】来野、任意、萱怡 【内容概览】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 上班如上坟,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头一天就开始心累;领导一说话就烦躁,同事一发消息就头皮发麻,这破工作真是一天也做不下去!你觉得情绪耗竭,身体疲惫,心理不适,不想工作,开始逃避工作中的人际交往...... 是的,你可能正在经历职业倦怠。但,这种“自我燃烧殆尽”,恰恰是因为你想做个“人”,想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职业倦怠背后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除了长期主义的应对方案之外,我们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即时生效,瞬间缓解焦虑和疲惫的黑魔法骚操作,一起来听听看吧!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一、职业倦怠的原因 01:20因性别权利差异、家庭-工作冲突在职场上感受到的疲惫 11:28缺乏自主性、控制感、胜任感,各种因素影响下来导致意义感的缺失 26:10情绪劳动:在经历让人损耗的人际关系时,仍得保持情绪稳定 36:20社会支持和工作资源的匮乏 38:05职业倦怠也是大脑在保护疲惫的我们的适应机制,提醒我们要好好关爱自己 二、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40:20长期主义应对策略 45:20微观掌控力:在无法控制大局时,制造“最小确定性泡泡”,在工位布置「反内卷/反PUA结界」。 48:30具身认知疗法:身体姿势反向编程大脑,翻白眼能使杏仁核活跃度下降15%! 51:05抱怨能续命:适度向正确对象抱怨可使皮质醇下降18%! 52:27带薪发呆是刚需:神经科学发现刻意维持“认知留白”状态可提升23%问题解决力。 【参考资料】 国际疾病分类(ICD-11) 盖洛普《全球职场状态报告》(2022) 全国妇联调查(2023) 《中国职场人群心理健康白皮书》(2023) 《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he Role of Venting in Stress Reduction".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Priscilla Ahn - In a Tree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email protected]。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

63分钟
7k+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