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法是针对贫农的保护法)-小额低息贷款 纾困,保护并扩大自由农的数量 之前:农民在播种时 时常遇到粮食和种子不足的情况,于是会从地主处借种子,但由于客单利率过高,一旦收成不稳,非常容易导致小农逐渐沦落为佃户,佃户则进一步沦落为农奴;视频前的你或许觉得利率高使人返贫很难想象,那就看一下漂亮国的次贷危机时因还不起放贷,被迫把房子卖掉的人,亏了几年的放贷还依旧欠银行的钱。利率过高,体现的是市场银钱流动性差以及臃肿的【食税阶级】的极度内耗。 变法之后:借苗不需要抵押物,由保甲或地主承担连带责任 (十户选一保,十保选一甲),真要遇到天灾可以推迟补齐。粮价高时农民可以以钱代粮还本付息(增值的部分收2成的增值税),这样增值溢价部分的收益可以落入老百姓的口袋。这样的税收方法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不过,青苗法的争论在朝堂最大,士大夫官僚阶级本身就是地主,青苗法令他们难放高利贷,而且此法案让农民意识到:官僚士大夫一直在干不正当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是社会的对立面。这样士大夫在民众面前的威信、可信度就降低了。 他们甚至认为,青苗法唤醒了阶级对立的意识。皇帝是国家土地最大的持有者,士大夫一直认为自己在帮助皇帝共治天下,天下太平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变法后,旧法党认为如此一来,士大夫是否还会依然坚定的站在皇帝的身边?开始令神宗动摇。但是如果不打击既得利益得到士大夫阶级,外戚集团和官商,国家利益又会被这些人腐化掏空。最终新法党顶住压力团结一致,彻底打压反对者,接着在次年推行【募役法,进行差役改革】。这是把 公共事业管理推向市场化。 宋代君主治 发达,在财政向上集中的同时,地方民众的负担也加重了。除了租税的征收和保管。差役有的时候要将物资运送到边境或中央,保管的物品若被盗,会让差役赔偿。当差没有可灵活变现的实际利益。远远不如,做官的官户,可以享受各种特权、可以免除差役。 一边科举的功利心之重,一边是差役的劳动之大。所以推动了 【募役法】,其方法是 合并小的州县单位,以减轻小规模农村的人口赋税和劳役负担。将所有州县的差役改为募役(酬劳),政府出钱募集志愿者替代壮劳力承担租税管理和运输等工作。对待本该承担差役的人,按期财力收取 免役钱(豁免钱)。因为缴纳免役钱的人一般都是商人阶层,所以政府也能用这些钱养更多的社会闲散人员,起到了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募役法是这么多法案中,唯一顺时代的,在用资本进行社会分工细化、人尽其用的同时,不但没有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还使得有钱人从义务中解放了出来。 即使这样 募役法仍旧遭旧法党的打击。因为原本被免除差役的官户反而需要按期财产比重缴纳“助役钱”。苏轼写文章口吻较重的评价了募役法有违传统常理,所以被贬至黄湖北黄州(今黄冈一带);从这一点看,苏轼被贬着实有些重纯属是被划拨到旧法党当典型了,苏轼肯定也知道自己少年成名应该藏锋一些,很不幸的被瞄准了。
王安石变法1069-1085政治变革,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先依靠的手段是复古《周礼》中的天命观,论证英宗一脉继任权的正当性;而后神宗又以唐太宗为目标力图复兴大宋。汉朝之后的改革,都会拿着复古做文章,也是为了在政治上抢得先机,避免成为他人反对的理由。因为皇室祖宗之法对子孙的约束很大,所以要变革必须搬出比祖宗更大的传统礼法典籍《周礼》。变法之初,王安石要先联合儒家教义方面能帮助自己稳定天下学子的人。这个人便是我们之前提到过“横渠四句的张载“。王安石这一行为,在政治学术中呈上启下的作用是,开启了理学 复兴儒学的运动。除了张载,我会稍后会讲到宋代理学创始人中的其他几位。 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变法的开始,王安石邀请张载(理学创始人之一)加入协助,张载和王安石都是范仲淹的“学生”但最终两人却未能走到一起。 张载委婉地拒绝了王安石。同为范仲淹的学生,张载肯定是了解王安石做事的偏执的。其实他两 分别继承了范仲淹部分政治“遗产”。比如,王安石继承了范仲淹变法中革新的部分,王安石熙宁变法本质上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延续和深化;而张载更多的是继承了范仲淹复兴儒学的使命和目标。 变法前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财政方面,既得利集团,官僚集团、大小通吃、腐蚀国家存在的正当性,宋人去辽、去西夏都可以好好生活,何必在宋地受压迫。 所以,王安石变法从财政、金融层面下手,因为此时这两块最急迫。为了能让改革快速反应,设置了三司条例司的经济改革小组,目的是直接绕开三司和两府,政策直达天子。这样一个应急的组织,其配置的成员,皆为精英。
除了冶炼产业领头,宋朝的文化艺术方面也别具一致; 1. 有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4-11世纪联系700年的工程,可与长城媲美; 2. 陶瓷制品,河北保定的定窑、河南禹州的钧窑、河北邯郸的磁州窑、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已是当时五大官窑;北方森林资源的减少也使得南方—景德镇这个地方火了起来成为宋的第六大瓷器产地;这里的山丘走势、木材资源都有利于建造连续的倒窑,因形状像龙—这种形式也被叫做龙窑。 为什么制作陶瓷器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以至于生态都遭受破坏呢? 是因为:陶土在1200-1500摄氏度时候开始成为液体;而火焰的温度仅有800-1200°,煤窑类似高压锅原理,可以通过控制炉内压力变化。但就是需要持续的吸收热量才能保持温度稳定,所以对煤炭的消耗量极大。到明清时期这些官窑质量和产量开始走下坡路;19世纪中叶随着荷兰物理学家 范德瓦尔斯 发现的状态方程,确定了温度、体积、分子运动的关系;运用科学,德国和日本在窑炉技术上反超中国,随后陶瓷业也取代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同时,我们小学课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在宋朝得到普遍运用,并传到了西方阿拉伯世界。
宋代的民政和财政的决策权 高度集中在士大夫阶层。朝堂上变法的要求迫在眉睫了。在讲述王安石变法之前,我们来看看宋朝的生产力情况,并分析,为何如此领先的宋朝没有发生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稳定,反而是犹犹豫豫的在复古和维持现状的道路上反复拉扯、内耗 从五代至宋,频繁的战争也是促进冶炼技术的发展因。炼铁效率和纯度的提高,铁工具种类多,也会促进农业发展。 到北宋中叶11世纪左右 宋铁年产1200万斤(6万吨)铜1500万斤(8万吨)世界之最,英国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初产量也差不多这么多。达到顶峰后,产量停滞再无上升,这反映着开发能力、资源消耗、消费均达到了顶峰。这些迹象从市场端预示着北宋开始衰落; 让我们从技术发展的视角算一下这些铁的分配,分析一下停滞: 1. 商业繁荣,铜币紧缺,所以用铁掺入铜,铁的用量大概有300万斤。 2. 另有300万斤铁的流失,用于浸铜法,生产铜的铁在置换反应消耗掉了。这两项加起来占了铁产量的一半。 3. 农耕用具和武器制造按400万斤算。那么其余也就剩200万斤铁了,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可以找到他们的用处。大部分的用于基建和房屋建设了。我们可以发现能参与机械研究的铁少之又少,铁的售价依旧居高不下。并且是垄断性的产品。 4. 而无法引发生产力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和盐价的压力,人无法从劳动力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可以思考。这最终把宋朝的发展锁在了技术变迁层面。宋神宗时期开始宋朝迅速衰落。
宋与西夏的战争后,除了发现帝国的兵源和财政出了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银本位对于金本位的流沙现象。北宋的银本位 金融正面领着世界格局变化和长白山一带新崛起的女真带来的挑战。 在西亚黄金流通性高,且金价远高于银价,宋朝这边贵金属流通是铜钱和白银。于是回鹘人做起了贵金属倒卖的生意赚价差,他们以白银买入辽国的黄金,辽国压迫生活在阿什河的女真人处得到黄金。 而后回鹘人将黄金卖到西亚换取货物和白银,以此获得巨额的价差。辽国从回鹘人换到的白银又大量的流向宋。我们来算一笔账,假如你是一名生活在11世纪的回鹘商人,在西亚、欧洲用1金换13银;而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是5银换1金;你拿着手里的13银换了2.6个金。作为商人的您往返一趟仅利差的毛利高达160%,这还不算沿途物资的倒卖。 除了丝绸之路外,海上贸易也非常频繁,泉州、广州、宁波(阴州)聚集了阿拉伯、南海诸国的商人、日本商人、带着大量的外资——白银、进入宋朝原本宋对辽是贸易顺差,回鹘为辽带来如此多的外来白银后,宋辽贸易顺差逐步减小,间接推高了宋朝的物价。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国内盐、铁价高涨、通货膨胀影响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东西金银价差这样的高利润也帮助了阿拉伯文华的第二次大传播。《一千零一夜》故事就是在这一时期,整合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文化见闻。
说到张载,不得不提1057年 宋仁宗 嘉祐二年的 那场科举, 主考官是欧阳修;状元是章衡; 进士及第的人有:苏轼、苏辙兄弟(宰相)、苏轼20岁,苏辙只有18岁;就连仁宗看了这哥两的文章,都高兴地跟皇后说,为宋朝选了两位宰相。 还有刚才提到的 张载 及 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 兄弟; 张载是程氏兄弟的叔叔。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及其弟弟曾布 宋徽宗时期任宰相,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的二号执行人物 任宰相 章惇dun 进士及第时年仅22岁,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章惇又是状元章衡的叔叔。萝卜大根上的章惇比其侄子还小10岁;正式因为章惇年轻,成为后来新法党的中流砥柱。这一届的进士,将在10多年后宋神宗时期的 熙宁变法开始后,上演相爱相杀的党派之争。 当我们讲完那一阶段的历史后,会发现我们喜欢苏轼,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那份读书人本该有的真诚吧。 随着宋代——皇权政治与士大夫阶层共治民政和财政,机会主义在朝廷兴起;传统儒教因为规劝特权阶级而得不到好处图不到利益;于是宋代儒家士大夫阶层渐渐抛弃了政治理想,加入了为皇权提裙共舞的角色成为不劳而获的食税阶层,并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为天下的太平与他们的努力有关;接下来9个世纪,儒家文臣这种自以为是的毛病到五四运动时期才被深深的批判。宋儒用原本管理权贵的道德观来管理平民社会,走的是与传统政治相悖的方向,是治国概念的扭曲。并没有成为治国理政的底层逻辑。宋明时期的士大夫群体的画像是:喜欢先喊口号把好话说尽,然后再把坏事做绝,最后两手一摊事不关己的伪君子形象。如若不是,徽钦二帝也不会被抓走,崇祯临终前也不会喊出“文臣皆可杀”的愤怒。 而反观,当代的《毛泽东理论思想》,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官僚主义的优越感要不得!文臣这种体制内的优越感 正以一种及其平庸的“科举”形式。侵蚀着(宋朝的)社会活力,这对工商业结构的社会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此时的社会状态,从观念上颠覆了一直以来 “非我族类” 的身份认同。 虽然形式上当时的人还各自自称 大辽子民、大宋子民、西夏子民,但是“中国人”这个身份概念在11世纪中叶找到了起源。 从华夏认同到中国认同,说明二元体系均认同文化认同 超越了 血缘、族群这类的认同。至此,历史观念里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日后面临殖民侵略时,可根据文化认同而团结在一起。 通过宋与西夏的战争,宋发现两个重大问题,1.是兵源的战斗力出问题了。宋建立之初的禁军那种势如破竹的劲头没了。2. 战争后勤的补给不足,财政吃紧的很厉害。谁曾想30年前,宋仁宗他爹的时候,宋朝是何等的富庶。我们稍后来讲宋仁宗时期宋朝的财富是如何像流沙一样抓不住流走的。于是。战争一结束,宋仁宗就委任范仲淹根据战争总结复盘找问题,开展了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启了北宋改革的风气,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作为文臣更为人所熟知的就是 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 在范仲淹使命感的影响下,他的学生 张载和王安石 不久也会登上舞台。张载更是喊出了比他老师更铿锵有力的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初读起来,一是令他人振奋人心,二是令说话人自己有极大的满足。但如果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听到这样的道德信条,肯定会说:“咦,打住,你这是在歌颂自己还是在神化自己?”。这就是我下面要引出来的,儒家这类激情口号的般往来不绝,体现了 宋代官僚体制下忽视现实社会的政治愿景迷茫。因为口号里看不到制度实现的路径,只是在说正确的却又做不到的话,然后对社会的苦难却只字不提。是不是我们,更明白了《道德经》里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含义了。
如果说宋真宗时期需要解决与契丹辽国的边境关系,那么他儿子宋仁宗时期,则要面临西夏党项的崛起。 在陕北黄河几字弯以南是鄂尔多斯高原,。这里活跃着一支 鲜卑和藏族的融合部落——党项族,党项本来是吐蕃和慕容吐谷浑之间的一个小部落,在唐末被吐蕃压迫,沿黄河向东北方向 分布在河套地区。他们散居在城市、沙漠和绿洲中,人口集中度不高。即便附近有城市,汉人住在城市里,党项人则住在郊外过着半游牧边农耕的生活。 生活在沙漠的党项人是平夏部,平夏的名字来自地名夏州(陕西北部的靖边县),也是西夏名称的起源。平夏部的的一名将军 拓跋思恭 因为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赐国姓改名李思恭。 宋灭了南唐后,党项视宋为唐的敌人,并利用此时的机会团结党项各部并构建了落脱离文化母体的合理性。 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至西夏被蒙古所灭的1227年,李氏党项 政权共计346年。 鄂尔多斯自古以来连接着东西交通,商贸枢纽,这条交通路线,从东西横穿内蒙古。凉州更是成为甘肃走廊与开封之间贸易往来和马匹交易的中枢。党项人久居此处,从中获利,得以在短期内积累巨量的财富。 西夏的建国 在宋太宗时期,党项部落首领李继筠yun(死后)与其弟李继捧交接时 党项内乱。宋太宗收编李继捧的人马,并把他们当做抵挡辽国的屏障;这种被当做前线炮灰的态度,令其弟弟李继迁十分不满。之后对宋造反,拓跋李氏对党项世代有恩,所以李继迁反宋的时候,党项各部落一呼百应。他更是迎娶辽国公主成为辽国女婿,获得辽国的政治支持。李继迁占领夏州后(陕北靖边县),兵指灵州(宁夏中部吴忠)。而从中原到灵州要穿过150公里的沙漠和高原,宋军不行,但党项人却灵活自如。因此宋军的物资运输非常困难。李继迁在路上就埋伏站和游击战,像科幻电影《沙丘》场景一般。 1002年灵州落入了李继迁之手;在占据并控制鄂尔多斯地区之后,其势力可以向东延伸吐蕃藏区的西凉。吐蕃因为有青海盐池 也向宋出口盐所以 同 西夏是商业上的敌人。 西夏与辽结好,令辽的南侵更肆无忌惮,于是宋禁止西夏青白盐的输入,西夏的经济陷入困难,各部落挣不到钱,甚至失去了生计,这类部落纷纷加入李继迁的部队。比如,横山山脉附近的横山部(陕西绵延至甘肃北部的山脉)。这样整个河套地区成为西夏安全的牧场。1003年李继迁建立夏国,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孙子李元昊出生。 西番吐蕃与宋进行贸易与宋为同盟,所以李继迁要东扩之前,必须先稳定西边的后院。在同西凉的战斗中,李继迁被流失射中而亡。若他要知道刚满一岁的孙子,能带领党项在宋辽吐蕃的夹缝中,建立强大一时的西夏,想必他一定会欣慰的。
宋朝主要的税收来自土地税和商品消费税 土地税依旧延续唐的两税法,夏征绢,秋征米。 这种税法有2个特点: 1将所有杂税项包含在两税之内,此外对农民不收任何税项。 2两税以货币的形式征收——这说明宋代城市化、金融化的程度相当高。大家请注意,我用到的两个词,因为城市化是金融化的先决条件。这种知识体系的跨学科性和连续性 是东方大学教育里很少教到的。在我的历史视频里,我常常讲到城市发展的理论,也是为了引出金融的起源。 宋朝,在非城市区域,往往是以物代钱的做法,会将折损率算进去多收一些。这就使得 宋朝的非城市居民压力很大,折换的过程中滋生了腐败和胥吏的偏袒(秦朝统一度量衡终究还是逃不过胥吏人性里的恶和懒)。这也迫使很多农民开始进入城市、学手艺从商从匠,比如,陶瓷,刺绣饰品、印刷、餐饮、旅店等行业从业者增多。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1, 非城市居民的自由农因为税务压力、买盐的压力,会直接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成为佃户,其中更是有一大部分成为负债者,迫使他们去城市里成为手工商业的从业者。 2, 对土地也贪恋且的士大夫阶层,会借着自由农反贫时,想尽办法并购土地,成为既得利益集团。 上述过程中,导致政治上为官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即有权又有钱的特权食税阶级。财富向上聚拢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被用来消耗,税收无法通过福利的过程返回到农村建设或城市手工业者手中。这引起 农村土地-城市商业-食税阶层间的矛盾闭环 没有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压力总有承压饱和的时候,那么需要的变革就迫在眉睫了,这便是之后“王安石变法”有迹可循的成因之一。
在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朝建立之初的5个矛盾逐一被化解。虽暂无大的远虑,宋真宗也是有所要面对的近忧的,那就是“对澶渊之盟”在后世会被如何被定义?宋真宗这种疑虑的心理被来自南方(前南唐)的官僚王钦若拿捏了,于是试探性的挑开了这种焦虑,并为该焦虑提供了一套“皇帝新衣”般的营销解决方案。《皇帝的新衣》虽然是来自丹麦的童话,但适用于有 权利势差 的组织。促成皇帝新衣这种现象,一是需要导演,二是舆论理由,三是配合的演员。那个小孩子就是不愿意配合的小孩子。 王钦若便利用民间断章取义的闲言碎语,造势打造“城下之盟是可耻的”,而后再提出【泰山封禅】以证明真宗的文治武功,毕竟历史上一共才6个皇帝封禅过。【封禅】封禅这种登峰造极的事情,也是需要条件的。1.统一国土是基本(标准是中原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2.有天降祥瑞之照。3。天下太平安定,没有战乱。4.皇帝需要自己身体健康,穿着那一套几十斤的行头徒步登顶泰山。这种“政治秀“往往伴随着,大赦天下,赏赐沿途百姓、提拔官员、税负减免、举国大兴土木,花销着实太大,够一百年的宋辽岁币了。
下面,我们来像建筑中搭积木似的,反向拆解 宋朝的组织机构下,士大夫是如何同皇权互动的。希望能对未来考公的同学有所帮助。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起草-代表皇权意志)、尚书省(执行-代表官僚系统存在意义)、门下省(审议复议-代表氏族利益),这样设置,也是为了皇权不直接干涉审议和执行;这样设置有一个难解之处,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三省中如果任何两个部门串通,都可以左右一项政策的可否。 为应对私下串通的情况,唐(宋)均是多宰相制,大多时候尙书省的老大尚书书令是主宰相一般是正二品。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也为宰相——是正三品。唐朝天子只同宰相商议国事,不从其他任何政府部门听取政治意见。皇帝与宰相联系的机构只有一个,就是中书省。唐中晚期,承天子命令的中书省权利增长,代表氏族势力掣肘天子的门下省权利有所弱化,门下省逐渐被中书省吸收,中书省的长官成为宰相,这样为防止宰相专权,又在【中书门下省】增设置多名宰相——也就是 我们听过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 同平章事)。与宰相权限相同但官衔较低。 到了晚唐时期皇权羸lei弱,官僚集团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私下串通,主宰相的权力加强。于是 皇权为破此局只能用太监,监视确保三省没有猫腻。所以在晚唐时期,宦官的权利十分大。比如白居易笔下的“黄衣使者白衫儿”,你知道是出自他的哪一首诗吗? 宋代,在组织上,也是 多宰相制度(不过官职叫:参知政事 、 同平章事),共同管理三省和六部;属于军事的枢密院仅服从于皇帝;最高的军事机构 枢密院 掌握用兵之权与行政政事堂进行有力的对抗 枢密院与政事堂并称两府。 宋代独裁政治因为执行成本高的发展特色,致使财政部门成为最重要的部门。而我们前面提过,宋朝是皇帝独占军权,将民政和财政权与士大夫共享的王朝——士大夫成为官僚制度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撑着,于是,宋代开始儒家开始宗教化,捍卫儒家的士大夫阶级,成为了与皇权共生的寄主。 同 枢密院和政事堂同级别的是三司:主管 财政(财政、民生、国资委)(户部,度支盐铁);礼院(典礼),审刑院(司法)等检察机关。三司的工作小组直属于天子并向其汇报政情; 至此宋真宗时期,皇权的自豪感会令文治武功秦皇汉武、隋炀唐宗都羡慕的。
虽然博弈论的理论基础要到1000年后才问世。所以宋朝乃至明朝时朝廷的文官们对【澶渊之盟】是否是“耻辱”的城下发生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是因为文官政治动机里优越的道德观。但若是用现代博弈论均衡策略来分析,【澶渊之盟】里双方没有一方所获最大,也没有一方亏失去最多;双方都达成了各自条件下理性的获利均衡状态,并且是非零和博弈的均衡。对于当时的局内人和社会来说,【澶渊之盟】对双方都是最优的。 景德元年,宋真宗1004 34岁 辽圣宗37岁,辽闪电战,在黄河边澶州饮马。寇准力劝天天子亲征,宋真宗也是怕啊。但寇准的性格直,其实一开始就是奔着谈判去的。我们现代人不要受电视剧和明清历史对宋的窝囊的刻画。有宋一带的文明,是明清时期不敢想象的。这种谈判是典型的博弈论,一般开国前三代的领导人,是不惧怕打仗的。经济交换价值超越政治 谈判前双方背景: 辽:以武力保证宋对辽的基础物资供应, 宋:以最小代价停战,退军 此时华夏中原与北方草原并存的时间、融合,已经发生不起观念的战争了。就是小范围的不断摩擦和试探,谁也没有能力一举吃掉对方。只是如果陷入纠缠,对集权性质的组织产生伤害,祸起萧墙。无法构成更替王朝的战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习俗,并且已经在文明层面发生过融合共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